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汽车修复技术规范_第1页
事故汽车修复技术规范_第2页
事故汽车修复技术规范_第3页
事故汽车修复技术规范_第4页
事故汽车修复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交通运输行业标准

事故汽车修复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标准起草组

2022年4月

目录

一、工作简况........................................................1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依据............................4

三、主要试验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或预期的经济效果...........18

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18

五、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19

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19

七、标准过渡期的建议...............................................19

八、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20

九、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20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根据2021年交通运输标准化计划(第二批)制修订项目的安排,由交通运

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承担交通运输行业标准《事故汽车修复技术规范》(计划

号JT2021—27)的修订工作。

本标准技术归口是全国汽车维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由交通运输部公路科

学研究院牵头起草。

(二)主要工作过程

本标准自交通运输部2021年交通运输标准化计划(第二批)通知下达后,

标准承担单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马上成立了标准起草组。起草组成员

合理分工,着手开展工作。

2021年8月开始,深入学习《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2017)、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GB38900—2020)、《汽车发动机大修

竣工出厂技术条件》(GB/T3799—2021)、《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

(GB38031—2020)等与此标准相关的新修订标准,更新相关技术要求。

2021年10月—12月,分析部分汽车生产企业维修工艺技术文件,收集钢

车身及铝车身修复资料。调研事故车修复技术现状,总结车身修复注意事项、

修复工艺、检验要求等。小范围征求专家意见,完善标准条款。与此同时,起

草组制定了标准的执行计划,确定了标准的适用范围、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以

及标准的制定原则。

2022年2月—3月,对捷豹路虎、宝马等汽车生产企业进行调研,深入交

流车身修复拉拔矫正、切割、焊接、粘接和铆接工艺,安全操作和维修技术要

求等,梳理标准工艺要求及配件修换原则内容。

2022年3月10日,召开线上标准研讨会,邀请保险、整车生产、汽车维修、

设备生产厂家等领域专家开展深入研讨交流,修改了标准的适用范围,明确了

标准用于碰撞事故损伤汽车修复,涉水和火灾事故汽车修复可参照执行。进一

步完善了标准修订草案。

1

2022年3月,按照专家提出的要求重点对修复工艺要求及配件修换原则进

行修改,修改完成,提交公路院内审。根据内审专家提出的建议,主要增加了

维修竣工出厂检验方法,修改了部分过程检验及竣工检验项目。

(三)起草单位

本标准由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起草。

(四)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具体工作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许书权、邬果昉、刘富佳、陈潮洲、刘元鹏、杨小娟、

王平、张杰、王浩。具体承担工作分工如表1所示:

表1标准主要起草人承担工作

序号姓名单位具体承担工作

主持标准修订工作,策划和组织实施调

1许书权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研及标准内容条款论证,负责标准所有

条款修订。

参与调研和标准条款编写及内容论证,

2邬果昉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参与标准所有条款修订。

参与调研和标准条款编写及内容论证,

3刘富佳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参与第5章、第8章和附录C进厂、过

程、竣工检验标准条款的修订。

参与电动事故车修理调研和标准条款编

4陈潮洲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写及内容论证,参与第6章、第8章和

附录C中电动车部分标准条款修订。

参与事故车修理调研,参与第8章和附

5刘元鹏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录C标准条款修订。

参与电动事故车修理调研,参与第8章

6杨小娟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和附录C标准条款编写。

参与事故车修理调研,参与第5章和第

7王平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6章标准条款编写。

参与第6章和第7章工艺要求及修换原

8张杰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则标准条款编写。

参与第6章和第7章工艺要求及修换原

9王浩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则标准条款编写。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依据

(一)标准编制原则

2011年发布实施的《事故汽车修复技术规范》(JT/T795—2011)已实施

近十年,该标准作为事故汽车修复作业深层次的、专业的指导文件,对规范事

2

故车修复作业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政策环境变化、车辆技术升级,《事故汽

车修复技术规范》(JT/T795—2011)标准需要进一步修改和补充完善,按照

《2022年度交通运输标准预算项目申报指南》关于支持加强“运输服务、安全

应急和绿色低碳环保”等领域高质量标准有效供给等方面的要求,通过修订此

标准推动行业加快完善事故车辆维修技术服务能力,提高车辆维修、检测等道

路运输相关业务方面的服务品质和效率,更好满足汽车消费的多样化发展需求;

