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县(市、区)一中期末联考高中二年语文科试卷命题学校:永泰一中命题教师:高二语文集备组审核教师:高二语文集备组考试日期:7月3日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四十或五十年前,欧美大多数正统气候学家相信,气候在历史时代是稳定的。这种见解,已为世界近数十年来收集的气象资料所否定。在我国,古代作家如《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农丹》的作者张标和《广阳杂记》的作者刘献廷,均怀疑历史时代气候的恒定性;且提出各朝代气候变异的事例,记载于上述书籍中。对我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史的初步研究,可得出下列初步结论:(1)在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左右。一月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5℃。(2)在那以后,有一系列的上下摆动,其最低温度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年和1700年;摆动范围为12℃。(3)在每一个四百至八百年的期间里,可以分出五十至一百年为周期的小循环,温度范围是0.51℃。(4)上述循环中,任何最冷的时期,似乎都是从东亚太平洋海岸开始,寒冷波动向西传布到欧洲和非洲的大西洋海岸。我国气候在历史时代的波动与世界其他区域比较,可以明显看出,气候的波动是全世界性的,虽然最冷年和最暖年可以在不同的年代,但彼此是先后呼应的。如十七世纪的寒冷,中国比欧洲早了五十年。欧洲和中国气候息息相关是有理由的。因为这两个区域的寒冷冬天,都受西伯利亚高气压的控制。如西伯利亚的高气压向东扩展,中国北部西北风强,则中国严寒而欧洲温暖。相反,如西伯利亚高气压倾向欧洲,欧洲东北风强,则北欧受灾而中国温和。只有当西伯利亚高压足以控制全部欧亚时,两方就要同时出现严寒。最近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大学物理研究所丹斯格拉德教授,在格陵兰岛上某地的清冰川块中,以018的放射性同位素方法,研究结冰时的气温,结果是:结冰时气温高,同位素就增加,气温增加1℃,018就增加0.69‰。兹将他所制近一千七百年来格陵兰气温升降图与本文中用物候所测得的同时间中国气温图作一比较,如上图所示。A表示从三世纪到现时的中国气温的波动。B表示同时期用同位素所测得的格陵兰岛的温度。格陵兰与中国相距二万余公里,而古代气候变动如出一辙,足以说明这种变动是全球性的。(摘编自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有删改)材料二:1913年,竺可桢从伊利诺伊大学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地质与地理学系攻读研究生。尽管其主修气象学专业,但所修课程却并不局限于气象学,他还选修了著名科学史家乔治·萨顿的自然科学史课程。科学史学科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对竺可桢日后的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从青年时代起,竺可桢就养成每日观测物候、记录气象资料的习惯。从竺可桢的日记可以看到,他每天都将亲自观测的气温、风力、云量以及相关的物候现象记录在日记的标题处,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坚持到临终的前一天,几无例外。西方现代科学方法的严谨训练和深厚的国学功底,使竺可桢从一开始就具备了鸟瞰东西的宏阔学术视野。在研究中国历史气候时,竺可桢发现,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历史时期都相对缺乏天文学、气象学和地球物理学现象的连续可靠记载,气象仪器观测的数据资料最多也只有两百年的历史,无法解决漫长的历史气候变迁问题,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只能利用反映气候变化的其他证据来证明,方法有很多,如:湖泊沉积、植物孢粉、冰川进退遗迹等。在方法选择上,竺可桢曾在信中写到:“关于气象记录,仪器记录我们也远不及西洋,但是十六世纪以前历史时代的气候文献恰恰远胜于西洋,我们应该利用我们的所长方能取胜于人,同时也批判地接受了古代文化遗产。”事实上,早在美国求学期间,竺可桢就开始系统搜集中国和世界气候变化的资料,包括考古、动植物分布、冰川进退、雪线升降、河流湖泊冻结、气象观测记录等,所涉中国古代文献从经史子集到方志游记等无不广征博采。竺可桢认为,从研究中国气候发展史的角度看,古代中国的众多历史文献无疑是一个宝库,许多文献中都有台风、洪水、旱灾、冰冻等一系列自然灾害的记载,以及太阳黑子、极光和彗星等异常天象的记录。除历代官方史书记载外,很多地区的地方志、个人日记和旅行报告中也有气象学和物候学的记载。这些史料中有大量气候变化的信息,系统地加以分析研究,就可以利用中国古代丰富的文献资源优势来弥补我们在仪器设备方面的不足,这一想法成为竺可桢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科学创新的重要指导思想。在长期的积累中,竺可桢融文、史、哲、天、地、生多学科知识于一炉,将不同来源的气候史料素材进行融合筛选,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科学处理,再逐步分析鉴别和利用,陆续发表了有关气候变迁的专业研究论文九篇。这些前期积累不仅为《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也逐渐形成了竺可桢独具创新的历史气候研究方法。《摘编自徐飞、江增辉《中国传统学术资源的现代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学者中,沈括最早对历史时代气候的恒定性提出了质疑。B.在五十至一百年为周期的小循环里,寒冷波动趋势似乎都是自东而西。C.因为受西伯利亚的高气压控制,所以中国和欧洲两地的冬天自古冷暖不均。D.东西方国家同样存在难解的历史气候变迁问题,如湖泊沉积、冰川进退遗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据研究结论,殷商以前的年平均气温和一月温度都高于现在,可见五千年来的中国气候由热而冷的渐变趋势。B.十七世纪,中国的寒冷比欧洲早了五十年,可能是因为寒冷的传布往往是从东亚太平洋海岸到欧洲大西洋海岸。C.气象仪器观测的数据资料最多不超过两百年,我国在研究历史气候时,应该充分利用古代文献资源丰富的优势。D.很多地区的地方志、个人日记和旅行报告中存有气候变化信息,加以利用,有助于研究历史气候变迁问题。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古代气候波动是世界性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十二世纪,中国气候加剧严寒,荔枝两次冻死。在大约一千年的记载中,日本京都樱花开花的平均日期,第九世纪最早,第十二世纪最迟。B.在加拿大东部安大略省用古代土壤中所遗留的孢子花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距今三千年至二千五百年间有一次寒冷时期,与中国西周周孝王时期相似。C.公元1100—1300年间,英格兰南部葡萄园广泛分布,但因之后的严冬,葡萄种植完全停止。同时期,中国种植梅树的最北线不断南移。D.维苏威火山于公元63年开始地震,至公元79年突然大爆发将庞贝城和赫克兰尼城淹没。中国于公元46年大地震,祸及42郡国。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文中图表显示的中国和格陵兰两地气温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A.十八世纪中后期,两地都处于气温的上升期。B.十七世纪中后期,两地都出现极端寒冷天气。C.