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学案(含答案)_第1页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学案(含答案)_第2页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学案(含答案)_第3页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学案(含答案)_第4页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学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送友人》学案(含答案)《送友人》教学设计、导学案及答案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能够品味诗歌语言,分析表现手法,领悟诗歌鉴赏方法。

3.能够抓住送别诗的意象,体会作者对朋友所抒发的深挚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诗歌中鉴赏的方法,能够学以致用。(重点)

2.抓住并领会送别诗的意象,学会用合适的意象写相关片段。(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宋代的柳永有词云:“多情自古伤离别。"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诗经·燕燕》中就有“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的送别佳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具特色的送别诗,我们一起齐读标题和作者。(教师板书)

二、整体感知:

【自读感知】

请同学们自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标准节奏,读出感情。(指一学生朗读,教师点评指导)

1.字音很准确,注意节奏:如青山/横北郭萧萧/班马/鸣

2.律诗一般要押韵,读出韵味:城/征eng韵情/鸣ing韵,韵脚自由转换,可见李白诗歌洒脱自由,不拘一格的特点。

3.读准字音节奏还不够,还要读出自己的感情

哪一位同学来展示一下?哪一位同学来点评一下?(学生展示,其他同学点评)

教师以第二联为例:指一生朗读,教师范读,进行朗读指导(从重读、重音轻读、语气的延长,情感的理解等角度指导)如: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加重语气,“一别"说明很看重此次离别/“万里”说明对友人距离遥远的深切关怀)

【读懂诗意,答疑解惑】

(过渡)同学们都读的这么好,可见对诗歌内容和情感都有了深入了解,经过课前的小组交流,还有哪些疑问没有解决?

检查导学案中的重点字词句,译读全诗。

三、研读赏析:

【品析语言,体味情感】

送别诗大多有“送"和“别”这个字眼,同学们一起找一下,这首诗有吗?(如“送友人"此地一为别”)

PPT:李白是如何通过文字传递“送别友人"时的绵绵情意呢?

【圈点批注:可抓住重点字词句从景物、修辞手法、人与物的情态等方面圈点批注】

导学案上继续补充一下(3分钟)小组合作交流一下(2分钟)

(一)“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联交代送别友人的地点,环境。青山静态,白水动态,动静结合,辽阔秀丽,节奏明快,色彩明丽。

1.“横"写出山的横亘,绵延,气势雄壮。

2.“绕”写出波光粼粼的流水绕着东城潺潺流过,体现出不舍之情,暗喻与友人的难舍难分之情。

3.“郭"这里指外城。如《木兰诗》中的“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爷娘迎木兰迎到城外,可见思念。诗人一路送友人,道离别,送着送着送到了城外,依依不舍的深挚情意跃然纸上。

4.“青山"对“白水”这幅送别图景写得有声有色、动静相宜。

(二)“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此联交代与友人即将分别,对友人即将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和担忧,这种情感不可直言,就寄托在传达情态的景物上。这种用来传达情态的景物就叫做意象。

1.【讲解意象】何为意象?——带有诗人主观情意的人、景、物。在此联中显然“孤蓬”就是那个传情达意的意象。孤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比喻即将孤独远行的友人。

2.你知道古诗文中“蓬"意象的运用吗?——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白居易《望月有感》“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3.除了“蓬”外,你还知道哪些游子漂泊的意象?——浮萍——“身世浮沉雨打萍";浮云——“浮云游子意”。

(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浮云飘忽不定,如同游子不宁的心情,落日徐徐落下,似乎不想离开,如同对友人的留恋不舍之情。此联运用比喻、对偶修辞,借景抒情,将离愁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写出诗人和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真挚感人。

总结:古人善于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借助景物表达情感。如古人夸人美喜欢说“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生动形象的写出愁之多愁之深浓。

(四)“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班马”指离群的马,马鸣犹做别离之声,更衬托离情别绪。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注意分别的动作和拟声词,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此联描写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场景。以景结情、情景交融,运用衬托手法暗写了诗人与友人的离别,将离别之情渲染得更加深切动人。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马嘶鸣,头仰起,前蹄腾空,萧萧长鸣。马上人只顾驻足手握缰绳,萧萧马鸣声弥漫在整个送别的氛围中。这样的分别诗你见过吗?更显豪迈,洒脱(读)

教师总结:送别诗鉴赏三部曲:

(1)抓意象——青山、白水、孤蓬、浮云、落日、班马;

(2)析情感——依依惜别不舍之情、漂泊天涯深切担忧;

(3)明手法——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比喻对偶、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四、拓展延伸:

【营造意境,感悟情怀】

如果你是一位插画家,让你为这首诗配上插图,你想画上哪些景物?想用什么色彩?想营造什么样的意境?

