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详解答案2_第1页
课时作业详解答案2_第2页
课时作业详解答案2_第3页
课时作业详解答案2_第4页
课时作业详解答案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1文言断句针对练题组一1.解析:由大到小倒推法:①两个杂处明显要断开;②“其言哤其事易”,对称法断开;③“四民者”,提顿,断开。【断句】四民者,勿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其事易。答案:CGM【参考译文】桓公问:“怎样使百姓各就其业呢?”管仲回答说:“士、农、工、商,不要让他们混杂居住。混杂居住会使他们相互干扰,工作不安心。”桓公问:“怎样来安排士、农、工、商的住地呢?”管仲回答说:“过去圣王把士人的住处安排在清静的地方,把工匠的住处安排在官府,把商人的住处安排在市场;把农民的住处安排在田野。”2.解析:由大到小倒推法:①由上句“出……山”提示,此句“出陇西西县蟠冢山”,“山”后断开;②“会”与“经”“入”是三个动作,表明河流流经地域走向,中间断开。【断句】西源出陇西西县蟠冢山,会白水,经葭萌,入汉。答案:IKN【句意】西边的源头出于陇西西县嶓冢山,和白水河会合后,再经过葭萌,流入汉水。3.解析:抓住几个动词“为、沈、系、曳”,根据这几个动词位置及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此题就迎刃而解。注意动宾结构,不可点断。“铁(数斤)”是中心语+数量定语,定语后置句,中间不可断。[用铁数斤][以船]介宾结构,不可点断。在句中均为状语成分,其后不点断。【断句】其法用铁数斤为龙爪形,沈之水底,系絙,以船曳之而行。答案:JNP【句意】他的方法是用数斤铁铸成龙爪形,(把铁龙爪)沉到河中,(在船尾)拴上大绳索,用船拖着铁龙爪前行(让水中的铁爪勾起淤泥)。4.解析:“吾闻之”,其后断开。“盂不穿皮不蠹不出四方”,三个“不”是主语“古者”的三个动作状态(做谓语),分别断开。【断句】吾闻之,古者盂不穿,皮不蠹,不出四方。答案:CGJ【参考译文】庄王说:“我听说,古时候水盂不破,皮裘不损坏,就不去四处经营,因此君子重视礼义而轻视财利,要的是对方服罪而不贪图对方的领土,人家表示服从还不放过人家,那是存心不良,我如果靠存心不良在天下立足,那么灾祸随时会降临到我身上了。”5.解析:找动宾结构,两个“得城”后断开。再找一处,“用兵逾数年”,是下面发表议论的前提条件,断开。【断句】用兵逾数年,未得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答案:EIN【参考译文】赵王召见赵胜并告诉这件事。赵胜回答说:“连年用兵,没有得到一座城,现在不费力就得到城池,这可是十分有利的事情啊。”于是赵王就派遣赵胜前往接受土地。6.解析:“……而灭”“……而亡”,两处句式一致,其后断开。“大王受之”与“后必有殃”构成假设复句,其间断开。【断句】桀易汤而灭,纣易周文而亡,大王受之,后必有殃。答案:EKO【参考译文】我听说多看五色会使人眼睛看不清,多听五音会让人耳朵听不清。夏桀轻视汤,就灭亡了;商纣轻视周文王,也灭亡了。君王如果接受这两个女子,以后一定会有灾祸的。我听说越王勾践白日不停地起草文件,晚上又往往述诵到天亮,他聚集了几万名敢死之士;这个人不死,一定能实现他的愿望的。7.解析:“之……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因主语较长,应在“者”后停顿;“不以立节行谊”与“而以妄死非名”结构一致,独立成句,分别断开;“岂……哉”,因定句式,“岂”为疑问副词,用于句首,其前停顿。答案:KQW【参考译文】一个有勇气行动果断的读书人,不去表现自己的操守、品行,而去没有名义地胡乱送死,怎不让人感到痛苦!读书人有的为了成就仁德而不惜牺牲生命,有的冒着危险维护正义,有的倚仗臣节义理不顾而死在那里(坚守气节和伦理,不惧怕死亡的危险),因此他们人虽死了,好的名声留传后代。不是勇敢果断,谁能做到?8.解析:“臣”和“主”是两个主语,“臣贵有词”“主贵能改”从两个方面陈述,中间断开;“自有常准”是对“凡上书谏正”情况的说明,中间可断。【断句】凡上书谏正,自有常准,臣贵有词,主贵能改。答案:EIM【参考译文】今天皇上又到怀州来打猎,皇上已经听不进忠言了。一年四季出行打猎,是古代帝王常有的礼数,今日我到怀州,对老百姓不会带来一丝一毫的干扰。凡是上书提出意见的,一般我都采纳,臣子贵在能直谏,君王贵在能改正。但如今这样的诋毁,像是在诅咒我啊。9.解析:此题难度较高。可确定大的断句点。藩翰:1.喻捍卫王室的重臣。2.喻指藩国。3.指布政使。4.犹藩篱。比喻界域。“以为汉藩翰”,“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把单于作为汉朝的藩屏,主语是前面的东汉光武帝,“以为”前断开,“藩翰”后断开。这一下就找到了两处断句点。“终于一代”,是“历经一代”的意思,与后面的“不有叛逆对应”,可以断开,也可以不断。再来看看前面的一句“且光武居河南单于于内郡”,关键是要了解这句话的意思。这里的河南(黄河以南)要是移到内郡前那就好懂多了,“且光武居单于于河南内郡”,意为“且东汉光武帝让匈奴单于率众居住于黄河南部的内地郡县”,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只不过原文“河南”前移而已。“且光武居河南单于于内郡”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中间不可断开。【断句】且光武居河南单于于内郡,以为汉藩翰,终于一代,不有叛逆。答案:BFJ【参考译文】温彦博又说:“臣听说圣人之道,没有实行不通的地方。突厥残余人众,把性命交给了我们,如果让他们居住在内地,用礼仪法令教化他们,为他们选择部落首领,派遣将士值宿守卫,这些胡人必然畏威怀德,能有什么隐患呢?且东汉光武帝让匈奴单于率众居住于黄河南部的内地郡县,成为了汉朝的藩屏,历经一代也没有叛逆。”10.解析:“听谏”和“进贤士”都是动宾结构,承前省略主语“越王勾践”,应单独成句,故在“听谏”“进贤士”前后停顿,即J处、L处和O处;由下文可知,“是人不死”重复上文语句,应单独成句,即O处。补充:“服诚行仁听谏进贤士”此处中间有两处可断,“服诚行仁/听谏/进贤士”较合适;如果断成“服诚/行仁/听谏进贤士”则明显不当。【断句】胥闻越王勾践服诚行仁,听谏,进贤士,是人不死答案:JLO【参考译文】我听说越王勾践白天不知疲倦地起草文件,夜晚还诵述到天亮,他聚集了几万名敢死之士,这个人不死,一定会实现他的愿望。我听说越王勾践服膺诚信推行仁道,虚心听取谏言,提拔贤能之人,这个人不死,一定会获得好的名声。我听说越王勾践冬天只披着粗陋的毛皮衣服,夏天只穿粗葛布衣,这个人不死,一定会成为吴国的大患。我听说贤能之士是国家的珍宝,美女是国家的祸根。夏朝就是因为末喜而灭亡,殷代因为妲己而灭亡,周朝因为褒姒而灭亡。”吴王不听从伍子胥的进谏,于是就接受了越国送来的这两个美女,以伍子胥不忠的借口把他杀了。11.解析:公孙枝做主语,有三个动作,“得”“说”“献”,其中“得而说之”不可断,“献”前面可断开,宾语“缪公”后断开。再找一处,“三日”,表时间状语可断开。【断句】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三日,请属事焉。答案:GKM【参考译文】百里奚没有遇到有利时机的时候,从虢国逃出,被晋国俘虏,后在秦国喂牛,以五张羊皮的价格被转卖。公孙枝得到百里奚之后很喜欢他,把他推荐给秦穆公,过了三天,请求委任他官职。穆公说:“只用五张羊皮买下他却委任他官职,恐怕要被天下耻笑吧!”公孙枝回答说:“信任贤才而任用他,这是君主英明,让位给贤人而自己甘居贤人之下,这是臣子的忠诚。君主是英明的君主,臣子是忠诚的臣子。他如果确实贤德,国内的臣民都会服从,敌国都将畏惧,谁还会有闲暇耻笑呢?”穆公于是就任用了百里奚。12.解析:画波浪线部分由两个并列句子构成,“为治之要”“知人之道”分别做句子的主语,应在“要”“道”后分别断开;“莫先于用人”句意完整,做“为治之要”的谓语,应在其后断开;“而”表转折,应紧跟在“知人之道”之前;“圣贤所难也”句意完整,做“知人之道”的谓语,中间不应断开。【断句】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答案:DIN【参考译文】臣司马光曰:治理国家的关键,没有比用人更重要的了;然而识别人才的办法,连圣贤也感到困难。所以只好求助于舆论的毁谤或赞誉,于是个人爱憎争相掺杂进来,使善良和邪恶混淆;用档案进行考核,于是巧诈横生,真假不明。总之,识别人才的根本在于主上的至公至明而已。居上位的人至公至明,那么属下有能无能就会清清楚楚地反映在眼中,无所遁形。13.解析:先抓住动词谓语“饥”“乞”“问”,再找主语“晋”“秦缪公”。“晋饥”,“(晋)乞籴于秦缪公(介宾结构做状语后置)”;(秦缪公)问百里奚。找到两处断句,“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再找一处,前面的时间状语“四年”可断开。【断句】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答案:BDH【参考译文】四年(前647),晋国发生饥荒,向秦乞求买粮食。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说:“天灾流行,各国都会更替发生,救援灾难体恤邻国,是国家的道义。应该卖给它。”邳郑的儿子豹说:“应攻打晋国。”14.解析:“条荒政”是动宾结构(“条”是词类活用,名词做动词),应单独成句,前后断开;“躬自赈恤”句意完整,断开;“全活以亿万计”是主谓结构,主语“全活”前断开。