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练07课外文言文(知识难点梳理)20篇-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_第1页
进阶练07课外文言文(知识难点梳理)20篇-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_第2页
进阶练07课外文言文(知识难点梳理)20篇-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_第3页
进阶练07课外文言文(知识难点梳理)20篇-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_第4页
进阶练07课外文言文(知识难点梳理)20篇-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进阶练07课外文言文(知识难点梳理)20篇一、课外阅读(2023上·天津·九年级天津市第七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花连布①,性质直,与人交,有肝胆。少时读书,曾习《左传》,故于战法精妙。值铜仁②红苗杀官吏反,福康安③以总督进剿,檄④公随营。素稔⑤公勇,令首先解永绥⑥围。公率百余骑长驱直入,破毁苗塞数十,苗人因远相奔溃,永绥之围立解。时公著豹皮战裙,故苗人呼为花老虎云。福大军至,令公结一营当大营前御贼,悉以剿事⑦委之。福日置酒宴会,或杂以歌舞。公则昼夜巡徼⑧,饥不及食,倦不及寝。公御贼山梁上,转战益奋,中鸟枪三,堕入深涧中,诟骂不绝口。贼欲钩出之,乃自力转入岩石中折颈而死。事闻,上(此处指清仁宗嘉庆帝)震悼,特赐祭葬云。(根据《啸亭杂录》《清稗类钞》和《清代名人轶事》改编)【注释】①花连布,清代将领。额尔德特氏,蒙古镶黄旗人。②铜仁:地名,在今贵州省东北部。③福康安,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中叶重臣。④檄(xí):征召。⑤稔(rěn):熟悉。⑥永绥:地名,在今湖南省。⑦剿事:讨伐之事。⑧巡徼(jiào):巡行视察。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1)悉以剿事委之

悉:(2)或杂以歌舞

或: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时公著豹皮战裙,故苗人呼为花老虎云。3.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清仁宗为何对于花连布的阵亡感到“震悼”并且“特赐祭葬”。【答案】1.全有时2.当时花连布穿着豹皮战衣,所以苗人说他是花老虎变的。3.花连布被敌人鸟枪击中,堕入山涧后,为了不被敌人生擒,把头伸入岩缝中折断脖子而死,非常壮烈,因此皇帝对此感到“震悼”并且“特赐祭葬”。【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把讨伐之事全委托给花连布。悉:全。(2)句意:有时还伴之以歌舞。或:有时。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时,当时;著,同“着”,穿着;故,所以;云,说法。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根据“事闻,上(此处指清仁宗嘉庆帝)震悼,特赐祭葬云”,可知清仁宗为何对于花连布的阵亡感到“震悼”并且“特赐祭葬”是因为他死得壮烈之“事”。根据前面的“公御贼山梁上,转战益奋,中鸟枪三,堕入深涧中,诟骂不绝口。贼欲钩出之,乃自力转入岩石中折颈而死”可知,花连布在山梁上抵御贼寇,被鸟枪击中,堕入山涧中,贼寇想要把他钩出来活捉,于是他用力把头转到岩石缝中折断脖子而死。花连布为了不落入敌手,这种死法堪称壮烈,因此当时的皇帝清仁宗感到“震悼”并且“特赐祭葬”。【点睛】参考译文:花连布,性情朴实正直,和他人交往时诚心诚意。年少的时候读书,曾反复地学《左传》,所以对于作战的方法很精通。正当铜仁红苗杀害官吏造反,福康安以总督的身份去进军讨伐,征召花连布跟着军队前去。一向熟悉花连布很是勇猛,让他做首领先解除敌军永绥的包围。花连布率领一百多骑兵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前挺进,深入敌方中心,破坏损毁苗塞几十个,苗人于是争着向远处逃散,永绥的围困就立刻解决了。当时花连布穿着豹皮战衣,所以苗人说他是花老虎变的。福康安带领大军赶到,命令花连布结成一支军队在大营前抵御敌人,把讨伐之事全委托给花连布。福康安每天置办酒席宴会,有时还伴之以歌舞。花连布则是从早到晚的巡行视察,饿了也不吃饭,困了也不睡觉。花连布在山梁上抵御贼寇,四处转战,更加勤奋,被鸟枪击中了三次,堕入山涧中,不住口地痛骂。贼寇想要把他钩出来,于是他用力把头转到岩石缝中折断脖子而死。事情上奏后,清仁宗非常震惊地表示哀悼,特意赏赐以礼祭葬。(2023上·山东青岛·九年级青岛三十九中校考期末)【甲】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②,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益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益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乙】师经③鼓琴,魏文侯起舞,赋曰:“使我言而无见违④。”师经援琴而撞文侯,不中;中旒⑤,溃之⑥。文侯怒而谓左右曰为人臣而撞其君其罪如何左右曰:“罪当烹。”师经曰:“臣可一言而死乎?”文侯曰:“可。”师经曰:“昔尧舜之为君也,唯恐言而人不违;桀纣之为君也,唯恐言而人违之。臣撞桀、纣,非撞吾君也。”文侯曰:“释之,是寡人之过也。悬琴于城门,以为寡人符⑦;不补旒,以为寡人戒。”(以上两则段文均选自《说苑》,有删改)【注释】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②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③师经,战国时期魏文侯的乐师。④无见违:没有人违抗我。⑤中旒(liú):击中了冠冕上的玉串。⑥溃之:把玉串撞散了。⑦符:凭证。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叔敖为楚令尹

