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平顶山许昌济源洛阳四地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平顶山许昌济源洛阳四地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平顶山许昌济源洛阳四地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平顶山许昌济源洛阳四地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平顶山许昌济源洛阳四地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南省平顶山许昌济源洛阳四地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地理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图为某中学地理小组暑假研学骑行路线及周边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下面小题。1.研学过程中,下列现象可信的是()A.a、b两点相对高度可能为200米 B.bc段可见多条瀑布C.cd段路程约20千米 D.da段视线好可通视2.骑行过程中最省力的路段是()A.ab B.bc C.cd D.da3.关于该地所在山脉的说法,正确的是()A.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 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C.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 D.山脉走向大致为南北方向〖答案〗1.A2.B3.C〖解析〗【1题详析】骑行线路中,a点为(1800~2000米),b点为(1600~1800米),相对高度为0~400米范围内,所以a、b两点相对高度可能为200米,故A正确;bc段沿山谷,没有瀑布分布,B错误;cd段图上距离约5厘米,根据图中比例尺数据:图上距离1厘米=实际距离2千米计算,实际距离约为10千米,C错误;da段之间有山脊遮挡,不可通视,D错误。故选A。【2题详析】下坡骑行过程中较为省力,上坡过程较为费力。根据图中等高线分布可知,bc段全部沿山谷骑行,海拔一直降低,最为省力,B正确;其他位置的海拔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升高,有费力的路段存在,ACD错误。故选B。【3题详析】根据图中经纬度33°40′N,108°24′E,以及根据山脉海拔分布来看,该山脉东西海拔高,南北海拔降低,应为东西走向,所以该山脉应是我国秦岭,该山脉属于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的一部分,C正确,D错误;二三阶梯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A错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B错误。故选C。某地(34°N,113°E)晨跑爱好者李先生某月连续三日环湖跑步期间,北京时间5:30经过同一地点时,均看到太阳位于正前方。左图为“李先生所见的太阳高度示意图”,右图为“李先生跑步线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4.该月可能为()A.1月 B.5月 C.7月 D.10月5.李先生观日时的位置为()A.甲 B.乙 C.丙 D.丁6.这几日该地夜长约为()A.10小时 B.11小时 C.13小时 D.14小时〖答案〗4.B5.C6.A〖解析〗【4题详析】北京时间为120°E时间,该地位于113°E,北京时间5:30,成都时间应为5:02,此时接近日出,该地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应位于北半球,为北半球夏半年,AD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连续三日同一时刻太阳高度逐渐升高,此时日出时间逐渐提前,太阳直射点应向北运动,所以此时应位于北半球春分日至夏至日之间,5月符合,B正确;7月不符合,C错误。故选B。【5题详析】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该地日出方位为东北方向,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李先生跑步时在甲地朝向西南,A错误;乙地朝向东南,B错误;丙地朝向东北,C正确;丁地朝向西北,D错误。故选C。【6题详析】根据第一题分析可知,此时日出时间为5:02左右,则夜长为5:02×2≈11小时,A正确,BCD错误。故选A。台风“杜苏芮”于2023年7月21日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7月28日在福建沿海登陆。下图为台风“杜苏芮”移动路径图,完成下面小题。7.最可能影响台风“杜苏芮”路径的因素主要有()①西北季风②太平洋赤道低压③东南季风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8.关于台风“杜苏芮”登陆前后强度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A.登陆前一直增强 B.登陆前一直减弱 C.登陆后一直减弱 D.登陆后一直增强9.目前减轻台风灾害的主要措施是()A.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B.加强海岸建设控制入侵C.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D.植树造林减弱海陆热力差异〖答案〗7.D8.C9.A〖解析〗【7题详析】西北季风出现在冬季,而材料中显示此时为夏季,对台风路径影响小,①错误;太平洋赤道低压距离这一海区太远,影响比较小,②错误;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台风向西北移动,③正确;西北太平洋夏季存在副热带高压,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阻挡,台风向西或西北方向移动,④正确。