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昆明市重点中学生物高二上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昆明市重点中学生物高二上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昆明市重点中学生物高二上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昆明市重点中学生物高二上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昆明市重点中学生物高二上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昆明市重点中学生物高二上期末复习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鸡尾部的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雏鸡后,可导致法氏囊严重萎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法氏囊是鸡的免疫器官B.传染性法氏囊病可能导致雏鸡出现免疫功能衰退C.将孵出当日的雏鸡摘除法氏囊后,会影响该雏鸡B淋巴细胞的产生D.雏鸡感染IBDV发病后,注射IBDV灭活疫苗能阻止其法氏囊萎缩2.图为正常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A、B、C表示细胞外液,据图判断正确的是A.A液中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血红蛋白等物质B.剧烈运动时产生的乳酸会引起A液pH的剧烈变化C.A、B、C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D.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时C液含量明显增加3.科学家在果蝇的饲料中添加碱基类似物,发现子代果蝇中出现了灰体、复眼菱形、残翅等多种突变类型,这体现了基因突变的哪一特点:A.不定向性 B.普遍性 C.低频性 D.随机性4.许多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两个种群所发生的变化如下图所示,①~⑥表示不同的变异结果,a~d表示进化的不同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表示地理隔离,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B.b过程只表示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c过程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D.d环节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5.下图表示用云母片(具不透水性)插入燕麦胚芽鞘的尖端部分。用单侧光照射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A.甲不弯曲,乙向右弯曲,丙向左弯曲B.甲不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C.甲向左弯曲,乙向右弯曲,丙向右弯曲D.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不弯曲6.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的一篇论文透露长江白鲟已灭绝,这意味着中国长江又一特有物种消失。之后农业农村部官网发布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的通告,宣布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白鲟灭绝与其长期遭受过度捕捞及人类拦河筑坝等导致种群规模减小、繁殖困难有关B.十年禁渔不是全水域禁渔,对某些水生生物保护区可有计划地捕捞成鱼以促进幼鱼生长发育C.禁渔可显著改善长江中濒危动物的生存环境,使其数量长期呈“]”型曲线增长D.除加强禁渔期执法检查外,还应积极对濒危鱼类进行人工繁育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7.某家系中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如下图),其中一种是伴性遗传病。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甲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Ⅱ-3的致病基因均来自于I-2C.Ⅱ-2有一种基因型,Ⅲ-8基因型有2种可能D.若Ⅲ-4与Ⅲ-5结婚,生育一个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5/128.(10分)下图是两次注射同一种抗原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两次注射间隔时间越长,第二次引起的免疫反应越强烈B.第二次注射同一种抗原后,记忆细胞形成大量的浆细胞C.与第二次相比,第一次注射反应慢,抗体产生少D.图示说明预防接种往往需注射同种抗原2至3次,每次要隔一定时间二、非选择题9.(10分)内蒙古白音锡勒牧场是著名的草原自然保护区,牧草繁茂、牛羊遍地。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长期过度放牧导致该地区羊草草原群落退化为冷蒿群落,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从1983年到2012年间研究了退化羊草草原围栏耙地处理后植物群落恢复演替的过程。下表显示退化羊草草原围栏耙地处理后各恢复演替阶段五种植物的相对密度及相对生物量的综合值。回答下列问题:恢复演替阶段相对密度及相对生物量的综合值羊草冰草大针茅冷蒿猪毛菜第一阶段232719435第二阶段65-7217-3210-1115-1914-47第三阶段50-1348-691-431-190-5第四阶段22-1042-3511-1494-260-13(1)研究人员调查羊草草原植物种群密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该群落发生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2)由表可知,与第一阶段相比,第二阶段由于围栏耙地处理使________迅速成为明显的优势种,冷蒿急剧下降,其他物种也有相应的变化;到了第三阶段,猪毛菜由于________而明显下降。