为:担任B.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患:担心C.师经鼓琴

鼓:弹奏D.是寡人之过也

是:这5.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正衣冠而见之

楚王不知臣之不肖B.师经援琴而撞文侯

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C.悬琴于城门

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D.以为寡人戒

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6.下列各项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侯怒而谓/左右曰为人臣而撞其君/其罪如何B.文侯怒而谓/左右曰为人臣而撞/其君其罪如何C.文侯怒而谓左右曰/为人臣而撞/其君其罪如何D.文侯怒而谓左右曰/为人臣而撞其君/其罪如何7.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众人向孙叔敖祝贺,一位老人对此极为不满,穿粗布衣服来吊唁斥责。B.从甲文中孙叔敖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虚怀若谷、为民着想的官员。C.乙文中师经用琴撞了魏文侯后,努力劝谏魏文侯要做尧舜那样的明君。D.乙文中魏文侯勇于改过,可以看出他包容的胸怀和从谏如流的品质。8.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位益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益厚而慎不敢取。②臣可一言而死乎?【答案】4.B5.C6.D7.A8.①地位越高,态度越要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要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②我可以说一句话再死吗?【分析】4.本题考查文言查词语解释。根据句意,推知词义。B.句意: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会降临到他那里。患:祸患。故选B。5.考查一词多义。A.代词,老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C.介词,在/介词,在;D.介词,把/连词,来;故选C。6.本题考查断句。根据句子结构、虚词及句意断开停顿。根据这几句话意思:文王生气地对左右的人说:“作为臣子而撞他的国王,他的罪是什么?”第一处断开在“曰”字后面,表明文侯说话;说的话又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撞其君”的行为,一个是“罪如何”,故应该在“其罪如何”前断开停顿。故正确断句为:文侯怒而谓左右曰/为人臣而撞其君/其罪如何。故选D。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有误,根据老人说的话“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而大权独揽的人,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会降临到他那里)”可知老者是来告诫孙叔敖的,不是对其他人不满;故选A。8.考查翻译文言句子。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及句式的理解。①重点词语:益,越。而,表转折。下,谦下。禄,俸禄。小,小心谨慎,慎,慎重,谨慎。②重要词语:可,可以。一言:说一句话。而:无实义。【点睛】参考译文:【甲】孙叔敖担任楚国的宰相,全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非是有什么要指教的?”老人说:“是有话说。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而大权独揽的人,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会降临到他那里。”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要越为人谦恭;官职越大,思想越要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乙】乐师经演奏(古)琴,魏国的文王随音乐而舞蹈,(并依旋律)唱道:“让我的话不被违抗。”乐师经拿琴撞文王,没撞到;击中了冠冕上的玉串,把玉串撞散了。文王生气地对左右的人说:“作为臣子而撞他的国王,他的罪是什么?”左右说:“罪该受烹煮(刑法)。”抓乐师经到堂下第一级台阶。乐师经说:“我可以说一句话再死吗?”文王说:“可以。”乐师经说:“过去尧舜当国王的时候,唯恐自己的话别人不反对;桀纣当国王的时候,唯恐自己的话别人违抗。我撞的是桀纣,不是撞我的国王。”文王说:“放了他,是我的过错。将琴悬挂在城门上,用以作为我错误的凭证;(破的)帽子不要补,用来做我的警示。”(2023上·吉林长春·九年级统考期末)阅读选文,回答小题。三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①,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②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天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③。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④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注】①勒兵:操练士兵。②末:解决问题的下策。③夫椒:地名。④保栖:退守。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文中的意思。(1)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2)遂兴师10.对文中画曲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天禁之。B.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天禁之。C.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天禁之。D.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天禁之。11.请将选文中画直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文中越王为什么先发制人、主动出击?(用原文回答)【答案】9.(1)讨伐(2)于是10.C11.吴王听到消息后,动用全国精锐部队迎击越军,在夫椒大败越军。12.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1)句意:(越王勾践)便打算先发制人,在吴未发兵前去攻打吴。伐:讨伐;(2)句意:于是举兵进军吴国。遂:于是。1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句意:阴谋去做背德的事,喜爱使用凶器,亲身参与下等事,定会遭到天帝的反对。“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为并列关系,“上天禁之”句意完整,是对前文的总结;故断句为: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天禁之。