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申论模拟53申论给定资料1.生态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许多国家和地方政府逐渐将生态城市列为城市发展的优先内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2.生态城市建设是从国际社会大环境背景、我国国情的基本要求出发,也是我国严峻的环境和资源挑战下的必然结果。时至今日,中国70%以上的河流与湖泊已遭到污染,70%的能源需求依赖煤炭。依据世界银行的估计,中国每年有数以十万计的人因污染而死亡。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为53.7%,但近60%的城市人口居住的城市空气质量不佳,污染水平是美国的两倍、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水平的5倍。E市土地面积6340.5平方公里,位于1~3级生态脆弱区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非常脆弱。E市人口众多,城镇化用地已超总用地的50%,城市热岛效应明显,灰霾、PM10、PM2.5等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全市617.9公里长的河道中,Ⅴ类和劣Ⅴ类水河长共占70%,属于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城市。E市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而城市生态空间不断压缩和减少,E市目前森林覆盖率仅为12.58%。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城镇体系的完善、PM2.5防控、市域农村秸秆焚烧的控制、湿地与水体生物入侵等仍是E市城市发展的巨大挑战。E市发展模式仍然是“高碳发展”,人均碳排放量高达11.89吨/年,而伦敦、纽约、东京等世界千万级人口城市的人均碳排放只有E市的30%~50%。在面向广大市民的“E市,我的2040”愿景调查中,城市发展目标选项中,“环境友好、低碳出行的城市”超越其他经济、文化类选项,位居第一。与此相关的调查结果还有“E市最需要改善的问题”,第一名为“大气和水等城市环境”。3.面对日益严重的各种城市病,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灾害频发、交通拥堵、能源短缺等,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成为全球城镇快速发展及转型期的明智选择。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建设,它强调的是生态和宜居两个方面。生态城市侧重与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关系,宜居城市则侧重居民个体的切身感受,强调社会的关系。宜居代表的不仅是一种生活模式,更是现代城市应该追求的发展模式。这种城市发展模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一种可持续的模式。提倡宜居观念,按宜居标准建设城市,有利于防止在城市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城区半径盲目扩大、人口拥挤、生态产品供给不足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载等问题,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造成了大气、水体、土体污染和生态破坏。部分城市PM2.5过高,城区绿地、湿地减少,地下水、湖泊和河流水质恶化,土壤退化,城市的绿色生态线受到冲击。生态宜居城市首先是绿色城市,不论城市发展到多大,城市资源环境的质量和功能都应该保持,人们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才能感觉自己是大自然的一份子。这要求城市必须减少和避免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资源环境破坏,重视生态损害的修复。绿色城市中,人们可以开门见绿、推窗见景,感受到山清、水秀、地净、气清的自然之美。城市的无序发展和资源环境破坏必然造成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空气和水质污染、休闲地减少、噪音增加,城市人群忙碌,压力和紧张感增加,人们健康受到影响。城市大了,而人们的生活舒适度却下降了,这不是城市发展的初衷。而宜居城市,开发强度适当,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结构合理,各类空间相互支持,组成生态共同体,人们就学、就医和工作方便,卫生条件较好,利于睡眠。城市发展在一定阶段会出现较大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特别是土地供需矛盾。劈山造地,围湖(海)造城,盲目扩大城市建筑容积率,挤占水域和绿地,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不计入生产成本,这些行为和做法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城市宜居度下降。城市宜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统一。4.2014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的通知》,确定A市B区等55个地区为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B区作为A市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人口导入区,面临资源人口环境束缚和经济发展需求双重压力。