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复习选择题专练100题(1-14课)1.下图19世纪30年代中国白银外流情况示意图。导致图中白银外流趋势形成的原因是()A.中外贸易的发展 B.鸦片走私的兴盛 C.自然经济的衰败 D.地方政府的腐朽【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鸦片战争,可结合鸦片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根据“19世纪30年代中国白银外流情况示意图”表格可知,1832﹣1833年间和1835年以后白银外流呈上升趋势,这时应该向中国走私鸦片,使得白银外流,因此这与鸦片走私有关,B项正确;中外贸易中中国占有优势,不是白银外流的原因,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排除C项;地方政府腐败不会造成白银大批外流,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鸦片战争,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2.1839年9月,距离鸦片战争爆发还有9个月,英国战舰已从英国本土开往中国。此时林则徐向道光帝上了一道奏折,称“知彼(英国)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这反映出()A.林则徐对当时的英国完全缺乏了解 B.天朝上国观念影响清朝政府官员认知 C.地方官员仍执行传统抚夷外交政策 D.清政府已经做好应对侵略的充分准备【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林则徐虎门销烟,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A.当时林则徐对英国有一定的了解,排除。B.据材料“知彼(英国)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林则徐仍具有天朝上国观念,认知受限,符合题意。C.材料不能说明清朝地方官员仍执行传统抚夷外交政策,排除。D.材料说明清政府没有做好应对侵略的充分准备,排除。故选:B。【点评】记忆林则徐虎门销烟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3.学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上,历史社团的同学们以“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为主题进行历史剧汇报演出。剧中主人公慷慨激昂地说道:“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这位主人公是()A.郑成功 B.林则徐 C.左宗棠 D.邓世昌【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林则徐与虎门销烟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据题干“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可知,这位主人公是林则徐。中国近代,鸦片的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在广州虎门进行了虎门销烟运动,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B符合题意;郑成功抗击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与严禁鸦片无关,排除A;左宗棠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曾收复新疆,与题意不符,排除C;邓世昌是致远舰管带,在黄海大战中为国捐躯,与题意不符,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林则徐与虎门销烟等知识。4.1839年1月8日,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奉命从北京启程奔赴广东禁烟。他在谕令中表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这反映了他()A.两袖清风,一心为民 B.刚正不阿,一心为国 C.忠于职守,扶危济贫 D.不畏权贵,洁身自好【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林则徐虎门销烟,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A.两袖清风,一心为民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B.材料中林则徐的谕令表明了他对于断绝鸦片这件事态度坚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泛滥导致国力衰弱、社会混乱,林则徐奉命查禁鸦片,一心为国为民,也体现了他刚正不阿的精神,符合题意。C.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林则徐忠于职守,扶危济贫,排除。D.材料信息与不畏权贵,洁身自好无关,排除。故选:B。【点评】记忆林则徐虎门销烟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5.诗史一家,从下面这首《虞美人》中,我们可以读到()虞美人硝烟战火何时了,赔款知多少?海边五口又通商,货运往来英佬把家当……问君港岛可曾留?对此只抛泪眼也无谋。A.林则徐在虎门销烟的壮举B.中国军民视死如归的抵抗 C.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D.鸦片战争带来的巨大影响【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解答】据题干“硝烟战火何时了,赔款知多少?海边五口又通商,货运往来英佬把家当……问君港岛可曾留?对此只抛泪眼也无谋”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发通商口岸、协定关税等,使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与虎门销烟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中国军民视死如归的抵抗,排除B;题干材料不能反映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排除C。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鸦片战争带来的巨大影响。6.1841年9月,定海三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率5000余名将士,抗击英军进犯,浴血奋战六昼夜、最后壮烈殉国。此役是中国近代史上抗击英军入侵历时最长、最激烈悲壮的一战发生于()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需要考生掌握鸦片战争的时间和经过。【解答】根据材料“1841年9月,定海三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此役是中国近代史上抗击英军入侵历时最长、最激烈悲壮的一战”及所学知识,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道光帝惊慌失措,将林则徐革职查办,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与英军谈判。在双方谈判过程中,英军于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不久,道光帝下诏对英作战。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战死。接着。英军又占领广州城北的四方炮台。1841年秋,英军进攻定海,总兵葛云飞等力战殉国,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是1851﹣1864年,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在1900年5月至1901年9月,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众夷良莠不齐,遂有夹带鸦片、诱惑华民,以致流毒各省者……以中国之利利于夷……岂有反以毒物害华民之理?”这是一位钦差大臣写给维多利亚女王的信。这里的“夷”在19世纪40年代发动的侵华战争使中国()A.丧失了所有的主权 B.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C.自然经济分崩瓦解 D.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识记鸦片战争相关知识。【解答】A.丧失了所有的主权说法错误,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B符合题意。C.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没有分崩瓦解,排除C。D.鸦片战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识记鸦片战争的影响。8.沃斯利《1860年对中国战争的行动与述说》:“我们进去的时候,这些花园还像神话故事中描述得那样神奇;而我们在10月19日离开的时候,花园已被洗劫一空,一片狼藉。”材料中的“我们”是()A.英国和美国 B.英国和法国 C.美国和俄国 D.英国和日本【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相关史实。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放火焚烧圆明园。【解答】“我们进去的时候,这些花园还像神话故事中描述的那样神奇;而我们在10月19日离开的时候,花园已被洗劫一空”反映了火烧圆明园的史实。1856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一路烧杀,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掠夺珍宝。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圆明园。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相关史实。9.1860年10月,英军随军牧师罗伯特•麦吉竟然这样写道:“一个也不留,一栋房屋也不剩,让这里再无宫殿的痕迹吧”。以上材料最有可能成为以下哪个事件的罪证()A.列强获得大额赔款 B.《北京条约》的签署 C.中国各项主权丧失殆尽 D.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据材料“1860年10月,英军……让这里再无宫殿的痕迹吧”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历史事件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故D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与列强获得赔款、《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各项主权丧失殆尽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点评】记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10.