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答题技巧与练习题汇编(部编版含答案)_第1页
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答题技巧与练习题汇编(部编版含答案)_第2页
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答题技巧与练习题汇编(部编版含答案)_第3页
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答题技巧与练习题汇编(部编版含答案)_第4页
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答题技巧与练习题汇编(部编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非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题汇编

第1节说明性文体知识

1、常考说明文类别及对象特征

特点对象位置对象及其特征

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一般标题就是说有的说明文的题目在之处说明对象的同时,

事物说明文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明对象也指出其特征。

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

说明对象是抽象事理,说开头、结尾的总结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有时要整体概括看。

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事物句如:《大自然的语言》(第1-3段)引出什么

本身的因果关系、揭示事叫物候和物候学;(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

事理说明文物发展的规律、道理等科对农业的重要性;(第6-10段)说明决定物

学知识。如:《看云识天气》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11-12段)说明研究

物候学的意义。由此可知本文的说明对象“物

候现象”。

2、常见说明方法

速记口诀:举(举例子)枪打(打比方)猎(列数字)莫(摹状貌)分(分类别)高下(下定义);围坐(作

诠释、作比较)饮(引用)酒话(画图表)天下。

语言标志“例如”"比如”“据说一譬如"

通过举•一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一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有说服力,更

作用

举例子具体。

《中国石拱桥》中,作者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

举例

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语言标志“比”“而”“相对于”“也”“较・••”“与••・不同”

作用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一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加具体、深刻。

作比较《中国石拱桥》中“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被冲毁,但是这座桥

举例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以卢沟桥与两岸河堤相比较,充分说明了卢沟桥十分

坚固。

打比方语言标志“像•一”"仿佛…”“如…”"犹如…”

第1页共42页

作用将•一比作•一,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一的特征(道理)。

《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撬动成弧形,就像虹”,把桥洞比作虹,生动形象地写

举例

出了石拱桥最重要的外形特征。

语言标志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比、度数等(注意:年代不属于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一•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准确、直观,

作用

列数字更有说服力。

《中国石拱桥》中“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

举例

9米”用具体地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赵州桥的外部结构,给人以准确鲜明的印象。

语言标志引用言论、资料、传说、民谣等,一般都有引号。

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作用

引用神话传说、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资料

《中国石拱桥》中引唐朝张嘉贞的话“指导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说明赵州桥设

举例计施工的精巧;引用唐朝的赞语“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增

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一类(种)是•一另一类(种)是•••”“(一)(二)(三)(四)…”"首先…”“其

语言标志

次•••”“然后…”

为了说明•一的特征(道理),条理清晰地从•一方面(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

分类别作用

明更有条理性。

《中国石拱桥》中写赵州桥的特点“(一)•••(二),一(三)•••(四),•,这样分

举例

类说明,条理清楚,使读者对赵州桥的结构特点有了完整而清晰的印象。

作用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地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生动。

《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识字,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

摹状貌

举例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形态万千,惟妙惟肖”,描绘石刻狮子的“千态万状”,说明

卢沟桥在装饰上的重要特点,突出卢沟桥的形式美。

语言标志”...是“这就是.."…叫(做)...

准确简明地揭示了•一的本质特征。

作用

下定义(注意:下定义要严密,必须概括本质特征;作诠释不一定有本质特征)

《大自然的语言》中“求顶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而比低处

举例

高。这叫逆温层。”说明了逆温层的本质特征。

第2页共42页

作用具体解释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使说明通俗易懂。

《中国石拱桥》中“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

作诠释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和谁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

举例

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加美观。”具体解释说明了石拱桥

的特征,设计原理,使说明通俗易懂。

3^说明顺序

多用于介绍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工序流程等,如说明生产技术、历史发展、文

用法

字演变等

时间顺序语言标志一般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先后的标志性词语。如年月、时代、朝代等

法布尔的《蝉》介绍蝉卵孵化为幼虫代蜕皮再到钻入土中的过程就采用了时间顺

举例

序。

用法说明事物的内部联系以及认识事物的规律。

(1)从概括到具体。如《中国石拱桥》,先从石拱桥的基本特点(概括),说到

它在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和主要优点(概括),然后再说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概

括),接下来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具体解说(具体)。

逻辑顺序

分类(2)先总说后分说。如《苏州园林》,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然后从四个主要

角度和三个次要角度加以分说。

(3)从现象到本质。如《恐龙无处不有》,用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佐证

"板块构造"的原理,就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

介绍建筑,景点等。一般有从上到下、从中间到两边、从外到内、从整体到局部

用法

空间顺序《梦回繁华》对《清明上河图》画面主题内容的介绍就采用了空间顺序。其中“画

举例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三个词语将画作切分为三个部分,然后按照从前

到后的空间方位依次进行说明。

注:一篇说明文,一般以一种说明顺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说明顺序。

4、说明文的语言

(1)准确严密性

修饰限定词语举例分析

第3页共42页

主要、近、极、几乎、比"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

表程度较、相当、更、最、很大说明XX差不多是XX,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程度上、稍微

