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程
新教材
新高考
一轮复习2025届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7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部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1、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中外历史纲要上);2、认识隋唐时期中国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选择性必修1)通览阶段特征夯实基础知识探讨高考真题234扫描考情分析1链接模块选必52025年高考一轮通史复习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19全国Ⅲ卷·25·儒家思想对宗教思想的影响全国Ⅰ卷·26·唐代文化海南·五代科举制江苏·唐代科举制
上海·隋唐科举制2020全国Ⅲ卷·26·唐代书法艺术全国Ⅰ卷·26·唐代美术全国Ⅱ卷·26·唐代敦煌壁画浙江·隋唐三省六部制天津·唐地方治理2021全国甲卷·45·孝文帝改革全国乙卷·25·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全国乙卷·47·孝文帝改革山东·经济重心
广东·安史之乱
湖南·官吏俸禄、土地制度江苏·3·唐科举制天津·3·唐三省六部制湖南·3·土地制度北京·2·唐三省六部制2022全国甲卷·25·西晋到唐地方行政体制演变全国乙卷·26·唐朝书法广东·3·隋唐三省六部制湖南·3·隋唐选官制度山东·16·隋代行政区划浙江·5·唐三省六部制2023全国乙卷·26·唐诗全国新课标卷·27·唐人李元谅广东·4·唐朝藩镇影响
湖北3·唐太宗边疆政策河北3·官营、私营手工业的差别山东3.汉代与隋京畿范围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考查内容:(1)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2)隋唐时期的经济制度及政策:租庸调制、两税法备考策略:(1)一个“基础":隋唐制度创新的很多内容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已有基础;(2)三个“制度创新”:①选官制度: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体现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逐渐完善和成熟;②中央官制:秦汉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大大强化了皇权,是古代中央行政制度发展的一个高峰;③赋税制度:租调制→两税法,反映了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两税法也是中国古代税制改革的一大里程碑。”
考查趋势:政治制度上,对于选官制度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依然是命题的热点;经济制度上,对于赋税制度如租庸调制、两税法以及土地制度考查的较为频繁;第7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考备考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重点关注:门阀政治、士族、寒门庶族、官僚政治、制度创新、国家统一、三省六部制、政事堂、分割相权、科举制、租庸调制、两税法。隋唐时期
阶段特征总体特征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关系
隋唐时期(581—907年)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时期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①出现三教合流的趋势;儒学开始复兴;②科技领先世界,兼收并蓄,多元发展、全面辉煌,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疆域辽阔,社会稳定,出现盛世局面;②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③制度创新,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④唐朝中期起,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最终演变为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①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呈现繁荣局面;②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③商品经济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⑤土地和赋役制度调整: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一、选官制度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材料
官僚政治制度不是静止的政府型态与组织法,制度的形成及运行本身是一动态的历史过程。——邓小南《走向活的制度史》选官制度依据标准战国至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夏商周隋唐至明清【探究思考】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并思考,从西周时期到隋唐,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选官标准是什么?血缘军功品行门第才学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察举不问出身后有累世公卿士族政治平民科举入仕官僚政治成熟材料1“世及以为礼”;“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1、西周至春秋:2、战国时期:3、秦朝:4、汉朝: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察举制、征辟制一、选官制度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纲要·选必融合积极:稳定统治,在当时有进步意义。消极:但重血缘、轻才能,形成贵族政治,不利于长远发展。材料2:李悝相魏文侯时说:“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刘向《说苑》举荐制(客卿制)材料3:秦时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宗族非有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商君列传》功劳制(军功爵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形成了尚武的风气;不适应和平年代。材料4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摒弃其他思想学说,而专任法家思想的一种思想文化上的专断、专制。“百姓”和“一般官吏”都向“法官、法吏”学习法律,加强普法教育;“法吏”也担负起宣讲法律、执行君王旨意的使命。材料5“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汉书•武帝纪》影响:①开创了我国选官制度的新途径,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②扩大了统治基础,保障了王朝的兴盛与强大。③后期任人唯亲,豪强大族把持察举,难以选拔出真正的人才。5、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材料1: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⑴背景:⑵确立:⑶选官标准: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220年,魏王曹丕推行家世、道德和才能→只看家世材料2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一、选官制度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纲要·选必融合【探究思考】阅读教材和历史纵横,结合所学分析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①察举制不再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③地方大族操纵选拔权④曹魏求贤若渴,需要人才②人口流动加剧,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5、魏晋时期:⑷选官方式:⑸实质:⑹作用:中正评定、吏部授官①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后来只看家世,
