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题二古诗文阅读鉴赏专题03古诗文对比阅读考情概览:理解课标要求,把握命题方向,总结出题角度。真题透视:精选真题,归类设置,完整展现中考试题的考查形式。中考新考法:从新情境、新设问、跨学科等方向设置新考法真题。新题特训:选用最新优质题、创新题,巩固考点复习效果。上海卷中考古诗文对比阅读考察趋势分析古诗文阅读一直是中考的重要部分,对比阅读更是考察学生理解、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关键题型。以下是对上海卷中考古诗文对比阅读考察趋势的分析:一、考察内容1.对比阅读:上海卷中考古诗文对比阅读通常选取两篇或以上的文章进行比较,既有同一作者不同篇目的比较,也有不同作者同一主题的比较。2.考题形式: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和赏析题等,重点考察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二、考察趋势1.主题广泛:上海卷中考古诗文对比阅读的选文主题广泛,涉及山水田园、边塞征战、怀古咏史、思乡送别等各个领域。同时,对文学常识、文化背景等也有一定的考察。2.重视鉴赏:古诗文鉴赏是中考的重点和难点,上海卷在对比阅读中特别注重对诗歌意象、意境、艺术手法等的鉴赏。例如,对诗人如何通过描写景物表达情感,或如何通过对比、夸张等手法增强表现力等进行考察。3.关注比较:上海卷中考古诗文对比阅读特别强调对两篇或以上文章的比较分析。学生需要通过对不同文章的语言风格、表现手法、主题思想等进行比较,深入理解古诗文的异同之处。4.强调探究:上海卷中考古诗文对比阅读还注重对文章深层意蕴的探究。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情感、文化内涵等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5.与现实生活结合:近年来,上海卷中考古诗文对比阅读更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结合。选文可能涉及社会热点问题、历史文化事件等,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古诗文的知识和思想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三、应对策略1.夯实基础:学生应注重古诗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包括文字、文学常识、文化背景等。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诗歌意象、意境和艺术手法等。2.提升阅读能力:学生应通过多读、多思、多练来提升自己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主题思想,培养自己的分析和鉴赏能力。3.学会比较分析:学生应注重对不同古诗文的比较和分析。在比较中,要关注语言风格、表现手法、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异同,深入理解古诗文的特色和内涵。4.加强探究能力:学生应培养自己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深入探究。同时,要结合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运用古诗文的知识和思想进行分析和理解。5.注重模拟练习:学生应多进行模拟练习,熟悉中考古诗文对比阅读的题型和要求。在练习中,要注重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培养,不断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知识点汇总知识点汇总一、看类别,定考点。“文学常识”题与“文体常识”题正走进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这既加大了对考生文化素养的考查,也加大了对考生理解能力的考查。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尤其是课本附录中提到的内容要牢记。“比较阅读”题是课内与课内或课内与课外的文言文对比题。不管和什么文章对比,首先要看类别,同类比较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通常情况下,是人物传记类别的放在一起比较。当然,也可以是书、表、志、铭、序等。二、比照异同,读懂文章。这是解答文言文比较阅读题最重要的一步。在具体操作中,一般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兼顾对课外文言文的考查,重点在“知识迁移”上。“知识迁移”是指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从一个文本迁移到另一个文本。解题时先把所给的文段读懂,弄清楚文本的作者及朝代,弄清楚文本中的关键字词、语句的翻译等。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三、整体把握文段大意。要特别关注这些信息:①文段的出处及文体;②文章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③文章涉及的主要内容;④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及其感情倾向等。这些信息有助于整体把握文段的大意。四、求同辨异,准确答题。做文言文的比较阅读题,关键是要找准“同”或“异”。通过比较发现其不同之处,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如都是人物传记类别的,就要看两篇文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有什么不同;如类别不同,就要看两篇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有什么不同等。五、关注细节,区别对待。做比较阅读题,读懂每篇短文是前提,在此基础上关注细节,具体分析。“细节决定成败”,抓住细节仔细分析研究就会柳暗花明。六、遵循规律,准确翻译。比较阅读题中有些词语的意思要从课内迁移到课外,从已知迁移到未知,这就需要在平时扎实地做好重点实词的积累与巩固工作;有些句子可以借助标志性词语来判断其大意;还有一些句子可以采用留、换、补的方法来翻译。总之要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来翻译。同时注意两点:一是尽量用原文有关语句回答问题;二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连译成句。(2022·母题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韩亿传(北宋)苏舜钦①韩公,讳亿,字宗魏。以咸平五年登进士第,除大理评事。②景祐二年,通判陈州。时郡界河决害民,计其补塞费巨万,公驰至其地,集濒河丁壮,就伐薪藁,亲为裁画,一物不取于民而堤复完坚。又去郡数十里有群寇,大浮舰而下,将劫旁邑。公廉知之,自部十余卒,夜掩至,命堰河绝上流,举火伐鼓以疑之,贼弃舟迸走,尽束以付吏。转运使郑文宝闻之,走檄①会公于许。既至,叹曰:“急欲识公之面颜耳。”③八年,迁屯田员外郎,知相州。时河北蝗旱,转运使因岁计覆②,不以实闻,诸郡畏莫敢言,公力抗章请蠲赋役,州民赖以全活。④寻擢侍御史,时淮浙蝗旱,民饥殍流散。命公为安抚,所至赈廪困灾家,罢诸役作,举良吏以牧羊之。合肥有陂可溉田,久为右姓专其利,公决导以济下户,得以衣食者不可胜数。⑤岁余,除河北转运使,诏留监定故丞相向公诸子分财。丁崖州当国,势慑天下,私所亲谕公,欲市向公长安华严别墅,又讽其子从之。公至其家,面戒曰:“土田衣食之源不可弃。”故余财尽均,而华严独存,不以分,由是忤崖州意。⑥景祐中,西夏称藩日久,当遣人至京师货易,出入民间如家。公深以为不便,请下诏推恩置馆舍,遣使接引官为监其货易若伏远人者实羁防之也。⑦公性方严质重,虽笑言不妄,每朝廷有大议论,所持坚正,形于颜色,惟义所在,不恤权忌,一发于言,众莫敢夺。[注]①走檄:紧急发送文书。②覆:检查。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尽束以付吏()
