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部分地区 上学期高三语文10月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吉林省部分地区 上学期高三语文10月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吉林省部分地区 上学期高三语文10月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吉林省部分地区 上学期高三语文10月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吉林省部分地区 上学期高三语文10月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雪中家伯愚谷先生枉过燕支山赋呈二首陈沆其一积雪满林屋,没我阶上苔。三日闭门坐,悄然对寒梅。谁知先生杖,为我山中来。其二七十犹好学,无人知此心。虚怀发高论,独许吾知音。夫子下山去,梅花香满林。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明示出诗人与访客的关系,既含有诗人自谦之意,又体现了对长者的尊敬之情。B.前诗一、二两句分别从大处和细节落笔,紧扣诗题描写雪景,写出了诗人处境的僻寒。C.后诗三、四两句写诗人自谦学识较浅也要高谈阔论,希望能和长辈成为论学的知音。D.两首诗用语虽然平淡质朴,但是诗人视愚谷先生亦亲亦师亦友的情感令人回味悠长。16.这两首诗写作背景相同,意脉相连。如果将两诗贯通起来看,诗人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积雪满林,诗人闭门独坐,百无聊赖,惟有悄然静对院里的寒梅,可见此时此境的诗人心中充满了孤寂冷落之情。②愚谷先生不顾年迈,冒雪登门造访,让独坐赏梅的诗人深为感动,意外和欣喜之情隐含其中。③愚谷先生好学谦虚的品质和渊博的学识如梅香一样洒满树林,让诗人心生敬佩和赞美之情,并且诗人为自己能成为知音而感到欣慰。【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写诗人自谦学识较浅也要高谈阔论”错,后诗的三、四两句写伯父为人虚怀若谷,畅怀高论,他亦以此推许诗人是知音。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第一首开头两句“积雪满林屋,没我阶上苔”写连日山雪,早已白茫茫一片,诗人因是闭门观雪,但见门前山林,身边屋宇,为雪覆盖;阶前青苔,尽被雪封,雪后已无人行于屋前台阶。雪满林屋,阶苔封没,是写诗人的处境之僻而塞,亦以示诗人之孤寂冷清。第三、四句云“三日闭门坐,悄然对寒梅”便深一层透露了诗人的这种心态。连着三日大雪,只能闭门独坐,冷静孤寂,惟有悄然静对着院里的雪中寒梅,益显处境之寂静。第一首最后两句“谁知先生杖,为我山中来”“谁知”一语,直露身处孤静之境诗人的惊喜之情。试想,大雪封山,山高路险,天寒地冻,而一位年事已高的长者,突然登门来访,解我寂寞,岂又不惊不喜之理?何况,又是专程“为我”,来自雪林的“山中”;何况,又是拄杖而来的老人,意外和欣喜之情隐含其中。第二首开头第一句“七十犹好学”伯父年已七十,却为论学之事,冒雪而至,好学如此,令人感佩。三、四句“虚怀发高论,独许吾知音”伯父为人虚怀若谷,不惜就正于晚辈;但伯父之谦虚,又非不学,他时有高论,令诗人敬服,他亦以此推许诗人是知音。最后两句“夫子下山去,梅花香满林”诗人运用借物写人、移情于物的诗法,以“梅花香满林”的景感,写出对“夫子”上山来访留下的美好印象。雪中梅花,高洁清丽,足可以喻“夫子”的道德文章。第二首主要表达对愚谷先生好学谦虚的品质和渊博的学识的敬佩和赞美之情,并且诗人为自己能成为知音而感到欣慰。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鄂渚听杜别驾弹胡琴①刘长卿文姬留此曲,千载一知音。不解胡人语,空留楚客②心。声随边草动,意入陇云深。何事长江上,萧萧出塞吟。(注)①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刘长卿只身离开京城,就任鄂岳转运留后。〔鄂渚〕在今湖北鄂州。②〔楚客〕客居他乡的人。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借蔡文姬交代了胡琴弹奏的内容。颔联通过联想和想象,写出蔡文姬在匈奴生活的孤独。B.颈联虚实结合,作者沉醉在音乐中,眼前似乎看到了边境上衰草随风摇动,天空中乌云弥漫。C.全诗主要运用正面描写来描写音乐,这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主要运用侧面描写有所不同。D.本诗融音乐与历史于一体,既是一首描写音乐的佳作,同时也兼具咏史诗的特点,构思新奇。14.尾联在表现手法和情感上,和杜甫《登岳阳楼》中的诗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首诗进行分析。【答案】13.C14.①表现手法: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刘诗尾联描写了两种景象:一个是漂泊的诗人,一个是战马的出塞。前者是诗人自身实景,后者是诗人的想象。杜诗也描写了两种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前者是诗人的想象,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②情感:两首诗都写出了诗人自身漂泊之苦,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刘长卿由音乐想到蔡文姬因国家战乱而漂泊异乡,再到对自身漂泊的感伤,进而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杜甫身在洞庭,内心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全诗主要运用正面描写来描写音乐”分析错误,全诗主要运用是侧面描写,主要是写诗人听胡琴的感受。如“声随边草动,意入陇云深”等。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从表现手法来看,“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是说“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当时杜甫身在岳阳楼,但是心却在边关。而“何事长江上,萧萧出塞吟”是说“我漂泊在外,远方战马出塞,风声低吟”,当时刘长卿身在鄂州,但是心却在边塞。由此,可以看出,两首诗都是采用一实一虚对应,把实景和想象结合起来,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从抒发的情感来看,杜甫颠沛流离,漂泊到了岳阳。