第四阶段末,植物经过激烈竞争后,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________的结果。(3)为探究不同治理方式对退化羊草草原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1983年科研人员除围栏耙地外,另取两块类似样地,分别进行围栏封育(自然恢复)和不围栏的继续放牧。2008年分别取上述3种处理方式的0-10厘米和10-30厘米的土样,测定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①“不围栏的继续放牧”在本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__。②分析图中的数据可知:围栏封育处理后,细菌数量在________厘米的土层增长率较高,真菌数量在________厘米的土层增长率较高。③根据图中的数据推测:浅土层中围栏封育的细菌和真菌数量均高于不围栏的原因是________;浅土层中围栏耙地的细菌和真菌数量均高于围栏封育的原因是________。(4)不同治理措施对退化草原恢复的效果不同,说明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和________进行。10.(14分)如下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从反射弧的各种环节上看,①和②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③→⑩属于_________________。皮肤、血管,立毛肌等在反射弧中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2)当环境温度较低时,皮肤血管会___________________,肾上腺的分泌活动会____________________。(3)甲状腺激素和____________激素在体温调节中的协同作用,保证了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11.(14分)美国新希望生殖医学中心张进团队于2016年10月19日在美国生殖医学学会会议上正式宣布,世界首个细胞核移植“三父母”男婴已于2016年4月诞生。下图是该男婴的培育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上述“三亲婴儿”的核DNA由_________提供,质DNA由_________提供。由此可见,“三亲婴儿”的意义在于可以避免子代_________遗传病的发生。(2)过程③体外进行时需要对精子进行_________处理,卵母细胞应处于MⅡ_________期。(3)过程④是早期胚胎培养,需将受精卵移入_________继续培养。体外培养需要满足的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营养、适宜的温度和pH,并置于_________混合气体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4)过程⑤是_______________技术,取_________的滋养层细胞可以对移植前的胚胎进行性别鉴定,采用SRY一PCR的鉴定方法,在该PCR扩增过程中若消耗引物分子14个,则DNA扩增了_________次。12.图甲表示膝跳反射的结构基础,A、B、C为突触。图乙表示正常成年人血液中化学物质(X)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膝跳反射需要伸肌和屈肌共同完成,即伸肌收缩而屈肌舒张。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刺激图甲中的感受器,感到痛,痛觉的产生_________________(属于/不属于)反射。产生痛觉过程中相关的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_________________(单向/双向)。(2)完成膝跳反射结构基础中决定兴奋传递方向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填文字)(3)如果刺激图甲中1处,动作为踢小腿,此时图中突触后膜电位为“外正内负”的是____(填字母)。(4)如果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痉挛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因而引起肌内收缩,由此可见该神经递质能使下一个神经元_________________(兴奋/抑制)。(5)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__。(6)如果图乙中X是抗利尿激素,c→d时段,肾小管细胞对水的吸收_________________。(增大/减小/不变)。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D【解析】1、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免疫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2、体液免疫过程为: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可推知法氏囊相当于人体的骨髓造血组织,是B淋巴细胞产生和分化的部位,所以是鸡的免疫器官,A正确;B、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雏鸡后,可导致法氏囊严重萎缩,进而影响B淋巴细胞的产生,B淋巴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所以会导致体液免疫功能衰退,B正确;C、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孵出当日摘除,会导致雏鸡B淋巴细胞的产生减少,C正确;D、IBDV灭活疫苗相当于抗原,应在感染前注射,用于免疫预防,发病后再使用不会阻止其法氏囊萎缩,D错误。故选D。