历史遗迹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遗迹见证的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事件是()A.英军攻陷广州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日军在旅顺疯狂大屠杀 D.八国联军进攻天津【答案】B【分析】本题以历史图片为切入点,考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相关知识。【解答】题目图片反映的是圆明园远瀛观和大水法的残迹。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国伙同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疯狂抢掠园中珍宝,为了掩人耳目,又放火焚毁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1.林则徐曾预言:“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下列史实中最能证明该预言的是()A.攻占北京城,火烧圆明园 B.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C.割占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D.逼迫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俄国侵占中国领土。俄国是近代历史上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解答】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1856年10月,英法联军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趁火打劫,采取先武力强占再逼签条约的手段,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1841年林则徐预言:“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最能证明该预言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B符合题意。攻占北京城,火烧圆明园与英法联军有关,排除A;割占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与《马关条约》的签订有关,排除C;逼迫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与《辛丑条约》的签订有关,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俄国侵占中国领土的史实。12.下面是近代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年代尺,其中沙俄侵占中国东北10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阶段是()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了近代沙俄的侵略活动等知识。俄国是中国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解答】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瑷珲条约》《北京条约》《改订条约》等,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米的领土,②1856﹣﹣1860年B符合题意;①是鸦片战争期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③是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排除C;④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记的相关史实。13.马克思在评述某次列强侵华战争时指出,“各参战国得到的好处一一其中也有俄国和美国的份…在目前情况下,对华贸易除鸦片和若干数量的东印度棉花外,只能仍以中国商品即茶叶和丝的出口为主……”材料中“俄国的好处”主要指()A.攫取了巨额的战争赔款 B.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大量出口鸦片和棉花到中国 D.割占了中国北方大片的领土【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据“各参战国得到的好处一一其中也有俄国和美国的份…在目前情况下,对华贸易除鸦片和若干数量的东印度棉花外,只能仍以中国商品即茶叶和丝的出口为主……”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俄国的好处”主要指割占了中国北方大片的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采取先武力强占再逼签条约的手段,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相关史实。14.有学者认为,洪秀全和他的战友与腐败的清政权相抗,曾一度号召起广大民众的参与,表现出某种历史的进步性。这里的“进步性”主要指太平天国运动()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B.转战大半个中国 C.是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 D.坚持斗争十四年【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题干“洪秀全和他的战友与腐败的清政权相抗,曾一度号召起广大民众的参与,表现出某种历史的进步性”可知,这里的“进步性”主要指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故A符合题意;题干中的“进步性”主要指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不是转战大半个中国、是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坚持斗争十四年,排除BC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中的“进步性”主要指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15.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人民的侵略和奴役,封建主义势力对农民群众的剥削与压迫,加剧了中国的社会危机。1851年,一场规模空前、震撼中外的农民起义爆发。该学者意在说明()A.中英鸦片战争的进程 B.火烧圆明园的影响 C.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D.义和团运动的结果【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A.题干强调“鸦片战争以后”,未涉及中英鸦片战争的进程,排除。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发生在1860年,与题干时间“1851年”不符,排除。C.根据材料“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人民的侵略和奴役,封建主义势力对农民群众的剥削与压迫,加剧了中国的社会危机。1851年,一场规模空前、震撼中外的农民起义爆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符合题意。D.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与题干时间“1851年”不符,排除。故选:C。【点评】记忆太平天国运动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16.如图是太平天国颁发给农民的田契。内有某人“自置”“田一十八亩”“每年遵照”“天朝定制,完纳米银,不得违误”。这则材料说明太平天国()A.实现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的理想 B.实现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强烈愿望 C.《天朝田亩制度》在实践中难以实施 D.反映了《资政新篇》中土地措施的局限性【答案】C【分析】本题以太平天国颁发给农民的田凭为依托,主要考查《天朝田亩制度》。【解答】仔细观察太平天国颁发给农民的田凭。图中被圈的字是“自置”“田一十八亩”“每年遵照”“天朝定制完纳米银”。这则材料说明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在实践中难以实施。《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太平天国要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材料中某人“自置田一十八亩”,要求农民“每年遵照天朝定制,完纳米银,不得违误”,这与《天朝田亩制度》的规定是不相符合的。所以C项正确。AB项均没有实现,错误。D项与材料不符。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太平天国运动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内容以及影响。17.从如图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运动()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 B.在天京事变后由盛转衰 C.是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 D.有力反抗外国侵略势力【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天京事变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6年秋,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意图篡位。结果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军损失惨重,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B项正确;图片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历程,没有涉及清政府的统治,排除A项;图片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历程,不能看出规模宏大,排除C项;图片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历程,没有体现出反抗外国侵略势力,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18.