1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闻:听说;悉发:全部动用;败:打败。1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由“三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操练士兵,将报复越国一箭之仇,便打算先发制人,在吴未发兵前去攻打吴)”可知,越王先发制人、主动出击的原因是: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点睛】参考译文:越王勾践三年,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操练士兵,将报复越国一箭之仇,便打算先发制人,在吴未发兵前去攻打吴。范蠡进谏说:“不行,我听说兵器是凶器,攻战是背德,争先打是事情中最下等的。阴谋去做背德的事,喜爱使用凶器,亲身参与下等事,定会遭到天帝的反对,这样做绝对不利。”越王说:“我已经做出了决定。”于是举兵进军吴国。吴王听到消息后,动用全国精锐部队迎击越军,在夫椒大败越军。越王只聚拢起五千名残兵败将退守会稽。吴王乘胜追击包围了会稽。(2023上·湖南长沙·九年级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校考阶段练习)祁彪佳赴池水[清]计六奇①①祁公讳彪佳,字幼文,号世培,绍兴山阴人。②巡抚苏、松诸府。吴中无赖,凌轹②小民。官治以法,则摊赃无辜,人益畏之。公至,捕其尤者四人,立磔③于市。由是,群奸股栗,吴人至今德之。③十五年,清兵深入逼淮,道路阻绝。起④公掌河南道,微服冒险,间⑤行达京师。明年,佐大计。十七年甲申五月,公与史可法等决计定策。以公旧有威德于吴命奉敕⑥安抚寻晋大理寺丞即留为巡抚。首募技勇,设标营五营,各五百人,缘江要害,增置屯堡。又上疏,请除诏狱、廷杖诸弊政,为朝廷所忌。④乙酉夏,清兵入浙,檄⑦诸绅投谒。公闻,语夫人商氏曰:“此非辞命所能却。若身至杭,辞以疾,或得归耳。”家人信之,不为意。闰六月六日夜分,潜出寓园外放生碣下,投池中。其从容就义如此。(选自《明季南略》,有删改)【注】①计六奇:清初史学家,著《明季南略》。②轹(lì):欺压。③磔(zhé):即车裂,一种酷刑。④起:任命。⑤间(jiàn):暗中。⑥敕:皇帝的诏令。⑦檄(xí):用公文晓谕。13.下列关于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治以法”的“以”字可联系成语来理解,与“绳之以法”的“以”意思相同。B.词典解释“尤”主要有四个意思:①突出的;②更加,尤其;③过失;④怨恨,责怪。“捕其尤者四人”的“尤”字根据上下文语境,应为解释①的意思。C.“檄诸绅投谒”的“谒”字可联系课内所学来理解,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生以乡人子谒余”的“谒”意思相同,都是“拜见”之意。D.“家人信之,不为意”的“之”字可用语法分析来理解,“之”在动词“信”的后面,与“行道之人弗受”“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之”用法相同。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公旧有威德于吴/命奉敕安抚/寻晋大理寺丞/即留为巡抚B.以公旧有威德/于吴命奉敕安抚/寻晋/大理寺丞即留为巡抚C.以公旧有威德于吴/命奉敕安抚寻晋/大理寺丞即留/为巡抚D.以公旧有威德/于吴命奉敕/安抚寻晋大理寺丞/即留为巡抚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由是,群奸股栗,吴人至今德之。16.古人常常根据死者生平事迹赠谥号以表褒贬。“忠敏”是祁彪佳的谥号,请根据上面的古诗和古文,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谥号释义对应的古诗文内容解说虑国忘家曰“忠”应事有功曰“敏”公自成千古①②祁彪佳为官,惩罚无赖,造福百姓,可谓“应事有功”。缘江要害,增置屯堡。又上疏,请除诏狱、廷杖诸弊政。③【答案】13.D14.A15.因为这件事(此),坏人们吓得两腿发抖,吴地的百姓(吴人)至今很感激他。16.体现出祁彪佳夫妻情深、子女孝义(或家人重情尚义)的优秀家风。巡公至,捕其尤者四人,立磔于市。由是,群奸股栗,吴人至今德之。祁彪佳在清兵入侵之际挺身而出,保家卫国,以身殉国,可谓“虑国忘家”。【解析】13.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D.家人信之:代词,“他的话”;行道之人弗受:结构助词,“的”;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代词,代指唐雎。综上所述,三个“之”的用法不相同,所以此选项有误。故选D。1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句话的意思是:史可法知道祁公在吴地很有威望,于是让他安抚(吴地),不久又晋升为大理寺丞,仍留在原地做巡抚。“以公旧有威德于吴”写的是祁公很有威望,这是史可法让他安抚吴地的原因,后面应该停顿;“寻晋大理寺涵”写的是祁公升职,“即留为巡抚”写的是升职以后的结果,二者之间应该停顿。所以,正确的停顿应为:以公旧有威德于吴/命奉敕安抚/寻晋大理寺涵/即留为巡抚。故选A。15.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果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份补充完整。重点词语:由:因为;此:这件事;股:两腿;栗:发抖;德:感激。16.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①空:南京城被清兵攻破后,诗人的丈夫祁彪佳沉湖殉国,体现出祁彪佳夫妻情深、子女孝义(或家人重情尚义)的优秀家风。②空:根据“祁彪佳为官,惩罚无赖,造福百姓,可谓“应事有功”可知,②段“巡公至,捕其尤者四人,立磔于市。由是,群奸股栗,吴人至今德之”。③空:根据④段“公闻,语夫人商氏曰:‘此非辞命所能却。若身至杭,辞以疾,或得归耳。’家人信之,不为意。闰六月六日夜分,潜出寓园外放生碣下,投池中。其从容就义如此”可知,祁彪佳在清兵入侵之际挺身而出,保家卫国,以身殉国,可谓“虑国忘家”。【点睛】参考译文:祁公名彪佳,字幼文,号世培,是绍兴山阴人。祁公担任苏州、松江巡抚时,吴中一带有一帮无赖,到处欺负老百姓。官府用法律治理他们,他们就把罪过推到无辜的百姓身上,百姓更加害怕他们。祁公到了这里,抓住了为首的四个人,当时就在集市上处死他们。因为这件事(此),坏人们吓得两腿发抖,吴地的百姓(吴人)至今很感激他。崇祯十五年,清兵南下,逼近淮河流域,来往道路不通。朝廷任命祁公执掌河南道,他穿上百姓的衣服,冒着生命危险,偷偷上路到达京师。到了第二年,他辅佐朝廷主持大局。十七年甲申五月时,祁公与史可法一起筹谋决策抗清之计。史可法知道祁公在吴地很有威望,于是让他安抚(吴地),不久又晋升为大理寺丞,仍留在原地做巡抚。祁公到任以后,马上就招募有武艺勇力之人,设了五个标营,每个标营里有五百人,沿着江流要害之处增设防御的屯堡。又上书朝廷,请求废除诏狱、廷杖这些弊政,(以致于)掌权者很痛恨他。乙酉年的夏天,清兵进入了浙江,下令让士绅们前往拜见。祁公知道后,对商夫人说:“这不是我推辞就能推得掉的,如果我亲自去杭州,到了那里后,再以我身体不好的理由来推辞(官职),或许能回来罢了。”家人们信了他的话,也就没有放在心上。到了闰六月六日半夜的时候,祁公悄悄跑到寓园外放生碑下(的池塘边),投湖自杀。他当时从容就义就是这样的情形。17.(2023上·广东广州·九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面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选自《晏子春秋》)(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①景公游于寿宫

