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讲义_第1页
中国历史地理讲义_第2页
中国历史地理讲义_第3页
中国历史地理讲义_第4页
中国历史地理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张笑川

一个问题

■你为什么要选“历史地理”?

绪论

■第一节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第二节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历史地理学的现实应用功能

■第四节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历史学还是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的两大分支:

1、历史自然地理

2、历史人文地理

地理学的六种传统

_500050015001800190019501970

(1)___________

I

(2)描述性传统

]___________

(3)//////

解释性传统作)

(1卜地图学为主的地理学■(5)

(2尸地球之区域描述人本主义传统

.(6)

(3A人与自然的关系

(4)-区位及系统理论

(5A民族地理学

(6)■规范性的空间思想分析

S1地理学科之友展传统

【法】保罗・克拉瓦尔:《地理学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页。

地理学四种主要话语

【英】阿兰・R・贝克:《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8页。

历史地理学的七个原则

■1、如同历史学一样,历史地理学探讨的是有关往日的问

题。

■2、如同历史学的资料与理论一样,历史地理学的资料与

理论是未定的。

■3、辩论是历史地理学实践的中心。

■4、历史地理学本质上关注时间过程中的地理变化。

■5、历史地理学在总体上是地理学的核心,不是地理学的

边臻。

■6、历史地理学主要关注地点综合体,而不是关注空间分

析。

■7、历史地理学特别突出特定地点的历史特性。

——【英】阿兰・R・贝克:《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商务印书馆2008年

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

■【美】R・哈特向:“地理学是描述和解释作为人

类之家的地球各地方之间变异特性的科学。,

《地理学性质的透视》,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

48页。

■【美】R・哈特向:”直接探讨现象在统一体中的

地区变异只限于现在;但前人的文字记载,再加

已知的基本不变之要素的现在观察,使我们有可

能了解较早历史时期的地理情况宛如目睹。研究

一个地区这样一系列的地理情况,我们就可以增

补一个地区特性的变化记录。之中统一体的历史

研究,只要注意力继续集中在地区的特性(它由

于某种过程而发生变化),就是地理的,而非历

史的;历史研究的兴趣在过程本身。,同书,

第第7页。

第二节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文献研究法

■野外考察法

■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1、航空照片、彩红外遥感的判识

2、田野考古与环境考古

3、泡粉分析与古植被和古地理环境

第三节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功能

■对历史学的意义

■对地理学的意义

■现实功能:历史边界、中外关系、行政区

戈h地区差异、经济开发、社会变迁、文

化区域、旅游资源、人口与移民、民族分

布与迁移、城市规划、生态保护、减灾防

灾、国土整治等很多方面都能够提供决策

咨询。

第四节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传统沿革地理

■《禹贡》杂志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创立

■几大历史地理学家和研究机构:

■顾颉刚

■谭其骥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史念海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侯仁之与北京历史地理研究

■陈桥驿的《水经注》研究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邹逸麟

■葛剑雄

■周振鹤

四种历史地理刊物

■《历史地理论丛》,陕西师范大学主办

(1981年创刊)

■《历史地理》,复旦大学主办,(1981年创

刊)

■《历史自然地理》(1982年创刊)

■《环境变迁研究》,北京大学主办

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

作业

■精读《汉书•地理志》并撰写读后感一篇。

■从历史地理的视角看家乡的历史变迁。

《汉书•地理志》阅读提示

■1、分析《汉书•地理志》的内容和篇章结构。

■2、《汉书•地理志》所述“九州”之沿革,及所凭之史料。

■3、《汉书•地理志》所述之汉代行政区划(层级、界划、

数量)

■4、《汉书•地理志》所述区域风俗地理

■5、《汉书•地理志》所述区域风俗与后世风俗之比较:秦

地、魏地、周地、韩地、赵地、燕地、齐地、鲁地、宋地、

_琬、嚏施、吴地、粤地。

■6、《汉书•地理志》所述各地之物产

■7、《汉书•地理志》所述秦所置郡

■8、《汉书•地理志》所述汉武帝所置郡国

■9、《汉书•地理志》所述新莽郡县

第一章中国历史自然地理

■第一节气候的变迁

■第二节沙漠的变迁

■第三节黄河的改道

■第四节长江中下游水系的演变

■第五节淮河的由利转害

第一节气候的变迁

中国10000以来的气温变化图(王铮,1996)

