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邢台一中2021-2022学年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撒离中心。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摘编自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
材料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首先,是从“小美”到“大品”。“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周作人的《乌篷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沿袭的也是“美文”的路子。但改革开放,特别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替。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自“五四”以来我国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一直相对比较薄弱,而在九十年代,韩少功、张承志、张炜等人的一些散文,却把这种理性精神的立足点上升到二十世纪现代人文的哲学高度。
其次,是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一方面是叙述方式的变化。在传统的散文中,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我”展开叙述,而且这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我”具有不容动摇的牢固地位。而现在不少散文中的“我”竟消失了;或者在一篇散文中,在“我”之外又有其他叙述视角,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等作品,就有这样的叙述特点。另一方面则是散文结构的开放性。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已经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三段式”结构套路,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结构状态,如周晓枫的《黑童话》、赵玖的《从这里到永恒》等散文,采用的都是以“情绪”“意象”为线索的结构方式。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散文的这种变化,是时代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家们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
(摘编自陈剑晖《四十年散文:走向阔大和遥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是“五四”时期散文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的最根本区别。
B.“大品”散文都不讲究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而是重在表现作者对生命、民族等大命题的理性思辨。C.“五四”白话文运动的目的是要推进小说的变革,“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散文的地位则退居边缘。D.散文撤离“中心”位置后,功用由“载道”转变为“言志”,散文写作的“架子”和“戒律”也溃散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白话”的成功并没有带来“美文”的胜利,“五四”的文化运动得益最大的也并非是散文的理性思辨。B.如果散文没有脱离中心,退居寂寞边缘,便不会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重新获得无限生机。
C.我们并不能说九十年代之后“大品”散文的艺术成就超过了“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
D.相对于小说和诗歌的热闹,散文发展则偏于沉稳平静,时代变化和散文家的观念影响着散文的变化。
3.根据材料内容及教材所学推断下面散文作品不属于“大品”散文的是()(3分)
A.余秋雨《文化苦旅》B.梁衡《把栏杆拍遍》C.郁达夫《古都的秋》D.史铁生《我与地坛》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回想铁生
陈村
2010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八点半,我被手机短信闹醒,去看,才知道史铁生去世的消息。接着的几天有几十家媒体要求采访,我一一谢绝。我自己写文章比记者写,真实。
他在送我的华夏社出版的《礼拜日》一书上写道:
陈村:
这家出版社,这本书的装帧,这本书的作者和这本书的存有者,都与残疾有关。看来,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
铁生
一九八九年十月
他跟我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午餐半小时”,都属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我曾跟他说,我在走向他。他的困厄比我多十倍,他的思想也深入十倍。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看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快乐。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委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更多被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的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吾缨。
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观赏自己,观赏上帝的手艺。
2011年1月4日,史铁生六十岁生日这天,上海和北京先后开会追思他的一生。我在复旦大学的追思会上提到“坦然”二字。史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那些困苦,经受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以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
这几天重新翻看《病隙碎笔》和他送我的其他书。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的命题。关于上帝和神,关于心魂,关于爱情,关于有无,关于自卑,关于生死。他给世界找到的本质是残疾和爱情:残疾是事物的障碍,爱情是心魂的追求。他将上帝视为同行,窥探上帝作为编剧的手艺。1998年1月,我带女儿去看铁生。铁生打开电脑教她玩著名的吃豆子游戏。他说自己有时也玩两盘。这也是他的生存状态,在死神的追逐下,他飞快行走,一路跳跳蹦蹦地吃下许多豆子。这个轮椅上的人是最勇敢的人,面向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他对许多事情兴致盎然,关心新旧科学和新旧哲学,关心今天。他的叙述强调逻辑,推理严密,用论据论证那些看似荒谬的人生命题。他一直在思索: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从身体的不能去想精神,想灵魂。他的神不是星相或星座,而在自己心中。他是无法站立的人,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
