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深度贫困地区反贫困探究:以L市为例(论文)18000字】_第1页
【农村深度贫困地区反贫困探究:以L市为例(论文)18000字】_第2页
【农村深度贫困地区反贫困探究:以L市为例(论文)18000字】_第3页
【农村深度贫困地区反贫困探究:以L市为例(论文)18000字】_第4页
【农村深度贫困地区反贫困探究:以L市为例(论文)180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深度贫困地区反贫困研究—以L市为例摘要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这项历史性政策将使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2020年11月,中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本文集中阐述了贫困的相关概念及内涵,主要以山西省吕梁市为研究对象,围绕其反贫困实践进行了分析梳理。吕梁市属于我国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面临着生态环境较为恶劣、地理位置偏僻、以及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传统产业等问题,在文化风俗和致贫因素方面与其他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有着相似的特点,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吕梁市13个县市中,有10个是贫困县,其中有6个是国定贫困县,4个是省定贫困县区,贫困人口分布地区分散,并且抵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弱,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贫困形势依旧严峻。自2014年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吕梁市各贫困县、村逐渐摘帽退出,贫困发生率逐年下降,如期达成了脱贫目标。其次,笔者简要分析了吕梁市在实施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笔者针对吕梁市反贫困实践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巩固当前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致贫的发生,从而促进吕梁地区经济发展,助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关键词:贫困;反贫困;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目录TOC\o"1-2"\h\u1导论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1.3论文的研究方法 2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的界定 2.2理论基础 3吕梁市脱贫现状分析 3.1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3.2贫困人口数量逐年下降 3.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 3.4特色产业助力脱贫 4吕梁市反贫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4.1精准识别过程存在主观性 4.2扶贫资金使用缺乏灵活性 4.3效果考核指标赋分缺乏合理性 4.4返贫风险仍然存在 5巩固吕梁市脱贫成果的建议 5.1优化返贫动态监测与评估体系 5.2密切关注潜在贫困群体 5.3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 5.4深化特色产业扶贫 5.5灵活使用扶贫资金 5.6健全扶贫考核机制 参考文献 导论选题背景与意义选题背景贫困问题一直是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也一直致力于消除贫困问题,并在艰苦的努力下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自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全国各省(市)深入贯彻推进扶贫相关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地区的居民基本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收入不断提高,贫困发生率逐年下降。山西省吕梁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属于我国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13个县市中,有10个贫困县,其中6个是国家级贫困县,4个省定贫困县区,贫困人口分散,抵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经济发展原生动力不足,区域性整体贫困形势严峻。自2014年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吕梁市各贫困县、村逐渐摘帽推出,贫困发生率逐年下降,如期达成了脱贫目标。但不可大意的是,吕梁市农村贫困问题具有长期复杂性,需要我们反思吕梁市在脱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优化精准扶贫,以期降低返贫风险,巩固脱贫成果。研究意义从理论意义来看,吕梁市作为农村深度贫困地区,其致贫因素、扶贫模式都有很强的代表性,尽管我国现有研究不乏对贫困问题的思考,但仍然存在许多进步空间。进一步探讨吕梁市在脱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产生的返贫风险,对于完善我国反贫困理论和吕梁市精准扶贫体制意义重大。从现实意义来说,吕梁市完成了所有贫困县的摘帽工作,贫困人口逐年下降,如期完成了党中央制定的脱贫任务。但吕梁市作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经济发展仍然较为落后,返贫风险仍旧存在,是山西省和国家重点关注对象。因此,反思吕梁市在脱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推进当地的可持续脱贫,激发原生内在活力,同时也可以为山西省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国内外文献综述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学者关于理论层面的研究较多,对基础理论完善的贡献较多,研究的切入点多以经济视角展开,研究内容包含对贫困的界定、贫困治理等方面。一是贫困的界定。早在19世纪,MalpassMalpass,P.Poverty:AStudyofTownLife[J].HousingStudies,2012,27(3):398-404从绝对贫困的角度界定了贫困,认为家庭收入如果难以维持对于食品、衣物和住房等生活必需品的需要,便是处于一种贫困状态。在此基础上,对于贫困发生的根源,作为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的SmithSmith,A.AnInquiryIntotheNatureandCausesoftheWealthofNations[M].Oxford:ClarendonPress,1776.25-55.基于自由市场调节理论,认为贫困根源主要在于贫困的个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的懒惰行为。与此同时,SchultzSchultz,T.W.InvestmentinHumanCapital[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1,51(1):1-17的人力资本理论指出,家庭贫困的根源在于家庭教育投资不足所导致的人力资本匮乏。