推动机动车维修行业加快建立新能源事故汽车修复的安全保障体系,提高事故

汽车维修环节的安全应急应对能力;推动事故汽车修复的规范性,保障在用新

能源汽车车辆技术状况良好,助力新能源汽车产品推广应用。因此,本次标准

修订主要确定如下修订原则:

1.一致性

一是新修订的《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交通运输部令2021年第18号)

已发布实施,机动车维修行业的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机动车维修经营

者主动落实维修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修订《事故汽车修复技术规范》,为推

动事故汽车修理尽快适应车辆技术变化,对于促进机动车维修经营者更好落实

维修质量主体责任具有重要意义。二是《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GB38900)等车辆技术标准相继更新修

订,促进了车辆技术进步,整车生产制造水平不断提高,车辆工艺技术水平不

断革新,车辆电动化、智能化技术加快发展和加速推广应用,车辆维修技术和

维修模式需要适应这一变化趋势。

2.先进性

一是适应汽车轻量化发展,增加新材料铝车身修复工艺要求。二是满足新

能源汽车绿色化发展,修订新能源车辆高压系统动力蓄电池、驱动电机等部件

修复工艺要求。三是紧跟汽车智能化发展,车辆维修后需恢复电子控制系统功

能,新增电控系统过程检验。

3.科学性

一是事故汽车修复与普通故障车辆维修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差异体

现在对各总成部件的损坏机理、作业项目、修复方案、工艺流程以及竣工检验

项目设置、技术要求等。二是新能源电动汽车的事故特征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

3

呈现出一定差异性,新能源汽车的交通事故形态有着新的特点:由于电动汽车

装载了高压动力蓄电池,同时采用电力驱动,在交通事故中极易出现二次事故,

比如电池组爆炸、漏电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火灾等,从而加剧事故的严重程度。

因此,确定标准涵盖范围,开展事故汽车修复技术规范研究,区分常规故障修

理与事故汽车修复,提高事故修复技术规范能力,提高修复技术适用性,提升

事故汽车服务品质。

(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依据

1.标准名称

标准名称:《事故汽车修复技术规范》

2.标准构架

本文件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GB/T1.1—2020)的规定起草。标准由正文(共9章)和4个附录构成。

标准主要修订了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车辆类型方面,增加了电动汽车及

CNG、LNG燃气汽车修复的工艺要求。二是“三检”方面,更改了部分检验要求,

增加了竣工检验方法。三是车身材料维修技术方面,增加了铝制车身粘接和铆

接维修技术。四是零部件修换原则方面,增加了动力蓄电池和塑料件的修换原

则。五是删除了实施过程中不易操作及与新标准规范不一致的内容。

3.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事故汽车修复的作业流程、工艺要求、零部件修换原则、维

修竣工出厂技术要求及检验方法和质量保证。本文件适用于碰撞事故损伤汽车

修复,涉水和火灾事故汽车修复参照执行。

更改了文件的适用范围,专家提出保险认定事故车包括碰撞事故汽车、涉

水事故汽车及火灾事故汽车,本文件主要适用于碰撞事故汽车修复技术,因此

更改适用范围。

4.规范性引用文件

为使标准内容更全面、指标更科学,本标准引用了多个国家标准、国家推

荐性标准和汽车行业标准,主要为通用性技术标准和专业性检验标准。

新增的规范性引用文件包括:

GB1589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

4

GB3847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自由加速法及加载减速法)

GB/T17676天然气汽车和液化石油气汽车标志

GB18285汽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

GB/T18384电动汽车安全要求

GB/T18566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检测评价方法

GB/T19596电动汽车术语

GB/T27876压缩天然气汽车维护技术规范

GB38900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

JT/T1009液化天然气汽车维护技术规范

JT/T1344纯电动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

沿用的规范性引用文件包括:

GB/T5336大客车车身修理技术条件

GB/T5624汽车维修术语

GB7258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GB9656机动车玻璃安全技术规范

GB/T18276汽车动力性台架试验方法和评价指标

删除的规范性引用文件包括:

