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咏雪》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认读、理解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如“内集”“儿女”“差可拟”“未若”等。2.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能准确通顺地翻译全文。3.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如古人的家庭聚会形式、对子女的称呼等。4.
学习文中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2.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意,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3.
引导学生进行情境再现和角色扮演,深入体会古代家庭聚会的氛围和人物的情感。(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感受古人家庭生活的情趣和文化氛围,体会亲情的温暖。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意,背诵全文。2.
学习文中比喻的精妙之处,体会语言之美。3.
分析谢安、谢朗、谢道韫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在文中表现出的才华和气质。(二)教学难点1.
比较“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的优劣,理解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高雅气质。2.
体会古代文化中家庭聚会、文化交流的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3.
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将古代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联系,从中汲取有益的启示。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咏雪》的文本、相关的古代雪景绘画、古代家庭聚会的图片、影视资料等。2.
制作与文言字词理解、文意翻译、人物形象分析、比喻赏析相关的练习题和拓展资料。3.
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查阅有关《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以及古代文化常识的资料。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多媒体展示雪景图片或视频片段通过多媒体展示美丽的雪景图片,如银装素裹的世界、雪花纷飞的画面,或者播放一段雪景的视频,如雪花飘落、孩童在雪中嬉戏等。播放完毕后,提问学生:“同学们,看到这些雪景,你们有什么感受?能用一些词语来形容雪吗?”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形容雪的词语,如美丽、洁白、轻盈、纷纷扬扬等,激发学生对雪这一自然现象的兴趣。2.
引入课题告诉学生,在古代,有一群文人雅士也对雪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家庭聚会时,以雪为题,吟诗赋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出自《世说新语》的文言文《咏雪》,看看古人是如何描绘雪的。(二)知识讲解1.
《世说新语》介绍学生分享资料:请几位学生向全班介绍他们课前收集到的《世说新语》的相关资料。可以包括《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创作背景、内容特点、文学价值等内容。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可以进行补充或提问。例如,有的学生可能提到刘义庆是南朝宋文学家,他组织编写了这部笔记小说集;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到《世说新语》主要记载了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一些名士的言行轶事。教师补充讲解:教师在学生分享的基础上,进一步详细介绍《世说新语》。可以讲述这部书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它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士人的思想和生活情趣。书中的故事短小精悍,语言简洁生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介绍《咏雪》这篇文章在《世说新语》中的所属门类(言语篇),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主要体现了魏晋时期人们的语言艺术和智慧。2.
古代文化常识讲解家庭聚会相关:讲解文中“内集”一词,介绍古代家庭聚会的形式和意义。在古代,家族成员聚在一起,进行文化交流、娱乐等活动,这种内集是一种增进亲情、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例如,在节日或特殊的日子里,家族成员会围坐在一起,吟诗、作对、谈天说地。人物称呼相关:解释“儿女”在文中的含义,指出在古代“儿女”不仅指儿子和女儿,也可以泛指子侄辈。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中对亲属关系称呼的丰富性和特殊性,与现代的区别。比如,古代的一些称呼更强调家族辈分和集体概念。(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教师范读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注意字音、节奏、语调,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范读结束后,询问学生有没有不认识或不确定读音的字词,教师进行讲解和强调。例如,“谢太傅(fù)寒雪日内集”“俄而(éér)雪骤(zhòu)”“撒盐空中差(chā)可拟(nǐ)”“未若柳絮因风起”等,确保学生读音准确。同时,让学生体会文章简洁明快的节奏,如“公大笑乐”一句,要读出欢快的感觉。2.
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风格。朗读结束后,教师可以随机抽取几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可以包括读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合理、是否有感情等。例如,有的学生可能会指出某个同学在朗读“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时,没有把“讲论”的停顿体现出来,应该读成“与儿女/讲论/文义”。3.