找到主要的两处后,再找句首“时值大饥”,表述事情发生的背景,可断开。【断句】时值大饥,条荒政,躬自赈恤,全活以亿万计。答案:DGK【参考译文】范公讳称范景文,字梦章,生下来就端庄诚实,做事淳厚谨慎。做诸生时就以天下为己任,考中万历四十一年癸丑进士,被授予东昌府推官,在他的门上写下“不接受请托,不接受馈赠”,人称“不二公”。平反了很多案件。当时正赶上闹大饥荒,分条公布为应付灾荒而采取的赈灾对策,亲自赈济抚恤百姓,被保全活下来的百姓数以亿万计。15.【断句】其言务欲朝廷别白君子小人,以谓:小人虽小过,当力遏而绝之答案:CDF【参考译文】赵抃,是衢州府西安县人。翰林学士曾公亮并不认识他,推荐他任殿中侍御史,(赵抃)弹劾举发不避权贵幸臣,声名严正,京师称他为“铁面御史”。他认为朝廷务必要辨别明白君子小人,所以说:“小人即使犯了小小的过失,也应当尽力遏制阻绝他;君子不幸有所贻误,也应当保全爱惜,来成就他的德行。”16.解析:此处断句难度较高。“有余”,如果有剩余,假设状语,独立成句。“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则”句首连词;“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省略句,“以(之)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以(之)”作“与”的状语;“道路之废疾饿者”作“与”的宾语;“焉”,句末语气词;本句联系紧密,前后断开。找到两处,再找一处。“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而”,连词,连接的成分较长,其前应断开;“上下”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增减;“其圬之佣”作“上下”的宾语,“以偿之”为目的状语,故“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联系紧密,前后断开。答案: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参考译文】粉刷墙壁作为一种手艺,是卑贱而且辛苦的。有个人以这作为职业,样子却好像自在满意。听他讲的话,言词简明,意思却很透彻。问他,他说姓王,承福是他的名,祖祖辈辈是长安的农民。天宝年间发生安史之乱,抽调百姓当兵,他也被征入伍,手持弓箭战斗了十三年,有官家授给他勋级。他放弃官勋回到家乡,由于丧失了田地,就靠拿着镘子维持生活过了三十多年。他寄居在街上的屋主家里,根据当时房租、伙食费的高低,增减他粉刷墙壁的工价来给付给主人;有钱剩,就拿去给流落在道路上的残废、贫病、饥饿的人。17.解析:题目明确只要求断两处。“戒”后接宾语“诸生亡妄议国政”;连词“且”后一处断句,“自后有上书者”断开较合适。“前廊生看详以牒报检院”(前廊的生员审阅过以后用牒文报送检院),中间也可这样断——“前廊生看详/以牒报检院”,但此处只能断一处,相对而言,断在“自后有上书者”更为合适。【断句】戒诸生亡妄议国政,且令自后有上书者,前廊生看详以牒报检院。答案:GO【参考译文】陈宜中字与权,是永嘉人。年少时十分贫困,但(他的)性格特别超群出众。宝祐年间,丁大全因为同乡侍婢的女婿的关系事奉权贵卢允升、董宋臣,于是得到理宗的宠幸,擢升为殿中侍御史,在御史台特别骄横。陈宜中与黄镛等六人上奏章攻击他。丁大全恼怒,让监察御史吴衍弹劾陈宜中,削夺了他的官籍,(将其)拘禁、监管在其他州府。司业带领十二学斋的学生,穿着整齐地送他到桥门之外,丁大全更加恼怒,在学校中立碑,戒令学生们不要妄自议论国家的政事,并且下令从此以后(凡是)有上书的,前廊的生员审阅过以后用牒文报送检院。从此,士大夫们一致盛赞他们,称(他们)为“六君子”。18.解析:“今天德城兵才千余”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句式,C后的“若”表示假设的意思,连接“战不利”的内容,故应在C后断开;“不若”是“不如”的意思,表转折关系,故应在H前断开;“安”作谓语,“之”作宾语,应在宾语后断句,L处断开。其实,“若战不利城陷必矣”中间也可断为“若战不利/城陷必矣”;但题目只要求断三处,所以此处不断亦可。【断句】今天德城兵才千余,若战不利城陷必矣,不若以恩义抚而安之,必不为患答案:CHL【参考译文】陈夷行说:“德裕的建议,正像古人所说,是借给乱人兵马,而资助盗贼粮食。恐怕对国家不利,不如出兵驱逐。”李德裕说:“吐谷浑等族各有许多部落,他们认为有利可图,就争先出兵进攻,形势不利则像鸟兽一样四散而去,各回自己的巢穴,怎么会尽死为国家效力呢!现在,天德城仅有一千多士卒,如果出战不利,该城必定失陷。因此,不如对回鹘用恩德和大义进行安抚,使他们在边塞安定下来,必然不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假如回鹘果真侵掠边境,也需征发各道的大批兵力讨伐,怎么能让天德独自出兵攻击呢!”19.解析:题目较简单。“此……尔”,表判断,后面断开;“乘此逐北”,偏正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遂定中原”,“中原”作“定”的宾语,后面断开;“不烦再举也”,“不”作为否定副词,放在句首前面断开。答案:此送死来尔/乘此逐北/遂定中原/不烦再举也。【参考译文】唐元宗有攻克、收复中原的志向,等到攻下南闽,心中认为各国可以指麾而定,然而实力弱小,并且没有一员良将。魏岑在宴会上对元宗说:“我年轻时游过元城,喜欢那里的风俗物产,陛下您平定了中原,我单单请求委任我做魏州的地方官。”元宗答应了。魏岑快步到台阶下拜谢。世人都认为这是奸佞之言。后蜀的通奏使王昭远,平常好说大话,听到宋军来攻,搓着手对宾客说:“这是来送死罢了。乘此机会北伐,就能平定中原,不用麻烦再次用兵了。”20.解析:“且”后面的内容,是递进一层,前后断开。“健懦不分”与“众何所劝”中间两个意思,必断。再找一处,前文“奈何浚民之膏泽养此无用之物乎”中“浚”“养”是两个动词,“民之膏泽”“此无用之物”是对应的宾语;句末为语气虚词“乎”。【断句】奈何浚民之膏泽,养此无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众何所劝!答案:GNS【参考译文】冬季,十月,甲辰(初三),左羽林大将军孟汉卿因交纳藁税时,场院官吏侵扰百姓,过多索取所谓“耗余”而定罪,皇帝赐死。有关官员奏称孟汉卿的罪不至死,世宗说:“朕知道这些,只不过想借此惩戒众人罢了!”当初,宫禁警卫士兵,历朝相承,只求息事宁人,不想再简拔挑选,恐怕伤害人情,因此瘦弱年老的居多。但又骄横傲慢,不听命令,实际无法使用。每次遇到大敌,不是逃跑就是投降,历朝之所以丧失国家,也大多由于这个原因。周世宗通过高平之战,才开始认识到它的弊端,癸亥(二十二日),对侍从大臣说:“大凡军队只求精而不求多,如今用一百个农夫也不能供养得起一名士兵,怎么能榨取百姓的血汗,去养活这些无用的人呢!况且勇健懦弱不加区分,用什么去激励士众!”于是命令大力精简兵员,精锐的提升到上军,瘦弱的逐出军队。21.解析:“诸侯有相伐者”,是定语后置,“者”为定语后置标志。“尚耻之”,是完整的动宾结构,宾语“之”后断开。只需三处,我们可以运用由大到小倒推法。先确定“大”的范围,“之”后断一处(断句字母:I)。再来找其它两处,想来想去,也只有在两处断开(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其它别无可能。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是先陈述现象,然后对这一现象进行评论(断句字母:F)。“今鲁父母之邦也”,是判断句,“今”,表时间限制,用在句首,是对“鲁”的修饰,此处主谓之间可停顿,“今鲁”提顿,强调作用(断句字母:K)。【断句】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答案:FIK【参考译文】从前,陈成恒担任齐简公的国相,想作乱篡位自立,但心中惧怕齐国的世族鲍、晏两家,所以就调动他们两家的军队去进攻鲁国。鲁哀公十分担心。孔子也非常忧虑,于是召集门生弟子,对他们说:“对于那些互相征讨的诸侯,我们尚且感到羞耻。如今鲁国是我们的祖国,我的坟墓也要筑在这里。如今齐国要讨伐它,我们难道不应该出去阻止一下吗?”颜渊请求出去阻止,孔子不同意。子路请求出去阻止,孔子也不同意。子贡请求出去阻止,孔子同意了。题组二1.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做好断句题,要认真理解所断语段句子的含意,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利用好排除法。要找到各项的不同之处,联系文意进行排除。“间行求兵”是固定短语,意思是“偷偷外出去搬请救兵”,中间不可以断开;“下……狱”是固定搭配,意思是“把……关进牢狱”,故此后要断开。答案:BCDEFHI2.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把握文句的大意,然后根据文言标志,如:虚词、对话标志、对偶、排比、特殊句式等来断句,最后运用排除法,针对选项中不同的断句点分析、排除。根据文学常识,“礼部侍郎”是官职名称,所以应该在“礼部侍郎”后断开;根据文意,应该是“帝怒,黜十二人”,不是“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答案:ACDEFGI3.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先通读一遍,了解大意,找到一些标志性的词语,然后进行断句。