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4第9讲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_第1页
2019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4第9讲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_第2页
2019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4第9讲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_第3页
2019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4第9讲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_第4页
2019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4第9讲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讲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对应学生用书第68页)考点1eq\a\vs4\al(|)“旧瓶新酒”——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完善[识记—基础知识梳理]1.“光荣革命”(1)历程内战时期1640—1649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以国王为首的封建势力进行两次内战,将国王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独裁时期斯图亚特王朝被推翻后,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实行独裁统治复辟时期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受到了直接威胁“光荣革命”1688年,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三世为英国国王,复辟王朝的统治结束(2)意义: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政治前提。2.限制王权的法案(1)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2)内容①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②1701年通过的《王位继承法》,对王权做了进一步的具体限制,并把王位继承权和任命法官等重大问题的决定权都掌握在议会手里。(3)意义: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易误警示]《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地位的变化(1)《权利法案》的颁布,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此时国王虽然受到议会的制约,但仍有较大的行政权,国王可以领导政府和内阁,依法执政。(2)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以后,国王完全失去行政权,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成为“虚君元首”“国家的象征”。3.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过程①“光荣革命”前,国王有一个最高的咨询机构——枢密院。②“光荣革命”后,内阁逐渐取代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③1721年,沃波尔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④18世纪中叶,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2)影响: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概念阐释]责任内阁制责任内阁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由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议会内阁制。责任内阁制以议会(国会)为权力核心,行政系统受议会的节制,行政权与立法权合一,政府(内阁)则对议会负责。4.议会选举规则的制定(1)背景①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大陆革命潮流的冲击。②英国群众斗争高涨,以及工业资产阶级为谋取参政权进行了积极斗争。(2)内容①降低了选民的高额财产资格限制,扩大了选民范围。②重新分配议会代表名额,增加了新兴工业城市的代表名额。(3)意义: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进一步完善了资产阶级代议制。5.内阁权力的膨胀——英国议会中的“第三院”(1)原因①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已经完成。②政党组织的日益完善。(2)表现①内阁占用了议会会议的大部分时间。②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的立法提案权和取得一部分立法权。③内阁掌控了议会的财政权。④首相和内阁对议会的控制加强。[轻巧识记]英国君主立宪制[教材补遗]文官制度19世纪英国进行文官任用制度改革。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的官吏任用存在严重混乱和舞弊现象。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反映工业资产阶级要求的自由主义者极力主张对官吏的任免制度进行改革。1870年6月,以枢密院名义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命令,规定以公开竞争考试来录用文官,从此建立了公开竞争考试的原则。后来经过不断的补充修正,使文官任用制度逐渐完备起来。文官制度的改革,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保证了一定的效率;文官不随内阁更迭而更换,有利于政策的连续性和政局的稳定,也有利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理解—史料研习归纳]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演变史料一以下是14世纪英国议会的一则令状。史料二英国历史上的宪法性文件时间文件成果1215年《大宪章》贵族与教会权力不受国王的侵犯1628年《权利请愿书》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1641年《三年法案》议会三年一届,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强行解散议会或休会1679年《人身保护法》保护资产阶级议员免受国王非法迫害1689年《权利法案》进一步限制王权,确立议会至上的原则1701年《王位继承法》国会有权决定国王的继承人,确立分权和司法独立原则——据《英国宪法的历史沿革》[史料解读](1)解读史料一,抓住关键信息分析,依据“需赶赴议会……不得延误……不得擅自离会……行使职责、处理公务”等信息来判断国王与议会的关系。史料一反映了14世纪议会中国王和各等级的政治地位,说明了国王在14世纪的议会中居于中心地位,教士、贵族实际行使议会权力,骑士、市民代表等处于从属地位。(2)史料二反映了英国宪法性文件的发展、演变。解读史料二需要抓住表格中的时间、王权和议会权力的演变等信息来总结英国议会制度发展的特点。