一直以来,B区坚持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有效载体,通过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生态区、生态文明试点区创建活动,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探索工业型城区践行生态文明的“B区之路”,走上了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的良性发展轨道。优美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B区对外交往中一张极具含金量、彰显城区魅力的“绿色名片”,给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无限的活力。“十一五”以来,B区已关停淘汰了1200多家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小化工类企业基本消除。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7大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区域经济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打造建设为经济发展形势提供了新的空间。目前全区经济结构中产业能级有效提升,二产比重不断下降,由72%降到58%,三产比重不断加大,由27%上升到41.5%。近年来,B区实施“三个集中”工程(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形成以“B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六大特色工业园区为载体的工业集聚格局。2013年,B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四个工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7.9%,工业用地规模控制在30%左右。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和循环经济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已有3家开展“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莘庄工业区、B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为“国家生态工业园区”、莘庄工业区建设成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2013年,全区的土地产出率达到4.63亿元/平方公里,高于同期A市平均水平(3.41亿元/平方公里)。B区积极推进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节能技术改造、循环经济试点、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工作。2013年,全区已有197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360家企业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不同层面循环经济试点单位83个,形成了以点带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态势。低碳试点逐步推进,B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低碳经济园区、新虹街道建设低碳社区列入全国低碳发展园区、社区试点。2013年,全区万元GDP能耗为0.293吨标准煤,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十一五”期末,全区单位GDP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了82.2%和63.0%;“十二五”以来,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分别完成减排目标的50%和60%以上,初步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污染排放的脱钩发展。B区加大生态绿地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达19.5平方米。完善污水管网建设,建成吴闵北排、春元昆、中北片及浦东地区四大污水收集系统,污水管网1254公里,并且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置为重点的村庄综合改造。区域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87.5%;区域水面积率保持在7%以上。B区域综合交通体系不断优化,现路网密度3.23公里/平方公里,公交线网密度1.64公里/平方公里。区内已有轨道交通6条线,运营线路总长度50.8公里,站点30个。在全区居民集中区、商业网点及公交换成站点设置免费服务网点574个,投放自行车1.9万余辆,向市民发放诚信使用卡4.3万余张,形成了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相互衔接的公交网络。