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这一文件的空想性质和当时阶级斗争的残酷程度都决定了其用心规划的土地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它的价值为近代思想史提供了一种农民的大同模式。”“这一文件”指()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变法通议》【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以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为依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解答】据“这一文件的空想性质和当时阶级斗争的残酷程度都决定了其用心规划的土地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它的价值为近代思想史提供了一种农民的大同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文件”指《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它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它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性质、经过和结果。19.如图是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一个重要事件示意图。该事件是()A.金田起义 B.永安封王 C.天京事变 D.安庆陷落【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内容,天京事变的历史信息。【解答】A.1851年洪秀全领导了金田村农民起义,揭开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序幕,不符合题意,排除A。B.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后,相继建立各项制度。确定官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永安建制,初步确立了天国的各项体制,太平天国初具建国规模,不符合题意,排除B。C.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发生了天京事变的历史信息,天京事变是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之间发生的一次公开的分裂。定都天京以后,太平天国主要领导人之间嫌隙日生,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各自结成自己的势力集团,进行争权夺利的斗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故C正确。D.1861年安庆陷落,加速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步伐,不符合题意,排除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内容,识记天京事变的历史信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0.有学者这样描述某史事:“挟千里席卷之势,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天堂之梦在烟焰和烈火中化为灰烬,则是他们的悲剧。”他描述的是()A.火烧圆明园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抗击八国联军【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太平天国运动等知识,注意题干材料的识读。【解答】根据题干“……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天堂之梦……则是他们的悲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描述的历史事件应是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即金陵,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1856年的天京事变,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1864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B正确;火烧圆明园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是英法联军的暴行,火烧圆明园是发生在北京,不是金陵,排除A;义和团主要活动在京津地区、山东、河北一带,排除C;抗击八国联军不是在南京,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太平天国运动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21.有人把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四个篇章。“内乱毁梦”是指()A.永安建制,分封诸王 B.定都天京,军事全盛 C.天京事变,由盛转衰 D.颁布《天朝田亩制度》【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重点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及天京事变。【解答】根据“内乱毁梦”及所学知识,1856年,由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日渐尖锐化,导致天京事变发生。天京事变是领导集团的一场血腥内讧,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致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C项正确;永安建制,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排除A项;经过三年的西征战争太平天国控制了从湖北武昌到江苏镇江的长江沿岸城镇,掌握了安徽、江西、湖北东部和江苏部分地区,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与“内乱”不符,排除B项;《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施政纲领,与“内乱”不符,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2.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洋务运动期间的成就的是()A.京师大学堂 B.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炮厂 C.北洋海军公所 D.首批出国留学幼童【答案】A【分析】本题以四幅图片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洋务运动的主要举措,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戊戌变法开始;其中戊戌变法在教育方面的贡献是创办了京师大学堂,因此,京师大学堂不是洋务运动开展时创建的,是戊戌变法时创办的,故A符合题意;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制炮厂,故B不符合题意;洋务运动中创办新式海军和陆军;北洋海军公所,是中国清代海军提督办公的官署,故C不符合题意;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洋务运动的主要举措。23.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据如表内容可知,这一时期()时间人物史事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设立江南机器制造局、译书局1879年左宗棠创立新疆阿克苏制造局1884年张之洞创建山西新火药局,设立广东水陆师学堂1888年李鸿章成立北洋海军——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A.边疆危机严重 B.土地兼并现象突出 C.白银大量流入 D.民主革命浪潮高涨【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表格“曾国藩、李鸿章”“设立江南机器制造局”“创立新疆阿克苏制造局”“创建山西新火药局,设立广东水陆师学堂”“成立北洋海军”可知,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创办军事学堂、建立北洋海军,这说明清政府面临边疆危机,为了巩固统治,清政府发动洋务运动。故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说明这一时期土地兼并现象突出,排除B;题干材料不能反映这一时期白银大量流入,排除C;题干材料不能说明这一时期民主革命浪潮高涨,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这一时期边疆危机严重。24.有学者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形成了如表材料。该材料旨在论证洋务运动()企业名称地址后世发展汉阳铁厂中国钢铁工业的起步武汉钢铁公司江南制造总局晚清最重要的军事工业江南造船有限责任公司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轮船招商局、中国招商银行A.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推进了中国工业化进程 D.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根据材料“中国钢铁工业的起步、晚清最重要的军事工业、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可知,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一批军事和民用企业,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C项正确;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排除A项;鸦片战争战败后,清王朝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5.轮船招商局自1872年创立后,陆续开展了一系列业务(下表)。这些业务()1架设电话线2投资开平矿务局3试办保税仓栈4.创办南洋公学……A.维护了清朝统治 B.实现了实业救国 C.打击了封建顽固派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要求学生结合洋务运动的特点来解答。