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用血管理手册_第1页
临床用血管理手册_第2页
临床用血管理手册_第3页
临床用血管理手册_第4页
临床用血管理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用血管理手册TOC\o"1-2"\h\u10749第1章临床用血概述 36301.1血液生理与输血原则 4192641.1.1血液生理 443371.1.2输血原则 4234601.2输血适应症与禁忌症 4298031.2.1输血适应症 468861.2.2输血禁忌症 4692第2章输血前准备 5287902.1受血者评估 5212102.2血液选择与配型 559242.3输血前检查与试验 631893第3章输血操作规范 659563.1输血操作流程 6993.1.1输血前准备 627993.1.2输血操作 613473.1.3输血后处理 7177363.2输血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7167433.2.1预防措施 7319833.2.2输血反应处理 7198013.3输血器械与设备管理 7233053.3.1输血器械管理 7239073.3.2输血设备管理 77043第4章常见血液成分的应用 7315594.1红细胞输注 842224.2血浆与血小板输注 8272614.2.1血浆输注 8107574.2.2血小板输注 8295844.3冷沉淀与凝血因子输注 8277664.3.1冷沉淀输注 8305574.3.2凝血因子输注 921327第5章特殊情况下的输血 9289835.1儿科输血 9192565.1.1输血指征 918545.1.2输血原则 914065.1.3输血注意事项 96275.2老年患者输血 9144385.2.1输血指征 951895.2.2输血原则 10150945.2.3输血注意事项 10157865.3妊娠与分娩期输血 1082315.3.1输血指征 1030895.3.2输血原则 10216705.3.3输血注意事项 1017053第6章输血相关并发症 1070446.1非溶血性反应 10313796.1.1发热反应 10270216.1.2过敏反应 10235216.1.3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11235716.2溶血性反应 11223046.2.1急性溶血性反应 11121566.2.2迟发型溶血性反应 11216466.3其他并发症 11314436.3.1空气栓塞 11101806.3.2输血后紫癜 11248626.3.3输血后感染 1122075第7章输血后管理与评价 12118647.1输血后监测 12283787.1.1病情观察 12177197.1.2输血反应监测 12253857.1.3实验室指标监测 12113047.2输血效果评价 1258497.2.1有效性评价 12151457.2.2安全性评价 12165747.2.3经济性评价 12146927.3输血后随访 12205937.3.1随访时间 12288607.3.2随访内容 12261657.3.3随访方式 12119477.3.4随访结果处理 125847第8章血液保护策略 1395028.1限制性输血策略 13173018.1.1输血指征 13294998.1.2输血剂量 13200618.1.3输血间隔 1374658.2血液稀释与自体输血 13299198.2.1血液稀释 13131458.2.2自体输血 13126138.3血小板减少与替代治疗 13114938.3.1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13137088.3.2替代治疗 13220048.3.3药物治疗 14324718.3.4支持治疗 1431310第9章临床用血质量控制 14102949.1输血质量控制指标 14300859.1.1输血合格率:评估输血过程中,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比例。 1483699.1.2输血及时率:评价从申请用血到实际输血的时间效率,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14238959.1.3血液成分使用合理率:评估临床使用血液成分的合理性,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14180709.1.4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监测输血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以便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 14246339.1.5血液保存合格率:评价血液在储存、运输过程中的质量,保证血液安全有效。 14149439.1.6输血相关感染发生率:监测输血后患者感染情况,评估输血安全性。 143029.2输血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 1435029.2.1输血不良事件定义:明确输血不良事件的类型,包括输血反应、感染、溶血等。 14254269.2.2输血不良事件监测: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对输血不良事件进行及时发觉、报告和处理。 14223159.2.3输血不良事件报告: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输血不良事件进行及时、准确、完整的报告。 14109469.2.4输血不良事件分析:对发生的输血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为预防类似事件提供依据。 15149199.3输血质量改进措施 15260589.3.1加强输血培训:提高临床医护人员输血知识和技能,降低输血不良事件发生。 15108069.3.2完善输血制度:建立并严格执行输血相关制度,保证输血安全。 