B区结合大型居住社区的建设,严格落实新建建筑节能标准,确保新建民用建筑100%采取节能技术,同时对既有建筑实施节能改造,建成万兆碧林湾、万科朗润园、一品漫城等一批低能耗绿色住宅,世博会的“A市人家”的雏形就诞生在B区。曾为A市最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的吴泾工业区为我国的基础原材料、能源供应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对区域环境产生了污染,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自2005年起,该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启动,至今已投入资金150余亿元;累计已完成2450户居民动迁安置,并落实相应社会保障,纳保资金达3.42亿元;关停重点污染企业(生产线)48家(条),实施污染治理工程116项;全面完成48家码头堆场整治项目;污水收集及纳管工程、河道整治、集中供热管网建设工作基本完成。实现减排SO2超过6000吨,减排COD为250多吨,区域环境面貌大为改善。2014年以来,市区两级政府又将吴泾工业区的转型升级作为研究重点,将吴泾工业区列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同时作为黄浦江闵行段滨江两岸的发展战略的重点组成部分,通过黄浦江滨江沿岸开发带动吴泾工业区整体功能定位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将吴泾工业区从以末端治理、综合整治为主的粗放型化工生产园区转向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研发性生态园区。5.尽管L市在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当前环境保护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L市环境保护局2014年6月4日发布的《2013年L市环境公报》显示,2013年L市空气优良率为66%,有124天处于污染之中。在全年124个污染日中,首要污染物为PM2.5(大气细颗粒物)的有87天,占70.2%;首要污染物为臭氧的有33天,占26.6%;首要污染物为PM10(可吸入颗粒物)的有4天,占3.2%。PM2.5仍是L市空气污染的元凶。虽然L市出台的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已明确阶段目标、具体举措和责任单位,但不少市民反映目前PM2.5污染防治还是碎片化、应急式,政府各部门抓措施落实、抓工作推进的力度还不够。在行动计划出台后效果不尽如人意,如机动车冒黑烟,施工、渣土运输、堆场、搅拌站、环卫作业的扬尘,秸秆燃烧等仍屡有发生。目前L市30%的饮用水来自黄浦江上游,在没有采取根本性的工程措施前,这种开放式、多功能的水源地仍存在潜在的环境风险。该水域集聚了56家码头和155艘浮吊船,流动风险源数量众多,日均船舶流量4000艘次,其中危险品船舶日均流量近40艘次。虽然政府有关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了这些风险源的日常监管,但交通流量高,内河船舶状况较差,且以夫妻个体经营居多,生产事故引发的溢油等次生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受上游来水以及本地污染的叠加,黄浦江上游若干取水口氨氮等指标超标加剧,不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的要求。据2013年8月L市水务局、市统计局发布的L市第一次水利普查暨第二次水资源普查公报显示:普查监测2545条(个)河湖的3446个断面水质,全年优于Ⅲ类的占3.4%,Ⅳ类的占23.7%,Ⅴ类和劣Ⅴ类的分别占20%和52.9%。普查监测309条(个)河湖的583个断面的底质,重金属因子未污染的断面占26.6%,轻度污染的占46.8%,中度污染的占19%,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的分别占2.6%和5%。河道治理从消除黑臭到水质的根本改善仍任重道远。L市部分居住小区由于缺乏持续的宣传和有效的监督推动,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止步不前,有的甚至出现倒退。由于缺乏约束机制,不少小区居民参与分类积极性不高,且随意丢弃垃圾行为对参与者的负面影响很大。湿垃圾资源化利用问题仍是重大瓶颈。由于技术路径、再生产品的标准等尚未明确,加上有的项目规划落地困难,造成相应的处置能力建设缓慢,目前L市湿垃圾日均处理能力仅1000多吨,且处置产品的出路问题也未根本解决,湿垃圾分类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渠道尚未真正打通。电子废弃物、废旧玻璃、衣物、灯管等正规的回收、处置网络尚未实现全覆盖,再生资源利用产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有待加强。环保领域管理措施不落实,执法监管不到位问题比较突出,主要集中在施工和渣土运输扬尘、乱倒渣土、机动车冒黑烟、企业偷排污水废气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截至2013年10月15日,仅“河道污染黑臭”一项,“12345”市民服务热线就接到投诉和求助来电703个,涉及9个郊区80个镇,占L市郊区103个乡镇的77.7%。据市民服务热线专题调研显示,这类黑臭污染多为政府部门日常监管不到位企业偷排所致。至2013年11月底,L市环保系统接到大气污染投诉举报13234件,水污染投诉举报26415件。在2013年的1—10月全市环境监察部门处罚的1201户次违法企业中,825件为建设项目未办理环保手续,占总数的68.7%。6.Hammarby(哈马比),在瑞典语中的意思是“临海而建的城市”。