进一步地,Srinvasan和SenSrinivasan,T.N.,Sen,A.K.PovertyandFamines:AnEssayonEntitlementandDeprivation[J].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1983,65(1):200.从能力被剥夺和社会交换的角度提出了能力贫困理论和权利贫困理论。Malpass,P.Poverty:AStudyofTownLife[J].HousingStudies,2012,27(3):398-404Smith,A.AnInquiryIntotheNatureandCausesoftheWealthofNations[M].Oxford:ClarendonPress,1776.25-55.Schultz,T.W.InvestmentinHumanCapital[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1,51(1):1-17Srinivasan,T.N.,Sen,A.K.PovertyandFamines:AnEssayonEntitlementandDeprivation[J].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1983,65(1):200.二是贫困治理。AlbertPark(2004)认为通过迁移治理贫困的关键在于贫困群体受教育水平较低和信息接触的闭塞,迁移主要受供给因素如教育、土地、家庭劳动力提供等影响远大于需求因素的影响。在劳动力缺乏的家庭迁移其对减少贫困的作用是有限的。ConnieChan-Kang(2005)提出通过加大对小城镇的建设,将人口迁移至小城镇能够相对减少贫困的发生、缩小城乡差距,但国家需要大量资金进行小城镇建设。世界银行(2009)都认为解决农村贫困的关键在于剩余劳动力,将贫困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我国发展较快的劳动密集产业,不仅能提高贫困人口的能力素质,而且能保证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同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社会保障视野下农村反贫困的研究——以山西广灵县为例[D]国内研究综述国内学者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则更加侧重于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研究视角更加广泛,研究的对象大致包含对扶贫模式、精准扶贫、防止返贫致贫等方面。一是扶贫模式研究。汪三贵(2010)认为应该保证贫困群众能共享到经济发展的“大蛋糕”,通过实施更加接地气的扶贫项目,提高贫困村民自主参与性,从而更有针对性的使用扶贫资金,不断完善乡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工作汪三贵.中国特色反贫困之路与政策取向[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4):17-21.。张立群(2012)认为应当推动内生动力带动贫困地区的发展,激发当地经济活力。扶贫过程中,要致力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农民素质,创新政策机制。张立群.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的类型及对策[J].红旗文稿,2012李娟娟(2013)认为中国扶贫开发应该采用以政府为主导汪三贵.中国特色反贫困之路与政策取向[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4):17-21.张立群.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的类型及对策[J].红旗文稿,2012二是扶贫精准化研究。邓维杰(2014)指出精准扶贫的实际执行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主要原因在于精准扶贫中出现了对贫困户的排斥现象,包括在精准识别环节对贫困人口规模的人为限定形成的规模排斥、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对片区外贫困群体的区域排斥,他认为应尽早开展国家级和省级的贫困普查,对贫困村实施分类管理,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融合的贫困户识别和帮扶机制。同时,购买独立第三方社会服务来协助和监督整个过程。汪三贵、郭子豪(2015)认为精准扶贫是为了抵消经济减贫效应的下降而必需采取的措施,将成为未来中国农村扶贫的主要方式,应从改革贫困标准的制定方法,完善精准识别机制;完善精准扶贫考核机制;探索和建立贫困户的受益机制;改革扶贫资金管理体制和加强资金整合及在金融方面创新到户机制等方面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以保证精准扶贫工作的实际成效。三是防止返贫致贫研究。何华征和盛德荣(2017)在何华征,盛德荣认为减贫的可持续性是指贫困削减的状态能够较长时期地维持,不出现反复返贫的状况,使得减贫能够呈一种直线、良性的运行态势。汪三贵、郭建兵、胡骏(2021)阐述了防范化解返贫风险的若干措施。一是要关注潜在贫困对象,对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户进行动态监测;二是防范化解内部风险,重在提升人力资本;三是从防范化解外部风险来看,重在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保险互补体系,发挥再保险的作用,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王志刚、封启帆(2021)着重分析了乡村振兴初级阶段所面临的贫困威胁和相对应的破解策略。由于脱贫主体的脆弱性、福利覆盖缺失、保障兜底不足和城乡二元结构等矛盾的存在,巩固和拓展脱贫成果的过程将面临返贫风险威胁、相对贫困威胁、突发贫困威胁和隐性贫困威胁。基于减贫路径演化的视角,得出需要运用阻断返贫路径、转换防返贫方式、构建制度化体系和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等手段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扶贫模式、精准扶贫、防止返贫致贫方面做了系统研究,另外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笔者发现,现有研究从社会保障学科视角出发对吕梁市的反贫困研究较少,本文将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当前吕梁市的脱贫成效,探讨吕梁市精准扶贫实施存在的问题,从而致力于降低返贫风险,促进吕梁农村振兴发展。论文的研究方法本论文遵循理论联系实践的态度,重点研究了吕梁市的脱贫现状、精准扶贫的实施过程和返贫风险等内容。采用的研究方法如下:一是文献分析法。通过阅读有关贫困、反贫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返贫致贫等相关主题的专著与学术文章,并查阅了统计年鉴中最新的数据,了解了我国相关扶贫政策及历程,对本文涉及到的相关理论和要点进行了梳理。二是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法。实证分析,即对具体对象针对性分析,回答了“What”问题;规范分析法,即是在具体分析后,为了解决具体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解答了“How”问题。本文对吕梁市贫困县的反贫困的实践进行了现状分析;并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对符合吕梁山区实际情况的优化扶贫工作路径的手段进行了探索。三是案头调研与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在研究中采用案头与定量方法相结合,既能保证有充足的信息量,又能保证信息的精准与可靠。案头调研是对二手资料进行筛选、分析及总结,可以充分利用网上的数据资源,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效率。