15185639.3.3优化输血流程:简化输血申请、审核、发放等环节,提高输血效率。 15106549.3.4提高血液成分制备质量:加强血液成分制备过程的质量控制,保证血液成分安全有效。 1556909.3.5强化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开展输血不良反应主动监测,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1553209.3.6建立输血质量控制指标体系:结合临床实际,建立科学的输血质量控制指标体系,持续改进输血质量。 1512136第10章输血法律法规与伦理 151289110.1输血法律法规概述 151228310.1.1输血法律法规的意义与作用 152634110.1.2我国输血法律法规体系 151055110.1.3输血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15249810.2输血伦理问题 15705110.2.1输血伦理的基本原则 15361710.2.2献血伦理问题 161433710.2.3受血伦理问题 16234910.2.4输血伦理冲突与解决 162821010.3输血相关伦理审查与纠纷处理 16990910.3.1输血伦理审查 161303510.3.2输血纠纷处理 162655410.3.3输血伦理教育与培训 16第1章临床用血概述1.1血液生理与输血原则血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理功能复杂且。本节将简要介绍血液生理基础及输血的基本原则,为临床用血提供理论依据。1.1.1血液生理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在维持人体生理功能、免疫防御和止血凝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血浆含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如蛋白质、电解质、激素等,它们在调节人体内环境稳定、营养物质的运输和代谢等方面具有关键地位。1.1.2输血原则输血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同型输血:为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则上应选择同型血液进行输注。但在紧急情况下,ABO血型不符的输血也可以考虑,如缺乏同型血或患者病情危重。(2)合理输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血红蛋白水平、心肺功能等因素,合理制定输血方案,避免过度输血。(3)严格无菌操作:输血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输血相关感染。1.2输血适应症与禁忌症1.2.1输血适应症(1)急性失血:如创伤、手术、产后出血等导致的急性失血,需输血以补充血容量。(2)贫血: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严重贫血,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生理功能,需输血治疗。(3)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等,需输注凝血因子或血小板以纠正凝血功能。(4)免疫缺陷病:如严重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瘤等,需输注免疫球蛋白等血液制品。1.2.2输血禁忌症(1)对输血制品过敏:如患者有输血制品过敏史,应避免再次输注。(2)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输血可能加重心肺负担,应谨慎评估患者心肺功能。(3)急性肾衰竭:输血可能导致肾功能进一步恶化,需在严密监测下进行。(4)感染性疾病:如活动性结核、梅毒等,输血可能加重病情,需谨慎对待。(5)其他:如严重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需先纠正病情,再考虑输血。第2章输血前准备2.1受血者评估输血前,应对受血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以保证输血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内容主要包括:(1)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体重、病案号等。(2)病史:了解患者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输血史、手术史等,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输血禁忌症。(3)临床表现: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贫血程度、出血倾向等,评估输血指征。(4)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以判断患者血液状况。(5)输血目的:明确输血目的,包括纠正贫血、改善凝血功能、治疗感染等。2.2血液选择与配型根据受血者的需求和血液供应情况,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血液选择原则如下:(1)根据患者病情、年龄、体重等,合理选择全血、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血液成分。(2)优先选择新鲜冰冻血浆、单采血小板等成分血,以提高输血效果。(3)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减少输血并发症。血液配型主要包括:(1)ABO血型配型:根据受血者ABO血型,选择相应的供血者血液。(2)Rh血型配型:对于Rh阴性患者,选择Rh阴性的血液。