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第六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六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六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六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六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兰州市第六十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月考试卷年级:高一学科:历史命题人:王娟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6个小题,每题2分,共52分。)1.秦始皇宣布:“八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这体现出的制度特征是()A.皇位世袭B.天命神授C.皇权至上D.以法治国2.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东汉时期的()A.《神农本草经》B.《伤寒杂病论》C.《千金方》D.《本草纲目》3.“道”在中国古代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下列关于“道”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秦代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地方行政机构,与郡同级B.“始皇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中的“道”指的是“直道”C.秦朝在平定“西南夷”的过程中开辟了“五尺道”D.唐代的地方行政区划为道、州、县三级制4.战国时,孟子主张“(天下)定于一”,墨子认为应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韩非子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些思想相通之处是,都主张()A.君主专制B.实行仁政C.以德治国D.国家统一5.图1是西晋时期的人口迁移图。由此可推知,当时人口迁移()A.促进了北方社会稳定B有利于江南经济的开发C.使民族矛盾趋于缓和D.巩固了西晋的中央集权6.下表所示为反秦起义者的构成情况。据表中信息知,反秦大起义()主要力量身份大泽乡发难者出身于贫苦农民的九百戍卒响应者魏故宁陵君咎、楚怀王孙心、楚贵族景驹、楚国大将之后项羽率子弟少数民族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等A.得到了社会众多阶层的支持B.是农民阶级对地主阶级的暴动C.由东方六国旧贵族领导发动D.源于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的激化7.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A.实行嫡长子继承制B.周王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8.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有可能填写的()A.铁犁牛耕B.土地私有C.男耕女织D.自给自足9.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其中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有进一步的发展。下列与西周有关的是()①“封建亲戚,以藩屏周”②“立子以贤不以长”③“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④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A.①②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0.殷商王朝对于相对偏远的方国和部族,只要他们臣服,就允许其自治管理,而西周实行“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一变化体现了()A.商内外服制度得到沿袭B.周王对地方的政治统治有所加强C.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建立D.地缘政治向血缘政治发展演变11.下列四张中国古代历史地图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②④③①B.②④①③C.②③①④D.④②③①12.宗法制的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时也有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为了达成此目的,周代的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A.将土地人口分封给诸侯B.加强对诸侯的控制C.确立更严格的礼乐制度D.实行嫡长子继承制13.安车是西汉时期一种坐乘车,常驾四匹马。西汉初期,社会残破,为皇帝套马拉车都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但到汉武帝时期,马匹遍布街巷。这主要与下列哪一政策的推行有关()图2驷马安车A.与民休息B.盐铁官营C.均输平准D.郡国并行14.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下列关于商鞅变法的内容,说法正确的是()A.彻底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广郡县制B.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C.“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D.鼓励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15.西汉末年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农民“无立锥之地”;王莽改制,加重掠夺,致使农民倾家荡产,绿林赤眉应时而起;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毒害、敲诈百姓,“民不堪命,纷纷起义”。据此可知()A.两汉农民起义原因完全相同B.两汉农民阶级民主意识开始觉醒C.统治阶级激进改革激起民变D.农民起义根源在于阶级矛盾激化16.西周“天子适诸侯,日巡狩;诸侯朝天子,日述职……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反映了西周诸侯对周天子要尽的义务是()A.帮助镇守疆土B.随时派兵作战C.及时缴纳贡赋D.按时朝觐述职17.公元前663年,北方山戎部落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助。