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规划设计与实施管理方案TOC\o"1-2"\h\u27894第1章城市规划概述 312911.1城市规划的定义与任务 3255171.2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47953第2章城市规划设计原则 4172092.1人本原则 4325642.1.1尊重人的主体地位 539932.1.2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 562362.1.3保障人的安全与健康 5316012.2可持续发展原则 562832.2.1生态可持续发展 5294082.2.2经济可持续发展 52302.2.3社会可持续发展 5107422.3协调性原则 5304162.3.1空间协调 6132642.3.2功能协调 6243412.3.3生态环境协调 64008第3章城市规划编制方法 669683.1城市规划调查与分析 6172463.1.1调查内容与方法 6169893.1.2分析内容与方法 659503.2城市规划目标与战略 6149573.2.1规划目标 7258793.2.2规划战略 7315863.3城市规划布局与设计 7155793.3.1空间布局 7219753.3.2详细规划 7295303.3.3城市设计 78028第4章城市空间布局规划 750904.1住宅用地规划 7312584.1.1住宅用地布局原则 8132534.1.2住宅用地规模与结构 8232324.1.3住宅用地分区规划 8243324.2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8181444.2.1公共设施用地布局原则 8204614.2.2公共设施用地分类与规模 8223014.2.3公共设施用地布局规划 8283444.3绿地系统规划 891764.3.1绿地系统布局原则 8180024.3.2绿地分类与规模 8144034.3.3绿地系统布局规划 8147224.3.4绿地系统设施规划 918175第5章城市交通规划 9265145.1道路交通规划 9298675.1.1道路网络布局 9253665.1.2道路交通组织 9287025.1.3道路设施建设 9132765.2公共交通规划 933475.2.1公交线网优化 995435.2.2公共交通设施建设 9321475.2.3公共交通优先政策 9114325.3停车设施规划 10264735.3.1停车需求预测 10203155.3.2停车设施布局 10159575.3.3停车设施建设 1028325第6章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10207146.1给排水系统规划 10203936.1.1概述 1095236.1.2给水系统规划 10102276.1.3排水系统规划 10275316.2电力系统规划 11315916.2.1概述 11167326.2.2电力设施布局 11160196.2.3电力设施建设与改造 1127126.3通信与燃气系统规划 1122376.3.1通信系统规划 1182286.3.2燃气系统规划 1115132第7章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1170517.1生态保护与建设 11284457.1.1生态保护原则 11317497.1.2生态建设目标 12193757.1.3生态建设措施 12124157.2环境污染治理 1286637.2.1大气污染治理 12237807.2.2水污染治理 12294847.2.3噪音污染治理 12153497.3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2227607.3.1政策法规保障 1234787.3.2生态补偿机制 12145027.3.3宣传教育 12228077.3.4监测预警与评估 13235717.3.5生态环境项目管理 1327237.3.6社会监督与公众参与 1327413第8章城市规划实施管理 1334038.1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体系 1310768.1.1法律层面 13200428.1.2法规层面 13197878.1.3规章层面 13152118.1.4规范性文件层面 13263208.2城市规划管理体系 1376218.2.1层面 13159148.2.2企业层面 14315238.2.3社会层面 14245608.3城市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4153108.3.1加强城市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14125638.3.2完善城市规划审批制度 14326668.3.3强化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 14282088.3.4加强城市规划队伍建设 1493138.3.5推进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实施 1427218.3.6加强城市规划实施的政策支持 14208208.3.7建立健全城市规划评估与修编机制 145395第9章城市规划评估与调整 15137649.1城市规划评估方法 15137209.1.1定期评估与动态监控 15244079.1.2专家评审与公众参与 15147459.1.3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 15273339.2城市规划评估指标体系 1510489.2.1目标完成度评估指标 15111489.2.2规划实施效果评估指标 15115409.2.3规划适应性评估指标 1526279.3城市规划调整策略 15125679.3.1优化规划目标与空间布局 1557379.3.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16230959.3.3改进规划实施与管理机制 16286559.3.4强化政策支持与保障 1656469.3.5建立动态调整与长效机制 163533第10章城市规划未来发展展望 161854410.1国际城市规划发展趋势 162107610.2我国城市规划发展展望 162686510.3创新城市规划实践摸索 17第1章城市规划概述1.1城市规划的定义与任务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未来发展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的研究、设计和调控活动,旨在实现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功能结构的完善、环境品质的提升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包括:(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城市空间布局;(2)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3)保障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居住品质;(4)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5)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展现城市特色;(6)指导城市建设与发展,保证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1.2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古代城市规划:以我国为例,古代城市规划主要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代表作品有《周礼·考工记》中的都城规划。(2)近代城市规划: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工业革命的推动使得城市规划逐渐走向科学化、法制化。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理论有田园城市理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等。(3)现代城市规划:20世纪中叶以来,城市规划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综合性的发展趋势。城市规划开始关注生态环境、社会公平、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紧凑城市、智慧城市等新型规划理念。(4)当代城市规划: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当前,城市规划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强化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等理念。