“上书总裁”意思完整,可以独立成句,“总裁善其说”意思完整,不可拆开。答案:ACDEFGIK4.解析:四个选项中不同的断点有两处:①“民贫恐不能偿”;②“安有子倒悬而父不为之解哉安在责其必偿也”。第①处,“恐”的意思是“恐怕”,“恐不能偿”意为“(百姓)恐怕不能偿还”,语意完整,故其前应断开。第②处,句中包含“安有……哉”和“安在……也”两个反问句,两个“安”领起两个独立的固定句式,中间要断开,并且“哉”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答案:ABCDFGHJ【句意】淮南闹饥荒,皇上命令把粮食借贷给百姓。有人说:“百姓贫穷,恐怕不能偿还。”皇上说:“百姓是我的子女啊!哪有子女倒悬在那里而父亲不为他解脱的呢?哪里还会要求百姓必定偿还呢?”5.解析:句中“立三丈之木”的地点是其后的“国都市南门”,而不是“国都市”;“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中的“募”是招募的意思,其主语是承前省略的“卫鞅”,故“募民”前应断开。“予十金民怪之”中“民”是后面“怪之”的主语,且结合后文“能徙者予五十金”可知,“予十金”后应断开。答案:ABCEHJKL【句意】法令制定后并未公布,(卫鞅)担心百姓不相信,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高的木杆,招募百姓中能将它搬到北门的人赏给他十金。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去搬。(于是卫鞅)又说:“能搬走的人赏五十金。”6.解析:语句“出入禁闼二十余年”中的“二十余年”是“出人禁闼”的后置状语,其间不能断开;“出则奉车入侍左右”中“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和“入……”相对其间应该断开。“小心谨慎未尝有过”意为“小心谨慎,从未有过什么过失”,且结合前文四字句式,其间应断开。答案:BDEFGHI【句意】霍光出入宫廷二十余年,外出则陪同汉武帝乘车,入宫则侍奉在汉武帝的左右,小心谨慎,从未有过什么过失。他为人沉静仔细,每次出入,停顿,前进都有固定的地方。7.解析:四个选项中不同的断点有两处:①“霸先遣使苦争之往返数四”;②“僧辩不从霸先谓所亲曰”。①处的“苦”修饰“争”,作“争”的状语,因此中间不能断开。②处根据下文“其子何罪,而忽废之”“其志欲何所为乎”等内容,可见说话人是陈霸先,表达了对王僧辩废立行为的不满;如果将“霸先”作为“从”的宾语断到前面,那么后一句的主语依照语句结构惯例应该是承前省略的“王僧辩”,这与文意相矛盾,因此应该在“霸先”前断开。答案:ACDEGH【句意】等到王僧辩迎纳贞阳侯萧渊明为帝时,陈霸先派使者苦苦劝阻,争辩不休,使者为此在石头城和京口往返了几趟,但王僧辩不听陈霸先的劝说。陈霸先对他的亲信说:“武帝的子孙很多,只有孝元帝能平定侯景之乱,为祖宗报仇雪耻。”8.解析:四个选项中不同的断点有两处:①“百官复诣中书贺逢吉方与张又新语”;②“门者弗内良久”。根据前文内容可知,逢吉先是率领百官上表称贺,后来百官又到中书省称贺,而称贺的事情是“贬绅为端州司马”,如果将“贺逢吉”断在一起,则与前后文意不符。②处“良久”是表示时间的独立词语,其前后要断开。答案:ABCEFGH【句意】李逢吉于是率领百官上表称贺,退朝后,百官又到中书省称贺。李逢吉正在和张又新交谈,守门人不让百官进去,百官等待很久,只见张又新挥汗而出,向百官作揖说。课时作业2古代文化常识版块一四大类型文常积累练类型11.ד进士科重经术,明经科重文辞”错误,应该是“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2.√3.ד一甲状元,二甲榜眼,三甲探花”错误,殿试及第者分为三甲:一甲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4.×国子监也是国家教育管理的最高行政机构。5.ד郎中令”只是九卿之一,“奉常”是九卿之首。6.√7.√8.√9.ד明清时变成对秀才的雅称”错误,明清时孝廉是对举人的雅称。10.ד除”是任命、授职的意思。11.√12.×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故“悬车”也可借指七十岁。13.×移疾多为居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之语,并非真的身体不好。14.√15.ד诸生”包括“在太学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16.×都巡检使掌土军、禁军招填教习之政令,以巡防扞御盗贼。其主要职责是募兵御边与维护境内治安,故“治民进贤”不是其主要职责。17.√18.√19.√20.×三省六部制中,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执行。21.ד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不是中国周代爵位。类型21.√2.√3.√4.√5.ד初十叫‘望’”的说法错误,月中(有时是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日或十七日)叫“望”。(【拓展】“朏”,指农历每月初三)6.√7.ד一般不用来纪月”错误,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也用来纪时、纪月、纪年。8.ד卯时”“五点到七点”错误,“平明”对应的应该是“寅时”,即“三点到五点”。“卯时”对应的是日出。9.√10.√11.√12.×春秋末韩、赵、魏三家分晋,故“三晋”指韩、赵、魏三国。13.ד江左”,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二者不等同。14.ד南宋”错误,应该是“刘宋”。15.√16.ד八荒”原指八方荒远的地方,但在《过秦论》中“八荒”的意思是指天下,故二者意义不同。17.√18.√类型31.√2.√3.ד同一位皇帝在位时,不可以更换年号”错误。同一位皇帝在位时可以更换年号,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4.×对“封”与“禅”的解释错位,应该是: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叫“封”,在泰山下梁父山上辟场祭地叫“禅”。5.ד到达地方后住下”错误,“驻跸”指皇帝出行时中途停留暂住。6.√7.√8.ד愍”含同情;“灵”表批判,为恶谥。9.√10.ד丁外艰”错误,应为“丁内艰”。“丁外艰”指的是父丧或承重祖父丧。11.ד以头叩地后停留而不抬起”错误。顿首是以头叩地,即抬起而不停留。12.√13.√14.√15.ד官吏途中停留再出发”错误,“启节”指职位较高的官吏起程。16.√17.ד实行长子继承制……继承”错误,应该是“嫡长子继承制”,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君位,而庶子即使年长也没有资格继承。18.√19.√20.√21.ד常借以指代国家的破灭”错误,应是指代国家的延续。22.√23.√24.√25.√26.×斋醮,主要用来为众人或百姓求福免灾,“祈求个人长寿”不是其主要用途。27.√类型41.√2.√3.×衮是古代君王或三公穿的礼服。常服是指日常生活中穿的衣服。4.√5.√6.ד声调悲凉激愤”错误,黄钟的声调是最宏大响亮的,可由成语“黄钟大吕”推知,另外,声调悲凉的是变徵之声,激愤的是羽声。7.ד下里巴人”比喻通俗的文艺作品,“阳春白雪”比喻高雅的文艺作品。版块二专题巩固提升练1.解析:B项,“奉,这里意为恭敬地献上”错误。奉,恭敬地用手捧着。答案:B2.解析:A项,“高祖”是皇帝的庙号。答案:A3.解析:D项,“汴梁”不是南京的别称,而是开封的别称。答案:D4.解析:C项,题干中“十二天干、十地支”错误,应该是“十二地支、十天干”。答案:C5.解析:A项,“主要运用的是历史和算术知识”错,应该是天文历法和算术知识。答案:A6.解析:D项,禁中,指帝王所居的宫苑。答案:D7.解析:A项,“黜”和“陟”的意思说反了。答案:A8.解析:A项,应该是旦是女角,末是男角。答案:A9.解析:A项中说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答案:A10.解析:C项,“社,谷神;稷,土神”有误,应为“社,土神;稷,谷神”。答案:C11.解析:C项,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答案:C课时作业3文意的概括分析1.解析:C项,强加因果。张孚敬、桂萼罢免官职的原因并非“使用世宗赐给他们的印章密封上书”,翟銮留任也不是因“无所进言”。答案:C2.解析:A项,“他始终赞同皇帝看法”错误。答案:A【参考译文】翟銮,字仲鸣,考中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年间,他几经迁升,做了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天,朝廷推举阁臣,世宗有意用张孚敬,(群臣)不赞同。就命令再一次推举,才提及翟銮。侍从宦官大多称赞翟銮,皇帝于是越级任用他。杨一清认为翟銮名望低,请求任用吴一鹏、罗钦顺。世宗不答应,命令翟銮入值文渊阁。翟銮刚入内阁时,杨一清辅佐政事,不久孚敬与桂萼入阁,翟銮都小心服侍。孚敬、桂萼都用世宗赐给他们的银章密封上书奏事,唯独翟銮无所进言。皇帝责问翟銮,翟銮就叩头谢罪说:“陛下圣明,我要顺从还来不及,(哪里)有什么建议呢?”世宗心里很喜欢他。