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心理学简史一、哲学思辨阶段这一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二、经验描述阶段这一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经验描述阶段是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三、实证分析阶段这一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一、社会化概念
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二、社会化的内容(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三)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四)培养社会角色三、社会化的条件(一)童年时期,这是个体接受社会化最好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基础。(二)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四、社会化的外延(一)政治社会化个体学会接受和采用现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有相应的态度和行为。(二)道德社会化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行为准则的过程。(三)性别角色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四)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五、社会化的载体(一)家庭(二)学校(三)大众传播媒介(四)参照群体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第一单元社会知觉一、基本概念
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自己的知觉。二、社会知觉的特征
选择性;对于信息的知觉反应会随其与自己的相关程度不同二有强有弱;个体对信息的知觉会随个人的情绪不同而不同三、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个体因素;情景因素四、社会知觉的偏差(一)晕轮效应(二)积极性偏差(三)证实偏差(四)后视偏差(五)虚假—一致偏差(六)自我中心偏差(七)自我服务偏差第四节印象管理:控制他人的社会知觉和认知一、对印象管理的理解二、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一)交往对象影响人的自我表现(二)交往的情景影响自我表现三、印象管理的策略(一)保持形象的一致性1、登门槛效应;2、门面效应(二)讨好与自我提升(三)恰当的自我表露第五章
归因与决策一、归因的概念
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类一种普遍需要。二、归因的理论(一)海德的朴素心理学(二)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三)凯利的三度理论(四)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三、归因原则(一)协变原则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所有登记处中去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是否由于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而产生的。(二)折扣原则当一种结果是由一种以上原因引起的,将其归结于某一特定原因时显然需要谨慎行事。
四、归因偏差
1.认知性偏差(1)行动者与观察者(2)显著性与获得性(3)歪曲的思维方式:泛化;综合规定;过滤;极化思维;自责;个人化;看透他人心思;控制错觉;情绪性推理;2.动机性偏差(1)自我服务(2)自我设阻(3)社会比较3.性别偏差(1)动机上的偏差(2)观念上的偏差(3)环境上的偏差
决策及其理论一、什么是决策是指人们在对某行动方案的直觉和具有正面的或负面的后果和成功的可能性等考虑的基础上作出的抉择过程二、决策理论(一)概率理论(二)预期损失理论(三)效用理论(四)对策理论第六章
态度及其转变态度是联系个体内、外世界的桥梁。有的学者曾把社会心理学视为研究态度的科学。
第一单元态度形成一、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它具有评价性、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二、态度的功能(一)适应功能;(二)自我防御功能;(三)价值表现功能;(四)认识或理解功能。三、态度的作用(一)态度影响社会性判断(二)态度影响耐力(三)态度影响学习效果(四)态度影响工作效率
第七节沟通与人际吸引第一单元沟通的结构与功能一、沟通的概念沟通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二、沟通的意义
三、沟通的结构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等七个因素构成。(一)信息源在人际沟通中,信息源是具有信息并试图沟通的个体。(二)信息信息是沟通者传达给他人的观念和情感。在各种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是词语。(三)通道通道是沟通的信息载体。(四)信息接受者信息接受者是沟通的另一方。(五)反馈反馈使沟通成为一个双向的相互过程。(六)障碍人际沟通常常发生各种障碍。(七)背景背景是沟通发生时的情境。不仅许多意义是背景提供的,而且甚至词语意义也会随背景不同而改变。四、沟通的功能(一)获取信息的手段。(二)思想交流与感情分享的工具。(三)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四)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过程。(五)协调群体内行为,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与效率的提高。五、人际沟通的分类(一)语词沟通与非语词沟通(二)口语沟通与书面沟通(三)有意沟通与无意沟通(四)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五)个人内沟通与人际沟通第二单元体语沟通
体语是身体语言的简称。体语指非词语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外貌、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通过体语实现的沟通叫体语沟通。一、目光与面部表情(一)目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对目光很难做到随意控制。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二)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另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面部表情可表现肯定与否定、接纳与拒绝、强烈与轻微等情感。由于它可控、易变、效果较为明显。二、身体运动和触摸(一)身体运动是个体最易发现的一种体语。其中手势语占有重要位置。(二)触摸是人际沟通的有力方式。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三、姿势与装饰姿势是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动作表达某种情感及态度的体语。尽管姿势及其意义与文化有关,但通过姿势进行沟通的适应范围还是较为宽泛的。四、人际距离
人体与他人沟通与交往时双方的空间距离。由于人们的关系不同,人际距离因而不同。霍尔根据对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研究提出四种人际距离。人际吸引的条件一、人际吸引的概念