大概、大约、左右、也许、“可能、大约、左右”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

表推测或估

可能XX只是估计,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和科学性。

到那个时候、当时、刚刚、"在当时”限定了时间,只说明了XX在当时是XX,但现在不

表时间迄今、目前、自古以来、是,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已经、渐渐

往往、经常、常常、通常、“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

表频率

总是、有时、一般或例外的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全、都、大部分、大多数、“大多数”从范围上限制,说明不是全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表范围

大面积、少数的准确性。

之一、多、有余、很少"之一"起限制作用,表明XX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

表数量去掉后XX就成了唯一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

性。

(2)生动形象性

判断方法御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大自然的语言》中“杏花开了•一割麦插禾。”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传语"

的使用举例"暗示”“唱歌”写出了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说明了物候对物候对人们生产生

活的重要意义。

判断方法使用记叙、描写(准确、生动形象地动词、形容词)

表达方式《大自然的语言》中华第1段用“苏醒”"萌发”“次第开放”“孕育果实”“销声匿

的使用举例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描写四季景色,生动地说明了自然现象与气候

的关系。

第2节议论性文本知识

1、论点

文章的主要见解称为中心论点。各部分用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分支论点叫做分论点。中心论点是全

第4页共42页

文的"统帅"和"灵魂”,分论点是为证明中心论点服务的。如梁启超《敬业与乐业》中的中心论点是“敬

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后面几段依次论证“要敬业"和“要乐业”这两个分论点。

2、论据

典型事例、历史事实和统计数字等。举例:《敬业与乐业》中作者以百丈禅师不做事就不吃

事实论据用来作论据的事实必须真实可靠,并饭、佝偻丈人专心承蜩、总统与黄包车夫做各自工作

与论点有逻辑联系。的例子为事实依据,引用孔子、朱子、庄子等人的论

名人名言、农谚俗语和科学原理、定述作为道理论据。

道理论据理、公式等。用来作论据的言论应该注:论点是"统帅",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它们是证

有一定的权威性。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3、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特点举例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答题规范举出XXX的例子来论证XXX的论点,使论证更加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

举例论证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第4段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真好命了中国传

举例

统的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特点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做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答题规范将XXX和XXX加以比较,构成正反对比论证,使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对比论证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将王阳明“格"竹子一无所获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

举例

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践

特点用人们数值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答题规范把XXX比作XXX(喻体)来展开论证,使论点更加鲜明、生动

《敬业和乐业》中“没有职业道德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

比喻论证

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一句吧没有职业道德的懒人比作蛀米虫、盗贼,形象

举例

地告诉人们没有职业的懒人是万恶之首,是要彻底讨伐,万不容赦的。从而进一

步论述人人都要有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劳作的观点。

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

特点

证明论点。有时作者的分析论述也是道理论证

道理论证

答题规范引用XXX的话来论证XXX的观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说服力

举例《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2段引用《大学》中的话阐明什么事“格物致知”。

第5页共42页

4、语言特点

准确、严密性概念使用准确;状语、定语等修饰成分恰当;判断和推理严密,逻辑性强

生动论证语言的形象性和具体性,多体现在修辞的使用和句式的多样化

鲜明观点明确,感情色彩鲜明,不可模棱两可

简练叙述事实论证,要简单扼要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技法点拨

考点1文意转述辨析

方法指导

1、常见选项错误类型。

(1)增减扩缩。增加或减少字,扩大或缩小说明范围。

(2)鱼目混珠。用似是而非的词语或句子替代,造成句意变化。

(3)无中生有。利用思维惯性,误导用揣测代替理性思考。

(4)语言绝对化。要注意文中的修饰性、限制性词语。

(5)因果混乱。注意”说明了、体现了、是因为•一”这样的词语。

2、常用的解题步骤

(1)一找:找出原句。

(2)二比:咬文嚼字。

(3)三判断:判断选项与原文意思相同与否。

考点2内容理解概括

方法指导

第一步:读题干,注意题干要求,锁定答题范围。

第二步:诵读全文,了解大意,抓住题干要求的重点段落,根据题干要求,分层次阅读,筛选关键内

容,给重点句子或重点词语做上记号。

第三步:根据筛选出来的重点、关键句子或字词,结合题干要求,进行筛选提炼信息。

注意:作答时应秉承“原文语句优先选择”的原则,其次再考虑自己概括总结答案。

考点3图文探究

方法指导:

