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含解析人民版_第1页
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含解析人民版_第2页
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含解析人民版_第3页
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含解析人民版_第4页
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含解析人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专题限时集训(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如图是20世纪50年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品的基本风格B.体现了百花齐放的创作精神C.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民主政治的极大热忱D.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须要C[依据材料“戴好鲜花去选举”可知,这幅年画集中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群众对民主政治的极大热忱,故选C项;文人画集写意和诗书画印于一体,材料中的年画留意写实,解除A项;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而材料只是一幅作品,解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不涉及经济层面,解除D项。]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他们很多人自己也曾经受尽苦难,直到解放的一天,他们从来也跨不进任何一个衙门的门槛,除非是被捆绑着双手,可是现在他们以主子翁的身份走进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此次会议的召开表明当时()A.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确立B.民族区域自治初步确立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依法治国”方略确立A[材料“可是现在他们以主子翁的身份走进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表明袁水拍描写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它确立了中国根本政治制度,故选A项;民族区域自治初步确立是在1949年《共同纲领》中,解除B项;“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指人民代表大会,不是政治协商会议,解除C项;“依法治国”方略是在改革开放后确立的,解除D项。]3.(2024·焦作一模)1954年6月以后,全国各地报纸、杂志都以极大的篇幅登载阐明宪法草案的通俗文章,广播电台连续举办宪法草案讲座,各出版机关一共出版了1184万册宪法草案单行本和大量有关宪法学问的书籍。民族出版社还将宪法草案译成蒙、藏等民族文字。这些做法()A.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主子C.推动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D.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D[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宣扬宪法草案,为群众了解和遵守宪法奠定基础,故该做法有利于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故选D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政党制度,与材料中宣扬普及宪法草案学问不符,解除A项;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主子是指中国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即新中国的成立,与材料内容不符,解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是确保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制度,与材料中广泛宣扬宪法草案学问不符,解除C项。]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心平反大量冤假错案,调整社会关系。到1982年底,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有300多万名干部群众得到平反,数以千万计受到株连的干部和群众也由此得到解脱。材料表明()A.党的实事求是的传统得到贯彻B.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C.新时期民主政治制度日臻完善D.国家长治久安的局面已经形成A[党中心平反大量冤假错案,订正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左”倾错误,这种有错必改的举措是对实事求是思想的贯彻执行,故选A项;平反冤假错案保障的是干部群众的政治权利,解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民主政治建设状况,解除C项;“已经形成”表述过于肯定,解除D项。]5.1956年10月,毛泽东说道:“台湾和平统一,‘一切可以照旧’,台湾现在可以实行三民主义,可以同大陆通商,但是不要派特务来破坏,我们也不派‘红色特务’去破坏他们,谈好了可以订个协议公布。”材料反映出当时()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确立B.中国所处国际背景有所改善C.中国完成国家统一的新思索D.海峡两岸关系出现缓和趋势C[“台湾和平统一,‘一切可以照旧’,台湾现在可以实行三民主义,可以同大陆通商……”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强调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不同,这是当时中共中心领导人对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的一种新思索,故选C项;在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正式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解除A项;1956年中国所处的国际背景并没有改善,照旧是两极格局下美苏之间相互对峙,解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当时海峡两岸关系出现缓和趋势的信息,解除D项。]6.(2024·洛阳模拟)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先后通过了七部法律。其中有三部组织法和一部选举法,这些法律对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法院、检察院的组织和职能,对全国和地方人大的选举程序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这说明我国()A.