杨一清、桂萼、孚敬先后被罢官,翟銮留下独自执掌政事两个月。后来李时入阁,位居翟銮之上,翟銮也没有不高兴。世宗多次召李时和翟銮进见,世宗曾问他们:“都察院拟定抄没谷大用的家产,合适吗?”李时说:“拟定的结论不合乎法律。”翟銮说:“按照法律,抄家的罪行只有三条:谋反、叛逆和奸党罢了。不合乎法律规定,怎么能取信于天下呢?”皇帝说:“谷大用扰乱先朝政事,正合奸党这一条。”翟銮说:“陛下就是上天,春天让万物萌生,秋天让万物凋零,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世宗最终从重拟罪。翟銮替生母守丧回家。服丧期满,很长时间内不被召用。夏言主持政务,翟銮和他商量召用自己。正好皇帝即将南巡,担心边塞有警情,商议派重臣巡视,夏言等就借机推荐翟銮担任行边使。嘉靖二十一年,夏言罢官,翟銮担任首辅。进身少傅、谨身殿。严嵩刚入阁,翟銮因资历地位在严嵩之上,权力却远远不如严嵩,但严嵩终究憎恶他,容不下他。恰逢翟銮的儿子汝俭、汝孝一同考中二十三年进士,严嵩就嘱咐给事中弹劾其营私舞弊。皇帝大怒,交给吏部、都察院审查。翟銮上书辩解,用自己在西苑值勤为自己开脱。皇帝更加生气,勒令翟銮父子罢官为民,把主考官和乡试主考官关入钦犯监狱,并且杖责六十,剥夺官职。翟銮当初辅政时有廉洁的名声。中间守丧居家时,到了贫困不能自给的程度。当他以行边使身份起用后,各边镇的文武将官都全副装束到郊外迎接,常常怕不合翟銮心意,馈赠的财物不可计量。事毕之后,翟銮归来时装了千辆车(的财物),用这些财物赠送权贵,得以再次执掌政事,他的声誉立刻就衰落了。又受他儿子的牵累,最终一蹶不振。过了三年死去,终年七十岁。3.解析:D项,“谢几卿抚养自己的独子谢藻”错,“从子”为兄弟的儿子。答案:D4.解析:C项,无中生有。“朝中一些官员为了讨好他,巴结他”错误,这些官员去谢几卿家是因为他们的交情好。答案:C【参考译文】谢几卿,陈郡阳夏人。他的曾祖父谢灵运,宋时任临川内史;父亲谢超宗,任齐黄门郎,二人都在前代享有盛名。谢几卿从小机警聪明有口才,当时人们称他为神童。后来谢超宗因事获罪被贬谪去越州,途经新亭渚,谢几卿不忍和父亲诀别,于是投入江中,幸好没有沉溺江中。到为父亲守丧的时候,他因哀痛而毁伤了身体,超过了礼仪的规定。服丧期满,他被召补为国子生,齐文惠太子亲自主持策试。他对国子祭酒王俭说:“谢几卿本来的特长就是精通玄学,现在可以用经义考问他。”王俭按照文惠太子的意思提出问题,谢几卿随着问题答对,文辞流畅,文惠太子对谢几卿大加称赞。王俭对人说:“谢超宗算是后继有人了。”谢几卿长大成人之后,十分好学,他广泛涉猎群书,又有文采。初出仕任豫章王国常侍,积功迁任车骑法曹行参军,相国祭酒,出京任宁国令,又入京补尚书殿中郎、太尉晋安王主簿。天监初年,谢几卿被授任征虏鄱阳王记室、尚书三公侍郎,不久又任治书侍御史。谢几卿详细了解旧事常例,仆射徐勉每次遇上疑难,常常向他询问,但是谢几卿常常遇到符合自己心意的事情就去干,不受朝廷法纪的约束。他曾经参加乐游苑的宴饮,未能吃醉就回来了,他就在归途路边酒家,停下车,拉起帷幔,就坐在车上和车前三个侍从马夫对饮,当时围观的人犹如一堵堵墙,谢几卿若无其事,处之泰然。后来,谢几卿因为在朝廷官署里,夜晚穿着短裤,与门生在阁道中饮酒狂呼,被有司弹劾,因此获罪而免去官职。不久又起用他为国子博士,不久他又被授任为河东太守,任期未满,他陈说自己有病而解职。不久,谢几卿又被授任为太子率更令,迁任镇卫南平王长史。普通六年,皇上下诏派领军将军西昌侯萧渊藻督率各路人马北伐,谢几卿上表启奏请求随军北伐,被提拔为军师长史,加威戎将军。北伐军到涡阳败退,谢几卿因此获罪而免去官职。谢几卿的住宅在白杨石井,朝中那些与他交情好的官员常会带着酒去他那儿,他家常常宾客满座。当时左丞庾仲容也因免官家居,他们两人志趣相投,有时乘车去郊野游玩,有时喝醉了就手击金铎唱哀歌,不理睬人们的议论。谢几卿虽然不注重操守,但他全家十分和睦融洽。他的兄长谢才卿去世很早,谢才卿之子谢藻很早就成为孤儿。谢几卿抚养谢藻,照顾十分周到。到谢藻长大自立,历任清贵的官职公府祭酒、主簿,都是谢几卿鼓励教导的结果。世人因此称道谢几卿。谢几卿还未等到朝廷按资历任用,就因病去世。他的文集流传于世。5.解析:C项,“多数事已忘记了”并不是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而是作者袁枚,原文“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答案:C6.解析:D项,曲解文意。原文的意思是说,让子孙知道:官员可以重来,可以去想念他们,迎接旧官员如同迎接新官员一样。答案:D【参考译文】古代的人常常对他从前所管辖的地区再三表达其意。大概是贤能的人视民如家,做官而不能忘了他所管辖过的地方,这个地方的百姓,也不能忘了他吧。我治理沭阳两年,乙丑年,调迁到白下。现在是戊申年了,有感于吕峄亭观察多次写信邀请,我在十月五日渡过黄河,住宿在钱接三家。钱接三是当时的东道主,他的父亲钱鸣和瘦且两腮长有胡子,钱接三在容貌上很像他的父亲,与他谈起他父亲的事,接三不太清楚。(当年)我离开沭阳的时候,是因为钱接三才断奶啊。夜深摆置酒席,听到缓缓的车声,这是吕峄亭派遣使从前来迎接我。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一顿饭的功夫,望见城墙遮拦,知道是沭阳城新的建筑。士绅几十人争着前来扶车。大多是以前朋友,现在全都老态龙钟拄着手杖了。过了第二天,进入县署游览,到父母用膳的地方,姊妹斗草的地方,昔日宴会宾客处理文卷的地方,缓缓行走泪眼婆娑,悲伤泪下,即使是一庖一湢、一井一匽,面对它们也不禁生情,也不能自我解说这是什么缘故。有张、沈两个官吏前来,年龄都是八十多岁了。说起当时判决某个诉讼案件,入帘介绍某个案卷,我完全回忆不起来了。重提又突然醒悟,如同整理儿时旧书,如同失物重得。县里朱广文擅长诗,吴中翰精通鉴赏,解、陈二人擅长绘画与下棋,主人喜欢谈论史鉴,常常到深夜,嘴巴仍然滔滔不绝。我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谈古论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没有片刻的清闲。于是忘记了自己是作客,同时忘了自己身体已经又老又衰了。过了半月,渐渐下起了冰霜,年将末了,不得已苦苦告辞主人。主人仍送至之前相迎的地方,代为备办礼物,整顿好车马,握手问我说:“什么时候再见先生?”我不能回答,并非不想回答,是不忍回答啊。哎!我今年七十三了,忍心欺骗他而说再来吗?忍心伤他的心而说不来吗?然以五十年前的令尹身份,再来旧邦,世上像我这样的人很少了;四品高官,侍奉母亲闲居,仍然能想着五十年前的旧令尹,世上像吕峄亭这样的人更少了。离然后合,合然后离,离可以复合,但是老了不能再变少了。此次一别,我不能学太上忘情,所以做了两幅图,一幅送给吕峄亭,一幅留给自己保存,传示子孙,使他们知道官员可以重来,可以去想念他们,迎接旧官员如同迎接新官员一样,那主人也是可以去想念的。孟子说:“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提笔写下这件事,可以用它来劝勉世人,又不仅仅为区区朋友聚散之感啊。课时作业4文言文得分大户——句子翻译题组一重点实词的翻译1.答案:【实词】断:裁决,处理。忿:愤怒。存:保全。【句意】但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依法裁决,这是忍下了小的愤怒而保全了大的信用啊。2.答案:【实词】覆视:审察、查验。矜:怜悯,同情。状:情况。闻:使动用法,使……听到(上报)。【句意】都让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当判死刑而情由值得怜悯的人,记录下情形上报朝廷。3.答案:【实词】患:担心。赇:贿赂。左右:古义,身边的人;今义,方位名词。【句意】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4.答案:【实词】恶:厌恶。过:过错。忠:形容词作名词,忠臣。佞:形容词作名词,奸臣。【句意】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5.答案:【实词】遂:成功。感激:古义,感伤激愤。【句意】祖逖知道大业难以成功,感伤激愤而生病。6.答案:【实词】具:陈述。歉:歉收,收成不好。白:上报。籴:买进粮食。【句意】每过十天至一个月,(知院官)必须陈述所在州县的雨雪丰歉状况,上报转运使司,如果丰收,就以高价买进粮食;如果歉收,就以低价卖出粮食。7.答案:【实词】徒:只是。文墨:指文书辞章。顾反:反而。【句意】只是处理文书辞章和发发议论,(地位)反而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8.答案:【实词】徙:转移。就:接近。与:参与(包含)。【句意】春夏时转移士兵到有粮食吃的地方去,可省去买粮费用的十分之三,而其他方面(军费)的减少还未包含在内。9.答案:【实词】邀:阻击,拦截。蹑:跟踪,追踪。覆:消灭。【句意】假如俘虏奔逃回去,埋伏着的兵马在前面阻拦截击,大部队在后面跟踪追击,消灭他们易如反掌。题组二重点虚词的翻译1.答案:【虚词】而:连词,表因果关系。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吗”。【句意】大丈夫不能自己谋生,我可怜公子你才给你饭吃,哪是指望你报答我呢?2.答案:【虚词】为:因为。其:代词,自己的。【句意】而百姓有很多非议,这是因为(秦始皇)只是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和大家一同享用的缘故。3.答案:【虚词】所以:用来……的,……的办法。何如:怎么样,怎么办。