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穿井得一人》导学案_第1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穿井得一人》导学案_第2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穿井得一人》导学案_第3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穿井得一人》导学案_第4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穿井得一人》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穿井得一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吕氏春秋》的有关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积累重点词语。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学习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积累重点词语。

2、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学习难点】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短含的道理。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盛行,《庄子》、《列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买履》(《韩

非子》)、《鹉蚌相争》(《战国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今天我们学习出自《吕氏春

秋》的寓言—《穿井得一人》。

二、有关资料

1、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用具有讽刺性或哲理性的假托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给人以启示。篇幅一

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

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常运用

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作者简介

吕不韦(前292年一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战国末

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3、作品简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撰而成。

全书共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轮,共一百六十篇。《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

传》。

三、预习设计

1、请默写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

2、根据课文填空

⑴,坐看牵牛织女星。

⑵两情若是久长时,O

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多不接世。

⑷狼不敢前,。

3、根据理解填空

(1)《〈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诫子书》中,《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

4、文学常识填空

⑴寓言是的一种体裁。用具有或的假托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给人以

启亦.

(2)《穿井得一人》选自《》,又称《吕览》,先秦代表著作。战国末期秦国丞相

集合门客共同编撰而成。

5、给加点字注音

灌遁()洱()水

四、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五、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掌()理(),常一人居外。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6闻/

(

.V)而()传之()者,日:"丁氏穿井得一人。"

(4)g()人道()之,田()之千()宋君。

⑸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芍()曰:"得一人之便(),非得

一人手()井中也。”

(6)率()闻=()若此,不若无闻也。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⑵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

(3)有闻而传之者,目:"丁氏穿井得一人。"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口:"得一人之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6)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六、知识归纳

1.古今异义。

⑴穿井得一人(古义:;今义:

⑵国人道之(古义:;今义:)

⑶国人道之(古义:;今义:)

2.一词多义

-①闻之于宋君:

⑴之一

一②得一人之使:

-①有闻而传之者:

⑵闻-

一②闻之于君:

-①闻之于宋君:

⑶于•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

3、词类活用

阳之于宋君(闻,)

4、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⑵倒装句:

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②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⑶省略句:

七、合作探究

1、丁氏“吾穿井得一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怎样理解?

2、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传之者”及“国人道之”?

3、宋君是如何处理这件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4、《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八、拓展探究

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九、课堂总结

1、结构图解

2、主题归纳

3、写作特色

十、课堂检测

㈠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穿井得一人(9分)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目:

“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口:“得一人之便,非得一

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其家穿井()⑵国人道之()

⑶有阳而传之者()(4)用之于宋君()

2.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宋之丁氏

A.闻之于宋君B.得一人之便C.求闻之若此D.有闻而传之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4.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分)

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题至4题(14分)

①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

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

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②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

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日:“寡人信之矣。"庞恭日: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

王日:“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黑质,果不得见。(注:“庞恭”一作“庞葱”)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去①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②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B.信①王信之乎/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

C.自①客人自为知/②房自后断其股(《狼》)

D.至①而谗言先至/②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A、久之,目似瞑(《狼》)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C、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

D、夫君子之行(《诫子书》)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⑴得一人之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3分)

⑵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3分)

4.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4分)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课外阅读《吕氏春秋》。

《穿井得一人》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吕氏春秋》的有关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积累重点词语。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学习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积累重点词语。

2、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学习难点】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慈含的道理。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聿——寓言。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盛行,《庄子》、《列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买履》(《韩

非子》)、《鹉蚌相争》(《战国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今天我们学习出自《吕氏春

秋》的寓言—《穿井得一人》。

二、有关资料

1、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用具有讽刺性或哲理性的假托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给人以启示。篇幅一

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

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常运用

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作者简介

吕不韦(前292年一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战国末

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3、作品简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撰而成。

全书共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轮,共一百六十篇。《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

传》。

三、预习设计

1、请默写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

2、根据课文填空

⑴,坐看牵牛织女星。

⑵两情若是久长时,O

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多不接世。

⑷狼不敢前,o

3、根据理解填空

(1)《〈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⑵《诫子书》中,《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

4、文学常识填空

⑴寓言是的一种体裁。用具有或的假托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给人以

启示O

(2)《穿井得一人》选自《》,又称《吕览》,先秦代表著作。战国末期秦国丞相

集合门客共同编撰而成。

5、给加点字注音

灌液()冬()水

四、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

“得/一人之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五、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泌()理(),常一人居外。