(2)故余财尽均()2.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1)公廉知之()A.廉洁
B.正直
C.查访
D.辨别(2)公决导以济下户()A.救济
B.灌溉
C.资助
D.疏浚3.把第④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命公为安抚,所至赈廩困灾家,罢诸役作,举良吏以牧羊之。4.第⑥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遣使接引官为监其货易若伏远人者实羁防之也5.具体分析第②段中郑文宝急于结识韩公的原因。6.文末评价韩公“坚正”这一品格在第③段、第⑤段中也有体现,但内涵同中有异,请加以分析。【母题解密】1.捆绑平分2.CB3.朝廷命令韩公做百姓的工作,所到之处开仓救济贫困受灾百姓,免除各种工役劳作,选拔优秀的官吏来管理百姓。4.遣使接引官/为监其货易/若伏远人者/实羁防之也5.郑文宝听说韩公不耗民资,用较低的成本治理河患,以巧计成功平定寇乱,惊叹于韩公高度的责任感、出色的治理能力和智勇双全的品格,所以郑文宝急于结识韩公。6.两段都写了韩公不畏权贵、刚正不阿,但第3段侧重写韩公爱民、实事求是,第5段侧重写韩公仗义、主持公道。【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全部捆绑以后交给有关官吏。束:捆绑;(2)句意为:因此,所有向家的财产全部平分给向家的儿子。均:平分。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韩公访查后知道了这件事。廉:查访。故选C。(2)句意为:韩公掘开来灌溉下游的农田。济:灌溉。故选B。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为:做。安抚:安抚使。至:到。赈:赈济。廩:粮仓。罢:罢免:役作:徭役。举:选拔。以:来。牧羊:管理。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遣使接引官为监其货易若伏远人者实羁防之也”句意为:,派遣使者担任接引官,监视西夏人的交易,表面上好像是西夏人信服,实际上是约数防范西夏人。“遣使接引官”动宾结构,应在“官”后停顿;“为监其货易”动宾结构,应在“易”后停顿;“若伏远人者”动宾结构,应在“者”后停顿;因此断句为:遣使接引官/为监其货易/若伏远人者/实羁防之也。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②段“时郡界河决害民,计其补塞费巨万,公驰至其地,集濒河丁壮,就伐薪藁,亲为裁画,一物不取于民而堤复完坚。又去郡数十里有群寇,大浮舰而下,将劫旁邑。公廉知之,自部十余卒,夜掩至,命堰河绝上流,举火伐鼓以疑之,贼弃舟迸走,尽束以付吏。转运使郑文宝闻之,走檄会公于许”可知,郑文宝听说韩公不耗民资,用较低的成本治理河患,又用计谋成功平定寇乱,惊叹于韩公高度的责任感、出色的治理能力和智勇双全的品格,所以郑文宝急于结识韩公。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根据③段“时河北蝗旱,转运使因岁计覆,不以实闻,诸郡畏莫敢言,公力抗章请蠲赋役,州民赖以全活”可知,韩公实事求是、为民请命;根据⑤段“丁崖州当国,势慑天下,……由是忤崖州意”可知,韩公主持公道,不怕忤逆权贵。【点睛】参考译文韩亿,字宗魏。在咸平五年中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景祐二年,他担任通判陈州。当时陈州界河河决堤危害百姓,计算得出堵塞缺口事物费用极其巨大。韩公快速赶到那地方,结合濒临界河的壮年男子,前去砍伐柴草,亲自筹划安排,一点东西也不从百姓身上获取,再次修好堤坝使之坚固。另外,距离陈州几十里的地方,有一群贼寇,乘大船顺流而下,要劫掠陈州近旁的县邑。韩公访查后知道了这件事,亲自带着十几个士卒,趁着夜色的掩护感到哪里,下令堵塞河道截断上流流水,并且举起火把击打鼓来疑惑贼寇,贼寇弃船逃走,最后全部捆绑以后交给有关官吏。转运使郑文宝听说这件事,紧急发送文在许州回见韩公。韩公到了许州后,郑文宝感叹说:“我迫切地想见你一面罢了。”景祐八年,升迁为屯田员外郎,做相州知州。当时时河北发生蝗灾和旱灾,转运使仍然按一年的收成进行检查,不把实际情况上报朝廷,各州郡害怕不敢说,韩公极力向皇上上奏章请求减免赋税,相州百姓依赖韩公得意保全存活。不久,韩公被提拔为侍御史,当时淮浙发生蝗灾旱灾,百姓饥饿,流离失所。朝廷命令韩公做安抚使,他到任后打开粮仓赈济灾民,罢免了各种徭役,选举好的管理管理。合肥有一个池塘可以用来灌溉田地,长久以来被姓右的霸占,独享其利,韩公掘开来灌溉下游的农田,得到衣食的不可胜数。过来一年多,韩公被任命为河北转运使,朝廷下诏让韩公留下监督前丞相向公的儿子们分割财产。丁崖州主持朝政,权势威震天下,私下派人告诉韩公,要买下向公在长安的华严别墅,有暗示向公的儿子们顺从此事。韩公到向家后,当面告诫说:“土地衣食的来源不能放弃。”因此,所有向家的财产全部平分给向家的儿子,只有华严别墅单独存在,没有分,因此违背了丁崖州的心意。景祐年间,西夏自称藩国已经很久了,每当派人到京成交易货物,出入民间就像自己家里。韩公认为很不恰当,请求朝廷下诏施恩设置馆舍,派遣使者担任接引官,监视西夏人的交易,表面上好像是西夏人信服,实际上是约数防范西夏人。韩公性性情方正严肃质朴稳重,虽然不苟言笑,但每当朝廷有重大的议论,他所坚持的都坚盯严正,表现在脸色上只求道义所在,不顾及权贵嫉恨,一旦发出话来,众人不敢改变。(2022·母题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甲】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出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乙】王丹麓病起畏寒,每当雪夕,闭户谨风。时幼子小能五岁,坐著膝上,曰:“大人寒,故畏风,抑①知风亦畏寒。”王问故,答曰:“风不畏寒,何由喜扑人怀?”王丹麓座客常满。有客谓孔子无须,众诘其说。客曰:“本②《孔丛子》,子思③告齐君曰:‘先君生无须眉,天下王侯不以此损其敬。’故知今像多须,误也。”时丹麓子鼎六岁,在侧应声曰:“然则孔子亦无眉耶?”客语塞。【注】①抑:则,就。②本:根据。③子思:孔子的孙子。7.【甲】【乙】两文提到的孔子是学派的创始者。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及其日中如探汤()
(2)孔子不能决也()9.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A.所以知道现今画像上的孔子有很多胡须,是不对的。B.所以知道现今像孔子一样的人有很多胡须,是不对的。C.所以知道现今画像上的孔子有很多胡须,是受人误导。D.所以知道现今像孔子一样的人有很多胡须,是受人误导。10.【甲】文中孔子因“”而“问其故”;【乙】文中王丹麓因幼子小能说“”而“问故”。11.【甲】文中两小儿辩论的话题是(用自己的话概括);【乙】文中王丹麓的儿子鼎说“然则孔子亦无眉耶”的目的是。12.【甲】【乙】两文中的孩子都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⑴;⑵。【母题解密】7.儒家8.热水判断9.A10.见两小儿辩斗抑知风亦畏寒11.太阳早晨和中午距离人的远近驳斥客人仅凭书中语句就判断孔子没有胡须的观点12.不能一味听信权威,要自己亲身验证;要多角度看待事物。【解析】7.本小题考查文学常识。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8.本小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1)句意:等到中午候就像在热水中一样。汤:热水,注意这里是古今异义;(2)句意:孔子也不能够判断。决:判断。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在对语句进行翻译时,要注意具体字词的含义,尤其是古今异义的字词,不要混淆。注意“故”是“所以”的意思,“像”在画线句中指的是孔子的画像,“误”表示错误,不正确。整个画线句的意思为“所以知道现在画像上的孔子有很多胡须,是不正确的”;故选A。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提炼。第①空:由甲文当中“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可知,孔子在东游过程中,看见两个小孩在辩论,所以上前询问原因,故填“见两小儿辩斗”;第②空:由乙文“大人寒,故畏风,抑知风亦畏寒。”