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8题详析】据图可知,该台风在7月28日登陆时的强度为强台风级,到了7月29日,该台风停止编号,说明登陆后强度一直减弱,C正确,D错误;该台风在登陆前从开始编号起,最强时达到了超强台风级,但是在这之后又在7月28日登陆前减弱到了强台风级,说明起登陆前强度并不是一直增加,也并不是一直减弱,AB错误。故选C。【9题详析】目前减轻台风灾害的主要措施是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提前做好防范工作,A正确;加强海岸建设不能控制台风入侵,B错误;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台风影响小,C错误;植树造林对减弱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小,D错误。故选A。图中曲线示意某区域某季节沿经线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差分布,完成下面小题。10.此时甲地的风向最可能为()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11.图示季节里,下列现象可信的是()A.黄河某段发生凌汛 B.南非好望角温和多雨C.开封菊展现场人头攒动 D.长城内外,山舞银蛇〖答案〗10.B11.B〖解析〗【10题详析】读图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地位于35°N~40°N,此处的风最有可能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再经地转偏向力右偏,形成西南风,B正确,ACD错误。故选B。【11题详析】读图可知,此时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差最大处大约位于35°N,说明此时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位置偏北,因此应为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黄河某段发生凌汛发生在秋末冬初、冬末春初,秋末冬初气压带风带南移,但是冬末春初气压带风带北移,A错误;南非好望角为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此时为冬季,温和多雨,B正确;菊花在秋季,C错误;长城内外,山舞银蛇为北半球冬季降雪后的景象,D错误。故选B。2023年7月27日上午7时38分9秒,在日本东京以南海域约460公里处发生了4.8级地震,震源深度达354公里,地震发生时东京地区没有明显震感,完成下面小题。12.此次地震震源位于()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13.东京地区震感不明显的原因不包括()A.震源较深 B.距震中的距离较远C.震级较低 D.建筑物抗震等级高〖答案〗12.B13.D〖解析〗【12题详析】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354公里,震中位于海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海洋地壳平均厚度为6千米左右,故该地震并不是位于地壳,A错误;上地幔的深度大约为41-980千米,下地幔深度大约为980-2900千米,故此次地震发生在上地幔处,B正确,C错误;地核位于地下2900千米以下的位置,D错误。故选B。【13题详析】由于该地震震源深度为354公里,其对地表破坏力较小,A正确,不符合题意;东京距离震中460公里,距离较远,受影响小,B正确,不符合题意;此次地震为里氏4.8级,震级较低,破坏力不大,C正确,不符合题意;建筑物抗震等级高,是在受到地震影响时受到的破坏相对较小,其震感并不会与普通建筑物有太大区别,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雷打雪是指某个区域降雪过程中伴随着打雷的天气现象,非常罕见。2023年3月,河南多地出现暴雪天气,并伴有雷电活动,属于典型的雷打雪。完成下面小题。14.造成雷打雪现象的天气系统是()A.气旋 B.反气旋 C.冷锋 D.暖锋15.产生雷打雪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近地面气温升高 B.大气水平运动显著C.近地面气压降低 D.大气垂直运动显著〖答案〗14.C15.D〖解析〗【14题详析】根据材料可知,3月份河南出现了雷打雪(暴雪)现象,且雷电需要发生在对流旺盛的条件下,而3月份我国北方地区冷空气活动仍比较频繁,且冷锋移动速度较快,能够快速将暖气团抬升,冷暖气团猛烈交汇有利于强对流和强降水(雪)天气的产生,据此判断,引起雷打雪现象的天气系统是冷锋,故C正确;气旋系统虽然会带来降水,但一般不会有强对流天气,A错误;反气旋影响下易出现晴朗天气,B错误;暖锋容易产生降水,但一般不会带来雷电等强对流天气,D错误。故选C。【15题详析】根据上题可知,发生“雷打雪”时,受冷锋影响,近地面气温降低,A错误;若大气水平运动显著,则不易产生强对流天气,B错误;由于受冷锋影响,近地面气压升高,C错误;由于冷暖气流强烈交汇,暖气团快速抬升,有利于产生“雷打雪”天气,故大气垂直运动为主,故D正确。故选D。我国长江流域梅雨的形成和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及位置密切相关,雨带位于副热带高压的脊线以北5~8个纬度。2020年的梅雨从6月1日持续到8月初,因时间长、降雨量大被称为“暴力梅”。左图为近几十年长江流域入梅时间次数统计图,右图为2020年梅雨期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逐日演变图,完成下面小题。16.据左图可知,大多年份长江流域入梅时间为()A.5月下旬 B.6月上旬 C.6月中旬 D.6月下旬17.据右图可知,2020年高压脊线()①持续北移 ②与多年平均相比,6月初偏北③波动北移 ④与多年平均相比,7月初偏北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18.