管仲献策齐桓公:“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于是齐桓公援助燕国,攻打山戎。这说明()A.华夏认同观念逐步形成B.霸主有“尊王”的义务C.宗法分封制重新得到认可D.齐桓公以地域区分夷夏之别18.中国古代“分封制一郡县制一郡国并行制一行省制”的演变说明了()A.封建社会的地方建制逐渐完善B.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D.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古代主要问题19.战国时期,三晋地区的城市市场由政府建造,政府在市场设置专门管理人员,对市场交易的价格、度量衡、货币等进行管理;要求商品必须标明价格,商人必须使用经过官方检查符合标准的度量衡和货币。这些做法()A.强化了“工商食官”B.规范了市场交易秩序C.加强了中央集权D.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20.战国时代是个理智昌明的时代,出现了一种以精神超越与人生永恒为追寻目标的理智,它试图在社会压力下保护个体生存和精神自由。这种思想的代表人物是()A.老子B.孟子C.墨子D.庄子21.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派人在御史中丞领导下对所辖郡国按“六条”标准进行监察,并直接听命于皇帝。与此相关的官职是()A.监御史B.司隶校尉C.御史台D.州部刺史22.孔子曾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据此可知,孔子()A.肯定了人合理的欲望B.倡导君主仁政爱民C.革新了传统民本思想D.主张以礼教化平民23.据《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其主要目的是()A.维护周的统治B.防范诸侯坐大割据C.利于文化远播天下D.扩展王朝四周疆域24.甲骨文是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的一种刻于龟甲兽骨上古文字,多是当时王室对重要事项的占卜记录。下图是其中某片甲骨文的拓片。由右往左读:贞西土不其受年。意即:卜问,我们是否有个丰年?对此解读正确的A.商朝国家机构已非常完善B.五谷在中国种植历史悠久C.商代统治者重视农耕生产D.书法成为一门自觉的艺术25.下面两幅图片分别是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的农牧分界线图。这两幅图中农牧分界线的变化()A.反映出南北经济的不平衡B.受政治局势的影响C.表明北方经济结构的优化D.说明中外交流加快26.柳宗元《封建论》写道:“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封建,非圣人意也……”顾炎武说:“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分之国”据此可知()A.都认为“郡县”要比“封建”进步B.制度取决于圣人的个人意志C.行分封制是古人所处客观形势使然D.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二、非选择题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材料一周人后世子孙追述周初分封情况时曾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又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用,管、蔡、都、霍、鲁、卫、毛、胁、郜、雍、曹、滕、毕、原、郵、邮,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榜也。凡、蒋、邢、茅、胖、祭,周公之胤也。”荀子也指出:周初“立七十一囯,其中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从之籍记载来看,周之分封皆以土地为主,“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有地者曰君,反之,无地者当然也就不成其为君。——摘编自梁颖《试论西周春秋时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材料二回顾起来,到将近公元前3世纪中期,秦开始了一项看似系统地否定帝国理念的战略。公元前256年,秦的统治者废止了一切帝国礼仪,实际上解散了帝国。十年之后,一位新的秦王——始皇帝宣布,解体的帝国可以被替代。在后来25年中,他系统地孤立并征服了所有的敌对王国,并宣布他自己是一个新的君主政体的“第一个皇帝”。他宣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换言之,以他为唯一的统治者,一个统一的中国就将享受和平与繁荣。——摘编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一个皇帝”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主要政治措施。(8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8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材料一在当今中国版图范围内,先秦时期共有战争661次(此从周平王东迁算起),平均每年约1.2次;秦汉时期有战争682次,平均每年1.6次;魏晋南北朝时战事最多,共有1677次,平均每年有4.6次;而隋唐五代时期,战事亦不少,共1411次;至宋辽金夏,战争只有620次;而元明时期,战争次数亦达千次以上。——施和金《中国古代战争的时空分布》材料二自永嘉至刘宋之季,南渡人口约九十万,占当时户政人口的六分之一,以江苏为最多,山东、安徽、四川、陕南、湖北等次之。……换言之,亦即晋永嘉以来,北方平均八人之中,有一人迁徙至南方。——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哪一时期战争最为频繁?说明这一时期战乱的主要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口南渡现象出现的原因,说明人口南渡的历史作用。(12分)兰州市第六十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月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CAADBABAB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DACDDABBD题号212223242526答案DAACBC1.【答案】C【解析】据材料“八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皇权至上,而不是皇位世袭,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皇权至上,而不是天命神授,故B项错误;据材料“皇帝之土,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可知强调皇权至上,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皇权至上,而不是以法治国,故D项错误。