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申论模拟7_第1页
天津申论模拟7_第2页
天津申论模拟7_第3页
天津申论模拟7_第4页
天津申论模拟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申论模拟7申论二、给定资料1.所谓学术腐败,实质就是利用自己手中的学术权力所进行的一种不当谋利活动。产生学术腐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一些学者把自己也当作了“经济人”,因而具有谋利的倾向。其次,学术研究的权威化导致了学术权力的集中化,这为学术腐败提供了条件。再次,学术体制的行政化导致了学术评价的外行化,也导致了学术研究目的行政化,人们进行学术研究不是为了取得学术成果,而是为了行政职位升迁,在这种情况下,学术腐败就有了一种外在动力。第四,学术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也是加重学术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效治理学术腐败,有不同的措施和对策,但笔者认为,结合中国国情,用“公开化”手段制约学术腐败应是最有效的。所谓“公开化”,就是阳光化,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制约学术腐败,就要将有关方面的信息和情况尽可能公开。公开是产生公正的基础,通过“公开化”,可以发挥各方面的监督作用,对搞学术腐败的人形成舆论压力,必然对其产生约束作用。当然,在学术评选等活动中,能否真正将有关过程和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也是一个有关各方利益博弈的过程。因为任何一项措施的实行,总会涉及一些人的利益,规则本身就是利益博弈的一种均衡。所以,治理学术腐败,最终是与理性精神和诚信精神密切相关的。有了理性精神,就能保证规则制定的有效性;而有了诚信精神,就能保证规则执行的有效性。治理学术腐败,深层次与国民性的改造也是密切相关的。没有理性和诚信,就只有短期利益和个人利益,就没有国家利益,最终也就没有了个人的长远利益。2.眼下的学术丑剧,播出密度绝对超过任何一个电视连续剧。令人唏嘘不已的“史上最牛连环抄袭门”尚未谢幕,井冈山大学学术造假又再次粉墨登场,继2009年因70篇造假论文被杂志撤稿一夜成名后,又以39篇论文被撤的“实力”而重回舞台中央。其实传媒和公众舆论对学术腐败的监督批评并不少,也不乏西安交大六位勇揭家丑的老教授那样的侠义之士仗义执言,奔走呼号,举报到底;甚至也不缺一些或坚决果断或堂而皇之的惩处案例。但令人疑惑的是,在眼下的中国,学术腐败的生命力竟然如此之顽强,堪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每出丑剧的上演,总会有人找到幕后的推手,比如过于功利化的科研评价,比如科研人员的道德沦丧,比如惩戒机制的不够完善。但是,比这更能刺激学术腐败的力量源于某种现实的悖论。在一些学术机构,本该视学术腐败为仇敌的学术委员会,却成了学术腐败者的“保护伞”,拥有处置学术腐败的权力,却对发生在自家的学术腐败极尽袒护之能,对清扫门户的举报者百般阻挠甚至威胁。如此景象已然遮蔽了一个正常学术圈子的本来面目,其情节、逻辑、结局与官场的腐败极具相似性。腐败一举报一包庇一劝阻(或报复),把这个链条的两头相连,就是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如果没有强大的外力介入,这个封闭的系统便牢不可破。因为举报的被劝阻,“腐败”便肆无忌惮起来。这种来自权力的袒护甚至“鼓励”,比任何道德评判和指标评价都具有力量。3.现象之一:七拼八凑编教材数十年来不换“芯”据报道,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各种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已经达到500多种,仅北京图书馆收藏的书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高校教材就有100种之多。其他如:中国革命史、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学、法学概论、文学原理、大学语文等学科也有相同的情况,一些理科的基础教材也大多如此。那么,这些教材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记者采访了一位同门师兄,这位师兄硕士毕业五年,已经参与编辑或者主编过5部教材,他向记者透露,一开始还是极其认真,找了大概不下100多本的参考资料,在翻看参考资料的过程中,他发现许多书的章节、甚至内容都是雷同的,于是他也找到了窍门,后来编教材简直成了套路。