(3)交叉配血试验:进行主侧和次侧配血,确认无凝集反应后,方可输血。2.3输血前检查与试验为保证输血安全,输血前应进行以下检查与试验:(1)核对患者信息:确认患者身份,避免输血差错。(2)检查血液质量:观察血液外观,确认无变质、污染等情况。(3)血液传染病筛查:对供血者进行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传染病筛查。(4)抗体筛查:对于有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进行抗体筛查,以排除抗体引起的输血反应。(5)输血前试验:根据患者病情和血液选择,进行必要的输血前试验,如血小板交叉配型、凝血功能检测等。(6)签署知情同意书:向患者或家属解释输血风险,取得其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以上输血前准备,保证输血安全、有效,降低输血并发症。第3章输血操作规范3.1输血操作流程3.1.1输血前准备(1)确认患者身份及病历信息,保证无误。(2)评估患者输血指征,明确输血目的和预期效果。(3)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署输血同意书。(4)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血型、抗体筛查、交叉配血等。(5)准备合适的血液制品,严格按照血液保存条件和要求进行。3.1.2输血操作(1)选择合适的输血器具和设备,保证完好无损。(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3)输血前1530分钟,给予患者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等。(4)开始输血时,先以慢速输注,观察患者反应,无异常后逐渐调整输血速度。(5)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记录输血时间、速度、量等。3.1.3输血后处理(1)输血结束后,继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评估输血效果。(2)对输血器具进行正确处理和废弃,避免交叉感染。(3)对输血患者进行随访,了解输血后恢复情况。3.2输血反应的预防与处理3.2.1预防措施(1)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输血。(2)提高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准确性,减少输血不良反应。(3)加强输血前抗体的筛查,预防免疫性溶血反应。(4)合理选择血液制品,避免输注不适当的血制品。(5)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发觉异常并处理。3.2.2输血反应处理(1)立即停止输血,保持患者静脉通路畅通。(2)根据输血反应类型,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3)报告上级医师和输血科,进行进一步处理。(4)记录输血反应过程及处理措施,及时总结经验教训。3.3输血器械与设备管理3.3.1输血器械管理(1)选购合格的输血器械,保证安全有效。(2)建立输血器械使用、维护、维修和报废制度,定期检查。(3)严格按照生产厂家提供的操作规程使用输血器械。(4)定期对输血器械进行消毒和灭菌,避免交叉感染。3.3.2输血设备管理(1)配置符合国家标准的输血设备,保证设备功能稳定。(2)建立输血设备使用、维护、维修和报废制度,定期检查。(3)定期对输血设备进行校准和检测,保证输血安全。(4)加强输血设备操作人员培训,提高设备使用水平。第4章常见血液成分的应用4.1红细胞输注红细胞输注是临床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血液成分输注方式。其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1)纠正贫血:对于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贫血,如慢性肾病、肿瘤、血液病等,红细胞输注可以迅速提高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改善组织缺氧状态。(2)急性失血:创伤、手术、产后出血等急性失血情况,红细胞输注可以补充血容量,维持血液循环稳定。(3)慢性失血:慢性疾病如溃疡病、妇科疾病等导致的慢性失血,红细胞输注可以缓解贫血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4.2血浆与血小板输注4.2.1血浆输注血浆输注主要用于以下情况:(1)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肝脏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导致凝血因子缺乏,血浆输注可以补充凝血因子,改善凝血功能。(2)严重感染:严重感染时,患者血浆中抗体会大量消耗,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可以提供抗体,增强机体免疫力。(3)大量输血后:大量输血会导致血容量扩张,血浆成分相对稀释,输注血浆可以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循环负荷。4.2.2血小板输注血小板输注主要用于以下情况:(1)血小板减少:如白血病、淋巴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等,血小板输注可以预防或治疗出血。(2)血小板功能障碍:如尿毒症、肝衰竭等导致的血小板功能障碍,血小板输注可以改善止血功能。(3)大量输血后:大量输血可能导致血小板稀释性减少,输注血小板可以维持止血功能。4.3冷沉淀与凝血因子输注4.3.1冷沉淀输注冷沉淀是指新鲜冰冻血浆在4℃条件下解冻后,其沉淀部分富含纤维蛋白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等凝血因子。