【句意】如今天下已经依次平定,思考使百姓生存的办法,应该怎么做?4.答案:【虚词】以:介词,用。则:连词,表假设结果,就,那么。【句意】有关部门(如果)一味以诗文声律上的毛病作为限制,学生(如果)只专心于记述背诵,就不能真正选拔出人才。5.答案:【虚词】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相当于“的”。【句意】(韩愈)调任袁州刺史,百姓中有把儿女卖给人当奴隶的,他都计算他们做工的报酬来抵偿其卖身的钱,放他们出去回到各自家中。6.答案:【虚词】焉: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而:连词,表递进,而且。【句意】那些富豪大族名门大姓、狡诈的官吏、品行恶劣的年轻人,都(显出)惶恐不安的样子,不仅担忧被县令判为有罪,而且又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7.答案:【虚词】乃:连词,表承接,于是,就。【句意】(谢统师等人)于是骂曹珍说:“饿死的百姓是因为他自己瘦弱,健壮的人最终也不会到饿死的地步。”8.答案:【虚词】而: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则:连词,表假设,那么,就。【句意】汉天子已经出兵讨伐大宛,大宛是个小国,如果不能攻克,那么大夏这些国家会渐渐地轻视汉朝。9.答案:【虚词】何所:即“所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拿什么。【句意】巡抚、巡按推举弹劾,常常与事实不符,(这样)赏罚不当,拿什么来激励规劝人呢?10.答案:【虚词】乃:强调出乎意料,竟然,却。【句意】现在庆基竟然反过来指责我是诽谤先帝,不也假借名义诬陷得太严重了吗!题组三重点句式的翻译1.答案:【被动句】“见信于世宗”中,“见”表被动。【句意】王朴性格刚毅果断,又被世宗信任,凡是他所做的事情,当时没有敢责难的人,然而没有谁能超过他。2.答案:【判断句】“则四海之福也”中,“则”为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句意】(我)去用极诚恳的态度跟他们说,或许能侥幸使他们听从我的劝说,(那)就是天下的福分了。3.答案:【定语后置】“民有流入江北者”中,定语“有流入江北者”置于中心语“民”之后,正常语序应为“有流入江北者民”。【句意】派遣官员视察,对流入江北的百姓,命令所在地区赈济救助他们。4.答案:【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优游京师”中,“京师”前省略介词“于”,同时介词结构“于京师”置于动词“优游”之后,正常语序应为“于京师优游”。【句意】由于史思明兵马阻碍,不能去任职,(严武)在京城生活得十分闲适,非常自负自大。5.答案:【宾语前置】“孔门是用”中,“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应为“用孔门”。【句意】自傅季友以来,这样的好文章才又出现在任昉笔下。如果收录为孔门(成为孔子的学生),那么任昉(的水平)已经达到了入室升堂的地步了。6.答案:【固定句式】“独……乎”和“独……耶(哉)”一样,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吗”。【句意】即使不远愧于苏武,难道同眼前的张思宁比较一下还不感到自羞吗?7.答案:【被动句】“吾为怀恩所误”中,“为……所……”表被动。【句意】我被怀恩蒙蔽了,辜负您实在太深,如今请让我攻击吐蕃来谢罪。8.答案:【判断句】“世未尝有也”中,“……也”表判断。【句意】如果知道(懂得)写文章却不致力求理,仅仅追求文章的精巧,这是世间不曾有过的事。9.答案:【介词结构后置】“结以大恩”中,介词结构“以大恩”置于动词“结”之后,正常语序应为“以大恩结”。【句意】如今田兴奉上他的土地和军队,坐等朝廷下达命令,不趁着这个机会推心置腹地安抚招纳,用大恩大德去结交他。10.答案:【固定句式】“岂……哉”和“岂……乎”一样,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吗”“怎么会……呢”。【句意】那么我已经在地下和这二人交往很久了,怎么还会有今天呢?题组四文言语句的意译1.答案:【重点】修辞:借代;神器:代指帝位、国家。【句意】先帝卧病在床,诏令陛下监管国事,陛下趁机取得帝位十多年了。2.答案:【重点】修辞:借喻;刍荛:原指割草采薪,这里指浅陋的见解(谦辞,翻译时要注意)。【句意】陛下开拓思路,采纳臣民这浅陋的见解,我等处在不避忌讳的圣朝,着实愿意把愚昧之见都讲出来。3.答案:【重点】句式:“用其所长”“强其所短”结构对举,语意相反。【句意】运用他的长处,事情没有不成功的;强行运用他的短处,势必无法达到目的。4.答案:【重点】修辞:比喻;斗筲:斗与筲都是容量不大的量器。比喻才识器量小。【句意】空泛地追求连圣人都不能穷尽的知识,这是虽有愚公移山的智慧,而见识却如斗筲一样短浅。5.答案:【重点】修辞:借代;尊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常用为宴席的代称。【句意】有时在府中宴饮,(他)坐在宴席间,整日姿态矜持庄重,不曾有一点迎合的意思。6.答案:【重点】古代文化知识:朱、紫:红色、紫色,这里指官袍。【句意】身着官袍,高头大马,锦衣玉食,前呼后拥,赏赐延及宗族,这足够成为一生荣耀,怎么能不竭诚报国呢?7.答案:【重点】补充省略:“使吾惭见此三人”是结果,前面应补出原因。【句意】我已经答应周匝了,(如果按你说的做),会让我不好意思见这三个人了。你的话虽然正确,但还是看在我的面子上委屈自己执行一下吧。课时作业5诗歌“7大题材”针对练1.(1)解析:C项,黄庭坚在这里引用“凉”,并没有悲观厌世,只是想要在隐逸与天伦之乐中寻找慰藉。答案:C(2)答案:①颈联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急雪”与“惊风”凸显眼前的风雪交加之景,使诗人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离散,正反映了诗人触景所生之情。②运用比喻,大雪纷飞中,借相互依傍的鹡鸰鸟、恓惶的鸿雁来比喻兄弟患难与共(答出鹡鸰鸟或鸿雁其一即可)。③运用对比,“脊令并影”既是手足情深的写照,又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④一语双关:风雪交加既是自然环境,也是社会(政治)环境的象征。2.(1)解析:C项,应为“天”字境界阔大,与起句相呼应。答案:C(2)答案:①结尾写了烟雨濛濛的江南美景,低矮的船篷,濛濛的细雨,如烟的杨柳。意境优美、迷离、清冷。②词人借想象之景写出心境的凄凉和心中欲去而流连、不去更思归的复杂情绪。词的最后以景作结,寄情于景,渲染了情境,使词含蓄隽永,意犹未尽,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3.(1)解析:B项,“在万户侯面前骄傲不起来”错,准确理解应是:渔夫虽然不识字,但他自在美好的生活足以让人间的万户侯羡慕。C项,“行为狂放不羁”错,这里只能说成是“行动无拘无束”。D项,“凄凉肃杀的景色”错,结合小令意境理解,应该是白鹭沙鸥点秋江的生动美妙的情景。答案:A(2)答案:相同情怀——远离世事(远离纷扰、远离尘嚣、不满于现实),崇尚自然(钟情自然、寄情山水)。不同情怀——白朴有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于淡泊宁静,崇尚逍遥自在生活的情怀;柳宗元虽孤寂郁愤,但却仍有着清高而孤傲的情怀。4.(1)解析:C项,“汉村里的村民修筑城堡作为天险,以保卫汉族的风俗习惯”错,应是写“当年屯垦戍边时修筑的城堡和据守的天险依然如故,汉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也仍然保存”。答案:C(2)答案:①反映了边地汉族居民盼望大唐收复失地,免受吐蕃奴役的强烈愿望;②表现了诗人对朝廷腐败无能的忧虑;③抒发了诗人希望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5.(1)解析:“王气”是指王朝的运数;颈联是说,耳边响起的《玉树后庭花》的歌声,使人想起当年陈后主沉湎歌舞,荒废朝政,导致国破身俘。答案:D(2)答案:①借景抒情:帝都风物犹在、人事不同的变迁之感(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之感)。首联、颔联寓情于景,诗人大笔勾勒赏心亭风物,寄寓沧桑变迁之感。(亦可分析“空”“压”“来”“入”等的炼字之妙)。②借典抒情:对统治者不以前车为鉴、沉迷亡国之音的忧虑之感。诗人用典,悲叹北宋统治者不吸取陈后主荒淫误国的历史教训。6.(1)解析:C项,“三字暗含了作者对桂花的抱怨和不满情绪”不恰当,没能从全词来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情,牵强附会。通读全词可知,“却无情”看似抱怨,实际上却表现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答案:C(2)答案:外在形象:有金光灿烂的色彩和碧玉一般的如刀裁似的层层绿叶;有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内在气质:精神气度如魏晋名士一般超凡脱俗,个性鲜明,风度翩翩,节操高尚,令人崇敬欣赏。7.(1)解析:B项,“表现了隐居生活的艰苦和辛酸”错,诗中“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说明桃源中人不管沧桑之变,远离尘嚣,过着淳朴的生活,怡然自乐。