他告诉记者,编教材既不要搞研究也不用做调查,更不用钻故纸堆查资料,甚至相关领域的著作和论文也不要多看,只要找来三四本已有的教科书,框架体系上略微变动,章节顺序上稍作调整,材料内容上综合综合,文字叙述上处理处理,一本新的教材便诞生了!不过有时候他也不愿意做这种事,便找来几个学生,给他们定一个大体的框架,让他们具体操作便是了。不仅基础课教材如此,专业课也几乎大同小异。南方某著名大学一位学经济的学生告诉记者,有一天他们上一门专业选修课,一位70多岁的老师走上讲台,摊开一本发黄的讲义,对同学们诚恳地说,这是我1985年写的讲义,这个学科发展很快,我们大家一起边学习边探讨吧。这位学生说第一次听课大概有30多人,第二次也就来了10个人,第三次上课5个人都不到了。如前所述,近年来各种版本的教材层出不穷。但为什么教授们还在使用旧教材呢?中山大学的一位教授告诉记者,新教材大都是直接或者间接抄袭旧教材的,有些教材虽然有了一层“学术前沿”和“最新学术动态”的包装,但实质内容上却是“换汤不换药”,所以有的老师宁可使用旧教材,即使使用新教材也是把它当作“靶子”批判的。问题是,新教材雷同,旧教材又跟不上时代学术发展的步伐,最终受损害的是中国大学的学术水平,受贻害的是中国的大学生们。现象之二:近亲繁殖学术乱伦北方某著名高校化学专业取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该专业的学术带头人都成了博士生导师,在招收博士生的过程中,对外来的报考者一律从严,而本校和本系的报考者则宽松许多。据该大学研究生院主管招生的老师介绍,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况且本校和本系的老师读博士还可以提高本校和本系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业务素质。据介绍,该大学化学系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教师都在该专业读博士,而这种现象在中国其他大学当中也极其普遍。教育部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一位研究人员向记者评说这种现象,“这种学术上的近亲繁殖,犹如医学上的近亲繁殖一样,其结果必然带来中国学术整体水平的下降。不仅如此,硕士导师和自己一起读博士,或者本科同班同学成了自己的博士生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这种学术乱伦,也带来了学术水平的畸形发展。”这位研究人员介绍,在发达国家的大学中,这种学术上的近亲繁殖是绝对禁止的,同一学校的学生一般不赞成考自己本校的研究生,但中国各个大学招收的研究生绝大多数都是本校的学生。学术的近亲繁殖,是中国大学学术发展的致命伤,这使得中国大学的“学术”已成为某个圈子的“学术”,严重影响了中国学术的发展,以及学术向生产力的转化。现象之三:扯虎皮做大旗记者曾经采访南方某著名高校一位小有名气的学者,该学者滔滔不绝地谈起自己的学术生涯,令记者钦佩不已。该学者说自己曾经得到过某某学术泰斗的真传,是他的几大弟子之一,而且曾经与某某学术大师过从甚密,与某某学术名人也是铁哥们儿。所幸记者对学界也略知一二,与该学者所说的某学术大师和学术名人也有所交往,一次记者与他们提起该学者,他们竟然一脸的茫然。就在不久前记者又采访了该学者提到的某某学术泰斗,谈到他的学生也就是那位南方某高校的学者,这位学界泰斗告诉记者,他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个学生。更有甚者,国内某大学教授从日本某三流大学请来一位三流学者到国内做讲座,为了抬高自己身价(能够请来老外来中国讲学),竟将其吹嘘为日本著名学者,令旁听讲座的国内学者大跌眼镜;一位日本记者听到这件事更是唏嘘不已,此事被日本媒体披露,造成极为不好的影响。还有一位曾经在英国某大学做过访问学者的国内某高校学者,自称是某世界级著名文艺理论家的国内唯一弟子,回来为中国文学大师重排座次,被国内同行耻笑。翻看许多高校学者主编的教材或撰写的专著,会发现许多书上都列着各种各样的学术顾问,比如那位与世界著名学术大师交往过密的国内学者的一本专著,就开列了一二十个国外各个著名高校的学术顾问、总顾问、特约顾问等头衔,而有些学术顾问恐怕连自己都不知道当的是什么顾问。现象之四:泡沫泛起浮夸盛行有人称,中国的学术为“注水”的学术,虽然有些夸张,但基本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近几年中国高校学术界形成了有目共睹的“繁荣”,有人总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者特别是享有高级职称的学者、名学者以及拥有各种奖项获得各种称号的“专家”级学者教授越来越多;二是高校论文、学术专著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中国的大学教授数量,中国的专著、论文数量名列世界前茅,但中国有国际影响的大学教授,或者有国际影响的学术专著和论文却寥寥无几,这从每年全世界自然科学的三大检索上就可以看得出来,究其原因就是中国的学术水准注水太多。