1、对于纯图表类材料理解概括,首先,应该观察图名、表头;其次,要观察图表数据,板块变化,表

第6页共42页

格中的纵横均要比较,重点关注数据变化,图表中有特殊数据与异常波动的,则虚单独概括;最后,根

据图表各要素概括出图表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2、对于图表结合类材料,则要综合运用纯文字材料和纯图表类材料的分析方法,概括出每则材料的主

要内容。

(1)认真审题,明确要求。

(2)仔细分析图表,全面捕捉信息。比高低,寻规律;做统计,看走势。

(3)依据要求,规范答题。

注意:不同类型的图表,读图时关注点也不同:表格——表格项目及数据变化;柱状图——柱体高度及变

化趋势;饼状图——各部分所占比例;坐标图——曲线变化趋势。

考点4还原句子

方法指导:

1、注意内容上的照应。

2、注意话题上的一致性。

3、注意写作顺序的合理性。

4、注意语言风格的和谐。

考点5材料链接探究

方法指导:

第一步,了解链接材料与原文的关系,看属于哪种类型。

第二步,圈定与原文相关联的文字,认真阅读并理解材料内容。

第三步,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准确表达,切忌脱离材料。具体做法如下:

(1)原因分析类:首先明确材料内容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在原文相关段落找依据,即可得出

原因。

(2)判断评价类:首先理清材料中人物行为及行为产生的原因、背景,然后结合文章的观点,用文章

观点作为尺度对人物行为进行评价即可。

考点6观点表达

方法指导:

谈感悟启示类题,要求在把握原文创作意图、作者创作思路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理解。"谈"时要针对

话题,选取适当的角度,具体阐述。“谈”的内容应该从原文出发,要明确中心,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

第7页共42页

的情感。

(1)仔细审题。

(2)善于提炼。

考点7提建议

方法指导:

1、读懂材料,结合材料事实提出解决建议。

2、从材料存在的问题找对策,从材料中值得借鉴的地方总结对策,然后根据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

的建议。

3、建议有针对性,要合理,可行性强,易于操作的同时也应把建议说得清楚明白。

说明文阅读精选练习题

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梯田:地球的美丽曲线

①梯田舒展的曲线,和起伏的山峦、流淌的溪水等自然元素

相融,共同构建独特的山与水的艺术。这是人类改变自然、

自然的完美作品。

②中国的梯田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诗经•小雅・正月》中有"瞻彼阪田,有

荒其特”的诗句,阪田就是原始的梯田,说明早在春秋时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对山坡地进行改造。

而"梯田”一词正式出现是在南宋范成大《修鸾录》中:"出庙,三十里至仰山,缘山腹乔松之

磴,甚危,岭阪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曰梯田。”

③梯田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由于东部多平原,中国的梯田按地区细分为黄土高原、云

贵高原和江南丘陵,其中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堪称南北方梯田的代表。众多梯田中又以广西、

云南这些多山多雨的地方居多,其中云南哀牢山元阳梯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和湖南新化紫鹊

第8页共42页

界梯田最为出名。

④在中国农耕文化中,哈尼梯田文化被认为是"山地农耕文化的最高典范"。它包含了“森

林、村寨、梯田、江河"四大要素,水从山顶森林流下,经过村寨,提供生活用水,再从村寨

流到田里,作为灌溉用水,最后汇集到河谷,蒸发升空,化为云雾阴雨,贮存于高山森林,而

梯田产出的水稻则养育了勤劳的当地人。彼此之间相互制约,这是人类对自然的极致利用,是

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哈尼族喜欢选择在山的向阳坡建

造房屋居住,可以方便管理村寨下面的梯田,还可把村寨的肥水顺沟送入梯田,更可节约出可

开垦为梯田的耕地,并使村寨不被从山上下来的水流冲毁,这是为适应梯田农耕生产而形成的。

⑤梯田是智慧的结晶,是长期劳动的成果。山顶为森林,山腰建村寨,山脚造梯田。在

有水源的地方开山与治水相结合,沿等高线而建设发展了灌溉农业,能截留顺坡而下的水土,

同时既减少土方的动用,又能有效缓解耕地不足。梯田的通风透光条件较好,利于作物生长和

营养物质的累积。稻田里又养鱼养鸭,栽秧过后投入鱼苗,任其自然生长,游动的鱼鸭能翻土

壤,粪便又可直接做肥料,收割稻谷时一爹变鲜鱼便成了美味佳肴,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的高

度融合。

⑥原本山岭环境的不毛之地通过人的劳作变成了时而清秀、时而逶迤、时而壮阔的梯田

美景,而舒展的曲线、起伏的山峦、层叠间生命的绿色、流淌在山涧的潺潺溪水,无不描绘着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彼此刚柔相济、浑然一体,共同构建了梯田独特的山水艺术和审美情趣。

这是地球最美丽的曲线,是人类改造自然并与自然相结合的完美产物。这种山与水的线艺术之

美从线性、空间、光影、虚实和意境中展示在天地间,渗透到人心里。

(1)依次填入第①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重重叠叠和睦溶入

B.层层叠叠和谐融入

C.重重叠叠协和融入

D.层层叠叠祥和溶入

(2)概括本文②〜④段的内容。

第9页共42页

(3)为什么说"梯田是智慧的结晶”?