2、D【解析】人体的各种细胞都生活在内环境中,内环境包括组织液C、淋巴B、血浆A,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详解】A液是血浆,血浆中不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A错误;人体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碳酸氢钠会与乳酸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使pH保持在7.35—7.45之间,不会引起A液pH的剧烈变化,B错误;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C错误;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人体吸收的氨基酸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渗透压大,水分从血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液C含量明显增加,D正确。3、A【解析】基因突变的特点有:(1)普遍性,即所有的生物都能发生基因突变;(2)随机性,即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任何一个DNA分子中,DNA分子任何部位;(3)不定向性,即基因可以向任意方向突变,突变为其等位基因;(4)低频性;(5)多害少利性。【详解】果蝇中出现了灰体、复眼菱形、残翅等多种突变类型,体现的是不定向性,A正确。4、C【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题图分析:图中a是地理隔离,b是突变和基因重组,c是自然选择,d生殖隔离。【详解】A、a表示地理隔离离,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地理隔离不是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的必要条件,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A错误;B、b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错误;C、c表示自然选择,其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从而使适应性产生,C正确;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形成生殖隔离,因此,新物种的形成都需要d环节,生殖隔离是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或者即使能够杂交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D错误。故选C。5、B【解析】植物的向光生长主要受生长素调控;生长素是尖端产生的,可以向下运输;植物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位置;生长素运输受单侧光影响;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以下的部位;弯曲生长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的,哪侧长得快,则向对侧弯曲。【详解】甲图云母片阻断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两侧生长素浓度相同,所以甲直立生长不弯曲;乙图云母片阻断了生长素的向下运输,所以乙不生长不弯曲;丙图云母片阻断了右侧生长素的向下运输,则左侧浓度高于右侧长得快,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所以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甲不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故选B。6、C【解析】种群的增长曲线可以分为“J”型和“S”型两类,一般“J”型曲线是建立在资源和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的理想状态里,种群数量可以按照一恒定的倍数增长。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可以改善其生存环境,增大环境容纳量,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繁育中心,进行易地保护。【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白鲟可能由于长期的捕捞以及人类对长江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导致其栖息地被破坏,繁殖困难,A正确;B、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对某些水生生物可以有计划的捕捞以便促进幼鱼的生长发育,B正确;C、禁渔可以缓解一定的环境阻力,但不能消除环境阻力,不能使得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错误;D、保护濒危物质还可以人工繁育增加出生率,同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其生存环境,D正确;故选C。7、D【解析】系谱图显示:Ⅱ-4和Ⅱ-5均为甲病患者,他们的女儿Ⅲ-7正常,儿子Ⅲ-6为乙病患者,据此可判断,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再结合题意“甲、乙两病中有一种为伴性遗传病”可进一步推知: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若甲病的致病基因用A表示,乙病的致病基因用b表示,则Ⅰ-1、Ⅰ-2和Ⅱ-3的基因型依次是aaXBXb、AaXBY、AaXbY,可见,Ⅱ-3含有的A致病基因自于I-2,含有的Xb致病基因自于I-1,B错误;Ⅱ-2的基因型只有aaXBXb一种,Ⅱ-4和Ⅱ-5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进而Ⅲ-8基因型有四种可能:AAXBXB或AaXBXB或AAXBXb或AaXBXb,C错误;若只研究甲病,则Ⅲ-4的基因型为Aa,Ⅲ-5的基因型为1/3AA、2/3Aa,二者所生子女患甲病的概率为1—2/3×1/4aa=5/6,若只研究乙病,则Ⅲ-4的基因型为XBXb,Ⅲ-5的基因型为XbY,二者所生子女患乙病的概率为1/2(XbY+XbXb),所以Ⅲ-4与Ⅲ-5生育一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5/6×1/2=5/12,D正确。