逐渐形成门阀士族
垄断政治的局面。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庭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中正官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地方士人的资品,获得资品的人由吏部授官。【选必1P30】材料
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总之,既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喻大华《帝制往事》
变化:选拔权力:从中央掌握到又被世家大族控制;选拔依据:从家世才能并重到只看家世。一、选官制度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纲要·选必融合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6、隋唐时期:科举制材料2: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①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②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要求;③九品中正制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⑴背景:一、选官制度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材料1:梁末之乱,为永嘉南渡后一大结局,南朝士族在经过数百年腐化之后,于梁末被全部消灭。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①士族没落,社会动荡,九品中正制失去存在基础②寒门庶族崛起,要求打破门阀政治③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探究思考】九品中正制为何转向科举制?6、隋唐时期:科举制⑵创立发展:创立:完善:朝代内容隋朝隋文帝隋炀帝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一、选官制度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6、隋唐时期:一、选官制度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⑶内容:⑷方式:⑸标准:时间科目结果制举皇帝自设科目取得为官资格,吏部选拔后正式任官常举每年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①制举: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②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③考试合格取得为官资格,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为官;分科考试选拔人才才学纲要·选必融合科举制三大误解(1)有科举≠只有科举①录取人数少:唐代科举最常见的是进士科和明经科,进士科每年录取名额不超过30人,加上明经科也就七八十人。②参加人数少:开元以后,全国参加科举的人,“多则两千,少犹不减千人。”③入仕方式多:达官贵人的子孙都享有门荫特权,门荫出身在唐前期属正途。此外军功、举荐、以钱捐官等都存在。(2)程序公平≠结果公平(3)长于诗赋文章≠长于经邦济世恩荫又可称为任子、门荫、荫补、世赏,是中国上古时代世袭制的一种变相。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材料1:士人可以不经举荐,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材料2: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材料3:“(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榜样。材料4: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本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6、隋唐时期:一、选官制度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⑹影响:①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⑤禁锢思想,束缚人们个性和才能的发挥,
不利于科技发展。②扩大了统治的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④对西方现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有重要影响;③推动了儒学、教育的发展和文学的繁荣,
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一、选官制度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探究·知识拓展【探究思考】1.结合所学分析科举制的特点?材料1:科举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
——邹一楠《浅论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分科考试、择优录取;(择优录取的选拔性)①选官方式:②选官标准:③选官原则:④选官范围:才学;制度化、公平公开;(公平竞争的平等性)士人自由投考,扩大人才选拔范围(面向社会的开放性)【探究思考】2.根据所学,归纳选官的发展趋势及启示?趋势:启示: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举荐或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科学化、公平、
公开、客观;选官的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选官制度变化的实质:将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深化拓展】全面客观地评价科举制的影响项目史实阐释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促进了阶层流动,具有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中央集权制度下对“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强化中央集权推动世界文明发展其选才的方法被东亚文化圈的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影响其文官考试制度消极影响重才轻品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对品德的考察,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有消极影响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抵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制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一、选官制度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探究·知识拓展1.(2022·湖南·高考真题·3)据下表可知(
)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2.(2021·江苏卷·3)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A.加强了君主集权
B.促进了阶级流动