据图文信息推测,2020年北京及周边地区雨季开始的时间是()A.6月下旬 B.7月上旬 C.7月下旬 D.8月上旬〖答案〗16.B17.C18.D〖解析〗【16题详析】读图可知,大多年份长江流域入梅时间为6月上旬,故选B。【17题详析】6月初,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与多年平均位置相比偏北,“入梅”时间早,②对;7月中下旬,副热带高压脊线较常年偏南,雨带控制江淮地区的时间长,导致梅雨季节长,④错;读图可知,2020年高压脊线波动北移,③对,①错;故选C。【18题详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的纬度在北纬39.4°—41.6°之间,雨带位于副热带高压的脊线以北5~8个纬度,北京及周边地区雨季开始的时间为副热带高压的脊线位于32°-35°N附近时,读图可知,七月31日,脊线达到32°N,8月继续向北移动,能达到该纬度,因此2020年北京及周边地区雨季开始的时间是8月上旬。故排除ABC,故选D。洞里萨河是世界上少见的流向会定期改变的河流,与其相连通的洞里萨湖和湄公河出现季节性互补。左图为洞里萨湖及其周边区域图,右图为洞里萨河波雷格丹水文站多年平均流量变化曲线(正、负值代表流向不同),完成下面小题。19.关于洞里萨河的说法,正确的是()A.6月至9月由东南流向西北 B.年内不同流向的流量相同C.8月流量最小、河流水位最低 D.10月流量最大、河流水位最高20.导致图中出现负值的主要原因有()①地形阻挡②地球公转③地球自转④季风洋流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19.A20.B〖解析〗【19题详析】由于该流域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6-9月降水量较大,此时为湄公河汛期,水位较高,通过洞里萨河注入洞里萨湖,流向为东南向西北,A正确;洞里萨湖流域和湄公河流域降水量及面积不同,二者补给的流量不同,所以年内不同流向的流量不同,故B错误;8月份时整个流域属于雨季,降水量大,河流水位也相对较高,C错误;据图可知,11月份流量大8000m³/s,此时流量最大,D错误。故选A。【20题详析】图中出现负值,说明是洞里萨河倒流,水流流向洞里萨湖,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地球公转使季节发生变化,进入夏季时降水增多使湄公河水位上涨,流进洞里萨河使该河倒流,②正确;由于洞里萨河地处湄公河右岸,该地地处北半球,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向右岸偏转,也是推动湄公河水注入洞里萨河的原因之一,③正确;图中没有显示该流域有地形阻挡,①错误;该地区地处内陆,受季风洋流影响不大,④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温跃层是位于海面以下100~200米左右的、温度和密度有巨大变化的层,是上层的薄暖水层与下层的厚冷水层间出现水温急剧下降的层。由于海水温度、盐度及海陆分布等影响,温跃层上下两水团性质存在季节性差异,并抑制海水的上下对流。左图为温跃层温度和盐度季节变化图,右图为太平洋海域某经线上①②观测站水温随深度变化的曲线图,完成下面小题。21.左图所示海域上下层海水盐度差最小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22.导致右图中水温垂直递变的主导因素是()A.洋流 B.盐度 C.太阳辐射 D.海陆位置23.结合两图信息可知()A.①观测站为南太平洋中高纬度海域 B.温跃层中海水温度和盐度成正相关C.②观测站表层水温对应左图中春季 D.上层较下层水温的季节变化幅度大〖答案〗21.D22.C23.D〖解析〗【21题详析】从图可以读出,下层盐度高于上层盐度,二者差异最小的季节在冬季。故该海域上下层盐度差最小的季节是冬季,D正确,ABC错误,故选D。【22题详析】读右图可以看出,两个观测站表层水温差距较大,而随着水深加深,两个观测站水温差别不大,且同一观测站随着海水深度加大,水温变化幅度很小,说明海洋表层受太阳辐射影响明显,水温变化幅度较大,随着深度加大,受太阳辐射影响减弱,水温变化不大,C正确;洋流、盐度、海陆位置均不是影响水温垂直递变的主导因素,ABD错误。故选C。【23题详析】结合两图信息,①观测站表层水温超过20℃,可推断其应该位于中低纬海域,A错误;根据左图可以判断,温跃层中海水温度和盐度不一定成正相关,如夏季时上层水温较高,但上层盐度较低,B错误;左图中春季表层水温在10℃左右,而②观测站表层水温在15℃左右,C错误;根据左图可判断上层较下层水温的季节变化幅度大,D正确。故选D。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流两侧的地形称为河流阶地。图为河流阶地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4.河流阶地成为早期人类主要聚居地是因为()①地形平坦②便于狩猎③土壤肥沃④便于防御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5.下列对该河流剖面的推断,正确的是()A.图中阶地形成的时间顺序为Ⅲ、Ⅱ、Ⅰ B.阶地堆积物在垂直方向上无分选性C.该处河流剖面最可能位于河流上游 D.该地地壳共经历了两次间歇性抬升〖答案〗24.C25.A〖解析〗【24题详析】早期的人类遗址多在河流阶地,主要是因为河流阶地地形平坦,多沉积物土壤肥沃,靠近河流,灌溉方便,便于农耕,①③正确;故选C。阶地上不好隐蔽,不便于狩猎和防御,②④错误。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25题详析】阶地按上下层次分级,级数自下而上按顺序确定,愈向高处年代愈老,所以Ⅰ阶地形成时间最晚、Ⅲ阶地形成时间最早,A正确;阶地物质是流水或风力沉积形成,分选性较好,B错误﹔河流上游为陡而深的V形谷,图中的河谷较宽,且有河漫滩分布,与上游的河谷不符,C错误﹔图中有三级阶地,说明地壳经历了三次间歇性抬升,D错误。故选A。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日语中的“亲潮”和“黑潮”为西北太平洋海域重要的两支洋流。由于二者所含杂质和营养盐不同,故海水颜色不同。2023年8月24日,日本正式向海洋排放核废水,可能对全球环境及人类生存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图为亲潮、黑潮分布图。