2011年1月6日,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
(文章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中作者谢绝媒体采访,主要是怕记者不能真实地展现史铁生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避免他们在文中编造虚构、歪曲事实。
B.前半部分叙写史铁生罹患残疾,饱受疾病折磨的生活现状,意在表现对史铁生命运多舛、遭逢不幸的同情怜悯和惋惜。
C.第六段结尾引用诗句,表明史铁生的作品恰如清水洗涤灵魂,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
D.第九段提到的史铁生教陈村女儿玩吃豆子游戏,重在表现史铁生和常人一样也喜欢玩电脑游戏,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
6.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文中描写史铁生所遭受的病痛,一方面是为了表现史铁生与苦难抗争的精神和取得的成就,一方面是为了表达“我”对史铁生的敬仰之情。
B.第九段中“他是无法站立的人,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简练地写出了史铁生的身体状况和心灵状况。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史铁生的敬仰之情。
C.文章运用了记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用平实质朴的语言抒发着对史铁生的怀念与追思,字里行间充满着对这位不屈服于命运的作家的敬意。
D.文章结构首尾呼应,从初闻死讯的意外到“追思会”时释然,表明作者通过对亡友史铁生的回忆,握除了白己之前的消极想法,开始对生全新的的认识。
7.第二段引用史铁生送我《礼拜日》一书上所写的文字有什么用意?(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27分)
课内基础部分(本题共4小题,8分)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夫子愀然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②纵一苇之所如 如:越过③苍山负雪 负:覆盖④登几不可登 几:几个⑤越长城之限 限:门槛⑥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乘着A.②③⑥ B.①④⑦ C.②④⑤ D.②⑤⑥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凌万顷之茫然 B.哀吾生之须臾 C.石苍黑色,多平方 D.白露横江
10.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扣舷而歌之 耳得之而为声
B.哀吾生之须臾 古谓之天门溪水
C.徘徊于斗牛之间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举匏樽以相属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11.下列课内的有关文化、文学常识表述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壬戌,干支之一,古人将十二天干和十地支两两组合,可用来纪年、月、日。
②古代历法中,农历每月的初一称为“朔”,十五称为“望”,“朔”的前一日为“晦”
③泰山,五岳之首,即中岳,位于山东泰安境内。古代帝王多在此封禅,以祭告天地。
④城郭,古时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的一道为“郭”,外面的一道为“城”。
⑤苏轼,与父亲苏淘、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姚鼐,清代散文家,为桐城派代表作家。
⑥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具有民族气节。代表作有诗集《踪迹》,散文
集《背影》。
A.②③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②⑤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7题。(本题共6小题,19分)(甲)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甚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深为民害。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涝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里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后牢修~诬言钩党,涝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遂还乡里。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弭,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滂从父归黄泉,得其所矣。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秉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行路闻之,莫不流涕。(乙)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注】①书佐:官名,主办文书的佐吏。②牢修:人名,东汉方士。③李、杜:指当时的贤臣李膺、杜密。
12.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
①吏不能诘 诘:责备 ②滂坐系黄门北寺狱 坐:定罪
③勿增感戚 戚:亲戚 ④死亦何恨 恨:遗憾
⑤既有令名 令:美好 ⑥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顾:顾虑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
B.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
C.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
D.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辟,即征召、征辟,在汉代,征辟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举人才为官的制度。
B.举谣言,汉代,朝臣为了解民风民意,而搜集民间谣、谚等返奏朝廷,谓之“举谣言”。
C.传舍,原指贵族供门客食宿的地方,后来泛指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
D.印绶,指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丝带佩带在身。后常用“印绶”代指官职。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范湾从小就注重品德修养,磨砺出高尚纯洁的品节和操守,并且有澄清天下的远大志向。
B.李颂是范滂的外甥,唐衡想安排他担任小的官职,范滂却认为他非合适人选,搁置不办。
C.吴导不忍拘捕范滂,郭揖要与他一同出逃,都表现了他们对朝廷的不满和对范滂的敬仰。
D.苏轼母亲育子有方,不仅教苏轼读书,还注重做人品格的引导,鼓励他做范滂一样的人。