唐朝时,中国和格陵兰都出现了气温最高点。D.从晋到南北朝时期,两地都经历了低温阶段。5.请结合竺可桢的研究经历,谈谈怎样才能更好地开发中华传统学术资源的现代价值。(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林家铺子(节选)茅盾天又索索地下起冻雨来了。一条街上冷清清地简直没有人行。自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萧索的腊尾岁尽。朔风吹着那些招牌,嚓嚓地响。渐渐地冻雨又变成雪花的模样。沿街店铺里的伙计们靠在柜台上仰起了脸发怔。林先生和那位收账客人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谈着。林小姐忽然走出蝴蝶门来站在街边看那索索的冻雨。从蝴蝶门后送来的林大娘的呃呃的声音又渐渐儿加勤。林先生嘴里应酬着,一边看看女儿,又听听老婆的打呃,心里一阵一阵酸上来,想起他的一生简直毫没幸福,然而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的,究竟是谁。那位上海客人似乎气平了一些了,忽然很恳切地说:“林老板,你是个好人。一点嗜好都没有,做生意很巴结认真。放在二十年前,你怕不发财么﹖可是现今时势不同,捐税重,开销大,生意又清,混得过也还是你的本事。”林先生叹一口气苦笑着,算是谦逊。上海客人顿了一顿,又接着说下去:“贵镇上的市面今年又比上年差些,是不定?内地全靠乡庄生意,乡下人太穷,真是没有法子——呀,九点钟了!怎么你们的收账伙计还没来呢?这个人靠得住么?”林先生心里一跳,暂时回答不出来。虽然是七八年的老伙计,一向没有出过岔子,但谁能保到底呢!而况又是过期不见回来。上海客人看着林先生那迟疑的神气,就笑;那笑声有几分异样。忽然那边林小姐转脸对林先生急促地叫道:“爸爸,寿生回来了!一身泥!”显然林小姐的叫声也是异样的。林先生跳起来,又惊又喜,着急地想跑到柜台前去看,可是心慌了,两腿发软。这时寿生已经跑了进来,当真是一身泥,气喘喘地坐下了,说不出话来。林先生估量那情形不对,吓得没有主意,也不开口。上海客人在旁边皱眉头。过了一会儿,寿生方才喘着气说:“好险呀!差一些儿被他们抓住了。”“到底是强盗抢了快班船么?”林先生惊极,心一横,倒逼出话来了。“不是强盗。是兵队拉夫呀!昨天下午赶不上趁快班。今天一早趁航船,哪里知道航船听得这里要捉船,就停在东栅外了。我上岸走不到半里路,就碰到拉夫。西面宝祥衣庄的被他们拉去了。我跑得快,抄小路逃了回来。他妈的,性命交关!”寿生一面说,一面撩起衣服,从肚兜里掏出一个手巾包来递给了林先生,又说道:“都在这里了。栗市的那家黄茂记很可恶,这种户头,我们明年要留心!——我去洗一个脸,换件衣服再来。”林先生接了那手巾包,捏一把,脸上有些笑容了。他到账台里打开那手巾包来。先看一看那张“清单”,打了一会儿算盘,然后点检银钱数目:是大洋十一元,小洋二百角,钞票四百二十元,这全部付给上海客人,照账算也还差一百多元。林先生凝神想了半晌,斜眼偷看了坐在那里吸烟的上海客人几次,方才叹一口气,割肉似的捧到上海客人跟前,又说了许多好话,方才得到上海客人点一下头,叹口气:“再加一点吧,我也熬不过这个年关呀。”林先生几乎想哭出来,没有话回答,只是叹气。除了央求那上海客人再通融,还有什么别的办法?林先生忍痛又把这几天内卖得的现款凑成了五十元,这才把那位叫人头痛的上海收账客人送走了。此时已有十一点了,天还是飘飘扬扬落着雪。买客没有半个。林先生纳闷了一会儿,和寿生商量本街的账头怎样去收讨。两个人的眉头都皱紧了,都觉得本镇的六百多元账头收起来真没有把握。寿生挨着林先生的耳朵悄悄地说道:“听说南栅的聚隆,西栅的和源,都不稳呢!这两处欠我们的,就有三百光景,这两笔倒账要预先防着,吃下了,可不是玩的!”林先生脸色变了,嘴唇有点抖。“不过,师傅,随他们去造谣罢,你不要发急。荒年传乱话,听说是镇上的店铺十家有九家没法过年关。时势不好,市面清得不成话,素来硬朗的铺子今年都打饥荒,也不是我们一家困难!天塌压大家,商会里总得议个办法出来;总不能大家一齐拖倒,弄得市面更加不像市面。”看见林先生急苦了,寿生姑且安慰着,忍不住也叹了一口气。雪是愈下愈密了,街上已经见白。偶尔有一条狗垂着尾巴走过,抖一抖身体,摇落了厚积在毛上的那些雪,就又悄悄地夹着尾巴走了。自从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冷落凄凉的年关!此时,远在上海,日本军的重炮正在发狂地轰毁那边繁盛的市廛。(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年关将至之时,讲述了上海来的客人向林老板讨债的经过,勾勒出一幅旧社会的末世景象。B.上海客人先是“很恳切地”称林先生是好人,后来面对林先生的哀求却无动于衷,要求“再加一点吧”,足见其世故、伪善。C.寿生骂黄茂记“很可恶”,提醒林先生预防南栅聚隆和西栅和源的欠款,相信“商会里总得议个办法出来”,无论是骂黄茂记还是把希望寄托于商会,无非是在困难情形之下一个学徒出于维护东家的自然反应。D.与老舍《茶馆》中的“裕泰茶馆”一样,作者都是将社会投影在一间小店铺中,显示了宏大的社会图景。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首段“索索”“冷清清”“嚓嚓”等叠词的使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环境特点,渲染了萧条阴郁的气氛,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B.小说情节集中紧凑,又曲折有致。如林小姐“转脸对林先生急促地叫道”这处描写使叙事突起波澜,此后情节的发展也一波三折。C.节选部分主要是以人物为线索,多条线索平行展开,矛盾冲突复杂。其中寿生到乡镇收账,途中遭遇兵队拉夫的过程是小说的明线。D.小说结尾写到日本军重炮轰毁上海市廛,与第二段中“然而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的,究竟是谁”形成呼应,情节严谨,构思缜密。8.林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个人·时代·苦难;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叹息。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四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蔡溃。遂伐楚,次于陉。夏,许男新臣①卒。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②。齐人执陈辕涛涂③。葬许穆公。(节选自《春秋》)材料二: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央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毂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毂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陈辕涛涂谓郑申侯曰:“师出于陈、郑之间,国必甚病。若出于东方,观兵于东夷,循海而归。其可也。”申侯曰:“善。”涛涂以告,齐侯许之。申侯见,曰:“师老矣,若出于东方而遇敌,惧不可用也。若出于陈、郑之间,共其资粮屝屦,其可也。”齐侯说,与之虎牢。执辕涛涂。秋,伐陈,讨不忠也。许穆公卒于师,葬之以侯,礼也。凡诸侯薨于朝会,加一等;死王事,加二等。于是有以衮敛。冬,叔孙戴伯帅师会诸侯之师侵陈。陈成,归辕涛涂。(节选自《左传·僖公四年》)【注】①许男新臣,即后文的“许穆公”,名新臣,男爵;卒,指卒于伐楚诸侯军中。②盟于召陵,为礼待楚使屈完,伐楚诸侯军退避至召陵。召陵,楚地。③辕涛涂,陈国大夫。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涂黑答案。尔贡A包茅B不入C王祭D不共E无F以缩酒G寡人是征。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会集,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会有四方之事”的“会”意思不同。