本文搜集了山西省统计年鉴及吕梁市人民政府官网的数据,在此基础上对吕梁市10个贫困县扶贫工作进行了分析。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相关概念的界定贫困理论界关于贫困的界定有许多种。法国学者让·卢梭,他在(1755)《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最早涉及贫困问题。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把贫困定义为:从传统的收入层次扩展到能力层次,如健康、教育和营养,即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2.P19-21。1998年,阿玛蒂亚·森(AmartyaSen,1999)认为,机会的贫困和创造收入能力的贫困才是贫困的真正含义,贫困群体缺乏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的贫困才是真正的贫困。李实.阿马蒂亚•森与他的主要经济学贡献[J].改革,l999,l.P101-109而吴清华(2004)把贫困概括为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物质上的匮乏,贫困是因为缺少维持基本生活的物质资料;二是认为贫困不仅是指物质上的匮乏,还包括精神上的贫困。吴清华.当代中外贫困[J].理论比较研究,2004,1.P56-59徐光等(2007)指出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表现为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个人生活和社会文化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平。徐光,罗敏.贵州省农村贫困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P33RuncimanRunciman,W.G.RelativeDeprivationandSocialJustice[M].London:RoutldgeandPaul,1996.23-89.与RobertRobert,C.PovertyandLivelihoods:WhoseRealityCounts?[J].EnvironmentandUrbanization,1995,7(1):173-204.进一步提出了“相对贫困”的概念,认为贫困是在与一定参照系的对比之中产生的,与个体实际生活水平关系不大,而在于个体间收入差距及以其他社会群体为参照物时的相对剥夺的社会心态。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2.P19-21李实.阿马蒂亚•森与他的主要经济学贡献[J].改革,l999,l.P101-109吴清华.当代中外贫困[J].理论比较研究,2004,1.P56-59徐光,罗敏.贵州省农村贫困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P33Runciman,W.G.RelativeDeprivationandSocialJustice[M].London:RoutldgeandPaul,1996.23-89.Robert,C.PovertyandLivelihoods:WhoseRealityCounts?[J].EnvironmentandUrbanization,1995,7(1):173-204.本文认为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所能达到的生活状况低于社会可接受的生活标准。贫困是一个长期性、地域性、历史性的综合概念,不仅意味着低收入、低消费,而且意味着居住条件和健康状况差,受教育机会少,营养不良等状态。贫困地区笔者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深度贫困地区进行了概念界定,并总结了我国相关贫困地区的划分类型。一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展开而产生的,这类地区往往地理位置偏远、生态环境恶劣、产业发展落后,并且该地的文化习俗也是贫困的主因之一。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范围集中、贫困程度深,普遍具有经济发展缓慢、扶贫开发周期长等特征,因此这类地区扶贫开发的难度非常之大,常规扶贫方式难以产生显著成效。二是深度贫困地区。从区域分布上看,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在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等区域。其特征可以概括为“低、差、高、重”,其中“低”指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差”指基础设施和住房条件差;“高”指贫困发生率和贫困人口占比高;“重”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精准扶贫2013年精准扶贫概念被首次提出,根据中办发[2013]25号文件,精准扶贫是指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逐步构建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为科学扶贫奠定坚实基础。精准扶贫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合规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吕梁市市委按照“新布局,新发展,新形象”的总体要求,把脱贫攻坚作为市政府的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从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开始,不断开展精准帮扶,到最后的扶贫效果精准考核,都有相关的文件进行指导。坚持对贫困地区进行产业扶持,对贫困人口予以技能扶持和资本扶持,通过不断改善贫困村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以实现扶贫目标的“3+1”的精准扶贫路径;围绕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打出“3105”政策组合拳,即“三个一”扶贫行动,“十项重点工程”,“五个创新”;接着在2017年7月20日共产党吕梁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三五工程”攻坚深度贫困工作方案,确保2020年消除吕梁市区域性整体贫困。市委市政府出台的部分政策文件如图1-1所示。图1-1吕梁市扶贫开发相关政策文件数据来源:吕梁市人民政府官网理论基础多元治理理论关于治理相关理论当中,由之前政府一方治理,向合作性治理转变。政府不再担任“全能选手”。经济和社会不断地发展,NGO组织、企业或其他一些社会组织也越来越成熟,拥有了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能的能力。在政府报告中,“社会管理”不再出现,而以“社会治理”代替,细微改变却有着极大的本质性差别。康晓光.NGO扶贫行为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社会治理更加体现了民主理念,更加关注动员多主体力量,鼓励社会组织、公民等积极参与。依据多元治理理论开展扶贫,首先就应当表现为互动合作。在扶贫进程中,任何主体都不可能依靠自己解决任何问题,政府也不例外。刘敏.社会资本与多元化贫困治理[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各扶贫主体通过对话、协商等形式达成一致意见,一起行动,有利于资源共享,更好地进行合作。在构建多元扶贫体系中,各主体积极参与,为了共同的目标更好地开展扶贫工作,合作方式相对灵活,形成了网络化合作网。康晓光.NGO扶贫行为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刘敏.