(1)比较亲潮与黑潮海水性质的差异。(2)简述亲潮与黑潮交汇对人类生产的主要影响。(3)推测日本核废水的排放可能对人类及环境产生的危害。〖答案〗(1)水温:亲潮低于黑潮。盐度:亲潮低于黑潮。(2)寒暖流交汇,利于形成渔场,可增加渔民收入;海雾较多,影响航海安全。(3)核废水进入海洋食物链,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核废水随着洋流运动,对全球海洋环境造成危害;随着大气环流和水循环,对陆地环境造成危害;随着食物链和水进入人体,危害人类健康。〖解析〗【小问1详析】读图可知,亲潮所处纬度高于黑潮,因此亲潮水温低于黑潮;海水盐度与温度呈正相关,因此亲潮盐度低于黑潮。【小问2详析】亲潮从高纬流向低纬,为寒流。黑潮从低纬流向高纬,为暖流。亲潮与黑潮交汇为寒暖流交汇,海水扰动,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利于形成渔场,可增加渔民收入;寒暖流交汇处,海雾较多,影响航海安全。【小问3详析】核废水含有大量污染物和难以讲解的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海洋食物链,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核废水随着洋流运动,会进一步扩大污染的范围,对全球海洋环境造成危害;随着大气环流和水循环,污染物会进入陆地,对陆地环境造成危害;进入陆地的污染物随着食物链和水进入人体,危害人类健康。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倒木是死亡木的形态之一,被称作植物界的“鲸落”。森林中超过八成的树木幼苗,是从倒木上繁育起来的。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大约位于北纬41°41′—43°30′,海拔2749米,是中国最大的活火山之一,也是亚欧大陆东缘的最高山系。长白山森林中常年可以见到大面积倒木。左图为长白山位置示意图,右图为倒木景观图。(1)分析造就长白山大片倒木的自然原因。(2)分析倒木为树木幼苗的生长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3)有学者建议要及时清理倒木,请表明你的观点并阐明理由。〖答案〗(1)长白山区冬季风显著,易刮倒树木;地处山区,土层薄,树木根系较浅;高纬度、高海拔形成多年冻土,根系难以深入。(2)倒木易腐烂,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地,加快微生物对动植物残骸的分解,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截留地表水分,阻挡水土流失,为林下植物及幼苗等提供生活环境;木质残体质地较软,木质间有较大裂缝,能够吸收水分,持水性强;树木倒下可以增加地面光照和热量,促进幼苗生长。(3)赞同。理由:清理出的倒木,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倒木长时间腐烂,容易引起火灾,及时清理倒木可以有效降低火灾风险;倒木是病虫害的寄生场所,及时清理倒木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反对(不赞同)。理由:清理倒木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影响森林的自然更替;机械作业会人为干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少数不法分子借机盗伐树木。〖解析〗【小问1详析】长白山区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风显著,风力强,易刮倒树木;地处山区,坡度陡,土层薄,树木根系较浅,易被强风刮倒;高纬度、高海拔,气温低,地下形成多年冻土,根系难以深入道深层土壤中。【小问2详析】倒木为死去的树木,易腐烂,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地,微生物多,加快微生物对动植物残骸的分解,附近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截留地表水分,阻挡地表径流,减轻水土流失,有利于保持水土,为林下植物及幼苗等提供生活环境;木质残体易腐烂变质,腐烂变质的树木质地较软,木质间有较大裂缝,能够吸收大量水分,持水性强,为幼苗的生长提供水分需求;树木倒下,可以增加地面光照和热量,为幼苗生长提供热量与空间。【小问3详析】赞同。理由:清理出的倒木,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倒木长时间腐烂,在干燥的环境下容易引起火灾,及时清理倒木可以有效降低火灾风险;倒木滋生各种病菌,是森林病虫害的寄生场所,及时清理倒木,可以减少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反对(不赞同)。理由:清理倒木破坏了自然的森林生态系统,影响森林的自然更替,影响森林中幼苗的更新;机械作业会人为干扰生态系统,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破坏,影响森林树木正常生长;清理过程中为少数不法分子借机盗伐树木提供了可乘之机。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河南省兰考县地处豫东平原西北部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处,历史上黄河在此多次改道,地势西高东低,黄河的泛滥,造成了兰考境内风沙、内涝、盐碱肆虐。1962年冬,焦裕禄同志调任兰考县任县委书记,带领兰考人民战天斗地,采用农桐间作、深翻地等方法,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终于治好了灾害,走上了日渐富裕的道路。材料二兰考泡桐为多年生落叶乔木,树冠高达10米以上,5月中下旬花落之后长出大叶,叶子密而大,具有很好的隔光效果,是优良的绿化和行道树木。其吸收根主要集中在40厘米以下的土层内,适于农桐间作。材料三下图为黄河故道示意图。(1)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兰考县风沙、内涝、盐碱肆虐的原因。(2)简要说明农桐间作模式的优势。