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一审时空和设问二提主旨关键词三用排除三原则四比选项定答案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时间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3.(2021·全国甲卷·27)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4.(2019·江苏高考·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D.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一审时空和设问二提主旨关键词三用排除三原则四比选项定答案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项目内容考核监察尚书省吏部负责⑴隋朝:九品以上每年要考核,地方官向中央报告,或遣使考察。⑵唐朝:考核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纲要·选必融合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二、中国古代官员官员的考核与监察(1)负责部门:(2)考核方式:1、主要内容(1)中央:(2)地方:御史台——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大夫——最高监察官;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巡回监察。唐代监察示意图【深化拓展】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官员考核与监察的特点和影响?2、特点:3、影响:(1)制度化;(2)体系独立、严密;(3)为皇权服务;(4)以轻制重(品秩不高,权力大)(1)有利于规范行政和防止贪腐;(2)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人治政治下作用有限。【虽置三公,事归台阁】魏晋南北朝东汉西汉秦朝【决策】【执行】中央官制的演变三省共同辅助决策⑴秦朝:⑵西汉:⑶东汉:⑷魏晋南北朝:三公九卿汉武帝时设中朝,尚书令作用开始提升尚书台成为决策、执行的中枢机构,三公被架空。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成为三省,出现三省制的雏形。1、中央:二、行政制度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1、中央: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材料1: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朱子语类》(1)三省六部制是如何运作的?皇帝中书省草拟诏令尚书省执行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得旨拟诏提交上奏皇帝画“勅”送交审核“涂归”“封驳”审核通过三省六部制运作示意图⑸隋唐:三省六部制确立:运行机制:隋文帝时,中央正式创立了三省六部制①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职责:吏部:负责官吏考核、任免;户部:负责财政、国库;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兵部:负责军事;刑部:负责司法事务;工部:负责工程建设。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②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二、行政制度1、中央: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皇帝中书省草拟诏令尚书省执行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运作示意图⑸隋唐:三省六部制材料3:中央政府设政事堂,作为宰相的议事机构,一切重大事务,都要由政事堂会议讨论,经皇帝批准后颁行。三省的首长都是宰相,以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是宰相,他们都带有参知机务、参知政事等衔,所以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宰相多至一二十人。——樊树志《国史概要》(2)有资格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有哪些?最多、最少几人开会?(中书令、侍郎)(尚书令、仆射)(侍中、侍郎、给事中)(他官加参知机务、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政事堂(后改中书门下)发展:唐太宗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设立政事堂,提高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材料2然而,由于三省分工不同,见解、观点也难免人各有异,相互间“日有争论,纷纭不绝”,各项政令不能及时下达,以致贻误事机。为此,乃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以救其弊。
——魏向东《也谈唐政事堂的创设时间》二、行政制度5.(2022·广东卷·3)图1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图16.(2022.1·浙江高考·5)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议以文字形式报呈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一审时空和设问二提主旨关键词三用排除三原则四比选项定答案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尚书省(执行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中书省(起草诏令)皇帝工部刑部兵部礼部户部吏部政事堂(中书门下)1、中央:⑸隋唐:三省六部制特点:实质:作用: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材料4: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
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①相权三分,相互制约;②分工明确,集体负责;③加强皇权,节制君权;④协商政务,减少失误。①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②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避免决策失误;③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是“皇权专制下的民主”材料5:“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门下)、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按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为中枢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实际上为三省长官共同负责中枢政务。
——《辞海》材料6: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各拟意见,再由宰相(中书省长官)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门下省属官)一番覆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因此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皇帝不能独裁,宰相同样不能独裁。——钱穆《国史新论》【探究思考】根据材料及所学,分析三省的影响。二、行政制度【探究思考】与三公九卿制相比,从体制和观念的角度分析三省六部制的进步性。进步性:体制:观念: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探究·知识拓展材料:我们只论汉、唐两代官名之改革,便见中国政治史上政治意识之绝大进步。汉代九卿,就名义论,只是办理皇室内廷事的家务官;唐代始正式有六部尚书,显然成为管理国家政务的机构,不像汉代只是皇帝的侍从。此为中国政治史上一大进步。无论从体制讲,从观念讲,都大大进步了。
————钱穆《中国历史政治得失》①三公九卿制仍带有浓厚的皇家色彩,②三省六部制是正式国家机构①三公九卿制下将国家视为皇帝的私天下。
②三省六部制下带有天下为公的色彩。家国一体→家国相分领袖制→委员制古代政治制度成熟1.从职能上看,皇帝家务已抽离,三省和六部分工明确,六部设置此后未再改变。2.从行政程序上看,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既明确分工,又互相牵制,有助于降低决策失误的风险。二、行政制度【探究思考】据材料和位置图,分析说明三省六部制是“三权分立“的体制吗?材料
钱穆《国史新论》: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①非三权分立:三省六部制的设立并不是民主的体现,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三省六部制唐朝三省位置示意图
