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总则
为全面发挥四川九寨沟国家地质公园(下简称:公园)的功能和作用,有效
保护、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地质公园,按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四川省林业和草
原局对国家地质公园管理的最新规定和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条公园位置
九寨沟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西部,东与平
武、南与松潘县接壤。包括九寨沟内的树正、则查洼、黑角、荷叶、盘亚、亚纳、
尖盘、热西、郭都等九个藏寨和沟外的漳扎、隆康、永竹村等。
地理坐标:东经103°46′11.78″—104°04′10.04″,北纬32°54′
19.51″—33°19′51.23″。
第二条范围、边界、面积
九寨沟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九寨沟县西部,具体范围为南至尕尔纳峰,九寨沟
县与松潘县县界为界;西以藏马龙里沟沟尾山脊—扎玛且莫普德—中查沟山脊—
永和塘为界;北以永和塘—隆康段北侧分水岭为界;东至红海、黑海以西接白河
和王朗自然保护区界为界,总面积729.6km2,土地属国家和集体所有,行政上
隶属阿坝州政府,无土地权属争议。
第三条规划期限
近期:2022-2025年
中期:2026-2030年
远期:2031-2035年
第四条规划依据
1、指导意见
1
《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9
〔46〕)。
2、法律法规类
(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主席令第74号,2009年8月27日第二
次修正);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主席令第28号,2019年8月26日第三
次修正);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主席令第74号,2019年4月23日第二
次修正);
(4)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主席令第18号,2018年10月26
日第三次修正);
(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主席令第3号,2019年12月28日修订);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主席令第74号,2016年7年2月第二次修正);
(7)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主席令第42号,2011年2月25
日);
(8)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主席令第81号,2017年11月4日第五
次修正);
(9)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主席令第3号,2018年10月26日第二次修
正);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主席令第9号,2014年4月24日);
(11)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务院令第687号,2017年10月
7日第二次修订);
(12)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204号,2017年10
月7日修订);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2003年11
月24日);
(14)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条例(国务院令第474号,2016年2月6
日修订);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580号,2019年3
2
月2日修订);
(16)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原地质矿产部第21号令,1995年5月4日);
(17)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办法(原国土资源部第57号令,2019年7
月16日第三次修正)。
3、国家规划、技术规范、标准、指南类
(1)《“十四五”生态保护监管规划》(环生态〔2022〕15号);
(2)《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3)《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2010.12);
(4)《2022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点》(自然资发〔2022〕50号);
(5)《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2-2035年)》
(发改农经〔2020〕837号);
(6)《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发〔2017〕3号);
(7)《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国函〔2016〕178号);
(8)《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标准》(国土资厅函〔2013〕345号);
(9)《国家地质公园验收标准》(国土资规〔2015〕8号);
(10)《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工作指南》(2016年);
(11)《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2019年);
(12)《国家公园管理暂行办法》(林保发〔2022〕64号)。
4、地质公园所在地的相关条例
(1)《四川省环境保护条例》(2018年);
(2)《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2019年修正);
(3)《四川省水资源条例》(2022年);
(4)《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2012年);
(5)《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2018年修正);
(6)《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自治条例》(2014年修正案);
(7)《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21年修正);
(8)《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保护条例》(2020年);
(9)《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11年);
3