B.次,停留、驻扎,与《兰亭集序》中“列坐其次”的“次”意思不同。C.病,困苦、困扰,与成语“病民蛊国”的“病”意义和用法均相同。D.衮,衮衣,文中指天子的礼服。诸侯也有用天子衮衣入殓的。12.下列对文本内容与艺术风格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国讨伐楚国,楚派屈完前来交涉,管仲先讲齐有征伐四方、辅佐周室的特权,又指出了楚国不向王室进贡的罪名。B.面对齐侯的强势威胁,屈完既讲究诸侯国间外交上的必要礼节,又不卑不亢地坚定回应,最后与诸侯联军结成盟约。C.郑申侯表面答应了陈国辕涛涂的建议,但在见齐侯时却又提出相反意见,齐侯把虎牢赏赐给他,并拘捕了辕涛涂。D.材料一节选自《春秋》,具有微言大义的风格特点。材料二是为材料一作的注,叙事上要比材料一更加完备详尽。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14.《左传》对《春秋》中“葬许穆公”的史实进行了哪些补充?体现了怎样的思想倾向?(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谢亭送别①许浑②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注】①谢亭,南齐诗人谢脁所建,著名的送别之地。②许浑,晚唐诗人,年轻时屡试不第,后长年奔波仕途。赠河东虞押衙二首(其一)①许浑长剑高歌换素衣,君思未报不言归。旧精鸟篆谙书体,新授龙韬识战机。万里往来征马瘦,十年离别故人稀。生平志气何人见,空上西楼望落晖。【注】①虞押衙,工书善文,即将奉使从军,作者题诗送别。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诗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开,诗人唱歌送行,从送别者角度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B.前诗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的明丽江景,鲜艳的色彩更有力反衬别离之情。C.后诗起句不提眼前离别情景,却着笔刻画友人形象:换上素衣,慷慨激昂,挥剑高歌。D.后诗颈联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上着笔来表情达意,与杜甫《登高》一诗颈联手法类似。16.两诗结句同写“西楼”,一“下”一“上”在人物塑造与表情达意上同中有异。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密在《陈情表》中表现活着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报答君王之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即将步入高三学段之际,有同学因为痛悔虚度光阴而意志消沉,我们可以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相劝解。(3)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夜半至绝壁下,探寻石钟山得名由来,运用视听结合描写山上栖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两句,使人如临其境。(4)“影”是古代诗文中常见意象,古代文人或借以表达孤独之感,或借以描摹景色,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熬夜抢购的东西,心心念念盼发货,结果东西到手,反而觉得没那么香了。其实,这是大脑中的“奖励回路”机制在作怪。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感到饥饿,就会去寻找食物。①在你吃掉巧克力、收获饱腹的同时,②大脑会分泌大量多巴胺,③产生愉悦感。④虽然多巴胺能使人愉悦,⑤但是这一效应持续的时间很短,⑥而且很快随着多巴胺水平的降低而消除。⑦这就解释了:⑧为什么在你得到想要的东西后,⑨很快失去新鲜感和满足感。越到后面,那东西越难重燃你的热情,即使它天天出现在你面前。因为对于A,多巴胺水平也会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这时大脑会再次激活“奖励回路”,刺激你渴望拥有新事物,以便不断通过新鲜的刺激来B。所以,你才会一方面觉得到手的东西“不香”了,另一方面又不停地“买买买”。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克制对“奖励”的渴望,冷静审视自己的真实需求,才能真正做到理性消费。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记称“洞庭多橘柚”,橘柚生产地方,实在洞庭湖西南,沅水流域上游各支流,尤以辰河中部最多最好。树不甚高,终年绿叶浓翠。仲夏开花,花白而小,香馥醉人。九月降霜后,缀系在枝头间果实,被严霜侵染,丹朱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每当采摘橘子时,沿河小小船埠边,随处可见这种生产品的堆积,恰如一堆堆火焰。在橘园旁边临河官路上,陌生人过路,看到这种情形,将不免眼馋口馋,或随口问讯:“嗳,你们那橘子卖不卖?”“乡亲,我这橘子卖可不卖,你要吃,尽管吃好了。这水泡泡的东西,你一个人能吃多少?十个八个算什么。你歇歇气再赶路,天气老早咧。”到把橘子吃饱时,自然同时也明白了“只许吃不肯卖”的另外一个理由。原来本地是出产橘子地方,沿河百里到处是橘园,橘子太多了。且照风俗说来,桃李橘柚越吃越发,所以就地更不应当接钱。两千年前楚国逐臣屈原,乘了小小白木船,沿沅水上湖,一定就见过这种橘子树林,方写出那篇《橘颂》。两千年来这地方的人民生活情形,虽多少改变了些,人和树,都还依然寄生在沿河两岸土地上,靠土地喂养,在日光雨雪四季交替中,衰老的死去,复入于土,新生的长成,俨然自土中茁起。20.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了橘子的鲜亮诱人,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在日光雨雪四季交替中,生生不息”,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新疆位处中国版图边地,却是亚欧大陆的地理中心。材料二:作家李娟,出生两代单亲家庭,高中辍学,生活颠簸,在社会阶层结构中一度被视为“边地”人。她执着于以写作实现生命价值的信念,真诚、热情地书写新疆边地生活,终得跻身中国文坛中心。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关于“边地”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县(市、区)一中期末联考高中二年语文科试卷命题学校:永泰一中命题教师:高二语文集备组审核教师:高二语文集备组考试日期:7月3日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四十或五十年前,欧美大多数正统气候学家相信,气候在历史时代是稳定的。这种见解,已为世界近数十年来收集的气象资料所否定。在我国,古代作家如《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农丹》的作者张标和《广阳杂记》的作者刘献廷,均怀疑历史时代气候的恒定性;且提出各朝代气候变异的事例,记载于上述书籍中。对我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史的初步研究,可得出下列初步结论:(1)在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左右。一月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5℃。(2)在那以后,有一系列的上下摆动,其最低温度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年和1700年;摆动范围为12℃。