GB4785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光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

GB14166机动车成年乘员用安全带和约束系统

GB18565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

GB18697声学汽车车内噪声测量方法

QC/T484汽车油漆涂层

5.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涉及到的绝大多数专业术语在GB/T5624和GB7258中已基本确立,

电动汽车相关术语参照GB/T19596标准。标准2011版对“原设计”、“事故

汽车”、“事故汽车修复”“受损件”、“弯曲变形”、“折曲变形”6个术语

进行了定义。

本标准是一个通用技术规范,无法对各种车型面面俱到,考虑到车型的复

杂性和特殊性,本标准多处使用了“原设计”的概念。

5

根据GB/T5624对2011版“事故汽车修复”的术语进行相应修改,因其重

要性,故重新强调。指为恢复事故汽车损伤部位的外观、几何尺寸和使用性能,

使之接近或达到原车技术状况的作业过程。“事故汽车”及“事故汽车修复”

两个术语进一步诠释了标准的适用范围及研究目的。

考虑到损伤鉴定对受损件的损伤程度表征难的问题,标准对受损件进行了

定义。“受损件”指因事故导致技术参数、性能指标不能达到相关技术标准或

原设计要求,需要更换或修理的零部件。从定义内容可以进一步区分零部件的

损伤属性,即事故损伤零部件和非事故损伤零部件。

2011版标准对“弯曲变形”、“折曲变形”进行了定义,定义中恢复方式

主要是以钢件进行分析的,增加铝件后其恢复方式不完全适用。因此吸纳了GA/T

1087中对“弯折变形”定义的方式,从力的角度重新定义了“弯曲变形”、“折

曲变形”,增加了“扭曲变形”“凹陷变形”,重新对车身损伤方式、程度进

行了区分,见3.5、3.6、3.7、3.8条。

增加了“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定义,见3.9条。2015年《汽车维修技术信

息公开实施管理办法》出台后,汽车维修企业均可获取汽车生产企业编制的维

修技术信息,为维修不同车型提供准确的维修标准,因此对不同车型修复指标

不同时,按照汽车维修技术信息要求执行。

对正文中使用到的ABS、BMS等缩略语进行归纳。

6.主要技术内容

根据《事故汽车修复技术规范》(JT/T795—2011)应用实施情况,编制

组结合政策环境变化、车辆技术升级在原标准基础上增加了电动汽车及CNG、LNG

燃气汽车修复工艺要求、铝制车身粘接和铆接维修技术,变更了部分检验要求、

零部件修换原则,删除了实施过程中不易操作及与新标准规范不一致的内容。

本次修订的标准较原标准相比,更符合业务实际。具体修订内容及修订依据如

表2所示。

表2新旧标准对照表

序号2011版标准条款修订标准条款修订内容

14.1.15.1.1更改了事故车“损伤诊断”要求

24.1.2.15.1.2.1更改了损伤等级评定中总成(系统)的界

6

序号2011版标准条款修订标准条款修订内容

定依据

34.1.3.25.1.3.2更改了签订补充合同的条件

增加了按照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实施修理的

45.2.1

要求

55.2.3增加了过程检验不合格处理要求

64.3.25.3.2更改了一级损伤竣工检验要求

76.1增加了工艺过程安全防护、安全作业要求

85.1.16.2.1更改了车辆解体和总成分解时操作依据

增加了焊接、铆接、粘接连接部位拆卸要

96.2.2、6.2.4、6.2.5

更改了车架/车身校正实施依据和拉伸校

105.2.16.3.1

正要求

116.3.3增加了铝制车身结构件校正要求

126.4.1增加了铝车身板件维修更换要求

135.3.16.4.2更改了车身尺寸校正要求

更改了焊接方式及焊机型号选择要求,增

145.4.16.5.1

加了焊接位置要求

156.5.2、6.5.3、6.5.4增加了铝制件焊接要求和质量要求

165.4.5删除了用探伤仪检查裂纹的要求

175.4.76.5.6更改了粘接工艺要求

186.5.7、6.5.8、6.5.9增加了铆接工艺要求

195.66.7更改了线束、电控单元装配工艺要求

206.37.3更改车身结构件修换原则

216.4、6.57.4更改车身板件修换原则

227.5增加了铸铝合金修换原则

237.8增加了动力蓄电池的修换原则

246.87.9更改了线束修换原则

7

序号2011版标准条款修订标准条款修订内容

256.97.10更改了安全气囊修换原则

266.107.11更改了安全带的修换原则

277.12增加了塑料件修换原则

8.1.1、8.1.5、8.2、更改了整车外观、基本参数、转向操纵性、

D.1.1、D.1.5、D.2、

28D.3、D.5、D.6、8.3、8.4、8.5、制动性能、前照灯灯光性能、动力性、排

D.8、D.11

8.7、8.8放性能、密封性竣工检验要求

删除了竣工检验局部补漆、轴距、滑行性

D.1.2.1、D.1.5.3、

29D.4、D.9、D.10、能、汽车噪声、喇叭声级、路试后的检查

D.12

检验要求

增加了竣工检验电动汽车、CNG、LNG汽

308.10、8.11

车的特殊检验要求

31附录A附录A更改了事故汽车损伤诊断单记录内容

更改了事故汽车总成(系统)损坏界定内

32附录B附录B

33附录C附录C更改了过程检验技术要求

34附录D附录D更改了关键零部件确定条件

修订理由及依据如下:

(1)作业流程

按照《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第三十一条要求,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对机动

车进行二级维护、总成修理、整车修理的,应当实行维修前诊断检验、维修过

程检验和竣工质量检验制度。事故汽车修理多属于总成修理,因此围绕“三检”