(10)《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宗教事务条例》(2020年修订);
(11)《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2019年);
(12)《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森林草原防灭火条例》(2021年);
(13)《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水资源管理条例》(2007年);
(14)《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湿地保护条例》(2009年)。
5、地质公园所在地的相关规划
(1)《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
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2)《阿坝州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3)《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年)》;
(4)《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2021-2025)》;
(5)《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6)《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7)《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8)《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
(9)《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十四五”林业和草原发展规划》;
(10)《阿坝州水资源综合规划(2016-2030)》;
(11)《阿坝州国际旅游目的地及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7-2030)》;
(12)《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全域旅游公路专项规划(2016-2025)》;
(13)《阿坝州森林草原防火规划(2020-2025)》;
(14)《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乡村振兴第一个五年规划》;
(15)《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2018-2035);
(16)《九寨沟旅游区总体规划》(2018-2030);
(17)《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2020—2025);
(18)《四川九寨沟国家地质公园规划(2010-2020年)》;
(19)《四川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2-2030年)。
第五条公园发展概况及规划背景
1、公园发展概况
4
1978年,国务院将九寨沟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发(1978)256号。
1982年,国务院将九寨沟划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发(1982)
136号文;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亦为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所在)面积720km2,
外围保护地带600km2。
1992年12月14日,九寨沟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16届会议
批准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1994年7月,林业部确认九寨沟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函护字(1994)
174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643km2,其中核心区497.8km2,缓冲区90.3km2,
实验区54.9km2。
1997年,九寨沟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2007年5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5A景区。
2、地质公园的名称、资格授予时间
名称:四川九寨沟国家地质公园
级别:国家级
批准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国土资源部
批准时间:2004年1月
授牌时间:2004年1月
3、公园建设规划的研究
(1)1983年11月-1985年10,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1987年,四川省地矿局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黄龙—九寨沟旅游
地质景观及矿泉水资源调查研究报告;
(3)1987年,四川省环境保护监测所,黄龙—九寨景区环境质量及开发前
景研究报告;
(4)1987年,四川省地质矿产局,四川省黄龙—九寨沟地质自然保护区划
报告;
(5)1989年,九寨沟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九寨沟分区详细规划;
(6)1992年,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九寨沟、黄龙风景
名胜区自然景观形成与旅游开发优化模式研究;
5
(7)1993年,四川省旅游地学研究会等,九寨沟—黄龙旅游线路总体规划;
(8)1994年,四川省建委批准了隆康坝详细规划;
(9)1995年12月,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10)1996年,彭丰居民小区详细规划,漳扎镇集镇规划;
(11)1996年,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世界自然遗产—
九寨沟生态环境与保护;
(12)1988-1996年,四川省地矿局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黄龙—九寨
沟地质自然保护区环境地质监测报告;
(13)2000年10,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14)2000年6月,四川省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15)2002年9月,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九寨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6)2004年,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综合
科学考察;