【解答】根据题干信息“架设电话线”“投资开平矿务局”“试办保税仓栈”和“创办南洋公学”可知,轮船招商局的这一系列业务,适应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D项正确;从所学知识可知,轮船招商局属于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但是并没有维护了清朝统治,最终以失败告终,排除A项;从所学知识可知,实业救国属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主张,并没有实现了实业救国,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题干“架设电话线”“投资开平矿务局”“试办保税仓栈”和“创办南洋公学”强调的是推动近代化,与打击了封建顽固派无关,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26.如图反映的是近代中国人为挽救国家颓势而进行的一场现代化的探索运动。这场运动追求的目标是()江南制造总局制炮厂福州船政局制造的军舰中国派遣的第一批小留学生轮船招商局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民主共和 D.实业救国【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图片信息,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背景、目的以及目标解答。【解答】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运动是洋务运动,图1、图2反映的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图3反映的是洋务运动中派遣留学生,图4反映的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19世纪中期,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掀起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因此其目标是“自强”、“求富”,故A项正确;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故B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故C项错误;“实业救国”兴起于19世纪末,强调创办近代企业以挽救民族危机,洋务运动的是目标是“自强”、“求富”,不是“实业救国”,故D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目标,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27.如图是小曾同学在学习了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某次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后绘制的一幅漫画。该漫画()A.反映了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 B.讽刺了晚清官员的盲目排外 C.肯定了戊戌变法的进步意义 D.揭示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洋务运动相关知识,重点掌握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以及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等知识。【解答】根据题干可知,“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某次地主阶级自救运动’指的是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的洋务运动,漫画中将西方技术嫁接在清朝封建制度之上,寓意是洋务派只学习西方技术不改变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注定了洋务运动终将失败,D项正确;漫画寓意不是反映民族意识,而是讽刺揭露洋务运动的缺陷,排除A项;洋务运动中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故盲目排外表述错误,排除B项;戊戌变法的进步意义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与漫画洋务运动的内容不符,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重点掌握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以及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28.1874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认为,当时中国“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列强暗地里怀着吞并中国的野心,中国遇到了“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他还认为,列强“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认为造成“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主要原因是()A.我国东南海疆的戒备松弛 B.列强对中国野心勃勃 C.列强对我国进行文化输出 D.列强先进的科学技术【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根据“列强暗地里怀着吞并中国的野心,中国遇到了‘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可得出,李鸿章认识到列强对中国的野心,抢占殖民地,扩大侵略权益,是造成变局的主要原因,B项正确;李鸿章的话中没有涉及到中国的海防状况,排除A项;材料中“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涉及的是列强的政治、经济侵略,没有提及文化方面,排除C项;先进的技术是列强侵略的条件之一,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9.《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等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向中国索取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这表明()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剧了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剧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根据题干可知,《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剧,B项正确;鸦片战争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剧的相关史实。30.如图思维导图中“?”处的内容应该是()A.列强特权领域减少 B.中国经济负担减轻 C.列强侵略范围扩大 D.中国割地面积增加【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A.题干思维导图涉及《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中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不能体现列强特权领域减少,排除。B.题干思维导图涉及《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中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不能体现中国经济负担状况,排除。C.据题干思维导图可知,《南京条约》开放东南沿海五处通商口岸,《天津条约》开放通商口岸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入到长江上游,说明列强侵略范围扩大,符合题意。D.题干思维导图涉及《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中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不涉及割地,排除。故选:C。【点评】记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31.历史学习要正确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 B.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1860年,英法联军抢劫并放火烧毁了圆明园 D.《马关条约》规定: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文化常识,掌握史实和史论的不同。【解答】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则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主要的较准确的功能性定位。B项是对鸦片战争历史地位和影响的评价,属于历史解释,B项符合题意;ACD项都是历史史实,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文化常识,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2.甲午战争前,外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数量不多。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通过设厂、筑路、开矿等方式加大对华投资,1902年投资总额达15亿美元,比甲午战争前增加5至8倍。这一变化反映了()A.洋务运动未能取得成效 B.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停滞 D.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马关条约》,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题干“甲午战争前,外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数量不多。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通过设厂、筑路、开矿等方式加大对华投资,1902年投资总额达15亿美元,比甲午战争前增加5至8倍”可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投资迅速增长,这说明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故D符合题意;题干现象反映了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不是强调洋务运动未能取得成效,排除A;《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排除B;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外国对华投资,与民族资本主义无关,排除C。