可知,王丹麓询问原因是因为幼子小能说了让人觉得新奇的话“大概可以知道风也是怕冷的”,故填“抑知风亦畏寒”。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第①空:由甲文中“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可知,孔子遇到的两个小孩争论的关键词是“日始”“日初”“日中”“远”“近”,可以知道他们在围绕太阳在一天当中距离人的“远”和“近”进行争论,故可以填写“太阳在一天中距离人的远近”;第②空:由乙文“有客谓孔子无须”“先君生无须眉,天下王侯不以此损其敬。故知今像多须,误也”可知,有客人根据子思的话得出“故知今像多须,误也”的结论,是对子思话的断章取义。王丹麓的儿子鼎说“然则孔子亦无眉耶”,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反驳客人的结论,强调客人的话没有道理。12.本文考察文章主旨内涵的理解。第①空:由甲文“孰为汝多知乎?”可知,两个小孩在各自说完自己的看法理由后去询问孔子,孔子也不能够为他们解答,然后质疑孔子的智慧。两个小孩不迷信孔子的知识经验,而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见解,各自陈述了自己的道理,可以知道启示是“不能一味听信权威,要自己去亲身体验,用自己的观察来论证”;第②空:由乙文“大人寒,故畏风,抑知风亦畏寒”“然则孔子亦无眉耶?客语塞”可知,王丹麓的儿子王能、王鼎看待事物的角度与父亲、客人都不一样。王能认为风专门往人怀里钻,是因为风也怕冷。这样的见解显得格外新奇。王鼎诘问客人“难道孔子连眉毛也没有吗?”这样的见解比起客人断章取义的见解更有道理。因而可以填写“多角度地看待事物”的启示。【点睛】【参考译文】【甲】孔子到东方游历,路遇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太阳运行到中午时就离人远了。”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太阳远行到中午时离人近。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象车的伞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的就觉得凉吗?”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你知识丰富呢?”【乙】王丹麓旧病复发十分怕冷,每当到了下雪的时候,都要紧闭门窗防止风吹进来。当时他的小儿子王能才五岁,坐在王丹麓的腿上,说:“父亲怕冷,所以也怕风,就知道风也怕冷。”王丹麓问他原因,王能回答说:“风不怕冷的话,为什么也喜欢往人怀里扑呢?”王丹麓家中经常客人满座。有客人认为孔子没有胡须,大家都询问他这样认为的理由。那位客人回答说:“根据《孔丛子》中的话,子思告诉齐军说:‘孔子天生就没有胡须和眉毛,天下的王侯并不因为这个减损对他的敬意。’所以知道现今画像上的孔子有很多胡须,是不对的。”当时王丹麓的儿子王鼎才六岁,在一旁回答说:“那么孔子连眉毛也没有了?”那位客人一下子不知道说什么了。(2020·母题真题)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小题【甲】橘逾淮为枳(节选)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乙】公输(节选)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千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13.两段选文都讲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橘逾淮为枳》选自《》,《公输》选自诸子百家中家的经典著作。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好句子。齐人固善盗乎?15.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体现了楚王是个善于纳谏、知错能改的人。B.【乙】文突出公输盘是个狂妄自大、固执己见的人。C.晏子的辩驳义正辞严、墨子的说理诙谐幽默。D.言辞交锋后,晏子使对方理屈,墨子令对方折服。16.选文通过对话,表现出晏子和墨子都具有和的特点。【母题解密】13.晏子春秋墨14.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15.D16.机智善言【解析】1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晏子春秋》,又称《晏子》,是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晏子春秋》经过刘向的整理,共有内、外八篇,二百一十五章。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14.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齐人固善盗乎?”注意关键字:“固”:“本来”,“善”:“善于”,“盗”:“偷窃”。翻译为:“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15.A.根据甲选段我们可以看出楚王是一位仗势欺人、自作聪明的人,故A错误;B.乙选段主要写墨子以理说服公输盘,并不能突出公输盘是个狂妄自大、固执己见的人,故B错误;C.通过选段可以看出晏子善用类比等反驳方式,幽默诙谐,不失气度,而墨子善用比喻,逻辑推理,是对方屈服,故C错误;故选D。1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作答本题,需要对选段有一个整体的认知。选段甲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凭着他的机智善辩,挫败了楚王的诡计,维护了祖国及个人尊严;选段乙写墨子凭借自己的才智,以理说服公输盘。两篇文章都属于辩论文,所以都体现了“善辩”和“机智”。【点睛】参考译文:甲: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晏子离开座位严肃地回答说:“我听说过,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不一样。现在人生长在齐国不偷盗,进入楚国就偷盗,该不会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变得善于偷盗吧!”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跟他开玩笑的。我反而遭到羞辱了。”乙: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见教呢?”墨子先生说:“北方有一个欺侮我的人,我希望借助您的力量去杀了他。”公输盘很不高兴。墨子先生说:“请让我奉送(给您)十金。”公输盘说:“我坚守道义坚决不杀人。”墨子先生起身,拜了两拜,说:“请(让我)解说这件事。我在北方听说你在制造云梯,将要用它来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富余却在人口方面不够,牺牲不足的人口而争夺多余的土地,不能说是明智的;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不能说是仁义的;知道这道理而不对楚王进行劝阻,不能说是忠君的;劝阻却没有成功,这不能称作坚持;你崇尚仁义不肯帮我杀死欺负我的一个人,却要为楚国攻打宋国而杀死很多人,不能叫做明白事理。”公输盘被说服了。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乙】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公内刚外和,好施与,置义庄里①中,以赡族人,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姓名。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②,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节选自《宋史》,有删改)【注释】①里:故乡。②羌:中国西部一个古老的民族。