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教版中考科学一轮复习比热容及热量的计算内能的变化、热量、热值、热效率的计算【同步练习解析】一.选择题1.(2022·重庆巴蜀中学二模)如图所示是红红喜欢的美食酸辣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煮酸辣粉前,锅中已沸腾的水温度一直升高B.酸辣粉冒出的“白气”是由水蒸气汽化形成的C.闻到酸辣粉鲜美的味道,是因为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D.汤汁喝起来烫嘴,主要原因是滚烫的汤汁含有较多的热量【答案】C【解析】A.煮酸辣粉前,锅中已经沸腾的水会持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故A错误;B.酸辣粉冒出的“白气”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B错误;C.闻到酸辣粉鲜美的味道,是扩散现象,是因为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正确;D.汤汁喝起来烫嘴,主要原因是滚烫的汤汁温度比较高,而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用含有来描述。2.(山东济宁中考真题)小婷将一杯温水放入冰箱的冰冻室里,经过一段时间后,杯中的水发生了物态变化,下图所示中的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这杯水的温度变化过程的是()A.B.C.D.【答案】C【解析】AB.把水放在冰箱的冰冻室里,放出热量,温度降低,水会凝固,如图是熔化图,故AB不符合题意;C.把水放在冰箱的冰冻室里,水会凝固,如图是熔化图,冰的凝固点为0℃,故C符合题意;D.把水放在冰箱的冰冻室里,水会凝固,如图是熔化图,因为凝固点并不是0℃,故冰不是冰,故D不符合题意。3.(2021·山东滨州中考真题)如图甲所示,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B.0~2min内乙物质比甲物质吸收的热量多C.乙物质在BC段不断吸热,温度不变,内能增加D.乙物质在AB段的比热容比CD段的比热容大【答案】C【解析】A.甲物质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非晶体;乙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晶体,故A错误;B.相同时间内两种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故B错误;C.酒精灯不断加热,乙物质在BC段不断从水吸热,温度不变,内能增加,故C正确;D.乙物质在AB段升温比CD段快,说明AB段的比热容较小,故D错误。4.(2022·山东聊城·三模)下面四幅图片所展示的自然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A.雾绕险峰B.霜打枝头C.冰雪融化 D.滴水成冰【答案】B【解析】A.雾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小水滴的,是液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小晶体,是凝华现象,故B符合题意;C.冰雪融化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D.滴水成冰是由液态水变成固态冰,是凝固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5.(2022·湖南衡阳模拟)如图是一支刻有110个均匀小格的温度计,若将此温度计插入正在熔化的冰水混合物中,液面下降到第30格,若将此温度计插入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液面升到第80格,则此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A.0~100℃ B.30~160℃ C.60~140℃ D.60~160℃【答案】D【解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一个标准气压下沸水温度是100℃,此温度计上用50格(8030)表示,所以最底端离0℃有30格最低温度=0℃30格×2℃/格=60℃最顶端离100℃有30格最高温度=100℃+30格×2℃/格=160℃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6.(2021·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水是生命之源,其存在的方式与状态随环境和气候经常发生变化,且循环往复,以下关于水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解释正确的是()A.阳光普照海洋,海水吸热升华形成水蒸气B.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接触,液化形成小水滴悬浮在高空形成云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华形成小冰珠,最后可能形成冰雹降落地面D.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固成小冰晶,以雪花形式落回地面【答案】B【解析】A.海水吸热,会汽化形成水蒸气,故A错误;B.水蒸气上升到高空,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小水滴,悬浮在高空形成云,故B正确;C.小水滴遇到更冷的气流,会凝固成小冰晶,可能形成冰雹降落地面,故C错误;D.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华成小冰晶,以雪花形式落回地面,故D错误。7.(2021·山东德州·中考真题)图所示情景中,涉及的物态变化放热的是()A.人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 B.夏天,剥去包装纸的冰棒周围冒出“白气”C.冬季,堆在户外的雪人逐渐消融 D.夏天,晾晒的湿衣服逐渐变干【答案】B【解析】A.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是因为皮肤上的水蒸发吸热造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B.夏天,剥去包装纸的冰棒周围冒出“白气”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冰棒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故B符合题意;C.