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马关条约》,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反映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33.如图体现的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图片信息“威海卫”“2月17日,日本联合舰队占领威海港和刘公岛提督府,北洋水师覆灭”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期间,1895年初,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故C符合题意;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华战争,排除A;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排除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发动的侵华战争,排除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34.如图为电影《甲午风云》主人公邓世昌的形象。他的经典台词“开足马力,撞沉吉野!”表现了()A.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B.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 D.坚持正义的可贵品质【答案】B【分析】本试题考查甲午战争,结合战争的过程回答。【解答】邓世昌,作为致远舰的管带,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展现出了坚定的决心和果决的行动。当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时,他选择以生命为代价,率领舰船冲向敌人,发出“撞沉吉野”的豪言壮语,表现了他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B正确,ACD排除。故选:B。【点评】本试题考查甲午战争,掌握战争的过程。35.如图一、图二是近代不同阶段列强强迫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对比示意图,可以得出的直接结论是:列强的侵略()A.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 B.由东南沿海深入到内地 C.由直接统治转变为扶植傀儡 D.由军事占领转变为经济渗透【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A.《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的经济方式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比如投资设厂,但与材料无关,排除。B.根据所学分析图片可知,图1反映的是《南京条约》签订后五口通商,通商口岸均分布于东南沿海,图2反映的是《马关条约》签订后的通商口岸,苏州、杭州、沙市、重庆已经深入中国内地,这说明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符合题意。C.材料强调通商口岸的开发,与列强扶植傀儡政权无关,排除。D.图一、图二均是通商口岸的开放,均属于经济渗透,排除。故选:B。【点评】记忆日本明治维新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36.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如表彰显的时代诉求是()人物主要活动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组织保国会梁启超担任《中外纪闻》《时务报》主笔A.宣传马克思主义 B.维新变法 C.民族革命 D.思想解放【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维新变法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天演论》都是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报刊著作,维新变法主张变法图强,B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排除A;民族革命与孙中山有关,与康有为、梁启超无关,排除C;思想解放与新文化运动有关,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维新变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37.清末,梁启超首先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到民国初年,各种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机构蓬勃兴起,如“中华革命党”“中华银行”等。这一现象()A.否定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B.有利于维新变法思想传播 C.体现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 D.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根据材料“清末,梁启超首先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到民国初年,各种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机构蓬勃兴起,如‘中华革命党’‘中华银行’等”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从清末到民国初,各种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机构蓬勃兴起,说明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华夷观念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维新变法思想传播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清末,梁启超首先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与民主革命运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上解释素养。38.1895年2月以来,严复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文,呼吁变法刻不容缓;4月,广东、湖北举人数百名上书,要求变法,各省举人相继跟进;6月,巡抚陶模提出了十三点变法建议;就连被称作“老顽固”的大学士徐桐也上奏对闲员“痛加删汰”。这表明当时()A.变法诉求日趋强烈 B.革命形势逐渐成熟 C.阶级矛盾渐趋激化 D.革命思想逐步形成【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根据材料“4月,广东、湖北举人数百名上书,要求变法,各省举人相继跟进”及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康有为、严复等呼吁变法图强,当时的一些封建官僚也主张变法,说明变法诉求日趋强烈,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变法诉求强烈,未体现革命形势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阶级矛盾逐渐激化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形成无关,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39.如图为学者王尔敏的《清季学会汇表》所展示的清末知识分子成立政治社团情况示意图,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知识分子群体的不断壮大 B.民族危机的加剧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诞生 D.洋务运动的开展【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A.材料中是政治社团的数量,不是知识分子的数量,排除。B.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5﹣1899年(中国)。由材料信息可知,1896年后知识分子成立政治社团的数量急剧增加。结合时空背景可知,这是因为甲午战败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民族危机加深,推动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符合题意。C.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诞生,排除。D.1895年,随着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排除。故选:B。【点评】记忆戊戌变法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40.“甲午一战带来的屈辱越是沉重,国人对于日本自强成功的领会也就越为深刻。于是强敌变成了榜样……这一事实非常雄辩地为西学致强的实效作了证明。”“甲午一战”失败后中国人追求“西学致强”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内容。【解答】据题干“‘甲午一战’失败后中国人追求‘西学致强’”和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引发了著名的“公车上书”事件,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制度,变法图强,B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发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军事科学技术,排除A项;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朝统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题意中戊戌变法不符,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是学习西方思想的近代化探索,题意中学习西方制度不符,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要求具备阅读、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运用的能力。