它四周环海,虽被称为城市,但实际上只是一个社区,因为其成功的环保理念,而为全世界所知晓。20世纪90年代,为争取2004年奥运会的主办权,斯德哥尔摩市政府开始着手对哈马比地区进行改造,并把它规划成一座生态自循环的环保社区,希望这里能够成为未来的奥运村。但造化弄人,那届奥运会并没有“花落”斯德哥尔摩。尽管很失意,但哈马比的规划并没有就此搁浅,而是继续建设,这也成为斯德哥尔摩一项最大的市政工程。如今,哈马比建设仍在继续,迄今为止,哈马比占地约204万平方米(其中陆地占171万平方米),建成了1.1万座公寓,居住着2.6万居民,据说还有1万人工作在这里。要想在哈马比居住,成为“哈马比人”,还有一道特殊的门槛,即必须要签署一份生态环保合约,只有这样,才能入住。作为一座新城,哈马比最大意义不是它的包容力,而是其自身的生态循环系统。在这里,城市功能、交通、建筑和绿地、水循环、能源和垃圾处理,这些各不相同的城市“运作”被纳入到有机的体系中,有序、协调运作。走在哈马比街道上,很少会见到私家车,当地私人汽车的占有率不足40%。在哈马比,公司也鼓励员工共享汽车,并使用其他公共交通出行。在路边,随处可见安装电动汽车充电装置,政府鼓励居民使用电动车,这样既环保又缓解交通堵塞。哈马比人上班要么骑车,要么坐公交,而且公交采用的全是天然气,这得益于政府的鼓励和哈马比人的环保理念。在哈马比,为了方便社区居民出行,每天,蓝色的有轨列车在社区间穿梭,十分便捷。这些列车的动力来自垃圾处理或废水产生的电力。哈马比城动力50%来自于废水处理和垃圾的转换,其他则来自于屋顶的太阳能电池板。有了这样清洁的能源系统,哈马比人的生活想不低碳都不行。把废水和垃圾转化成能源,这已经不是一个新的环保理念了,但大多数城市在从废水和垃圾处理中获取能源时,往往与城市的运行相脱节,耗费大量的资源,同时城市在自身运转时也在继续消耗和排放能源,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哈马比成功地将两者贯通,不仅环保,而且宜居。那么,哈马比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它有两个相互融汇的系统,一是将废水、垃圾转化成能源;二是打造一套集约的能源使用系统。两者完美结合,造就了哈马比可持续发展路线。哈马比四周临海,尽管水资源很充足,但哈马比人非常节约用水,从来不任意攫取、挥霍。哈马比人获得饮用水有一套完善的净化水的系统,称之为“模仿自然的手段净化水”,他们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从地下水甚至海水中获得放心的饮用水。但要当心的是,生活废水对水源的污染。哈马比人也想到了这一点,他们对废水进行层层把关,严格处理。哈马比人在社区之下建立了一套废水收集管道,根本不会让废水流出自身的循环。这一套管道每隔几个单元设有水净化的中央系统,在处理废水的过程中,部分能量转化为电,这些电直接服务于家用小功率电器。经过处理干净的水则成为新的生活用水。在每幢居民楼前,都会并排放着三个封闭柜,那是哈马比人的有机废物垃圾箱。政府会给每个家庭发放生物分解垃圾袋,专门装厨房垃圾。那些垃圾箱,贴着分类的标贴,居民把分好类的垃圾倒进垃圾箱即可。实际上,这些垃圾箱是地下管道的入口,它们分布在社区的地表以下,专门负责收集垃圾,将垃圾真空抽取,然后再分类加工。垃圾处理终端有强劲的电泵将整个城区的垃圾从管道里抽取到这里,进行分类。各自有各自的管道,有条不紊,有序进行。分完类之后,开始回收。生活垃圾归生活垃圾管道,将用来燃烧发电或是产生出更多的可燃性生物气体。总之,这些新能源再次服务人们的生活。在垃圾处理终端,除了能听见机器运转声,完全看不到垃圾,也闻不到任何气味。对于雨水,哈马比人也不会轻易让其溜走,他们采用降水收集网络,对来自屋顶、花园的雨水和融化的雪水进行直接处理,要么渗入地下,要么被导入运河和海中。在哈马比,许多建筑的屋顶上种植着绿色植物。这些植物用来积蓄雨水,延缓其下流速度并使其蒸发。当然,它们也是一种美化城市景观的绿色装饰,让城市充满生机和活力。为了监控水质,哈马比建成了水处理试验厂,这样就可以随时监控水质,保证水质安全。不要小瞧水处理厂的淤泥,它也有利用的价值,被开发成为有价值的燃料。淤泥中的沉积物腐烂发酵后,可产生生物燃气,为居民家用燃气灶提供燃料。除此之外,剩余的固态物还可以用于土地肥料。7.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包括合理高效的经济体系、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景观适宜的人居环境,又强调和谐健康的社会文化与人文特色。因此,必须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社会事业的推进、公共安全的提高、社会救助的普及,最大限度地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通过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化、基础设施的完备、商务成本的降低、创业机会的增加、收入水平的提高,打造宜居、宜业、宜商的现代化都市。做答要求第1题、简要分析E市建设生态城市的必要性。要求:观点明确,语言精练,字数不超过200字。_______我的答案:我的答案:参考答案:建设生态城市是E市的战略选择,是从国际社会大环境背景、我国国情的基本要求出发,也是我国严峻的环境和资源挑战下的必然结果。一方面,E市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脆弱,城镇化规模扩大,城市生态空间不断压缩和减少,建设生态城市是E市得以持续发展的保障;另一方面,E市人口众多,城市环境问题突出,水质型缺水严重,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市民渴望改善城市环境,而建设生态城市则反映了广大市民的意愿。答案解析:第2题、“给定资料6”介绍了瑞典哈马比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做法,请谈谈我国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要求:观点明确,表述准确到位,字数不超过300字。