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插秧歌》对比联读(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芣苢》《插秧歌》对比联读(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芣苢》《插秧歌》对比联读(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芣苢》《插秧歌》对比联读(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芣苢》《插秧歌》对比联读(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芣苢》《插秧歌》对比联读

——生命的吟唱劳动的赞歌阅读下列诗句,看看它们共同描述了什么内容?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击壤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悯农》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劳动《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婚姻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劳动与风俗、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十五国风。比较常见的篇目有《关雎》、《蒹葭》、《氓》等。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西周王畿的乐调,祈丰年、颂祖德,一般看作“正声”。常见的篇目有《采薇》、《鹿鸣》等。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诗经》“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赋是直接铺陈叙述。“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能渲染气氛,衬托感情。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国风·鄘风·相鼠》比——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国风·周南·关雎》《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认识芣苢(车前子)《诗经名物图解插图》芣苢和卷耳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诗经·周南》芣苢明确:把握好节奏,注意轻重音:助词适当轻读,动词适当重读。读出劳动的欢欣,心情的的热情。朗诵这首诗歌要注意哪些要领?品味动词还原情境这六个动词有哪些细微区别?可以改变顺序吗?展现了古人一种什么样的劳动生活场景?【结合注释,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解】字甲骨文《说文》

秦系简牍含义纵观六个字,展现了什么劳动场景采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提起衣襟兜东西从茎上成把取下拾取摘取取得获得采摘采摘芣苢越采越快越采越多收获满满(劳动过程)(劳动欢乐)车前子儿呀鲜艳动人,采呀快快采些来。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车前子儿鲜艳动人,一颗一颗拾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车前子儿摇曳生姿,手提着衣襟兜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明明6个动词就可以描述的场景,为什么要用48个字呢?吟咏诗韵,体会情感1、有音乐感。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简单明快。使用叠词,音律和谐,朗朗上口。2、有场景感。节奏上的回环往复其实和劳动时反复的动作相呼应,十分和谐。前人在读《芣苢》的时候就评价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劳动的节奏,劳动的欢快,劳动的喜悦。采采芣苢,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1、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2、在诗歌表现力上:“采采芣苢”反复叠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方玉润《诗经原始》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

——元吴师道

芣苢——劳动者的欢歌小结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走进作者诗歌背景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插秧歌

宋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móujiǎzhāoshì品读思考:从《插秧歌》中你体会到劳动的什么特点?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动作——氛围:比喻——画面:细节——精神:语言——心理:文本研读全家上阵、插秧繁忙冒雨插秧、紧张专注劳作、辛苦抢抓农时,唤食不歇,珍惜劳动成果的心理。比喻——对话——白描——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分工何等明确,何等精细。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也轻,田妇干;比较起来,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只两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诗歌运用白描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紧张插秧劳动的图画。诗人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新鲜独特,且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全副武装与天斗,与地斗,与雨斗,而“雨从头上湿到胛”又极写雨势之猛,插秧之急迫与艰辛。“只不答”是说田夫没有答应“朝餐”“歇半霎”;第四联是提醒田妇看管好家里的鹅鸭,提防它们到田里作践。辛苦的劳作紧张的气氛专注的劳动者

《唐宋诗》:“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又是那么生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

小结:插秧歌——劳动者的颂歌

试分析《芣苢》《插秧歌》在描绘劳动场景、歌颂劳动热情方面的差异。表现手法上:①《芣苢》一诗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直接把快乐采摘芣苢的全过程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同时也用了“赋”的手法,铺陈直叙。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劳动的欢乐。②《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一诗运用白描、比喻等手法,描写的是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思想主旨上:①《芣苢》这首诗让我们了解了远古太平盛世时期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景、精神状态,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代人的生活理念:没有战争、暴政、苛捐杂税,内心安宁平静,生活上能够丰衣足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劳动者劳作时的热闹、喜悦之情。②《插秧歌》这首诗没有像晚唐诗人李绅那样抱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同情去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而是客观地表现劳动场面,在描写中透露着劳动的艰辛,同时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循序渐进

总结方法——诗歌鉴赏八步走注意题目、关注作者、了解背景、抓住意象、把握情感、分析手法、结合注释、审清题干。

只有劳动的人生才称得上是幸福的人生。劳动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劳作,我们要勇于在艰苦的劳动中净化灵魂、磨炼意志,坚定信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