2.【答案】A【解析】略3.【答案】A【解析】“道”是秦代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地方行政机构,与县同级,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秦朝在北方修筑“直道”,加强了北部边防,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秦朝还在当时被称为“西南夷”的地区开辟了“五尺道”,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唐代的地方行政区划为道、州、县三级制,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孟子主张天下统一,墨子认为天下百姓与天子相同,只有在统一后才会处于相同的国家内,韩非子主张中央集权,也是维护国家统一,故选D项;君主专制是法家主张,排除A项;仁政是儒家思想主张题干未体现,排除B项;以德治国是孔子主张,排除C项。5.【答案】B【解析】据图1信息可知,西晋时期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是从中原地区迁往为江南地区,这就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力,有利于江南经济的开发,故选B项;西晋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主要原因就是北方战乱,因此人口迁移无法促进北方社会稳定,排除A项;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导致人口大量南迁,加剧了民族矛盾而非缓和,排除C项;人口的迁移给西晋政权带来不稳定性,削弱了西晋的中央集权而非巩固,排除D项。6.【答案】A【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反秦大起义人员包括贫苦的农民、骊山的刑徒、六国旧贵族、少数民族等,可知起义参与者来源广泛,涵盖众多阶层,故选A项;“魏故宁陵君咎、楚怀王孙心、楚贵族景驹、楚国大将之后项羽率子弟”属于旧贵族,排除B项;发难者是“出身于贫苦农民的九百戍卒”,六国旧贵族是响应者,排除C项;秦朝起义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所致,排除D项。7.【答案】B【解析】分封制之下,各个诸侯国都是相对独立的,所以周王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选B项;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不属于分封制的内容,排除A项;题干中分封子弟属于血缘分封,而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不属于血缘分封,所以不能说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排除C项;周朝的统治长达八百年之久,而不是四百余年,排除D项。8.【答案】A【解析】由“刀耕火种”到“石器锄耕”体现的是农业生产技术的演变,故方框中应是小农经济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即铁犁牛耕,故选A项;土地私有属于土地所有制形式,与农业生产技术无关,排除B项;男耕女织属于劳作方式,与农业生产技术无关,排除C项;自给自足反映的是小农经济很少与外界发生物品交换的特点,与农业生产技术无关,排除D项。9.【答案】B【解析】据所学,西周实施分封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故①正确;据所学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立子以长不以贤,故②错误;据所学,西周实行井田制,“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就是井田制,故③正确;据所学,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10.【答案】B【解析】由材料“殷商王朝对于相对偏远的方国和部族,只要他们臣服,就允许其自治管理,而西周实行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可知商朝的内外服制和西周的分封制相比,商朝地方由方国首领自治管理,而分封制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疆域,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选B项;分封制是对内外服制的发展而非沿袭,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后建立君主专制,排除C项;内外服制和分封制都属于血缘政治,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①指的是北魏和齐的对立,属于南北朝时期;②指的是三国时期;③指的是北齐、北周和陈的并立,属于南北朝时期,陈在齐之后;④指的是十六国和东晋时期;故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④①③,选择B项符合题意。12.【答案】D【解析】“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即需要确定特权的交接规则,只要确立了继承规则就可以定下了,故选D项;“将土地人口分封给诸侯”属于封邦建国,不能保证特权的延续,排除A项;“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时也有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说明其主要目的是保证内部特权的延续,而不是强调对外部诸侯的控制,排除B项;“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制的制度,不是宗法制的内容,排除C项。13.【答案】A【解析】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国力强盛,故选A项;盐铁官营指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排除B项;均输平准指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排除C项;郡国并行指西汉初年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的制度,排除D项。14.【答案】C【解析】“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指的是商鞅变法实行土地私有制,故选C项;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分封制,但并不是在秦国推广郡县制,而是实行县制,排除A项;商鞅变法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但并不是对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而是征收工商业税,排除B项;商鞅变法强制要求实行个体小家庭制,而不是鼓励实行,排除D项。