答案:B(2)答案:英明的首领死去后哪能轻易再得到?天下纷纷扰扰经历了多少像秦末那样的祸事。①表达对无道统治者的痛恨、批判。②对贤明君王的渴望、期盼。③对历代百姓痛苦生活的深切同情。④对世事沧桑巨变的感慨。⑤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渴望。课时作业6鉴赏诗歌的形象题组一对点练1.解析:解答此题,要结合诗中对人物的动作、心理、神态、环境等方面的描写来分析。第一首诗重在环境描写,描写了一幅景色优美的春景,再抓住关键词“烂醉”就可以分析出诗中形象了;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幅秋景,抓住关键词“倚杖”“白人头”来分析人物形象即可。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①是什么形象;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答案: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2.答案:①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②本词用“缺月”“疏桐”“漏断”“寒枝”“洲冷”等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侧面衬托用“孤”“惊”“回”“恨”“寂寞”等词语极写孤鸿的神态和心理。3.解析:诗歌虽然不能像小说一样通过塑造完善的人物形象来传达诗人的思想情感,但从诗歌中人物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把握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仍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整体把握了形象,才能更好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本题中“剑”是诗人的武器,是壮志的象征,也是悲恨情绪的寄托;“箫”,其音调婉转悲凉,借以传达幽怨愤慨之愁绪。二者连用,展示了一个既拥有报国立业的雄心壮志,又饱含忧国伤时之幽情的诗人形象。答案:剑是诗人的武器,是壮志的象征,也是悲恨情绪的寄托;箫,其音婉转悲凉,借以传达幽怨愤慨之愁绪。二者连用,展示了一个既拥有报国立业的雄心壮志,又饱含了忧国伤时之幽情的诗人形象。4.答案:诗歌的前两联描绘了一幅秋水满池,碧波荡漾,荷花点点,荷芰点缀,秋风徐来,栏杆生凉,夕阳照篱的初秋荷塘图。5.解析:要赏析词句,首先要读懂词句,从画面的意境、表达情感、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该诗句即可,当然要整体把握全词,方能正确解读词句,赏析诗情与效果,“何时共泛春溪月”写出了与情郎在月下泛舟的唯美情景,但只是一种想象,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凄苦。答案:词人运用想象,描绘了一幅与情郎春夜月下泛舟的美妙图画,创设了一个宁静、温馨的优美意境,表达了女子对与情郎相会的期盼之情,反衬出女子的离恨之苦。6.解析:回答该题,可分为三步:第一步,确定诗歌意象。首先找出诗歌中描写的人、事、景、物等,然后确定哪些内容体现了诗人情感,由此确定诗歌使用的意象。这首诗描写了“碧空”“月华”“愁人”“残菊”“疏篱”“衰桐”“寒井”“塞鸿”“邻鸡”“白露”等,这些内容都体现了诗人的“愁”情,都是诗歌使用的意象。第二步,体会意象内涵。首联,写明月和明月下的诗人,诗人对月凝视,忧思萦怀。颔联,写残菊和衰桐。该联“花开”对“叶下”,“残菊”对“衰桐”,“傍疏篱”对“落寒井”体现了晚秋萧瑟的景象。颈联,写塞外飞鸿由北向南迁徙,邻家鸡鸣也推迟。该联中,“塞鸿飞急”对“邻鸡鸣迟”,“觉秋尽”对“知夜永”反衬晚秋的寒冷与漫长。尾联通过对诗人在瑟瑟秋风、清冷白霜中孤独身影的描写,表现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第三步,体味意境特点。意象体现的特点,决定了诗歌的意境特征。赏析意境,可以从分析意象特征的角度入手—比如意象“残菊”一方面表现了菊花凋零的状态,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环境的凄清等;再如“夜永”,表现夜之长,反衬诗人不能入眠的状态,表现环境的孤寂、凄冷等。答案:这首诗描写了如水的月光、凋落的菊花、飘零的落叶、急飞的塞鸿、寂静的秋夜、袭人的冷风等意象,营造了一个清冷、孤寂的意境。7.解析:“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淡淡几笔,就勾勒出另一幅凄清的寒江芦雁图。词人在描绘的时候借助雁群的这一意象特点,展现出一种凄凉的情感,这些意境有芦花,有明月,寄托了对离乱中人民一种深切的同情,极其鲜明地展现出内心的苦与悲凉,突出自己的亡国之痛。答案:“雁”这一意象的特点:①“南来”,因季节变化不得不离开家园,从北方向南迁;②“无数”,流落他乡的雁群极为庞大;③“和明月,宿芦花”,处境凄凉,只能伴着清冷的明月,栖于瑟瑟的芦花之上。“雁”的形象寄寓了诗人对乱离中有着不幸处境的人民(也包括自己)的无限同情和慨叹。8.解析:抓住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中的画面,最后用一两个词语总结一下画面。“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前两句主要意象是“斑鸠、杏花”,鸟语花香,后两句的主语是农民,主要写农人的劳作,这是一幅明媚、生机、充满希望的春景图。答案: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春日田园图,春天到了,斑鸠在屋上不时鸣叫,村中的杏花争先开放,开得雪白一片;农民有的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这一切都透出一种明媚、生机、充满希望的春天的气息。9.答案:梅花虽不及牡丹的国色天香、荷花的高贵典雅,然而,它那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凌霜傲雪的高贵品格却令我赞叹不已。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季节,只有梅花傲然怒放,有着“凌寒独自开”的冰心玉骨。梅花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它那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为世人所称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10.答案:于诗中的蚕是甘于牺牲的形象:野蚕采食青桑吐丝成茧,甘愿牺牲自己,广泛给予人民恩惠。刘诗中的蚕是盲目牺牲的形象:春蚕独自辛苦,却不知为谁吐丝成茧,还要遭受焚身之难。题组二综合练11.解析:(1)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故选C。(2)从题干给出的信息看,本题共分二问。第一问中,抓住“乱云”“急雪”两个景物,将之串连概括即可。第二问中,对“用意”的分析,应从写作手法入手,分析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感,由于“雪”在此联中是第一次出现,又要考虑与标题的对应问题。答案:(1)C(2)①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②诗人借景抒情,一语双关,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③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12.解析:(1)D项,“室外皎洁的月光消除了其忧愁”理解错误,从诗歌的结尾看,诗中主人公的忧愁并没有消解。(2)要注意“月”这一意象的常用意义——借明月寄相思。另外,女主人公的“愁”“泪”等也证明了这一含义。答案:(1)D(2)古诗中常借明月寄相思,诗歌中的女主人公看见一轮无声明月,独悬空荡天地间,顿生孤独凄凉之感。同时,浓浓的情思也借助圆圆的明月,随着皎洁的月光传递给远方的亲人。课时作业7鉴赏诗歌的语言题组一对点练1.解析:这是一首写夏日急雨之壮观的写景诗。颔联用多种比喻写风雨之势。“怒涛”“卷”上“沙滩”,借潮水之汹涌比喻雨势之迅猛。以“鸣瀑”喻军声,又以“军声”喻风雨之声。“吼”突出声音之大。答案:“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袭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了骤雨声势之大。2.解析:鉴赏词句中的关键词,首先要弄懂词义。本题中,“湿”用作动词,沾湿;“迷”,使动用法,使……迷路。然后结合词句内容理解关键词的表达效果。风清露冷,弄湿了行云;沙水一色,使归舟迷失了方向,描绘出一片苍茫浩渺之景。最后指出由关键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答案: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好像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方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3.