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法规体系日益完善,城市规划法制化水平不断提高;(2)规划编制与实施逐渐分离,规划实施管理能力逐步增强;(3)城市规划领域不断拓展,涵盖土地利用、交通、生态、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4)规划技术方法不断创新,如大数据、智能化等技术的应用,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新的手段;(5)社会参与度不断提高,公众对城市规划的认识和参与意识逐渐加强。第2章城市规划设计原则2.1人本原则城市规划设计应始终遵循人本原则,即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核心,关注人的尺度与生活质量。具体而言,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习性、行为特征及精神文化需求,营造舒适、便捷、安全、健康的城市环境。2.1.1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城市规划应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关注居民的生活品质,保证城市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1.2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注重公共空间的包容性与多样性,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人民群众在居住、就业、教育、医疗、休闲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2.1.3保障人的安全与健康城市规划应关注人的安全与健康,合理布局城市交通、公共设施等,降低环境污染,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为居民创造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2.2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规划设计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即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原则包括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内容。2.2.1生态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自然景观,提高城市绿化水平,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2.2.2经济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应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为居民提供稳定的就业与收入来源。2.2.3社会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应关注社会公平与公正,促进社会和谐,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城市包容性与凝聚力。2.3协调性原则城市规划设计应遵循协调性原则,即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城市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城市空间、功能、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2.3.1空间协调城市规划应合理组织城市空间,优化城市布局,实现居住、产业、交通、公共设施等用地的协调布局,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2.3.2功能协调城市规划应注重城市功能的协调与互补,合理配置各类设施,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2.3.3生态环境协调城市规划应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3章城市规划编制方法3.1城市规划调查与分析城市规划编制的首要步骤是对城市现有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本节主要阐述城市规划调查与分析的方法。3.1.1调查内容与方法(1)基础资料收集:包括地理位置、行政区划、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人口与经济、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方面的资料。(2)现场踏勘:对城市重点区域、重要节点进行实地踏勘,了解现状情况。(3)社会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会等形式,收集市民、企业及部门对城市规划的意见和建议。(4)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为规划编制提供依据。3.1.2分析内容与方法(1)问题诊断:分析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土地利用效率低等。(2)发展趋势预测:结合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区域发展战略等因素,预测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3)空间布局分析:对城市现有空间结构、功能区划分进行分析,提出优化建议。3.2城市规划目标与战略基于调查与分析结果,本节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和战略。3.2.1规划目标(1)总体目标:根据城市定位,明确城市长远发展的总体目标。(2)具体目标: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具体目标。3.2.2规划战略(1)发展策略:明确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战略重点和空间布局。(2)政策导向:提出引导城市发展的政策体系,包括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交通政策等。(3)行动计划:制定分阶段、分领域的实施计划,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3.3城市规划布局与设计本节主要阐述城市规划布局与设计的方法。3.3.1空间布局(1)城市总体布局:根据规划目标和战略,确定城市空间结构、功能区划分和土地利用布局。(2)区域协调: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优化区域空间布局。(3)景观风貌:结合城市特色,打造优美的城市景观风貌。3.3.2详细规划(1)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各地块的土地利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控制指标。(2)修建性详细规划:对重点区域、重要节点进行具体设计,包括建筑形式、色彩、高度等。3.3.3城市设计(1)公共空间设计:优化城市广场、公园、街道等公共空间的设计,提升城市品质。(2)建筑风貌引导:对重要建筑、历史建筑进行风貌设计,体现城市特色。(3)生态环保设计:注重绿色、低碳、环保理念,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第4章城市空间布局规划4.1住宅用地规划4.1.1住宅用地布局原则遵循区域协调、交通便利、环境宜人和设施完善的原则,合理安排住宅用地布局,保证住宅用地的合理结构和功能分区。4.1.2住宅用地规模与结构根据城市人口规模和增长趋势,合理确定住宅用地规模。优化住宅用地结构,满足不同收入水平和家庭类型的住房需求。4.1.3住宅用地分区规划按照城市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划分住宅用地分区,明确各分区的发展定位、居住密度和配套设施。4.2公共设施用地规划4.2.1公共设施用地布局原则公共设施用地布局应遵循公平性、便利性、综合性和可扩展性原则,提高城市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4.2.2公共设施用地分类与规模根据城市功能需求和居民生活需求,合理配置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商业等公共设施用地,保证用地规模与城市发展相适应。