如:青葱的山岭,清澈的流水,洁白的浮云,火红的落日,嘶鸣的班马。是“寒蝉凄切"吗?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吗?可以说是色彩明丽,节奏明快,感情真挚。情深而不觉悱恻,意切而不露哀伤。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想象与联想,实现从文字到画面,再从画面到文字的信息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阅读价值。注意描绘画面步骤:(1)找全景物。(2)加修饰语。(3)展开想象、联想。(4)语言流畅生动。

【类文比读】

这是些送别诗,可我们李白仍然写得如此洒脱,情深意切,而又豪迈,你还能想到李白送别诗的哪一首吗?

如:《赠汪伦》没有上层社会的礼尚往来,只有不拘俗理,快乐自由的一对友人,直呼汪伦更显真率亲切洒脱,后两句更是脱口而出,桃花潭水深千尺,哪比得上汪伦与我的情谊啊!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就是我们浪漫洒脱,豪气万丈的不拘一格的“诗仙”李白。

【悟读情怀】

为什么李白诗歌显现出这些特点?

1.盛唐时代:开放的社会气氛。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使唐朝人把“大丈夫当治国平天下"作为远大志向。李白高昂豪放洒脱的诗歌风格,更是唱出时代的最强音。

2.诗人性格:济苍生,安社稷的人生志向,屡败不馁的积极人生志向

【拓展意象】

你知道送别诗中除本文的“孤蓬”这一意象外,还有哪些?能不能找一些诗句来说明。【PPT补充相关诗句】意象的作用是什么

作用:灞陵、长亭、杨柳、夕阳、日暮、流水、酒、月等借以表现别离主题的意象,在送别诗中起到了渲染环境、传达心声、扩大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增强了送别诗的艺术魅力。

教师引导:总结送别诗的特点:

(1)常见意象:柳、酒、日暮、月亮、长亭、南浦等。

(2)内容及主题:伤感离别、劝勉安慰、表明心志等。

(3)常见艺术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虚实结合、比喻夸张等。

送别诗意象小结:灞陵长亭折柳别,夕阳日暮客心愁。

流水无情人有意,月下独酌尽杯酒。

五、课后作业:

1.【搜集资料】你还知道李白的哪些与送别相关的诗歌?你还知道哪些送别中常见的意象?并举例说明。

2.【小练笔】运用本课所学,借助意象,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抒发送别之时的独特情感。(100字左右)

3.【古诗默写】《送友人》李白

课后反思:

新课程目标指出:“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可见,它对我们的要求是:一、培养鉴赏诗歌的兴趣;二是使其获得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怎样办呢?我认为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品味、交流,在感悟品味中,培养其鉴赏兴趣,在交流中逐步获得审美情趣,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其逐步认识鉴赏诗歌所运用的一般方法。

另外,从平时的学生做诗歌鉴赏题的情况来看,鉴赏无从下手,组织答案没有语言可写。其根本原因,一个是不知如何鉴赏,另一点就是鉴赏时没有清晰的抓手。我想,运用这种课堂模式,就能够弥补学生的这种缺陷,使其领会到怎样鉴赏,从哪里着手鉴赏,鉴赏时有话可说,同时能够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学习一般送别诗的意象,明确了诗歌意象的概念,了解了送别诗意象的特点,让我们进入到诗歌所创造的无限广阔的艺术空间,聆听诗人对社会,对生命的最真切的诉说,对接诗人最真切最丰富的情感,享受最具人文精神的情趣。

《送友人》导学案及答案

班级:姓名:

【导读】《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为李白名篇之一,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起句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飘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别的情思写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

[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能够品味诗歌语言,分析表现手法,领悟诗歌鉴赏方法。(重点)

3.能够抓住送别诗的意象,体会作者对朋友所抒发的深挚感情。(难点)

[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诗歌中鉴赏的方法,能够学以致用。(重点)