41.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A.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 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社会没有广泛支持【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识记戊戌变法相关知识。【解答】A.材料强调的是戊戌变法的各项条款是漂浮在空中的,没有实施的基础,并不是强调其实施的方式,如日本明治维新也是自上而下的进行改革,但却取得了成功,因此材料不是强调戊戌变法方式的缺陷,排除A项。B.材料并没有批评戊戌变法具体内容的弊端,恰恰相反,材料“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强调了戊戌变法内容上还是不错的,只是缺乏实施的基础而已,排除B项。C.材料强调的是戊戌变法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至于没有得到支持的原因,材料并没有说明,也可能是不适应当时的经济基础,不一定就是没有充分的思想动员,排除C项。D.材料重点是“但”字后面的句子即“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强调戊戌变法的各种措施缺乏社会基础,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D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考查分析理解能力。42.如图是清末维新(含改革、改良)这一词语的使用次数统计,可用于说明()A.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B.维新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产生持久的影响 C.戊戌变法改变了清王朝旧有的君主专制统治 D.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图表的解读。【解答】观察图表可知,1890﹣﹣﹣1898年维新(含改革、改良)这一词语的使用次数越来越多,这与资产阶级维新派对改革变法的宣传是分不开的,这说明维新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产生持久的影响,B项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注意对图表的分析与解读,掌握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43.“第二展厅分八个部分,用图片、文字、实物、景观等翔实介绍了这场运动发展始末,真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们抗击八国联军侵略者的史实,热情讴歌了中国军民在反侵略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崇高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材料摘自某纪念馆的解说词,据此推断,该纪念馆最可能是下列中的()A.林则徐纪念馆 B.甲午海战纪念馆 C.义和团纪念馆 D.孙中山纪念馆【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了义和团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第二展厅分八个部分,用图片、文字、实物、景观等翔实介绍了这场运动发展始末,真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们抗击八国联军侵略者的史实,热情讴歌了中国军民在反侵略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崇高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并结合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义和团运动的高潮为期不过三个月,最终在清政府的叛卖下,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陷于失败,C项正确;林则徐是清朝后期著名的民族英雄,因其领导虎门销烟,而被誉为“中国禁毒第一人”,排除A项;甲午海战纪念馆是纪念甲午海战的,排除B项;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领导人,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4.“‘九七国耻’来源于1901年9月7日,一纸奴役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条约在此签订,它是所有中国人的伤痛!历史不容遗忘,吾辈更当自强!”材料中的“条约”使()A.开放了沿海城市 B.外国商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辛丑条约》,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A.鸦片战争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就已经被迫开放沿海城市,排除。B.外国商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排除。C.《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D.根据材料“1901年9月7日,一纸奴役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条约在此签订,它是所有中国人的伤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记忆《辛丑条约》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45.1901年秋,李鸿章上奏朝廷:“今议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若再好勇斗狠,必有性命之忧矣。”此时清政府“外修和好”、不再“好勇斗狠”主要表现在()A.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B.通商口岸开设外资工厂 C.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 D.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议和”指的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所以“外修和好”、不再“好勇斗狠”主要指《辛丑条约》中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的条款,A项正确;“通商口岸开设外资工厂”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签订的《马关条约》的内容,排除B项;“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是洋务运动的内容,排除C项;“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天津条约》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辛丑条约》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46.某校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个专题做了如下梳理。对该专题主线概括最为准确的是()A.中国人民的抗争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C.救亡图存的探索 D.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南京条约》使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了我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我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辛丑条约》使我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图片内容反映的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故D符合题意;图片内容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救亡图存的探索无关,排除ABC。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内容反映的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47.下图描绘了慈禧太后仓皇逃出北京城的场景。当时慈禧出逃是由于()A.英法联军攻占了北京 B.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 C.义和团发动反清起义 D.八国联军进逼北京城【答案】D【分析】考查八国联军侵华的相关知识。【解答】A.英法联军攻占了北京是在1860年,此时慈禧还不是太后,排除A项。B.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是在1895年,但日本并未攻入北京,排除B项。C.义和团发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并不反清,排除C项。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2000多人,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狼狈西逃,在逃跑途中,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D项正确。故选:D。【点评】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识记能力,掌握八国联军侵华的相关知识。48.下表所示为部分近现代学者对义和团运动的看法。据此可知,这些学者均认为义和团运动()学者看法荣孟源义和团在斗争中提出均粮、抗税,这就是反封建,一般说农民反封建也就如此丁名楠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义和团主要是反帝,同时也附带反封建戚其章义和团的“均根济贫”与历代农民起义一样带有反封建剥削的性质A.运动规模相对较大 B.以打击侵略势力为主 C.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D.与传统农民起义无异【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义和团,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解答】A.