从前一些孜孜以求的学者一年也就发表一两篇论文,一辈子只出那么两三本专著。现今有些急功近利的青年学者,在学界混了几年就敢称“著作等身”,有专著三四十本,论文好几百篇。更有甚者,有些人连百万都羞于出口,因为现今学术界有种说法:十万字原地踏步,百万字才起步,千万字水平才算数。据媒体报道,山东省某著名高校一位副校长一年申报的所谓科研成果竟多达1300万字,也就是说这位副校长一天不问断,每天能写三四万字—如此科研成果,没有水分才怪!现象之五:内定奖项玩弄学术学术评奖和立项(争取研究课题立项)中的腐败也为广大学者痛恨。尤其是评奖,各种顺口溜在人们口中流传:“评奖就是评委分赃,你给钱,我评你,剩下十之二三,再拿来装门面。”2004年,某知名大学哲学系三位教授著文痛陈湖北省哲学优秀成果评奖(1994—1998)中的腐败现象,“在这次评奖过程中,评奖主持人和个别评委利用职权,在哲学社会学组把一场严肃的评奖活动变成了一场一手遮天、结党营私、瓜分利益的丑剧,在湖北省哲学界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从评审结果来看,评委们相互之间的心照不宣、彼此关照、利益均沾、互投关系票已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高级别奖项中票数如此集中在评委和某个身居高位的评委的弟子们身上,即使在目前腐败成风的学术界也是少见的。”“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哲学一等奖正如湖北省哲学评奖组长一职一样,历来都是×××的专利。在上一届的评选中,一篇反‘和平演变’的辅导报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党的事业》获得哲学一等奖,当时该获奖者是哲学评奖组的组长。在本届评奖中,他又获得一等奖,是一篇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情况的讲演词《中国当代哲学回顾与展望》……”曾经轰动学界的《读书》杂志主办的长江学者“读书奖”也被多名高校学者所抵制,原因之一就是参加评奖的人既是候选人又是评委。学者杨某对记者说:“其实这里指出的高校及学界的评奖腐败不过是冰山之一角,试想现在的学术评奖中,哪一省、哪一部门、哪一类奖项不存在诸如此类‘自评自’,‘裁判员下场踢球’的恶心现象呢?”与评奖腐败类似的是申报课题,争立项目。陕西师大教授一丁说:“就像一个女人还没生小孩就申请营养费一样,说我生的小孩将来要当国家主席,或者将来智力可赛过杨振宁……然后叫评委打分,根据吹牛程度,发放不同的数额的营养费,听起来真是荒唐可笑,而我们每年申报选题和经费确实是干着这种荒唐可笑的事。在当前学术道德败坏的情况下,更不乏一些申报者的选题暴露在评委面前而被窃取的事情。”现象之六:凑数评职称折腾争教授职称评价制度是颇具中国特色的专利。在中国大学里,职称的高低更标志着一个大学教师的学术水准,同时也与该教师的住房、待遇等密切相关。比如北方某著名大学就有明确的政策出台,讲师的住房二室一厅,副教授的住房是三室一厅,教授的住房则是四室一厅,博导的住房是四室二厅。为了评上职称,大学教师中不择手段地托人情、拉关系,甚至花钱雇人写文章的大有人在。该校社科系有一位想评博导的教师,竟然拿别人在《光明日报》上发的文章,换上自己的大名,复印多份,差一点弄假成真;一位教师所发表的论文大都是与人合作的,而在自己申报的材料中竟然抛弃合作者;有些教师为了评职称四处挂名(即别人写了论文,请求人家在发表的时候将自己的名字属在后面,以此增加自己的论文篇数);有的教师把自己在报纸上发表的豆腐块似的文章,也拿出来凑数;还有的教师把自己以前发表过的论文稍稍修改一下换一个题目,再拿出来发表,又充当一篇论文;更有的教师评职称时竟把弟子的文章属上自己的名字发表。有一个教师把自己的一本专著中的所有章节都拿出来砍成若干篇当做论文一一发表,于是在他的成果表中除了这本书外又多出了若干篇的论文……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研究比较文学的教师,就一个简单的学术问题分别在几个学术杂志上发表了5篇论文,这5篇文章的题目分别是《论比较文学消亡论》、《再论比较文学消亡论》、《三论比较文学消亡论》、《比较文学消亡了吗?》、《驳比较文学消亡论》。各种职称中,最高的是教授,评上教授也就到头了。目前中国大学教师的职称都实行终身制,能上不能下,对一些学者来讲当上教授也就走到了“穷途末路”,于是中国高校学术界就出现了“讲师辛辛苦苦,副教授不敢马虎,正教授舒舒服服”的局面。