5000年前的温暖湿润气候

■“豫”

■“丘民”

■半坡遗址中之獐、竹鼠和貉遗体(这些动

物现今生活于长江流域)

■西藏高原今日藏北无人区的细石器遗址,

天山北麓在全新世云杉分布线较今为高。

5000年以来中国气候变迁

■公元前10—8世纪寒冷期(西周早期)

■公元前8—1世纪回暖期(春秋至西汉末年)

■公元前1世纪一公元8世纪寒冷期(东汉、魏晋南

北朝)

■8—10世纪回暖期(隋唐)

■10—13寒冷期(两宋)

■13—14回暖期(南宋中叶至元初)

■14—19寒冷期(明清小冰期和明清宇宙期)

■19世纪一今天(回暖期)

天人之际”气候变化与中国历

史发展的关系

■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产生(250万年前)

(300万年一10000年前)

■冰后期的环境与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荣

(10000—5000年前)

■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

(5000年—3000年前)

■气候变化与中国王朝历史——气候变冷与

游牧民族南下,气候温暖与王朝鼎盛

历史时期中国野象分布界限推移略图

智人迁徙图

黄河流域史前遗址分布图

参考书目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演变的初

步研究》,《竺可桢文集》,北京:科学

出版社。

■许倬云:《汉末至南北朝气候与民族移动

的初步研究》,《许倬云自选集》,上海

教育出版社2002年。

■叶文宪:《中国历史上民族迁徙的气候背

景》,《华东师大学报》1987年第4期。

沙漠地貌

WAW/C图喷丽ictg®而

中国各个主要沙漠的地理位置和面积

沙漠名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面积(万

(米)方公里:

塔克拉玛干沙漠新髓塔里木盆地840〜12003376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新疆准喝尔盆地300~600488

库姆塔格沙漠罗布泊低地南,阿尔金山北1000—12002.28

柴达木盆地沙漠春海柴达木盆地2600~34003.49

(包括风蚀地)

巴丹吉林沙漠内毅古阿拉善高原西部1300—18004.43

腾格里沙漠内募古阿拉善高原东南部1400~16004.27

乌兰布和沙漠内薮古阿拉善高原东北部、10000.99

黄河后套平原西南部

库布齐沙漠内鼓古鄂尔多斯高原北部、1000~12001.61

黄河河套平原以南

毛乌素沙地内薮古鄂尔多斯高原中南1300—16003.21

部和陕西北部

浑善达克(小腾格内薮古高原东部的锡盟南1200214

里)沙地部和昭盟西北部

科尔沁沙地东北平原西部的西辽河下100〜3004.23

呼伦贝尔沙地内薮古东北部的呼伦贝尔高6000.72

平原

中国沙漠、戈壁的分布面积(单位:万平方公里)

省(区)总面积沙漠戈壁

(包括风蚀地)