(4)本文用优美的语言写了梯田的美丽,请从第⑥段中选择一句加以说明。

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筷子里的文化

①最近,某国外品牌,发布了一个宣传片:一个亚裔模特,拿着筷子在吃异国美食,夸

张的姿态,不当的言论,令人反感。筷子,绝非片中"两根木棍"那样简单!莫道筷箸小,日日

伴君餐;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筷子里的文化,只有中国人才懂。

②据文献记载,筷子使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纣时期。许多文明行为随着改朝换代而

推陈出新,但筷子却亘古不变,三餐照用。筷子是餐食革命的工具,是饮食文明的标尺。

③"筷"字的由来很有趣。筷子名称很多,如"英""提""挟""筲""箸"等。最常用的"箸"字因

为发音近于"住""堵",而令人有滞留、堵塞之感,为讨吉祥,人们反其意而命名为“快",再加"竹"

头,便有了“筷"字。

④筷子的材质也是五花八门:竹质的、彩漆的、牛骨的、象牙的、金属的、塑料的.・・・・・但

彩漆筷涂料可能致癌,塑料筷受热易变形,骨筷价格昂贵,金属筷易烫手。筷子只是供人吃饭

的用具,天然竹筷环保实用,是当仁不让的首选,"竹"字头正是一个很好的提示。

⑤筷子作为餐具,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使用方便又物美价廉。有时,它也被

临时请去充当大夫,可点穴、按摩、刮痴。

⑥国人的智慧岂止于此?与只在材质和工艺方面狠下功夫的西洋餐具相比,中国筷子还

多了很多文化寓意:通常长为七寸六分,象征人的七情六欲,提醒人们要控制自己内心不好的

欲望;一头圆一头方,象征着天圆地方;使用时三指配合,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成双

使用,一静一动,也暗含阴阳之道;"双木即成林,相伴到永远""珠联璧合,早生贵子"是亲朋

好友之间最美的祝福。

第10页共42页

⑦民以食为天。筷子还是连接情感的纽带:当大家围坐一起,长辈动筷之后再拿筷子,

这是尊老明礼;当归家的你用筷子挑起那熟悉的食物时,那是思念之情;当自己有了小家再添

第三双筷子时,是对未来的向往和期待;当邻里亲朋敬酒夹菜时,不须寒暄便已其乐融融;就

算独自吃饭,筷子也会与你一同品尝酸甜苦辣,依然不孤单。筷子是国人无法割舍的情怀。

⑧筷子既已承载了丰富的内涵,使用时便有诸多忌讳,若不留心就会被视为缺乏教养。

禁忌如下:三长两短一一将筷子长短不齐地放一起;仙人指路一一吃饭时用筷子指人;品箸留

声一一把筷子含在嘴里发出啧啧之声;击盏敲盅一一用筷子敲击盘碗;执箸巡城一一拿着筷子

在菜盘中随意巡菜;泪箸遗珠一一夹的菜掉到其他菜盘里;颠倒乾坤一一将筷子颠倒使用;定

海神针一一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当众上香一一把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交叉十字一一

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落地惊神一一吃饭时将筷子掉落在地上……

⑨可惜,现在很多人将这些细节置之度外,仿佛它们是与己无关的繁文缗节。商家也出

于营销目的,唯利是图,弄出许多另类、异型的筷子博人眼球。筷子虽在,内涵渐逝,可叹!

⑩大道至简,大巧至拙。筷子,它很平凡,但从不该被小看,因为这弥足珍贵的神器凝

聚着祖先的智慧,连起了我们的人生百态。好好珍惜我们每天用的筷子吧,这是只有中国人才

懂的情感!