(3)分析兰考农业采取深翻地方法的原因。〖答案〗(1)地表多黄河沙质土壤,土质蔬松;植被覆盖率低;冬春季节气候干旱,多大风,易形成风沙天气;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地势低洼,导致积水无法排出引发内涝;春季气温回升快且多大风,蒸发量大;地势低洼,地下水水位较高,水分蒸发后,盐分积聚于土壤表层,造成土地盐碱肆虐。(2)泡桐根系较深,不和一般农作物争夺肥料;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农作物成熟前不争夺光照水肥;泡桐叶片较大,能减小风速,减轻风沙对农作物的危害;泡桐根系吸收土壤下层水分,降低土壤湿度,减轻盐碱化程度;枯枝落叶能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3)黄河常年泛滥,兰考土层深厚;表层土壤盐碱化严重,深翻后把下层盐碱含量低的土壤翻到表层,农作物才能生长。〖解析〗【小问1详析】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指的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整体。根据材料,河南省兰考县地处豫东平原西北部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处,历史上黄河在此多次改道,地势西高东低,容易出现黄河泛滥。由于黄河多次泛滥,河道淤塞,表层土壤以沙土为主;根据所学知识,兰考县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春季多大风天气,地表干燥缺乏植被保护的沙土易出现风沙,打毁麦苗,掩埋农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兰考县位于豫东平原,地势低平,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易出现强降水,由于河沟不通,导致积水无法排出引发内涝;洪水泛滥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春秋干旱季节,地表蒸发强烈,盐分易在地表聚集,水盐运动向地表富集盐分,积累形成盐碱地。【小问2详析】根据材料,泡桐的吸收根主要集中在40厘米以下的土层内,根系较深,不和一般农作物争夺肥料;根据材料,兰考泡桐为多年生落叶乔木,树冠高达10米以上,5月中下旬花落之后长出大叶,此时冬小麦已接近成熟,所以泡桐可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农作物成熟前不争夺光照水肥;根据材料,泡桐叶子密而大,具有很好的隔光效果。泡桐叶片较大,能减小风速,减轻风沙对农作物的危害;根据材料,泡桐的吸收根主要集中在40厘米以下的土层内,根系较深。因此,泡桐根系吸收土壤下层水分,降低土壤湿度,减轻盐碱化程度;同时,枯枝落叶能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小问3详析】根据材料,河南省兰考县地处豫东平原西北部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处,历史上黄河在此多次改道,地势西高东低,黄河易泛滥。黄河常年泛滥,形成了堆积物使兰考土层深厚,适合采取深翻地;根据前面的分析,兰考县表层土壤盐碱化严重,深翻后把下层盐碱含量低的土壤翻到表层,才能够有效改善盐碱状况,农作物才能生长。

河南省平顶山许昌济源洛阳四地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地理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图为某中学地理小组暑假研学骑行路线及周边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下面小题。1.研学过程中,下列现象可信的是()A.a、b两点相对高度可能为200米 B.bc段可见多条瀑布C.cd段路程约20千米 D.da段视线好可通视2.骑行过程中最省力的路段是()A.ab B.bc C.cd D.da3.关于该地所在山脉的说法,正确的是()A.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 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C.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 D.山脉走向大致为南北方向〖答案〗1.A2.B3.C〖解析〗【1题详析】骑行线路中,a点为(1800~2000米),b点为(1600~1800米),相对高度为0~400米范围内,所以a、b两点相对高度可能为200米,故A正确;bc段沿山谷,没有瀑布分布,B错误;cd段图上距离约5厘米,根据图中比例尺数据:图上距离1厘米=实际距离2千米计算,实际距离约为10千米,C错误;da段之间有山脊遮挡,不可通视,D错误。故选A。【2题详析】下坡骑行过程中较为省力,上坡过程较为费力。根据图中等高线分布可知,bc段全部沿山谷骑行,海拔一直降低,最为省力,B正确;其他位置的海拔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升高,有费力的路段存在,ACD错误。故选B。【3题详析】根据图中经纬度33°40′N,108°24′E,以及根据山脉海拔分布来看,该山脉东西海拔高,南北海拔降低,应为东西走向,所以该山脉应是我国秦岭,该山脉属于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的一部分,C正确,D错误;二三阶梯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A错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B错误。故选C。某地(34°N,113°E)晨跑爱好者李先生某月连续三日环湖跑步期间,北京时间5:30经过同一地点时,均看到太阳位于正前方。左图为“李先生所见的太阳高度示意图”,右图为“李先生跑步线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4.该月可能为()A.1月 B.5月 C.7月 D.10月5.李先生观日时的位置为()A.甲 B.乙 C.丙 D.丁6.