(17)2003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风景区泥石流研究与防治;
(18)2004年,章小平,九寨沟生物多样性;
(19)2007年,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九寨沟箭竹海沼泽化趋势和防
治研究;
(20)2009年,四川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基于景观格局的九寨沟旅游
可持续发展研究;
(21)2011年,四川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九寨沟钙华湿地的结构和功
能研究;
(22)2011年,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四川九寨沟
国家地质公园规划;
(23)2012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九寨沟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
续发展实践和讨论;
(24)2015年,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九寨沟生态旅游的推行策略研
究;
(25)2017年,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九寨沟旅游发展对生物多样性
的影响;
(26)2018年,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九寨沟旅游区
6
总体规划;
(27)2019年,四川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四川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总体规划。
4、地质公园已完成的建设工作概况及已有的基本设施
自九寨沟国家地质公园成立以来,九寨沟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始终坚持习近
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以建设世界一流地质公园为目标,遵守“严格保护、
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实施“保护型发展”的管理模式,
不断深入地推动地质公园的建设与发展,并已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在公园自然
资源的保护和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了公园主碑、地质博
物馆及标识标牌等设施(表1-1)。
表1-1九寨沟国家地质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表
序号工作项目计量单位总计
一标识解说碑牌设立
1主碑个1
2副碑个1
3综合说明牌个3
4区域说明牌个30
5景观说明牌个31
6保护管理牌个40
7警示牌个2000
8交通指引牌(含欢迎牌)个62
9大型交通指示图个5
10温馨提示牌个200
11洞内景点解说牌个84
12宣传标语牌个50
13树木说明牌个150
14LED宣传牌个2
15科普信息站牌个200
16地质博物馆布展处1
二地质博物馆室内建设
1地质博物馆布展套1
2博物馆多媒体系统(影视厅)套1
3博物馆展柜、展台、展板套1
4博物馆标本化石套1
5原始地形地貌模型套1
6重点景观、地质结构模型套1
三地质公园宣传与培训工作
1导游手册与宣传页份60000
2人员培训小时100
四地质公园科普路线建设
7
序号工作项目计量单位总计
1科考步游道km69.4
2观景台处23
五地质公园科学研究工作
1地质公园规划编制项1
2其它地质遗迹调查和研究项1
六污水处理厂座1
七排污管道km21.6
八垃圾处理厂座1
九景区内厕所个50
《四川九寨沟国家地质公园规划(2010-2020年)》实施以来,公园内地质
遗迹得到了有效保护,基础设施配套较完善,科研科普工作成效显著,并成功申
报四川省地学研学旅行实践基地,有效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受“8.8”九寨沟地
震和新冠病毒疫情影响,2020年游人规模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总体实施情况良
好。
3、规划背景
目前《九寨沟国家地质公园规划(2011-2020年)》已到有效期,根据自然
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分区优化调整前期
有关工作的函》(自然资函〔2020〕71号);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
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实施
方案》的通知(川省委〔2020〕28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
《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地内地质遗迹管理的通知》(保园字〔2021〕50号);
自然资源部《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自然资源空间规划函〔2020〕
234号);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公园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
(川林护函〔2021〕821号)等文件精神和2022年5月20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
发布的《四川省贯彻落实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整改方案》要求,原
有公园规划已不能满足当前地质遗迹保护、公园建设和发展的需求,九寨沟国家
地质公园(下简称:公园)急需在2022年12月底前完成公园规划编制工作,并
由九寨沟县人民政府发布实施。
8
第二章地质公园的性质与发展目标
第六条公园性质与特色
1、性质
以湖泊、瀑布、钙华滩流、钙华台地等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辅以历史悠久、
内涵深厚的藏族文化以及多样的重要生物物种,是一个集科学研究、科学普及、
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和森林康养于一体,科学内涵丰富、地方特色浓郁、文化气
息浓厚、极具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大型地质自然公园。
2、特色
(1)九寨沟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构造在区域上具有重大研究意义,九寨沟
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丹巴—汶川构造岩片与西秦岭造山带摩天岭地块的结合
部位,以塔藏构造带、雪山断裂、岷江断裂为界,北东角和北西为松潘—甘孜造
山带阿尼玛卿构造带(地背斜)和马尔康逆冲—滑脱岩片(地向斜),中部为西
秦岭造山带摩天岭推覆体。晚新生代以来强烈活动的NW和NE向断裂在这里交
汇,对现代地貌具有重要的重塑作用。地质公园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不仅控制区