史料二体现了王权进一步受到宪法性文件的限制,议会主权取代了君主专制,法治取代了人治。[史料运用](1)史料一中的政治状况在“光荣革命”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光荣革命”后,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国王权力进一步受到限制;议会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逐渐上升,成为议会中的主导力量。(2)根据史料二,归纳英国宪政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其对英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提示]特点:时间长,渐进式变革;王权渐弱、议会权力扩大。影响:政治上,确立起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论归纳]英国代议制演变过程的特点及趋势1.特点(1)连续性:近代英国的主要政治制度和国家机构几乎都是从中世纪继承下来的,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从英国的内阁到责任内阁制,都体现了连续性特点。(2)渐进性:英国政治制度发展变化是渐进式的。英国君主立宪制在17世纪末形成,以后逐渐发展完善,实现了全面的民主化。(3)创新性:如内阁本是国王召集的咨询行政机构,光荣革命后内阁作为国王的私人会议的成分减弱,内阁逐渐独立行事,于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责任内阁制。2.趋势(1)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力由国王转移到内阁;国王权力逐渐削弱,议会权力不断增强。(2)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1688年,七位贵族领袖秘密策划,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和他的妻子来继承英国的王位。这样,王权的扩张就会被阻止,而“自由”又不需要再呼唤一个克伦威尔。这反映了“光荣革命”()【导学号:62160050】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B.使国王“统而不治”C.实现了权力中心的转移 D.建立了责任内阁制C[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政体的确立,“光荣革命”只是为君主立宪制政体奠定基础,故A项错误;“光荣革命”后,国王还保留某些权力,国王“统而不治”的说法有误,故B项错误;据材料“王权的扩张就会被阻止,而‘自由’又不需要再呼唤一个克伦威尔”可得“光荣革命”限制了王权,实现了权力中心的转移(国王→议会),故C项正确;1721年,沃波尔担任内阁首相时期,责任内阁制才形成,故D项错误。]2.读《1832—1935年英国内阁中贵族人数变化》表。对其包含的历史信息分析合理的是()年份贵族阁员非贵族阁员1832—1866年64361867—1884年35231885—1905年40291906—1916年25261918—1935年2582A.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使贵族数量减少B.英国政治变革呈现出渐进式特征C.英国内阁权力随贵族数量变化而调整D.工业化进程决定英国贵族的地位B[《1832—1935年英国内阁中贵族人数变化》表中,从“1867—1884年”到“1885—1905年”数量在增加,故A项错误;表格中内阁成员总数在不断增多,非贵族阁员的总数在不断增加,贵族势力在不断被稀释,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故B项正确;《1832—1935年英国内阁中贵族人数变化》表不能体现内阁权力的大小,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3.依照英国政治学家的权威性表述,英王有被咨询权、鼓励权和警告权。当政治斗争发展到引起政府危机时,英王能够充当仲裁人,起到恢复民主程序、稳定政局的作用,这意味着英国君主()A.在议会与首相之间起协调作用B.“统而不治”局面已被打破C.成为推动民主发展的关键人物D.对维系政局稳定有一定作用D[英国议会掌握立法权,首相掌握行政权,君主“统而不治”,无法协调议会和首相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B、C两项材料中未涉及;“英王能够充当仲裁人,起到恢复民主程序、稳定政局的作用”表明英国君主对维系政局稳定有一定的作用,故D项正确。]4.《英国政治制度史》中写道:“尽管1832年改革是相当保守的,但……这次改革毕竟向着贵族寡头借以垄断国家政治大权的堡垒——旧的议会选举制度打响了第一炮”。这是因为1832年改革()A.防止了英国走向垄断帝国B.改变了贵族把持英国政治的局面C.使议会席位分配趋于合理D.使议会重回国家政治的权力中心C[垄断帝国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832年议会改革时还未出现垄断帝国,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1832年议会改革并没有改变贵族把持英国政治的局面,故B项错误;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席位,这符合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增强的实际,故C项正确;1689年之后,议会已经是国家政治的权力中心,故D项错误。]考点2eq\a\vs4\al(|)“分权制衡”体制的典范——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识记—基础知识梳理]1.年轻美国的窘境(1)邦联体制:根据1781年实施的《邦联条例》,美国只是各州建立起的松散的联盟。(2)面临的问题①关税、贸易问题:邦联政府无权制定统一关税,无力保护本国工业和美国商人的海外利益。②债务问题:独立战争使美国所欠下的大量的外债,因各州上缴款项有限而无力偿还。③国家安全问题:英军还驻扎在美国西北的边境内,而南部和西部边境则面临着西班牙的威胁。④焦点问题: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制定一部完备的宪法。2.1787年宪法的制定(1)制定:1787年9月,制宪会议通过了联邦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2)内容①联邦政府的权力大大加强,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②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最高行政权归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3)评价①地位:美国联邦宪法是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②积极: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③局限:没有废除南方的黑人奴隶制,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轻巧识记]美国1787年宪法3.从“邦联”到“联邦”(1)依据:1788年,联邦宪法正式生效。(2)措施:中央集中了财政、外交和制定各项经济政策的权力,各州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拥有一些州权。(3)作用:使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巩固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新政权。[辨析比较]邦联制与联邦制邦联制:无联邦的最高立法、行政机关,其邦联会议的决议须经成员国认可且无法律效力。邦联也不是国际交往的主体,各成员国仍是有主权的独立国家。