其主要应用于:(1)严重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等,冷沉淀输注可以提供缺乏的凝血因子,改善止血功能。(2)创伤、手术等急性出血:冷沉淀输注可以提供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促进止血。4.3.2凝血因子输注凝血因子输注主要用于:(1)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A、血友病B等,输注相应的凝血因子可以预防或治疗出血。(2)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肝脏疾病、DIC等导致的凝血因子缺乏,凝血因子输注可以改善凝血功能。(3)严重出血:创伤、手术等导致的严重出血,凝血因子输注可以快速提供凝血因子,促进止血。第5章特殊情况下的输血5.1儿科输血5.1.1输血指征儿科患者输血需严格掌握输血指征,主要包括严重贫血、出血性疾病、手术及创伤患者、严重感染及免疫缺陷病等。对于新生儿及小婴儿,应更加谨慎评估输血需求。5.1.2输血原则儿科输血应遵循以下原则:优先使用成分血,严格遵循血型配对,控制输血速度,避免输血反应及循环超负荷。5.1.3输血注意事项1)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输血;2)选用适合儿童年龄及体重的血液制品;3)注意输血过程中的监测,及时发觉并处理输血反应;4)对于早产儿、新生儿,需加强输血后监护,预防输血相关并发症。5.2老年患者输血5.2.1输血指征老年患者输血指征与年轻患者相似,但需注意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合并症及输血风险。主要包括严重贫血、出血性疾病、手术及创伤患者等。5.2.2输血原则老年患者输血应遵循以下原则:优先使用成分血,注意血型配对,控制输血速度,避免输血反应及循环超负荷。5.2.3输血注意事项1)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权衡输血利弊;2)注意输血过程中的监测,及时发觉并处理输血反应;3)避免过度输血,防止增加心脏负担;4)注意输血后并发症的防治。5.3妊娠与分娩期输血5.3.1输血指征妊娠与分娩期输血指征包括:严重贫血、产后出血、胎盘早剥、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等。5.3.2输血原则妊娠与分娩期输血应遵循以下原则:优先使用成分血,注意血型配对,控制输血速度,预防输血反应。5.3.3输血注意事项1)妊娠期输血需注意监测胎儿状况,评估母体及胎儿输血需求;2)分娩期输血应密切观察母体生命体征,预防产后出血及输血相关并发症;3)遵循产科手术及分娩期的输血规范,保证母婴安全;4)注意输血后母体及新生儿状况的观察,及时处理相关问题。第6章输血相关并发症6.1非溶血性反应6.1.1发热反应输血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反应,表现为体温升高。此类反应多由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引起,也可能是细菌污染所致。处理方法包括暂停输血、给予解热药物以及对症治疗。6.1.2过敏反应输血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过敏反应多由血液制品中的蛋白质、抗凝剂等成分引起。处理方法包括停止输血、给予抗过敏药物、密切观察病情变化。6.1.3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LI)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输血并发症,表现为急性呼吸衰竭、低氧血症、肺部浸润等。病因可能与血液制品中的抗白细胞抗体有关。预防措施包括严格筛选献血者、使用过滤血液制品等。6.2溶血性反应6.2.1急性溶血性反应急性溶血性反应多由血型不符、血液制品变质、细菌污染等原因引起。患者表现为寒战、发热、血红蛋白尿、贫血等症状。处理方法包括立即停止输血、给予抗休克治疗、纠正酸碱平衡紊乱、监测肾功能等。6.2.2迟发型溶血性反应迟发型溶血性反应多发生于输血后12周,主要由免疫性抗体引起。患者表现为发热、贫血、黄疸等症状。治疗原则包括停用相关血液制品、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给予糖皮质激素等。6.3其他并发症6.3.1空气栓塞输血过程中,若空气进入血管,可能导致空气栓塞。患者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血压下降等症状。预防措施包括严格操作规程、输血前检查输血器完整性等。6.3.2输血后紫癜输血后紫癜是一种罕见的并发症,表现为输血后出现皮肤紫癜、血小板减少等症状。病因可能与血液制品中的抗血小板抗体有关。治疗原则包括停用相关血液制品、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给予糖皮质激素等。6.3.3输血后感染输血后感染主要包括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细菌感染等。预防措施包括严格筛选献血者、对血液制品进行病原体检测、规范输血操作等。一旦发生输血后感染,应立即进行抗感染治疗,并根据病原体类型采取相应措施。第7章输血后管理与评价7.1输血后监测7.1.1病情观察输血后应对患者进行密切的病情观察,包括但不限于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尿量及出血倾向等,以保证患者安全。7.1.2输血反应监测输血后应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出现输血反应,如发热、寒战、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并按相关规定及时处理和记录。