1.【乙】文中的“公”,即【甲】文作者(人名),他是(朝代)政治家、文学家。2.翻译【甲】文画线的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3.解释【乙】文加点的词语。①皆能道其姓名②及其卒也4.下列对【甲】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心态的平和。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政治追求。C.“微斯人,吾谁与归”是被贬谪后的困惑与迷茫。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人生理想。5.【乙】文通过主人公常自诵以明志、等言行,从正面表现其人格魅力。又通过、具体言行,从侧面凸显其深远影响。6.【甲】文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从【乙】文看,主人公实际上是具备了“古仁人”的诸多精神品质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①②③勤政为民,造福百姓。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乙】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丙】游石湖小记(节选)予往时到石湖游,皆绝胜。是日,秋爽,伯美①、舍弟辈俱有胜情,由薇村②至上方,复从郊台、茶磨取径而下。路傍时有野花幽香,童子采撷盈把。落日,泊舟湖心,待月出,方命酒。孟阳、鲁生继至,并舟露坐,剧饮至夜半而还。盖十年无此乐矣。(李流芳,选自《嘉定李流芳全集》,有删改)【注释】①伯美:作者好友,与下文孟阳、鲁生同。②薇村:地名,后文中上方、郊台、茶磨均为山中地名。7.[甲]诗作者是唐朝,乙文是宋代作者被贬时所作。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
(2)伯美、舍弟辈俱有胜情()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待月出,方命酒。10.根据[乙]文与[丙]文内容,完成表格。篇目目的地时间行为[乙]文(1)(2)步于庭中、欣赏月色等[丙]文石湖是日(3)、等11.根据三则选文表达的情感,将合适的选项填入相应的横线处。A.知己之欢
B.赏景之乐
C.怀古之忧
D.失意之郁阅读下面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乙】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丙】游石湖小记(节选)予往时到石湖游,皆绝胜。是日,秋爽,伯美、舍弟辈俱有胜情,由薇村至上方,复从郊台、茶磨取径而下。路傍时有野花幽香,童子采撷盈把。落日,泊舟湖心,待月出,方命酒。孟阳、鲁生继至,并舟露坐,剧饮至夜半而还。盖十年无此乐矣。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念无与为乐者()
(2)伯美、舍弟辈俱有胜情()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落日,泊舟湖心,待月出,方命酒。14.下列选项中对诗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与[丙]文都写出了繁花烂漫之美。B.[甲]诗与[乙]文都写出了水的清澈之美。C.三则诗文内容中都呈现了作者的行踪。D.三则诗文所写到的观景季节各不相同。15.【甲】【乙】【丙】三篇诗文都表达了作者的之乐;【乙】【丙】文中还能同时让我们感受到。(每空限填一字)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乙】岳阳楼记(节选)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丙】范滂①字孟博,汝南人也。少厉②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太守宗资闻其名,请署功曹③,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斥逐,不与共朝。显荐异节,抽拔幽陋④。【注释】①范滂:东汉时期大臣、名士。②厉:同“砺”,磨砺。③功曹:古代官职,官名。④显荐异节,抽拔幽陋:指表彰推荐品德高尚之人,提拔出身微贱、不为人知却很有才能的人。16.【甲】诗中的“君”是指;【乙】文中的“予”就是本文作者。17.【乙】文的“巴陵郡”是滕子京被贬之地,【甲】诗作者被贬之地是。18.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字。(1)举孝廉()
(2)及至州境()19.用现代汉语解释【乙】文划线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0.【丙】文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把范滂变成了清诏使,使者让他巡行查办这些事情。B.之后范滂被任命为清诏使,派遣他去巡行查办这些事情。C.于是任用范滂担任清诏使,派遣他去巡行查办这些事情。D.之后范滂被任命担任清诏使,让他去巡行查办这些事情。21.以下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颔联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怀念故人以及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之情。B.【乙】文第二段写作者与滕子京一同登岳阳楼远眺,描写了洞庭湖的壮阔之景。C.【甲】诗和【乙】文都和作者被贬谪的经历有关,都含有与友人共勉的情感。D.【乙】文融描写、记叙、议论和抒情为一体,【丙】文主要通过记叙塑造人物。22.三篇诗文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人性的闪光点:【甲】诗体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乙】文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抱负;【丙】文表现了范滂的品质。(以上三空都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甲)《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3.解释下列加点字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念无与为乐者
念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25.(甲)(乙)两文都描写了自然景物,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的语句中。26.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首句是对全文的概括描写,以感慨发端引起下文。B.(甲)文中间部分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江南雄伟的山川景色。C.(乙)文首句点明夜游的时间及起因。D.(乙)文语言朴素自然,既富有诗情画意,又蕴含丰富的内涵。阅读下列作品,完成下面小题【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乙】醉翁亭记(节选)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27.【甲】诗标题中的“乐天”指的是(人名);【乙】文标题中的“醉翁”指的是(人名)。28.下列对两篇作品中的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都交代了作者周围的环境 B.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C.都直接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D.都暗示了作者人生的境遇29.(1)两篇作品都反映了作者最终对待贬谪的态度是,从【甲】诗中“”和【乙】文中的“乐”字可以直接看出。(2)产生此种态度的原因不尽相同,请分别概括。【甲】诗:;【乙】文:;阅读下面两文,完成各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客有问陈季方:“足下①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②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③,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④,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注释]①足下:对人的敬称。②荷:担负。③阿:山、水的转弯处。④沾:浸润。30.以上两文都出自《》,该书由南朝宋的(人名)组织编写。31.解释下列加点词(1)下车引之