联邦制:联邦政府行使国家主权,是对外交往的主体。参加联邦的各州,可以根据联邦宪法制定本州的宪法和法律,并在自己的管辖区内行使权力。4.两党制的雏形(1)形成过程①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被推选为第一任总统。②建国后不久,美国出现了联邦党与民主共和党。③19世纪30年代,民主共和党分裂为民主党和自由党。④19世纪50年代,共和党成立。⑤19世纪后半叶,美国两党制正式确立。(2)实质:两党交替上台执政,但其本质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形象记忆]美国的两党制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不管哪个党派当政,均代表美国国家利益,虽然两党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同,但两党本质上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具体图示如下:[理解—史料研习归纳]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及其评价史料一创建合众国的那一代人——华盛顿、杰斐逊与富兰克林等,无一不是启蒙思想的继承者。他们把新大陆作为“自由与自治”的实验场。接着,理性与自由的信念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到19世纪后半期,科学知识的进步推动了技术发明与创造的空前增长。——摘编自梁霄羽《极简美国史》等史料二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五条规定:国会遇两院各三分之二人数认为必要时,得提出本宪法之修正案,或应全国三分之二州议会之请求,得召集会议以提出修正案……下表是美国宪法修正案节选:序号批准时间条文节录41791年人民之人身、住宅、文件与财产不受无理搜查扣押之权利不得侵犯101791年本宪法所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皆由各州或人民保留之151870年第一款合众国或其任何一州,不得因种族、肤色或此前曾为奴隶之关系而拒绝或剥夺合众国公民之投票权221951年第一款无论何人,当选担任总统职务不得超过两次261971年第一款年满十八岁或十八岁以上之合众国公民之选举权,不得因为年龄关系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否定或剥夺——据《美国宪法及其修正案》(朱曾汶译)[史料解读](1)解读史料一抓住关键信息“自由与自治”,从中央政府部门、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制衡来理解美国分权制衡政治运行机制的确立。(2)史料二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不断修正,美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解读史料二要根据表格信息进行归纳,第10、22条反映了国家权力制度的完善,第4、15、26条反映了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那一代人”所进行的“实验”是怎样实现“自由与自治”的。[提示]制定联邦宪法,确立“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调和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矛盾。(2)根据史料二,归纳美国宪法修正案的两个基本方面,并选取相关条款分别予以说明。[提示]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如第4条规定保障人身、财产权等;完善国家权力制度,如第10条强调各州保留相应权力。(3)有人认为美国政体优于英国政体,有人认为英国政体优于美国政体。你如何看待这两种政体?[提示]两种政体都是资产阶级民主政体,都符合本国的国情,无优劣之分。[史论归纳]1.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1)联邦制原则: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2)中央集权原则: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原则,联邦的权力是各州赋予的,但是联邦的地位高于州的地位,从而加强了中央权力。(3)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4)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并对选民负责。2.多角度评价1787年宪法(1)从政治制度的发展看:1787年宪法使美国率先确立了联邦制、三权分立制和民主共和制。联邦制赋予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巩固了国家统一;三权分立体制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保障资产阶级民主;民主共和制从制度上根本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这些对后来的资本主义国家起到了示范作用。(2)从对美国发展的影响看:1787年宪法调整了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南方与北方的矛盾,使美国在政治上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发展;一系列治国原则的确立,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3)从历史局限性看:1787年宪法承认黑人奴隶制,留下了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的烙印;印第安人、黑人奴隶和妇女的选举权被剥夺(经后来修正,得以恢复)。[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据《美国历史十五讲》:“新宪法的通过……使美国成为‘最完善的’现代国家,从而最终完成了缔造‘美利坚合众国’的任务”。美国“完成了缔造‘美利坚合众国’的任务”主要是指()A.建立了联邦制体系B.构建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C.完善了民主选举制D.实现了各州之间的互相妥协A[根据材料中“从而最终完成了缔造‘美利坚合众国’的任务”指的是美国摆脱了原来的松散的邦联状态,建立了联邦制政体,故A项正确。]2.法国史学家雅克·索雷曾这样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作为一批由联邦主义领袖们强加给这个国家的一次名副其实的政变,这部宪法给这个新生的共和国带来它亟需的平衡和团结。”雅克·索雷实际上指出了美国1787年宪法()A.规定的新体制具有协调功效B.在制宪程序上具有非法性C.制宪过程就是新贵族的夺权D.解决了南北方分裂的隐患A[材料“这部宪法给这个新生的共和国带来它亟需的平衡和团结”表明1787年宪法协调了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解决了邦联制下国家出现的问题,故A项正确。]3.在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主持下,总统于就职前,进行下列宣誓:“我将忠诚地执行合众国总统的职务,并尽其所能维护,遵守和捍卫合众国宪法。”宣誓主要体现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导学号:62160051】A.民主原则 B.制衡原则C.法治原则 D.三权分立原则C[“我将忠诚地执行合众国总统的职务,并尽其所能维护,遵守和捍卫合众国宪法”可以看出对法律的遵守,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相互制约的内容,故B项错误;总统的权力严格按照法律来履行,可见法治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机构间的相互制衡,故D项错误。]