②睹长年负薪者(2)结合选文谈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1)①游玩

②背(2)①晏子是一个审时度势的人(善于劝谏、懂语言艺术等),因为他能在景公怜惜背着柴草的老人时,借机进言,让景公关爱全国所有贫穷的鳏夫寡妇;②晏子是一个关爱民众百姓的人(或忧国忧民,怜惜百姓,体恤弱者),当他官至权贵时,仍然能为民众百姓在王权面前争取利益。【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①句意:齐景公在寿宫游玩。游:游玩;②句意:看见一个老年人背着柴。负:背。(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根据“睹长年负薪者,面有饥色。公悲之”“令吏养之”“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治国之本也”可知,本来景公没有关注民生,只是让当地官吏照看老人,但是晏子巧妙引导到治国根本上,可见晏子是一个善于劝谏、足智多谋的人;根据“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可知,晏子向景公献策,安置贫困孤寡老人,可见晏子关注民生、心地善良。【点睛】参考译文: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一个老年人背着柴,脸上也有长期受饿的颜色。齐景公就很为他的境遇感到可怜,感慨地说:“让当地的官员养活他!”晏子说:“我听人说,喜好贤良的人而怜悯不幸的人,这是执掌国家的根本啊。现在君主怜惜老者,那么您的恩泽没有不达到的了,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齐景公笑了,脸上也有了喜悦的神色。晏子说:“圣贤的君王遇到贤良就喜好贤良,遇到不幸就怜悯不幸。现在我请求老弱而没有人养活、丧妻丧夫却没有房屋的人,评定之后共同安置他们。”齐景公说:“很好!”于是,老弱的人有人养活,丧妻丧夫也有了可以居住的屋子。(2023上·山东济南·九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太宗问许敬宗①曰:“朕观群臣之中惟卿最贤有言非者,何也?”敬宗对曰:“春雨如膏,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恨其光辉。天地之大,人皆有叹,何况臣乎!臣无肥羊美酒以调众人之口;且是非不可听,听之不可说。君听臣遭株,父听子遭戮,夫妻听之离,朋友听之别,乡邻听之疏,亲戚听之绝。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②,杀人不见血。”帝曰:“卿言甚善,朕当识之。”(选自《贞观政要》)【注释】①许敬宗:字延族,唐朝宰。②龙泉:中国古代十大名剑之一。18.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朕观群臣之中惟卿最贤有言非者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20.许敬宗以①说理方法,告诉太宗②道理。【答案】18.朕观群臣之中/惟卿最贤/有言非者19.有些人的舌头像龙泉宝剑一样,说出来的话杀人不见血。20.设喻要多角度、公正客观的考虑别人的评价,不能偏听偏信,要察纳雅言,咨诹善道。【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我看满朝的文武百官中,你是最贤能的一个,但还是有人不断地在我面前谈论你的过失。“朕”做主语,“观”意思是看,做谓语,“贤”意思是贤能,“言”意思是说,谈论。故停顿节奏为:朕观群臣之中/惟卿最贤/有言非者。19.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龙泉,指龙泉剑。20.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春雨如酥,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恨其光辉。天地之大,人皆有叹,何况臣乎”可知,许敬宗回答大宗的提问时,运用类比(设喻)的手法;从句子的意思“春雨贵如油,农夫因为它滋润了庄稼,而喜爱它,行路的人却因为春雨使道路泥泞难行而嫌恶它;秋天的月亮像一轮明镜辉映四方,才子佳人欣喜地对月欣赏,吟诗作赋,盗哦却讨厌它,怕照出了他们丑恶的行径。无所不能的上天且不能令每个人满意,何况我一个普通人呢”可知,作者阐明了人无完人,一个人若想取悦于每个人是不可能的;无须理会别人说长道短;不要听信是非;要谨言慎行等方面的道理。【点睛】参考译文:唐太宗问许敬宗说:“我看满朝的文武百官中,你是最贤能的一个,但还是有人不断地在我面前谈论你的过失,这是为什么呢?”许敬宗回答说:“春雨贵如油,农夫因为它滋润了庄稼,而喜爱它,行路的人却因为春雨使道路泥泞难行而嫌恶它;秋天的月亮像一轮明镜辉映四方,才子佳人欣喜地对月欣赏,吟诗作赋,盗贼却讨厌它,怕照出了他们丑恶的行径。无所不能的上天且不能令每个人满意,何况我一个普通人呢?我没有用肥羊美酒去调和众口是非,况且,是非之言本不可听信,听到之后,也不可传播。君王盲目听信臣子的,可能要遭受杀戮;父亲盲目听信儿子的,可能要遭受诛杀;夫妻听到谗言,可能会离弃;朋友听信谗言,可能会断交;乡邻听信谗言,可能会生分;亲人听到谗言,可能会疏远。人生有七尺高的身躯,要谨慎对待听到的传言,舌头上有龙泉剑,杀人不见血。”唐太宗说:“你讲得很好,我会记住的!”(2023上·四川成都·九年级成都外国语学校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①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①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②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章诡异奇怪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轼复殿试中乙科。后轼以书见修,修曰:“吾当避此人,轼才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③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日夜不止,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④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以其诗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自号“东坡居士”,与田父野老筑室东坡,相与溪间,把杖山行。⑤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又多淤,居民稀少。轼携民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又筑南北径三十里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犹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⑥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注】①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成年后践行志向。21.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难道 B.方时文章诡异奇怪之弊胜