(3)在每一个四百至八百年的期间里,可以分出五十至一百年为周期的小循环,温度范围是0.51℃。(4)上述循环中,任何最冷的时期,似乎都是从东亚太平洋海岸开始,寒冷波动向西传布到欧洲和非洲的大西洋海岸。我国气候在历史时代的波动与世界其他区域比较,可以明显看出,气候的波动是全世界性的,虽然最冷年和最暖年可以在不同的年代,但彼此是先后呼应的。如十七世纪的寒冷,中国比欧洲早了五十年。欧洲和中国气候息息相关是有理由的。因为这两个区域的寒冷冬天,都受西伯利亚高气压的控制。如西伯利亚的高气压向东扩展,中国北部西北风强,则中国严寒而欧洲温暖。相反,如西伯利亚高气压倾向欧洲,欧洲东北风强,则北欧受灾而中国温和。只有当西伯利亚高压足以控制全部欧亚时,两方就要同时出现严寒。最近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大学物理研究所丹斯格拉德教授,在格陵兰岛上某地的清冰川块中,以018的放射性同位素方法,研究结冰时的气温,结果是:结冰时气温高,同位素就增加,气温增加1℃,018就增加0.69‰。兹将他所制近一千七百年来格陵兰气温升降图与本文中用物候所测得的同时间中国气温图作一比较,如上图所示。A表示从三世纪到现时的中国气温的波动。B表示同时期用同位素所测得的格陵兰岛的温度。格陵兰与中国相距二万余公里,而古代气候变动如出一辙,足以说明这种变动是全球性的。(摘编自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有删改)材料二:1913年,竺可桢从伊利诺伊大学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地质与地理学系攻读研究生。尽管其主修气象学专业,但所修课程却并不局限于气象学,他还选修了著名科学史家乔治·萨顿的自然科学史课程。科学史学科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对竺可桢日后的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从青年时代起,竺可桢就养成每日观测物候、记录气象资料的习惯。从竺可桢的日记可以看到,他每天都将亲自观测的气温、风力、云量以及相关的物候现象记录在日记的标题处,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坚持到临终的前一天,几无例外。西方现代科学方法的严谨训练和深厚的国学功底,使竺可桢从一开始就具备了鸟瞰东西的宏阔学术视野。在研究中国历史气候时,竺可桢发现,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历史时期都相对缺乏天文学、气象学和地球物理学现象的连续可靠记载,气象仪器观测的数据资料最多也只有两百年的历史,无法解决漫长的历史气候变迁问题,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只能利用反映气候变化的其他证据来证明,方法有很多,如:湖泊沉积、植物孢粉、冰川进退遗迹等。在方法选择上,竺可桢曾在信中写到:“关于气象记录,仪器记录我们也远不及西洋,但是十六世纪以前历史时代的气候文献恰恰远胜于西洋,我们应该利用我们的所长方能取胜于人,同时也批判地接受了古代文化遗产。”事实上,早在美国求学期间,竺可桢就开始系统搜集中国和世界气候变化的资料,包括考古、动植物分布、冰川进退、雪线升降、河流湖泊冻结、气象观测记录等,所涉中国古代文献从经史子集到方志游记等无不广征博采。竺可桢认为,从研究中国气候发展史的角度看,古代中国的众多历史文献无疑是一个宝库,许多文献中都有台风、洪水、旱灾、冰冻等一系列自然灾害的记载,以及太阳黑子、极光和彗星等异常天象的记录。除历代官方史书记载外,很多地区的地方志、个人日记和旅行报告中也有气象学和物候学的记载。这些史料中有大量气候变化的信息,系统地加以分析研究,就可以利用中国古代丰富的文献资源优势来弥补我们在仪器设备方面的不足,这一想法成为竺可桢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科学创新的重要指导思想。在长期的积累中,竺可桢融文、史、哲、天、地、生多学科知识于一炉,将不同来源的气候史料素材进行融合筛选,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科学处理,再逐步分析鉴别和利用,陆续发表了有关气候变迁的专业研究论文九篇。这些前期积累不仅为《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也逐渐形成了竺可桢独具创新的历史气候研究方法。《摘编自徐飞、江增辉《中国传统学术资源的现代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学者中,沈括最早对历史时代气候的恒定性提出了质疑。B.在五十至一百年为周期的小循环里,寒冷波动趋势似乎都是自东而西。C.因为受西伯利亚的高气压控制,所以中国和欧洲两地的冬天自古冷暖不均。D.东西方国家同样存在难解的历史气候变迁问题,如湖泊沉积、冰川进退遗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据研究结论,殷商以前的年平均气温和一月温度都高于现在,可见五千年来的中国气候由热而冷的渐变趋势。B.十七世纪,中国的寒冷比欧洲早了五十年,可能是因为寒冷的传布往往是从东亚太平洋海岸到欧洲大西洋海岸。C.气象仪器观测的数据资料最多不超过两百年,我国在研究历史气候时,应该充分利用古代文献资源丰富的优势。D.很多地区的地方志、个人日记和旅行报告中存有气候变化信息,加以利用,有助于研究历史气候变迁问题。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古代气候波动是世界性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十二世纪,中国气候加剧严寒,荔枝两次冻死。在大约一千年的记载中,日本京都樱花开花的平均日期,第九世纪最早,第十二世纪最迟。B.在加拿大东部安大略省用古代土壤中所遗留的孢子花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距今三千年至二千五百年间有一次寒冷时期,与中国西周周孝王时期相似。C.公元1100—1300年间,英格兰南部葡萄园广泛分布,但因之后的严冬,葡萄种植完全停止。同时期,中国种植梅树的最北线不断南移。D.维苏威火山于公元63年开始地震,至公元79年突然大爆发将庞贝城和赫克兰尼城淹没。中国于公元46年大地震,祸及42郡国。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文中图表显示的中国和格陵兰两地气温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A.十八世纪中后期,两地都处于气温的上升期。B.十七世纪中后期,两地都出现极端寒冷天气。C.唐朝时,中国和格陵兰都出现了气温最高点。D.从晋到南北朝时期,两地都经历了低温阶段。5.请结合竺可桢的研究经历,谈谈怎样才能更好地开发中华传统学术资源的现代价值。【答案】1.B2.A3.D4.C5.①有古为今用、扬长避短的正确指导思想;②打好国学根底,接受现代科学方法的严谨训练,具有融通中西的学术视野;③掌握多学科知识,系统搜集、科学处理各种资料。【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最早”错误。原文并未说明质疑的先后。C.“自古冷暖不均”错误,“只有当西伯利亚高压足以控制全部欧亚时,两方就要同时出现严赛”可见有同时严寒之时。D.“存在难解的历史气候变迁问题,如湖泊沉积、冰川进退遗迹”错误。湖泊沉积、冰川进退遗迹是方法而非问题。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可见五千年来的中国气候由热而冷的渐变趋势”错,仅仅由前二千年的情况,无法推导得出“由热而冷”渐变趋势的结论。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与气候无直接关联。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图表的能力。C.“中国和格陵兰都出现了气温最高点”错误,中国是气温最高点,格陵兰不是。