_______我的答案:我的答案:参考答案:哈马比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对我国最大的启示在于打造生态循环系统。一是加强市民生态环保生活教育,制定环保居住规定,实现生态管理。二是鼓励低碳出行,提高市民环保理念。安装电动车充电装置,发展新能源公交车,打造低碳环保公交,鼓励市民使用电动车或公共交通出行。三是加强水资源收集、净化和水质监控。建立降水收集网络和废水收集管道,处理降水或废水,对废水层层把关,严格处理,将其转化为电能或新的生活用水;建设水处理试验厂,随时监控水质。四是分类收集、处理垃圾。设置分类垃圾箱,为市民发放垃圾袋,鼓励市民将垃圾分类;建设垃圾处理终端,回收并加工分类垃圾,将其转变为新能源。答案解析:第3题、环境保护日益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L市要召开环保工作会议,假如你是L市市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结合给定资料,请你为领导写一份关于L市环境保护的发言稿要点。要求:语言精练,有针对性,切合实际,条理清楚,字数不超过500字。_______我的答案:我的答案:参考答案:近年来,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我国部分地区无视污染,肆意浪费资源,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破坏。我市在环保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大气污染严重,PM2.5治理力度不大;二是开放式水源地水质风险严峻,河道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三是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不理想;四是环保执法不严。这些问题严重危害了市民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维护良好的生活环境,实现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我市应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抓行动计划措施落实,对机动车冒黑烟、施工扬尘及秸秆燃烧等污染行为进行重点防治。加强对水源地的日常监管,管理内河船舶环境;加强河道治理工作,改善水质。对垃圾分类加强宣传,提高市民积极性;推动有效监督,约束随意丢弃垃圾行为;明确再生产品的标准,加强再生资源利用产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四、对企业加强监管和审查,对违法企业依法追责。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当前,环境保护已刻不容缓,让我们齐心协力为我市环保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我市环境建设得更加美好!答案解析:第4题、阅读给定资料,以“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3)分析具体,语言流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宿迁江苏宿迁市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招聘劳务派遣人员15人笔试历年典型考点(频考版试卷)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度安防工程代理合同终止协议书3篇
- 2025版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成品油销售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03月中国建设银行境内分支机构度春季校园招考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版离婚协议书范本大全及婚姻财产分割策略2篇
- 2024年中国木制雪人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敌稗乳油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度临床试验知识产权保护合同3篇
- 2024年离婚财产分割及子女教育协议3篇
- 2024年中国女式裙装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重庆市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附答案(推荐)
- 小学中低年级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策略研究 论文
- 小学六年级数学计算题100道(含答案)
- 一年级数学上册《寒假作业》30套
- 沈阳来金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改扩建项目环评报告
- 乡镇卫生院综合考核基卫部分评分表
- 江苏省2023年生物小高考试题含答案解析
- 2021年1月北京朝阳初二(上)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
- 岭南版六年级上册美术18课考试复习资料
- GB/T 12237-2007石油、石化及相关工业用的钢制球阀
- 痛风的诊断及中西医治疗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