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读书学习类)_第1页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读书学习类)_第2页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读书学习类)_第3页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读书学习类)_第4页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读书学习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读书学习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氏山房藏书记苏轼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①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聃②于上国③,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④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已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节选自《苏轼全集校注》,有删节)(注)①柱下史:掌管王室藏书的官。老聃曾任东周王室柱下史。②季札聃:人名。③上国: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此指鲁国。④倍蓰:超过数倍。1.下面是小娟同学对句中加点词语境意义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联系成语“一丝不苟”,可推知“学者益以苟简”中“苟”意义为“苟且”“马虎”。B.古汉语有字同义不同的现象,“皆手自书”与“而书益多”中两个“书”字同义不同。C.回顾课文“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可推知“而书固自如也”中“固”意义为“固执”。D.查字典,“遗”有“遗留”“赠送”等义项,“将以遗来者”中“遗”应选择“赠送”。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B.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C.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D.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圣人的学问都始于认真读书,他们的学问与道德修养都不是后人所能赶上的。B.近年来可读之书多而易得,但科举士子却将书束之高阁,致使他们谈吐没有根底。C.李公择藏书丰富,读书精深,闻名当世:他藏书于僧房供后人阅读,有仁者之心。D.苏轼想读完公择藏书,他主动作记是希望后人知前人读书不易从而更加努力读书。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2)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帮帮你:指:①手指;②指向:③指责;④意思,意图;⑤指称。——《古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王)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比夜,则姊恒执女红,篝①一灯,使拯读其旁。夏苦热,辍夜课。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读日出,乃遣入塾。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注释】①篝:罩灯火的灯笼。用作动词。5.文中“持小几就园树下读”中“持”的意思是。6.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 B.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C.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 D.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7.选文中,王拯读书“熟于他童”,小博分享了自己的启示,请你补充一则。小博:在学习过程中,我要像王拯一样,听从家人的督促。我的启示:8.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①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②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③如此,曷④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⑤出,坐佛膝上,挟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土偶,狞恶可怖⑥;冕小儿,恬⑦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节选自宋濂《王冕传》)【注释】①窃:偷偷地。②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③痴:此指入迷。④曷:同“何”,为什么。⑤潜:暗暗地、悄悄地走。⑥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⑦恬:安静的样子。(1)为相应语句中的“诸”字选择恰当的含义。“诸”的含义①众,许多;②“之于”或“之乎”的合音;③语助,无实在意义;④姓。语句假诸人而后见也听诸生诵书日居月诸,照临下土句中含义①②③(2)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宋濂自述艰苦求学,讲述王冕勤奋好学,身为学生的你从中获得了什么有益启示,请结合选文作答。(板桥)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①,自竖立②,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③,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及远,以赴古人之奥区④,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节选自郑燮《板桥自序》)【注】①愤激:发奋激励。②竖立:同“树立”。自竖立,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③屈曲委蛇:弯曲,这里指书中曲折难尽的深意。④奥区:奥妙的境界。9.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标3处)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10.