域地层的展布特征和构造的发育型式,而且这种构造格局决定了九寨沟地质系统
的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这也是九寨沟“8.8地震”对公园地质遗迹没有造成重大
破坏的重要原因。所以地质公园对于活动断层与地震灾害的预防研究具有重要的
科学价值。
(2)公园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地质背景复杂,碳酸盐分布
广泛,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壳抬升幅度大,多种营力交错复合。
九寨沟地表主要为冰川侵蚀、高山物理风化形成的石灰岩山地,但地下深处有大
量的石灰岩被溶蚀,石灰岩被溶蚀后再沉积的钙华,随着地下水析出地表,形成
了九寨沟最引人注目的地表钙华堆积,形成钙华堤、钙华滩、钙华瀑、钙华堰塞
湖等,其落差达1870m,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湖泊-瀑布-钙化滩流景观组合,规模
巨大、形态优美、景形多样、布局精巧,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具有无可替代的保
护价值和极高的科研价值。
9
(3)公园处于我国北亚热带秦巴湿润区和青藏高原波密——川西温湿区的
过渡地带,保存有较完好的第四纪古冰川遗迹,U谷最低伸至海拔2800m的地
方,U谷中发育侧碛堤、终碛垄,成为我国西部第四纪古冰川保存最好的地区之
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价值。
(4)公园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和显著的
民族特色。
第七条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保护公园内重要的地质遗迹,大力挖掘其科学内涵,进一步凸显公园的科
研、科普价值,增强其趣味性。开展公园建设,将公园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地
质公园,建成喀斯特地貌科研、科普教育基地和地球科学天然博物馆,最终打
造为国际知名的游览目的地,有效地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显著
提高自然保护地管理效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成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
护地体系中的重要一员。
2、分项目标
(1)地质遗迹保护目标
通过公园的建设发展,保护地质遗迹,完善地质遗迹保护机制,增强当地居
民的地质遗迹保护意识,建立完整、科学的地质遗迹保护及科普系统。使公园内
的生物景观、文物古迹与民族文化等得到相应的保护,旅游环境得到有效治理。
①对公园现有地质遗迹进行编录、完善地质遗迹数据库;
②对公园脆弱地质遗迹(五彩池、诺日朗瀑布景观等)进行重点保护(树立
围栏、警示牌、专人巡查、立法等措施);
③划出地质遗迹保护区,根据保护区级别相关要求进行旅游开发;
④对地质遗迹保护区制定专项保护措施。
(2)科研科普目标
通过加强与知名院校、研究所及国内外地质公园开展研究与交流合作,提升
10
公园科学价值和管理水平,发展地质旅游,将地学科普知识更好地融入到旅游路
线中,达到公园工作人员及居民的科学素养得到极大的提高,充分发挥公园的科
研窗口、科普教育作用,使公园逐渐成为全球知名的地学研学旅重要基地。在期
刊上有关于九寨沟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与管理的论文发表与专著的形成,完善的地
质公园管理人才体系形成。科研成果能够有效的指导公园的地质遗迹保护、旅游
发展及科学普及活动深入开展。
(3)旅游经济发展目标
将生态、地质、文化相结合,开发特色旅游路线及景区,发展多样化的旅游
产品,构建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大力推广地质、生态、文化等深度旅游和休闲
度假游,在阿坝州藏族羌族自治州全域旅游统筹发展大背景下,扩大九寨沟生态
旅游的影响力,建成全省旅游经济重要增长极。从而带动和促进当地旅游业的
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有效地提高当地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
3、分期发展目标
通过近期、中期和远期的建设工作,最终将九寨沟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成全国
首屈一指的地质公园,同时提升公园的国际影响力。公园旅游开发可分为近期
(2022-2025年)、中期(2026-2030年)、远期(2031-2035年)三个阶段进行。
近期目标(2022年—2025年)
(1)加大力度开展地质遗迹调查与保护
①对地质公园进行1次地质遗迹专项研究调查,丰富及完善公园内地质遗迹
的数量、类型,夯实提升地学价值;
②申请地质遗迹保护经费,完成地质遗迹保护实施方案,对重点地质遗迹进
行针对性保护;
③完善和新建公园地质遗迹保护界碑、界桩及监测系统。
(2)完善科学解说系统
①主碑:已在地质公园景区大门前设立,定期维护;
②副碑:建有诺日朗服务区副碑,定期维护;
③对原有3000余块标识牌进行定期维护,122景点解说牌进行升级改造,
提升科学内涵;
11
④对已建地质公园博物馆进行布展升级,科普影视厅升级改造;
⑤根据公园范围新建和维护25处界碑(界桩);
⑥更新科学导游图、宣传折页、科学考察指南、科普读物、画册,编制出版
地质公园丛书。同时新增加解说员与解说设备,并对解说员加以培训。
(3)地质公园科学研究与科普活动
①根据最新调查成果,完善科学考察路线;
②制定3项科学研究计划,落实经费,开展科学研究;
③面向公园乃至全省、全国青少年,组织青少年开展地质公园研学旅游活动。
(4)完善管理机构设置与信息化建设
①公园管理机构升级,明确管理职责和管理制度,科学合理设置部门分工;
②完善地质公园管理工作人员结构,增配地学专业人员、行政人员、专业导
游(景区与博物馆);
③加强人员培训,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行政人员及后勤人员和导游人
员;
④完善公园数据库建设,更新九寨沟国家地质公园网站。
(5)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①修整、新建景区之间的连接道路,如乡道、景区观光道路等,同时在主要
观景点或交通节点修建交通指示牌;
②完善公共厕所、垃圾桶等基础设施,同时对其损坏或丢失的基础设施进行
修缮或补充;
③修建或完善游客中心、诺日朗服务中心。
中期目标(2026年—2030年)
继续完善公园的基础及旅游服务设施,提高公园接待能力、服务水平和环境
卫生。
(1)建立长效监测系统
①建立地质遗迹长效监测机制,修建必要的监控设施,保护地质遗迹;
②在公园内成立巡逻队,监控地质遗迹状况与游客状况;
③运用无人机、INSAR系统对公园地表环境进行监控。
(2)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12
①修整、新建景区之间的连接道路,如景区观光道路等,同时在主要观景点
或交通节点修建交通指示牌;
②完善公共厕所、垃圾桶、供水厂、变电站和污水处理站等基础设施,同时
对其损坏或丢失的基础设施进行修缮或补充;
③修建或完善游客中心、诺日朗服务中心。
(3)加强对外宣传与交流,制作公园相关影视作品(纪录片、科普教育片