7.1.3实验室指标监测定期监测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等实验室指标,以评估输血效果。7.2输血效果评价7.2.1有效性评价根据患者病情、血红蛋白水平、临床症状及体征等指标,评估输血治疗效果。7.2.2安全性评价对输血后患者进行不良反应监测,评估输血安全性。7.2.3经济性评价结合患者输血治疗成本、治疗效果等因素,对输血经济性进行评价。7.3输血后随访7.3.1随访时间根据患者病情及输血情况,制定合理的随访时间,以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监测。7.3.2随访内容随访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患者病情、输血反应、实验室指标、生活质量等方面,全面评估患者输血后的状况。7.3.3随访方式可采用门诊随访、电话随访、网络随访等多种方式,保证随访的顺利进行。7.3.4随访结果处理根据随访结果,对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相应调整,以提高输血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第8章血液保护策略8.1限制性输血策略8.1.1输血指征限制性输血策略的核心在于严格把握输血指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生理需求及出血程度等因素综合评估。一般情况下,血红蛋白浓度低于70g/L时,可考虑输注红细胞;对于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放宽输血指征。8.1.2输血剂量在实施限制性输血策略时,应根据患者需求及输血目的合理调整输血剂量。对于大多数患者,每次输血量不宜超过2U(200ml),以降低输血相关并发症的风险。8.1.3输血间隔合理安排输血间隔,避免频繁输血。对于慢性贫血患者,应根据病情及血红蛋白水平调整输血间隔,一般不超过4周。8.2血液稀释与自体输血8.2.1血液稀释血液稀释是通过向患者体内输注晶体液或胶体液,降低血液中红细胞浓度,从而减少输血需求。适用于预计术中出血量较大、需行大手术的患者。血液稀释过程中需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保证安全。8.2.2自体输血自体输血是指收集患者自身的血液,在手术或紧急情况下输回患者体内。自体输血可有效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适用于预计术中出血量较大、稀有血型、对异体血有过敏反应的患者。8.3血小板减少与替代治疗8.3.1血小板减少的原因血小板减少可能是由于骨髓抑制、药物影响、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原因引起。针对不同原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8.3.2替代治疗(1)血小板输注:适用于严重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的患者,如血液病、肿瘤化疗后、器官移植等患者。(2)血小板因子:如重组人血小板素(rhTPO)等,可促进血小板,适用于骨髓抑制引起的血小板减少。(3)骨髓移植:对于严重血小板减少或血液病患者,可行骨髓移植治疗。8.3.3药物治疗根据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合理使用药物治疗。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8.3.4支持治疗加强支持治疗,如纠正贫血、控制感染、改善肝肾功能等,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替代治疗的耐受性。同时密切监测患者血小板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第9章临床用血质量控制9.1输血质量控制指标9.1.1输血合格率:评估输血过程中,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比例。9.1.2输血及时率:评价从申请用血到实际输血的时间效率,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救治。9.1.3血液成分使用合理率:评估临床使用血液成分的合理性,避免不必要的输血。9.1.4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监测输血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以便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9.1.5血液保存合格率:评价血液在储存、运输过程中的质量,保证血液安全有效。9.1.6输血相关感染发生率:监测输血后患者感染情况,评估输血安全性。9.2输血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9.2.1输血不良事件定义:明确输血不良事件的类型,包括输血反应、感染、溶血等。9.2.2输血不良事件监测: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对输血不良事件进行及时发觉、报告和处理。9.2.3输血不良事件报告: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输血不良事件进行及时、准确、完整的报告。9.2.4输血不良事件分析:对发生的输血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为预防类似事件提供依据。9.3输血质量改进措施9.3.1加强输血培训:提高临床医护人员输血知识和技能,降低输血不良事件发生。9.3.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