文中写了郑板桥的读书方法和读书态度,哪一点对你的启发最大?请结合选文,简要阐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①,照雪聚萤②,锄则带经③,牧则编简④,亦为勤笃。梁世彭城刘绮,交州刺史勃之孙,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然⑤明夜读。孝元初出会稽,精选寮寀⑥,绮以才华,为国常侍兼记室,殊蒙礼遇,终于金紫光禄。义阳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⑦,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犹不废业,卒成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为孝元所礼。此乃不可为之事,亦是勤学之一人。东莞臧逢世,年二十余,欲读班固《汉书》,苦假借不久,乃就姊夫刘缓乞丐客刺书翰纸末⑧,手写一本,军府服其志尚,卒以《汉书》闻。(节选自《传世家训》)【注释】①握锥:用锥刺股。投斧:西汉时文党和别人一起进山伐木,说自己想远出学习,试投斧树上,斧挂住就去,结果斧真的挂住了,他就去长安。②照雪:孙康映雪读书。聚萤:车胤取萤光读书。③锄则带经:带着经书锄地。④牧则编简:温舒牧羊时取泽中蒲作简,编连起来书写。⑤然:同“燃”。⑥寮寀:僚属,即幕僚属官。后文中的“国常侍”“记室”“金紫光禄”“录事参军”都是官名。⑦爨(cuàn):烧火做饭。⑧乞丐:乞求,向人讨。客刺:名帖,相当于今天的名片,不过纸幅宽大。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亦为勤笃

笃:(2)好学,家贫无资

好:(3)犹不废业

犹:(4)卒以《汉书》闻

卒: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常买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读。(2)此乃不可为之事,亦是勤学之一人。13.文章中列举的事例有何共同之处?14.你认为上面所选文字中哪个细节最令你感动?并阐明理由。15.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谕纪鸿①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②,此君子也。余服③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莫坠高、曾、祖、考④以来相传之家风。(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有删改)注释:①谕纪鸿:谕,上对下的文告、指示。纪鸿,曾纪鸿,曾国藩次子。本文是曾国藩写给儿子的信。②约:贫困、困顿。③服:被任命。④考:旧称已死的父亲。这里指曾国藩的父亲。(1)诸葛亮的《诫子书》和曾国藩的《谕纪鸿》都是对儿子的谆谆告诫。《诫子书》认为会导致做人治学的失败,《谕纪鸿》告诫儿子不能沾染的官宦习气。(2)结合你对《谕纪鸿》一文内容的理解,说说信中所指的“家风”具体指什么。16.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①,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墫麻蒿②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③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诚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节选自《拾遗记》)【注释】①庵:茅草小屋。②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③门徒:一同求学的人。(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①负笈从师()②常以净衣易之()(2)任末的好学体现在哪些地方?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①近学堂。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后截蒲②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豕,其主笞③之。育将鬻④己以偿,于是郛子敬闻而嘉之,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官至太傅。(节选自《太平御览·学部》,有删改)【注】①冢(shǐ):猪。②截蒲:截断水杨树枝条。③苔(chī):用鞭、杖或竹板子打。④嚣(yù):卖。17.请用“/”标出文中画线句子的停顿处。(标3处)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近学堂18.选文记叙了主人公王育最终学有所成的故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C2.B3.D4.(1)读书人生在这个时代,能见到《六经》的大概没有多少,他们的求学是多么困难啊。(2)李公择离开后,山中人怀念他,将他住过的僧房称为“李氏山房”。【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C.“而书固自如也”的意思是:然而书还是和先前一样。这里的“固”是“本来”的意思。故选C。2.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子“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的意思是:我既衰弱又生病,没有什么可给世人用,希望能有数年的空闲,全部读完那些未曾见过的书。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余既衰且病”中“衰”和“病”是并列关系,可知CD错误。“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表示要将李公择的书读完,“尽读”后应有宾语,可知A项错误。故选B。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D.依据原文“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可知,并不是苏轼“主动作记”,而是李公择要求苏轼写一篇文章。故选D。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士(指读书人)、是(这)、盖(大概)”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既去(已经离开)、思(思念)、为(称作,称为)”几个词是重点词语。【点睛】参考译文:从孔子开始,圣人的学习一定从读书开始。在这个时候,只有周朝的柱下史老聃掌管很多书。韩宣子到鲁国,然后见到《易象》和《鲁春秋》。季札聃被中原诸侯国邀请,然后才能听到《诗经》的风、雅、颂。