⑵冬()其家事()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

⑶有用()西()传毛()者,目:"丁氏穿井得一人。"

(4)a()人道()之,阳()之十()宋君。

⑸宋君令()人问之十()丁氏。丁氏芍()口:"得一人之便(),非得

一人十()井中也。"

⑹率()闻本()若此,不若无闻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⑵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⑶有闻而传之者,日:"丁氏穿井得一人。”

⑷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⑸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⑹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六、知识归纳

1.古今异义。

⑴穿井得一人(古义:;今义:。)

⑵国人道之(古义:;今义:)

⑶国人道之(古义:;今义:)

2.一词多义

「①闻之于宋君:

⑴之一

-②得一人之便:

-①有闻而传之者:

⑵闻-

-②闻之于君:

-①闻之于宋君:

⑶于-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

3、词类活用

阳之于宋君(闻,)

4、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⑵倒装句:

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②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⑶省略句:

七、合作探究

1、丁氏“吾穿井得一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怎样理解?

2、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传之者”及“国人道之”?

3、宋君是如何处理这件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八、拓展探究

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九、课堂总结

1、结构图解

2、主题归纳

3、写作特色

十、课堂检测

㈠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穿井得一人(9分)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日:

“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便,非得一

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与其家穿井()⑵国人道之()

(3)有阳而传之者()⑷用之于宋君()

2.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宋之丁氏

A.闻之于宋君B.得一人之使C.求闻之若此D.有闻而传之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4.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分)

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题至4题(14分)

①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

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便,非

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②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日:“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

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日: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

王日:“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注:“庞恭”一作“庞葱”)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去①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②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B.信①王信之乎/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

C.自①寡人自为知/②屠自后断其股(《狼》)

D.至①而谗言先至/②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A、久之,目似瞑(《狼》)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C、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

D、夫君子之行(《诫子书》)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⑴得一人之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3分)

(2)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3分)

4.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4分)

九、布置作业

3、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课外阅读《吕氏春秋》。

参考答案

三、1、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2、(1)天阶夜色凉如水⑵又岂在朝朝暮暮⑶遂成枯落⑷眈眈相向

3、(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⑵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⑴文学作品讽剌性哲理性⑵吕氏春秋杂家吕不韦

5,gaij(

五、1、(1)浇灌、灌溉从井里取水⑵待,等到打,挖⑶听说连词,表承接代词,这件事(4)国

都讲述使听道向⑸派向应答,回答使唤,指劳力在⑹找寻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独立性。

2、(1)宋国的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要到外面打水浇田,经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2)等到

他家打了水井,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⑶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氏打井挖到

一个人。”(4)国都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⑸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询问,丁氏答

道:“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⑹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六、1.(1)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2)国都;今义:国家⑶古义:讲述;今义:道理

2.

「①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

⑴之一

L②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①有闻而传之者:听到。

(2)闻--

L②闻之于君:使听到。

「①闻之于宋君:向。

⑶于-

L②非得一人于井中:在。

3、

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4、⑴“……也”表判断。

翻译: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2XD(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宋君闻之”)

翻译:国都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②(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宋君令人于丁氏问之”)

翻译: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询问。

③(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非于井中得一人也”)

翻译: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3)(丁氏)告人日。

翻译:丁氏告诉别人说。

七、1、丁氏说的话,其实是要表达节省了一个劳动力。但是,丁氏的话很容易让人理解成“得到一

个人”。产生了歧义,结果被别人误解。

2、传之者把丁氏的话理解成: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传之者把听到的话,到处传播。以致居住在

国都中的人,都来谈论这件事,假话就传成了真话了。

因此,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3、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宋君是一个认真的人,他不随便轻信传言,命令手下,实地考察求证。宋君具有审

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4、答: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要有调查分析的

审慎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八、古代有“三人成虎”、“曾子杀人”的典故,可以看出,缺乏事实根据的流言是可怕的。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共有三座反应堆因冷却系统停止工作发生险情。将11500吨

放射性污水倒入大海,以释放存储空间,使发生核泄漏事故的福岛第一核电站能够存放浓度更高的污染水。

民间盛传补碘可防止核辐射;海水质量将受到核污染,今后生产的海盐不安全,不能食用。在中国少数地

区也出现了哄抢食盐的事件。

九、1、

一起因——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发展——丁氏穿井得一人之使

不轻信传闻

穿井得一人-

高潮——国人以讹传讹,宋君求真相■不轻易传播

结局——丁氏道明真相

[结论——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这则寓言通过一个笑话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

闻,也不要轻易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