等)制作公园相关特色旅游购品,运用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每年在公园召开研讨
会及各主题会议,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共同挖掘公园科学内涵,提高公园知名度。
远期目标(2031年—2035年)
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公园的基础服务设施,特别是旅游接待设施;加强公园喀
斯特地貌、地质遗迹、动植物、环境容量、科普教育活动等课题的研究,为地质
遗迹、生态环境、自然及文化遗产保护打下基础;公园管理部门需要做好监管、
巡查、宣传、品牌塑造、软硬件更新等方面的工作,把公园打造成喀斯特水循环
系统科研、科普的天然实验室和“钙华泉—湖泊—瀑布—滩流”生态观光的人间
天堂,充分发挥公园对川西乃至四川旅游的示范带动作用,将其建成全省旅游经
济重要增长极,显著提高地质公园的管理效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13
第三章地质遗迹景观及评价
第八条地质地貌概述
1、地貌特征
根据区内地貌海拔高度,可划分为:高山区(大于3800m)、高中山区(3800
-2800m)、中山区(2800以下)。其中,中山区面积约116.6km²,约占九寨沟
整个景区面积(729.6km²)的16.0%,以流水侵蚀作用、重力堆积作用和岩溶作
用为主,景区内景观主要沿树正沟和日则沟分布于中山区内;高中山区面积约
358km²,约占九寨沟整个景区面积的49.0%,主要以冰川堆积作用为主,发育一
系列冰川U型谷,如溶洞沟、藏马龙里沟、则查洼沟上游;高山区面积约255km²,
约占九寨沟整个景区面积的35%,发育冰川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根据区内地貌海拔高度、微地貌形态组合、气候差异、植被组合等特征可进
一步划分为若干地貌小区。
2、地质特征
公园南部属秦岭—大别山地层区摩天岭分区九寨沟小区。出露地层主要为
中、上泥盆统—中三叠统,浅海相-滨海相碳酸盐岩沉积,总厚大于4824.6m;
北部属巴颜喀拉地层区玛多—马尔康地层区金川小区的泥盆系—三叠系,厚
2111.3m。两小区之间为塔藏构造带,发育特殊岩石地层单位—塔藏岩组。
公园内第四纪堆积物较为发育,类型众多,有冲积、洪积、冰碛、黄土、钙
华、沼泽、崩积、残积、坡积、残坡积、地滑堆积等十一种成因类型。主要分布
于白水河、九寨沟主沟及支流两侧,次在夷平面、山坡、冰U谷底发育。
公园大地构造位置为松潘—甘孜造山带与西秦岭造山带的结合部位,以塔藏
构造带和岷江断裂带为界,北东角和北西角为松潘—甘孜造山带,南为西秦岭造
山带(包括摩天岭推覆体)。主要构造形迹有:俄罗布背斜、扎玛且莫普德向斜、
日则保护站背斜、俄罗布背斜、中查梁子向斜、卡真背斜、园海子向斜、者查背
斜、尕尔纳向斜、卧龙海向斜、熊猫海瀑布向斜、丹祖沟向斜、丹袓沟背斜、五
花海向斜、鹰瓜洞断层、长海—剑岩断层、丹祖沟—五花海断层、丹祖沟—镜海
断层、荷叶断裂、九寨沟断层、则查洼断层、藏马龙里沟断层、树正西侧断层、
14
犀牛海西侧断层、干孜公盖断层、芦苇海断层等。
第九条地质遗迹类型
九寨沟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丰富、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其中独具特
色的湖泊、瀑布、钙华滩流、钙华台地等地质遗迹景观,具有无可替代的保护价
值和极高的科研、观赏价值。
参照《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公园内地质遗迹分为7大类13
类17亚类,分别为水体景观、地貌景观、地质(体、层)剖面、地质构造、古
生物、矿物与矿床大类、环境地质遗迹7大类;湖沼景观、瀑布景观、泉水景观、
河流景观、岩石地貌景观、冰川地貌景观、流水地貌、地层剖面、构造形迹、典
型矿物产地、古动物、地质灾害遗迹景观、地震遗迹景观13类;湖泊景观、瀑
布景观、冷泉景观、风景河段、构造地貌景观、可溶岩地貌(喀斯特地貌)、冰
川堆积地貌、冰川侵蚀地貌、流水堆积地貌、地方性标准剖面、中小型构造、典
型矿物产地、古无脊椎动物、山体崩塌遗迹景观、滑坡遗迹景观、泥石流遗迹景
观、近代地震遗迹景观17亚类。共计122个地质遗迹资源点(附表2)。
第十条地质遗迹对比评价
1、典型地质遗迹形成机制
九寨沟水循环系统受控于距今约6500万年—2亿年形成的以NW向断裂、
褶皱为主的构造体系,后者至今仍处于稳定的状态,长海堤坝为典型的冰川终碛
提,厚达110-130m,主要形成于距今20万年左右,时期为倒数第二次冰期,正
是该次冰期作用形成了九寨沟景观的重要调节水库。
九寨沟水循环方式即特殊亦复杂,径流途径不长,但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可
在小范围内交替转化重现多次,在地下水溢出时,由于温度、压力等环境的变化,
大量碳酸钙沉积地表。三条主沟的湖泊(海子)、瀑布等景观水在空间分布上主
要有5种补给和转化关系。①上下游的湖泊毗邻,仅有一个湖堤相隔,上游的湖
水以瀑布或明流形式注入下游湖泊;②上、下游湖泊间没有地表水流联系,上游
湖泊之水通过渗透性弱的冰积物补给下游湖泊;③上下游的湖泊通过地表溪流产
15
生水力联系;④上下游的湖泊之间在枯水期无地表水串联,主要为地下水径流,
丰水期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一起补给下游湖泊(海子);⑤虽有地表分水岭
相隔,但海拔较高的湖泊通过构造裂隙等补给邻谷海拔较低的湖泊。
而今天我们所见的九寨沟景观的形成是在冰川作用及重力堆积物的基础上
形成湖泊、海子及堤坝,形成期至今大约2万年左右,诺日朗瀑布、珍珠滩瀑布、
树正瀑布的钙华垮塌现象应主要缘于其顶部钙华自身堆积,当堆积到一定程度
时,由于重力作用形成垮塌,然后又在垮塌面上进行新一轮的钙华沉淀堆积,这
种过程是一种稳定状态下的正常旋回,因此,九寨沟钙华瀑布仍属于稳定时期。
2、对比评价
九寨沟喀斯特地貌是青藏高原强烈隆升所造成的现象之一,九寨沟以湖泊和
群瀑风光为主的景观独一无二,通过与国内外同类型景观对比可以得出九寨沟国
家地质公园具有以下特征:
(1)科学价值
①九寨沟水循环系统完整、典型,是开展水文地质研究的理想地区
公园主体景观的稳定性受控于其特殊的水循环系统的稳定性,水循环系统的
稳定性受控于距今约6500万年—2亿年形成的以NW向断裂、褶皱为主的构造
体系,后者至今仍处于稳定的状态。根据钙化测年结果,九寨沟的钙华形成已经
两万多年,是末次冰川退缩过后,在冰川U形谷形成的多个、多级终碛垄,积
水成湖,受到钙化的养护,所以能够保存到现在,而日则沟、树正沟中的湖泊的
水,大部分是由长海渗入日则沟的地下水为主,所以泥沙很少,那也是九寨沟独
特水循环系统的特征,九寨沟的钙华景观在人类历史的时间尺度是稳定的,景观
呈现出周期性的波动变化,其状态变化主要受控于大气降水的周期性波动,九寨
沟为众多科研学者提供了一处理想的水文地质研究的试验田,通过对九寨沟水循
环系统的研究,可以有力的促进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创新水文地质理论。
②九寨沟钙华泉—湖泊—瀑布—滩流景观组合世界独一无二
公园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地质背景复杂,碳酸盐分布广泛,
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壳抬升幅度大,多种营力交错复合。九寨沟
地表主要为冰川侵蚀、高山物理风化形成的石灰岩山地,但地下深处有大量的石
灰岩被溶蚀,石灰岩被溶蚀后再沉积的钙华,随着地下水析出地表,形成了九寨
16
沟最引人注目的地表钙华堆积,形成钙华堤、钙华滩、钙华瀑、钙华堰塞湖等,