(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A.筷子有时也被临时请去充当大夫,可点穴、按摩、刮痛。

B.筷子使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纣时期。许多文明行为随着改朝换代而推陈出新,筷子也随

着朝代变更而发生很大变化。

C.筷子使用时有诸多忌讳,若不留心就会被视为缺乏教养,现代人依然能谨慎地对待这些忌讳。

D.中国筷子有很多文化寓意,也暗含阴阳之道,体现亲朋好友之间最美的祝福。但是其中也有

一些文化糟粕,需要鄙弃。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⑥段中介绍“西洋餐具",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中国筷子还有很多文化寓意。

B.文章开头由国外的宣传片引入,是为了表明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更能吸引读者的

阅读兴趣。

第11页共42页

C.本文使用总分总的结构,从筷子的历史意义、得名缘由、制作材质、使用功能等诸多方面介

绍了"筷子里的文化"。

D.文章第⑧段开头句承上启下,接着就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使用时便有诸多忌讳"。

(3)请根据上文有关“筷子"的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工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杖",汉代时已称"箸",明代开始称"筷"。《礼记•曲礼上》

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校",《急救篇》说:"箸,一名校,所以夹食也。"《礼记》郑玄注"校,犹

箸也”。《云仙杂记》则提到“向范待侍,有漆花盘,科斗箸,鱼尾匙"。

①请指出古人弃"箸"取"筷"的原因。

②如果你要去同学家里做客,之后会在同学家中吃晚饭,在使用筷子的过程中有哪些方面是

需要注意的?

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资料显示,中国内地大城市7至18岁的儿童青少年中,100个男生就有12个超重、5个

肥胖,100个女生就有7个超重、3个肥胖;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近几年呈快速上升趋

势,而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对此,专家指出,国民整体能量摄入提高、洋快餐、含糖和碳酸

饮料及甜食摄入增加是重要原因,在生活中应做到以下两点:

1.要控制饮食。饮食过量,吃得过饱,是肥胖的主要原因。因米面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

物,多食可在人体内转化成脂肪而积聚在皮下。因此每顿饭以吃八九成饱为宜。同时要限制高

脂肪副食品的摄入量。

2.要增强运动。每天不仅要增加运动量,而且要延长运动时间。因运动初期是消耗体内

的糖类,只有较长时间的运动才能消耗贮存的脂肪\因此每天要坚持运动,而且要选用消耗性

较大的运动,如长跑、跳绳、打篮球、踢足球、游泳、爬山等活动,关键在持之以恒。

材料二

图1某地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发生率比例统计图

第12页共42页

游发生♦比例饨计图

图2老师我跑不动

材料三

膳食平衡避免隐性饥饿(节选)

肥胖也属营养不良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学生营养室副主任张倩表示,儿童处于不同年龄段,需要分阶

段补充各种营养。比如2岁至6岁儿童应保证足量食物摄入,并做到平衡膳食,每天饮奶及足

量水;6至17岁学龄儿童要三餐合理,不偏食、贪食,保证钙、铁及维生素摄入,并保持适

量体重增长。张倩还说,所有儿童都应经常进行户外活动,6岁以上儿童应达到每天至少60

分钟的充足运动。

当前,我国儿童肥胖问题日趋严重。实际上,肥胖同样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肥胖儿

童的营养不均衡问题非常严重,超重者的饮食习惯往往不良,摄入过多高热、高脂食物,却又

排斥蔬菜水果等有益身体的食物,再加上运动不足,就造成营养不良的发生。因此,肥胖儿童

更需要注意均衡膳食的摄入,减少高热、高脂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增强运动,以达到健康

减肥的目的。

第13页共42页

重视学生一日三餐

据《北京市2015年度中小学生营养与健康状况报告》显示,北京市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处

于全国较高水平,但仍存在膳食结构不尽合理、高强度身体活动少、睡眠不足、肥胖、超重等

健康问题,学生们的饮食行为和营养知识有待改善和加强。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马冠生指出,应制订学生餐营养需求及营养

操作相关标准,同时要加强学生餐供餐管理,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配餐、烹调培训;鼓励学校

开设食堂,为不同年级、不同生理状态的学生提供相应的群体配餐。

(1)请在材料一中找到一句话,用来说明材料二中图1和图2所表达的信息。

(2)"但仍存在膳食结构不尽合理、高强度身体活动少、睡眠不足、肥胖、超重等健康问题”

一句中"尽"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3)你同意材料三中专家说的"肥胖同样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吗?为什么?

4.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成语里的歌声

①翻阅成语大词典,你能找到许多形容歌唱的词语•,你会听到许多成语里飞扬的歌声。

这歌声唤出了历史,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独特的迷人的风采。

②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常常放开嗓门,大声歌唱。于是,便有人用“引吭高

歌”来描述其情状。歌声亮,传播远,又有人用"响遏行云"赞美这噫亮的歌声。

③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噫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于

是,便产生了"字正腔圆”"珠圆玉润"这两个成语。唱歌既要唱声,又要唱情。"声情并茂"这个

第14页共42页

成语,就反映了古人对歌唱的更高追求。很多时候,用声情并茂的歌声,来表现歌曲的情感内

蕴,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听者为之动容,为之共鸣。这就要用上“回肠荡气""哀感顽