4.下图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A.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B.两党竞争与民主原则C.联邦主权与地方分权思想D.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B[材料无法体现出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故A项错误;美国总统的选举体现了两党的竞争,同时其选举过程又体现了民主的原则,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联邦主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关系,故C项错误;美国是总统中心而不是议会中心,故D项错误。]考点3eq\a\vs4\al(|)民主新制殊途同归——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扩展[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震荡中的法国和“一票共和”1.频繁变动的法国政坛(1)政权更迭:自1789年以来,法国经历了大革命、拿破仑第一帝国、波旁王朝复辟、七月王朝及法兰西第二帝国覆灭。(2)政局动荡:党派林立,执政者变换频繁,政治运动和人民斗争此起彼伏。2.共和体制确立——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1)宪法颁布:1875年1月,国民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而使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2)宪法内容①总统:拥有极大权力,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②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③将《马赛曲》定为国歌,将7月14日定为国庆日,规定共和体制永远不得动摇。3.共和体制的影响(1)法国共和制的确立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2)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很大则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3)法国的共和政体并不巩固,共和派人士还需进行长期的顽强斗争。[形象记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内容二、脆弱的德国民主1.背景:德意志的统一(1)过程:俾斯麦通过三次王朝战争为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标志:1871年1月,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加冕为皇帝。2.确立:《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1)确定帝国为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海关等权限,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2)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①授予德意志皇帝巨大权力,是国家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等大权。②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③实行两院制议会,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帝国议会作用很小。3.评价(1)性质: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2)局限: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是一种不完善的代议制。(3)积极:帝国的成立及宪法的颁布,是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从此,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十分迅速的发展。[轻巧识记]脆弱的德国民主三、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1.时间19世纪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已经确立。2.确立途径通过革命战争或和平改革制定了宪法,设立了议会。3.特征:选举和议会立法。4.意义(1)使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潮由理论付诸实践。(2)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之柱。(3)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4)扩展到了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教材补遗]__德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德国统一后,一方面依然实行专制主义统治,另一方面注重社会立法,使德国迅速成为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俾斯麦以保守专制主义者的身份,镇压了19世纪80年代的社会民主运动,但他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制度及社会保险,使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劳工立法的国家。19世纪初期,日耳曼德国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区,但是统一以后,德国工商业突飞猛进,使人惊叹为奇迹。俾斯麦很注意劳工的福利,从1883年开始,连续数年举办劳工疾病、意外伤害、残废、年老等保险,即工人每月付出少数保费,向政府主办的保险机构投保,便可得到免费医疗的照顾,领取残废、年老的生活津贴等,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劳工保险制度。[理解—史料研习归纳]“一票共和”的法国政体史料一法国共和制的曲折历程史料二法国人推崇理性的力量,他们相信理性可以设计周全的制度,大众只要朝着这一目标努力就可以实现人们美好的制度愿景……但理性是有限的,这些不同的派别也仅仅代表特殊团体的利益。任何一派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理念,因此,任何一派建立的政治制度都不可能长久稳定存在。——摘编自肖艳银《从历史看法国政治制度演变特点》[史料解读](1)解读史料一,注意图中的时间节点及政体变化的历程,主要反映了法国共和制的确立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说明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2)史料二中“理性是有限的”是指介于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间的在一定限制下的理性,也就意味着要在总统和参议院、众议院、内阁之间实现一定程度的相互制约。[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归纳从1789年至1875年法国的政局变化有何特点。