[42.0

新疆71.329.3

内蓑古40.121.318.8

W海7.53.83.7

甘肃6.81.94.9

陕西1.11.1

宁夏0.650.40.25

吉林0.360.36

黑龙江0.260.260

辽宁0.170.170

总计128.2471.2956.95

科尔沁沙地

位于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和西辽河流域,

为主的地带。公元10世纪,科尔沁沙地长期是游牧民族的

活动场所,水草丰茂,牛羊遍地。10世纪时契丹将在战争

中俘掠来的汉人和迫迁来的渤海人约数十万人,安置在西

拉木伦河河老哈河流域进行屯垦,开辟农田,使这一片地

区初次成为农牧交错之地。部分地区因植被覆盖面减少,

表土裸露,被风吹起沙。当时农作物都种在垄上,即为防

止为“吹沙所雍”。以后在蒙古贵族统治期间,没有更大

现椁的肝晕丁墓原愿植被有所恢怵复。1

生意大批马驼牢羊。19位史以詹,清

将大片草原招民开垦。因土地贫瘠,经过二三年即因沙害

而放弃,继而开垦新草地。在无植被覆盖的搭荒地上,干

繇疆沙髓翻叫;簪魏藕莎毓辑先以

乌兰布和沙漠北部

・乌兰布和沙漠在今内蒙古河套西部,原为黄河冲击平原。自晚更新世

以来,黄河河道一再东移,至今在这一地区仍有三条古河道蹲迹。在

废赤的河地和低洼地,曾因河水浸溢积聚成湖。《汉书•地既》、

《水经注》就记载了这地区有名为屠申泽的大湖。秦汉时代,为防御

匈奴,从内地迁来大量汉民安置在河套一带进行屯垦戍边,并设置郡

县。其中朔方郡最西的赤浑、临戎、三封三县就分布在今乌兰布和沙

漠北部地区。现今故城废址已半被沙埋,周围一片沙丘,但当年却为

'的农垦区。东汉以后,匈奴南进,乂边民内迁,,垦二区一废—弃,F被

过的表土,受干旱先族和强烈风植,遂成流沙。10世—纪—茉,宋使王

延德出使高昌(今吐鲁番),途径乌兰布和沙漠北部。据他的记载,

这一地区已是“沙深三尺,'丁,行者皆乘,.沙

中生簟名登相,收入以食”・高昌传》。登相即流动沙土中的

植物沙米。可见当时正是流沙初起的阶段。但在17世纪末的记载中,

该地尚有蒲草、红柳等在固定沙丘上生长的灌丛植物。晚清以来,由

于滥行砍伐和过度放牧,又导致这一地区流沙再起。现从噎口以南直

至乌达的董河四星,通安号直抵河岸,南北陆路交通完全阻绝,包新

铁路不得术改在黄河东岸铺设。

第三节黄河的改道

■黄河改道的大致经过

■黄河的两条主干道

■黄河决溢改道的原因

■黄河改道对华北平原的影响

X

SI叵

F

M

S

N

黄河之重要改道

■1128年以前,流经河北平原,由渤海湾入海。

■1128年杜充决河,黄河夺泗入淮。(明万历年间

潘季驯治河,固定为单股河道(今废黄河))。

■1855年,筒瓦厢决口,重回河北平原,由渤海湾

入海。(1876年,黄河大堤全线告成,现今河道

基本形成。)

■1938年,花园口决口,黄河夺贾鲁河、颖、涡河

入淮。

■1947年,黄河复故道。

黄河的两条主干道

■由利津入海的东汉大河(王景治河所成河

道),行水800年。

■由徐州会泗夺淮入海的明清大河,行水约

500年。

黄河流域地形图

黄河决溢改道的原因

■中游水土流失

■下游防御措施的不力

■例证:西汉时代河患频仍与东汉以后将近

800年的相对稳定时期;唐宋以后河患愈演

愈烈。

黄土高原区域

R.A.Hohhot*

deNINGXIA

YWv^HEBElC/TUNjrN

chudnSh1Jlazhimr^Y^

Jlnan^

SHAN­

DONG

WenzhouJIANG*

SHAANXIHENAN必SU

黄土高原典型地貌1

黄土高原典型地貌2

窑洞

6J

黄河改道对华北平原的影响

■1、部分土壤的沙化。

■2、黄淮海平原水系面貌的改变。

■3、黄淮海平原地面的普遍淤高。

第四节长江中下游水系的演变

■云梦泽的消失

■洞庭湖的涨缩

长江流域地理位置图

云梦泽的消失

■春秋时代的云梦泽主体,在今江陵以东、江汉之

间,部分则在汉江北岸的天门、应城一带,南部

以大江(今下荆江)为限,与江南的洞庭湖没有

关系。

■因为长江、汉江的泥沙沉积,先秦时代周围数百

里的云梦泽,至唐宋时代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

的是太白湖、马骨湖、大清湖、船官湖等小湖群。

以后又相继淤成消失。明清之际太白湖扩展为江

汉平原最大湖泊。清中叶以后,太白湖再度淤填,

洪湖扩展成为浩淼的大湖。

洞庭湖的演变

■一、河网交错的洞庭平原(全新世初-公元3

世纪)

■二、沉降扩展中的洞庭湖(4世纪-11世纪中

叶)

■三、淤塞萎缩中的洞庭湖(19世纪-现在)

张修桂:《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

第五节淮河的由利转害

■先秦时期,淮河曾与江、河、济并称“天

下四渎”,十二世纪以前,一直灌溉便利,

航运通畅。

■今天,淮河流域是中国灾害频发地区,也

是经济落后地区之一。

■淮河的由利转害,与黄河长期夺淮入海有

重大联系。

淮河流域图

淮河演变的四个时期

■十二世纪以前独流入海时期

■十二世纪后河、淮并槽时期

■十九世纪后江、淮并槽时期

■解放后江、海并流时期

第二章历代疆域沿革

■第一节先秦时期

■第二节秦汉的拓展

-第三节唐代的拓展

■第四节元代的拓展

■第五节清代中国疆域的拓展和稳定

“中国”的范围如何确定?

