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东郊记忆空间形态分析_第1页
成都市东郊记忆空间形态分析_第2页
成都市东郊记忆空间形态分析_第3页
成都市东郊记忆空间形态分析_第4页
成都市东郊记忆空间形态分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都市东郊记忆空间形态分析摘要:借鉴城市设计的3种分析模式—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通过实地调研、资料搜集、记录观察和归纳推导的方式,介绍了成都东郊旧工业区的转型特例——东郊记忆。对其空间形态各方面特点,及人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模式进行分析,以此探讨出其他旧工业区的空间形态更新改造的建议。关键词:空间形态;旧工业区;工业建筑;行为模式Abstract:Basedonthefigure-groundtheory,linkagetheoryandplacetheoryofurbandesign,inthemeansoffieldinvestigation,datecollection,investigationrecordandinductiveinference,thisthesistakesEasternSuburbMemoryasanexampletoanalyzethefeaturesofspatialconfigurationinthetransformation,andalsodiscussthehumanbehaviorpatternsunderspecificenvironment.Theaimandsignificanceofthestudyistryingtoprovideausefulreferenceforthetransformationandre-useofoldindustrialparkinthefuture.Keywords:Spatialconfiguration;Oldindustrialpark;Industrialbuildings;Behaviorpattern东郊记忆的前身是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是1950年代前苏联援建项目之一,是重要的国家电子、国防工业集中地。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东郊工业区成为了城市的诟病,出现诸如环境污染、改变微气候等等问题。因此成都市政府于2001年做出了“东调”重大决策:搬迁出一大批工业企业,腾出大批工业土地,在5至10年内,通过土地的重新规划和建设,提升东郊城市形象。而东郊记忆是“东调”后唯一完整保留的老工业厂区。1概述东郊记忆位于成都市成华区,二环路以东,建设路以南,沙板桥路以北,崔家店以西。项目总占地856亩(一期218亩,二期162亩,三期476亩)。依附于猛追湾建设路商圈。2图底理论分析空间形态图-底理论是基于建筑体量为实体(图)和开敞空间为虚体(底)所占用地比例关系的研究[1],可以用来有机经营和组织城市的建筑实体和空间虚体,形成简明、完整、网络化的虚实体组织,创造整体和谐的城市空间。2.1建筑实体东郊记忆依托原有工业建筑改造而成,具有工业厂区的普遍特点:①厂区规划以保证快捷通畅的生产物流为出发点,建筑空间布局呈现秩序感、逻辑性;②工业建筑跨度大、进深大;③单体间留有弹性空间。从图1看出,改造后,演艺中心是面积最大的单体,成为园区中最突出的建筑实体。其南面临街的侧界面采用前进后退的效果,丰富了建筑形态,有种视觉连续的效果。在空间集合上,建筑沿道路整齐排列,覆盖率达49.06%。其中,中央大道南侧的建筑空间结构多呈现出“外封闭,内开敞”的形态,大大小小的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穿插在街巷、院落空间中。图1东郊记忆图底关系中的“图”园区基本保留了复杂的工业构筑物肌理,但是建筑单体在平面上显得尺度偏大,缺乏亲切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的参与性。2.2空间虚体基本遵循原来的格局,次级道路呈鱼骨状沿两条平行的主要步行道布局,呈现出明显的分级:中央大道是最核心的脊骨,宽约10米;北街、东街、明星街为次级道路,宽约5米,而舞台东街等连通性道路为三级道路,宽只有约3米(见图2)。