[提示]共和制与君主制之间的斗争激烈,政权在两者之间交替频繁,政局动荡;法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70年代的法国是如何建立起一种长期稳定存在的政治制度的。[提示]说明:工业革命后,法国工业资本主义有所发展,资产阶级共和派的力量也随之增强;1875年,共和派与保皇派达成妥协,最终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使共和制在法律上得以确立。[史论归纳]法国代议制政体的确立1.长期性、曲折性(1)法国共和制和帝制的斗争激烈,政权在两者之间交替频繁、政局动荡。(2)共和派与君主派经过长期的斗争,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2.原因(1)政治原因:法国封建势力强大,专制主义的观念根深蒂固。(2)经济原因:法国小农经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3)阶级原因:法国国内阶级关系错综复杂,派别众多;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还不够强大。(4)外部原因:欧洲大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国家及英国武装干涉法国革命。3.特点(1)立法权由参、众两院行使,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同制定法律。(2)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共同掌握。(3)总统由两院联席会议选出,对议会负责。“以议会粉饰门面”的德国君主立宪制史料一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第18条:皇帝任命帝国官吏,有创制法律之权。——《德意志帝国宪法》史料二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史料解读](1)史料一说明君主拥有巨大的权力,包括任免宰相和其他官吏,创制法律,甚至召开和解散议会。君主的权力高于议会。(2)史料二中马克思客观地评价了德国君主立宪制的两面性。关键信息“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说明虽然有普选产生的帝国议会,但徒有虚名,实权掌握在皇帝和宰相手中,是一种不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关键信息“受到资产阶级影响”说明德国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形式上实行三权分立,相对于君主专制政体来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议会的权力和法国有何不同?法、德两国议会权力的确立和差异的存在说明了什么?[提示]不同:德国议会立法权受皇帝制约,无行政制约权。说明:代议制民主的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议制民主的差异是由各国国情决定的。(2)结合史料,应如何评价《德意志帝国宪法》?[提示]一方面,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形式——君主立宪制,形式上实行三权分立制,与专制体制相比是历史的进步。另一方面,帝国宪法立宪是虚,专制是实,保留了大量专制主义残余,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史论归纳]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其成因1.特点(1)德意志是名义上的君主立宪制,德意志皇帝掌握行政权和军队,拥有广泛的权力。(2)德意志宰相由皇帝任命,宰相主持政府并担任联邦议会议长,但只对皇帝负责。(3)德意志帝国议会是立法机构,但无实权,法律须经皇帝批准。(4)立宪为虚,专制为实,具有浓厚的封建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2.原因(1)历史原因:德国统一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的;容克贵族在德意志的统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普鲁士邦国在统一过程中处于领导地位,帝国成立后继承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2)现实原因: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德国资本主义发展起步晚,发展不充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帮助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同他国展开竞争。[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近代法国先后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86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世界各国中实属罕见。这一现象反映了()A.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B.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C.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D.外国侵略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C[启蒙思想是在17、18世纪进入到繁盛阶段,故A项错误;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仅是宪法更换的其中一个原因,故B项错误;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波旁王朝、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君主专制与民主共和的斗争此消彼长,说明法国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故C项正确;外国势力的干涉仅是宪法更换的其中一个原因,故D项错误。]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增加了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获得参议院同意的规定,而议会对总统的不信任权却没有类似的明确限制。这些含糊不清的规定从侧面反映了()A.行政权不能制约立法权B.法国民主政治的虚伪性C.共和制是政治妥协的产物D.总统与议会斗争的失败C[根据材料“总统解散众议院”,体现了总统对议会的制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各派妥协的结果,符合法国国情,顺应了历史潮流,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总统”“众议院”“参议院”三者的相互制约关系,是不同社会阶层、派别相互妥协的产物,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赋予总统较大的权力,故D项错误。]3.1871年德意志帝国在讨论制定宪法时,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曾希望自己能称为“德国皇帝”,但却遭到巴伐利亚国王为首的很多国王的反对,因为它意味着正式承认普鲁士国王居于帝国内其他国王之上,最后威廉一世只得接受“德意志皇帝”的称号。这说明德意志帝国()A.实行联邦制原则 B.国家统一尚未完成C.