这几日该地夜长约为()A.10小时 B.11小时 C.13小时 D.14小时〖答案〗4.B5.C6.A〖解析〗【4题详析】北京时间为120°E时间,该地位于113°E,北京时间5:30,成都时间应为5:02,此时接近日出,该地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应位于北半球,为北半球夏半年,AD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连续三日同一时刻太阳高度逐渐升高,此时日出时间逐渐提前,太阳直射点应向北运动,所以此时应位于北半球春分日至夏至日之间,5月符合,B正确;7月不符合,C错误。故选B。【5题详析】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该地日出方位为东北方向,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李先生跑步时在甲地朝向西南,A错误;乙地朝向东南,B错误;丙地朝向东北,C正确;丁地朝向西北,D错误。故选C。【6题详析】根据第一题分析可知,此时日出时间为5:02左右,则夜长为5:02×2≈11小时,A正确,BCD错误。故选A。台风“杜苏芮”于2023年7月21日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7月28日在福建沿海登陆。下图为台风“杜苏芮”移动路径图,完成下面小题。7.最可能影响台风“杜苏芮”路径的因素主要有()①西北季风②太平洋赤道低压③东南季风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8.关于台风“杜苏芮”登陆前后强度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A.登陆前一直增强 B.登陆前一直减弱 C.登陆后一直减弱 D.登陆后一直增强9.目前减轻台风灾害的主要措施是()A.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B.加强海岸建设控制入侵C.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D.植树造林减弱海陆热力差异〖答案〗7.D8.C9.A〖解析〗【7题详析】西北季风出现在冬季,而材料中显示此时为夏季,对台风路径影响小,①错误;太平洋赤道低压距离这一海区太远,影响比较小,②错误;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台风向西北移动,③正确;西北太平洋夏季存在副热带高压,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阻挡,台风向西或西北方向移动,④正确。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8题详析】据图可知,该台风在7月28日登陆时的强度为强台风级,到了7月29日,该台风停止编号,说明登陆后强度一直减弱,C正确,D错误;该台风在登陆前从开始编号起,最强时达到了超强台风级,但是在这之后又在7月28日登陆前减弱到了强台风级,说明起登陆前强度并不是一直增加,也并不是一直减弱,AB错误。故选C。【9题详析】目前减轻台风灾害的主要措施是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提前做好防范工作,A正确;加强海岸建设不能控制台风入侵,B错误;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台风影响小,C错误;植树造林对减弱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小,D错误。故选A。图中曲线示意某区域某季节沿经线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差分布,完成下面小题。10.此时甲地的风向最可能为()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11.图示季节里,下列现象可信的是()A.黄河某段发生凌汛 B.南非好望角温和多雨C.开封菊展现场人头攒动 D.长城内外,山舞银蛇〖答案〗10.B11.B〖解析〗【10题详析】读图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地位于35°N~40°N,此处的风最有可能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再经地转偏向力右偏,形成西南风,B正确,ACD错误。故选B。【11题详析】读图可知,此时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差最大处大约位于35°N,说明此时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位置偏北,因此应为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黄河某段发生凌汛发生在秋末冬初、冬末春初,秋末冬初气压带风带南移,但是冬末春初气压带风带北移,A错误;南非好望角为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此时为冬季,温和多雨,B正确;菊花在秋季,C错误;长城内外,山舞银蛇为北半球冬季降雪后的景象,D错误。故选B。2023年7月27日上午7时38分9秒,在日本东京以南海域约460公里处发生了4.8级地震,震源深度达354公里,地震发生时东京地区没有明显震感,完成下面小题。12.此次地震震源位于()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13.东京地区震感不明显的原因不包括()A.震源较深 B.距震中的距离较远C.震级较低 D.建筑物抗震等级高〖答案〗12.B13.D〖解析〗【12题详析】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354公里,震中位于海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海洋地壳平均厚度为6千米左右,故该地震并不是位于地壳,A错误;上地幔的深度大约为41-980千米,下地幔深度大约为980-2900千米,故此次地震发生在上地幔处,B正确,C错误;地核位于地下2900千米以下的位置,D错误。故选B。