15.【答案】D【解析】据材料“西汉末年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致使农民倾家荡产”“民不堪命,纷纷起义”,可知土地兼并问题得不到缓解,农民生活困苦,阶级矛盾激化,最终起义,故选D项;“完全相同”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两汉农民阶级并没有民主意识,排除B项;统治阶级激进改革激起民变只能说明王莽改革的消极作用,但不能说明西汉末年和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的原因,排除C项。16.【答案】D【解析】据材料“诸侯朝天子”可知是朝觐述职,故选D项;镇守疆土是诸侯国的管理不是“朝天子”,排除A项;据材料“述职”可知不是作战,排除B项;据材料“不朝,则贬其爵”可知不是贡赋,排除C项。17.【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诸夏亲昵,不可弃也’,于是齐桓公援助燕国,攻打山戎”可知,齐国认为诸夏各国是同胞之邦,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逐步形成,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齐桓公“攘夷”不是“尊王”,排除B项;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开始崩溃瓦解,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齐桓公的华夏认同观念,没有涉及夷夏之别,排除D项。1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分封制一郡县制一郡国并行制一行省制”可知,这些制度都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完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封建社会的地方建制逐渐完善”的表述不够准确,排除A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排除C项;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D项。19.【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政府对于市场中交易的重要方面都进行了管理,这些管理能够规范市场交易秩序,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局面已经被打破,排除A项;中央集权是对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的,规范市场交易秩序不等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对市场交易进行管理并不等同于重农抑商,排除D项。20.【答案】D【解析】该思想家追求逍遥的人生态度,重视精神自由,这与庄子的主张相符合,故选D项;老子并不主张逍遥自由的人生态度,排除A项;孟子主张仁政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21.【答案】D【解析】“对所辖郡国按‘六条’标准进行监察,并直接听命于皇帝”是汉代刺史的职能,故选D项;监御史主要对中央部门进行监察,排除A项;司隶校尉主要是监察中央官员,排除B项;御史台属于中央监察机构,排除C项。2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欲富贵恶贫贱”是饮食男女的人性所在,肯定了人们合理欲望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故选A项;材料“君主仁政爱民”是孟子的主张,排除B项;“饮食男女”“富与贵”是肯定人们的合理自然欲望,并非传统民本思想,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礼教的等级秩序,排除D项。23.【答案】A【解析】西周时期的王畿周围由周天子直接控制,边远地区由诸侯进行统治,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周的统治,故选A项;B项属于分封制的局限性,排除B项;C项属于分封制的影响,排除C项;D项属于分封制的影响,排除D项。24.【答案】C【解析】“我们是否有个丰年”应该体现了对农业的关注,体现其对农业的重视,故选C项;“卜问,我们是否有个丰年”不能体现国家机构的组成情况,排除A项;“我们是否有个丰年”无法判断具体的农作物,更不能说明五谷存在,排除B项;“甲骨文的拓片”这里的文字还不属于书法的范畴,排除D项。25.【答案】B【解析】根据图片内容可以看出,南北朝时期的农牧分界线相比较汉武帝时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南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使得农牧分界线不断向南移动,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经济的不平衡指的是南北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牧分界线的南移促使北民南迁,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在唐朝时期南方经济渐趋平衡,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结构指的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经济衰落,经济结构并没有得到优化,排除C项;农牧分界线的南移影响国内经济格局,并没有影响中外经济,排除D项。2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封建,非圣人意也”可知,他们认为实行分封制并非由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的个人意志决定的,而是古人所处时期客观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故选C项;据材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可知,郡县制也有弊端,排除A;据材料“封建,非圣人意也”可知,制度并非取决于圣人的意志,排除B项;据材料“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可知,材料认为分封制和郡县制应该互相结合,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27.【答案】(1)特点:以宗法血缘为基础;以同姓宗族为主层层封授;土地是实行分封的基础。(4分)(2)措施:中央,确立皇帝制度和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厉行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