冬季,堆在户外的雪人逐渐消融,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属于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C不符合题意;D.夏天晾晒的湿衣服逐渐变干,是衣服上的水变成了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D不符合题意。8.(2021·宁夏·中考真题)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的智慧结,它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2016年11月30,“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描述中发生液化现象的是()A.甲图中立春时节冰雪消融 B.乙图中冬至时节房檐下的冰挂C.丙图中大雪时节地上的雪 D.图中白露时节草叶上的露珠【答案】D【解析】A.冰雪消融,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A错误;B.房檐下的冰挂的形成,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B错误;C.雪是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C错误;D.露珠是水蒸气遇冷变为液态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D正确。9.(2021·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小雨同学“五一节”期间借助厨房的简易器材完成了一项实践性作业:自制霜。如图所示,她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放在一铺有湿抹布的桌面上,过一段时间后小雨发现在易拉罐的下端有白色的霜出现,拿起易拉罐时发现湿抹布和易拉罐的底部粘在一起了,小雨对实验现象进行了分析,其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易拉罐中的冰加入盐后极易熔化,熔化过程吸收热量B.湿抹布和易拉罐的底部粘在一起是因为水遇冷凝固形成冰C.易拉罐下端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凝华过程要吸收热量D.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冻肉放置在空气中,一会儿表面上结了一层霜,这层霜和实验中易拉罐下端形成的霜成因相同【答案】C【解析】A.易拉罐中加盐后使冰的熔点降低,冰更容易熔化,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使原本温度就低的易拉罐温度更低,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湿抹布中液体的水遇冷凝固成冰,使得湿抹布和易拉罐的底部粘在一起,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易拉罐下端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凝华过程要放热,故C错误,符合题意;D.冻肉表面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冻肉凝华而成的,易拉罐底部的霜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冻肉凝华而成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10.(2022·山东淄博·二模)在进行核酸检测时,护目镜镜片会起“雾”,这给医疗工作者的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雾”形成在护目镜的内侧 B.护目镜上的“雾”是水蒸气C.“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D.“雾”形成过程需要吸热【答案】A【解析】护目镜镜片上的“雾气”是医务人员口中呼出气流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在护目镜的内侧发生了液化现象,形成的小水珠。“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形成过程需要放热,故A正确,BCD错误。11.(2022·山东临沂一模)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以“二十四节气”作为开幕式的倒计时,彰显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下列与节气有关的自然现象,属于凝华的是()A.冰雪消融B.雾绕山峦C.露珠晶莹 D.霜打枝头【答案】D【解析】A.冰雪消融,冰雪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B.雾绕山峦,雾是液态的小水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由气态变化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C.露珠晶莹,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D.霜打枝头,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D符合题意。12.(2022·重庆模拟)如图所示,中国的饮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重庆——火锅,火锅里冒出的“热气”是汽化现象B.天津——麻花,麻花被炸得金黄是因为油的熔点高C.北京——烤鸭,香嫩酥脆的烤鸭内能的增加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实现的D.上海——汤包,露出馅的汤包香气四溢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答案】C【解析】A.吃火锅时冒出来的热气是小水珠,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故A错误;B.由于食用油的沸点比较高,所以麻花在食用油里面炸的金黄,故B错误;C.