现象之七:剽窃不知羞抄袭家常饭“天下文章一大抄”,抄袭和剽窃几乎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和中国高校教师的传统,更成为中国高校学术界最大的公害,有人戏称为“学术蝗祸”,其泛滥之广,已近法不治众的地步。有学者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大家都没有羞耻感了。南京大学校长蒋树声教授指出,抄袭剽窃不治,学术将完。有人根据媒体披露的高校抄袭和剽窃事件,总结了高校学术抄袭的几种方法,即“全篇搬用法”、“偷观点偷思想—隐性剽窃法”、“化名抄袭法”、“署名抄袭法”、“拼装法”、“名编实抄法”、“抢先发表法”等等。4.63岁的祝国光博士至今还记得,当初在海外顶级医学期刊上看到有关中药和西药对治疗心肌梗塞疾病具有同等疗效的学术论文时,那种难以言状的兴奋之情。时隔数月,他却惊讶地发现,那些看起来水平非同寻常的学术论文大都是编造的,而且论文的作者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著名中药药理学家李连达,浙江大学药学院药理实验室主任吴理茂和课题组主要成员。大约在2008年10月底,旅居荷兰的全欧中医药协会联合会副主席祝国光教授在网络上看到有人揭露浙江大学中医学院博士后贺海波论文造假的消息,立即上网搜集了与贺海波相关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发现这些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具有明显的造假痕迹。我们先来看这一组文章的“奥秘”—2008年5月,德国《NSA药理学》杂志刊登以HaiboHe(贺海波)为第一作者的文章《丹酚酸B和贝尔普力对小鼠慢性心肌梗塞心脏保护作用的比较》,其他作者包括LimaoWu(吴理茂)、LiandaLi(李连达),其中,吴理茂是李连达主持的浙江大学药学院的药理实验室主任。根据文章所揭示的实验过程,课题组人员对小鼠进行开胸,人为地造成小鼠的心肌梗塞。然后,将这些小鼠分成若干组,分别服用中药丹酚酸B和西药贝尔普力数周时间,采集药理实验数据和病理切片。实验结果显示,丹酚酸B和贝尔普力对治疗心肌梗塞的药理作用是相同的。对于中医学界而言,这篇文章所揭示的药学理论令人振奋,特别是在西方国家,它使得饱受非议的中医大大提升了自身的地位。没想到,这篇文章却因为另一篇文章的发表而出现了“穿帮”的镜头—波兰《药理学通报》杂志2008年第60卷刊登题为《丹酚酸B和贝尔普力对小鼠大面积心肌梗塞心脏保护作用的比较》,作者依次为:Hai—BoHe、Li—MaoWu、Lian—DaLi等6人。其实验过程和目的与上述文章所反映的情况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前者针对的是慢性心肌梗塞,后者针对的是急性心肌梗塞。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实验,实验数据竟然高度一致。“两个不同的实验,对小鼠用药的剂量不同,时间不同,获得的数据却相同,这是绝对不可能的。”祝国光分析说,“要么是只做了一个实验,一篇论文原封不动地拷贝了另一篇论文的数据;要么两个都是假的。至少其中一个是假的。”《NSA药理学》杂志主编米歇尔(MartinC.Michel)教授和《药理学通报》杂志主编拉森(WladyslawLason)教授在接受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剽窃和一稿多投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应该严肃处理,因此,我们对贺海波等人发表在我刊的剽窃文章,给予撤销。”经过进一步的调查,祝国光还发现,2008年3月,荷兰《人种药理学》杂志发表HaiboHe、LimaoWu、LiandaLi等7人联合署名的文章《丹酚酸B对于大鼠大面积心肌梗塞的心脏保护作用》,单独论证丹酚酸B治疗心肌梗塞的药理作用。但这篇论文也是假的,其数据完全是从上述以贺海波为第一作者、发表在《NSA药理学》和《药理学通报》上的两篇论文中克隆的。荷兰莱顿大学生物学系主任、《人种药理学》杂志主编RobVerpoorte教授给记者的书面复函说,该篇论文已被撤销,并且就此与浙江大学进行了交涉。此外,2008年3月,由HaiboHe、LimaoWu、LiandaLi等7人共同署名的发表于英国《本草疗法研究》的文章,所用的数据也几乎原封不动地移植于上述三篇文章中的数据。《本草疗法研究》发现这篇论文的造假事实后将其撤销。主编伊丽莎白教授告诉记者:“作者使用了其他科学家的数据,我们采取的措施是撤销这篇文章。我们对这起事件非常认真,因为它是科学的欺诈行为。”5.2008年10月11日,湖北某高校研究生贾某搬出了自己的行李。