社会资本与多元化贫困治理[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在开展具体的扶贫工作时,要建立多元治理型农村扶贫体系需要以下要求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5-16.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5-16.赋权理论“赋权”就是充分发现并开发潜能,并给予人们一定权力,参与实践活动。赋权理论真正地成为一种反贫困理论是阿玛蒂亚•森“权利贫困说”的出现。在扶贫工作中引入赋权理论,就是关注人们自身作用,鼓励居民争取自己的话语权,行使决策权,不断加入到扶贫工作来,进而保证扶贫项目的效果。实现赋权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是持续的、长期的。这个理论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时刻把贫困人口放在第一位,关注他们是否满意。赋权使得贫困群体得到了相应的权力,使他们合法权益得到维护,促进了社会上权力结构更加均衡,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更有益于在赋权中帮助贫困人口走出贫困。赋权理论在帮扶工作中最好的应用是指进行了“参与式发展”扶贫。参与式扶贫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赋权,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动员贫困人口全面参与到决策和执行等扶贫工作的全过程中来。具体来说,政府需要不断倾听、了解贫困人口的想法,确定他们缺乏的生产要素和需要的帮助,积极组织技能培训活动,实施一些扶贫项目,鼓励贫困户参与到具体扶贫工作中来,亲自实施项目、监督具体工作,考核评价开发工作结果。只有在扶贫工作中积极带动贫困户,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扶贫工作才能达到好的效果,从而消除返贫现象来巩固扶贫效果。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由舒尔茨、贝克尔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把包括教育投资及健康投资在内的、旨在提高人口素质的投资都看成是生产性投资,统称为人力资本投资。他强调除物质资本投入能推动经济发展外,人力资本也同样能增加收益,而且处于一定条件下其带动作用比物质资本更加强烈。此外,他提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本越来越重要,其对生产率的贡献率很大,物质资本无法媲美。对贫困区域进行研究,不难发现,导致它们出现贫困的原因有一些是相似的。比如,地理位置不佳;资源匮乏等。其中重要的原因都有忽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在贫困区域贫困人口大多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基本技能。由于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无法轻易改变,资源也无法迅速得到开发。加上这些片区交通不便及与外面交流较少,村民多为保守谨慎、安土重迁。这类地区教育水平一直以来都很低,甚至小学教育质量都较差,人力资本极度匮乏。文化水平低并缺乏一定技能的劳动力只能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或一些耗费体力的劳动,收入极低,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将深陷贫困泥潭而难以自拔。所以,可以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是“人”。可以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依托教育及培训等来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帮助当地劳动力掌握一些技能,提高自主脱贫能力,促进贫困山区劳动力就业,进而增加其收入。人力资本理论为扶贫开发开阔了思路,也成为扶贫开发中极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刘敏.社会资本与多元化贫困治理[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刘敏.社会资本与多元化贫困治理[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吕梁市脱贫现状分析吕梁市发展相对滞后,贫困区域广泛,贫困人口居多,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所属13个县(区)中有10个为贫困县,一直以来都是山西省内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自2014年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吕梁市贫困程度逐年减轻。截至2019年底,贫困县全部摘帽,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市共有10个贫困县,交城、离石、交口、柳林4个县区为省定的贫困县,其中方山、临县、中阳、岚县、兴县、石楼6个县为国定贫困县。2017年吕梁市中阳、柳林2个贫困县摘帽,孝义、汾阳、文水3个县整体脱贫,445个贫困村退出。2018年,岚县、方山、交口、离石、交城5个县(区)如期脱贫摘帽。2019年,前一年所剩余的临县、兴县、石楼3个县也实现了脱贫摘帽,剩余28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如期实现了区域性整体脱贫目标,贫困发生率降至0.18%以下。图STYLEREF1\s3SEQ图\*ARABIC\s112015年-2019年吕梁市贫困县数量数据来源:吕梁市人民政府官网/zjll/数据来源:吕梁市人民政府官网/zjll/图STYLEREF1\s3SEQ图\*ARABIC\s122015-2019年吕梁市贫困村数量数据来源:吕梁市人民政府官网/zjll/数据来源:吕梁市人民政府官网/zjll/贫困人口数量逐年下降自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吕梁脱贫攻坚行动不断更新成绩,从图3-1可以看出,近年来,吕梁市的贫困人口在不断减少。贫困人口总数从2010年的99.56万减少到2019年的7.76万。如图3-2所示,吕梁市在2017年贫困人口减少的数量最多,达到14.8万人。经多方测算估计,2018年吕梁市的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4%,脱贫县的综合贫困发生率、漏评率和错退率均低于2%,群众认可度高于90%。2019年,吕梁市7.7万贫困人口减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18%以下。累计共计78.42万贫困人口脱贫,每年脱贫人数稳定在10万以上,在2020年如期完成了脱贫任务。