读书人生在这个时代,能见到《六经》的大概没有多少,他们的学习可说是很困难的。然而他们对礼乐都很熟悉,道德修养都很深厚,不是后代的君子所能赶上的。从秦汉以来,写文章的人更多,造纸方法和文字笔画一天比一天趋向简便,而书也更多,世人没有谁不拥有,然而学习的人愈加地马虎不认真,什么原因呢?我还赶上看见老儒先辈,自称他们年轻时,要想求取《史记》《汉书》而不能得到,侥幸得到了,都亲手抄写,日夜诵读,惟恐来不及读。近年书商辗转翻刻,诸子百家的书,一天要流传一万张纸。书对学习的人来说,多而且容易获取到这样的地步,他们的文章学术,理应超过前人好多倍,然而年轻的科举士子,都把书捆起来不读,谈吐没有根底,这又是什么道理呢?我的朋友李公择,年轻时在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的僧房中读书。公择离开后,山中人怀念他,把他住过的僧房命名为“李氏山房”。藏书共九千多卷。公择涉猎其流,探索其源以后,吸取它们的精华,咀嚼它们的韵味,而转化为自己的学养,表述在文章上,落实在行动上,而在当代出名了。然而书还是和先前一样,未曾稍有损坏。他将它赠送给后来之人,供他们无穷无尽地索求,而满足不同才分的人各自相应的需求。因此不把书藏在家中,而藏在先前所居的僧房。这是仁者的心思啊!我既衰弱又生病,没有什么可给世人用,希望能有数年的空闲,全部读完那些未曾见过的书。而本来想去庐山游览但不能成行,(如能成行)大概我将终老在那里了。我将全部打开公择的藏书,拾取他丢弃的书来充实自己,或许有益吧?公择要求我写篇文章以作藏书记,我于是替他写了几句,让后来的人知道从前君子读书的困难,而现在求学的人有书却不读是可惜的。5.拿着6.B7.示例:在学习态度上,我要勤奋刻苦,在时间分配方面,我要合理分配时间,合理利用时间。【分析】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句意:王拯拿着一个小凳子坐在花园树下读书。持:拿着。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树根下有两块巨大的石头:一块姐姐用来作为捣衣服的石砧,一块让王拯坐在上面读书。“树根安二巨石”是总写,“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是分写两块石头的作用。故断为: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故选B。7.本题考查阅读启示。根据“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读日出,乃遣入塾。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可知,王拯每天早早起床读书,等日出后才去私塾学习,因此对所读的书比其他学生更为熟悉。由此可见,学习要勤奋刻苦,合理分配时间、利用时间,比别人付出的努力多,成绩自然就会比别人更好。【点睛】参考译文:王拯十岁以后,到私塾跟着老师学习,早晨出来傍晚回家。到了晚上,姐姐常常手持女红,点一盏灯,让王拯在她的身旁读书。夏天很热,就停止了晚上学习。天刚亮,(姐姐)就叫王拯起床,王拯拿着一个小凳子坐在花园树下读书。树根下有两块巨大的石头:一块姐姐用来作为捣衣服的石砧,一块让王拯坐在上面读书。太阳出来,(姐姐)就催王拯去私塾。所以王拯小时候每天早晨进入书塾,(对)读过的书就比其他小孩子更熟悉。8.(1)①“之于”或“之乎”的合音;②众,许多;③语助,无实在意义。(2)从“窃入学舍”“夜潜出”都能看出文中的王冕勤奋好学。从王冕身上我明白了,做学问一定要勤学好问,才能提高自我,学有所成。【详解】(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句意: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诸:“之于”或“之乎”的合音。②句意:去听学生念书。诸:众,许多。③句意:太阳啊月亮,你们的光芒照耀着大地。诸:语助,无实在意义。(2)本题考查学生表达阅读感悟的能力。答题时只要围绕文中的相关内容即可。文中的王冕“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表现他勤奋好学。因此,我明白了,做学问一定要勤学好问,才能提高自我,学有所成。【点睛】参考译文:王冕是诸暨县的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到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晚上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个人牵了牛来责备牛踩了庄稼。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王冕仍是这样。王冕的母亲说:“这孩子对读书如此入迷,为什么不(何不)就让他去读书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去,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亮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坦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子,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9.或当食忘匙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10.示例:对我启发最大的是学习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郑板桥说“自竖立,不苟同俗”,就是指读书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随大流。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能保持清醒的头脑、独立的人格,对当代中学生而言尤为重要。【解析】9.考查断句。句意:有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忘记了勺子筷子,有的时候对着客人不听他们的话,并且忘记了他们说的话,都在记忆书并且默默的背诵。故断句为:或当食忘匙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10.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联系文本内容与自身实际,言之成理即可。如:“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对我的启发最大。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不断反复的诵读,才能深刻领会书中的要旨。对于那些经典名著,只有不断诵读,才能对于书中深邃的意旨有独到的领会,进而对于自己的成长产生深远的积极的影响。【点睛】参考译文:(板桥)读书能够自己刻苦,自己愤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同于世俗,深刻研究书中曲折难尽的深意。从浅的地方到深的地方,从低到高,从近到远,到达古人学问深奥的地方,使自己不多的性情才能力气得到昌盛。