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_第1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_第2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_第3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_第4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准下列字音:

豁然俨然衣着阡陌鬓要邑诣骥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1)通假字:具、

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

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

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过程与方法:

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再用归纳

比较法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辩证地评价陶渊明

的社会理想,最后熟读成诵,汲取文化营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

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

2.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

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

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

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

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

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

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

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济阳柴

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著名诗人。是大司马陶侃的

曾孙,其祖父、父亲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

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但时值东晋和宋

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使之壮志难酬。陶渊明29岁

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归。渊明35岁时,在

江陵为桓玄僚佐。40岁为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义熙元年

八月,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役告诉

他要束带鞠躬迎接,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即自

离职去,在官仅八十多天。离任时,做了一篇《归去来兮辞》

以明志。因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从此过着“躬耕自资”

的隐居生活,再没有出仕,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了

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

遁世的思想。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

质朴自然,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桃花源记》是他的散文中最为有名的一篇,寄托他的社会

理想,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

愿望。

2、写作背景与写作动机

(1).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公元

421年),作者时年57岁。他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者

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

生流血政变。如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

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恭

帝。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剥削压榨,给百姓

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他面对现实,深有感触,

于是,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这篇

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桃源仙境?这要从他的时代和思

想说起。东晋末年,陶渊明家乡江州(今江西九江)一带,

由于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

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刘毅传》)。及至晋宋易代,人

民逃亡情形更为严重。《宋书•荆州蛮传》说:“宋民赋役严

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因“蛮无徭役,强者又

不供官税:这些史实便是虚构桃源仙境的历史背景和社会

基础。从思想来说,陶渊明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并又追慕

阮籍高洁,久慕淳风,眷爱丘山,厌恶官场,曾以“羲皇”

上人自谓,幻想做无怀氏、葛天氏之民。这些思想意识积聚

起来便成为其虚构仙境的思想根源。《晋书•本传》说陶渊

明自以曾祖为晋世宰辅而“耻复屈身后代”,故何文焕说他

是以“避宋之怀”写桃源人避秦之事,也可作为剖析其创作

动机的参考。

3、桃花源:中国的乌托邦

自从有了阶级社会以来,人们都幻想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

压迫、财产共分的理想社会生活,这就是“乌托邦”。

“乌托邦”是欧洲拉丁文的音译,原意为“乌有之乡”,即

不存在的地方。自从16世纪初叶,英国人莫尔在《乌托邦》

一书中描绘了一个废除私有财产、实行公有制、按计划生产

和消费及人人都从事劳动生产的理想社会后,人们便把“乌

托邦”理解为“空想的理想社会”,“乌托邦”也就成了“空

想”的同义语。

在中国,乌托邦同样令人憧憬、神往,晋代著名的田园诗人

陶渊明,在他的作品中,就表现了对“乌托邦”的美好向往。

陶渊明一生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灾害频繁的年代中,几次出

仕,壮志难酬,终于归隐田园。自己一生的贫病交加,以及

亲眼目睹的社会腐败混乱、民生疾苦,使其内心深处产生了

一种对美好、平等、安定的社会生活的渴盼,正是有了这种

渴盼,才使得他唱出了一曲世界上最古老的“乌托邦”恋歌

——《桃花源诗并序》。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注意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豁(hu。)然开朗俨(ydn)然诣(yi)

太守垂髯(tiao)

刘子骥(ji)阡(qiGn)陌交通便要(y

ao)还家

(二)熟悉课文:

1.疏通字词。

为业:靠……谋

生。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

别的。

鲜美:鲜艳美

丽。异:诧异。

穷穷

尽。

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

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

阔。属:类。

全。

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都。

所从来:从哪儿来。

问讯:打听消

息。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

女。邑人:同乡

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

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

来。皆:都。

叹惋:感叹,惋惜。延:

请。

语云:告诉(他)说。不

足:不值得。

既已

经。

志:做记号。

如此像这

样。遣:派。

欣然:高兴地。

(三)、文言字词小结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说如此

今义:这样

古义:沿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

寻:寻找寻向所志

房子屋舍俨然

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标记寻向所志

向:以前寻向所志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四)理清文章线索、结构:

1.全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分别写了发

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

源的情形,再寻桃花源的情形。

分组讨论,明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2.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全文以武陵人的行踪为线索,可

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表明桃林的发现实属偶然。“芳草

鲜美,落英缤纷”这奇异的美景则引发了渔人的好奇心,为

下文渔人走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和淳朴的社

会风尚。

第2段:写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

“初极狭”旨在表明桃花源隐秘难寻。而对自然环境和生活

情况的描写,则表现了人们宁静、幸福的生活,展现了作者

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图景。

第3段:写桃花源中人的社会风尚。

“要”、“延”等表现了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和睦相

处的人际关系。村中人的自述,写出人们厌恶战争、追求和

平的愿望。“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既说明他们珍惜和平,

不愿让外人来打扰他们的生活,又为下文“不复得路”埋下

伏笔。

第三部分(第4—5段):故事的结局一一人们再也找不到这

个桃花源。

先写渔人“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再写刘子骥“规

往“,“未果”,既为桃花源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又含蓄地

表明这种理想社会只是一种幻想。

四、全班齐读课文,尝试着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字句解释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关键字:为:作为。