图STYLEREF1\s3SEQ图\*ARABIC\s132010-2019年吕梁市总贫困人口数量变化数据来源:吕梁市人民政府官网/zjll/数据来源:吕梁市人民政府官网/zjll/图STYLEREF1\s3SEQ图\*ARABIC\s142013-2019年吕梁市脱贫人数数据来源:吕梁市人民政府官网/zjll/数据来源:吕梁市人民政府官网/zjll/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吕梁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攀升,从图3-6可以清晰看到吕梁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6066元增长至2019年的10656元,从图3-7可以得知,吕梁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平稳,基本上在6%以上,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幅差距较小,这从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吕梁市扶贫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图352013年-2019年吕梁市和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对比图STYLEREF1\s362013-2019年吕梁市和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对比数据来源:山西省统计年鉴数据来源:山西省统计年鉴表3-12019吕梁市各县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来源:山西省统计年鉴市县居民可支配收入(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元)地区生产总值(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吕梁市离石区28206316487513137098240371交城县17874241051136791320938168文水县15259237011138789720314969兴县11707232185785113738339062临县977719771626373435416692柳林县208923368313317204326261460石楼县904115719433313969912000岚县1098221833620648972327020方山县1091323012557950285633784中阳县18363245698053107034572769交口县1416122137891654758644000孝义市301373653218673113056564721汾阳市197052615115484204122246742从上表可发现,比较2019年吕梁市内13个县(市、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可以发现,中阳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名首位,其次是孝义市、柳林县、和汾阳市。排名靠后的有文水县、临县和石楼县,这三个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未超过2万元/人。尽管当前吕梁市已经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消除了区域性贫困,但结合表3-3和图3-5可发现,吕梁市各区、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远低于全国农村水平,这意味着吕梁市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仍需做出更多努力。特色产业助力脱贫吕梁山护工护理培训、光伏产业扶贫和生态脱贫和是具有吕梁扶贫特色的“三张品牌”,带动了当地就业与经济发展,成效颇丰。吕梁山护工职业培训当前,我国的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养老产业已成为朝阳产业。在这一背景下,以助力贫困户脱贫和满足老年人实际需求为目标的“吕梁山护工”培训应运而生。2015年,吕梁市出台《吕梁山护工(护理)培训就业工作五年规划(2016-2020)》按照“政府选送、专业培训、双证上岗、统一标识、诚实守信”要求,致力于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培训费用由各地财政支出,通过带动贫困户参训就业实现脱贫。随后,根据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2018年,吕梁市委、市政府出台《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工作行动计划》,提出了有针对性的32条工作措施,加大了培训的宣传力度,并通过建立吕梁山护工服务中心、搭建“互联网+吕梁山护工”平台。在政府的支持下,就业人数不断增加,截止2018年12月底,共培训护工已累计培训护工6万余人,实现就业1.9万人,已就业护工人均月收入超过4000元,带动了约两万个贫困家庭实现脱贫。通过四年的实践证明,吕梁山护工培训成功推动贫困人口就业、助推贫困家庭脱贫增收、助力实现全市脱贫目标,初步打响了“吕梁山护工”品牌。在组织实施上,吕梁市成立了护工培训就业工作领导组,市级领导负责领导组的统筹工作,给与培训工作坚强的组织后盾,各相关县市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办事处,为吕梁市护理护工培训就业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在制度保障上,出台了《吕梁山护工(护理)培训就业工作五年规划(2016-2020)》《吕梁山护工(护理)培训就业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等有关政策文件,为培训开展实施提供政策制度保障;在机构落实上,吕梁市区设立了市护理护工就业服务中心,具体负责护理护工培训就业各项工作的开展。光伏产业吕梁市光伏产业实施情况吕梁市抓住山西省作为光伏扶贫试点省份的机遇,变荒山、荒坡劣势为发展优势,将光伏扶贫项目重点向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村倾斜,发展了以村级联村式和集中式光伏电站为主,户用式、联户式等多种模式为辅的的光伏电站模式,初步形成“户+村+地面电站”光伏电站体系,有效促进深度贫困人口稳定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帮助贫困户获得资产收益、劳务收益、创业收益等。吕梁市2015年底启动实施、开展光伏产业试点,2016年第一批光伏扶贫项目总规模133.95MW的光伏电站顺利建成运行,其中:村级电站89座、68.95MW,涉及9个县区,惠及贫困村405个、贫困户13790户;地面集中电站2座、65MW(方山、岚县),帮扶贫困户2470户。吕梁市十三五第一批光伏扶贫项目,总规模416.68MW,其中村级、联村电站808座、344.625MW,共涉及11个县(区),惠及贫困村1093个,帮扶贫困户52783户;集中电站5座、120MW,共涉及5个县,惠及贫困村135个,帮扶贫困户4007户。两批光伏项目总规模550.63MW,其中集中式电站185MW,占全省总规模的15.4%,村级电站365.63MW,占全省总规模的30.1%,覆盖1455个村,其中国定贫困县1124个贫困村实现全覆盖,每村平均324KW。此外,全市还建成327座、规模2.66MW的户用式光伏电站。光伏扶贫已经成为推进吕梁市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和重要措施,发展势头良好。吕梁市的光伏项目不仅仅是单一的发电项目,一些贫困县、贫困村在修建光伏电站的同时,结合本地优势发展了多种“光伏+”产业模式。一是“光伏+联村式”模式,为解决好以单个村布局光伏电站土地资源缺乏、建设和运维成本过高的问题,吕梁市采取多村联合,集中建设联村式光伏扶贫项目,在全国率先探索形成联村式村级光伏电站发展模式,实现资源集约利用、收益多方共赢目标。这种模式的典型如方山县积翠乡刘家庄18MW联村式电站,总投资1.7亿元,占地729亩,于2017年5月27日并网发电,可使63个深度贫困村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3166户7068名深度贫困人口稳定增收。二是“光伏+温棚种植”模式。利用贫困村集体土地和贫困户承包土地,建成集光伏发电太阳板与现代大型日光温室为一体的光伏式现代农业大棚。中阳县车鸣峪光伏扶贫电站发展了光伏香菇产业园,项目总占地面积26.25亩,总投资550万元,建成光伏农业大棚10栋,占地面积约4725㎡,将6个行政村每村100KW光伏扶贫地面电站项目集中布局在车鸣峪35KV变电站附近,棚顶太阳能发电,年发电量75万度左右,每年发电收益72万元以上,棚内发展香菇10万棒,年实现产值75万元,纯收益20万元,土地集中流转,农户每年每亩收益1000元,实现了“上产清洁能源、内产绿色食品、土地旱涝保收”的立体化效益。三是“光伏+现代养殖”模式。在养殖企业、养殖合作社等布设光伏组件,在获得光伏扶贫收益的同时带动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实现产业的协同发展,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四是“光伏+农业种植”模式。