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结合“仪器记录我们也远不及西洋,但是十六世纪以前历史时代的气候文献恰恰远胜于西洋,我们应该利用我们的所长方能取胜于人,同时也批判地接受了古代文化遗产”可知,有古为今用、扬长避短的正确指导思想;②结合“从青年时代起,竺可桢就养成每日观测物候、记录气象资料的习惯”“西方现代科学方法的严谨训练和深厚的国学功底,使竺可桢从一开始就具备了鸟瞰东西的宏阔学术视野”可知,打好国学根底,接受现代科学方法的严谨训练,具有融通中西的学术视野;③结合“早在美国求学期间,竺可桢就开始系统搜集中国和世界气候变化的资料”“所涉中国古代文献从经史子集到方志游记等无不广征博采”“在长期的积累中,竺可桢融文、史、哲、天、地、生多学科知识于一炉,将不同来源的气候史料素材进行融合筛选”可知,掌握多学科知识,系统搜集、科学处理各种资料。(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林家铺子(节选)茅盾天又索索地下起冻雨来了。一条街上冷清清地简直没有人行。自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萧索的腊尾岁尽。朔风吹着那些招牌,嚓嚓地响。渐渐地冻雨又变成雪花的模样。沿街店铺里的伙计们靠在柜台上仰起了脸发怔。林先生和那位收账客人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谈着。林小姐忽然走出蝴蝶门来站在街边看那索索的冻雨。从蝴蝶门后送来的林大娘的呃呃的声音又渐渐儿加勤。林先生嘴里应酬着,一边看看女儿,又听听老婆的打呃,心里一阵一阵酸上来,想起他的一生简直毫没幸福,然而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的,究竟是谁。那位上海客人似乎气平了一些了,忽然很恳切地说:“林老板,你是个好人。一点嗜好都没有,做生意很巴结认真。放在二十年前,你怕不发财么﹖可是现今时势不同,捐税重,开销大,生意又清,混得过也还是你的本事。”林先生叹一口气苦笑着,算是谦逊。上海客人顿了一顿,又接着说下去:“贵镇上的市面今年又比上年差些,是不定?内地全靠乡庄生意,乡下人太穷,真是没有法子——呀,九点钟了!怎么你们的收账伙计还没来呢?这个人靠得住么?”林先生心里一跳,暂时回答不出来。虽然是七八年的老伙计,一向没有出过岔子,但谁能保到底呢!而况又是过期不见回来。上海客人看着林先生那迟疑的神气,就笑;那笑声有几分异样。忽然那边林小姐转脸对林先生急促地叫道:“爸爸,寿生回来了!一身泥!”显然林小姐的叫声也是异样的。林先生跳起来,又惊又喜,着急地想跑到柜台前去看,可是心慌了,两腿发软。这时寿生已经跑了进来,当真是一身泥,气喘喘地坐下了,说不出话来。林先生估量那情形不对,吓得没有主意,也不开口。上海客人在旁边皱眉头。过了一会儿,寿生方才喘着气说:“好险呀!差一些儿被他们抓住了。”“到底是强盗抢了快班船么?”林先生惊极,心一横,倒逼出话来了。“不是强盗。是兵队拉夫呀!昨天下午赶不上趁快班。今天一早趁航船,哪里知道航船听得这里要捉船,就停在东栅外了。我上岸走不到半里路,就碰到拉夫。西面宝祥衣庄的被他们拉去了。我跑得快,抄小路逃了回来。他妈的,性命交关!”寿生一面说,一面撩起衣服,从肚兜里掏出一个手巾包来递给了林先生,又说道:“都在这里了。栗市的那家黄茂记很可恶,这种户头,我们明年要留心!——我去洗一个脸,换件衣服再来。”林先生接了那手巾包,捏一把,脸上有些笑容了。他到账台里打开那手巾包来。先看一看那张“清单”,打了一会儿算盘,然后点检银钱数目:是大洋十一元,小洋二百角,钞票四百二十元,这全部付给上海客人,照账算也还差一百多元。林先生凝神想了半晌,斜眼偷看了坐在那里吸烟的上海客人几次,方才叹一口气,割肉似的捧到上海客人跟前,又说了许多好话,方才得到上海客人点一下头,叹口气:“再加一点吧,我也熬不过这个年关呀。”林先生几乎想哭出来,没有话回答,只是叹气。除了央求那上海客人再通融,还有什么别的办法?林先生忍痛又把这几天内卖得的现款凑成了五十元,这才把那位叫人头痛的上海收账客人送走了。此时已有十一点了,天还是飘飘扬扬落着雪。买客没有半个。林先生纳闷了一会儿,和寿生商量本街的账头怎样去收讨。两个人的眉头都皱紧了,都觉得本镇的六百多元账头收起来真没有把握。寿生挨着林先生的耳朵悄悄地说道:“听说南栅的聚隆,西栅的和源,都不稳呢!这两处欠我们的,就有三百光景,这两笔倒账要预先防着,吃下了,可不是玩的!”林先生脸色变了,嘴唇有点抖。“不过,师傅,随他们去造谣罢,你不要发急。荒年传乱话,听说是镇上的店铺十家有九家没法过年关。时势不好,市面清得不成话,素来硬朗的铺子今年都打饥荒,也不是我们一家困难!天塌压大家,商会里总得议个办法出来;总不能大家一齐拖倒,弄得市面更加不像市面。”看见林先生急苦了,寿生姑且安慰着,忍不住也叹了一口气。雪是愈下愈密了,街上已经见白。偶尔有一条狗垂着尾巴走过,抖一抖身体,摇落了厚积在毛上的那些雪,就又悄悄地夹着尾巴走了。自从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冷落凄凉的年关!此时,远在上海,日本军的重炮正在发狂地轰毁那边繁盛的市廛。(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年关将至之时,讲述了上海来的客人向林老板讨债的经过,勾勒出一幅旧社会的末世景象。B.上海客人先是“很恳切地”称林先生是好人,后来面对林先生的哀求却无动于衷,要求“再加一点吧”,足见其世故、伪善。C.寿生骂黄茂记“很可恶”,提醒林先生预防南栅聚隆和西栅和源的欠款,相信“商会里总得议个办法出来”,无论是骂黄茂记还是把希望寄托于商会,无非是在困难情形之下一个学徒出于维护东家的自然反应。D.与老舍《茶馆》中的“裕泰茶馆”一样,作者都是将社会投影在一间小店铺中,显示了宏大的社会图景。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首段“索索”“冷清清”“嚓嚓”等叠词的使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环境特点,渲染了萧条阴郁的气氛,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B.小说情节集中紧凑,又曲折有致。如林小姐“转脸对林先生急促地叫道”这处描写使叙事突起波澜,此后情节的发展也一波三折。C.节选部分主要是以人物为线索,多条线索平行展开,矛盾冲突复杂。其中寿生到乡镇收账,途中遭遇兵队拉夫的过程是小说的明线。D.小说结尾写到日本军重炮轰毁上海市廛,与第二段中“然而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的,究竟是谁”形成呼应,情节严谨,构思缜密。8.林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个人·时代·苦难;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叹息。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答案】6.B7.C8.精明能干:看清单,打算盘,点检银钱数目;本分忧时:关心妻女,担心收账,忧虑时局;诚信厚道:想方设法还账,毫不隐瞒收入。9.示例一:(1)我选择“个人·时代·苦难”。①个人的苦难:林先生诚实、认真,谨慎小心地经营铺子,却举步维艰。②时代的苦难。“捐税重”、“兵队拉夫”、侵略者炮轰上海,民不聊生。③苦难是主题。小说从小铺子、小人物的角度切入,表现努力挣扎的个人无法摆脱时代重压下的苦难生存困境,反应了作者对黑暗社会中人民命运的同情,以及对苦难根源的探究。示例二:(1)我选择“叹息”。①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在“叹息”。“叹息”原因:林先生内心酸楚、无计可施,上海客人无奈,寿生疲惫、同情。“叹息”传达了小人物们在风雨飘摇时局中挣扎的无力感,展示人物间息息相关的命运。②情节中的主要事件大都在“叹气”中收尾。四次叹气形成前后照应,层层推进,结构严谨。③主题呈现的是作者的一声“叹息”。小说揭示了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和命运,以及城乡经济破产的趋势,是作者对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凄风惨雨的一声长叹。