改变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分别是做功和热传递,香嫩酥脆的烤鸭内能的增加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实现的,故C正确;D.露出馅的汤包香气四溢,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错误。13.(2022·湖南株洲模拟)如图所示,是下雪后小朋友们用雪花堆成的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两天后发现“冰墩墩”变矮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冰墩墩”变矮,体积变小,质量不变B.“冰墩墩”变矮,对地面的压力不变C.堆“冰墩墩”所用的雪花,是由水凝固形成的D.“冰墩墩”变矮,是因为发生了升华现象,此过程需要吸热【答案】D【解析】AD.用雪花堆成的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两天后发现“冰墩墩”变矮了,是因为发生了升华现象,此过程需要吸热;故“冰墩墩”的体积变小,质量变小,故A错误,D正确;B.“冰墩墩”变矮,质量变小,重力变小,对地面的压力变小,故B错误;C.堆“冰墩墩”所用的雪花,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C错误。14.(2022·湖南株洲模拟)如图为长沙特色美食臭豆腐,下列有臭豆腐分析正确的是()A.人闻到“臭”味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B.臭豆腐周围的“白气”是汽化形成的C.臭豆腐装进碗中使碗温度升高,碗内能增加D.用油炸臭豆腐而不用水煮,是因为油的比热容小【答案】C【解析】A.人闻到“臭”味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A错误;B.臭豆腐周围的“白气”是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错误;C.臭豆腐装进碗中,碗从臭豆腐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故C正确;D.炸臭豆腐时用油而不用水,是因为油的沸点比水高,能获得较高的温度,故D错误。15.(2022·辽宁营口模拟)如图为小丽设计利用太阳能的野外淡水收集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海水杯中海水迅速液化吸热B.凝结的水滴扩散到洁净水收集杯C.水蒸气变成凝结小水滴是熔化过程D.凝结小水滴的形成是液化放热过程【答案】D【解析】A.海水杯中海水迅速汽化吸热,故A错误;BCD.海水杯中的水分首先从液态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发生汽化现象。然后水蒸气遇到塑料外罩,凝结成液态的小水珠,发生液化现象,液化放热,小水珠越积越多,在重力作用下落下来(不是扩散),被收集到洁净水收集杯中,故D正确,BC错误。16.(2022·河南模拟)夏天到了,小明在家里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冰激凌。如图所示,他将煮好的蛋液,牛奶和白糖混合倒入保鲜袋后将袋口扎紧,再将其放入冰块和盐混合的塑料袋中,并在外层包裹铝箔(可以反射红外线)和报纸后摇晃一会儿,清爽可口的冰激凌就做好了。下面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蛋液、牛奶和白糖的混合液在此过程中凝华成小冰晶B.冰块在加入盐后升高了其熔点,使冰块立刻熔化吸热C.用铝箔和报纸包裹后,大大减少内部热量传递到环境中,加快冰激凌的形成D.来回摇晃的过程加快了冰块的熔化及冰与混合液间的传热,同时也加快了糖在混合液中的扩散【答案】D【解析】A.蛋液、牛奶和白糖的混合液是液态的,冰激凌是固态,所以在此过程中是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故A错误;B.冰块在加入盐后能够降低其熔点,使冰块立刻熔化吸热,故B错误;C.用铝箔和报纸包裹后,由于铝箔可以反射红外线,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外部热量传递到内部,加快冰激凌的形成,故C错误;D.来回摇晃,加快了冰块的熔化及冰与混合液间的热传递,同时使糖在混合液中的扩散加快,故D正确。17.(2022·贵州六盘水中考)初冬的早晨,山林变成了冰清玉洁的银色世界,树枝上出现了雾凇,如图所示。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经下列哪种物态变化形成的()A.凝华 B.熔化 C.液化 D.汽化【答案】A【解析】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此过程放热,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18.(2022·山东济宁·中考真题)如图表示某晶体的物态变化过程,其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物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为气态B.甲→乙的过程需要放热C.乙→丙的过程与露珠形成过程相同D.BC段对应的温度为该晶体的熔点【答案】D【解析】A.由图知,甲图中分子相距最近,分子排列规则,分子间的作用力最大,既不易被压缩,也不容易被拉伸,所以是固态分子的排列方式,故A错误;B.乙图中分子相距较近,分子排列杂乱,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弱,是液态分子的排列方式。甲→乙是固态变为液态的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故B错误;C.丙图中分子相距最远,分子无固定排列,分子间的作用力最弱,是气态分子的排列方式。乙→丙是液态变成气态的汽化过程,而露珠是水蒸气遇冷形成小水滴的液化过程,C错误;D.BC段温度保持不变,表示晶体熔化(或液体凝固)的过程,此时的温度叫晶体的熔点(或凝固点),故D正确。19.(2022·海南中考真题)在冰壶比赛中(如图),运动员用冰壶刷摩擦冰面,使冰面形成一层水膜,以减小冰壶与冰面间的摩擦。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熔化 B.凝固 C.升华 D.凝华【答案】A【解析】运动员用冰壶刷摩擦冰面,对冰做功,冰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熔化成水,减小冰壶与冰面之间的摩擦,过程发生的熔化,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20.