利用光伏板下或者周围空地,种植中药材、蔬菜等作物,实现土地立体化增值利用,带动贫困户发展种植业。方山县麻地会乡后则沟村100KW光伏电站项目,充分利用光伏发电板周围闲置土地,建成了中药材试验示范基地和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各1个,将光伏扶贫收益转变为产业发展基金,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的同时,实现了光伏扶贫收益的二次分配,为该村巩固脱贫成果、贫困户稳定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生态扶贫吕梁市水土流失强度大,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流失面积的76.5%,且一直采取传统的粗放式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导致农作物广种薄收,贫困状况严重。2016年,岚县率先开始生态扶贫项目,该县采取公开议标和“合作社造林”的方式,通过47个脱贫攻坚合作社实现一年造林5万亩,参与造林的社员人均收入增加5000元的目标。同年8月,相关部门开始在全市推广岚县的生态扶贫经验,推出“政府购买式造林”,“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并要求参加合作社的贫困户比例不得低于60%。“生态扶贫”行动不仅可以调动贫困户参与生态工作的积极性,也可以保证林木的成活率,进而带动贫困户增收。截止2019年底,全市共建成造林专业合作社1322个,在开展生态造林过程中,贫困户通过参加造林合作社、担任护林员等公益岗位、土地流转收益等方式获得稳定收入。全市已聘用森林管护员6758人,其中贫困人口5236人,人均年工资8千多元,可带动2.1万贫困人口脱贫,7.9万人靠造林合作社脱贫,直接受益贫困人口40万以上。吕梁市反贫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精准识别过程存在主观性在吕梁市识别贫困对象的过程中,由于年轻壮力都外出打工,在家中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因此在最初的自愿申请中,这些居民主动获取信息能力差、信息素养低,甚至存在部分居民对贫困户识别工作不闻不问的现象,从而错失申请机会。在后期的民主评议中,他们也很少主动参与,这就给了善于投机的村民、乡村干部的亲朋好友诸多捡便宜的空当,一些条件不错的农户也被录入了贫困户系统中。除了收入难以统计,一些贫困户评定指标在具体判定时有一定的模糊性。其次,“不愁吃”口粮是否有保障,“不愁穿”是否有换季衣服,住房条件、健康状况的评定、在外务工情况、农用工具的折损情况等,这些指标判定时都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申请人自身主观性的影响。最后,能否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关键就是家庭收入和财产的调查申报,在社会救助政策中有较为明确的量化指标界定,而建档立卡贫困对象识别中采取综合定性评估,这就造成部分高于低保标准但收入不是太高的建档立卡低收入贫困对象不能享受社会救助。扶贫资金使用缺乏灵活性吕梁市扶贫资金的使用,都是由贫困村或贫困户提出项目以后,先经过村委、乡政府的审批验收,之后再由县扶贫办审核,决定是否发放扶贫资金,才可以按照流程安排资金发放,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层层上报,逐级审批,再加上原本为保障扶贫资金使用规范性而设立的申请程序和手续办理的制约,最终资金到达贫困户手里需要很长时间,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规范性,但是也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此外,扶贫资金的发放或者扶贫项目的审批,关系到扶贫办、农业部门、财政部门等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有时为了防止出错而互相推脱责任,都怕出了问题担责任,从而影响资金的及时到位。这些都导致了扶贫资金使用低效。在扶贫资金使用办法明确规定,开展“项目资金采取扶贫资金补助、贫困农户自筹和金融扶持资金三者相结合的办法,资金使用的对象必须是贫困村有劳动能力、有产业脱贫致富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这就使得资金失去了灵活性。效果考核指标赋分缺乏合理性在吕梁委市政府对贫困县党委和政府脱贫工作成效的考核指标当中,对每个指标都进行了赋分,但是赋分值并不合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少这一指标在所有指标100分制中占到了30分的比重,这就会使得领导干部在项目的选择上倾向于开展脱贫见效快的项目,而忽略长期的持续发展,为了短期内展现扶贫成效,也会优先选择扶持贫困程度相对较轻的贫困户;而在贫困人口识别与帮扶满意度考核方面,赋分值只占到了10分,贫困人口在考核环节的民主权利并未得到尊重;同时,在扶贫组织建设和主体责任考查方面赋分值仅有3分,对扶贫主体的约束较小,这都使得考核“倒逼”作用被减弱。返贫风险仍然存在截止2019年底,10个深度贫困县涉及脱贫不稳定户、易致贫户26983人,占全省不稳定户、易致贫对象的22%,涉及未脱贫人口7583人,占全省未脱贫人口35%,这表明尽管吕梁市已完成了区域性脱贫目标,但返贫风险仍旧存在。何华征、盛德荣何华征,盛德荣,论农村返贫模式及其阻断机制[J],现代经济探讨,2017(07):95-102认为返贫即再生贫困,指的是原生贫困消除或得到改善后,由于其它各种原因而重新回到贫困状态的一种现象,并且他们认为原生贫困是各国扶贫政策的主要着力点,而返贫问题则是判断扶贫长效性与否的重要指标。我国学者对返贫原因的分析包括自然生态条件、政策、资本、社会保障、贫困地区/户特征五大类。何华征,盛德荣,论农村返贫模式及其阻断机制[J],现代经济探讨,2017(07):95-102郑瑞强,曹国庆,脱贫人口返贫: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与风险控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6,15(06):619-624一是吕梁市贫困县GDP增长率占全市的比例低,经济发展水平仍旧较为落后,不利于稳定就业,从而带来返贫风险。对比2019年山西省各市地区生产总值可发现,吕梁市GDP仅占山西省GDP的8.45%,其中,孝义市、汾阳市和文水县的GDP占吕梁市GDP的42.7%,其余10个贫困县(区)仅占比57.3%,经济发展落后。在吕梁市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增速不稳定的背景下,贫困地区/户尽管实现了暂时性的“脱帽”,但长期来看,GDP增速与就业率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GDP低速增长会对个体就业产生一定约束,增大贫困再次发生的可能性。二是吕梁市贫困县的扶贫资金过于依赖政府投入,自身内生活力不足,存在返贫风险。吕梁市用于扶贫的主要资金来源是中央和省级政府专项拨款,这项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地区脱贫,贫困地区脱贫后,中央和山西省政府所拨付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会大幅减少。则吕梁市部分依赖财政支出的扶贫项目成效难以巩固,容易出现返贫现象。巩固吕梁市脱贫成果的建议优化返贫动态监测与评估体系尽管目前吕梁市已完成了10个贫困县的摘帽工作,但吕梁市的兴县、临县、石楼县、岚县还属于此前划定的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返贫风险较大。贫困脆弱性指农户未来陷入贫困的可能性,按照现行的农村贫困线标准,虽然吕梁市农村地区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呈现下降趋势,但贫困脆弱性的均值仍然较高,同时随着贫困线标准的提高,贫困脆弱性的程度会增加。贫困脆弱性是一种预期的状态和动态的概念,为了预防贫困发生,要对潜在风险对象进行动态监测并健全帮扶机制,确保其不陷入“贫困陷阱”,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户和特殊困难群体。