引:(2)元方入门不顾顾:3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桂树哪里知道泰山有多高,源泉有多深?桂树并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功德。B.桂树哪里知道泰山有多高、源泉有多深?我不知道我的父亲有没有功德。C.桂树不会知道泰山有多高、源泉有多深。我不知道我的父亲有没有功德。D.桂树不会知道泰山有多高,源泉有多深。桂树并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功德。33.友人辱骂太丘,元方直斥友人“”“”;客质疑太丘,季方将父亲比作桂树,上承皇恩,下谢百姓,赞美父亲品质高洁。可见,太丘的两个儿子是、的人。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卖炭翁①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②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乙】《岳阳楼记》(节选)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丙】①曾巩,字子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甫①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②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②,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③巩知福州,福州无职田③,官府岁鬻④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④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⑤之中。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选自《宋史•曾巩传》,有删改)【注释】①甫:刚刚、开始。②暴诛亟敛;横征暴敛。③职田:古代按品级授予官吏作俸禄的公田。④鬻:卖,出售。⑤委废:家境衰败。单弱:无依无靠。34.【甲】诗作者是(姓名),【乙】文作者是代文学家范仲淹,【丙】文中的欧阳修、曾巩与另外六位散文家合称为“”。3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36.解释下列加点词。(1)会江西岁大疫()(2)师征安南()37.从下列选项中为【丙】文“驰骋”的注释选择最合适的一项是(
)A.纵马疾驰;奔驰B.驰射;田猎C.奔竞;追逐D.指在某个领域纵横自如,能充分发挥才能。38.【甲】诗和【乙】文都运用了描写,甲诗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运用了描写,写出了卖炭翁劳动的艰辛;乙文分别描写阴晦和晴朗之景,自然地引出“□”和“□”两种览物之情。39.【丙】文中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具体表现在:(1);(2)派兵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万人的准备,不扰民;。他和甲诗、乙文作者身上都具有《岳阳楼记》中“”的仁人品格。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丙】孔子适①郑,与弟子相失,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颊似尧②,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③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④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记·孔子世家》)【注释】①适:到。②尧:与下文皋陶、子产、禹等人都是古代贤者。③累累:憔悴颓丧的样子。④末:微不足道的,次要的。40.【甲】【乙】两则语句都选自儒家经典著作《》,其中的“子”即是【丙】文中的“孔子”,宋代把这部书与《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41.解释下列加点字(1)不亦说乎
说:
(2)孔子欣然笑曰
欣然:4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语句,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3.根据上文,结合已学课文,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元方时年七岁B.学而时习之
传不习乎C.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公大笑乐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与儿女讲论文义44.【甲】【乙】两则语句都阐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45.【丙】文末孔子的表现,可用【甲】文中“人不知而不愠”来概括,体现了孔子“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堪称“君子”。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各题。(甲)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乙)范式守信范式字巨卿,少游学于太学①,与汝南②张劭(shào)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③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④尊亲。”乃共克⑤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⑥母,请设馔⑦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⑧拜饮,尽欢而别。(选自《后汉书》有删改)【注释】①太学:京城最高学府。②汝南: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告:告假。④过:拜访。⑤克:约定。⑥白:告诉。⑦馔(zhuàn):饭食。⑧升堂:登上大厅。46.甲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标朗读停顿号最合适的一项是(
)A.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B.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C.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D.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4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伯牙破琴绝弦