④读者在“叹息”感伤中奋起。小说展现广大人民群众承受的深重灾难和帝国主义侵略下的社会现实,引发读者对过去黑暗时代叹息,同时也激发起为祖国美好的未来努力奋斗的信念。【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面对林先生的哀求却无动于衷”错,根据“方才得到上海客人点一下头”可知,上海客人并非无动于衷,而是答应将还欠的一百元货款先收五十;“足见其世故、伪善”错,根据“方才得到上海客人点一下头,叹口气”“再加一点吧,我也熬不过这个年关呀”可知,上海客人之所以让林老板“再加一点”,是完全出于一种无奈。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途中遭遇兵队拉夫的过程是小说的明线”错,“寿生到乡镇收账,途中遇险”是小说的暗线。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精明能干:“先看一看那张‘清单’,打了一会儿算盘,然后点检银钱数目”,看清单,打算盘,点检银钱数目,可见他是一个精明的商人;本分忧时:关心妻女“林先生嘴里应酬着,一边看看女儿,又听听老婆的打呃,心里一阵一阵酸上来”,担心收账“虽然是七八年的老伙计,一向没有出过岔子,但谁能保到底呢!而况又是过期不见回来”,忧虑时局“自从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冷落凄凉的年关”;诚信厚道:“这全部付给上海客人,照账算也还差一百多元。林先生凝神想了半晌,斜眼偷看了坐在那里吸烟的上海客人几次,方才叹一口气,割肉似的捧到上海客人跟前,又说了许多好话,方才得到上海客人点一下头”上海来的客人向林老板讨债,林先生想方设法还账,毫不隐瞒收入。【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选择“个人·时代·苦难”:①个人的苦难:林先生,一位看似普通的铺子老板,他诚实、认真,一心只想将自己的小铺子经营得有声有色。然而,现实却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谨慎小心地经营着每一寸土地,每一份货物,但生活的艰难仍然让他感到步步维艰。这是林先生个人的苦难,一个看似平凡却充满挑战的生活缩影。②时代的苦难。而林先生的苦难,并非孤立存在。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动荡与不安的时代。“捐税重”,像一把无形的锁链,束缚着每一个勤劳的人民;“兵队拉夫”,像一只凶猛的野兽,随时准备吞噬那些无力反抗的生命。更有侵略者炮轰上海,让这座繁华的城市瞬间沦为一片废墟,民不聊生,苦不堪言。这是时代的苦难,一个充满压迫与绝望的时代背景。③苦难是主题。小说以小铺子、小人物为切入点,通过林先生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个人在时代苦难中的挣扎与无奈。它不仅仅反映了林先生个人的苦难,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中,那些努力挣扎的人们无法摆脱时代重压下的生存困境,他们的命运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大手牢牢掌控。小说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中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苦难根源的深刻探究。它让我们看到,个体的苦难背后,往往隐藏着更为深重的时代之痛。选择“叹息”:①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在“叹息”。在小说中,每个人物的叹息都如同冰冷的雨滴,无声地落在读者心头。林先生的第一次叹气,如同深夜的寒风,透露着他内心的酸楚和无奈。第二次叹气,则像是秋日的落叶,沉重地落下,彰显出他的无计可施和深深的绝望。而上海客人的叹气,则像是一声悠长的叹息,充满了对生活的无力和对命运的无奈。寿生的叹气,更像是疲惫的旅人在漫漫长路上的一声哀鸣,带着深深的疲惫和对他人遭遇的同情。②情节中的主要事件大都在“叹气”中收尾。这部小说的情节如同一个精妙的链条,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彼此呼应。而“叹息”则成为了这个链条上最显眼的环节,它既是故事的结尾,也是新故事的开始。这种前后照应,层层推进的叙事方式,不仅展示了人物间息息相关的命运,更使得整个作品的结构显得严谨而富有张力。小说所揭示的,不仅仅是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和命运,更是对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深刻反思。③主题呈现的是作者的一声“叹息”。作者通过这部作品,对那个凄风惨雨的时代发出了长长的一声叹息,表达了他对人民和社会的深深关切,同时也传达了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④读者在“叹息”感伤中奋起。虽然这部小说以城市小商人的处境为中心,但它所展现的,却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深重灾难和社会现实。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时,不仅能够认识并叹息于过去的黑暗时代,更能从中汲取力量,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这部小说,就像一面历史的镜子,让我们在反思过去的同时,也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四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蔡溃。遂伐楚,次于陉。夏,许男新臣①卒。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②。齐人执陈辕涛涂③。葬许穆公。(节选自《春秋》)材料二: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央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毂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毂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陈辕涛涂谓郑申侯曰:“师出于陈、郑之间,国必甚病。若出于东方,观兵于东夷,循海而归。其可也。”申侯曰:“善。”涛涂以告,齐侯许之。申侯见,曰:“师老矣,若出于东方而遇敌,惧不可用也。若出于陈、郑之间,共其资粮屝屦,其可也。”齐侯说,与之虎牢。执辕涛涂。秋,伐陈,讨不忠也。许穆公卒于师,葬之以侯,礼也。凡诸侯薨于朝会,加一等;死王事,加二等。于是有以衮敛。冬,叔孙戴伯帅师会诸侯之师侵陈。陈成,归辕涛涂。(节选自《左传·僖公四年》)【注】①许男新臣,即后文的“许穆公”,名新臣,男爵;卒,指卒于伐楚诸侯军中。②盟于召陵,为礼待楚使屈完,伐楚诸侯军退避至召陵。召陵,楚地。③辕涛涂,陈国大夫。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涂黑答案。尔贡A包茅B不入C王祭D不共E无F以缩酒G寡人是征。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会集,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会有四方之事”的“会”意思不同。B.次,停留、驻扎,与《兰亭集序》中“列坐其次”的“次”意思不同。C.病,困苦、困扰,与成语“病民蛊国”的“病”意义和用法均相同。D.衮,衮衣,文中指天子的礼服。诸侯也有用天子衮衣入殓的。12.下列对文本内容与艺术风格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国讨伐楚国,楚派屈完前来交涉,管仲先讲齐有征伐四方、辅佐周室的特权,又指出了楚国不向王室进贡的罪名。