其落差达1870m,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湖泊-瀑布-钙化滩流景观组合,规模巨大、
形态优美、景形多样、布局精巧,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具有无可替代的保护价值
和极高的科研价值。
③九寨沟大地构造位置独特,堪称活动断层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九寨沟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构造在区域上具有重大研究意义,九寨沟位于松
潘—甘孜造山带、丹巴—汶川构造岩片与西秦岭造山带摩天岭地块的结合部位,
以塔藏构造带、雪山断裂、岷江断裂为界,北东角和北西为松潘—甘孜造山带阿
尼玛卿构造带(地背斜)和马尔康逆冲—滑脱岩片(地向斜),中部为西秦岭造
山带摩天岭推覆体。晚新生代以来强烈活动的NW和NE向断裂在这里交汇,对
现代地貌具有重要的重塑作用。地质公园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不仅控制区域地层
的展布特征和构造的发育型式,而且这种构造格局决定了九寨沟地质系统的相对
独立性和稳定性,这也是九寨沟“8.8地震”对公园地质遗迹没有造成重大破坏
的重要原因。所以地质公园对于活动断层与地震灾害的预防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
价值。
④九寨沟是我国西部第四纪古冰川保存最好的地区之一
公园处于我国北亚热带秦巴湿润区和青藏高原波密——川西温湿区的过渡
地带,保存有较完好的第四纪古冰川遗迹,U谷最低伸至海拔2800m的地方,U
谷中发育侧碛堤、终碛垄,成为我国西部第四纪古冰川保存最好的地区之一,具
有十分重要的科研价值。
⑤九寨沟是进行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及防治措施研究的理想场所
九寨沟“8.8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地质遗迹景观类型较丰富,特别是崩塌
地质遗迹景观,其崩塌倒石堆形状典型、规模较大,多数滚动不远,且保存多处
规模较大的高危崩塌岩块,是一处研究崩塌形成条件、崩塌发生规律、崩塌综合
治理及防治措施的理想场所。通过调查分析地质公园内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规律、
形成条件等,对研究本次地震类型、地震震源机制、地震形成的动力机制和地震
影响破坏范围等具有重要作用。
(2)美学价值
公园山青妩媚,九寨沟的水澄澈缤纷。山绕水、水偎山、树在水里长,水在
17
林中流。鸟在树上飞,鱼在水底游。山水相映,林水相亲。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树上松萝悬挂,林中满布地衣,倒入湖中的树枝、蔓藤,天长日久,已被钙化成
一件件类似于牙雕的艺术珍品,构成了一个个奇幻美妙、美不胜收的水下艺术展
厅。
九寨沟湖泊紧傍森林,景观雄奇壮丽,池面光洁如镜,天光云影,雪峰翠林,
倒映池中,镜像清晰,色泽艳丽。使人赏心悦目的是,因湖底地形复杂,水草分
布差异,水中沉积物厚度不同,加上阳光作用,一湖之中,宝兰、青翠、橙黄,
色彩缤纷,层次繁多。每当红日升空,万倾碧波又绽开一团金黄耀眼的火珠,红
霞彩晕,水天一色。把人引入迷人的童话世界,视角变化、季节交错,色彩也变,
童话世界里又派生出新的童话,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观赏价值。因而,九寨沟
国家地质公园是一处国际地质旅游观光佳地。
(3)科普价值
大众采用公路交通或者航空+公路交通的方式易于到达地质公园。
公园丰富的冰川地貌、完整的水循环系统、独特钙化沉积演化以及地震遗迹
对于新构造运动、第四纪冰川作用及地下水循环等均具有极高科研价值。九寨沟
原始森林在生态学方面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公园地质构造条件独特,地层出露齐全,古生物化石丰富,地震活动十分强
烈,保存了完好的喀斯特地貌、第四纪冰川遗迹和地震遗迹,形成了独一无二的
钙华湖泊—瀑布—滩流景观,具有重要的科普价值。在人们享受美丽佳景的观光
过程中,在有限的空间内,便可获取地貌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第四纪
地质学、地层学、岩石学、构造学、古生物学、地震学等地学知识,是地学科普
的良好场所。
(4)地学旅游价值
公园内丰富多样的地质遗迹资源不仅为科考、科普教育的良好基地,更在于
其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旅游资源,属国内外罕见的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旅游景观
组合体,能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因而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
重大意义。
公园地质遗迹景观游资源十分丰富、类型齐全、功能多样。湖泊与瀑布、溪
流、河滩、山泉交错映衬,极具观赏价值,而九寨沟湖泊大多由乳白色钙华长堤
分隔,堤埂蜿蜒曲折,被人们誉为“人间仙境”、“童话世界”。在地理上,公
18
园所在的地区也是我国藏族聚居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藏羌文化走廊的核心地段,
藏、羌、汉等民族长期交错杂居、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而形成了独特民族文化,
文化区位优势显著,具有重要的旅游开发价值。
公园所在的大九寨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是全省十大旅游目的地之一,位于大
熊猫国际生态旅游线、九环世界遗产线的重要节点,随着绵九高速、成兰铁路的
建成通车,将极大的提升九寨沟的旅游运输能力和区域交通中心地位,有力的促
进旅游经济发展。
3、综合价值等级评价
九寨沟国家地质公园有长海、五花海、诺日朗泉-潭-瀑景观群3个世界级地
质遗迹景观:有五彩池、熊猫海、镜海、犀牛海、树正群海、珍珠滩瀑布、树正
瀑布、诺日朗瀑布等8个国家级地质遗迹景观;有珍珠滩、上下季节海、双池、
长海U谷等97个省级地质遗迹景观;有珍珠滩裂隙、隆康滑坡体、丹祖沟擦痕
与阶步等14个省以下级地质遗迹景观。
综上所述,园区内的地质遗迹景观极为丰富,导向性景观,稀有性、奇特性
特征突出,重要性景观及其它自然资源景观,类型多,分布广,配套性和互补性
强,科学内涵高,具有较高的开发潜力。
综上所述,园区内的地质遗迹景观极为丰富,导向性景观,稀有性、奇特性
特征突出,重要性景观及其它自然资源景观,类型多,分布广,配套性和互补性
强,科学内涵高,具有较高的开发潜力。
19
第四章其他景观资源及评价
第十一条生物及其他自然景观及评价
地质公园地处动物地理分布的古北界与东洋界过渡地带,动物种类繁多,保
存较为完整,区系组成复杂,起源古老,素有“古树奇木的天堂”“珍稀动物的乐
园”之称。公园分布有国家Ⅰ级保护植物2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9种;保护区内
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10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7种。先后被列入《世界自然遗
产名录》、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是我国唯一具有世界自然保护领域三项