(2)后二年当还48.下列对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元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给母亲,请母亲安排饮食来等候他。B.元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母亲,让她设想好酒食来恭候范式。C.元伯具体地把事情告诉了母亲,请母亲安排饮食来等候他。D.元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母亲,请母亲安排好饮食来伺候他。49.甲文告诉我们,交友的理想境界是;乙文告诉我们,是维持友情的纽带。(用24字词语填空)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甲】《<论语>十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乙】《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丙】《吴起遇故人》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②。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明·宋濂《龙门子凝道记》)【注释】①吴起:战国初期著名军事家、统帅。②止之食:留他吃饭。50.【甲】文选自《论语》,它是学派的经典著作;【乙】文选自5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相委而去()
(2)其为信若此()52.用现代汉语翻译丙文中的划线句。(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2)故人曰:“诺,期返而食。”53.以上选文都体现了诚信,【甲】文中关于诚信的看法是(用自己的回答);【丙】文中吴起不吃饭等待友人的原因是“”;【乙】文中元方对不守信用的“友人”的做法和语言中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的人。阅读古诗文,完成小题。【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乙】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丙】余自海康①适合浦,连日大雨,桥梁大坏,水无津涯。自兴廉村净行院下乘小舟至官寨闻自此西皆涨水无复桥船,或劝乘胥②并海③即白石④。是日六月晦,无月,碇宿大海中。天水相接,星河满天,起坐四顾太息:“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⑤,复厄于此乎?”稚子过⑥在旁酣睡,呼不应。所撰《书》《易》《论语》皆以自随,而世未有别本。抚之而叹曰:“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已而果然。七月四日合浦记,时元符三年也。(苏轼《记过合浦》,有删改)【注释】①海康:与后文“合浦”均为地名。②乘胥:乘坐胥舟。胥,指南方少数民族的船舶。③并海:沿着海路。④白石:镇名。⑤徐闻:县名。⑥过:苏轼幼子苏过。54.【甲】的体裁是。【乙】文中的“予”是指(人名)。55.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1)枯藤老树昏鸦(2)吾辈必济56.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直线的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57.【丙】文中画直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兴廉村净行院/下乘小舟/至官寨闻自此西皆涨水/无复桥船B.自兴廉村净行院下/乘小舟/至官寨闻自此西皆涨水/无复桥船C.自兴廉村净行院下/乘小舟至官寨/闻自此西皆涨水/无复桥船D.自兴廉村净行院/下乘小舟至官寨/闻自此西皆涨水/无复桥船58.下列表述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甲】“小桥”句描写了温馨、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B.【乙】写作者与滕子京一同登楼远眺,表现自己对古仁人的向往追求。C.【丙】中作者将《书》《易》《论语》随身携带,可见其对它们的重视。D.【乙】【丙】两文都和作者被贬谪的经历有关,但两位作者都并未因此消沉。59.作者言行的背后往往反映出其情志,【甲】文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中的作者发出了“”的豪言壮语,表现了他的志向;【丙】文中,苏轼的行为能表现出他豁达乐观的精神。阅读下列选文,完成各题【甲】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王子猷①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屋,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②《招隐》诗,忽忆戴安道③。时戴在剡④,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注释】①王子猷(yóu):名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②左思:字太冲,西晋大文人。③戴安道:即戴逵。④剡(shàn):地名,今浙江省嵊县。60.【甲】文作者是朝的(人名)。6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月色入户()
(2)人问其故()6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63.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文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多种表达方式,文字凝练。B.两文都写了晚上去找好友,甲文求即得而喜,乙文寻未果亦乐。C.两文都直接对月色进行了生动地描写,写出了月色的澄澈皎洁。D.甲文的苏轼洒脱中略显无奈,乙文中的王子猷则尽显率真洒脱。64.【甲】文中的“欣然起行”和【乙】文中“”意思相同,说明苏轼和王子猷的出行都是临时起意。但是二人出行原因却不尽相同:苏轼是因为“”,王子猷则除了月夜雪景外,还因为。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岳阳楼记(节选)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乙】黄州快裁亭记(节选)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①,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②。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③,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注】①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宋玉有《风赋》,讽楚襄王之骄奢。楚襄王,即楚顷襄王,名横,楚怀王之子。宋玉、景差都是楚襄王之侍臣。②人有遇不遇之变:人有遇时和不遇时的不同时候。遇,指机遇好,被重用。③窃会计之余功:窃,利用。会计,指征收钱谷、管理财务行政等事务。余功,公事之余。65.【甲】文作者是;【乙】文作者是的弟弟,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哥哥的文章《》。6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今张君不以谪为患()67.对【乙】文中画线句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A.读书人生活在世上,让他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到哪里都会有病痛。让他心中坦然,不用外物伤害他的本性,那么到哪里都会快乐。B.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C.