【13题详析】由于该地震震源深度为354公里,其对地表破坏力较小,A正确,不符合题意;东京距离震中460公里,距离较远,受影响小,B正确,不符合题意;此次地震为里氏4.8级,震级较低,破坏力不大,C正确,不符合题意;建筑物抗震等级高,是在受到地震影响时受到的破坏相对较小,其震感并不会与普通建筑物有太大区别,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雷打雪是指某个区域降雪过程中伴随着打雷的天气现象,非常罕见。2023年3月,河南多地出现暴雪天气,并伴有雷电活动,属于典型的雷打雪。完成下面小题。14.造成雷打雪现象的天气系统是()A.气旋 B.反气旋 C.冷锋 D.暖锋15.产生雷打雪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近地面气温升高 B.大气水平运动显著C.近地面气压降低 D.大气垂直运动显著〖答案〗14.C15.D〖解析〗【14题详析】根据材料可知,3月份河南出现了雷打雪(暴雪)现象,且雷电需要发生在对流旺盛的条件下,而3月份我国北方地区冷空气活动仍比较频繁,且冷锋移动速度较快,能够快速将暖气团抬升,冷暖气团猛烈交汇有利于强对流和强降水(雪)天气的产生,据此判断,引起雷打雪现象的天气系统是冷锋,故C正确;气旋系统虽然会带来降水,但一般不会有强对流天气,A错误;反气旋影响下易出现晴朗天气,B错误;暖锋容易产生降水,但一般不会带来雷电等强对流天气,D错误。故选C。【15题详析】根据上题可知,发生“雷打雪”时,受冷锋影响,近地面气温降低,A错误;若大气水平运动显著,则不易产生强对流天气,B错误;由于受冷锋影响,近地面气压升高,C错误;由于冷暖气流强烈交汇,暖气团快速抬升,有利于产生“雷打雪”天气,故大气垂直运动为主,故D正确。故选D。我国长江流域梅雨的形成和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及位置密切相关,雨带位于副热带高压的脊线以北5~8个纬度。2020年的梅雨从6月1日持续到8月初,因时间长、降雨量大被称为“暴力梅”。左图为近几十年长江流域入梅时间次数统计图,右图为2020年梅雨期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逐日演变图,完成下面小题。16.据左图可知,大多年份长江流域入梅时间为()A.5月下旬 B.6月上旬 C.6月中旬 D.6月下旬17.据右图可知,2020年高压脊线()①持续北移 ②与多年平均相比,6月初偏北③波动北移 ④与多年平均相比,7月初偏北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18.据图文信息推测,2020年北京及周边地区雨季开始的时间是()A.6月下旬 B.7月上旬 C.7月下旬 D.8月上旬〖答案〗16.B17.C18.D〖解析〗【16题详析】读图可知,大多年份长江流域入梅时间为6月上旬,故选B。【17题详析】6月初,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与多年平均位置相比偏北,“入梅”时间早,②对;7月中下旬,副热带高压脊线较常年偏南,雨带控制江淮地区的时间长,导致梅雨季节长,④错;读图可知,2020年高压脊线波动北移,③对,①错;故选C。【18题详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的纬度在北纬39.4°—41.6°之间,雨带位于副热带高压的脊线以北5~8个纬度,北京及周边地区雨季开始的时间为副热带高压的脊线位于32°-35°N附近时,读图可知,七月31日,脊线达到32°N,8月继续向北移动,能达到该纬度,因此2020年北京及周边地区雨季开始的时间是8月上旬。故排除ABC,故选D。洞里萨河是世界上少见的流向会定期改变的河流,与其相连通的洞里萨湖和湄公河出现季节性互补。左图为洞里萨湖及其周边区域图,右图为洞里萨河波雷格丹水文站多年平均流量变化曲线(正、负值代表流向不同),完成下面小题。19.关于洞里萨河的说法,正确的是()A.6月至9月由东南流向西北 B.年内不同流向的流量相同C.8月流量最小、河流水位最低 D.10月流量最大、河流水位最高20.导致图中出现负值的主要原因有()①地形阻挡②地球公转③地球自转④季风洋流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19.A20.B〖解析〗【19题详析】由于该流域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6-9月降水量较大,此时为湄公河汛期,水位较高,通过洞里萨河注入洞里萨湖,流向为东南向西北,A正确;洞里萨湖流域和湄公河流域降水量及面积不同,二者补给的流量不同,所以年内不同流向的流量不同,故B错误;8月份时整个流域属于雨季,降水量大,河流水位也相对较高,C错误;据图可知,11月份流量大8000m³/s,此时流量最大,D错误。故选A。【20题详析】图中出现负值,说明是洞里萨河倒流,水流流向洞里萨湖,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地球公转使季节发生变化,进入夏季时降水增多使湄公河水位上涨,流进洞里萨河使该河倒流,②正确;由于洞里萨河地处湄公河右岸,该地地处北半球,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向右岸偏转,也是推动湄公河水注入洞里萨河的原因之一,③正确;图中没有显示该流域有地形阻挡,①错误;该地区地处内陆,受季风洋流影响不大,④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温跃层是位于海面以下100~200米左右的、温度和密度有巨大变化的层,是上层的薄暖水层与下层的厚冷水层间出现水温急剧下降的层。由于海水温度、盐度及海陆分布等影响,温跃层上下两水团性质存在季节性差异,并抑制海水的上下对流。左图为温跃层温度和盐度季节变化图,右图为太平洋海域某经线上①②观测站水温随深度变化的曲线图,完成下面小题。21.左图所示海域上下层海水盐度差最小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22.导致右图中水温垂直递变的主导因素是()A.洋流 B.盐度 C.太阳辐射 D.海陆位置23.结合两图信息可知()A.①观测站为南太平洋中高纬度海域 B.温跃层中海水温度和盐度成正相关C.②观测站表层水温对应左图中春季 D.上层较下层水温的季节变化幅度大〖答案〗21.D22.C23.D〖解析〗【21题详析】从图可以读出,下层盐度高于上层盐度,二者差异最小的季节在冬季。