答案:“争”和“乱”。“争”为“争相、竞相”之意,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江山重重叠叠地争相奔涌进入眼帘的景象,表达了对美好山河的赞美之情;“乱”写出风劲雨急的动态场景,紧扣标题“急雨”,更充分地表现了“急雨”的特点,也表达了羁旅奔波之苦。4.答案:(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2)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5.解析:这首送别诗所抒发的并不单单是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有诗人对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至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的颔联集中表现了诗人长期郁结于心的孤独、愤懑与愁苦。诗人用“一身”“六千里”“万死”“十二年”这一连串的数量词,高度概括了自己孤苦的现状、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以及贬谪的距离之远和时间之长。答案:“一身”概括出了诗人孤苦一人的凄惨现状,“万死”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的角度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之远和时间之长。经过这些数量词的点缀,诗句读来更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6.解析:为了表情达意,古诗词中的数量词的运用,一般都带有泛指或夸张的作用。比如此诗中的“万里”“百年”,就使用了夸张的手法,诗人极力表现自己离家之久远、年老之体衰,从而表达了深沉的悲苦之感。答案: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远客常悲秋、久病独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对句之中,使读者深感诗人沉重的感情脉搏。7.解析:历历,形容清晰可辨;萧萧,形容骏马的鸣叫声。此处运用叠词,使对人马行进状态的描写更加生动。以旌旗(迎风飘扬的战旗)代指行军队伍,使对队伍过桥情景的描写更加形象。答案:运用“历历”“萧萧”这两个叠词,生动地描写出人马行进的状态,增强了语言的韵味。“旌旗”运用借代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队伍过桥的情景,为后文抒发词人的喜悦心情作了铺垫。8.解析:这首诗写的是春景。“葱葱”一词常用来形容草木苍翠茂盛的样子。“靡靡”常用以形容风吹草之貌。两个叠词的运用,表现了诗人对景物的观察之细,使诗歌富有音韵之美。答案: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茂盛的样子。同时,叠词在音节上富有韵律感,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表达效果。9.解析:题干中的两个词是叠词,分析其妙处,仍可按照解答炼字题的基本步骤来进行。同时应注意,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其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其次是加强感情的表达效果。答案:巧用叠词,具有音韵美。“送送”意为送了一程又一程,描写送别友人时的情景,表达了彼此难舍难分的深厚情谊。“遑遑”是诗人想象友人独自前行时的匆忙、惶惑,写出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挂念。10.答案:浮云、流水两词都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写出别后像浮云一样漂泊不定,十年的时光像流水一样一去不返,表达了诗人对别后多年漂泊、岁月流逝、年华易老的人生感喟(感慨)。11.答案:诗眼是首联中的“悲”字。“悲”字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诗歌首联直言登临之悲,后三联具体写悲的内容:颔联写多年漂泊,故乡的山川风月只能在梦中相见,是身世飘零之悲;颈联写故乡风物依旧而自己华发早生,是人生短暂之悲;尾联写自己落魄还乡,徒惹嘲笑,是老大无成之悲。12.解析:题干中的“(第)三、四句卓然名句,千载不朽”表明了这两句在表达技巧上的特殊性。第三、四句虽写景细腻,但更是为了写情,表达较为含蓄,表现出作者与朋友相见时的惬意心情。答案:细雨看不见,但衣服已湿,可知时间过了很久;“闲花”既说明落花很轻,又可见作者心在叙谈而不在赏景;拈出细雨、闲花,笔触细腻,表明作者心中忘记了时间、天气、景物,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作者与朋友相见时的惬意心情。13.答案:①点题:“不得意”,暗扣标题中的“落第”;“柳条春”暗含送别之意,切合标题中的“送归”。②情感内涵丰富:“怜”字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况复”递进一层,将伤别之情和人生不如意融合起来,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丘为的怜惜。(意思相近即可)14.解析:首先要用术语概括出这首词的语言风格,然后举例分析该风格在词中的具体体现。要想准确概括词的语言风格,需要细读全词,并联系所掌握的语言风格种类进行判断。答案:这首词语言优美、清新、自然,简洁明快,抒情性强。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幅清晰鲜明的画面,景色、人物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如词的中间四句,一句就是一幅赞美“江南好”的画卷,画中饱含了作者对江南的依恋之情和有家难归的哀怨之感。15.答案:本曲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流畅,生活气息浓厚,用词精练妥帖。“俏冤家”“想念他”“瘦岩岩”等语通俗自然,较口语化。“偏”“羞”等字精练传神,很好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题组二综合练1.(1)解析:B项,“表现了词人对山高路远的不满情绪”错误,这里是词人对家乡的眷恋与不舍。答案:B(2)答案:①采用了夸张和反复的手法,突出了淮山之高、淮水之广和词人愁恨之多。②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将抽象的“愁”与“恨”用“千里”“万顷”来形容,具体可感。2.(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项,“回忆去年在吴门时”错误,三、四两句写的是眼前“滞留舒州”的景象,诗人担心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答案:B(2)答案:第一联中的“惊”是诗眼。诗人为冬至的到来、春节为期不远了感到惊叹,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伤感之情,以及因留滞在舒州,担心不能及时赶回家与母亲春节团聚的忧虑之情。3.(1)解析:B项“借喻战争”错误,此处为借代。答案:B(2)解析:内容上:颔联描绘出居庸关一带辽远空阔的地形,气势雄浑,格调高远;语言则分析动词“出”“生”两个字的运用生动传神,使整个画面充满动感;艺术手法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着边境变幻不定的战争风云,暗含了诗人对边患的隐忧。手法答远近结合也可,分析要结合诗句进行。答案:①写景远近结合,层次分明:上句描写云从天边升起,为远景;下句写大草原上万马奔腾如同刮风,为近景。②善于炼字:“出”“生”二字运用生动传神,使整个画面充满动感。③描绘出居庸关一带辽远空阔的地形,气势雄浑,格调高远。4.(1)解析:B项,诗人表达对千年豪杰的赞美,将青口帅归入豪杰之列,赞美、希冀;而辛弃疾表达的是对英雄难觅的无奈哀伤。答案:B(2)答案:(示例一)元好问这首诗“有豪放迈往之气”。①从内容或意境看,首联和颔联作者以横波亭的孤高之势、周围山川的雄壮暗喻青口帅豪杰之豪情;②从情感看,尾联写倚剑高歌,慷慨豪饮,遥想浮云下的西北神州,都表现出勇往直前,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示例二)元好问这首诗“有豪放迈往之气”。从语言上看,本诗遣词用字不同凡响,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像首联中的“插”“压”等字把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传神地表现出来了。再如颔联中的“万里”“千年”分别从空间的广阔与时间的久远来表现景之壮观与人之英武,字里行间表现出一种磅礴于胸的豪迈之情。