艳”这两个成语。

④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这便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心理效

果。"余音绕梁"这个成语也出自《列子•汤问》篇。说的是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美丽歌女,一次

来到齐国临淄城,因带的口粮吃光了,只好在西城门卖唱谋生。她的歌声哀婉悦耳,给人们留

下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三天,人们还感觉到歌声的余音仍在屋梁周围回旋荡漾。

⑤从成语中,人们还能听到一种结构复杂、音域宽广,演唱中还要改变调性的歌曲,这

便是“移宫换羽"和"引商刻羽"两个成语播出的音响。"移宫换羽"的意思是先唱原宫调,后再转

换唱羽调,这显然是难度较大的艺术歌曲,演唱需有一定的音乐造诣。而且,从这些文献中,

我们还知道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通俗音乐和高雅音乐两大流派。当时楚国的歌曲中有两首很有

名气,那就是《阳春》和《白雪》,相传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阳春》取万物知春,和

风涤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均属于较高级的音乐。于是,便产生了"阳

春白雪""曲高和寡"两个成语,后泛指高雅的文艺作品难以得到大众的理解和应和。

⑥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成语"高山流水"(见

于《列子•汤问》)记载此事,传为美谈:春秋时,晋国大夫俞伯牙善于弹琴。一个皓月当空的

中秋之夜,伯牙乘兴弹起琴来,意境表现高山。曲犹未尽,只听有人赞道:"善哉!峨峨兮若

泰山!"伯牙抬头一看,见迎面走来一人,并不相识。伯牙又弹一曲,意境表现流水。曲音未

绝,来人朗声赞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十分吃惊,起身施礼,得知此人叫钟子期。

伯牙与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知音"。

⑦古人还悟出了音乐在战争中的积极作用,以歌声迷惑敌人,涣散敌方军心。成语"四面

楚歌”的声波将真情传递:楚汉相争时,楚军被围垓下。一天夜里,项羽听到汉军中的楚歌从

四面八方传来,觉得楚地全被汉军占领,十分惊恐。"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它为

刘邦打败项羽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⑧从摘引的部分有关歌唱的成语里,我们可以知晓古人与音乐的美丽传说,证实祖先创

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而精深。

(1)下列说法和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A.成语"声情并茂”反映了古人对歌唱的更高追求,只要用声情并茂的歌声,表现歌曲的情感内

第15页共42页

蕴,就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B.韩国一个名叫韩娥的美丽歌女,她的歌声哀婉悦耳,过了三天,人们还能听到歌声的余音在

屋梁周围回旋荡漾。于是便有了成语"余音绕梁"。

C.从“移宫换羽"中,我们能听到一种结构复杂、音韵宽广,演唱中还改变调性的音响。

D.音乐在战争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歌声能达到迷惑敌人、涣散敌方军心的目的。"四面楚歌"就

为刘邦打败项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第②段"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常常放开嗓门,大声歌唱。"一句中"相传"一

词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3)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工说说成语中的歌声与我国古代文明有着怎样的关系。

【链接材料】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能达到有益身心的效果。传说殷纣王听倦了平常的乐曲,便

命令乐师师延谱写新的曲子,师延不肯,纣王就要杀了他,师延无奈而谱曲。纣王得到曲子后,

朝歌暮舞,通宵达旦,于是丢掉了天下。不久,师延便抱着乐器投水而死。古人为了表达对这

种音乐的不满,并告诫人们要远离这类乐曲,便把使人颓废忧伤、萎靡不振的音乐称作"靡靡

日O

5.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关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材料一:系统概述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系统建设

目标是: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

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空间段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

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用户段包括北斗用

户终端以及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

第16页共42页

材料二:研发历程

第一步,1994年至2003年,建设北斗一号系统,后更名为"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实

现卫星导航从无到有,定位精度20米。4颗前期探测卫星,已退役。

第二步,2004年至2012年,中国开始建设“北斗二号系统",服务区域为中国与亚太,定

位精度10米。包括25颗导航卫星。

第三步,2009年至2020年,建设北斗三号系统,实现全球组网,定位精度2.5米一5米。

包括30颗导航卫星。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7月29

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55颗卫星完成在轨测试、入网评估等工作;7月31日,北斗三号全

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材料三:强大功能

①短报文通信:北斗系统用户终端具有双向短报文通信功能,用户可以一次传送120个

汉字的信息。一般的卫星导航用户会知道自己的所在位置,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还可以让别人