中书与门下省在太极宫(宫城)东西两边,尚书省则距皇宫较远,但在皇城中心。说明三省六部的权力格局:中书省门下省侧重辅助决策,尚书省侧重行政执行。在专制时代,离皇帝远近能体现权力的大小。尚书省在皇城中心,但中书省、门下省在宫城内,其权力地位有可能逐渐超过尚书省。
唐三省地位升降变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维护皇权的需要,也同君权与相权之争密不可分。三省位置
解析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探究·知识拓展②是皇权专制:相反,它是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是“皇权专制下的民主”;③一定程度上三省集体决策,相互制约。中书省秉承皇旨草拟政令;门下省仅有封驳权,
没有裁决权;三省长官都须绝对听命于皇帝。二、行政制度视角1隋唐政治制度的创新材料唐代的两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备了现在“民主”的因素。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尽管受时代的制约,唐代的“民主”制度终没能有效地继续运行,只能称其为“闪落的民主”,可历史见证了古人在追求民主的路上进行过的不懈努力。
——摘编自杨春莉《封建制度下闪落的民主》【探究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大“闪落的民主”制度的名称,并分别说明它们被称为“民主”的理由。名称:理由:三省六部制、科举制。⑴三省六部制:中央决策机制上,形成了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交由皇帝御批、再交由尚书省执行的流程;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探究·知识拓展⑵科举制:选官不分门第,打破了士族门阀特权,使许多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二、行政制度7.(2021·北京高考·2)下图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的凭证)书写格式示意图。该图说明唐代告身()①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共同草拟②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门下省审议③最终由尚书省的官员签署并颁下④可体现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6.(2020.1·浙江高考·4)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A.相权有所分散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C.“外朝”参议要政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一审时空和设问二提主旨关键词三用排除三原则四比选项定答案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9.(2021·天津卷·3)845年,唐武宗发布敕书,“汉、魏已(以)来,朝廷大政,必下公卿详议,博求理道,以尽群情”,此后事关礼法,“令本司申尚书都省,下礼官参议”。这表明唐武宗()A.强调顺承前制 B.反对改制创新C.意在削弱藩镇 D.丧失决策大权10.(2018·江苏高考·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一审时空和设问二提主旨关键词三用排除三原则四比选项定答案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2、地方:(1)隋朝:(2)唐朝:实行州、县二级制①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
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②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
唐中期以后,节度使拥兵自重,
形成藩镇割据势力朝代地方治理(强化中央集权)西汉
东汉魏晋南北朝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和郡、县二级制①东汉晚期:形成州、郡、县三级;②刺史有行政权和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州、郡、县三级制②西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设刺史,加强中央集权;材料
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宋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选必一P6二、行政制度模块链接·选必1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11.(2021·湖南卷·4)据研究,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A.地方势力膨胀 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C.中央财政紧张 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12.(2022·河北省邯郸市一模·3)唐朝建立之初,不设监察区,只是派遣监察官员,即巡察使、巡抚使等定期巡察,事毕使除。而一旦派出了监察官员,就有分区负责的必要,于是贞观元年(627年)因山川地形将全国分为十道,以“察吏人善恶,观风俗得失”。据此可知,唐初()A.地方行政区划日益细化B.监察区划向行政区划转化C.注重整顿地方行政秩序D.已开始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一审时空和设问二提主旨关键词三用排除三原则四比选项定答案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模块链接·选必1朝代法律成果教化成果法律与教化的关系秦——汉两晋南北朝唐3、法律与教化:二、行政制度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对立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独尊儒术,以经注律礼法开始结合,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进一步推动律令儒家化进一步推动律令儒家化《贞观律》、《永徽律》《永徽律疏》(《唐律疏议》)《大唐开元礼》重视家训的经验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律令儒家化完成《贞观律》《永徽律疏》《唐律疏议》《永徽律》律:删繁就简(唐初)(1)特点:(2)地位:2.唐朝的教化①提倡礼治:732年,颁布《大唐开元礼》内容:分吉、宾、军、嘉、凶五礼
特点: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
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之作。②社会层面:重视家训,强化基层教化。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是历代王朝创制法律的蓝本,也标志着法律儒家化的完成。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32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模块链接·选必14、隋唐时期的其他制度:二、行政制度领域措施户籍制度基层治理救济、优抚民族管理机构隋朝: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称为“刮户”唐:乡里制度: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领保制度,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相互监督隋唐政府重视官方储备,提倡民间积储;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唐朝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乞讨等专门机构;寺庙病坊收治病人隋:中央—礼部(礼部司和主客司)、鸿胪寺;地方(北方、岭南、琉球)唐:中央—礼部和鸿胪寺;地方—大都督府、都护府、羁縻州“大索”就是清点户口,并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目的在于搜括隐匿人口;“貌阅”,则是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对“刮户”:政府会通过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搜查出来。我国古代的四大税种保国安民是上位者应尽的职责国家维持国家运转徭役和兵役:以成年男子为基础的丁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田税(租):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户税(调):以户为基础的财产税百姓依法纳税是每个国民应尽的义务