制度加强事故汽车修复质量控制,将事故汽车修复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对

各阶段作业内容及技术要求作了相关规定。进厂检验要求条款,见5.1条,过

程检验要求条款,见5.2条,竣工检验要求条款,见5.3条。

更改了损伤诊断分析及记录要求,见5.1.1条。

○1进厂检验是事故汽车修复的重要且关键的环节,在实施修理前,承修单

位应该对车辆零部件、总成(或系统)损伤状况进行充分的检测分析。车辆碰

8

撞事故发生后,车辆损伤情况会由于结构不同,受冲击部位和冲击力不同而有

所区别,因此更改了事故车辆碰撞分析要求,见5.1.1.1条。

○2更改了车辆损伤诊断记录的基本信息、车身损伤形式、零部件损伤情况,

增加了新能源车辆损伤记录内容,见5.1.1.2条。

○3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勘验痕迹鉴定及保险规定的车身损伤形式,总结归纳

明确了事故车车身损伤形式,见5.1.1.3条。

○4按汽车总成构造,确定损伤部位及受损件范围内容,明确了对汽车损伤

情况诊断,见5.1.1.4条。

○5增加了除目测损伤外,使用量具测量车身尺寸,比照汽车维修技术信息

中车身及车架的基本尺寸及定位基准信息判定车身损伤情况规定,见5.1.1.5

条。

更改了损伤等级评定中总成系统的界定依据,增加了新能源车辆驱动电机

总成和动力蓄电池总成,见5.1.2.1条。

更改了签订补充合同的条件,见5.1.3.2条。根据JT/T198《机动车维修

服务规范》要求,维修项目变更应征得托修方同意,不能擅自扩大维修作业范

围,如有必要,需签订补充合同。

增加了按照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实施修理的要求,见5.2.1条。维修企业获

取不到维修技术信息之前多数靠经验进行维修,对车辆参数尤其是车身尺寸多

凭经验和视觉衡量,未达到与原设计相同的精准程度,存在降低车辆性能的风

险。为了确保车辆修复后的安全性,应按照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和技术文件的工

艺要求规范实施修理。

增加了过程检验不合格处理要求,见5.2.3条。增加了过程检验的结果,

符合汽车维修质量检验的实际要求,突出不合格的项目应返工重新修理,对事

故车修理的过程检验要严于故障车修理的过程检验,把控好在喷烤漆前的维修

质量。

更改了一级损伤竣工检验要求,见5.3.2条。GB38900未纳入动力性、经

9

济性、排放性检验项目,因此更改了一级损伤的事故汽车修复后应进行全项检

验的要求。考虑到事故汽车维修包括发动机总成维修,为了保障发动机性能及

整车性能,要求发动机总成损伤的车辆进行发动机运行、动力性、经济性、排

放性检验。

(2)工艺要求

事故汽车修复工艺不同于普通故障车辆故障维修,工艺组织、工艺要求以

及每道工序的质量控制点差异较大,主要区别在于车辆的拆卸、车架/车身校正、

车身面板整形、焊接、喷涂和装配等。本部分内容主要是从损伤的特殊性角度

提出修复工艺专业要求。

增加了工艺过程安全防护、安全作业要求,见6.1条。

○1车辆修复应符合汽车维修技术信息给出的维修操作安全注意事项,满足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安全作业要求,遵循实际维修工艺的安全操作,确保人