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D.皇帝权力受到限制A[从材料中“最后威廉一世只得接受‘德意志皇帝’的称号”,表明普鲁士国王并未取得凌驾于帝国内其他国王之上的至高地位,各邦国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这很明显是一种联邦制而非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4.德意志帝国以普鲁士王国为核心,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建立的,宪法规定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容克资产阶级在各级政府和军队中享有特权。上述材料反映了德意志的政治特点是()A.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B.君权至上和君主专制C.德意志帝国彻底消除了封建残余D.容克和将军享有特权A[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德意志的政治特点是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故A项正确;根据德意志帝国宪法,德国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故B项错误;德意志帝国彻底消除了封建残余绝对化倾向明显,也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容克和将军享有特权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对应学生用书第75页)◎2012—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纲卷别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全国卷Ⅰ2013·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015·责任内阁制形成;2016·君主立宪制的完善2014·美国1787年宪法和《独立宣言》2016·欧洲代议制全国卷Ⅱ201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014·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2017·美国1787年宪法;2013·美国共和制的确立2013·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全国卷Ⅲ————2016·1958年以来法国政体的变化全国卷——————考情分析本讲考点中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史实和历史线索较多,高考往往通过创设新的历史情境来灵活考查主干知识。高考命题材料在教材之外,对于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能力考查是重要考查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研究视角和学术成果直接用于命题,2014年全国卷Ⅱ第41题是最好的例证。◎高考命题探究——找规律立足时空观念——主干知识迁移考1.(2013·全国卷Ⅰ)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意图。1688年“光荣革命”发生后,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拥立他的妻子、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为女王,这体现了英国王位继承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也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所以D项体现了主题,由此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英国防止独裁的主要手段是建立君主立宪制,以法律和议会来制约国王的权力,排除C项。]2.(2013·全国卷Ⅱ)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C.废除君主立宪制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题干材料表明,1787年3月美国宪法制定前华盛顿决心“彻底变革”当时实行的某项制度。联系当时美国的状况及1787年宪法确立的有效维护国家统一的联邦制,可以推断要变革的制度应是松散的邦联制。][名师点拨]高考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是指能形成一个系统并能说明一个问题的知识体系。本讲中的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共和制、法国政体演变、德国君主立宪制等,基本上都是耳熟能详的概念,但高考题往往出其不意,通过立足时空观念创设新的历史情境,打破思维定势,灵活考查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立足史料实证——创设情境灵活考3.(2017·全国卷Ⅱ)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C[美国内阁对总统负责,其成员由总统任免,C项正确。行政权力的加强是相对于立法权和司法权而言的,而题干材料体现的是行政权范围内政府首脑的阁臣任免权,A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明确规定总统掌握行政权,内阁对总统负责,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总统与内阁成员政见不同,而非党派之争,D项错误。][名师点拨]高考综合能力的考查侧重于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料实证,要求对同一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叙述,对各种历史叙述加以实证和评析,第3题较好地体现了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突出了综合能力的考查。立足历史解释——方法能力创新考4.(2016·全国卷Ⅲ)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A.有利于政局稳定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A[1875年以后,法国的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内阁更迭频繁。戴高乐时期,宪法赋予总统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国家政治中的权力中心从议会转至总统,使政府有相对独立性,增强了政府的稳定性,故选A项;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排除B项;该规定只是强化了总统权力而没有剥夺议会的主要权力,排除C项;法国是典型的多党制国家,排除D项。]5.(2016·全国卷Ⅰ)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英国()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B[题干反映的是安妮女王对议会的干预,说明当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B项正确;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的重要法律性文件,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所拥有的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故排除A、D两项;1721年,担任财政大臣的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英国的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沃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任首相,故排除C项。]