B.面对齐侯的强势威胁,屈完既讲究诸侯国间外交上的必要礼节,又不卑不亢地坚定回应,最后与诸侯联军结成盟约。C.郑申侯表面答应了陈国辕涛涂的建议,但在见齐侯时却又提出相反意见,齐侯把虎牢赏赐给他,并拘捕了辕涛涂。D.材料一节选自《春秋》,具有微言大义的风格特点。材料二是为材料一作的注,叙事上要比材料一更加完备详尽。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14.《左传》对《春秋》中“葬许穆公”的史实进行了哪些补充?体现了怎样的思想倾向?【答案】10.CEG11.C12.A13.(1)君王如果凭借武力,楚国把方城作为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您的军队虽多,也没什么可用的办法。(2)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14.(1)①补充了许穆公去世地点和葬礼规格;②阐释了周礼中诸侯的葬礼制度。(2)体现了《左传》重“礼”的思想倾向。【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你们不向王室进贡包茅,王室祭祀时供应不足,缺少滤酒的东西,这是寡人我要向你们征询的。“王祭不共”是主谓结构,“无以缩酒”中,“无以”是固定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无以缩酒”为动宾结构,故CE处断开;“寡人”是下句主语,其前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会集;恰逢,正赶上。句意:僖公会合齐桓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穆公、曹昭公侵袭蔡国。/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B.正确。停留、驻扎;边,岸边。句意:驻扎在陉地。/(大家)依次排列,坐(于)曲水岸边。C.错误。形容词,困苦;动词,损害。句意:两国一定困苦不堪。/危害国家与人民。D.正确。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A.“派屈完”错误,原文依据:材料二“楚子使与师言曰”,译为“楚成王派人到诸侯军中”。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为”,把……作为;“池”,护城河;“无所”,没什么。(2)“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彭殇”,“长寿和短寿”。【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1)①结合原文“许穆公卒于师,葬之以侯”可知,补充了许穆公去世地点和葬礼规格;②结合原文“凡诸侯薨于朝会,加一等;死王事,加二等。于是有以衮敛”可知,阐释了周礼中诸侯的葬礼制度。(2)结合原文依“……葬之以侯,礼也”可知,体现了《左传》重“礼”思想倾向。参考译文:材料一:四年春,周历正月,僖公会合齐桓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穆公、曹昭公侵袭蔡国。蔡国溃败。于是攻打楚国,驻扎在陉地。夏,许穆公新臣去世。楚国屈完来诸侯军中会盟,在召陵订立盟约。齐国人拘禁了陈国的辕涛涂。安葬许穆公。材料二:四年春,齐桓公率领诸侯的军队侵袭蔡国,蔡国溃败,于是攻打楚国。楚成王派人到诸侯军中,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海,我住在南海,这真是风马牛不相及。没料到您竟然踏入我们楚国的土地,这是什么缘故?”管仲代表桓公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先代君主太公说:‘五等诸侯,九州伯长,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便辅佐周王室。’赐给我们先代君主管辖的范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应该进贡的苞茅没有按时进贡,使得天子祭祀时供应不上,缺少滤酒的东西,这是寡人我要向你们征询的。昭王南下巡狩没有能再回去,这是寡人我要向你们质问的。”楚使者回答说:“贡品没能按时进献,这是我国君王的罪过,怎么敢不供给。昭王没有能再回去,请您到水边去问吧。”诸侯军队又向前开进,驻扎在陉地。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诸侯军中去交涉。(于是)诸侯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齐桓公把诸侯军队列成阵势,与屈完一起坐着兵车检阅。齐桓公说:“这岂是为了我个人?他们是为了继续我们先代君王的友好关系而来到这里。与我们和好,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的恩惠为敝国求福,肯降格接纳我国的国君,这正是我国国君的愿望。”齐桓公说:“我用这么多军队去作战,有谁能够抵挡!用这么多军队去攻城,什么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您如果以恩德来安抚诸侯,谁敢不服从?您如凭藉武力,楚国以方城山为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您的军队虽多,也没什么可用的办法。”屈完与诸侯订立了盟约。陈辕涛涂对郑申侯说:“军队撤退取道陈国与郑国之间,两国一定困苦不堪。如果取道东方,向东夷国家炫耀武力,沿着海边回去,这就好了。”申侯说:“不错。”涛涂把这意见禀告齐桓公,齐桓公同意了。申侯进见齐桓公,说:“军队出外已久疲惫不堪,如果取道东方遇到敌人,恐怕无法投入战斗了。如果取道陈国、郑国之间,由两国供应粮食军需,这样才好。”齐桓公很高兴,把虎牢赏给申侯。把辕涛涂拘禁起来。秋,攻打陈国,声讨它对齐国的不忠诚。许穆公死于军中,用侯礼安葬他,这是合乎礼的。凡是诸侯在朝见、相会过程中去世,加一等安葬;为周天子征战而死,加二等安葬。所以诸侯也有用天子衮衣入殓的。冬,叔孙戴伯率领军队会合诸侯的军队侵袭陈国。陈国求和,齐国把辕涛涂释放回国。(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谢亭送别①许浑②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注】①谢亭,南齐诗人谢脁所建,著名的送别之地。②许浑,晚唐诗人,年轻时屡试不第,后长年奔波仕途。赠河东虞押衙二首(其一)①许浑长剑高歌换素衣,君思未报不言归。旧精鸟篆谙书体,新授龙韬识战机。万里往来征马瘦,十年离别故人稀。生平志气何人见,空上西楼望落晖。【注】①虞押衙,工书善文,即将奉使从军,作者题诗送别。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诗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开,诗人唱歌送行,从送别者角度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B.前诗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的明丽江景,鲜艳的色彩更有力反衬别离之情。C.后诗起句不提眼前离别情景,却着笔刻画友人形象:换上素衣,慷慨激昂,挥剑高歌。D.后诗颈联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上着笔来表情达意,与杜甫《登高》一诗的颈联手法类似。16.两诗结句同写“西楼”,一“下”一“上”在人物塑造与表情达意上同中有异。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同:二者都通过动作描写来塑造诗人形象(送行者形象),都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来表达离愁别绪;异:②前者塑造了一位走下西楼、逃离送别之地的诗人形象,在凄黯迷茫的风雨之景中,还抒发了别后萧瑟孤寂的情怀;③后者塑造了一位独上西楼、登高望远的诗人形象,在远眺雄浑落日之景的同时,还暗含怀才不遇的慨叹与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换上素衣”错,应该是“脱下素衣,换上朝服”。