规范动态管理机制,及时防范化解风险。一是要充分发挥监测体系的作用,对监测情况进行及时预警,提高监测的效率,做好线上预警和线下深入排查反馈的双线工作,做到有预警必有反馈,对预警情况形成全流程的闭环管理。对于深入排查的预警户,如有较大的返贫致贫风险,需要立即采取帮扶措施,因人因户施策,坚持开发式帮扶和保障性措施相结合,多措并举进行帮扶,防范化解返贫致贫风险,防止陷入贫困。二是适时开展对贫困监测与帮扶工作的评估。脱贫攻坚顶层设计着力建设完备的监督体系,包括中央专项巡视、各级督查和巡查、民主党派监督和社会监督等各方面,特别是第三方评估、省际交叉考核等考核评估制度,确保脱贫攻坚责任落实,减贫成效真实可靠。诸如对各地扶贫开发成效进行第三方评估,第三方参与到扶贫评估工作之中,独立于评估委托方和评估对象的利益之外,具有独立性、客观性、专业性和权威性,是推进政府治理方式的重要创新,未来可以继续把这种方式应用到贫困监测与帮扶工作的评估中。三是开展非常规大数据监测。依托核对、低保系统和金民工程,加强对政府各部门和社会组织开展的各类救助帮扶信息统一汇集、互通共享,用大数据手段识别和预警返贫风险,实现精准兜底。密切关注潜在贫困群体吕梁市应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动态监测,重点关注农村老龄人口,残障人士等极易陷入贫困的人群。一是农村老龄人口。随着农村地区劳动力大量外流,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重,农村老龄人口在增收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处于相对弱势地位,需要重视老年贫困问题。目前农村地区养老问题突出,防范老年贫困问题,一是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适当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缴纳的政府补贴比例,根据年龄设置差异化养老金发放标准,对于高龄和失能的老年人员发放高龄和失能补贴,引入商业养老保险等形式,形成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二是创新养老方式,集中养老的成本较高且部分老年人口意愿不强,分散养老不利于儿女不在身边且自理能力较差的老年人,创新发展社区互助养老方式,采用集体筹资和政府补贴相结合,提供针对性服务,如开办老年人食堂、开发公益性岗位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等,最终形成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为辅和政府辅助的有效机制。因病致贫会导致贫困家庭本来可支配收入较低还必须支付较高的医疗费用,严重影响家庭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并且难以摆脱“贫困陷阱”,要重点关注家中有大病的农户。二是关注患重病群体。防止因病返贫致贫风险关键在于建立因病返贫致贫预警系统和完善健康保障体系,通过对全部农村人口看病自付医疗费用进行动态监测,可以快速掌握面临因病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并及时进行排查和帮扶,降低因病返贫致贫风险。部分地区进行了很好的实践,细化了具体的操作规程,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三是残疾群体。残疾会影响劳动力的生活和就业。对于因残部分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贫或就业扶贫等开发性扶贫方式进行帮扶的这部分人群,需要落实好兜底保障政策。在脱贫攻坚中,对因残致贫户实施了众多帮扶政策,但是重度残疾人的照顾照料问题仍然突出,部分有重度残疾人的家庭对托养照顾需求迫切。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一是健康保障。医疗救助是政府无偿的“托底”救助,单纯依靠救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救助对象救助制度与医疗保险制度有效的衔接起来,构筑城乡困难群众医疗保障的“双保险”。吕梁市可采取以下措施优化居民健康保障,一是由县政府全额资助城乡低保对象、城乡特困救助家庭成员和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这些困难群众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不需要个人办理参保缴费登记手续,而是由民政部门采集相关参保信息后,代理他们登记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这样就极大地方便了困难群众。二是就诊减免救助和门诊救助。为利用多种方式缓解城乡困难群众的医疗难问题,鼓励困难群众到社区或村卫生服务机构就诊。二是教育保障。吕梁市应着力于发展农村教育救助事业,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其次,要加大救助资金投入的力度,对才脱贫的深度贫困县农村实行专项投入,可采取国家投入与地方配套的方式;合理制定高中、职业高中、中专、大学的助学金、奖学金制度,真正把救助金给予极度贫困的学生们,在此基础上要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救助范围,尽量保证不让学生因为家庭困难而辍学。最后,要加快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城乡学校帮扶制度。定期地进行城乡老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和培训,开展不同教学阶段的教研活动,实现了城乡教育成果共享、利益共享的双赢成绩。三是技能培训。吕梁市此前开展的吕梁护工这一职业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存在护工培训规划的周期短,培训标准偏低等问题。参加培训的农村贫困劳动力平均文化程度低,文化结构不合理,初中及以下学历所占比例高,普通话沟通能力差,在短期内掌握劳动技能水平有限。吕梁市政府应当要加大投资力度,与大型、专业家政企业合作共同培训,吸收企业投资,制定企业分红制度,建立长远的培训机制,有意愿的学员可以在初期培训后再深造,提高专业水平。严格专业资格证书发放程序,让每一位参训学员都能扎扎实实学到本领,凭借扎实的专业服务立足家政市场。尤其应以市场为导向,拓展培训范围。调整完善吕梁山护工培训的专业设置,专业范围扩大化,专业水平精细化。以护工护理和月嫂培训为重点,设置产妇护理、家政服务、家庭护理、婴儿护理、养老护理、康复保健等专业。深化特色产业扶贫一是光伏产业扶贫。吕梁市光伏扶贫产业对财政赖性大,这是我国贫困地区发展光伏产业面临的共性问题,随着全国各地光伏项目的发展投建,国家财政补贴的压力日益增大,而吕梁市部分贫困村目前还面临着国家补贴电价迟迟没有到位的问题,贫困户的补贴收入虽然可观,但兑现难现状严重影响了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光伏产业的积极性。以光伏电板寿命25年时间预算,长期依赖国家财政补贴是不现实的,发展光伏产业从根本上应将其与市场衔接,逐步改变光伏电站的政府补贴形式,调整补贴方式。建立站+村+企+户利益循环联结机制,推动贫困村与大型企业的合作模式,积极支持发展“光伏+”产业,推动其由点向面推广,让企业引导光伏产业发展,将企业利润和贫困户补助有机结合起来。发展扩大光伏发电的市场领域,推广像离石区归化村的光伏光热供暖系统等新型光伏产能模式,使得光伏发电不仅仅投向电力市场,向光伏产能更加多元化运用的领域拓展。二是生态扶贫。鼓励支持当地林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可以参考借鉴陕西的托管模式,将贫困户以林果、土地、苗木入股,托管林业企业统一规模管理,农户通过提供劳力从企业获得工资性收入,企业向农户提供专业的指导服务。通过企业带动,将生态产业融入市场,分析市场需求,结合本地的地形气候情况培育当地经济林主导产业,打造生态造林品牌,推动生态扶贫和林业市场的有机结合。