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心中不坦然,那么去到哪里都会有病痛。如果心中坦然,不因为外物而受到伤害,那么在什么地方都会感到快乐。D.读书人生活在世上,令他心中不坦然,那么去到哪里没有忧愁?令他心中坦然,不因外物而伤害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68.下列对于【甲】【乙】两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首段侧重叙事,交代作记的缘由,【乙】文末段交代写作时间和作者。B.【乙】文中楚王遇风而喜,他和【甲】文中的古仁人一样能为百姓着想、担忧。C.【甲】文中滕子京虽遭贬谪但政绩显著,【乙】文中张君虽遭贬谪而态度超然。D.两文作者同为北宋的文学家,两文都通过结尾处的议论表明作者的态度倾向。69.【甲】【乙】两文都运用了的写作手法,体现出了古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但两文中所展现出的内涵不同,【甲】文表达出作者一种的积极进取态度,【乙】文中张君面对困境的做法是(用自己的话概括),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态度。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丙】书斋铭(节选)明
归有光斋,故市廛①也,恒市人居之。邻左右,亦惟市人也。前临大衢,衢之行,又市人为多也。挟策而居者,自项脊生②始。管宁与华歆读书,户外有乘轩者,歆就视之,宁弗为顾。狄梁公③对俗吏,不暇与偶语。此三人者,其亦若今之居也。而宁与歆之辨,又在此而不在彼也。项脊生曰:“书斋可以市廛,市廛亦书斋也。”【注】①市廛(chán):集市中的店铺。②项脊生:归有光自号。③狄梁公:即狄仁杰。70.(1)甲乙丙三篇文章按照创作年代先后排序,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A甲
乙
丙
B.
甲
丙
乙
C.
乙
甲
丙
D.
丙
甲
乙(2)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乙文作者写“小人物”优秀品格的故事是《》。71.解释丙文中的加点词。(1)挟策而居者
居()
(2)宁弗为顾
顾()7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73.三篇短文都提到了对自己而言很重要的处所,以及身处其中的心态,引发我们的思考。(1)请填写以下表格:处所环境特点人物心态甲文:简陋的屋子①安贫乐道乙文:山间的②优美③丙文:临街的④⑤⑥(2)【甲】文“白丁”指,也就是【丙】文中的“”。【丙】文画线句作者所说的“此”意指。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子瞻迁①于齐安②,庐于江上。江之南武昌诸山,涧谷深密。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③载酒,乘渔舟,乱流④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⑤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昔余少年,从子瞻游。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注释】①迁:贬谪,降职。②齐安:即黄州。③杖策:拄杖。④乱流:横渡江河。⑤幅巾:不着冠,以幅巾束首,多为布衣庶人戴用。74.【甲】文作者是,【乙】文的“子瞻”是宋朝的(人名)。75.解释句中的加点词。(1)实是欲界之仙都(2)意适忘反76.(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未复有能与其奇者。77.下列对【乙】文画线句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所以子瞻就是在这里感到快乐啊。B.此处就是子瞻认为有乐趣的地方。C.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D.这就是子瞻认为这里有乐趣的地方。78.【甲】文描绘“山川之美”,文末画线句含蓄表达作者的情感。【乙】文写“子瞻”作为“迁客”,虽“庐于江上”却“有乐于是”,他不仅有欣赏武昌自然风光之“乐”,还有之“乐”;这些“乐”写出子瞻的人生态度。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乙】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丙】在儋耳①书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之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②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注释】①儋耳:地名,今海南省儋县。②芥:指小草。79.三篇诗文的作者为同一人,应是北宋文学家(人名)。80.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1)何时得出此岛耶()(2)少焉水涸()8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82.下列对【乙】文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反衬作者因被贬谪而辗转难眠的抑郁心情。B.“遂”隐含不假思索之意,表现文中两人志趣相投。C.“亦”字表达了作者对“张怀民未寝”的惊讶之情。D.“盖”字表明庭中所见皆是错觉,展现了惆怅之意。83.【甲】词上片作者想象宫阙之景,流露出既“____”又“____”的矛盾心情;【丙】文开篇描绘天水之色,为的是之情。84.【甲】词中作者面对别离,用“”宽慰自己。【乙】文中作者用“________”自嘲、自解。【丙】文中作者先想到(用自己的话概括),认识到每个人都会面临困境;继而再用一个寓言故事进一步开导自己:(用自己的话概括)。从这组作品中,我们能读出作者的性格,也能读懂他处世的智慧。参考答案:1.范仲淹北宋(或者“宋”)2.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3.说出等到4.C5.设置义庄,赡养族人里人都能道其姓名百姓画像立生祠侍奉他(数百羌人沉痛悼念他)6.年轻时就具备了崇高的气节,不受外物影响性格外柔内刚,乐善好施。【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通读文章可知【甲】文选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乙】文中的“公”即是他。范仲淹,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作答时要做到:字字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直译为主。本题中的关键字词有:微:没有;斯人:这样的人;吾谁与归:我与谁一道呢?3.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理解。①句意:都能说出他的名字。道:说出。②句意:等到他死了。及:等到。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C.有误,“微斯人,吾谁与归”作者用这样一个反问句加强语气,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同时对朋友的期望之情。没有困惑与迷茫。故选C。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面角度,根据文章【乙】文“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公内刚外和,好施与,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可知,这是对范仲淹的正面刻画,他设置义庄,赡养族人的行为,体现了他人格魅力;侧面角度,结合【乙】文“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姓名。