4.2.3公共设施用地布局规划结合城市空间结构和居住区分布,优化公共设施用地布局,提高公共设施用地的可达性和服务范围。4.3绿地系统规划4.3.1绿地系统布局原则绿地系统规划应遵循生态优先、景观优美、功能多样和布局合理的原则,构建和谐宜居的城市生态环境。4.3.2绿地分类与规模根据城市生态环境需求和绿地功能,合理配置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保证绿地规模和分布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4.3.3绿地系统布局规划结合城市地形地貌、水系分布和生态敏感区,构建具有生态廊道、公园体系和社区绿地的绿地系统,提高城市绿色空间的连续性和完整性。4.3.4绿地系统设施规划完善绿地系统配套设施,提高绿地服务功能,包括休闲、健身、科普等设施,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同时加强绿地管理与保护,保证绿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第5章城市交通规划5.1道路交通规划5.1.1道路网络布局本章主要对城市道路网络布局进行规划,保证道路系统的高效、便捷和安全。规划内容包括:完善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级道路网络,优化道路交叉口设计,提高道路通行能力。5.1.2道路交通组织针对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规划提出以下措施:实施交通需求管理,优化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合理设置公交专用道,提高公共交通运行速度;加强城市货运交通管理,规范货运车辆通行时段和路线。5.1.3道路设施建设规划期内,加大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道路等级和通行能力。主要包括:新建和改建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拓宽拥堵路段,改善次干路和支路通行条件;加强城市桥梁、隧道等交通瓶颈设施建设。5.2公共交通规划5.2.1公交线网优化结合城市发展和居民出行需求,优化公交线网布局,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规划内容包括:调整公交线路,增加线网密度,提高公交站点覆盖率;加强公交与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的衔接,形成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5.2.2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加大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能力。主要包括:新增和更新公交车辆,提高车辆舒适度和运行效率;建设公交枢纽站、首末站、停靠站等设施,改善乘客候车环境;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辆,降低运营成本和污染排放。5.2.3公共交通优先政策实施公共交通优先政策,提高公共交通运行速度和效率。措施包括:设置公交专用道,优化交通信号配时,保障公交车辆优先通行;完善公交票价优惠政策,引导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5.3停车设施规划5.3.1停车需求预测通过对城市停车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预测未来停车需求发展趋势,为停车设施规划提供依据。5.3.2停车设施布局合理布局停车设施,满足不同区域和场所的停车需求。规划内容包括:在商业区、行政区、居住区等区域设置公共停车场,缓解停车供需矛盾;在交通拥堵区域和敏感区域,实施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引导车辆合理分布。5.3.3停车设施建设加大停车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停车服务水平。主要包括:新建和改建公共停车场,增加停车泊位供应;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立体停车库、地下停车场等高效利用空间的停车设施;推广智能化停车管理系统,提高停车设施利用率。第6章城市基础设施规划6.1给排水系统规划6.1.1概述本节主要对城市规划区域内的给排水系统进行规划,以满足城市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及环境保护的需求。6.1.2给水系统规划(1)水源规划:合理选择水源地,保证水源质量与供水安全。(2)供水设施布局:根据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供水设施布局,提高供水效率。(3)供水管道规划:合理规划供水管道走向,降低输水损失,保证供水稳定性。6.1.3排水系统规划(1)污水收集与处理:合理布局污水收集系统,提高污水收集率;规划污水处理设施,保证污水处理效果。(2)雨水排放:结合城市地形地貌,规划雨水排放系统,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3)排水设施布局:优化排水设施布局,降低排水管道拥堵现象,提高排水效率。6.2电力系统规划6.2.1概述本节主要对城市规划区域内的电力系统进行规划,以满足城市用电需求,保障电力供应安全。6.2.2电力设施布局(1)电源规划:合理规划电源设施,提高电源供应能力。(2)变电设施布局:根据城市用电负荷,优化变电设施布局,降低线损。(3)输电线路规划:合理规划输电线路,保证电力供应稳定性。6.2.3电力设施建设与改造(1)新建电力设施:结合城市发展需求,规划新建电力设施项目。(2)既有电力设施改造:针对老旧电力设施,制定改造计划,提高设施功能。6.3通信与燃气系统规划6.3.1通信系统规划(1)通信网络规划:合理规划通信网络布局,提高通信覆盖率。(2)通信设施布局:根据城市空间布局,优化通信设施布局,提高通信质量。6.3.2燃气系统规划(1)燃气供应设施布局:合理规划燃气供应设施,保证燃气供应安全。(2)燃气管道规划:根据城市地形地貌,规划燃气管道走向,降低输气损失。(3)燃气设施建设与改造:新建燃气设施,针对老旧设施进行改造,提高燃气供应能力。第7章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7.1生态保护与建设7.1.1生态保护原则遵循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城市生态功能,保障生态安全。7.1.2生态建设目标构建城市生态网络,提高生态绿化覆盖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7.1.3生态建设措施(1)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提高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加强生态敏感区保护与恢复。(3)构建生态廊道,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连通性。7.2环境污染治理7.2.1大气污染治理(1)优化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减少燃煤污染。(2)强化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提高排放标准。(3)加强工业废气治理,实施污染源减排。7.2.2水污染治理(1)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2)保护饮用水源地,保证水质安全。(3)实施河流综合治理,改善水环境质量。7.2.3噪音污染治理(1)强化噪声污染防治,严格执行噪声排放标准。(2)优化城市交通布局,降低交通噪声影响。(3)加强建筑施工噪声监管,规范施工行为。7.3生态环境保护措施7.3.1政策法规保障制定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规,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执法监管。7.3.2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鼓励生态保护行为,保障生态保护者的合法权益。7.3.3宣传教育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格局。7.3.4监测预警与评估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定期开展生态环境状况评估,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7.3.5生态环境项目管理加强生态环境项目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保证项目符合生态保护要求。