吕梁山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共同负责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在很多时候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难免会发生利益上的博弈和矛盾,因此,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就必须完善吕梁山区的社会救助管理机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协调、顺畅的现代管理体制。郭伶俐.贫困村贫困原因及对策[J].农村经济,2003.1.P81-85为此,县政府今后应该做到以下两方面的工作:第一,吕梁山区政府主管全县社会救助工作的教育、财政、卫生和城乡建设等工作,而相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管理本行政区域相应的社会救助工作。第二,社会救助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仅包括物质救助,同时还包括精神救助、能力建设等。所以,县政府还需要不断的明确劳动部门、工、青、妇、残联等社会团体的职责,协调各部门、各种社会力量的救助行为,建立健全由县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家庭和个人构成的服务网络,完善县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力量主导、福利机构自主经营的新型管理体制。救助资金是社会救助体系的资金保证,是社会救助体系的物质基础。郭伶俐.贫困村贫困原因及对策[J].农村经济,2003.1.P81-85因此,吕梁市今后要不断加强对社会救助资金的管理。县政府应从三方面去落实:首先,设计符合县财政支付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以这个评估指标体系为基准,评估乡镇财政的支付能力。其次,吕梁市政府应建立捐赠款物管理工作机制,使其社会效益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部分潜力较大并闲置不用的资源通过建立一些畅通的渠道,使其在贫困家庭能够得到充分使用。最后,通过操作部门的自律以及县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提高社会救助经费运作的效率。灵活使用扶贫资金2016年中央和省级对吕梁市10个深度贫困县下拨救助资金5.7亿元;2017年下拨6.9亿元;2018年下拨8.8亿元;2019年下拨10.4亿元,2020年下拨10.4亿元。下拨深度贫困县救助资金逐年稳增,2020年比2016年增加4.7亿元,增幅达到82.5%。吕梁市应提高扶贫资金的利用率,优化扶贫资金的使用结构。一是整合各贫困户手中闲散的扶贫资金,集体入股当地龙头企业,或在能人大户的带领下集体投资,从而每年获得收益,取得分红。二是利用扶贫资金鼓励贫困户发展产业,每增加一亩种植林或者每圈养一头牛,都可以获得相应的补贴和奖励,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调动农户积极性。推进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乡,简化繁琐流程,确保资金及时到位。三是充分金融扶贫作用。首先扶贫人员应宣讲金融帮扶知识,打消贫困户心中保守顾虑。金融机构可以适当降低借贷门槛,帮贫困户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发挥金融扶贫的杠杆作用,同时对资金使用实施精准管理,建立资金使用信息公示制度,加强资金使用、流向等问题的监督和审核,严厉查处扶贫资金腐败问题,让资金在阳光下发挥作用。健全扶贫考核机制一是应合理赋分考核指标。对于贫困人口参与考核的指标应该适当加大赋分值,充分发挥贫困户民主评价,把贫困户的政策评价作为首要关注因素,考核环节应加入贫困户评价,只有广泛听取贫困户的评价,才能更全面的了解扶贫工作的成效。二是在考核过程中引进第三方,将阶段性的工作成果定期汇集起来,并在政府网站上进行公示;鼓励媒体组织进行跟踪报道,把真实记录的扶贫事迹展现在公众面前;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社会组织进行合作,让相关专家学者下乡入户调查,让扶贫的每一个环节都在阳光下进行,这样就不会出现弄虚作假的问题。此外,开设扶贫信访专用热线、专用信箱,贫困户遇到不明白或者有失公平的现象,可以及时反映。三是在填报数据时,统一规范扶贫数据指标,对于数据的上报要求直接从贫困村建档立卡系统上报;对于一些普通会议以视频、电话等网络形式召开,减少扶贫参会人员往返周折,同时,市委市政府减少发文,避免多头指挥,政策朝令夕改,减轻形式主义给基层扶贫人员带来的负担。四是严格执行考核问责。严惩脱贫数据弄虚作假。审查过程中减少对纸质档案画图画册的检查,严禁为迎接检查而制作的展板画册;明确考核主体,禁止多个主体多重检查。考核既要关注当前脱贫成效,又要强调长远发展动力;既要注重贫困户数量的减少,更要关注贫困户创收能力的提升。此外,各乡之间、各县可以之间交叉考核,督促对方创造出实实在在的扶贫绩效。对数字脱贫,违规违纪脱贫行为严惩不贷,对造成不良影响的相关人员进行严肃批评教育,追究相关责任。健全监督问责机制,从严考核,倒逼真抓实干,不断督促问题整改,确保扶贫效果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五是完善精准扶贫奖惩制度。对积极配合扶贫工作、工作开展有杰出贡献的贫困户和贫困村给予适当的奖励,使其在脱贫以后仍在一定时间内享受国家政策扶持;对优秀帮扶干部和企业的先进事迹也进行宣扬,也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让他们做好示范,在全社会营造出良好的氛围。而对于态度消极、隐瞒谎报、浪费国家扶贫资源的农户和扶贫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处罚,起到警示作用。参考文献期刊:郭冠男.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多种模式决胜脱贫攻坚——以吕梁为案例[J].中国经贸导刊,2020(06):32-35.何华征,盛德荣.论农村返贫模式及其阻断机制[J].现代经济探讨,2017,(7):95-102.康涛,陈斐.关于我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拉格纳•纳克斯,谨斋.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J].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0.P36-42李实.阿马蒂亚•森与他的主要经济学贡献[J].改革,l999,l.P101-109UniversityofWarwick,1-20.刘菁,李伟,郭滇华,祝谦,郑书雄,崔禄春.深度贫困地区高质量可持续绿色脱贫路径——山西吕梁集中连片特困山区攻坚深度贫困调研[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01):73-76.宁甜甜,吴宁.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内涵、特质及展望[J/OL].理论建设:1-7汪三贵,冯紫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逻辑关系、内涵与重点内容[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8-14+154.汪三贵,郭建兵,胡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若干思考[J/OL].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3):16-25[2021-04-29]./10.16783/ki.nwnus.2021.03.002.汪三贵,孙俊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的相对贫困标准、测量与瞄准——基于2018年中国住户调查数据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J/OL].,2021(03):2-23[2021-04-21].汪三贵.中国特色反贫困之路与政策取向[J].毛泽东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