员及车辆安全,见6.1.1、6.1.2、6.1.3条。

○2根据各车型的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和技术文件提示的注意事项,车辆焊接

前的对带电部件及储气部件防护的预备工作是保障车辆焊接安全不可忽略的步

骤,见6.1.4、6.1.5、6.1.6条。

○3由于铝的化学特性与钢有很大区别,其质量轻、耐磨、耐腐蚀、弹性好、

刚度和比强度高、抗冲击性能优、加工成型性好、再生性高,其活泼的性能导

致铝在损坏后难以修复,且修理时更需要小心。钣金作业时不能使用常规钢板

的整形工具,一般使用橡胶锤、木锤或木垫铁维修表面,防止敲击过重产生过

度拉伸。另外,铝极易与金属离子发生电化学反应,造成接触电镀腐蚀,因此

维修工具不应和钢制车身维修工具混用。铝合金板材在打磨过程中会产生很多

铝粉,吸入后不但对人体有害,而且在空气中易燃易爆,其最低爆炸极限是30g/m3,

因此需要独立的维修空间,并及时将铝屑清理干净,保证车身修复安全,见6.1.7

条。

更改了拆卸工艺要求,见6.2条。

○1将2011版标准5.1.1中的安全要求整合到本标准5.1中,对2011版标

10

准5.1.3中拆卸顺序、拆卸强度的要求删除,更改为根据汽车维修技术信息给

出的拆卸方法、技术规范及图示说明进行。

○2分析车型拆卸工艺,按照不同连接方式的拆卸工艺进行分类,增加了焊

接连接部位拆卸工艺要求,见6.2.2条,更改了紧固件连接部位拆卸工艺要求,

见6.2.3条,增加了铆接连接部位拆卸工艺要求,见6.2.4条,增加了粘合连

接部位拆卸工艺要求,见6.2.5条。

更改了车架/车身校正要求,见6.3条。

○1增加了拉伸校正顺序,见6.3.1条。通过对部分企业调研,企业通用由

内向外,由下向上的作业原则,以车辆内部未受损区域作为基准,由内向外维

修,以车辆底盘数据作为基准,由下向上维修。

○2增加了铝制车身结构件机械校正要求,见6.3.3条。因铝制车身结构件

机械校正方法,包括加热方法、加热温度等要求与钢制车身结构件机械校正要

求不同。铝合金校正需利用加热方法增加铝板的可塑性。如果不加热,施加校

正力会引起开裂。但由于铝熔点较低(660℃),如加热过度会造成变形或熔化,

且钢加热会出现明显的色泽变化,铝加热甚至由固态转为液态过程中,没有明

显的颜色变化,因此需借助外界手段,随时对加热区的温度进行监测,来掌握

焊接时的加热温度。

增加了铝车身板件维修更换要求,见6.4条。

铝制板件维修与结构件维修在加热温度上有所区别,不同企业维修时允许

加热的最高温度根据铝合金成分不同有差别,一般在120℃~150℃之间,需根

据不同车型的维修技术信息进行确定,见6.4.1条。

更改了焊接和粘接要求,增加了铆接要求,见6.5条。

○1更改了钢制品焊接要求,同时增加了铝制品焊接要求。根据焊件材质和

结构特性选择合适的焊接方式,选择合适的焊丝、保护气体,焊接位置,能有

效防止和消除焊接应力,见6.5.1条。焊前清理可避免电极粘结、喷溅。明确

了焊前对焊接缝内部钢板进行防锈处理的焊接类型为电阻点焊、塞孔焊,具体

11

操作方法为在焊接前在两个板件的内侧喷涂锌粉漆(有导电、防腐的作用)防

腐,等待干燥后再固定焊接。铝熔化温度约660°C,氧化铝熔化温度约2040°

C,因此,氧化物清除的质量决定了焊接质量。增加了试焊要求,确保设置正确

的焊接电流、压力、时间等参数,提高焊接质量,见6.5.2条。根据HG/T20222

—2017《铝及铝合金焊接技术规程》,铝合金焊接容易出现的缺陷主要包括裂