校方正式取消他的研究生学籍,贾某因剽窃他人论文被开除。9月22日,一篇名为《剽窃示众:历史文化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贾××》的帖子在网上刚一发表,就迅速流传开来。该帖称,贾某2005年在《理论月刊》和《大庆师范学院》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鸦片贸易在华泛滥的经济视角思考》《翁通稣“罢退”之原由》,均系原文抄袭自西北大学内部交流年刊《史林新苗》,原标题分别为《1840年前鸦片在中国泛滥之原由新探》《试析翁同稣“罢退”之原由》,作者分别为王某和杨某。9月26日,作者王某发出《就剽窃事件答复贾××》一帖,其中道出贾某赴深圳找过杨某,并附上贾某发给自己的道歉信全文。此帖一出,网上讨论迅速白热化。网友们提供的资料,描绘出贾某一路走红的轨迹:2002年考入湖北某高校,本科四年,除学校的诸多奖励外,他还获得全国青年演讲大赛一等奖等30多项荣誉,连年获得优秀三好学生奖学金,2006年,贾某被保送该校研究生,同时还担任了本科班的辅导员。三、申论要求第1题、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所给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要求:语言精练,概述全面。______我的答案:我的答案:参考答案:由于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脆弱,学术评审机制和职务评聘制度不健全,学术腐败惩治不力等原因,学术剽窃、弄虚作假、严重粗制滥造等得不到有效遏制,并且学术剽窃现象愈演愈烈以致于泛滥成灾,这既侵害了部分人的利益,而且也对我国的学术发展有极其严重的危害。因此,学术腐败成为近年来中国学术界最为关注、讨论最多的一个共同话题。答案解析:第2题、针对材料列举的我国学术腐败的现象,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的方案。要求:方案合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______我的答案:我的答案:参考答案:加大宣传教育,加强研究人员职业道德的自律。改革教育机制,使学术研究真正回归其学术的本性,以学术评价替代行政评价,以奖励成果替代我国目前实行的奖励立项的传统做法。建立公正的社会学术职称评定机构,健全学术职称评价体系,实行职称评定回避制度。禁止各级行政领导,高校、研究所领导在行政任期内参与各种与学术有关的活动;在评定职称、岗位时实行代表作制度,废除对量的要求;改变目前在管理统计上对量的过分重视和对学术研究完成时间的强调。加强媒体监督,对那些较为恶劣的学术腐败行为,如对公然造假者及时在媒体上进行曝光。加强行政监管,对学术腐败行为及时给予严厉的行政处分,对构成侵权等违法行为的依法进行处理。答案解析:第3题、结合给定资料,分析学术腐败的危害。要求:条理清晰,500字左右。______我的答案:我的答案:参考答案:第一,对学生的贻害不浅。学生不但是学术腐败的主体,同时也是学术腐败的受害者。高校中,学生论文的抄袭行为甚嚣尘上。学生抄袭他人的学术成果、重复他人已有的观点、学术论文撰写的不规范等,或者即使论文没有抄袭的痕迹,仍然是没有丝毫价值的废纸一堆。如果指导学生论文的导师对学术研究持严谨的态度,没有任何价值的所谓论文是不可能通过导师而过毕业关的。第二,对学术研究自身的戕害。学术腐败最初可能仅仅是个体的暗中腐败,但逐步演变就会成为一群“志同道合者”心照不宣的相互帮扶和提携,到最后就是社会从上到下公开的腐败。在前两个阶段,腐败还不能大行其道,我们还能够依靠反腐败机制来控制;如果达到了最后阶段,腐败已经通行于社会,社会将无药可救。学术腐败如果登峰造极,其淘汰的将不是学术的败类,而是学术的精英。“学术腐败”不仅破坏学术研究的规则,腐蚀学术队伍,阻碍学术大师的产生,而且还会遏制一个民族思维能力和思想水平的提高。第三,对科学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危害。学术腐败违反社会公正原则,破坏了社会机制中蕴藏的人们相互竞争的游戏规则。在我国加入WTO的大形势下,社会发展为每个人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国际间的人才竞争更加激烈,我们如果不建立激励创新精神的人才选拔机制,不高扬社会的公正原则,必然会导致社会人才选拔机制失去凝聚力,科研人才大量流失。而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等学术事业关系着国家的命运,人才流失所导致的直接影响是社会科研水平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