(2022·江苏苏州·中考真题)下列四幅图中的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A.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 B.夏天,山顶上形成薄雾C.秋天,草叶上形成露珠 D.严冬,树枝上出现雾淞【答案】A【解析】A.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是熔化现象,熔化需要吸收热量,故A符合题意;B.雾的形成的是液化,液化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C.露珠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C不符合题意;D.雾淞是凝华现象,凝华需要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21.(2021·四川资阳中考)目前,新冠疫情仍在印度、俄罗斯、日本等国肆虐,经世界卫生组织批准的新冠疫苗陆续面世。不同国家的各种疫苗储存温度要求各不相同,中国克尔来福疫苗储存温度为2~8℃,远高于莫德纳(-20℃)和辉瑞(-70℃),同时我国正在逐步推进新冠疫苗全人群免费接种,让人民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关于新冠疫苗储存和接种过程中的一些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新冠疫苗储存温度越低,疫苗分子热运动越剧烈B.社区卫生中心接种点弥漫着消毒水味道,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注射疫苗前用酒精消毒,人手臂会感觉凉爽是因为酒精升华吸热D.戴口罩的护士的护目镜容易起“雾”,是水的汽化现象【答案】B【解析】A.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新冠疫苗储存温度越低,疫苗分子热运动越缓慢,故A错误;B.社区卫生中心接种点弥漫着消毒水味道,属于扩散现象,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B正确;C.注射疫苗前用酒精消毒,人手臂会感觉凉爽是因为酒精汽化时吸收热量,故C错误;D.戴口罩的护士的护目镜容易起“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D错误。22.(2017·山东德州·中考真题)夏天,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比盆小一点的篮子。篮子里有剩饭、剩菜,再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如图所示),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即使经过一天时间里面的饭菜也不会变质。与“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相同的是()A.吃冰棒解热 B.衣箱中的樟脑丸逐渐变小C.烧开水时冒“白气” D.在中暑病人额头上擦酒精【答案】D【解析】由整个装置的结构特点可知,它是借助了蒸发致冷来使给食物降温的。装置放在通风处,这样即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也增大了水的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加快水的蒸发,使饭菜温度降低,防止饭菜变质。A.吃冰棒解热,是利用熔化吸热知识,故A不符合题意;B.樟脑丸逐渐变小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蒸汽的升华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C.烧开水时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不符合题意;D.在中暑病人额头上擦酒精,是利用汽化吸热,降低病人体温,故D符合题意。二填空题23.(2022·湖北恩施·模拟预测)小欣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______形成的;当他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侧壁上,这是因为发生了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既然冰箱具有制冷作用,将冰箱门打开置于室内,______(选填“能”或“不能”)降低室内温度。【答案】
凝华
凝固
不能【解析】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当他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侧壁上,这是因为抹布上的水发生了凝固现象。冰箱工作时,只不过是将冰箱内部的能量转移到冰箱的外面。冰箱工作一段时间,内部的温度虽然降低了,但外界的温度由于能量的增加而升高。若打开冰箱门,会出现部分内能从冰箱内到冰箱外的房间,再由房间到冰箱内的循环。室内的总内能并没有减少,所以,不能降低室内温度。24.(2022·浙江杭州·中考真题)小金配合社区防疫工作,用体温计测量体温。如图所示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为35.0℃到42.0℃,最小刻度为______℃。消毒后用手指捏紧体温计上部,______(填写操作),使体温计的水银柱回落到35℃以下,然后放入自己腋下5分钟,取出后直接读数。体温计离开人体后水银柱不会回落的原因是______。【答案】
0.1
用力甩几下
见解析【解析】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分度值是0.1℃。体温计存储水银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缩口,测量体温时,水银膨胀通过该处上升,当体温计离开人体后,水银因温度降低而收缩,水银柱便在该处断开,使上面的水银柱不能退回玻璃泡中。所以体温计使用之前要用力甩几下,将已上升的水银柱甩回玻璃泡中。25.(2022·湖北宜昌·中考真题)如图为关于“55℃”水杯的图片。将沸水倒入这种杯中摇一摇,便可使水温快速变为55℃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温度不变,这是因为杯的内壁和外壁间贮存了一种颗粒,这种颗粒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使沸水降温利用了它______的特点。【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