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政策-第二章-民族和族群_第1页
民族理论与政策-第二章-民族和族群_第2页
民族理论与政策-第二章-民族和族群_第3页
民族理论与政策-第二章-民族和族群_第4页
民族理论与政策-第二章-民族和族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民族和族群第一节民族的概念第二节中华民族第三节中国的民族识别第一节民族的概念一、“民族”概念表述的历史发展二、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的产生三、民族的一般特征西方学者的研究古希腊学者最早在《荷马史诗》中使用过“民族”这个词(伊利亚特)1852年瑞士政治理论家布伦奇里提出的观点一、“民族”概念的出现及含义的演变共同特征:土地、起源、习惯、语言;共同的地域、血统、肢体形状、语言、文化、宗教、风俗、生计中国学者的研究古代近代民族概念的演变。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中,使用了“东方民族”一词。

1903年,梁启超将布伦奇里的民族届说介绍到中国。1924年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提出了他的民族定义。1882年王韬在《洋务在用其所长》一文使用。问:关于民族的要素或关键词是什么?“民族”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9—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当中。汉文献最早提“民族”:南朝宋齐时期顾欢《夏夷论》“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而露首偏踞,……”。中国最早使用现代意义汉文“民族”一词的是王韬,他在《洋务在用其所长》(1882年)一文中称:夫我中国,乃天下之大国也,幅员辽阔,民族殷繁。民族概念的最早使用1913年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是民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二是民族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三是民族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人们共同体。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的产生(斯大林)提出:概念:内容: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三、民族的一般特征---中国共产党的定义(六个方面)共同心理认同共同风俗习惯共同文化共同地域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共同地域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长期稳定共同居住、生活的地区,它是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民族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人们共同体。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都是在共同地域基础上形成的。补充:其他重点概念共同经济生活是民族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共同经济生活是指同一民族人们在经济上的联系性、不可分离性和互相依赖的关系。它是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联系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的。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不可缺少的特征。共同心理素质是指通过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点表现出的,同一民族人们共同具有的思想、意识、情感、爱好等心理活动。它体现或反映在建筑的艺术和风格、以及文学、语言、艺术、哲学、美学、宗教、道德、音乐、舞蹈、饮食、服饰、社会风尚、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以藏族为例……(一)共同的历史渊源藏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及南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7世纪初期吐蕃建政之后,吐蕃与唐朝的接触日益频繁。10世纪到16世纪,是古代藏族文化兴盛时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藏族是跨境民族,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此外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也有分布,拉萨是680万藏族人心中的圣地。图片:大昭寺有关藏族的起源众说纷纭,有说是来自印度,是释迦牟尼的后裔;有的以藏族人相貌与马来西亚人相似,而认为应是从马来西亚半岛迁徙而来。然而,在藏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则是记载在藏文史书《西藏王统记》中的一段“猕猴变人”的传说。据传说,那普陀山上的观世音菩萨,给一只神变来的猕猴,授了戒律,命它从南海到雪域高原修行。这只猕猴来到雅砻河谷的洞中,潜修慈悲菩提心。正在猴子认真修行的时候,山中来了一个女魔,施尽淫欲之计,并且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我们两个结合吧!”起初,那猕猴答道:“我乃观世音菩萨的徒弟,受命来此修行,如果与你结合,岂不破了我的戒行!”那女魔便娇滴滴地又说道:“你如果不和我结合,那我只好自尽了。我乃前生注定,降为妖魔;因和你有缘,今日专门找你作为恩爱的人。如果我们成不了亲,那日后我必定成为妖魔的老婆,将要杀害千万生灵,并生下无数魔子魔孙。到那时,整个雪域高原,都是魔鬼的世界,更要残害许多生灵。所以希望你答应我的要求。”那猕猴因为是菩萨降世,听了这番话,心中自念道:“我若与她结成夫妻,就得破戒;我若不与她结合,又会造成大的罪恶。”想到这里,猴子一个跟头,便到普陀山找那观世音菩萨,请示自己该怎么办。那观世音想了想,开口说道:这是上天之意,是个吉祥之兆。你能与她结合,在此雪域繁衍人类,是莫大的善事。作为一个菩萨,理当见善而勇为,你可速去与魔女结成夫妻。这样,猕猴便与魔女结成伴侣,后来,这对夫妻生下六只小猴,这六只小猴的性情与爱好各不相同。那菩萨化身的猕猴,将这六只小猴送到果树林中,让他们各自寻食生活。

三年以后,那猴父前去探视子女,发觉他们已生殖到五百只了。这个时候,树林的果子也愈来愈少,即将枯竭。众小猴见老猴来了,便纷纷嚷道:“我们将来吃什么呢!”他们个个摊着双手,模样十分凄惨。那猕猴见此情景,自言自语道:我生下这么多后裔是遵照观世音菩萨的旨意,今日之事,使我伤透了脑盘,我不如再去请示观世音。想到这里,他旋即来到普陀山向圣者请示。菩萨道:“你的后代,我能够抚养他们。”于是,猕猴便遵命于须弥山中,取了天生五谷种子,撒向大地,大地不经耕作便长满各种谷物,父猴这才别了众小猴回到洞里去。众猴子因得到充足的食物,尾巴慢慢地变短了,也开始说话,逐渐变成了人,这就雪域上的先民。(二)共同的生产方式