7.3.6社会监督与公众参与鼓励公众参与生态环境监督,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第8章城市规划实施管理8.1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体系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体系是保证城市规划有效实施的基础。本章首先对我国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体系进行梳理和分析,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四个层次。8.1.1法律层面法律层面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为城市规划实施提供法律依据。8.1.2法规层面法规层面主要包括国务院发布的《城市规划条例》以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性城市规划法规,为城市规划实施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南。8.1.3规章层面规章层面主要包括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地方制定的规章,如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审批办法等,保证城市规划实施的规范性和有效性。8.1.4规范性文件层面规范性文件层面主要包括城市规划技术规范、标准、导则等,为城市规划实施提供技术支持。8.2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是城市规划实施的组织保障,涉及企业、社会等多个层面。8.2.1层面层面主要包括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相关职能部门和地方,负责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和监督。8.2.2企业层面企业层面主要包括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等,负责城市规划的具体实施。8.2.3社会层面社会层面主要包括公民、社会组织和舆论监督等,参与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和评价。8.3城市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为保证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本章提出以下保障措施:8.3.1加强城市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提高城市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充分考虑城市发展需求、资源环境承载力、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保证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和前瞻性。8.3.2完善城市规划审批制度完善城市规划审批制度,规范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保证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8.3.3强化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加强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违法建设查处机制,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8.3.4加强城市规划队伍建设提高城市规划队伍的专业素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一支具有国际视野、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城市规划队伍。8.3.5推进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实施鼓励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实施,提高公众对城市规划的认知和满意度,促进城市规划的民主化和科学化。8.3.6加强城市规划实施的政策支持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城市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如财政、税收、金融等,为城市规划实施提供有力保障。8.3.7建立健全城市规划评估与修编机制定期对城市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修编城市规划,保证城市规划的动态调整和持续优化。第9章城市规划评估与调整9.1城市规划评估方法9.1.1定期评估与动态监控城市规划的评估应采用定期评估与动态监控相结合的方法。定期评估是指在一定周期内,对城市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动态监控则是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对关键指标进行实时跟踪,及时发觉并解决问题。9.1.2专家评审与公众参与城市规划评估应充分发挥专家的专业优势,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评审。同时要广泛征求公众意见,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让公众参与到城市规划评估过程中,提高评估的公正性和透明度。9.1.3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城市规划评估应结合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以数据为基础,运用统计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对规划实施效果进行量化评价;同时结合专家意见和公众反馈,对城市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定性分析。9.2城市规划评估指标体系9.2.1目标完成度评估指标目标完成度评估指标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通过对这些指标的量化分析,评估城市规划实施的目标完成情况。9.2.2规划实施效果评估指标规划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效益、交通状况、居住环境、城市形象等方面。通过对比规划目标与实际成果,评估城市规划实施效果。9.2.3规划适应性评估指标规划适应性评估指标主要包括规划调整次数、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矛盾冲突、规划实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等方面。通过分析这些指标,评估城市规划在实施过程中的适应性和灵活性。9.3城市规划调整策略9.3.1优化规划目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 2024年中国高炉拨风系统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活水素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圆螺母止动垫圈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反联锁阀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孙建武律师-建设工程法律事务讲座-三-施工与索赔
- 提升领导力的个人发展策略计划
- 共同努力再创辉煌计划
- 村集体经济入股分红协议书
- 水务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框架计划
- 土地复垦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样本
- 2024年养老院免责协议书(特殊条款版)
- 无人机目标自动识别系统集成
- 人教版八年级信息技术下册全册教案
- 血浆吸附护理课件
- 新生儿红臀的护理课件
- 职业技能鉴定课件
- 日常巡店流程课件
- 《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试行稿
- 奶牛牧场经营管理课件
- 涉密人员培训和教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