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可知里人都能道其姓名;结合【乙】文“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可知百姓画像立生祠侍奉他;结合【乙】文“及其卒也,羌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可知数百羌人沉痛悼念他。这些都是侧面描写,衬托出范仲淹伟大品质。6.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结合【乙】文“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可知①:年轻时就具备了崇高的气节,不受外物影响。结合【乙】文“公内刚外和,好施与,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姓名”可知②:性格外柔内刚,乐善好施。【点睛】参考译文:【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乙】范仲淹年少时(就)有非凡的志向,对于(个人的)富有、贫贱、赞美或诋毁、快乐或忧愁,一点都不动心,经常自己诵读:“士人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对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他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他生前就建立祠堂祭祀他。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7.王绩苏轼黄州8.只是都9.(我们)等到月亮出来,才下令备酒。(补充主语、方、酒)10.承天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登山赏花、泊舟湖心、并舟露坐、剧饮而还。(写出与原文信息相符的任意两点)11.(1)D(2)A(3)B【解析】7.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空一:[甲]诗《野望》作者是唐朝的王绩,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空二、三:[乙]文《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是;(2)句意:伯美、我的几个弟弟都游兴大发。俱:都。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句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我们”,翻译时要补上。重点词有:待:等到;方:才;命:下令;酒:备酒。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空一:根据【乙】文“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知可目的地为承天寺,故①的填入的内容为“承天寺”;空二:根据【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以确定出行时间,②应填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空三、四:根据【丙】文“由薇村至上方,复从郊台、茶磨取径而下”“路傍时有野花幽香,童子采撷盈把”“落日,泊舟湖心,待月出,方命酒。孟阳、鲁生继至,并舟露坐,剧饮至夜半而还”可以概括他们的行为有:登山、赏花、泊舟湖心、并舟露坐、剧饮而还。写出与原文信息相符的任意两点即可。11.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鉴赏。空一:[甲]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故(1)选D“失意之郁”最恰当。空二:从【丙]文中“伯美、舍弟辈俱有胜情”“孟阳、鲁生继至,并舟露坐,剧饮至夜半而还”及“野花幽香,童子采撷盈把”等语句能看出选文表现出“知己之欢”“赏景之乐”,故(2)可选A“知己之欢”或B“赏景之乐”任一项;空三:【乙]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文章表达苏轼被贬的苦闷,自我排遣,同时也表现出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据此,[乙]文表达的情感有“赏景之乐”“知己之欢”“失意之郁”,所以(3)应选应选空二余下的另一项:A“知己之欢”或B“赏景之乐”。【点睛】译文:【甲】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遂愿而归。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只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柏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丙】我过去到石湖游玩,每次景色都很美丽。这天,秋高气爽,伯美、我的几个弟弟都游兴大发,从薇村到上方,又从郊台、茶磨找到小路向下走去。路旁不时有野花清幽的香气传来,童子采了一大把。日落时分,我们把船停到湖心,(我们)等到月亮出来,才下令备酒。孟阳、鲁生相继到了,大家把船并在一起,坐在船舱外面,痛饮到半夜才回去。大概十年没有这样的快乐了。12.考虑、想到都13.(1)月光下的庭院(庭院的地面上)像积满了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2)日落时分,船停泊在湖心,等月亮出来,才让人摆放好酒。14.B15.赏景知己之欢【解析】1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2)句意:伯美、我弟弟一些人都有高雅的情致。俱,都。13.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1)如,像。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医用氧产品采购与市场推广服务合同3篇
- 新入职员工发言稿
- 异丙醇浮阀塔课程设计
- 学校学期工作计划范文汇编八篇
- 2025年山东淄博高新区教育系统招聘初中小学幼儿教师156人历年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山东浪潮集团限公司招聘25人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山东济宁微山县招聘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120人历年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山东济南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招考拟聘人员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山东德州乐陵市事业单位引进教师76人(第二批)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全新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合作协议与合同下载3篇
- 2024年保安员(初级)试题及答案
- 侦查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 蔬菜采购框架合同模板
- 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2024版)解读
- 中班艺术活动冬天的树
- 2024秋国开电大《办公室管理》形考任务1-5参考答案
- 读书分享《非暴力沟通》课件(图文)
- 医疗器械注册专员培训
- 2024-2025学年度广东省春季高考英语模拟试卷(解析版) - 副本
- 《非洲民间故事》知识考试题库附答案(含各题型)
- 广东省广州市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英语期中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