“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抒发了作者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而刘长卿离开长安,到了鄂州。“何事长江上,萧萧出塞吟”,抒发了作者漂泊沦落,依然心忧国家边塞的安危的爱国之情。两个人都有漂泊沦落之苦。结合注释,两首诗都指向安史之乱,自然可以得出他们虽然都在漂泊,但是两个诗人都心系国家,都抒发了他们的忧国忧民之情。吉林省友好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三、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本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金错刀行①陆游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②,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注】①《金错刀行》是作者从军后第二年供职嘉州时所作。②此句借用战国时两句楚民谣“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败于秦,楚人欲雪此恨,乃有此谣。15.(3分)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芒”化用龙泉剑气冲牛斗的典故,与王勃写的“龙光射牛斗之墟”有异曲同工之妙。B.第三四句由刀而引出提刀人,提刀人渴望建功立业,但有志难伸,涌起颓废绝望之感。C.“南山晓雪玉嶙峋”写山之洁白嶙峋,意与刀之光芒四射相映衬,使得二者相得益彰。D.本诗意气慷慨,声势雄壮,四句一转韵,适应诗人感情的起伏变化,具大声鞭瞽之美。16.(6分)本诗的尾联“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两句诗的精妙之处。

15.B16.①化用典故,借用了楚民谣,深刻说明虽然南宋国力衰微,但民心不会死,民力可回天这一道理。②反诘收尾,表明盛大的“中国”,定会有英雄人物把金人赶出边关。强化了“中国”必胜的壮烈情怀,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奋起的力量。③结构上与前文照应,“中国”并非“空无人”,与“京华”多“奇士”相照应。表明怀抱报国之心的并非只有自己,朝廷中已形成一个爱国志士群体,字里行间洋溢着同仇敌忾的自豪感。【知识点】即事感怀、陆游(1125-1207)【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涌起颓废绝望之感”错误。既然提刀,必将有所作为,诗人有悲凉之感,但不颓废绝望。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化用典故,引用战国时“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楚国民谣作比。战国时,秦攻楚,占领了楚国不少地方,楚人激愤,有楚南公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意思说: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最后也一定能报仇灭秦。借用了楚民谣,深刻说明虽然南宋国力衰微,但民心不会死,民力可回天这一道理。反诘收尾,“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写难道我堂堂中华大国,竟会没有一个能人,把金虏赶出边关?用反诘句表明:汉族人民定有英雄人物能赶走女真统治者收复中原,表明盛大的“中国”,定会有英雄人物把金人赶出边关。诗人在诗的最后发出了“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时代最强音,强化了“中国”必胜的壮烈情怀,这种光鉴日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体现,永远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奋起的巨大力量。结构上与前文照应,上文“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写我在京城里结交的都是些豪杰义士,彼此意气相投,相约为国战斗,同生共死。可见“中国”并非“空无人”,与“京华”多“奇士”相照应。怀抱报国丹心的并非只有自己,当时朝廷中已经形成一个爱国志士群体。隆兴初年,朝中抗战派势力抬头,老将张浚重被起用,准备北伐,陆游也受到张浚的推许。这些爱国志士义结生死,同仇敌忾,是抗金复国的中流砥柱,字里行间洋溢着同仇敌忾的自豪感。吉林省吉林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中毕业年级10月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己酉乱①后寄常州使君侄汪藻草草官军渡,悠悠敌骑旋。方尝勾践胆,已补女娲天。诸将争阴拱②,苍生忍倒悬。乾坤满群盗,何日是归年![注]①己酉乱:指郭药师降金,导致宋北部防线崩溃。②拱:拱手,意即按兵不动.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货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中“草草”与“悠悠”相对,尽显官军渡江时与敌军周旋的从容。B.颔联运用了勾践卧薪尝胆和女娲补天的典故,旨在鼓舞后辈力挽狂澜。C.尾联和杜甫“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相比,突出强调时局的严峻。D.这是一首酬赠诗,诗人叙事抒情,气宇恢宏,字里行间涌动着爱国热血。16.请赏析本诗颈联“争”和“忍”的艺术效果。(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5~16题。15.【答案】A16.【参考答案】①“争”:有争相之意,大将们都按兵不动,袖手旁观,只知拥兵自重,置国家安危、民族存亡于不顾。②“忍”:有忍受之意,金军长驱直入,南宋百姓处境极其困苦危急,忍辱负重苦不堪言。③“争”与“忍”相对,既表达了诗人对南宋政府软弱无能的强烈谴责,又体现了对沦落敌手的人民只能忍受着巨大痛苦而解救无望的同情。【评分参考】每点2分,三点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和昌英主簿叔久雨杨万里积雨今晨也解休,殷勤日脚傍花流。半明衣桁烘梅润,全为农家放麦秋。更著好风堕清句,不知何地顿闲愁。新晴佳处无人会,隔柳一声黄栗留。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