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不知道不容易记忆的地方,就善于背诵。板桥每次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在船上,马上,被子里,有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忘记了勺子筷子,有的时候对着客人不听他们的话,并且忘记了他们说的话,都在记忆书并且默默的背诵。书有不被记住的地方吗?11.(1)坚定,专一(2)喜好、喜欢(3)仍然,还(4)最终12.(1)常买了荻一尺一寸地折断,点着照明夜读。(2)这个人所做的是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也真是一位勤学者。13.上面所列举的事例中的人物都是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勤奋刻苦学习,最终走向成功。14.示例:“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这个细节最值得我感动,主人公没有饭吃,吞纸填饱肚子;冬天寒冷没有棉被,和狗一起睡取暖。古人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坚持读书学习,作为现代的中学生更应该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意思对即可)【解析】1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他们也算勤奋学习的人。笃:坚定。(2)句意:他十分好学,家中贫穷无钱。好:喜好。(3)句意:他依旧没有荒废学业。犹:依旧。(4)句意:他终于以研究《汉书》闻名。卒:最终。1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1)荻:荻草;然:点燃;明:照明。(2)此:这;为:做;亦:也。1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分析文章内容,由“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和“梁世彭城刘绮,交州刺史勃之孙,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读”可知,这些人虽然经历的事件不一样,但是他们有着同一种优良品德——勤奋好学。正因如此,他们才能在贫寒窘迫的环境中,刻苦学习,奋发拼搏,最终得以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1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本题是主观题,结合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示例:由“梁世彭城刘绮,交州刺史勃之孙,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读”这个细节最令我感动,刘绮家境贫寒,没有钱购买灯烛,便想着利用荻草来点灯夜读。古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仍坚持刻苦学习,这让我深受感动。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的生活物质条件非常富足,这就更需要我们树立高远的精神目标,克服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奋发进取。【点睛】参考译文:古代的勤学的人,有用锥子刺大腿以防止瞌睡的苏秦;有投斧于高树、下决心到长安求学的文党;有映雪勤读的孙康;有用袋子收聚萤火虫用来照读的车武子;汉代的倪宽、常林耕种时也不忘带上经书;还有路温舒,在放羊时就摘蒲草截成小简,用来写字。他们也算勤奋学习的人。梁朝彭城的刘绮,是交州刺史刘勃的孙子,从小死了父亲,家境贫寒无钱购买灯烛,就买来荻草,用它的茎折成尺把长,点燃后照明夜读。梁元帝在任会稽太守时,精心选拔官吏,刘绮以其才华当上了太子府中的国常侍兼记室,很受尊重,最后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义阳的朱詹,祖居江陵,后来到了建业。他十分勤学,家中贫穷无钱,有时连续几天都不能生火煮饭,就经常吞食废纸弃饥。天冷没有被盖,就抱着狗睡觉。养的狗也十分饥饿,就跑到外面去偷东西吃,朱詹大声呼唤也不见它回家,哀声惊动邻里。尽管如此,他依旧没有荒废学业,终于成为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为元帝所尊重。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是一个勤学的典型。东莞人藏逢世,二十岁时,想读班固的《汉书》,但苦于借来的书不能长久阅读,就向姐夫刘缓要来名片、书札的边幅纸头,亲手抄得一本。军府中的人都佩服他的志气,后来他终于以研究《汉书》闻名。15.(1)淫慢险躁奢华懒惰(2)家风具体指勤俭节约、勤奋好学(持之以恒)的品质。【详解】(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谕纪鸿》是曾国藩写给自己儿子的家书,目的是劝解自己的儿子勤苦俭约,说明“勤俭自持”的益处,告诫其子“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1)根据《诫子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可知,“淫慢险躁”会导致做人治学的失败;(2)根据《谕纪鸿》“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可知,告诫儿子不能沾染“奢华懒惰”的官宦习气。(2)本题考查内容概括。根据《谕纪鸿》“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和“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可知:曾国藩劝勉儿子要勤俭节约。根据《谕纪鸿》“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可知:曾国藩劝勉儿子要勤奋好学(持之以恒)。【点睛】参考译文普通人大多希望子孙们能当大官,我不愿(自己的子孙)当大官,只求你们能成为读书而明白事理的君子。勤俭自持,习惯劳苦,既能身处安乐之中,又可身处困顿之中,这就是有才德的人。我为官二十年,从来不敢沾染半点官僚习气,饮食起居,还遵循简朴的家风。凡是官宦人家,从节俭走向奢侈很容易,而从奢侈转到节俭却相当难。你的年纪还小,千万不可以贪恋奢华,不可以习惯懒惰。你读书写字不可以间断,不要丢掉从我高祖、曾祖、祖父、和我父亲那里一贯相传的家风。16.(1)背着、背负交换(2)①背着书籍去拜师,不怕路上的危险困阻;②晚上在星月照耀下读书,或晚上用麻嵩照明来谈书;③看书有领会时,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作答此题,在平时积累的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