知道你在哪里,你也可以知道别人的位置,这是不同于其他卫星定位系统的重要特征。

②精密授时:北斗系统具有精密授时功能,授时精度10纳秒(一纳秒等于十亿分之一秒)。

③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

④个人位置服务、抗震救灾、气象服务、海空航运、交通管理……

材料四:社会评价

中国的卫星导航系统已获得国际海事组织的认可,被全世界接受,可媲美美国全球定位系

统(GPS)o

在2014年11月17日至21日的会议上,联合国负责制定国际海运标准的国际海事组织海

上安全委员会,正式将中国的北斗系统纳入全球无线电导航系统。这意味着继美国的GPS和俄

罗斯的“格洛纳斯”后,中国的导航系统已成为第三个被联合国认可的海上卫星导航系统。专门

研究中国太空项目和信息战争的加州大学专家凯文・波尔彼得表示,这是"承认北斗系统能在其

覆盖范围内提供足够精确的定位信息"。

(1)下列说法与以上材料不一致的一项是()

A.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

第17页共42页

B.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北斗系统全球组网目

标实现。

C.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短报文服务功能是北斗系统区别于其他卫星定位系统的重要特征。

D.目前被联合国认可的海上卫星导航系统只有美国的GPS和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2)现在的智能设备时间显示非常准确,请你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原因。

(3)"北斗系统具有精密授时功能,授时精度10纳秒(一纳秒等于十亿分之一秒)〃这句话用

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北斗系统能在其覆盖范围内提供足够精确的定位信息”句中画线词为什么不能删去?

6.阅读下面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新科学家》杂志报道,近视人口在世界大多数地区都呈上升趋势,但在中国、日本、

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近视人数的比例近年来迅速上升,远远超出了正常水平。一项针对

亚洲16个国家和地区共20多万人的研究显示,韩国19岁青少年的近视患病率最高,中国北

京初中新生的近视率超过六成,新加坡小学生近视率接近40%。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

于,相比于其他洲的国家,亚洲地区人口密度大,因而竞争也更激烈。

许多青少年喜欢躺在床上看书,这是一种坏习惯。躺着看书,两眼不在水平状态,眼与书

本距离远近不一致,两眼视线上下左右均不一致,书本上的照度不均匀,都会使眼的调节紧张

而且容易把书本移近眼睛,这样可加重眼睛负担2〜3倍,日久就会形成近视。

电子产品不一定是孩子近视或近视加深的根本原因,但在孩子近视发展的过程中,电子产

第18页共42页

品的作用绝对不容小觑。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近视都出现在青春发育阶段,除部分遗传因素外,

大部分孩子患上远视是由于过早地过度用眼,相当一部分就是沉迷电子产品等。

材料二:

近视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常见疾病,但它的发病机理和遗传密码,科学家们到现在还没找

到。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近视具有遗传性,尤其是高度近视。20世纪60年代的研究表明,近

视的易感程度受DNA的强力影响。目前,科学家们发现了大约40个与近视相关的基因。这些

基因控制着眼睛的结构、发育,或者大脑与眼睛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如果父母存在近视,

子女近视的概率也会相对偏高。但基因只是很小的一个方面,错误的用眼方式更是近视的催化

剂。

书本曾被视为近视眼的"凶手"。这个观念根深蒂固,早在19世纪前,一些有名的眼科医

生会推荐小学生们使用头靠以防止他们离书本太近。从生物学层次看,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能改

变眼球的结构。人们在看东西时,眼球会不断调节射入的光线,使近处的图像聚焦在视网膜附

近。青少年眼睛的调节力很强,当书本与眼睛的距离达7〜10厘米时仍能看清物体,但如果经

常以此距离看书、写字,就会使眼睛的调节异常紧张,从而形成屈折性(调节性)近视,即所

谓的假性近视。如果长期调节过度,睫状肌不能灵活伸缩,引起辐篌作用加强,使眼外肌对眼

球施加压力,眼球壁受压渐渐延伸,眼球前后轴变长,超过了正常值就形成了轴性近视眼,即

所谓的真性近视。

材料三:

2008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凯瑟琳・罗斯为了研究儿童近视,将澳大利亚悉尼的6-7

岁华裔孩子和新加坡的6-7岁华裔孩子放在一起比较。结果她的团队发现,悉尼的华裔孩子

近视率只有3.3%,但是新加坡的华裔孩子近视率却高达29.1%。更惊人的是,两地孩子的父

母近视率都差不多,而且悉尼的华裔孩子每周要读更多的书,更经常近距离看物体。

明明都是中国人的后代,为什么两地孩子视力会天差地别?罗斯团队找到的最重要因素就

是户外活动的时长;悉尼的华裔孩子每周会花13.75小时的时间做户外活动,相比之下,新加

坡的华裔孩子每周户外活动时间只有可怜巴巴的3.05个小时。

科学研究表明,每天在日光下进行两三个小时的户外活动,可有效预防或抑制近视的进展。

室外光照能够帮助视网膜释放一种化学物质来放缓眼轴长度的增长。

第19页共42页

(1)请简要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2)下列选项中,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中国北京初中新生的近视率接近六成,新加坡小学生近视率超过40%。

B.沉迷电子产品是大部分孩子患上近视的主要原因之一。

C.近视具有遗传性,尤其是高度近视。如果父母存在近视,子女近视的概率也会相对偏高。

D.每周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可有效预防或抑制近视的进展。

(3)下列句中画线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目前,科学家们发现了大组40个与近视相关的基因。

(4)请结合文本内容给青少年预防近视提三条合理化建议。

第20页共42页

参考答案

1.