高原畜牧业,是藏族传统生产中的主要部门,至今在生产中所占比重仍略大于农业。高原畜牧业生产有多种,牧区主要是按季节轮流转场放牧的半定居游牧类型,半农半牧区和农区则为定居游牧及定居定牧类型。畜种类型主要有藏绵羊、藏山羊、黄牛、犏牛、牦牛、野牦牛、马、骡、驴等。驯养牦牛,培育犏牛,种植青稞,是藏族人民在人类文明史上的特殊贡献。图片:在海子边放牧的妇女(三)共同的语言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卫藏、康巴、安多三种方言,并且是有文字的,而嘉绒藏族很少见是没有文字的方言。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藏文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中原地区经济的联系。图片:藏语言文字(四)共同的文化

藏族有自己的音乐、歌舞、器乐、建筑、科技、医学、姓氏、服饰、文学、历法、宗教……(五)共同的风俗习惯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禁忌、节庆、娱乐、礼仪……图片:藏语言文字藏族寺庙---色达(四川·甘孜州)藏族寺庙---拉卜楞寺(甘肃·甘南州)祭祀经幡藏经龙达藏医学藏药唐卡唐卡婚礼天葬民居室内民居藏服藏族音乐藏族歌手:容中尔甲藏族歌手:韩红第二节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一、民族形成的一般时间和过程三个过渡理论:野蛮向文明的过渡——时代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制度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地域它揭示了民族形成的时间:民族形成是量变到质变的结果,是在原始社会末期,进入阶级社会时期形成的。

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

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包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一)、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氏族——包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二)、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规律属于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过程表现为“同源异流”、“异源同流”等具体形式。同源异流:主要指的是原有民族的分化产生新的民族的历史现象。异源同流:是若干个原有民族或部分或全体成员通过实行一体化而形成的新的民族。二、民族发展民族发展涵义:民族发展,是在民族的自身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的内部结构、整体素质、外在特征以及民族之间关系的不断调整更新、协调适应,推动民族纵向质的提高和横向量的扩展,不断实现民族的自身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人的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民族生存和演进的质和量的提高。(一)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社会生产、分工及内部和外部的发展程度。2.社会生活中的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二)民族发展的基本内容民族的经济发展民族的政治发展民族的文化发展民族的人口发展民族的社会发展

(三)民族发展的规律1.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2.民族发展的特殊规律(常态、异态、跳跃式)(1)民族整合(2)民族聚合(3)民族同化(4)民族跳跃式发展(5)民族压迫等

3.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资本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两个历史趋向:第一个趋向是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第二个趋向是民族之间各种联系的发展和日益频繁,民族壁垒的破坏,资本、一般经济生活、政治、科学等等的国际统一的形成。社会主义社会民族发展趋向:社会主义社会民族发展出现了各民族充分发展繁荣的趋向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各民族间共同性日益增多的趋向。

三、民族融合和民族消亡(一)民族同化及其特点1,民族同化就是指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丧失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2,民族同化的类型:民族同化,根据它变化的原因、手段、过程、性质,分为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两种类型。 (二)民族分化、组合(一)民族分化:是指一民族的某些部分从这一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二)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某些民族的部分,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 (三)民族融合及其特点(一)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一切民族的最终消亡,人类从此不再划分为民族的现象。(二)民族融合的特点: 1.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民族融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3.民族融合是一个自然的过程。4.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辨证统一的结果。5.民族融合是只有到共产主义才能最终完成的过程。

(四)民族消亡的条件和一般规律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民族消亡的时间、条件: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民族消亡的基础。2.社会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是民族消亡的重要条件。3.社会民主制度的高度发展和完善,是民族消亡的重要条件。

民族消亡的途径、一般规律民族消亡的途径:民族消亡是自然历史过程,是一个以一定的物质性为基础的客观性的、辩证性的过程,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各民族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发展,是各民族走向融合的必经途径。民族消亡是民族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历史规律。民族消亡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民族只有经过全世界社会主义建立和发展的阶段,才能走向融合、消亡。民族融合与民族消亡的关系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过程,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结果。民族融合实现之日,就是民族最终消亡之时。第三节民族与族群的关系一、族群的概念二、族群与民族的区别与联系第四节中国的民族识别与公民民族成分确定政策一、中国的民族识别民族识别:通过科学研究来认识族群或民族单位的族别或族属。民族识别的原则:1、灵活运用民族定义(理论依据);2、注重调查研究(事实依据);3、要求有本民族的代表参与识别;4、尊重民族意愿。民族特征历史源流民族意愿就近认同依据第一阶段1950----1954(了解、确立阶段)认定了38个民族明确历来被公认的民族

第二阶段

1954----1965(识别、归并阶段)认定了16个民族对人们共同体进行甄别第三阶段

1978----1987(恢复、更改阶段)

1965年8月,认定珞巴族

1979年2月,认定基诺族

确定56个民族的总格局

恢复、更改民族成分的基本内容:条件受理的部门和手续对外国人的规定其他方面独龙族:第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