严重C.卒全其城

完全 D.又作生祠以报

报答22.翻译文中画线词句。(1)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不能败城。”(2)轼自号“东坡居士”,与田父野老筑室东坡,相与溪间,把杖山行。23.欧阳修说:“吾当避此人,轼才出一头地”(应当让其人出人头地),足见欧阳修对苏轼才华的赏识。从选文看,苏轼除了才学高,还有哪些美好人格?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答案】21.C22.(1)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2)苏轼自己取了个号“东坡居士”,与黄州的田父野老在东坡建造房屋,一起生活在溪旁山间,拄着拐杖在山间穿行。23.苏轼勤政爱民。任职徐州时,调集各方力量,抵御水患,保全了徐州城,并请求朝廷得以加固;任职杭州时,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并挖井筑堤,使百姓有水喝,能种田,并美化环境,造福百姓。苏轼豁达开朗,随遇而安。被贬到黄州,与田父野老亲密无间,亲自参加农业生产,自食其力。【分析】21.本题考查文词义。C.句意: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全:保全。故选C。2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1)重点词:出,出城;动摇,民心动摇;谁与守,倒装句,和谁守;是,这里;败,毁坏。(2)号,取号;筑室,建造房屋;相与,一起;把,拄。2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结合第③段“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可知苏轼任职徐州时,调集各方力量,抵御水患,保全了徐州城,可见他勤政爱民,身先士卒。结合第④段“轼自号‘东坡居士’,与田父野老筑室东坡,相与溪间,把杖山行”可知苏轼心胸豁达,被贬谪后不以为意,亲身参与农业生产,与田父野老生活得其乐融融。结合第⑤段“轼携民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又筑南北径三十里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犹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可知苏轼任职杭州时,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并挖井筑堤,使百姓有水喝,能种田,并美化环境,表现了他造福百姓的品德。【点睛】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成为范滂,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那样的人吗?”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当时文章晦涩怪异的弊习很重,主考官欧阳修想加以改正,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殿试中乙科。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了。”听到的人开始哗然不服,时间久了就信服此语。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调任湖州,上表谢恩。因为有一些不便于民的事情不敢明说,就写诗暗示,希望对国家有所帮助。御史李定等从他的诗中挑出一些词语,断章取义牵强附会说苏轼的诗是在诽谤朝廷,把他逮捕押赴台狱,想置他于死地。神宗非常喜欢苏轼的才学,安排他担任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己取了个号“东坡居士”,与黄州的田父野老在东坡建造房屋,一起生活在溪旁山间,拄着拐杖在山间穿行。元佑四年苏轼任杭州知州。杭州由于地处江海之间,水味咸苦,又多淤泥,居民不多。苏轼于是带领民众疏通这两条河来连接运河。又建造水闸,控制湖水的储蓄与宣泄,于是海潮才不致于流入市区。又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堤筑成后,又种了木芙蓉、杨柳在堤上,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苏轼二十年中二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向他祝福。又造了生祠来报答他。建中靖国元年,苏轼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2023上·山东济南·九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一钱太守刘宠任会稽太守,除苛政,禁非法,郡中大治,朝廷征为将作大匠①,山阴县有五六叟,自若耶②谷间出,人赍③百钱以送宠,曰:“山谷鄙人,未尝识朝政。他守时,吏索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④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年老值圣明,故相扶而送。”宠曰:“吾之政何能及公言邪?父老辛苦!”叟奉以钱,宠不能辞,遂各选一钱受之。(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注释】:①将作大匠:主管土木工程的官员。②若耶:山名。③赍(jī):携带。④明府:对太守的尊称。24.用“/”给下面句子断句。(画两处)自明府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2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叟奉以钱,宠不能辞,遂各选一钱受之。26.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刘宠是个怎样的人。【答案】24.自明府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25.老人捧着钱,刘宠推辞不掉,就从每个老人那拿了一枚铜钱收下了。26.刘宠是一个治理有方、勤政爱民、有仁爱之心、谦虚平易、清正廉洁、做事有原则之人。【解析】24.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本句的意思是:自从您到任以来,狗在夜里不叫了,百姓看不到官吏。这里“自明府来”作状语,其后应有停顿;“狗不夜吠”是完整的句子,其后应有停顿;“民不见吏”是完整的句子,应有停顿。故据此断句为:自明府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2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汉语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叟:老人;奉以钱:捧着钱;辞:推辞;遂:于是,就;受:接受,手下。26.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根据“刘宠任会稽太守,除苛政,禁非法,郡中大治”可知,其意思是:刘宠担任会稽的太守,他废除繁琐的规章制度,禁止部属扰民等不法行为,郡中非常太平。可见,刘宠是一个治理有方、勤政爱民、有仁爱之心之人;根据“吾之政何能及公言邪?父老辛苦!”可知,其意思是:我的政绩怎么能达到你们所说的那样好呢!你们辛苦了啊!可见,刘宠是一个谦虚平易之人;根据“叟奉以钱,宠不能辞,遂各选一钱受之”可知,其意思是:老人捧着钱,刘宠推辞不掉,就从每个老人那拿了一枚铜钱收下了。可见,刘宠是一个清正廉洁,做事有原则之人。【点睛】参考译文:刘宠担任会稽的太守,他废除繁琐的规章制度,禁止部属扰民等不法行为,郡中非常太平。朝廷征召他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个老人,从若邪山谷之间走了出来,每人带着一百枚铜钱要送给刘宠,说:“我们是山谷里见识少的人,没有见过太守。别的太守在任时,官吏向百姓勒索,到了晚上也不停止,有时狗叫了整夜,百姓不得安宁。自从您到任以来,狗在夜里不叫了,百姓看不到官吏。