16.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滂死则祸弭,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4分)
(2)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行路闻之,莫不流涕。(4分)
17.范滂能成为苏轼的榜样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18-19题。(本题共2小题,9分)
游泰山六首(其三)
李白
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
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
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句叙事,诗人登上日观峰,拨开浓浓云雾,似乎打开了神仙世界的大门,想象奇特。
B.诗歌五六句写景,黄河从西方奔涌而来,流入远山之间,“窈窕”绘尽其深远曲折之态。
C.“凭崖”两句写诗人凭崖远眺,天地悠然,以宽阔的天空反衬登高者的自卑渺小与无奈。
D.诗歌描写了诗人登泰山的经历,从登山到凭崖观景再到遇青童等,描写充满了故事性。
19.诗歌在塑造诗人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三)古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赤壁赋》中,苏轼举流水和月亮的例子,辩证地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观点。其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看待万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3)苏轼在《赤壁赋》中侧面衬托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1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古人很早就体会到了荷花之美,以及赏荷所带来的美妙感受,并且______自己对荷花的喜爱。这从大量的古诗词中可以看出。譬如那首汉朝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描述了在茂盛的莲叶间采莲之乐趣。又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道出了荷花之美在于色彩的映衬,在于成片的气势而非______。最直接表达这种喜爱之情的,莫过于宋人周敦颐的那篇《爱莲说》,直接以“爱莲”二字写入篇名。除此之外,荷花还是传统国画的重要题材,在中国绘画史上,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国画历代精品不在少数。到了近现代,这种热爱仍然在延续。在现代作家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中,清华园里月色下的荷塘美景被展现得______。自古以来入诗、入文、入画的植物不在少数,但是能像荷花这样留下这么多经典作品的,大概不是很多。
看来,荷花之所以能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一是因为美好的外形,其姿态的优雅与古典,颜色的淡雅与清新,给人以美的享受;二是因为所附着的象征意义,荷花亭亭玉立,______,有如谦谦君子一般。除此之外,我以为,人们喜爱荷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荷花的同生产品——藕和莲子。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毫不掩饰 独领风骚 酣畅淋漓 与众不同
B.毫无保留 一枝独秀 酣畅淋漓 卓尔不群
C.毫无保留 独领风骚 淋漓尽致 与众不同
D.毫不掩饰 一枝独秀 淋漓尽致 卓尔不群
22.下列各句中双引号用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用法基本一致的一项是()(3分)
A.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沈英甲《喜看稻菽千层浪》)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鲁迅《拿来主义》)C.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郁达夫《故都的秋》)D.有关部门应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扎实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见效。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以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国画历代精品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在少数。B.在中国绘画史上,以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历代国画精品不在少数。C.在中国绘画史上,以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国画历代精品不在少数。D.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历代国画精品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在少数。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5题。
林语堂曾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论散文,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论诗歌,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①,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论书法,他被尊为“宋四家”之首;论绘画,他是中国文人画鼻祖。
这样一位具有家国情怀才华横溢的人,“奋厉有当世志”,官居礼部尚书,但刚正不阿秉言直书的性格,使他仕途多舛几次被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②。让人钦佩的是苏东坡在精神上摆脱了得失的痛苦,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世事沧桑变化,在坎坷中独享清趣,在清淡中品尝滋味,在绝境中活出精彩。
他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乐观襟怀,也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睿智思辨;他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气象,也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高雅脱俗,也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浩荡气节。③北宋乃至中国文化将会失去多少光彩!纵然人生如须史一瞬,苏东坡的精神却获得了永生。