纹、未熔合、气孔、氧化物夹渣(夹渣)及过烧(焊穿),与钢焊接缺陷基本

相同,见6.5.3条。

○2删除了用探伤仪检查裂纹的要求,见2011年版的5.4.5。实际操作检测

裂纹多使用渗透检测法来判断焊接裂纹,不使用探伤仪。

○3更改了粘接、铆接要求,见6.5.6、6.5.7、6.5.8、6.5.9条。铝合金材

料焊接容易出现焊穿现象,导致材料强度下降,影响安全性能。为了保证维修

车辆的安全性能,采用胶粘铆接配合的方式逐渐增多,因此增加了粘接、铆接

工艺要求。粘合剂的固化质量对装配强度有直接的影响,为了保证粘接质量,

提出粘接表面清洁,粘合剂应涂满并涂抹均匀,固化完全的要求,固化只有经

过一定时间,达到一定的装配强度,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车辆才能满足碰撞

要求。铆接为配合粘接使用的连接方式,需按照汽车维修技术信息要求选取合

适的铆钉进行铆接,并保证铆接质量。

更改了涂装工艺质量应符合汽车维修技术信息的要求,见6.6条。

更改了装配工艺,见6.7条。

○1增加了线束装配要求,见6.7.6条。从保证线束可靠性方面提出要求,

防止线束直接承受压力,避免线束磨损。

○2增加了电控单元重新装配后初始化的要求,见6.7.7条。应进行初始化

的电控单元重新装配,如不进行设定,会出现与相关控制元件配合不协调的问

题,存在安全隐患。

(3)配件的修换原则

配件更换主要遵循四方面原则:一是结构上无法修复的零部件。由于原材

料尤其是脆性材料无法修复,只能更换。二是工艺上要求不可修复后使用的零

12

部件,结构件由于在工艺设计方面具有不可修复后再使用的特点。三是安全上

不允许修理的零部件,主要是对汽车安全起重要作用的零部件。四是无修复价

值的零部件,从经济学角度,某些零部件修复价值接近或超过零部件原价值。

以上零部件没必要修复,可直接更换。

更改车身结构件修换原则,见7.3条。按照本标准确定的损伤形式定义车

身结构件修换原则。铝制车身结构件一般除纵梁轻微左右弯曲变形可进行校正

外,为了保证结构件强度,均需更换。

更改车身板件修换原则,见7.4条。对损坏的车身面板进行修理更能保证

出厂时所达到的强度,对尺寸精度和耐腐蚀性等产生的影响也最小,比更换总

成件方案更优。因此,明确了钢制发动机罩盖、后备箱盖、车门及车身板件变

形面积超过该部件总面积40%以上,或出现10cmm以上裂纹的予以更换的要求。

增加了铝制发动机罩盖、后备箱盖、车门及车身板件修换要求,其变形面积超

过该部件总面积25%或变形出现褶皱、开裂的,应予以更换。

增加了铸铝合金修换原则,见7.5条。铸铝合金零部件损坏后,修复不能

确保恢复原承载强度,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应予以更换。

增加了动力蓄电池修换原则,见7.8条。目前维修企业所具备的对动力蓄

电池检查能力主要包括目测箱体外观、测压差、测气密性三个方面。压差不符

合要求可先进行均衡调整。箱体破裂的需要更换,由于开胶造成的气密性问题

可维修,由于箱体破裂造成的气密性问题需更换。因此提出动力蓄电池的箱体

破裂、挤压变形导致气密性破坏、内部物质暴露或溢出的,应予以整体更换的

要求。

更改了线束修换原则,见7.9条。实际维修时,更换线束总成的较少,大

多根据线束损坏程度更换一部分,如只是插接件的损伤,则只更换插接件,不

需要更换线束总成。

更改了安全气囊修换原则,见7.10条。部分企业安全气囊发生作用后,安

全气囊ECU可与新安全气囊进行匹配,重新设定,重复使用,并未将安全气囊