6.(2013·全国卷Ⅱ)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A[19世纪晚期,德国经济迅猛发展,但民主政治发展滞后,这是由历史因素造成的。德国是在容克贵族的指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完成国家统一的,皇帝和容克贵族掌握了国家政权,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故选A项。][名师点拨]“新的经验会导致新的历史见解,而根据新的见解,又可以阐述新的问题,可以重新审查新老论据,可以从大量似乎无用的资料中挑选出颇有意义的事实来。”全国卷往往以此为情境,同时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融合在一道题上综合体现,加大了能力考查的力度。立足唯物史观——学科理论引领考7.(2015·全国卷Ⅰ)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D[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8世纪中叶”。材料信息“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体现了18世纪中叶时宪法规定英国国王还掌握媾和与开战的权力,但实际上是国王做出决定要有议会的参与,这说明了当时英国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上的权力,故选D项。]8.(2014·全国卷Ⅰ)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A.主权在民原则 B.天赋人权原则C.各州自治原则 D.各州平等原则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平等、自治的内涵。天赋人权也译为自然权利,指人生来具有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财产的权利。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各州的众议院名额由各州的自由人总数加上非自由人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就违背了《独立宣言》关于天赋人权的规定,故B项正确。][名师点拨]以学科理论唯物史观引领考查欧美代议制,要求历史地、客观地看待其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其局限性。◎高考仿真演练——明趋向1.有学者说,英国自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国家“主治者的意志与国民的意志历来所有的差异概被消灭”。这反映出英国()A.国王仍执掌国家最高权力B.国民可以直接管理国家事务C.代议制民主政治得到发展D.以政治妥协调和阶级利益C[1688年“光荣革命”后,《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王权的原则,国王的立法权为议会所夺;责任内阁制的成立,内阁首相夺取了国王的行政大权,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A项错误;君主立宪制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属于间接民主,故B项错误,C项正确;题目中并未体现政治妥协,故D项错误。]2.黄基泉在《西方宪政思想史略》中指出,英宪的大义之一是巴力门的主权。在这一大义领导之下,统治权力渐由元首而移交于所愈趋愈能代表民众的机关。申言之,主权在最初时不过是君主的个人所有威权,后来乃渐次转变成君主在巴力门中之主权。这是因为()A.国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B.国王丧失了最高统治权C.代议制民主政治得到发展D.1832年改革健全了民主政治C[“巴力门”即议会之意,所谓“巴力门的主权”就是指议会主权。材料中“后来乃渐次转变成君主在巴力门中之主权”强调的是君主与议会的关系,凸显了议会至上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英国最高权力机构,随着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发展,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C项正确;议会虽“愈趋愈能代表民众”,但并非“君主在巴力门中之主权”的原因,排除A项;B项所阐述的是现象,并非原因,排除;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巴力门的主权”逐渐形成,故D项错误。]3.美国1787年宪法的“革命性”在于给共和政府的运作构置了“更完美的天平”,使天平始终不偏不倚。材料中的“革命性”主要体现在()A.最大程度限制了统治者的权力B.实现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C.确立了三权分立体制D.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C[根据材料信息“共和政府的运作”“更完美的天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处材料评论的是共和政府在权力运作上的制约与平衡,故C项符合题意。]4.在1877年“5·16危机”中,法国君主派总统解散共和派政府,引起议会和总统的冲突,6天后总统解散众议院,重新进行选举。在这次选举中,法国人民做出了倾向共和派的选择,共和派也逐渐占据上风。这表明()A.民主共和制逐渐完善B.君主派退出了政治舞台C.法国共和政体未确立D.总统对人民负责A[在这场政治危机中,民众做出了倾向共和派的选择,共和派逐渐“占据上风”,民主共和政体更为稳固,故选A项;“5·16危机”说明君主派仍拥有较大的影响力,B项“退出了政治舞台”表述错误;法国1875年宪法已经确立了共和政体,故C项错误;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对议会负责,故D项错误。]5.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有权通过帝国预算并监督财政支出。然而,帝国政府的收入只需要投一次票,就成为固定税收;假如入不敷出,帝国政府就让各邦出“国库捐”,因此帝国政府是永远不用开征新税的。这反映了()A.帝国议会对政府无实际制约作用B.帝国议会掌握政府大权C.军国主义传统浓厚D.君主立宪制已经确立A[帝国议会虽然有权通过帝国预算并监督财政支出,但帝国政府可通过其他手段达成自身需求,帝国议会并不能对政府形成实际的制约,故选A项;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浓厚的封建残余,帝国议会的权力相对较小,故B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无关,可排除。]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中蕴含的“制约与平衡”原则——构建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核心与借鉴[学术前沿][热点关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其基本特点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