句译: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把捕鱼作为职业。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关键字:缘:沿着。行:走,这里指划船。

句译:他沿着溪流划船,忘记了自己走的路程有多远。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

纷。

关键字:杂:别的,其他的。鲜:鲜艳。英:

花。

句译:忽然他遇见了一片桃花林,(这片桃花林)两岸几百

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芬芳的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扬

扬,繁多交杂。

4.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关键字:异:以……为异,即对……感到惊异。复:又。前:

往前。穷:尽,这里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句译:渔人对这种景象感到很惊异,又往前划船,想要走到

这片林子的尽头。

5.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关键字:尽:完,没有了。得:看到。仿佛:隐隐约约,看

不真切。

句译: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渔人就看到

一座山。山上有各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些光。

6.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

朗。

关键字:舍:舍弃。道:通过。行:走。豁然开朗:指一下

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形容由窄小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

亮。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句译:渔人就舍弃了小船,从山洞口进去。起初山洞很狭窄,

仅能容一个人通过。遣人又往前走了几十步,眼前突然开阔

明亮起来。

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关键字:平:平坦。旷:空阔,宽阔。俨然:整齐的样子。

之:这。属:类。

句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

池塘和桑树竹林这一类的景物。

8.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关键字: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闻:听见。

句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9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关键字:往来:来来往往。种:耕种。作:劳作。悉:都。

如:像。

句译:那里面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男男女女的衣着打扮,全

都和外面的人一样。

10.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关键字:黄发:指老人。垂髻:指孩子。并:都。怡然:安

闲快乐的样子。自乐:自得其乐。

句译:老人孩子都安闲快乐,自得其乐。

1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关键字:乃:竟然。具:详细。

句译:桃花源中人看见渔人,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

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1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关键字:要:同“邀”,邀请。作:做。

句译:有人便邀请他回家,摆酒杀鸡做食物来款待他。

13.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关键字:闻:听说。咸:都。问讯:询问打探消息。

句译:村里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询问打探消息。

1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关键字:云:说。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复:再。焉:相当于“于之”,从这里。

间隔:与外界隔绝,断绝往来。

句译: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

女和乡亲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从此

便和外界断绝了往来。

1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关键字:今:现在。世:朝代。乃:竟然。无论:不要说,

更不必说。

句译:他们又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渔人告诉了他

们,)(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1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关键字:为:对,向。具:详细。叹惋:感叹。

句译:渔人一五一十地对他们详细说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听

的人都感叹起来。

1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关键字:余:其余的。各:各自。复:又。延:请。至:至L

出:拿出。

句译:其余的人各自又请他到他们家去,都拿出酒菜食物来

招待他。

1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J

关键字:语:对……说,告诉。云:说。足:值得。为:对,

向。道:说。

句译:桃花源中人告诉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

说啊。”

19.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关键字:既:已经。得:找到。扶:顺着。向:先前的,从

前的。志:做标记。

句译: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先前来的路回去,

一路上处处做上标记。

20.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关键字:及:到。诣:到……去,这里是拜访的意思。

句译:渔人到了武陵郡,拜见了太守,说了这些情况。

2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关键字:即:就。遣:派遣。往:去,前往。寻:寻找。向:

先前。所志:所做的标记。迷:迷路。复:再。得:找至八

句译:太守就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居然

就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22.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关键字:闻:听说。之:这件事。欣然:高兴的样子。规:

计划。果:实现。寻:不久。终:死。问津:问路,这里是

探访的意思。津:渡口。

句译:(刘子骥)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去探访。这

个计划还没有实现,不久他就病死了。后来就再没有去探访

桃花源的人了。

二、深入研讨课文

1.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

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

口人。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呼陌交

通,鸡犬相闻。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

绝的久

远。

6.提问: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

源外的

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7.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

桃源不

得埋下伏笔。

8.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

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

而无、

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9.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