全班齐读组织全班学生齐读课文,在齐读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课文的熟悉程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齐读结束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对文章整体的初步感受,如是否觉得有趣、是否能理解大致内容等,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四)理解文意1.
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份含有文言字词注释的《咏雪》文本。要求小组成员合作,逐字逐句地理解文意,重点解决文言字词的含义和句子的翻译。例如,对于“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要理解“内集”是家庭聚会,“讲论文义”是讲解诗文,讨论义理;对于“俄而雪骤”,“俄而”是不久、一会儿,“骤”是急的意思。小组内成员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帮助,如有疑难问题,可以记录下来。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一些共性的问题,如“差可拟”中“差”的含义、“未若”的用法等,教师可以在全班进行统一讲解,确保学生理解正确。2.
小组展示,翻译全文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逐句翻译课文。其他小组的学生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和补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语句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例如,当一个小组代表翻译“撒盐空中差可拟”为“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时,其他小组可以提出更通顺的翻译方式,如“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教师在学生翻译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完善,给出准确、通顺的译文: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五)分析人物形象1.
找出文中人物描写语句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对谢安、谢朗、谢道韫的描写语句。例如,对谢安的描写有“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公大笑乐”,体现了他作为长辈,组织家庭聚会,与晚辈交流文化知识的形象,以及他对晚辈回答的反应;对谢朗的描写是“撒盐空中差可拟”,展现了他的思维和回答;对谢道韫的描写是“未若柳絮因风起”,突出了她的回答内容。2.
小组讨论人物形象学生分组讨论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和才华。每个小组可以重点分析一个人物,如有的小组负责谢安,有的小组负责谢朗,有的小组负责谢道韫。小组讨论后,推选一名代表发言。例如,对于谢安,小组可以分析他是一个有文化素养、重视家庭文化氛围营造的长辈,他的“大笑乐”表现出他对晚辈回答的欣赏和对这种家庭文化活动的喜爱;对于谢朗,他的回答体现出他思维敏捷,能快速联想到盐和雪的相似之处,但相对比较质朴;对于谢道韫,她的比喻更具诗意,显示出她高雅的气质和出众的文学才华。3.
全班交流总结每个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后,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质疑。教师在学生交流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总结,全面分析人物形象。谢安是一个儒雅、有学识、注重家庭文化传承且善于引导晚辈的长辈形象;谢朗聪明、有一定的想象力,但在文学才华的展现上稍逊一筹;谢道韫则表现出了极高的文学素养、高雅的气质和独特的思维,她的回答使她在这次家庭聚会的文化较量中脱颖而出。(六)赏析比喻之妙1.
比较两个比喻引导学生对比“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提问学生:“这两个比喻分别抓住了雪的什么特点?你们觉得哪个比喻更好?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学生可能会回答“撒盐空中”抓住了雪的颜色(白色)和下落的状态(颗粒感),而“柳絮因风起”不仅抓住了雪的白色、轻盈,还体现出了雪在空中飞舞的动态美。对于哪个比喻更好,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可能认为“撒盐空中”更直观简单,有的则会觉得“柳絮因风起”更富有诗意。2.
深入赏析“柳絮因风起”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赏析“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一比喻的精妙之处。从视觉上,柳絮的轻盈、洁白与雪花相似,给人以美的享受;从动态上,“因风起”生动地描绘出雪花随风飘舞的姿态,如同柳絮在风中翩翩起舞,使画面更具生动性和美感;从意境上,这个比喻营造出一种优雅、浪漫的氛围,更符合文人雅士在家庭聚会时吟诗赋文所追求的意境。让学生想象“柳絮因风起”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进一步体会其美感。例如,学生可以描述为:“洁白的柳絮如同雪花般,在微风的吹拂下,轻盈地在空中飘荡,它们或聚或散,像是一群自由自在的精灵,给世界带来了一种如梦如幻的美。”3.