我们年纪大了遇到清廉爱民的太守,因此互相搀扶的来送行。”刘宠说:“我的政绩怎么能达到你们所说的那样好呢!你们辛苦了啊!”老人捧着钱,刘宠推辞不掉,就从每个老人那拿了一枚铜钱收下了。27.(2023上·山东淄博·九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记超山梅花林纾夏容伯同声①,嗜古士也,隐于栖溪。余与陈吉士、高啸桐买舟访之。约寻梅于超山。由溪上易小舟,循浅濑②至超山之北。沿岸已见梅花。梅身半枯,侧立水次;古干诘屈③苔蟠其身,齿齿④作鳞甲。年久,苔色幻为铜青。景物凄黯无可纪,余索然将返。容伯导余过唐玉潜祠下,花乃大盛。纵横交纠,玉雪一色;步武⑤高下,沿梅得径。几四里始出梅窝,阴松列队,下闻溪声,余来船已停濑上矣。余以步船人以水沿溪行路尽适相值也。是晚仍归栖溪。迟明,复以小舟绕出山南,花益多于山北。至乾元观,观所谓水洞者。潭水清冽,怪石怒起水上,水附壁⑥而止。容伯饭我观中。余举觞叹息,以生平所见梅花,咸不如此之多且盛也。容伯言:“冬雪霁后,花益奇丽,过于西溪。”然西溪余两至,均失梅候。今但作《超山梅花记》,一寄容伯,一寄余友陈寿慈于福州。(节选自《畏庐文集》,有删改)【注释】①夏容伯同声:容伯是字,同声是名。②濑(lài):从沙石间流过的溪水。③古干诘屈:形容梅树枝干曲折多姿。④齿齿:形容排列齐整。⑤步武:漫步。⑥附壁:靠近石根部。(1)根据课内迁移的方法,解释加点词语。文言字词课内迁移释义约寻梅于超山寻向所志(《桃花源记》)①几四里始出梅窝千呼万唤始出来(《琵琶行》)②今但作《超山梅花记》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③(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划分三处)(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嗜古士也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B.花乃大盛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C.以生平所见梅花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D.然西溪余两至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说》)(4)作者三处写梅花,请结合语句分析三处梅花的特点。(5)文章最后引容伯言、两失梅候、作记寄友,读来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感受。【答案】(1)寻觅,寻求才,方才仅,只是(2)余以步/船人以水/沿溪行/路尽适相值也(3)D(4)示例:①古老②大盛(或色白、量多、味浓)③多且盛(5)这句话让人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勾起大家对雪霁之梅的向往和期待,也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和盛情邀约。【详解】(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①“约寻梅于超山”句意:相约一起去超山探梅观花。寻:寻觅,寻求;“寻向所志”句意: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寻:寻觅,寻求。②“几四里始出梅窝”句意:大约走了近四里地才出了梅窝。始:才,方才;“千呼万唤始出来”句意: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始:才,方才。③“今但作《超山梅花记》”句意:如今只有作一篇《超山梅花记》。但:仅,只是;“无他,但手熟尔”句意: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但:仅,只是。(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我们在岸上走,船工泛舟水上,大家分别沿着小溪行走,待小路走到头正好相逢。“余以步”和“船人以水”是相同句式,中间应断开;“沿溪行”和“路尽适相值也”有先后顺序,中间应断开。故断句为:余以步/船人以水/沿溪行/路尽适相值也(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相同,表判断;B.相同,竟然;C.相同,因为;D.不相同,然而/这样;故选D。(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根据文中“梅身半枯,侧立水次;古干诘屈苔蟠其身,齿齿作鳞甲。年久,苔色幻为铜青”可知,梅树已经半枯,斜立于水边,苍老古拙的枝干曲折多姿,树身密布青苔,排列齐整得有如鱼鳞一样。因为年代久远,青苔全变成了青铜色。据此可概括为古老;根据文中“容伯导余过唐玉潜祠下,花乃大盛。纵横交纠,玉雪一色;步武高下,沿梅得径。”可知,山北梅花呈竞放盛况。梅树纵横交错,一片雪白;高低山坡,遍植密布。漫步于梅林雪海。梅花香气馥郁,弥漫山林,犹如重重叠叠的素绢,堆积山谷。据此可概括为色白、量多、味浓;根据文中“复以小舟绕出山南,花益多于山北”和“余举觞叹息,以生平所见梅花,咸不如此之多且盛也”可知,山的南面梅花更多于山北。作者赞叹平生所见过的梅花,没有这里的茂密繁盛。据此可概括为繁多茂盛。(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冬雪霁后,花益奇丽,过于西溪”意思是若待冬雪过后,此间的梅花越发奇丽清绝,远较观梅胜地西溪为盛。联系文中“余举觞叹息,以生平所见梅花,咸不如此之多且盛也”可知,这是作者感叹平生所见过的梅花,设有这里茂密繁盛之后容伯的回答。引发了游人和读者的好奇和想象,更让人向往和期待雪霁之梅的美景,也表现出容伯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和诚挚邀约。【点睛】参考译文:夏容伯,是个酷爱古代文物的人,隐居于栖溪。我和陈吉士、高啸桐雇船拜访了他,相约一起去超山探梅观花。我们在小溪上换乘小船,顺着浅浅的由沙石上流淌的溪水驶至超山北面,沿岸已能见到梅花。再过约一里地光景,沿着溪边小路行至香海楼,观赏了著名的宋梅。梅树已经半枯,斜立于水边。苍老古拙的枝干曲折多姿,树身密布青苔,排列齐整得有如鱼鳞一样。因为年代久远,青苔全变成了青铜色。宋梅旁边还有十几棵梅树,容伯告诉说都是明代之物。我见四周景物阴冷而无甚光彩,不由兴味索然而准备回返。容伯却领着我向前走过唐玉潜祠,方见梅花竞放之盛况。梅树纵横交错,一片雪白;高低山坡,遍植密布。大家漫步于梅林雪海。梅花香气馥郁,弥漫山林,犹如重重叠叠的素绢,堆积山谷。大约走了近四里地才出了梅窝,但见郁郁苍苍的松树排列成行,山下可闻小溪的水流声,原来我们乘坐的小舢板已经停在水面上了。我们在岸上走,船工泛舟水上,大家分别沿着小溪行走,待小路走到头正好相逢。当天晚上我们仍然返回栖溪。第二天拂晓,我们仍旧乘小舢板绕到超山南面,这里的梅花更多于山北。溪水辽阔微远,古树枝叶浓密,岸边的小路叉开为八九道,延伸至梅树林边。到了乾元观,容伯在乾元观请我吃午饭,我不由举杯赞叹不已,因为我平生所见过的梅花,却没有这里的茂密繁盛。但容伯却对我说:“冬天雨雪停止,天放晴后,这里的梅花越发奇特美丽,比西溪的梅花漂亮多了。”西溪我亦曾去过两次,可惜都未逢梅花盛开的时节。如今只有作一篇《超山梅花记》,一纸写与容伯,一纸寄给我福州的朋友陈寿慈。寿慈也是一个酷爱梅花的人啊。(2023上·陕西延安·九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④之侠皆宗⑤之。稍壮,折节⑥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⑦于光、黄间,曰岐亭。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⑧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节选自苏轼《方山子传》)【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间里:乡里。⑤宗:尊崇,敬仰。⑥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⑦遁:隐居。⑧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2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余谪居于黄()