2.抓住并领会送别诗的意象,学会用合适的意象写相关片段。(难点)

[学法指津]

1.理解“孤蓬”、“班马"等词语的意思。

2.在反复的吟诵中感受诗人送别友人时真挚而复杂的情感。

3.换词赏析。

[知识提炼]

1.诗人名片:《李白——离开长安后的漫游》

李白离开长安后东行,至洛阳与杜甫相识,后又与杜甫、高適一起畅游梁、宋一带,过着饮酒论文、追鹰逐兔的放逸生活。后来,在山东兖州,又与杜甫相遇,同游泗水、东蒙一带。随着天宝年间政治形势的每况愈下,李白对国事的倾危深感忧虑和不安。他四处浪游,漂泊在山东、金陵一带。一路上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

2.诗词故事:赐金放还

李白在长安期间,恰逢渤海国呈报的国书故意用他们自己的文字书写,以此蔑视朝廷。当时这种文字只有李白一人识得。唐玄宗命李白拟回书,并极为郑重其事,请贵妃为他捧砚。李白想趁机戏弄杨国忠、高力士,于是请皇上允许让杨国忠代为磨墨,坐下后又让高力士替他脱靴。玄宗一一应允。为此,杨、高二人恨之入骨,借机向贵妃进言,谎说李白把杨贵妃比作汉朝行为放荡的皇后赵飞燕,讽刺她。杨贵妃听信了高力士的话,真的生了气,后来在唐玄宗面前一再讲李白怎么怎么不好。唐玄宗渐渐对李白也看不惯,于是把李白赐金放还了。

3.写作背景

宣城,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南齐大诗人谢朓居住和任太守之地,景色优美,李白对此素有情衷。《送友人》这首诗是在玄宗天宝末年(754)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别友人时所作。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自主学习]

1.预习内容

(1)文学常识积累。

这首诗是送别(近体)诗,作者是唐(朝代)的李白(人名)。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青山横北郭郭:外城②白水绕东城白水:清澈的水

③此地一为别为别:作别④孤蓬万里征蓬:蓬草征:远行

⑤挥手自兹去自兹:从此⑥萧萧班马鸣萧萧:马嘶叫声班马:离群的马

2.诗歌赏析

问题:诗人李白是如何通过文字传递“送别友人”时的绵绵情意的?

【圈点批注:可抓住重点字词句从景物、修辞手法、写作手法、情感等方面圈点批注。】

①赏析“横"的表达作用。(点拨:如将“横”字改“矗"屹”有何差异?)

“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②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③“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

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④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⑤“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匆匆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使用对偶,句式工整,音韵和谐。

⑥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效果如何?

以场景作结,衬托手法。效果:班马,离群的马。诗人离别之情却不明说,却以写马衬托。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课堂检测]

问题:如果你是一位插画家,让你为这首诗配上插图,你想画上哪些景物?想用什么色彩?想营造什么样的意境?【要求:可就文章内容配以一图或多图,并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把你的设计描述出来】

设计描述:

示例一:

我的画是一幅特写。马嘶鸣,头仰起,前蹄腾空,萧萧长鸣。马上人只顾驻足手握缰绳,萧萧马鸣声弥漫在整个送别的氛围中。

离马不远处,送别之人频频挥手,被送之人大手一挥,只留下潇洒的背影。

示例二:

我的画是一幅全景。画中有青葱的山岭,清澈的流水,洁白的浮云,火红的落日,嘶鸣的班马。是“寒蝉凄切"吗?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吗?不,情深而不觉悱恻,意切而不露哀伤。这正是一幅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图画。

1.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

新颖别致,不落窠臼。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

2.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同是送别诗,两首诗所写内容、手法有何异同?熟读背诵。《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和对他的美好祝愿。比较学习,巩固深化。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内容:都写送别。《送友人》表达了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和对友人远行的真切关心之情。

《送孟浩然之广陵》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手法:1、都先写景后抒情,并且情景交融。《送友人》手法较多,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以景衬情情景交融;《送孟浩然之广陵》情景交融。

2、两首诗的后两句都着力放大了细节,强化了惜别之情。

《送友人》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以细化的场景作结,抒发与友人难舍难分的情感。

《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课后作业]

1.【搜集资料】(1)你还知道李白的哪些与送别相关的诗歌?(至少写出一首)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