■统一与分裂

■和平与战争

■汉族与少数民族

■中原王朝

■参考书目:谭其骥:《历史上的中国和中

国历代疆域》,《长水粹编》。

八大历史地理区域

主新

西北地区:陕、甘、宁、最藏

西南地区:川、渝、滇、豫

>>

中原地区:陕、晋、冀、

长江中下游地区:鄂、湘、赣、皖、苏

东南沿海地带:浙、闽、台

岭南地区:粤、桂、海南

东北地区:辽、吉、黑

北亚蒙古草原地区

参考书目: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

乐大学出版社2004年。

第一节先秦时期

■三大集团:华夏、东夷、苗蛮

■夷夏东西说

三大部族分布图

夏代考古文化分布图

中原文化区二里头文化时期诸考古学文化的分布

I.二里头文化u一先商文化m,生石文化

西周分封图

春秋全图

第二节秦汉的拓展

■秦始皇的伟业:

■前222年平楚江南地,置会稽郡;并闽越、

东瓯。置闽中郡。

■前214年逾五岭,置桂林、南海、象三郡。

■前215年北击匈奴,略“河南地”,次年渡

河拓地至阴山,置九原郡,

■通西南夷,开五尺道。

秦郡图

汉武帝(前140—前100)的武功

■前127年出击匈奴,复故地。

■断匈奴右臂,置河西四郡(酒泉、张掖、敦煌、

武威)。

■南方:前111年平南越,置八郡;次年跨海于海南

岛置朱崖、檐郡;前138年东瓯内迁江淮间;前

110年灭闽越,迁其民江淮间,置冶、回蒲二县,

属会稽郡。

■开西南夷,置西南七郡

■东北设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

■西域都护府至设立。

汉帝国图

西汉形势图

第三节唐代的拓展

■羁縻州府

■六都护府

■交州的独立

隋朝疆域图

唐代疆域图

五代十国疆域图

宋辽疆域图

蒙古宋夏金形势图

第四节元代的拓展

蒙古四大汗国图

明朝疆域图

第五节清代中国疆域的拓展和稳定

・遭住曙搏的三去那分:、幺智宝为主的女真区、以畜牧为主

的家舍区、以农加为王囱明朗区

■1683年在台湾设立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

■历时130余年,合并蒙古诸部及其统治下的回部、西藏、

青海等地:

■17世纪二三十年代,漠南蒙古诸部归附后金。1688年准喝

尔袭击喀尔喀蒙古。喀尔喀蒙古降清,移牧漠南。1690年

准喝尔又进扰漠南,清兵开始反击,准喝尔败退。1696年

破暹倍尔壬掌北工达年唯在喳蒙古还牧漠北,慈」匕壁△清

新版囱。青海和硕特家古于1688、1698律先后降蒲,

土地亦入清版图。1717年准喝尔夺和硕特部所据之西藏,

1720年清军护送达赖入藏,准部败退,西藏入清。1755年

平定了天山北路准喝尔本部,未几又叛,1757年再次平定。

1759年又平定了本在准喝尔统治之下乘准部覆灭,图谋独

立的天山南路的回部(维吾尔),于是天山南北全入清版

图。

清后期版图之缩小与边疆之设省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即清乾隆中叶至

道光初是清朝疆域的极盛时期。道光以后,

由于外来帝国主义的入侵,一系列不平等

条约的订立,国势日衰,疆土日蹙。

■光绪十年(1884)新疆设省

■光绪H^一年(1885)台湾设省

■1907年东北设省

S

H

I

参考书目

■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

■童书业:《中国疆域沿革略》,载《童书

业历史地理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

第三章历代行政区划的演变

■第一节秦统一前地方行政区划的出现

■第二节秦汉郡县制的确立和划分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州郡县三级制的

确立和解体

■第四节唐宋的道路制度

■第五节元以后的行省制度

■第六节行政区划的原则:“山川形便”与

“犬牙交错”