(2)过岐亭()(3)余告之故()

(4)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2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

)A.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B.晚乃遁于光、黄间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C.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醉翁亭记》)D.呼余宿其家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3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闾里之侠皆宗之。(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31.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方山子自我排遣的方式是什么?【答案】28.被贬官,降职经过缘故,原因妻子和儿女29.A30.(1)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31.①苏轼:被贬官;方山子:不遇。②隐居。【解析】2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谪:被贬官,降职。(2)句意:路过岐亭。过:经过。(3)句意:我把原因告诉了他。故:缘故,原因。(4)句意: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妻子:妻子和儿女。29.本题考查词义理解及运用。A.连词,用/连词,因为;B.介词,在;C.结构助词,的;D.代词,他(的)故选A。30.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1)重点词:“皆”副词,都;“宗”动词,推崇、尊崇;“之”是代词,代指陈慥。语法结构:“闾里之侠”是主语,指的是“乡里的游侠之士”。因此,句意: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2)重点词:“此”是代词,这;“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何为”即“为什么”;“而在此”表示“在这里”;语法结构:“吾故人”是主语,指的是“我的老朋友”;“陈慥季常”是人名,是“吾故人”的同位语;“何为而在此”是谓语,表示疑问。因此,句意: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3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苏轼:根据“余谪居于黄”可知,苏轼被贬官到黄州,这可以从文中的看出。方山子:根据“驰骋当世”和“终不遇”可知,方山子年轻时曾想过要这意味着他并未得到他所期望的机遇。方山子自我排遣的方式是隐居。根据“晚乃遁于光、黄间”可知,方山子选择了一个较为偏僻的地方——岐亭,过着简单的生活。【点睛】参考例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2023上·江苏扬州·九年级统考期中)柳洲亭张岱柳洲亭,宋初为丰乐楼。高宗移汴民居杭地嘉、湖诸郡,时岁丰稔,建此楼以与民同乐,故名。门以左,孙东瀛建问水亭。高柳长堤楼船画舫会合亭前雁次相缀。朝则解维,暮则收缆。车马喧阗①,驺从②嘈杂,一派人声,扰嚷不已。堤之东尽为三义庙。过小桥折而北,则吾大父之寄园、铨部戴斐君之别墅。折而南,则钱麟武阁学、商等轩冢宰、祁世培柱史、余武贞殿撰、陈襄范掌科各家园亭,鳞集于此。过此,则孝廉黄元辰之池上轩、富春周中翰之芙蓉园,比闾③皆是。今当兵燹④之后,半椽不剩,瓦砾齐肩,蓬蒿满目。李文叔作《洛阳名园记》,谓以名园之兴废,卜洛阳之盛衰;以洛阳之盛衰,卜天下之治乱。诚哉言也!余于甲午年,偶涉于此,故宫离黍,荆棘铜驼⑤,感慨悲伤,几效桑苎翁之游苕溪,夜必恸哭而返。(选自《西湖梦寻》,有删改)【注释】①喧阗(tián):喧闹,声音大而杂。②驺(zōu)从:古代贵族官僚出门时骑马的侍从。③比闾:木名,棕榈。④兵燹(xiǎn):因战乱而造成的焚毁、破坏。⑤荆棘铜驼:形容国土沦丧后残破的景象。32.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文言词句释义方法扰嚷不已(1)成语推断法:赞叹不已雁次相缀(2)课内外迁移法:缀行甚远(《狼》)诚哉言也(3)查阅词典法:1.<形>①真诚,诚实;②真实的。2.<名>诚心。3.<副>实在,确实。4.<连>如果,果真。过小桥折而北(4)语法推断法(根据前后文推断)33.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高柳长堤楼船画舫会合亭前雁次相缀34.翻译下列句子。(1)谓以名园之兴废,卜洛阳之盛衰;以洛阳之盛衰,卜天下之治乱。(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35.为寻迹古文化景点,有人根据《柳洲亭》拟了位置关系图。请根据文章内容,写出相应的地标。【答案】32.已:停止。缀:连接。诚:真实的。北:向北走。33.高柳长堤/楼船画舫会合亭前/雁次相缀34.(1)说从有名的园子的繁荣和荒废,推测(预料)洛阳的兴盛和衰败;从洛阳的兴盛和衰败,推测(预料)天下的安定与动荡。(“谓”“卜”“治”译句时须落实)(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发”“幽香”“繁阴”译句时须落实)(3)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融为一体,上下都是白色。(“沆砀”“一”译句时须落实)35.A.问水亭;B.张岱大父的寄园、铨部戴斐君之别墅;C.孝廉黄元辰之池上轩、富春周中翰之芙蓉园。【分析】3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吵闹不止。已:停止。“赞叹不已”的“已”也是“停止”的意思。(2)句意:就像大雁飞行时一排排连接成的队伍。缀:连接。“缀行甚远”意思是“紧跟着走了很远”,“缀”也是“连接、紧跟”的意思。(3)句意:真是至理名言!诚:真实的。根据字典中的义项,可知选“②真实的”最恰当。(4)句意:过了一座小桥往北走。北:向北走。根据前后文,可知这是按行走方向来写的,因此“北”是“向北走”的意思。33.本题考查句子断句。句意:高高的柳树长堤,画船和游艇聚集在亭前,就像大雁飞行时一排排连接成的队伍。“高柳长堤”写柳树与长堤,“楼船画舫会合亭前”写楼船画舫的位置,“雁次相缀”写楼船画舫的排列。整个句子是三层意思,故断为:高柳长堤/楼船画舫会合亭前/雁次相缀。3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1)谓,说;以,从、根据;之,的;卜,推测;治乱,安定与动荡。(2)芳,花;发,开放;佳,好的;秀,茂盛,繁茂;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这里名词作动词,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3)流砀,白汽弥漫的样子;一,全、都。3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根据“柳洲亭……门以左,孙东瀛建问水亭”,可知A为问水亭;根据“堤之东尽为三义庙。过小桥折而北,则吾大父之寄园、铨部戴斐君之别墅”,可知B为本文作者张岱大父的寄园、铨部戴斐君之别墅;根据“(过小桥)折而南,则钱麟武阁学……各家园亭,鳞集于此。过此,则孝廉黄元辰之池上轩、富春周中翰之芙蓉园”,可知C为孝廉黄元辰之池上轩、富春周中翰之芙蓉园。【点睛】参考译文:柳洲亭柳洲亭,在宋朝初年被叫做丰乐楼。高宗把汴京的百姓迁到杭州的嘉、湖等郡,因为当时收成好,就建造了这座楼与百姓同乐,因此得名。楼的门左边是孙东瀛建的问水亭。高高的柳树长堤,画船和游艇聚集在亭前,就像大雁飞行时一排排连接成的队伍。早上解开缆绳出发,傍晚就收起缆绳。车马喧闹,随从们嘈杂,一派人的声音,吵闹不止。长堤的东边尽头是三义庙。过了一座小桥往北走,就是我的祖父的寄园、吏部戴斐君的别墅。往南走,就是钱麟武阁学、商等轩宰相、祁世培御史、余武贞编修、陈襄范掌科各自的家园和亭子,像鱼鳞一样集中在这里。经过这里往前走,就是孝廉黄元辰的池上轩、富春周中翰的芙蓉园,到处都是。如今经过战火的焚烧之后,半间房屋也没有剩下,瓦砾满地,蓬蒿遍野。李文叔写《洛阳名园记》,认为名园的兴衰,可以预卜洛阳的盛衰;洛阳的盛衰,可以预卜天下的治乱。真是至理名言!我在甲午年偶然到这里来,看到故国的宫墙之内长满了庄稼,荒凉破败,荆棘丛生,感伤不已,很有些像桑苎翁游览苕溪之后,夜晚一定痛哭着回去。(2023上·陕西延安·九年级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乐羊子妻范晔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①金于野,而远寻师学。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②,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③成功,稽废④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⑤’,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⑥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注释】①捐:丢弃,舍弃。②累寸不已:不停地一寸一寸积累。③捐失:失去。④稽废:迟延荒废。⑤亡:通“无”,没有。废。⑥异:不同。(选自九上《语文读本》)3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还以与妻()

(2)妻跪问其故()(3)此织生自蚕茧()

(4)日知其所亡()3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B.以污其行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C.乃捐金于野

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D.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