百姓缴纳的赋税给国家提供资金。国家用其养兵卫国、赈灾、修建工程、支付官吏工资等维持国家运转,为百姓创造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百姓与国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三、赋税制度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特点:无偿性、固定性、强制性34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三、赋税制度1、春秋末期:2、秦汉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编户齐民: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徭役、兵役的制度。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秦朝汉朝田赋人头税徭役田赋税率极高(收泰半之赋)口赋(人头税)极重
休养生息、税率大大降低(十五税一、三十税一)口赋(7—14)每人每年20钱算赋(15—56)每人每年120钱,商人和奴婢加倍)财产税(如车船税、算缗钱、税民资等)更卒、正卒、戍卒模块链接·选必1在封建社会中,国家以土地和人口数为依据,向人们征收一定量的田赋、人头税,征发兵役、徭役等,形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叫做赋税制度(也叫赋役制度)。【概念阐释】赋税制度:古代民众的义务:“税”+“役”力役、军役、杂役等等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田税: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人口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户税:以户为单位的财产税古代王朝依据自己所颁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货币【探究思考】根据所学分析租庸调制有何特点?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三、赋税制度确立:发展: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徭役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调(人头税):帛或布租(田亩税):粮食3、魏晋时:4、隋朝:5、唐朝:沿用租调制。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户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纳绢代役。服徭役期间,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庸租调⑴唐朝前期:②内容:针对21-59岁之间成年男子征收。租庸调制①基础: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①针对成年男子征收;②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内容:影响:①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了农业发展;②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①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②以实物税为主或以实物地租代替劳役地租。③可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④贵族官僚享有免交租庸调的特权。两税法背景:实施:内容:①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②政府财政危机加剧。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②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③一年分夏秋季两次纳税。【探究思考】根据材料分析两税法形成的原因有哪些?材料1:安史之乱后,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加剧,失地农民的逃亡日益严重,均田制难以维系,租庸调所入几无。于是,唐朝政府不得不加强对户税和地税的征收。
——黄师昭《杨炎“两税法”及其意义》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三、赋税制度5、唐朝:⑵唐朝中后期:材料2:其年八月,宰相杨炎上书奏曰:国家初定令式,有租赋庸调之法……丁口转死,非旧名矣;田亩移换,非旧额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炎遂请作两税法……量出以制入,户无土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秋夏两征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唐会要·卷八十三》财政原则:量出制入。中央根据财政支出先做预算,定出总税额,再分配到各地征收。课税主体:不区分主户和客户,一律以当时居住地登入户籍,缴纳赋税。商人也要交税。课税标准: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劳役用钱代替。纳税期限: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37两税法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三、赋税制度5、唐朝:⑵唐朝中后期:特点:①量出为入;②人丁税为主转为财产税为主;
③夏秋两季征税;④以货币征收为主。【探究思考】比较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不同,概括两税法的创新之处。租庸调制两税法征税标准征税项目征税对象征税次数放松了人身控制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人丁土地、资产田租、户调、力役、杂税等户税、田税授田农民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旬输月送夏、秋两季固定了税收时间“舍地税人”
“舍人税地”积极:消极:③吏治腐败,导致税外加征,百姓的负担逐渐加重。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两税法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三、赋税制度5、唐朝:⑵唐朝中后期:影响:材料1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材料2:“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索取无冬春。”
——白居易《白居易集》卷2《重赋》【探究思考】结合材料,讨论两税法的弊端有哪些弊端?【知识拓展】中国古代主要赋税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债权转为股权框架协议
- 食品加工伸缩缝安装施工协议
- 体育场馆污水处理升级协议
- 医院建设合作协议
- 产业资源优化房屋拆迁施工合同
- 智能门锁网线铺设协议
- 冶金矿山桩基施工合同
- 服务业会计招聘合同模板
- 企业工伤补偿协议书
- 环卫设备租赁合同
- 奥齿泰-工具盒使用精讲讲解学习课件
- DB32T 4353-2022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档案资料管理规程
- 航空小镇主题乐园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 保洁冬季防滑防冻工作措施
- 少儿美术课件-《我的情绪小怪兽》
- 拆除工程原始记录
- 重视围透析期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管理课件
- 预应力钢绞线张拉伸长量计算程序单端(自动版)
- 企业内部审计情况报表
- 基坑监测课件ppt版(共155页)
- 露天台阶爆破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