24.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5.请以“苏东坡”为开头,分别用一个陈述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要说今年哪个词语最为流行,那么非yyds莫属。yyds是“永远的神”汉语首字母缩写,最早出现在电竞圈,随后这一词语“破圈”,被用来表达高度的赞美。夸赞东西好吃,yyds;为体坛强者欢呼,yyds;被好剧俘获,yyds……放眼看去,几乎满屏都是yyds。当越来越多的赞美都用“yyds、绝绝子(绝了,表示极好或极差)”来表达,当搞笑的内容都以“xswl(笑死我了)”来评论……面对当今“缩写”网络流行语盛行的社会现象,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的人大力推崇,认为这种彼此传递情绪可以“秒懂”的交流方式,既高效又有趣,还丰富了语言词汇,何乐而不为?有的人则心存忧虑——人们丰富、具体的对话内容似乎也在高度简化和概括中被“牺牲”掉了,很多时候的心中所想难以再付诸文字,离开“梗”似乎就不会说话了……我们该为满屏yyds而担忧吗?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与思考呢?写一篇议论文,谈谈自己的观点。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高一年级第四次月考参考答案
1.【答案】D【解析】A.“最根本区别”错误,文中说的是“最明显的特征”。B.“都不讲究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错误,“大品”的散文取代了“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并不代表“都不讲究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C项,“‘五四’白话文运动的目的是要推进小说的变革”错误。
2.【答案】B【解析】“如果散文没有脱离中心,退居寂寞边缘,便不会……”错误,无中生有。“散文突破明清之文的窠白………重新获得无限生机”与散文“脱离中心,退居寂寞边缘”并无必然联系。
3.【答案】C【解析】郁达夫《故都的秋》借助抒情、描写、议论来展现故都秋景之美,属于“以小为美”,是美文、小品。
4.【参考答案】①以文学现象对比开篇,提出观点;②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先总提观点,然后从两方面阐述散文特点,最后总结全文,分析原因;③论证条分缕析,善用例证法、对比论证。如:列举大量作家作品,“大品”与“小品”的对比。(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答案】C【解析】A.“避免他们在文中编造虚构、歪曲事实”于文无据;决定自己写文章来纪念史铁生,只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写文章更能反映出真实的史铁生。B.“意在表现对史铁生命运多舛、遭逢不幸的同情怜悯和惋惜”分析错误,意在表现史铁生的乐观豁达。D.不仅反映了史铁生的生存状态,更表现了史铁生与疾病抗争的坚强意志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6.【答案】D【解析】“表明作者……摒除了自己之前的消极想法,对死亡、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于文无据。
7.【参考答案】①《礼拜日》一书上所写的文字意在表达身体的残疾、生活的磨难、人生的挫折、生活的不完美等等是个人无法避免的客观存在,表现了史铁生面对身体残疾和自身苦难的坦然、乐观的态度。②作者引用这段文字,为了引出下文对史铁生思索生命、乐观感恩、勇敢面对困难的记叙议论。(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8.【答案】C【解析】如:到……去;几:几乎;限:界限。
9.【答案】B
10.【答案】C【解析】A.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B.之:结构助词,的/代词,代东谷;C.于:介词,在;D.以:连词,表目的/介词,在。
11.【答案】D【解析】①应是十天干、十二地支;③“中岳”错。泰山是“东岳”。④“城”“郭”颠倒了。
12.【答案】A【解析】③“戚”的意思是“哀伤”。⑥“顾”,副词,“反而,却”。
13.【答案】C【解析】正确断句为: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
14.【答案】A【解析】应是“自上而下”的推举人才为官的制度。
15.【答案】B【解析】“唐衡想安排他担任小的官职”错误。是唐衡把李颂请托给宗资,宗资任命他做小官。
16.(1)我死了灾祸就可以平息了,怎么敢因为我的罪名连累您,又使得我的老母流转他乡呢!(得分点:“弭”“以”“流离”各1分,句意1分)】(2)范痨跪下来接受母亲的教诲,拜了两次然后辞别而去。路人听见了,没有人不被感动得流泪。(得分点:“再”“莫”“涕”各1分,句意1分)
17.【参考答案】①有清高操守,志向远大;②公正无私,不私情;③有凛然正气,不畏豪强;④为人善良,能为别人着想。(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参考译文】
【甲】范滂,字孟博,是汝南征羌人。从小磨砺出高洁的节操,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污秽的志向。被太尉黄琼征召。不久皇上下诏三府衙门的属官,呈报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范滂举奏了二十多个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权贵。尚书责备范滂弹劾的人太多了,怀疑他有私心。范滂回答说:“我检举的,都是深深地祸害百姓的人。如果我的话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我甘愿接受死刑。”(负责审理的)官吏不能责备他。范滂看到当今的时势正处于混乱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于是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辞官。太守宗资此前就听说范滂美好的名声,(于是)请求朝廷让范滂暂任功曹,并把政事交给他处理。范滂在任功曹期间,严厉地整治他痛恶的人和事。范滂外甥西平人李颂,是王侯之家的子弟,被同乡的人所不齿。中常侍唐衡把李颂请托给宗资,宗资任命他做小官。范滂却认为他外甥李颂不是合适人选,就把这件事压下不办。宗资把怒气转嫁到书佐朱零的身上,鞭打书佐朱零。朱零仰起头说:“范滂(这样做)是公正的裁断,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东西。今天我宁愿受鞭打而死,但范滂(的做法)无法改变。”宗资于是作罢。后来牢修诬告朝中有人结党营私,范滂获罪被拘禁在黄门北寺监狱。后来范涝的案情查清,范滂就回到乡里。建宁二年,朝廷大肆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购销合同协议书模板示例
- 购销合同签订中的合同终止问题
- 购销框架合同范本及签订流程
- 软件开发及外包合同
- 轮胎购买合约范本
- 轻松培养小学生英语兴趣的方法解析
- 迟到情况说明与保证
- 郑州地理一模解析版大地特征解析
- 配电箱设备安装安全技术规程
- 酒店服务合同的培训要求
- GB/T 15382-2021气瓶阀通用技术要求
- GB/T 15242.4-2021液压缸活塞和活塞杆动密封装置尺寸系列第4部分:支承环安装沟槽尺寸系列和公差
- 仪器仪表维保方案
-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报告课件
-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及答案解析
- 上海院士专家工作站申请表
- 《竖弯钩》名师课件(市优)
- 体外冲击波碎石课件
- 化工试生产总结报告
- 传统节日腊八飘香腊八节风俗习惯科普PPT
- 国家开放大学中级财务会计二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