第一节秦统一前地方行政区划的出

■商、周封建制:“分土封侯”、“封邦建

国”

■春秋时期“县”、“郡”的出现

■战国末期“郡”统“县”局面的形成

■县制起源的三个阶段:县鄙之县、县邑之

县和郡县之县

■参考书目:周振鹤:《县制起源三阶段说》

载《周振鹤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9年

郡县之关系及其变迁

春秋时,列国相灭,多以其地为县。故县

大而郡小。故传云:上大夫受县,下大夫

受郡。(左传哀公二年,赵简子誓

语).・・・・.至于战国,则郡大而县小矣。

(通典卷三三职官一五)

第二节秦汉郡县制的确立和划分

■秦郡之数量:36-46

■汉代之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时“州”刺史监察区的出现

■东汉末“州牧”之设置

郡县制的初衷

■丞相维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

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

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日: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

攻击如仇雕,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今

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

赋重赏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

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日:“天下共苦战斗不

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

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八天十十“斗一十六郡,郡置守、尉、盛。(《史

记》始皇本纪》)

东汉十三刺史图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州郡县三

级制的确立和解体

■永嘉乱后,州制渐滥,致使郡形同虚设。

■隋开皇三年(583)罢天下郡,以州领县。

第四节唐宋的道路制度

■唐代沿袭州县制,并升一部分州为府(府

虽与州同级,但地位略高)

■唐代初年设十道监司机构,开元时分15道,

置采访处置使,如汉刺史制度。

唐十五道图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

■府州之上,无单一行政机构和长官,分设

四监司:转运使(漕司)、提点刑狱使

(宪司)、安抚使(帅司)、提举常平使

(仓司)。

■诸司分路不同,治所不一。

■府州可不通过监司,直接向中央奏事。

■总特点:二级半或虚三级。

北宋二十五路图

第五节元以后的行省制度

■行省时代:自元代开始,中国又实行三级

制的地方行政制度,最高一级为行省,故

称行省时代。

■行省制度的渊源:

魏晋:行台【中央(台、省)的派出机

构】。

金:行尚书省。

元:行中书省。

元代

■元代行省管理机制的演变:

长官:

中书省宰相出领某省事——某处行省某官

■元代省级行政区划(12世纪末大德年间以后):

1,中书省直辖地(都省、腹里)

2.10个行省:辽阳、陕西、甘肃、河南江北、江

浙、江西、湖广、四川、云南、岭北。

3,宣政院辖地:吐蕃地区。

元代形势图

明代

■改行省为三司的原因:元代行省统辖军事民政,

地方权力太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行省取

消后,因名称和辖区未变,故习惯仍称省。

■三司的职掌:

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民政,分领天下府、州、

县及羁縻诸司,上与中央六部联系。

都指挥使司:主管一省军户卫所番汉诸军,上听命

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

提刑按察使司:主一省监察司法,上听命于刑部、

督察院。

明代

■明代省级行政单位(宣德三年,1428年)

两京或两直隶:

京师、南京。

十三布政使司:

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四川、江西、

湖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

ZA刊O

明朝政区图

明代

■明中后期总督、巡抚的设置:

1、原因:三权分立局面不足应变。

2、督、抚之区别:

总督:主理军务。主要在边区设置,较固定的有蓟

辽保定、宣大山西、陕西三边、两广四总督。

巡抚:主理民政,兼理军务。每省皆有。

3、明代督抚的特点:中央派出的钦差大臣。与三司

名义上是中央官与地方官的关系,重大事务三司

听其节制,地方日常事务仍由三司管理。

清代

■总督、巡抚的地方官化

■乾隆25年(1760):

八总督:直隶、两江、陕甘、四川、闽浙、

湖广、两广、云贵

18省15巡抚。直隶、四川、甘肃三省无巡抚,

由总督兼巡抚事;山东、山西、河南三省

无总督,由巡抚兼总督责。

清代

■光绪年间的增裁(9总督15巡抚)

增设新疆巡抚(1884)

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移驻台湾(1885),

1895年因割让日本而裁

裁湖北、云南巡抚(1904)

裁广东巡抚(1905)

增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巡抚和东三省总

督(1907)

清代

■清代省级长官:

总督(制台)

巡抚(抚台)

布政使(藩台)

按察使(臬台)

清政区图

晚清政区图

元、明、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