课时作业8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题组一对点练1.解析:“一江离恨恰平分”将“离恨”比作滔滔江水,可知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再根据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的主要作用,联系词句分析即可。答案:比喻。离别的悲愁如眼前的江水那么多,一半给你,一半给我,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内心难以言状的离愁。2.解析:从“如走马”“如飞鸟”不难看出诗歌使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是比喻。结合比喻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并联系诗句内容进行分析即可。答案:此诗主要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这一静态的景物写活了,使之形象生动。“山如走马”“帆如飞鸟”,均写出了舟行之快。3.解析:“卷帘尽放春愁去”,一个“放”字,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答案:此句采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从“放”字可以看出,词人将无形的、无生命的愁绪当成了有形的、有生命的人或物来写,这就使无形的春愁变得生动、形象。4.解析:“三万里”“五千仞”,以夸张的手法突出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入”“摩”二字,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有生气。这两句体现了民众的坚强不屈,也反映了诗人收复失地的决心。答案: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三万里”极言黄河之长,“五千仞”极言华山之高,写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收复失地的坚定的态度。5.解析: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形象地写出了岳阳楼之高以及诗人在此饮酒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与感受。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与感受。6.解析:韦诗首句以烛喻月,有“孤灯相伴”“今夜月同孤”之意。赵诗首句“晕”字本指日月周围的光环,此处以“晕”代月,属于以特征代本体,可联系“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等谚语来解读。答案: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7.解析:“翠羞红倦”乃“羞翠倦红”之意,用“翠”代“叶”、“红”代“花”,春色是艳丽夺目的,孤寂无伴的女子却是苦恼的。西湖美景非但不能消忧解愁,反而望“翠”生“羞”,见“红”而“倦”。写出了女主人公郁郁寡欢的心情。答案:该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翠”代“叶”、“红”代“花”,以颜色借指艳丽的春色,而“羞”“倦”是女子触春伤怀、神倦意怠心理的具体表露,表现了女主人公郁郁寡欢的心情。8.解析:联系上句“贪看年少信船流”和下句“遥被人知半日羞”可知,姑娘“隔水”抛出的,既是实物“莲”,又是心意“怜(爱恋)”。此处运用的是谐音双关,巧妙地表露了采莲姑娘的情意,趣味横生。答案:运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莲”谐音“怜”,有表示爱恋之意。作者采用了传统的谐音双关隐语,巧妙地表露了姑娘的情意,饶有情趣,富有江南民歌的特色。9.解析:这里的“丝”“悟”都是谐音双关:“丝”谐音“思”,犹言织妇对情人的无限情思;“悟”谐音“忤”,指织妇的情人并没有像织妇自己想的、他所承诺的那样与她成为佳偶,反而背弃了与她之间的情感。“匹”为语义双关,以织丝不成匹隐喻与情人不能匹配,令人油然生出怜惜、感慨之情。答案:这两句从修辞手法上看,最大的特点是双关。“丝”“悟”两字是谐音双关,“匹”是语义双关,表达了女子对情人负心的痛心谴责和对不能与之成佳偶的憾恨之情。10.解析:①从“雅调”“旧谱与新声”可知上片是从乐曲方面描写琵琶演奏,是正面描写。“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写乐曲的演奏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写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天然律吕”写乐曲声律的高雅。②从“洗耳为渠听”可知下片是从听者方面描写琵琶演奏,是侧面描写。“天气暖犹轻”“轩窗静来偏好”是通过气氛感受来描写的,“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是通过典故联想来描写的,“语溪乍雨初晴”是通过景色渲染来描写的。答案: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11.解析:元曲中的“管甚月明归路远。船,休放转;杯,休放浅”表达的情感是间接的。作者写到别管那些天晚路远的事,且自饮酒游西湖。表达自己沉醉于西湖美景之中的喜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直接表达了诗人徜徉在西湖美景中的愉悦。答案:元曲间接抒情,虽夜深路远,还不愿返回,劝友人继续饮酒,从侧面烘托出作者游西湖的喜悦和兴奋。唐诗直抒胸臆,绿荫下白沙堤的“行不足”,直接表达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愉悦之情。12.解析:上阕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解答本题时,要将对比的双方分析清楚,还要分析表达效果。答案: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从“台城游冶”到“吟醉送年华”用生动的史实铺叙六朝最后一位君主陈叔宝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最后两句与前面的诗句形成强烈的对比,以“回首”二字,由繁华陡折至败亡,以“却羡”二字,漫画似的勾勒出被隋兵攻破金陵,陈后主走投无路,最后连井中蛙也做不得的悲惨结局,表达了词人对这些群丑的愤怒与鄙弃。13.答案:颔联主要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写景。上句描写愁客(作者)独对秋月的情态,是静景;下句描写傍晚的天空回荡着山寺钟声的情景,是动景;进一步渲染了空寂的氛围。14.答案:本诗突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首联写实,交代诗人和友人当年同时离家避难,如今诗人送友人“独北还”,而自己却“不得还”;颔联上句实写流落他乡白发已生,而后句则虚写“旧国”青山如故;最后两联虚写,想象友人“北还”旅途中寂寞、艰辛、愁容不展和危险的处境。虚实结合,互为补充,开拓了诗的意境,丰富了诗的情感。15.解析:上阕首句写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经“忆”字提示,下文便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尽日凭阑楼上望”句表明作者终日留恋,望而未停,足见西湖之美。“三三两两钓鱼舟”句写风物,“岛屿正清秋”句写背景,相映生辉。下阕前两句,继续写当日楼上见闻,前句写声,摹笛声渺茫幽远、似有若无的韵致;后句写形,用“忽惊起”状白鸟翩然而逝、倏然而惊的形态,色彩明快,颇具情味,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别来”二字将思路从回忆拉到现实。“闲整钓鱼竿”不仅呼应上阕之“钓鱼舟”,而且以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神情,衬托忆西湖忆得不能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念头。词之下阕,营造出钓翁隐没的寥廓苍茫的背景,以景寓情,寄托了作者“出尘”的思想情感。答案: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风景的美好;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题组二综合练16.(1)解析:A项,“赞美了妻子的开明贤淑”有误,从诗中来看,“戏言后事”,表现了夫妇感情亲密。答案:A(2)解析:“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意思是“你穿过的衣裳已经快施舍完了,你的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