政治体制改革已全面绽开B.依法治国的理念已付诸实践C.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绽开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B[材料反映的是国家立法对地方各级机构的组织和职能、各级人大的选举程序进行了规定,这体现国家机构依据法律规定来实行各种权力,是依法治国理念的体现,故选B项;材料只体现了用法律方式确定国家机构的职能和各级人大的选举程序,没有体现国家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解除A项;基层民主主要是指在农村和城镇基层机构的民主发展,与材料中以立法来确定各级政府机关和各级人大的选举程序不符,解除C项;材料仅体现了对于国家机构和各级人大的选举程序的法律规定,没有涉及其他领域的法律,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解除D项。]7.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总结发言中宣布“我们与苏联应当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此点”,同时指出“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就是在全国成功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这反映出()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完全成功B.党的工作重心实现全面转移C.外交策略受到国际环境影响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准则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1949年3月,当时美苏冷战已起先,毛泽东“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就体现了冷战这一国际环境的影响,故选C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解放斗争尚未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尚未完全成功,解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我国的外交政策,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无关,解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周恩来总理最早提出的,解除D项。]8.《司徒雷登回忆录》中写道:“由西方人创办和资助的很多文化事业都给取消了。燕京高校最近也给关闭了,燕大的外国教员全部被迫离开了。”这体现出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A.“一边倒”B.“另起炉灶”C.“求同存异”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材料表明是清除帝国主义残余,体现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故选D项;“一边倒”指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材料不能反映,解除A项;“另起炉灶”指的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同等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外交关系,解除B项;“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在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上提出的,主要涉及亚非国家,跟西方无关,解除C项。]9.(2024·南平一模)新中国成立初期,以香港为基地同英国和西欧等国家进行贸易。1952年2月,中国又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干脆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签订巨额贸易协定,使1953年中国与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的贸易总额达到1.5亿美元,为1952年的5倍。这一做法()A.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B.促进了香港与内地的贸易发展C.亲密了中国同西欧的外交联系D.恶化了中国和苏联的同盟关系A[由对题干信息分析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实行的这些措施有利于打破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故选A项;中国以香港为中介,“同英国和西欧等国家进行贸易”,这不会促进香港与内地经济贸易的发展,也不是亲密中国与西欧的外交联系,而是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解除B、C两项;题干内容未涉及中苏同盟关系的恶化问题,解除D项。]10.(2024·石家庄一模)下表是20世纪50年头中期中日关系的相关史实表。时间事务1954年12月中国确定了发展中日两国人民之间友好、逐步实现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方针1955年2月鸠山内阁同意中国贸易代表团访问日本,促进了中日第三次民间贸易协定的签订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隐私会见日本代表,表达了中国对日建交的意愿1955年中国国内为建交而行动,包括统一党内外及社会舆论的相识,改善对日工作机制、宽释战犯、开展对日贸易等,日方对此主动回应依据上表史实,可知当时()A.中国的三大改造须要日本的主动支持B.中国变更了“一边倒”的方针C.谋求经济发展是中日双方的共同需求D.日本摆脱了美国的政治限制C[依据材料“鸠山内阁同意中国贸易代表团访问”“改善对日工作机制、宽释战犯、开展对日贸易”可知双方都有发展经济的须要,故选C项;依据材料可知,中日交往的目的是发展贸易,解除A项;20世纪50年头,我国外交政策照旧是“一边倒”,解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中日关系,不是美日关系,解除D项。]11.中美建交伊始,正值中美两国人民对双方关系的美妙前景充溢期盼之际,美国国会却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经美国总统卡特签署正式生效。美国的这种做法()A.表明美国总统对国会负责B.表明西方代议制具有分权制衡的特点C.违反公认的国际法准则D.