最高级别桂冠的自然保护地。地质公园是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分布的最北端,是岷
山山系大熊猫种群的重点分布区,是大熊猫、川金丝猴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进行
物种交流的关键性地带,对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和基因交流有极其重要的意
义。它的美学观赏价值、科研价值、经济价值以及对于自然资源保护宣传和教
育工作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同类地质公园中起着极其重要的示范效应,是一个开
展科普教育的绝佳区域。
另外,地质公园内的九寨沟彩林被称为九寨沟六绝之首,金秋时节,林涛树
海换上了富丽的盛装,那深橙的黄栌,金黄的桦叶,绛红的枫树,殷红的野果,
深浅相间,错落有致,令人眼花缭乱。每一片森林,都犹如天然的巨幅油画。水
上水下,动静形色交错,好一幅令人心醉的鑫秋画卷,光怪陆离,使人目眩。入
冬,积雪使九寨沟变成了银白色的世界,莽莽林海,似玉树琼花,冰瀑,冰幔,
晶莹洁白。银装素裹的九寨沟,显得洁白,高雅,像置身于白色玉盘中的蓝宝石,
显得更加璀璨。
按照《四川省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评价方法对公园区域的自然景
观资源进行评价,根据定性评价,九寨沟国家地质公园自然景观资源有四级资源
2个,三级资源5个,二级资源2个。
第十二条人文景观及评价
地质公园内不仅拥有丰富的地质遗迹、秀美的自然景观,还有深厚的文化底
蕴,经历史考证,早在吐蕃时期,便有居民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众多独具特色
20
的人文景观资源,包括生产生计、建筑、服饰、饮食等物质文化和宗教、语言、
音乐、舞蹈、风俗等非物质文化,根据《四川省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
资源分类评价体系,九寨沟人文景观可分为为2主类,5亚类、9个基本类型,
其中有五级资源有扎如寺1个,四级资源有燃灯节、登嘎甘㑇(熊猫舞)、㑇舞、
藏族编织4个,三级资源有树正寨、荷叶寨、黑角寨、九宝莲华菩提塔等12个,
二级资源有黑角桥、安多藏历新年等8个,一级资源有达戈与色嫫传说1个。具
体表现在:
1、神秘多彩的藏文化
历史上九寨沟原住民是在吐蕃王朝东征时,两支驻守在如今松潘、南坪、平
武一带的军队因未被召回而定居于九寨沟,并成为“安多”藏族的一部分。这里
的安多藏族居民信奉原始宗教——苯教,相信万物皆有“神灵”,历史上以半耕
半牧作为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于地质公园地处汉藏交汇区,多种文化在此交
流融合,多元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九寨沟藏文化区别于主流藏文化的独特性,因此
九寨沟文化大致可定义为一种充满地域特色的以藏文化为主体并吸收结合了其
它地域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文化。
2、独具特色的藏式民居
九寨沟民居建筑为土木结构相结合,以木结构为主,依山而建,墙基用块石
砌成,墙体用土垒成,房顶盖以榻板,一般为三层结构,这种适应农耕文化的传
统民宅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性,在扎如沟的郭都寨我们能看到保存得十分完好的
传统民宅,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3、回味无穷的民间美食
九寨沟地区有一句家喻户晓的饮食俗说:“柯博(九寨人)人日食三餐,早
糌粑搅团;午馍馍,晚上面块饮酒跑不脱。”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
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形成了众多令人回味无穷的民间美食,代表性的有酥
油茶、馍馍、酸菜面块、洋芋糍粑、奶渣包子、青稞酒等。
4、绚丽多姿民间舞蹈
“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是人们对藏族人能歌善舞的褒奖。
藏族舞蹈动作丰富多彩,舞姿舒展洒脱、欢快热烈,气势粗犷,从中表现出藏族
人民豪放、刚强、坚毅的性格和情怀。九寨沟代表性的舞蹈有“夏姆”(一种劳
动时跳的圆圈舞)、狮子舞、龙灯舞、牦牛舞,以及白马藏族的“舞”,寺院
21
法舞等。表演方式独特,带有原始的自然崇拜的深刻烙印,具有特殊的旅游吸引
力。
22
第五章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第十三条总体布局与园区、景区划分
1、总体布局
总体布局为:一主两副三线四区。
一主:九寨沟游客服务中心
位于公园入口处,沿白水河沿岸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面积0.018km2。为公园
核心地质遗迹分布区的外围区域,主要执行游客服务区、公园科普教育区、门区
功能。
两副:诺日朗游客副中心、扎如沟游客副中心。
三线:即生态观光旅游路线、科学考察旅游路线、文化体验旅游路线。
四区:即扎如沟、树正沟、日则沟、则查洼沟四个景区。
公园的景观主要沿沟分布,沿呈倒“Y”型的树正沟、日则沟、则查洼沟等
延伸。树正、日则、长海景区为地质观光核心景观区,扎如景区为生态旅游区。
2、景区
(1)树正沟景区
位于犀牛海南桥—荷叶寨之间的树正沟流域地带,面积86.7km2。景区特色
是拥有以树正群海为代表的湖泊类景观。主要地质遗迹景观和其他旅游资源景观
有荷叶黄土剖面、盆景滩、芦苇海、双龙海、双龙海瀑布、火花海、卧龙海、老
虎海、犀牛海、树正群海、树正瀑布、树正古生物化石、甲里甲格神泉、犀牛海
钙华台地、黑果钙华台地、中查梁子地层剖面、措姑海、色嫫神像、迎客松、荷
叶滑坡体、吉玉朗瀑布、雪瓦朗瀑布、火花海瀑布、若沙格滩、都如嘴滩、若尤
欧滩、黑果溶洼、荷叶溶洼、老虎海倒石堆、芦苇丛、荷叶(树正、则查洼、亚
纳、盘亚、尖盘等藏族村寨)民俗文化村等。
已建设施:乘车点3处、厕所4处、休息亭3处、游客栈道、九寨沟民俗文
化村1处、广场1处、各类标识标牌多处、垃圾桶多处。
23
规划建设:游客服务站1处、停车场2处、消防间1处、警卫室2处、咨询
处3处、电话亭2处、餐饮点2处、科普走廊3处、医疗点2处、厕所多处、垃
圾桶多处。
(2)扎如沟景区
位于公园北东角,沿扎如沟呈北西—南东向带状分布,面积87.99km2。该
景区主要可见第四纪古冰川地貌,另外自然生态环境最好,也是传统转山游线所
在。是以人文特色主要地质遗迹景观和其他旅游资源景观为主,地质遗迹景观有
宝镜岩、扎衣扎嘎山、红池、双池、信扎地层剖面、扎如沟瀑布群、扎如溶洼、
扎衣扎嘎泉、黑海、纳久坡草场、扎如寺、扎如(热西、郭都等藏寨)等。
已建设施:乘车点1处、厕所2处、游客栈道、各类标识标牌多处、垃圾桶
多处。
规划建设:游客服务处1处、咨询处1处、公园管理处1处、科普信息站1
处、科普廊1处、说明牌1处、汽车站1处、医疗点1处、警卫室1处、电话亭
1处、取款机1处、消防间1处、停车场1处、餐饮点1处、多处厕所、文化娱
乐设施。
(3)日则沟景区
位于诺日朗北桥—原始森林—藏马龙里沟之间,景区平面形成呈倒“V”字
形。面积239.94km2。该景区是以诺日朗瀑布及诺日朗群海等众多优美湖泊类景
观为代表的景区。主要地质遗迹景观和其他旅游资源景观有诺日朗瀑布、诺日朗
群海、镜海、镜海古河床堆积物、珍珠滩、丹祖沟泉、珍珠滩瀑布、金铃海、孔
雀激流、五花海、五花海涌泉、丹祖沟剖面、高瀑布、熊猫海、高瀑布峡谷、熊