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吸引的程度可分为亲合、喜欢、爱情。本单元只讨论喜欢。二、影响喜欢的因素(一)熟悉性和邻近性熟悉能增加喜欢的程度。邻近性指的是,如果其他条件大体相当,个体喜欢邻近的人。过低与过高的交往频率条件使彼此喜欢的程度都不高,而中等交往频率条件下,彼此喜欢程度较高。(二)才能(三)外貌吸引力(四)个性品质品质喜爱程度最高的六个人格品质是: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安德森认为,真诚受人欢迎,不真诚则令人厌恶。
(五)相似性1.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相似2.吸引力的相似3.社会地位的相似4.年龄的相似(六)互补1.需要的互补2.社会角色的互补3.人格某些特征的互补,如内向与外向(七)爱情人际关系及其改善与测量第一单元人际关系及其建立与发展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二、人际关系的状态动态与静态。三、人际关系对行为的影响(一)长期与短期人际关系的不同作用(二)社会角色与影响力(三)个人性与非个人性关系四、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的过程1.定向阶段2.情感探索阶段3.感情交流阶段4.稳定交往阶段第三单元人际关系的改善及其技术一、沟通能力的自我提高二、正确使用身体语言三、人际关系改善的综合性心理学技术(一)敏感性训练(二)角色扮演第九章侵犯第一节侵犯的实质一、什么是侵犯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敌意与侵犯的区别:没有明确的社会规范限制。侵犯的普遍性。第三节侵犯行为的控制一、侵犯行为的社会制约二、去个性化的避免三、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第四节减少侵犯的方法与途径一、宣泄二、移情能力培养三、成熟个性的培养第十章亲社会行为第一节亲社会行为的含义一、亲社会行为及有关概念亲社会行为之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二、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一)关于亲社会行为的三种理论1、社会交换理论(1)助人行为有隐蔽的个人利益。(2)移情是真正的利他主义的根源。2、社会规范理论(1)互惠规范(2)社会责任规范3、进化心理学理论(1)保护家族(2)互惠(二)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第二节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一、影响助人行为的情景因素(一)旁观者在场(二)榜样的存在(三)时间压力二、被助人的特点(一)性别(二)相似性(三)不被责备者三、助人者个人的影响因素(一)情绪状态1、内疚2、消极情绪3、积极情绪(二)人格特质四、如何增多助人行为(一)消除助人的阻止因素1.减少情景的不确定性,提高责任感2.内疚和关心自我形象(二)进行助人的社会化1.社会道德包容2.树立助人的榜样3.将助人行为归因于利他主义4.了解有关的心理学知识有利于增多助人行为第四节亲社会行为与品德教育一、群体影响与德育的作用(一)群体规范与舆论的形成及其对个人的影响(二)责任心培养、移情训练二、品德形成的三维结构三、价值教育第十一章群体中的相互作用第一节群体及其形成一、群体的基本概念(一)定义指为了一定的共同目标,以一定方式相结合,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和相互认同的两人以上的人群。(二)类型1.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三)群体与个体二、群体的形成(一)群体形成的过程交往、共同活动和目标一致,是群体形成的基本条件。(二)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1.共同目标2.隶属需要3.共同兴趣4.压力情景5.群体的工具作用三、群体结构及其功能环式、链式、Y式、轮式、全通道群体沟通网络;等级型网络、专制型网络第二节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一、社会助长(一)社会助长的概念指由个人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二)社会助长的性质(三)社会助长的机制(四)性别助长三、社会惰化(一)社会惰化的概念、性质指群体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单独完成时减少的现象。(二)社会惰化的机制社会心理学家提出: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是个人被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降低;群体中的成员认为自己的努力只是群体中的一部分,而不愿意付出较大努力等。第三节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一、群体极化(一)冒险转移原因:1.个人假设群体鼓励富有冒险性的见解2.责任分散3.文化价值倾向于对高冒险性有较高评价(二)群体极化的概念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嘉庆,是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三)群体极化的机制1.社会比较促进极化2.争论与说服互动推动极化二、群体思维(一)概念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要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可行方案的现实性评价受到压制。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就称作群体思维。导致决策失误的群体思维有八种表现:1.无懈可击错觉2.合理化3.对群体的道德深信不疑4.对于对手的看法刻板化5.从众压力6.自我压抑7.统一错觉8.思想警卫(二)群体思维的过程与预防产生原因:产生于群体成员间极高的凝聚力,出现群体思维的群体,往往是又有相同背景和意识形态的成员组成;群体中出现的群体规则,成员认为群体非常崇高、不会犯错误,已作出的决定不必再进一步讨论,只需要尽可能支持即可。第十二章合作与竞争第一节概述一、合作与竞争的概念合作指不同的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竞争指不同的个体为同一个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获得实现的行为或意向。二、合作与竞争的类型合作的类型广义的合作与狭义的合作;简单合作与复杂合作;经济合作、政治合作、文化合作、科技合作、军事合作等。竞争的类型广义的竞争与狭义的竞争;生存竞争和发展竞争;经济竞争、政治竞争、文化竞争、军事竞争、社会竞争等三、合作与竞争的辩证关系既对立又统一第三节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一、相互作用的次数二、奖励三、奖励方式四、信息沟通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旅游研究院】+2024年全国智慧旅游发展报告
- 湖北科技学院《药物毒理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1 电梯结构介绍
- 《打码机销售培训》课件
- 头部外伤的护理措施
- 《太仓港口文化》课件
- 护理中文文献检索
- 癌症疼痛的治疗及护理
- 《改善工具技术课程》课件
- 01:记叙文(一)展示专用
- 新闻采访与写作-马工程-第三章
- 品管部组织架构图
- 建筑电气工程质量验收表(填写范例)
- 航权基础知识课件
- 有机化学ppt课件(完整版)
- 《国际经济法》案例分析
- 2020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防治专家共识课件
- DBJ04-T 289-2020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资料管理标准
-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一般程序审查表
- 必看励志电影介绍当幸福来敲门(影评)通用PPT课件
- 历年中国建设银行面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