这种布局将大小不等的空间虚体联系起来,呈现“街巷空间—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私密空间”的层次。各层次互相渗透作用,没有明显的区分。成都舞台是园区中最大的开敞空间,采用四周不完全围合的院落形式,在完形的意识倾向下仍然可视为向心的积极空间,成为整个园区的高潮。图2东郊记忆图底关系中的“底”利用工业建筑跨度大、层高大、易于拆移的特点,大体量工业建筑的内部进行了创造性地将空间虚体由“无”到“有”的改造,使得原有建筑实体的内部空间串联起来,改造成乐器体验的通透街道。3连接理论分析空间形态连接理论源于连接不同因素之间的“线”,这些线由街道、线性开敞空间或其他在空间上连接城市各个部分的连接要素组成。分析旨在组织一种关联系统或一种网络,为有序的空间建立一个结构,重点在于循环流线的图示,而不是空间格局[1]。3.1交通流动空间园区的交通流动空间分为两层级:主道路和街巷路。主道路为中央大道,从东向西贯通整个园区;街巷路串接各个空间。界定两者主要是依靠道路的宽度以及地面铺装:主道路采用鲜艳整齐的红砖,形成鲜明地界面,强调主体地位,加强聚集、引导功能;街巷路往往隐藏在工业建筑之间,路口由雕塑小品作为引导。3.2线性流动序列工业园区的线性流动序列是以生产流程为导向的,所以改造后的线性流动空间受人的主观选择影响比较大,非常灵活。中央大道的空间尺度充满变化,以芦原信义的《外部空间设计》[2]尺度分析为标准,整体而言是比较适宜的。空间比较宽敞,空间感较强,墙体对人与人的交往行为影响不大,且街道空间又比较紧凑,能产生一种内聚、向心的空间感,建筑与街道的关系较密切(见表1)。表1主序列各段空间比例尺度但是游人需要重复路线才能完整地参观园区。基于人群流动有不走回头路的行为特点,所以,路线安排还有改进之处。4场所理论分析空间形态理论的本质是倡导依据城市实质空间的文化及人文特色进行城市设计。主要将物质空间的内在秩序要素赋予独特性格与文脉意蕴,让空间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和场所精神[1]。其特征是由两个方面内容所决定:外在的实质环境的形状、尺度、质感、色彩等具体事物(环境要素);内在的人类长期使用的痕迹以及相关的文化事件(人性需求)。4.1环境要素建筑立面以红色、黑色及土黄为基调,与工业时代的建筑风格相吻合。高度普遍在三层左右,多以红砖、青石灰配合裸露的管道或排烟道构成,也常可见到颇具后工业时代感的造型雕塑或喷绘作品[3]。这种独特的空间环境在城市中具有很高的识别性,形成了具有场所精神的文化园区。4.2人性需求园区规划了七大业态:商务办公、演艺与展览、音乐培训、音乐主题零售、酒吧娱乐、设计酒店和文化餐饮,基本上满足了办公、演艺、旅游、休闲等人性需求。5环境行为分析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环境刺激和相应的人体效应。环境的刺激会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效应,而这种人体效应会以外在行为表现出来,我们称这种行为表现为环境行为[4]。通过实地调研,人在不同场所中的行为呈现差异性(见图6)。西大门以管道和天车为吸引点,人流量较大,行为主要为移动和拍照。中央大道属于功能复合型,商业活动在此达到极值。酒吧区的娱乐行为尤为突出,尤其是在晚上。成都舞台和演艺中心除了进行演艺活动,驻足休息比较常见。北街则是由餐饮活动为主。可见场所精神对人的行为发生有很大影响,而人的行为在场所中也会影响场所精神的形成。二者相互作用,升华了对场所的认知和辨识。图3人在特定环境发生相关行为的频率6结论及建议东郊记忆延续了工业厂区独特的空间形态构成,也对原本的空间环境通过新旧对比、新旧融合、原地改造的手法进行适宜的改动,既很好的体现工业文化,又提供市民一个休闲娱乐的新场所,是旧工业园区改造的成功例子。但是,通过对空间形态构成和实际调研的分析,发现在人性需求上,它又缺失了一定的人情味;在实际使用中,没有持续、足够的吸引力招徕游客。因此,对于其他城市旧工业区的空间形态更新改造提出以下建议:①应该更多地突出“人”的需求,根据实地情况作项目定位和改造构思;②合理安排交通流线;③完善基础设施发挥其公共空间的作用;④提高交通可达性以恢复人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