【答案】

(1)B

(2)介绍了梯田的历史、分布及典范。

(3)人们选择在山脚造梯田,发展了灌溉农业,能截留顺坡而下的水土,同时既减少土方的

动用,又能有效缓解耕地不足;梯田的通风透光条件较好,利于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累积。

(4)示例:"原本山岭环境的不毛之地通过人的劳作变成了时而清秀、时而逶迤、时而壮阔的

梯田美景",三个"时而"连用,既展现梯田不断变换的美,又句式整齐,富有韵律美。

【解答】

(1)重重叠叠:形容一层又一层地摞在一起的样子。层层叠叠:形容层次繁多、错综复杂。

此处形容梯田的曲线,应选"层层叠叠"。

和睦:相处得融洽友爱。和谐:配合得适当。协和:使协调融洽。祥和:吉祥平和;慈祥,和

蔼。此处指"梯田的曲线"与"山峦""溪水"配合适当,应选"和谐"。

溶入:一般指液体的汇容。融入:融合;混入、混合。此处指人类与自然相互融合,应选“融

入”。

故选Bo

(2)解答本题可找出文章中的关键句与字词来概括作答。根据第②段"中国的梯田历史可以

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可知,介绍了梯田的历史;根据第③段"梯田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可知,

介绍了梯田的分布;根据第④段"在中国农耕文化中,哈尼梯田文化被认为是‘山地农耕文化的

最高典范,”可知,介绍了哈尼梯田文化这一典范。

(3)根据题干"梯田是智慧的结晶”可确定答案围绕第⑤段进行概括。第⑤段系统地介绍了“梯

田”是怎样实现人与自然高度融合,成为"智慧的结晶”的。作答时根据“在有水源的地方开山与

治水相结合,沿等高线而建设发展了灌溉农业,能截留顺坡而下的水土,同时既减少土方的动

用,又能有效缓解耕地不足""梯田的通风透光条件较好,利于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累积"概

括即可。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第⑥段的内容,找出一句写梯田美丽的优美语句,并加以说明

第21页共42页

即可。

2.

【答案】

(1)A

(2)C

(3)①"箸"字因为发音近于"住""堵",而令人有滞留、封堵之感;为讨吉祥,人们反其意而

命名为"快",再加"竹"头,便有了"筷"字。

②不能拿着筷子在菜盘中随意巡菜;不能把筷子插在饭中;不能把筷子随意交叉放在桌上;

不能把筷子含在嘴里发出啧啧之声等等。

【解答】

(1)B项,"筷子也随着朝代变更而发生很大变化"表述有误。原文第②段相关表述为:据文

献记载,筷子使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纣时期。许多文明行为随着改朝换代而推陈出新,但

筷子却亘古不变,三餐照用。由此可知,筷子并没有很大的变化。

C项,"现代人依然能谨慎地对待这些忌讳"表述有误。原文第⑨段相关表述为:可惜,现在很

多人将这些细节置之度外,仿佛它们是与己无关的繁文缗节。

D项,"但是其中也有一些文化糟粕,需要鄙弃〃表述有误。原文第⑩段相关表述为:筷子,它

很平凡,但从不该被小看,因为这弥足珍贵的神器凝聚着祖先的智慧,连起了我们的人生百态。

好好珍惜我们每天用的筷子吧,这是只有中国人才懂的情感!

故选Ao

(2)A项,"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法有误。文章第⑥段中介绍“西洋餐具",运用作比较

的说明方法,突出说明了中国筷子还有很多文化寓意。

B项,"是为了表明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说法有误。文章开头由国外的宣传片引入,

是为了表明中国筷子文化博大精深。

D项,"接着就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法有误。文章第⑧段开头句承上启下,接着就采用了

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故选Co

(3)①通读文本,根据"古人弃箸取馔的原因"明确答题区间为原文第③段。由"最常用的警

字因为发音近于‘住"堵’,而令人有滞留、堵塞之感,为讨吉祥,人们反其意而命名为‘快',再

第22页共42页

加‘竹'头,便有了‘筷'字"即可概括得出本题答案。

②明确题目要求,结合原文第⑧段"禁忌如下: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