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和表现手法的能力。①同:从表现手法看,两首诗“下西楼”“上西楼”都是动作描写;“满天风雨”“望落晖”都是景物描写,都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来表达离愁别绪。异:②前者写黄昏酒醒之后,朋友早已走远。漫天风雨之中,诗人独自走下西楼,塑造了一位走下西楼、逃离送别之地的诗人形象。描写满天风雨,这是正面烘托,以风雨凄凄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黯然神伤。③后者尾联“生平志气何人见,空上西楼望落晖”写诗人在落日余晖中登楼远望,一个“空”字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不被赏识和理解的惆怅。塑造了一位独上西楼、登高望远的诗人形象,暗含怀才不遇的慨叹与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密在《陈情表》中表现活着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报答君王之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即将步入高三学段之际,有同学因为痛悔虚度光阴而意志消沉,我们可以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相劝解。(3)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夜半至绝壁下,探寻石钟山得名由来,运用视听结合描写山上栖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两句,使人如临其境。(4)“影”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古代文人或借以表达孤独之感,或借以描摹景色,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臣)生当陨首②.死当结草③.悟已往之不谏④.知来者之可追⑤.闻人声亦惊起⑥.磔磔云霄间⑦.茕茕孑立⑧.形影相吊(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桂影斑驳,风移影动/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陨、谏、磔、霄、茕、孑、吊、斑驳、珊、邀、碧。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熬夜抢购的东西,心心念念盼发货,结果东西到手,反而觉得没那么香了。其实,这是大脑中的“奖励回路”机制在作怪。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感到饥饿,就会去寻找食物。①在你吃掉巧克力、收获饱腹的同时,②大脑会分泌大量多巴胺,③产生愉悦感。④虽然多巴胺能使人愉悦,⑤但是这一效应持续的时间很短,⑥而且很快随着多巴胺水平的降低而消除。⑦这就解释了:⑧为什么在你得到想要的东西后,⑨很快失去新鲜感和满足感。越到后面,那东西越难重燃你的热情,即使它天天出现在你面前。因为对于A,多巴胺水平也会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这时大脑会再次激活“奖励回路”,刺激你渴望拥有新事物,以便不断通过新鲜的刺激来B。所以,你才会一方面觉得到手的东西“不香”了,另一方面又不停地“买买买”。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克制对“奖励”的渴望,冷静审视自己的真实需求,才能真正做到理性消费。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同一事物(旧事物)的反复刺激;B使多巴胺水平重新上升19.①“饱腹”改为“饱腹感”(或:“收获饱腹”改为“感到饱了”)⑥“消除”改为“消失”⑧“在你”改为“你在”(或:将“你”移到句首,删去“在”)【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根据空前句“即使它天天出现在你面前”和空后句“刺激你渴望拥有新事物”可知,此空是说同一事物(或旧事物)不能让人重燃热情的原因是反复刺激,故此空可填“同一事物(旧事物)的反复刺激”;B处,根据上一段内容“虽然多巴胺能使人愉悦,但是这一效应持续的时间很短”可知,此空是说通过新鲜的刺激来重新上升多巴胺水平,故此空可填“使多巴胺水平重新上升”。【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句,“饱腹”和“收获”搭配不当,可将“饱腹”改为“饱腹感”(或:“收获饱腹”改为“感到饱了”);⑥句,“消除”与“效应”搭配不当,可将“消除”改为“消失”;⑧句,缺少主语,可将“在你”改为“你在”(或:将“你”移到句首,删去“在”)。(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记称“洞庭多橘柚”,橘柚生产地方,实在洞庭湖西南,沅水流域上游各支流,尤以辰河中部最多最好。树不甚高,终年绿叶浓翠。仲夏开花,花白而小,香馥醉人。九月降霜后,缀系在枝头间果实,被严霜侵染,丹朱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每当采摘橘子时,沿河小小船埠边,随处可见这种生产品的堆积,恰如一堆堆火焰。在橘园旁边临河官路上,陌生人过路,看到这种情形,将不免眼馋口馋,或随口问讯:“嗳,你们那橘子卖不卖?”“乡亲,我这橘子卖可不卖,你要吃,尽管吃好了。这水泡泡的东西,你一个人能吃多少?十个八个算什么。你歇歇气再赶路,天气老早咧。”到把橘子吃饱时,自然同时也明白了“只许吃不肯卖”的另外一个理由。原来本地是出产橘子地方,沿河百里到处是橘园,橘子太多了。且照风俗说来,桃李橘柚越吃越发,所以就地更不应当接钱。两千年前楚国逐臣屈原,乘了小小白木船,沿沅水上湖,一定就见过这种橘子树林,方写出那篇《橘颂》。两千年来这地方的人民生活情形,虽多少改变了些,人和树,都还依然寄生在沿河两岸土地上,靠土地喂养,在日光雨雪四季交替中,衰老的死去,复入于土,新生的长成,俨然自土中茁起。20.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了橘子的鲜亮诱人,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在日光雨雪四季交替中,生生不息”,但原句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餐厅租赁合同模板
- 2024分期付款购买合同
- 文化节庆活动赞助协议
- 2025年会计专业考试高级会计实务试卷及解答参考
- 排水箱涵劳务分包合同2024年
- 城市管道天然气特许经营合同
- 抚养权变更协议模板2024年
- 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书样本
- 如何写二手车交易协议书
- 学生实习协议书样式
- 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课件(2022年春整理)
- 小学体育水平一《走与游戏》教学设计
- 秋日私语(完整精确版)克莱德曼(原版)钢琴双手简谱 钢琴谱
- 办公室室内装修工程技术规范
- 盐酸安全知识培训
- 万盛关于成立医疗设备公司组建方案(参考模板)
- 消防安全巡查记录台帐(共2页)
- 科技特派员工作调研报告
- 中波广播发送系统概述
- 县疾控中心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实施方案
- 急性心肌梗死精美PPt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