运动规模相对较大主要表现是人数多、活动范围广,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B.以打击侵略势力为主,只符合丁名楠的观点,排除B项;C.根据题干信息“这就是反封建”“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与历代农民起义一样带有反封建剥削的性质”可知,三个学者都一致认为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封建的性质,C项正确;D.太平天国运动以前的农民起义并未承担起反抗外来侵略的任务,因此这里无异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以义和团运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49.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严格说来,义和团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蒋廷黻意在说明()A.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 B.义和团具有盲目排外的特点 C.义和团把反帝作为主要斗争目标 D.义和团不了解列强侵华的特点【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材料“义和团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可知,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的救国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蒋廷黻意在说明义和团具有盲目排外的特点。故B符合题意;义和团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义和团把反帝作为主要斗争目标和义和团不了解列强侵华的特点与材料无关,排除AC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表明蒋廷黻意在说明义和团具有盲目排外的特点。50.孙中山(1866﹣1925)在回忆录中写道:“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满清王朝。”孙中山“28岁那年”的主要行动是()A.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B.联合其他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 C.与革命党人一起发动广州起义 D.领导华侨支持维新运动【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以孙中山(1866﹣1925)在回忆录中写道的内容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孙中山的历史功绩的相关史实。【解答】据孙中山(1866﹣1925)及“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满清王朝。”可知,1866+28=1894年,孙中山“28岁那年”的主要行动是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孙中山的历史功绩的相关史实。51.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反满”,这不仅由于清王朝是一个由满族贵族“宰制于上”的封建专制政权,还因为它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避免中国被瓜分、共管的厄运,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是民族主义的另一主要内容。这反映出三民主义()A.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B.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口号 C.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D.代表维新派的思想要求【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了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解答】三民主义内容包括:“民族”(祛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创立民国)、“民生”(平均地权)三大主义。题目表明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体现了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A是正确的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三民主义,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52.孙中山曾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对这段话中的“忠”,下列理解中最准确的是()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要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强调了国家民族意识 D.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思想主张,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A.材料未涉及弘扬传统孝文化的内容,排除A。B.材料并不是强调忠君爱国思想,排除B。C.根据材料“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及所学可知,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认为“忠”是对整个国民的效忠,旨在强调国民要树立民族意识,故C正确。D.材料未强调牺牲和奉献的精神,排除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孙中山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53.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说到,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这表明孙中山()A.提倡发展社会主义 B.关注民生问题 C.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D.主张民主共和【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通读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体现了近代西方发达国家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问题,中国应避免重蹈覆辙,这表明孙中山关注民生问题,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的相关史实。54.1903年,湖南新化有一位革命志士发表《猛回头》《警世钟》,公开号召推翻“洋人的朝廷”、建立民主共和国,以其文笔和斗志参与《民报》创刊并担任编辑。他是()A.黄兴 B.章炳麟 C.邹容 D.陈天华【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陈天华的相关史实。《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解答】《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1903年,湖南新化的革命志士陈天华发表《猛回头》《警世钟》,公开号召推翻“洋人的朝廷”、建立民主共和国,以其文笔和斗志参与《民报》创刊并担任编辑。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的陈天华相关史实。55.如图为某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板书片段。其讲述的历史人物是()(一)新人之成长少年初心远大志向(二)道路之抉择从“医人”到“医国”从“改良”到“革命”A.林则徐 B.洪秀全 C.康有为 D.孙中山【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相关史实。【解答】A.据所学可知,湖广总督林则徐虎门销烟,排除A。B.据所学可知,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排除B。C.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宣传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积极活动,排除C。D.据材料“从医人到医国,从改良到革命”可知反映的是孙中山的人生经历,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近代中国历史人物的事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56.下图反映了近代中国一次民主运动。它体现的反清思想属于()A.农民阶级 B.无产阶级 C.地主阶级洋务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三民主义,识记三民主义相关知识。【解答】A.农民阶级以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为代表,并未提出三民主义,排除A项。B.无产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登山政治舞台,与三民主义无关,排除B项。C.地主阶级洋务派强调“中体西用”,并未提出三民主义,排除C项。D.据图片信息“民族、民权、民生”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由孙中山提出,其代表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D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熟记三民主义相关知识。57.毛泽东说:“辛亥革命有它的胜利,它打倒了直接依赖帝国主义的清朝皇帝……辛亥革命以后,谁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由此可见,辛亥革命()A.激发了民主平等意识 B.推翻了中国封建制度 C.加速了中央集权旁落 D.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知道辛亥革命激发了民主平等意识。