表明美国大搞单边主义和贸易爱护主义C[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在中美建交伊始,美国通过的《与台湾关系法》严峻违反了《中美建交公报》和国际法准则,故选C项;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美国总统对宪法负责,不对国会负责,解除A项;依据材料“美国国会却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经美国总统卡特签署正式生效”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体现了美国国会与总统亲台反华立场的一样性,不是分权制衡,解除B项;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单边主义是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外交政策,与材料所述时间“中美建交伊始”不符,解除D项。]12.(2024·吉林二模)1982年邓小平会见印度代表团时说,中国有句话:愈富的人愈悭吝。要富国多拿点钱出来,它不愿,技术转让更不情愿。所以,第三世界仅寄希望于南北问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冲突)的解决是不够的,南南之间还要进行合作。邓小平的话指出了()A.要加快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步伐B.新中国重返世贸组织的迫切性C.推翻现存的世界政治秩序的必要性D.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的重要性D[南北问题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南南问题属于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依据材料“第三世界……南南之间还要进行合作”可知,D项正确;题干提及的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问题,而非全球性合作,解除A项;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解除B项;“推翻”不妥,应当是变更,解除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朝统一后,减弱了突厥,与中亚诸国和波斯建交,又与东南亚国家及日本交往。隋朝灭亡,对外关系中断。唐朝统一后,平定了突厥,建立了安北等四大都护府,在越南北部设安南都护府,在辽东和朝鲜北部设安东都护府,并与吐蕃建立了友好关系,奠定了民族关系发展的基础。对外关系渐渐复原。此外,天竺(印度)、大食(阿拉伯)、拂棘(拜占庭)、骠国(缅甸)等国家也与唐朝交往。安史之乱后,对外关系发展陷于停顿。吐蕃乘机攻占河西、陇右、安西、北庭,阻断了中西交通。唐朝后期,中外关系处于收缩状态。——摘编自张维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材料二新中国明确宣布:不承认旧中国的任何外交关系,废除一切不同等条约,凡同“台湾当局”断绝外交关系,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友好看法的外国政府,中国政府情愿在同等、互利及在相互敬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建立外交关系。对外关系从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动身,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促进共同旺盛作为根本目标。在毛泽东、邓小同等亲自领导下,对外关系取得宏大成就,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尊严,提倡并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摘编自唐培吉《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隋唐时期对外关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12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归纳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缘由及其外交特点。(1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状况”,依据材料一“隋朝灭亡,对外关系中断”“安史之乱后,对外关系发展陷于停顿”“唐朝后期,中外关系处于收缩状态”“天竺(印度)、大食(阿拉伯)、拂棘(拜占庭)、骠国(缅甸)等国家也与唐朝交往”等信息回答即可;其次小问“影响因素”,可以从国内政治状况、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朝代更替以及对外政策等角度进行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缘由”,依据材料二“不承认旧中国的任何外交关系,废除一切不同等条约”“对外关系从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动身”“在毛泽东、邓小同等亲自领导下”“提倡并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回答即可;其次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回答即可。[答案](1)状况:对外关系发展曲折,具有阶段性;交往国家以亚洲特殊是邻近国家为主。影响因素:国内政治状况;朝代更迭;边疆状况;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等等。(2)缘由:国家独立;正确的方针政策;领导人重视;从中国和世界人民利益动身;等等。特点:建立在新的、同等的基础上;具有显明的主权意识;以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为重要目标;建交国家众多;等等。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电视剧《外交风云》再现了新中国的外交历程和辉煌成就。下面是该电视剧第2集的部分剧情梗概: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江口岸南京防区的江面上突然发觉了英国紫石英号军舰,前线指挥部下令鸣炮警告,可紫石英号还是接着向我军防区靠拢,指挥员一声令下,炮轰紫石英号军舰,英国舰长被迫挂三面白旗求饶。毛泽东电告渡江总前委,凡是擅自进入我军战区,并阻碍我军渡江作战的军舰均可炮击,而且不用另行请示,随后人民解放军对前来增援的英国军舰伴侣号绽开猛烈炮击,英舰共伤亡17人。针对英国政府的蛮横威逼,毛泽东写了一封对外公开声明,要求美国、法国和英国的武装力气全部撤出中国的领海和领空,外国政府假如想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必需断绝和国民党残余力气的关系。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学问,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精确全面)(12分)[解析]答题之前需首先明确材料所述事务的时间范围,细致阅读材料可知,该剧情发生在渡江战役前夕,解放斗争即将取得成功,中国共产党即将确立对全国的统治,当时中国共产党已推出新的外交政策和措施,材料中所述的一些情节均能印证这一历史现象。比如,材料中“毛泽东写了一封对外公开声明,要求美国、法国和英国的武装力气全部撤出中国的领海和领空”这一情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确立了废除列强在华特权的外交政策;再比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