故该海域上下层盐度差最小的季节是冬季,D正确,ABC错误,故选D。【22题详析】读右图可以看出,两个观测站表层水温差距较大,而随着水深加深,两个观测站水温差别不大,且同一观测站随着海水深度加大,水温变化幅度很小,说明海洋表层受太阳辐射影响明显,水温变化幅度较大,随着深度加大,受太阳辐射影响减弱,水温变化不大,C正确;洋流、盐度、海陆位置均不是影响水温垂直递变的主导因素,ABD错误。故选C。【23题详析】结合两图信息,①观测站表层水温超过20℃,可推断其应该位于中低纬海域,A错误;根据左图可以判断,温跃层中海水温度和盐度不一定成正相关,如夏季时上层水温较高,但上层盐度较低,B错误;左图中春季表层水温在10℃左右,而②观测站表层水温在15℃左右,C错误;根据左图可判断上层较下层水温的季节变化幅度大,D正确。故选D。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流两侧的地形称为河流阶地。图为河流阶地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4.河流阶地成为早期人类主要聚居地是因为()①地形平坦②便于狩猎③土壤肥沃④便于防御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5.下列对该河流剖面的推断,正确的是()A.图中阶地形成的时间顺序为Ⅲ、Ⅱ、Ⅰ B.阶地堆积物在垂直方向上无分选性C.该处河流剖面最可能位于河流上游 D.该地地壳共经历了两次间歇性抬升〖答案〗24.C25.A〖解析〗【24题详析】早期的人类遗址多在河流阶地,主要是因为河流阶地地形平坦,多沉积物土壤肥沃,靠近河流,灌溉方便,便于农耕,①③正确;故选C。阶地上不好隐蔽,不便于狩猎和防御,②④错误。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25题详析】阶地按上下层次分级,级数自下而上按顺序确定,愈向高处年代愈老,所以Ⅰ阶地形成时间最晚、Ⅲ阶地形成时间最早,A正确;阶地物质是流水或风力沉积形成,分选性较好,B错误﹔河流上游为陡而深的V形谷,图中的河谷较宽,且有河漫滩分布,与上游的河谷不符,C错误﹔图中有三级阶地,说明地壳经历了三次间歇性抬升,D错误。故选A。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日语中的“亲潮”和“黑潮”为西北太平洋海域重要的两支洋流。由于二者所含杂质和营养盐不同,故海水颜色不同。2023年8月24日,日本正式向海洋排放核废水,可能对全球环境及人类生存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图为亲潮、黑潮分布图。(1)比较亲潮与黑潮海水性质的差异。(2)简述亲潮与黑潮交汇对人类生产的主要影响。(3)推测日本核废水的排放可能对人类及环境产生的危害。〖答案〗(1)水温:亲潮低于黑潮。盐度:亲潮低于黑潮。(2)寒暖流交汇,利于形成渔场,可增加渔民收入;海雾较多,影响航海安全。(3)核废水进入海洋食物链,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核废水随着洋流运动,对全球海洋环境造成危害;随着大气环流和水循环,对陆地环境造成危害;随着食物链和水进入人体,危害人类健康。〖解析〗【小问1详析】读图可知,亲潮所处纬度高于黑潮,因此亲潮水温低于黑潮;海水盐度与温度呈正相关,因此亲潮盐度低于黑潮。【小问2详析】亲潮从高纬流向低纬,为寒流。黑潮从低纬流向高纬,为暖流。亲潮与黑潮交汇为寒暖流交汇,海水扰动,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利于形成渔场,可增加渔民收入;寒暖流交汇处,海雾较多,影响航海安全。【小问3详析】核废水含有大量污染物和难以讲解的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海洋食物链,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核废水随着洋流运动,会进一步扩大污染的范围,对全球海洋环境造成危害;随着大气环流和水循环,污染物会进入陆地,对陆地环境造成危害;进入陆地的污染物随着食物链和水进入人体,危害人类健康。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倒木是死亡木的形态之一,被称作植物界的“鲸落”。森林中超过八成的树木幼苗,是从倒木上繁育起来的。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大约位于北纬41°41′—43°30′,海拔2749米,是中国最大的活火山之一,也是亚欧大陆东缘的最高山系。长白山森林中常年可以见到大面积倒木。左图为长白山位置示意图,右图为倒木景观图。(1)分析造就长白山大片倒木的自然原因。(2)分析倒木为树木幼苗的生长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3)有学者建议要及时清理倒木,请表明你的观点并阐明理由。〖答案〗(1)长白山区冬季风显著,易刮倒树木;地处山区,土层薄,树木根系较浅;高纬度、高海拔形成多年冻土,根系难以深入。(2)倒木易腐烂,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地,加快微生物对动植物残骸的分解,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截留地表水分,阻挡水土流失,为林下植物及幼苗等提供生活环境;木质残体质地较软,木质间有较大裂缝,能够吸收水分,持水性强;树木倒下可以增加地面光照和热量,促进幼苗生长。(3)赞同。理由:清理出的倒木,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倒木长时间腐烂,容易引起火灾,及时清理倒木可以有效降低火灾风险;倒木是病虫害的寄生场所,及时清理倒木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反对(不赞同)。理由:清理倒木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影响森林的自然更替;机械作业会人为干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少数不法分子借机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