拓展比喻练习教师让学生进行比喻练习,以其他自然现象或物体为对象,模仿文中的比喻方式进行创作。例如,让学生描写雨,可以是“雨滴像断了线的珠子般从天空落下”;描写花,可以是“盛开的花朵像天边的彩霞般绚烂”等。学生完成比喻练习后,小组内互相分享和评价,选出优秀的比喻在全班展示。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和指导,强调比喻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同时要富有美感和想象力,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能力。(七)情境再现与角色扮演1.
情境再现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在脑海中构建出古代家庭聚会咏雪的情境。可以从环境(寒冷的雪天、屋内温暖的氛围)、人物(谢安、谢朗、谢道韫等的穿着、神态)、活动(讲论文义、咏雪)等方面进行想象。让学生闭上眼睛,跟随教师的引导进行情境想象:“在一个寒冷的冬日,外面大雪纷飞,屋内谢太傅和他的子侄们围坐在一起,炭火正旺,温暖如春。他们刚刚讨论完诗文,这时,太傅看着窗外的大雪,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想象结束后,让学生分享自己脑海中的画面,进一步加深对课文情境的理解。2.
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扮演谢安、谢朗、谢道韫等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模仿古人的言行举止,重现家庭聚会咏雪的场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要注意语言的表达、神态的表现和情感的传达。每个小组进行表演,其他小组的学生作为观众认真观看。表演结束后,观众可以对表演小组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对角色的理解、语言的准确性、表演的生动性等方面。例如,评价扮演谢道韫的学生是否能表现出她的优雅和自信,扮演谢安的学生是否能体现出长辈的和蔼可亲。教师在每个小组表演后进行总结和指导,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情感和古代文化的韵味。(八)拓展延伸1.
阅读《世说新语》其他篇章教师推荐《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有趣篇章,如《陈太丘与友期行》等,让学生课后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所学的文言文阅读方法,理解文意,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世说新语》的语言魅力和文化内涵。下节课可以安排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不同篇章在内容、人物、写作手法等方面的异同,进一步拓宽学生对《世说新语》这部经典著作的认识。2.
古代咏雪诗词赏析展示一些古代咏雪的诗词,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让学生对比这些诗词与《咏雪》在描写雪的方式、意境营造、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诗词各自的特点和魅力。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通过奇特的想象,将雪花比作盛开的梨花,营造出一种壮丽而浪漫的送别意境;《沁园春·雪》则气势磅礴,不仅描绘了雪景,更抒发了作者的壮志豪情。通过对比赏析,让学生领略不同文学作品中雪这一意象的丰富内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九)课堂小结1.
知识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文言字词(如“内集”“儿女”“差可拟”“未若”等的含义)、文意理解(《咏雪》全文的翻译)、人物形象(谢安、谢朗、谢道韫的特点)、比喻赏析(“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比较)、古代文化常识(家庭聚会、人物称呼)等。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如“‘未若柳絮因风起’好在哪里?”“谢太傅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回答,强化对知识的记忆。2.
方法小结总结在学习这篇课文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如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韵律美和理解文意)、讨论法(在小组合作中理解字词、分析人物形象)、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再现和角色扮演深入体会古代文化氛围)等。强调这些方法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二手住宅购买合同范本
- 餐饮厨房外包合同
- 材料检测服务合同
- 山东省山地资源利用合同范本
- 标准集体劳动合同样本
- 职能医疗助手
- 英语培训班毕业家长会
- 护理7s管理培训
- 甲状腺手术配合
-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十四章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一语文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厂房物业保洁员培训课件
- 静脉用药安全输注药护专家指引
-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化学用语》专题复习 说课稿
- 合同Amazon店铺代运营协议
- 大工15春《水利工程实验(二)》实验报告
- UN-美制螺纹及尺寸表
- 竹、木(复合)地板工程施工工艺
- 2023《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 泰安商业银行开办外汇业务的可行性分析
- 渤海小吏讲中国史:楚汉双雄
- 新课标背景下统编《道德与法治》的大单元教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