猫海倒石堆、熊猫海古生物化石、若武滩、朗恩朗激流、间歇喷泉、箭竹海、箭
竹海瀑布、天青石、剑岩悬泉、悬泉瀑布、天鹅海、草海、原始森林古生物化石、
原始森林沟尾冰川遗迹、藏马龙里泉、藏马龙里群海、藏马龙里钙华台地、藏马
龙里山、藏马龙里峡谷、原始森林等。
已建设施:乘车点8处、厕所11处、休息亭7处、停车场3处、广场1处、
游客栈道、各类标识标牌多处、垃圾桶多处。
规划建设:咨询处1处、警卫室1处、电话亭1处、科普廊1处、医疗点1
处、消防间1处、厕所。
24
(4)则查洼沟景区
位于诺日朗—绿海子则查洼沟流域范围,面积239.56km2。该景区以长海为
代表的高山湖泊、第四纪冰川地貌、古生物化石等主要特色景观。主要地质遗迹
景观和其他旅游资源景观有则查洼泉、卡真沟瀑布群、卡真沟地层剖面、卡真沟
古生物化石、下季节海、下季节海洪积扇、上季节海、上季节海泉、下季节海泉、
溶洞沟古生物化石、溶洞沟溶洞、溶洞沟古冰川地貌、长海、五彩池、长海冰漂
砾、仙女池、长海堤埂剖面、长海西侧泉、长海倒石堆、干孜公盖山、色嫫山、
园海子、绿海子、绿海子口瀑布、绿海子西侧瀑布、绿海子地层剖面、绿海子古
生物化石、尕尔纳峰、依夷沟峡谷、则查洼藏寨等。
已建设施:停车场3处、厕所3处、乘车点3处、公园管理处1处、广场1
处、副碑1处、科普长廊1处、医疗点1处、消防间1处、餐饮点1处、游客栈
道、各类标识标牌多处、垃圾桶多处。
第十四条功能区划分
公园规划为5类不同的功能区域:地质遗迹景观区、人文景观区、综合服务
区、自然生态区、居民点保留区。
1、综合服务区
共划分有三类综合服务区:旅游服务区、公园管理区与门区(见附图9:综
合服务区规划平面图)。
(1)旅游服务区
是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服务点所在区域,也包括现有的旅游服务设施所在区
域及旅游城镇区。其面积为1.54km2,占公园面积的0.211%。具体规划如下:
①游客服务中心
面积为0.16km2;规划3个旅游服务中心,其中新增扎如寨游客服务中心。
包括:九寨沟国家地质公园游客服务中心、诺日朗游客服务中心、扎如寨游客服
务中心。旅游服务中心设置了国家地质公园主碑、科普广场、售票处、检票处、
游人中心警务室、紧急求助点、投诉室、快餐店、饮品店、熊猫邮局、吸烟室、
卫生间、停车场、垃圾桶、监控设施、路灯、路标、指示牌、警示牌、宣传牌等。
25
游客中心还可提供票务、寄存、咨询、导游服务、饮用水、手机充电、自动售货
机、失物招领、哺乳室、轮椅等服务。同时还设置了一些公园科普信息和增加公
园显示度的服务设施。
②游客服务处
面积为0.47km2;规划4个旅游服务站和4个游客服务点。包括:荷叶寨游
客服务站、树正寨游客服务站、原始森林游客服务站、长海游客服务站及扎如寺
游客服务点、黑角寨游客服务点、纳得游客服务点、长草坪游客服务点。服务站
和服务点目前有公交车站、电子显示站点、自动售货机、休息长亭、卫生间、消
防器材、监控设备、救生圈、交通灯、垃圾桶、标示牌、餐饮、停车场、民俗文
化商品售卖等相关设施。
(2)公园管理区
共规划8处,分别位于游客服务中心、游客服务处、门区。另外还包含公园
内所有售票、检票点。主要用于工作人员办公、管理公园日常事务、统计游客数
量、处理紧急状况与建设管理设施及其配套设备等。
(3)门区
共规划1个门区,位于九寨沟景区入口。主要修建1个标志性建筑,挂有“九
寨沟国家地质公园”中文及其标徽等。
2、地质遗迹景观区
地质遗迹景观区是以保护地质遗迹为目的功能区,根据公园内地质遗迹的展
布情况、地质遗迹的珍稀程度划出公园内地质遗迹保护区。在地质遗迹保护区基
础上共划分5个地质遗迹景观区,面积118.85km2,占公园面积约16.28%。树正
地质遗迹景观区(D1)面积12.5km2,五花海地质遗迹景观区(D2)面积32.65km2,
下季节海地质遗迹景观区(D3)面积10.45km2,原始森林地质遗迹景观区(D4)
面积26.08km2,长海地质遗迹景观区(D5)面积37.17km2。
3、居民点保留区
用于原住居民生活、工农业及其它生产经营等配套设施建设。公园规划居民
生活区,面积为1.02km2,占公园总面积的0.13%,主要分布于树正寨、荷叶寨
等聚集区。
26
4、人文景观区
用于保护人文景观的区域,公园人文景观资源较少,呈点状。现规划荷叶寨、
扎如寺、扎如寨、树正寨、则查洼寨5处人文景观地。
5、自然生态区
公园内除地质遗迹景观区、人文景观区、综合服务区、居民点保留区以外的
处于自然环境状态的区域,用以保护和维持生态环境的功能区,面积608.11km2,
占公园面积约83.20%。
27
第六章地质遗迹保护
第十五条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划分及边界坐标(主要拐点)的确
定
共划定12个地质遗迹保护区,面积118.85km2,占公园面积约16.45%。根
据地质遗迹保护区内的地质遗迹稀有程度和观赏程度的不同,又将公园地质遗迹
保护区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保护区和特级保护点,保护区面积分别为
16.93km2、67.63km2、16.80km2和17.49km2。
特级保护区:主要位于长海和镜海一带。
T-1:位于长海大坝及以南长海沟尾两侧1km范围内,面积为16.72km2,占公
园面积2.29%,主要保护世界地质遗迹景观长海。
T-2:镜海特级地质遗迹保护区位于镜海两侧,主要保护世界地质遗迹景观
诺日朗泉-潭-瀑布景观群,面积为0.21km2,占公园面积0.002%。
特级保护点:包括五花海、熊猫海、犀牛海、树正群海、树正瀑布,主要保
护重要的水体地貌,包括湖泊河钙化瀑布。
一级保护区:位于丹祖沟、卡真沟、藏马龙里沟、长海上游至绿海子依夷沟
两侧1km范围内,总面积为67.63km2。
Ⅰ-1:丹祖沟两侧1km范围内,面积为23.2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机械行业科技创新合作合同书3篇
- 二零二五版艺术品字画购销与仓储管理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农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委托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LED显示屏安全防护与应急响应合同3篇
- 美容院商铺租赁合同(2025版):美容院美容美体设备租赁及售后服务协议2篇
- 二零二五年绿色建筑空调系统设计与施工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废旧设备买卖及环保处理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房地产投资合作三方买卖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二手车鉴定评估及转让合同3篇
- 2025年度不锈钢太阳能板安装工程合同3篇
- GB/T 12914-2008纸和纸板抗张强度的测定
- GB/T 1185-2006光学零件表面疵病
- ps6000自动化系统用户操作及问题处理培训
- 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含评分标准)
-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课件(完整版)
- 线缆包覆挤塑模设计和原理
- TSG ZF001-2006 安全阀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蜘蛛开店》
- 锅炉升降平台管理
- 200m3╱h净化水处理站设计方案
- 个体化健康教育记录表格模板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