当怎么

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

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

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

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

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艺术特色

1.构思巧妙,引人入胜。全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作

者把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和出来后的

事情都贯穿起来,使文章的层次清楚;同时又按照生活的逻

辑、事情发展的顺序,以及人物、时间、地点和前因后果等

都作了合情合理的交代和叙述,而这些人物和事情的来龙去

脉始终都有依据,不显得奇异突兀,吸引读者进入桃花源境

地,令人心驰神往。如开始假设在“晋太元中”,未确指,

这就使故事具有无从查考的传说性质。接着引出武陵渔人

“忽逢桃花林”,这给故事抹上了神秘的色彩。从“忽”字,

表明渔人完全是无意中进入桃花林。渔人走完桃林,又发现

了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的路径,也和开头写意外地遇着桃花

林一样,采用了移步换形的手法,层层设下疑团,又层层加

以解开。最后以太守派人探访迷了路,刘子骥(《晋书》有

传)“寻病终”作结。这样既曲折而富于变化,增强了真实

感,又富有小说色彩。构思巧妙,引人入胜。

2.内容取舍,详略得当。本文是作者的寓意之作,因而能否

表达寓意,就成了材料取舍的关键。总的说,桃花源里面

写得详,桃花源外面写得略;生活图景较详,一般过程较略;

渔人进桃花源时写得详,出来时写得略;桃花源人“自云”

详,渔人的答话略。正因为该详就详,该略就略,详略得当,

所以全文仅320个字,就创造了一个有头有尾、有环境、有

情节、有人物、有对话的动人故事,表现了一个深刻的主题。

3.首尾照应,韵悠神远。作者在布局谋篇方面是成竹在胸、

匠心独运的。如开头写渔人摇着一叶轻舟,顺水漂流,在无

意中发现桃花林。渔人仰望空间,初绽桃花,灼灼欲燃;俯

视地面,芳草鲜美,萋萋如茵。作者从不同像度描绘出一个

红绿相映,气象非凡的桃花世界。这优美的桃林景物,自然

给人以美的启示,唤起读者产生丰富的美的艺术联想。这为

下文正面写桃花源的色彩美和情调美作了相应的铺垫。

结尾与开头相呼应,依然写得扑朔迷离,亦真亦幻。如写渔

人走出桃花源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南阳刘子

骥“欣然规往”,亦未果而终。结尾将桃花源写得如此玄妙,

形影飘忽,回映全篇,与整个故事浑然一体,这更加突出了

故事传奇性的特点,使读者感到韵味无穷。

4.曲折回环,虚实结合。作者写桃花源境界不是开门见山、

单刀直入,而是迂回曲折,幽深奥秘。如开始写了溪流、桃

林、芳草、高山等,描写出一个无人区,十分洁净、清新、

美好,它隔断了现实社会污秽的生活,为桃花源的隐蔽幽深

作了过渡性的描写;同时,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是一忽儿水路,

坐船逆水;一会儿山路,钻洞爬山。这种跌宕起伏的笔触,

使读者的感情不由自主地随之骤变:进入桃花林,使你“喜”;

走到水穷隘口,使人“疑”;钻入桃花源,便觉“惊”;当再

寻访桃花源时,又使人“迷工这种种复杂的感情变化,正

是作品产生征服读者心灵的艺术力量。

另外,作者还采用了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相结合的手法来描

写桃花源,使文章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虚幻色彩,又具有强烈

的真实感人力量。如文章描写乌托邦式的理懑社会,这虽然

是虚构的,情节也是离奇的;但写桃花源是“避秦之乱”而

形成的,这又是反映东晋时逼真的生活现实,它使读者通过

这离奇的构思,强烈地感到主题的真实性。又如开始交代了

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人物的身份职业等,这一切都好

像是真的一样,结果刘子骥(实有其人)也“寻病终”,免

得以后的人再去寻找,写得虚实结合,加强了作品的诱人力

量。

5•本文题材与写实手法。文章通过写实的手法,表现了浪漫

主义题材,但它又不像一般浪漫主义作品那样借助于非社会

的事物、场景,对现实生活作曲折的反映;而是用这个题材

去反映社会的本质,去引起人们对现实的审视、对未来的憧

憬。文章中没有神话般的色彩,也没有作虚伪的描写,而是

在现实的基础上,采用写实手法,描写符合生活实际,使人

有真实感。如对人事的描写:“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

外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等。作者将这些农村常

见的情况,巧妙地组合成一幅高于现实的“世外桃源”图景,

显示出作者强烈的理想,赋予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但这

种理想和意义,又熔铸在真实的描写之中。这样使文章收到

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6.语言朴素,凝练生动。文章用了白描手法,语言十分朴素,

叙事像说家常。如在第1自然段中写桃林景色,仅用了20

多个明白如话的字,就描绘出一幅迷人的桃林图。又如用“乃

大惊”三字,既写出了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又揭示了桃

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文章的语言不仅朴素,而且简练生动。如“设酒杀鸡作食”

几字,虽着墨不多,但亲切之情溢于言表。又如“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更是以少胜多,仅两句八个字,就从反面高度

概括他们已经过了汉魏以来整个漫长而动乱的历史年代。文

章里还有许多词语,由于简练生动,一直被后世沿用下来,

至今仍有生命力。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

地平旷”等等。这些词几乎成了人们熟悉的成语。

四、小结

陶渊明因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里,因而构想了他心目中的

理想社会,这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

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

一定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