8、A【解析】题图分析:抗原第一次注射时,抗体的产生慢而少;第二次注射时,抗体的产生快而多,说明记忆细胞形成大量的浆细胞,通过这些浆细胞合成抗体量大于首次,同时也说明二次注射抗原产生抗体效率高,持续时间长。【详解】A、两次注射间隔时间越长,对同种抗原的记忆就越弱,第二次引起的免疫反应越弱,A错误;B、第二次注射同一种抗原后,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B正确;C、抗原第一次注射时,抗体的产生慢而少,第二次注射时,抗体的产生快而多,C正确;D、由于二次免疫效果更强,所以预防接种往往需要每隔一时间注射同种抗原2至3次,D正确。故选A。二、非选择题9、①.样方法②.次生演替③.羊草④.种间竞争能力弱⑤.协同进化⑥.对照⑦.0-10⑧.10-30⑨.不放牧提高了土壤表层的有机物含量,进而提高了细菌和真菌的繁殖速度⑩.耙地提高了土壤的通气性,进而提高了细菌和真菌的繁殖速度⑪.方向⑫.速度【解析】1、种群密度调查方法:a、样方法,b、标志重捕法,c、黑光灯诱捕法,d、直接计数法。2、群落演替的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植被、但后来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份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3、本实验目的是探究不同治理方式对退化羊草草原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自变量是处理方式(围栏靶地,围栏封育,不围栏)和土样深度(0-10厘米,10-30厘米),因变量时细菌数量和真菌数量。【详解】(1)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时样方法,该群落是由于人类活动(过度放牧)的影响消失后进行的演替,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属于次生演替。(2)由表格可知,第一阶段冷蒿的相对密度及相对生物量的综合值最高,到第二阶段后,羊草最高,此时羊草成为优势种,到第三阶段,猪毛菜在种间竞争中处于弱势,数量明显下降,到第四阶段末,植物经过激烈竞争后,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下同进化的结果。(3)不围栏的继续放牧属于对照组,在本实验中起对照作用。据表可知,围栏封育处理后,细菌数量在0-10厘米的土层增长率较高,真菌数量在10-30厘米的土层增长率较高。浅土层中围栏封育的细菌和真菌数量均高于不围栏的原因是不放牧提高了土壤表层的有机物含量,进而提高了细菌和真菌的繁殖速度。浅土层中围栏耙地的细菌和真菌数量均高于围栏封育的原因是耙地提高了土壤的通气性,进而提高了细菌和真菌的繁殖速度。(4)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演替的类型的相关知识,属于理解层次。第三问属于分析实验,找准自变量,因变量,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是解答本问的关键,难度相对较大。10、(1).传入神经(2).传出神经和效应器(3).效应器(4).收缩(5).加强(6).肾上腺素【解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3、据图分析:这是体温调节过程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①②为传入神经,③是传出神经,④~⑩都是效应器。【详解】(1)图示是体温调节过程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①②为传入神经,③是传出神经,④~⑩都是效应器,皮肤、血管,立毛肌是效应器。(2)在低温环境中,皮肤血管会收缩,以减少散热,同时骨骼肌会不自主收缩,垂体分泌更多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肾上腺分泌活动也加强,分泌更多的肾上腺素,在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作用下,人体的新陈代谢活动增强从而产生更多的热量。(3)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能促进新陈代谢,调节体温,保证机体正常生长发育,二者是协同作用。【点睛】掌握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能识记反射弧的组成,理解体温调节的过程,识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11、①.母亲甲和父亲丙②.捐献者乙③.细胞质DNA④.获能⑤.中⑥.发育培养液⑦.无菌、无毒的环境⑧.培养液含5%CO2的空气(或95%的空气与5%CO2)⑨.胚胎移植⑩.囊胚期⑪.3【解析】本题以“三亲男婴的培育过程示意图”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胚胎工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以“图中的文字信息和箭头的指向”为切入点,围绕核移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等知识,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1)题图显示:该“三亲婴儿”由重组卵子与父亲丙产生的精子结合而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而重组卵子是由母亲甲的卵母细胞的细胞核与捐献者乙的去核卵母细胞重组而成。可见,该“三亲婴儿”的核DNA由母亲甲和父亲丙提供,质DNA由捐献者乙提供。由于线粒体来自捐献者乙的卵母细胞,因此“三亲婴儿”的意义在于可以避免子代细胞质DNA遗传病的发生。(2)③过程为体外受精,在体外进行时需要对精子进行获能处理。只有处于MⅡ中期的卵母细胞才具有受精能力,所以体外受精时,卵母细胞应处于MⅡ中期。(3)过程④是早期胚胎培养,需将受精卵移入发育培养液中继续培养。体外培养需要满足的条件有:无菌无毒的环境、营养、适宜的温度和pH,并置于含95%的空气与5%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4)⑤过程是胚胎移植技术;取囊胚期的滋养层细胞可以对移植前的胚胎进行性别鉴定。在PCR扩增过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