【解答】毛泽东说:“辛亥革命有它的胜利,它打倒了直接依赖帝国主义的清朝皇帝……辛亥革命以后,谁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由此可见,辛亥革命激发了民主平等意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58.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在积极方面虽然没有能建立起真正的民主政体,在破坏方面却有绝大的成绩,造成了一个大解放的空气,各种革命的新种子才能生根发芽—该学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C.为中国社会转型奠定基础 D.未能促进中国民主进程【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功绩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在破坏方面却有绝大的成绩,造成了一个大解放的空气,各种革命的新种子才能生根发芽”体现的是辛亥革命冲击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引发了思想解放的浪潮,为接下来的革命奠定基础,为中国社会转型奠定基础,C项正确;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排除A项;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与“造成了一个大解放的空气,各种革命的新种子才能生根发芽”不符,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民主化进程,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59.杜维运的《史学方法论》中记录:“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据此观点,下列属于研究武昌起义的原始史料的是()A.纪录片《武昌首义》 B.历史专著中的有关叙述 C.当地民间的口头传说 D.武昌起义的旧址【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研究武昌起义的原始史料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史料的来源的相关史实。【解答】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武昌起义的旧址属于研究武昌起义的原始史料,D项正确;纪录片《武昌首义》、历史专著中的有关叙述和当地民间的口头传说运属于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排除ABC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研究武昌起义的原始史料的相关史实。60.学者金冲及指出: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抛弃了对皇帝的崇拜,促使人们敢于发表以前不敢说的主张,民众心理有了巨大变化。这说明辛亥革命()A.推翻清朝统治 B.终结君主专制制度 C.推动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D.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解答】由材料“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抛弃了对皇帝的崇拜,促使人们敢于发表以前不敢说的主张,民众心理有了巨大变化”可知,辛亥革命后人们的心理有了巨大变化,敢于表达自己的主张,这主要说明了辛亥革命推动中华民族思想解放,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推翻清朝统治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终结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辛亥革命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61.如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辛亥革命》纪念浮雕,下列句子中,与之最为搭配的是()A.联名上书归何处,轰动全国维新闹 B.黄花乱岗葬忠骨,浩气长存照日月 C.曾公洋务夸海口,师夷长技夷犹强 D.扫除帝制建丰功,进步潮流思想涌【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辛亥革命以及历史意义,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依据“联名上书归何处,轰动全国维新闹”分析可知,指的是公车上书,与辛亥革命无关,排除A项;依据“黄花乱岗葬忠骨”分析可知,指的是黄花岗起义,排除B项;依据“曾公洋务夸海口”分析可知,指的是洋务运动,排除C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D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辛亥革命以及历史意义。62.如图反映了()A.变法图强运动的艰难 B.革命志士誓死的决心 C.专制走向民主的必然 D.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革命志士的奋斗等相关史实。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正确解读和基础知识的掌握。【解答】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徐锡麟与秋瑾在浙皖起义中仓促发难,慷慨赴死。黄兴黄花岗起义前夕绝笔书,此绝笔留言体现了黄兴作为起义指挥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三者都体现了革命志士誓死的决心,B项正确;变法图强运动的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等,排除A项;专制必然会走向民主,但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民主,排除C项;三个人物都是甘愿为革命而牺牲的人,无法证明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和识记革命志士的奋斗等相关史实。63.观察如图,图中反映事件说法正确的是()A.推翻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制度 B.清政府的统治迅速土崩瓦解 C.促进了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 D.加速了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辛亥革命以及历史意义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根据所学,辛亥革命终结了在中国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排除A项;根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武昌起义后,全国有一半以上省份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朝统治迅速土崩瓦解,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排除C项;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辛亥革命以及历史意义等知识。6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拥有选举被选举、请愿、诉讼等权利。这充分体现了该宪法()A.肯定自由民主 B.维护封建专制 C.强调分权制衡 D.倡导司法独立【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由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拥有选举被选举、请愿、诉讼等权利”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肯定自由民主,A项符合题意。B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对封建专制;材料中体现不出分权制衡,排除C;材料中也没有涉及司法独立,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知识。65.“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自由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等”上述材料应出自()A.《大总统誓词》 B.《清帝退位诏书》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答】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以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D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通过问题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园月教学计划模板
- 医院护士年度计划范本
- 大班表演游戏计划
- 农村综治宣传月的工作计划
- 度班组长工作计划
- 客服员工作计划
- 《GDP与GNP的区别》课件
- 医院医保年终工作计划总结
- 《行为应用分析》课件
- 2020版 沪教版 高中音乐 必修1 音乐鉴赏 下篇《第八单元 不忘初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
- 2024-2025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学期 期末模拟测试卷(湘教版)
- 2024年部门年终工作总结参考(四篇)
- 主题四 第1课 节气与我们的生活(教学设计)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
- 二年级数学上册口算天天练
- 2024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液压气动技术》期末试题及答案
- 商务服务机器人技术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 工业物联网(IIoT)行业发展全景调研与投资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 金融数据分析-以Python为工具 课件 一、金融数据分析概览
- 佛山市、三水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带答案】
- 2024届湖北高三元月调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 DL∕T 1476-2023电力安全工器具预防性试验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