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38.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2)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39.乐羊子妻的故事在做人和为学方面给了你什么启发?【答案】36.回来缘故生出(产生)每天37.B38.(1)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方正的人不接受嗟来之食。(2)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39.示例:做人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为学必须有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精神。【解析】3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回家后把金子给了妻子。还:回来。(2)句意: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故:缘故。(3)句意: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生:生出(产生)。(4)句意: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日:每天。3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A.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B.介词,来/介词,因为;C.介词,在/介词,在;D.连词,表承接/连词,表承接。故选B。3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1)妾:我;闻:听说;志士:有志气的人;饮:喝;之:的;廉者:廉洁方正的人;受:接受。(2)若:如果;中道:中途;归:回来;何异:有什么不同;断:切断;斯:这;织:丝织品。39.本题考查启示。乐羊子在路上捡到一块金子,心中欢喜,回家后把金子给了妻子。但乐羊子妻告诉他,这是别人的东西,不能贪图便宜。这告诉我们,做人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有志气、有节操,面对诱惑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因眼前的利益而放弃原则和底线;乐羊子妻面对丈夫的荒废学业,坚定地劝丈夫回头是岸,重新学习。这告诉我们为学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坚韧不拔,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目标和原则。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目标,不因外界的干扰而动摇,为学要有恒心和毅力。【点睛】参考译文:河南乐羊子的妻子,(已经)不知道原来是姓什么的人家的女儿。羊子在路上行走时,曾经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回家后把金子给了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方正的人不接受‘嗟来之食’,何况是捡拾别人的失物、谋求私利来玷污自己的品德呢!”羊子听后十分惭愧,就把金子扔弃到野外,然后远出拜师求学去了。一年后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无法成功(织出整块布匹),迟延荒废时光。你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以此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重新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2023上·浙江温州·九年级温州市龙湾区海城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解读苏轼,理解“超然”“超然物外”是成语,字典上指超脱于尘世之外,出自于苏轼《超然台记》。苏轼真的“超然物外”了吗?我们来读读《超然台记》吧。超然台记[宋]苏轼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②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③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注释]①哺糟啜醨:吃酒糟喝米酒。②葺:泛指修理房屋。③瀹:煮。[疏文意]40.选出下列成语中的加点字与所给语句中的意思相同的选项。(1)而斋厨索然()A.不期而然

B.不以为然

C.荡然无存(2)释舟楫之安()A.冰消雪释

B.解疑释惑

C.爱不释手4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解意味]42.古文中的“也”字意蕴丰富,值得思考与品味。(1)选出下列加点词表达的语气与例句一致的选项。例句:人固疑余之不乐也()A.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B.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C.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2)从“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中的“也”字中,你读出了怎样的意味?[辨“超然”]43.本文中苏轼是否已经达到“超然”境界,结合文本阐述你的观点。【答案】40.CC41.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42.(1)A(2)体会到了作者的满意和快乐。43.文中的苏轼已经达到了“超然”的境界。①看淡物质享受的超然。苏轼认为大凡事物都有可以欣赏的地方,不追求奇异、雄伟、壮丽的东西,看淡物质享受。②看淡得失的超然。苏轼认为人的欲望没有穷尽,应看淡得失,获得内心的满足。③人生的超然心态。苏轼经历人生的大起大落,随遇而安,超脱在世俗之外。【分析】40.本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1)而斋厨索然:而厨房里空荡无物。然:……的样子。A.不期而然:不希望这样,而竟然这样。然:如此,这样;B.不以为然:不认为是正确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然:是,对;C.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然:……的样子。故选C。(2)释舟楫之安: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释:放弃。A.冰消雪释:指事物经过一段时间后变得平静、消除紧张状态,就像冰融化了一样。释:瓦解;B.解疑释惑:解答疑难问题,消除困惑情绪。释:消除;C.爱不释手:喜欢得舍不得放手。释:放手、放弃。故选C。4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明确句意,同时运用以下方法:明词性(名词代词一般作主语和宾语,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语气词和连词往往该断句),找句式(注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对称句、倒装句等一些固定句式),看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言),据修辞(排比、对偶、反复、顶针)等。“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意思是: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观察句子且联系句意可知,“雨雪之朝”和“风月之夕”结构相同,都是偏正短语;“予未尝不在”和“客未尝不从”句式相同,都是主谓句。故断句为: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4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例句句意:人们一定都会怀疑我不快乐。也:用在句末,表示肯定语气。A.句意:给它取名字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也:表判断,肯定语气;B.句意: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也:表陈述,语气较为和缓;C.句意: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也:表感叹语气。故选A。(2)“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意思是: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这个“也”字用于总结上文,表示作者对当地风俗淳朴的满意,同时也表达了当地官民对他的信任和支持,这种信任和支持是他能够安心治理地方的重要原因;这个“也”字,使得整个句子语气更加舒缓,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平静、满足和快乐。43.本题考查谈看法。本文中苏轼已经达到“超然”境界。“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苏轼认为大凡事物都有可以欣赏的地方,不追求奇异、雄伟、壮丽的景致,达到了“超然”;“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苏轼不追求好的物质享受,只要能喝就行,能充饥就可以,达到了“超然”;“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苏轼放弃了优厚舒适的生活条件而来到条件艰苦的地方,看淡得失,超然于物外,无往而不乐,获得了内心的满足,达到“超然”;“稍葺而新之”“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苏轼到胶西,治园修台,登览游乐,他能在经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随遇而安,表现知足达观的人生态度,达到了“超然”。因此,可以说苏轼在《超然台记》中达到了“超然”的境界。【点睛】参考译文: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农业连年歉收,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2023上·浙江金华·九年级校联考阶段练习)班级开展寻找“真将军”的活动,阅读古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吴起者,卫人也。魏文侯①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②者,起为吮之。文候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③,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④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②病疽(jū):毒疮。③西河守:古代官职。④孟门、太行、常山:山名。44.根据下列方法划线加点词语的意思。文言词语卡方法词语分析解释追本溯源法事《说文》:“职也。从史,之省声。”本义:治事、从事①起事其子武侯联想词语法附“趋炎附势”②大臣未附借助词典法固《古代汉语词典》:①稳固、牢固②坚决地、坚定地③本来,原来③美哉乎山河之固(填序号)积累迁移法属属予作文以记之④属之于子乎?45.为文中波浪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46.翻译下列句子。(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47.选文中的吴起堪称为“真将军”,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吴起作为将军“真”在何处。【答案】44.侍奉依附①同“嘱”嘱咐、嘱托45.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46.(1)在朝廷里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2)这就是我职位比你高的原因啊。47.英勇善战,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士兵生了毒疮,吴起为他吮吸出来;认为修德比地利更重要,吴起认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直率、坦诚,与田文的争辩中承认自己不如田文。【解析】4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吴起奉事他的儿子魏武侯。事:根据“追本溯源法”“本义:治事、从事”可知,此处是指吴起跟从魏武侯治事,可译为“侍奉”;(2)句意为:大臣不亲附。附:根据“联想词语法”“趋炎附势”中的“附”是依傍,依附的意思,推知,此处也是依附之意;(3)句意为: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固:根据“借助词典法”《古代汉语词典》中“稳固、牢固”适合本句语意,可知,应选①;(4)句意为: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根据“积累迁移法”“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是通假字,同“嘱”嘱咐、嘱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