涉及到的相关安全部件整体更换。

13

删除事故后未发生作用的安全带使用要求,见2011年标准6.10。安全带检

验涉及到带扣、安全带调节装置、连接件和高度调节器、卷收器、预警装置等

刚性件以及织带的检测,实际不易操作。安全带的要求在过程检验中体现。

增加了塑料修换原则,见7.12条。热塑性塑料具有加热软化、冷却硬化的

特性,但受热易变性,经不起高温烘烤,加热和冷却不会改变热塑性塑料的化

学结构,具有可逆性,因此损伤后可进行维修。热固性塑料一次固化后,不在

受热软化,且力学性能差,因此无法恢复到原始状态,因此损伤后应进行更换。

(4)维修竣工出厂技术要求及检验方法

更改了整车外观竣工出厂技术要求,见8.1.1条。

○1删除“整车外观整洁”要求,与修复安全不直接相关。

○2增加车身外观无划痕、无毛刺、无裂纹、无磕伤的质量要求,按照GB7258

修改表述为部件完好、联接牢固,无缺损,见8.1.1.1条。按照GB7258和GB38900

要求,增加车体周正定量要求,见8.1.1.2条。因GB38900在用车不检外部照

明及信号装置的数量、位置、光色,因此删除外部照明及信号装置数量、位置、

光色检测要求,更改为外部照明及信号装置应齐全,功能正常,增加灯罩外观

无划痕、无毛刺、无裂纹、无磕伤的质量要求,见8.1.1.4条。增加玻璃检验

质量要求,并根据38900对在用车对前风窗玻璃的检测要求,增加竣工检验中

对前风窗玻璃的检测要求及方法,见8.1.1.7条。

删除了“局部补漆的车身颜色应与原色一致”和“油漆涂层的质量符合

QC/T484的有关规定”的要求,见2011版D.1.2.1和D.1.2.2条。因车辆长期

使用会使车身颜色发生轻微变化,实际操作中是很难把补漆颜色与旧漆颜色调

配得完全一致,即使成分完全一致的面漆喷涂后仍会出现色差,只能通过经验,

将局部补漆喷涂中的色差减少到最小程度。

增加车身涂装质量要求,见8.1.2.3条。汽车表面经喷涂后,可能会出现

粗粒、砂纸痕、流痕、反白、橘皮等漆膜表面的细小缺陷,为了弥补这些缺陷,

通常在喷涂后进行抛光处理,如抛光不当产生镜面反光,反射的光线容易对其

他道路使用者正确辨别交通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竣工检验对车身涂装质量

14

提出要求。

润滑与液体介质中增加了驱动电机冷却系统、动力蓄电池冷却系统、空调

制冷装置润滑液加注要求,见8.1.3.2条。

将2011年版标准中原异响、路试检查的部分内容、过程检验中发动机的装

配检验中起动性能、运转状况整合为“运行”要求,见8.1.4条。按照GB38900

增加变速器运行要求。

更改竣工检验基本参数要求,见8.1.5条。

○1增加汽车外廓尺寸符合GB1589的要求,更改修理后外廓尺寸检验要求,

增加外廓尺寸测量方法,见8.1.5.1条。

○2根据GB3798更改因修理改变的整备质量检验要求,见8.1.5.2条。

○3删除了“轴距”检验要求,因GB38900删除了对在用车轴距检测要求。

见2011年版D.1.5.3条。

○4删除了驾驶室、车厢、保险杠及翼子板对称部位高度差检验要求,见2011

年版第D.1.5.5条。融入8.1.1.2中车体外缘左右对称部位高度差要求中。

更改转向操纵性竣工检验要求,见8.2条。

○1按照GB7258要求,调整最大自由转动量要求,见8.2.1条。

○2按照GB38900更改转向轻便性表述,增加转向灵敏度、回正能力要求。

见8.2.2。按照GB38900调整了转向横向侧滑量检验车型范围,增加了检验方

法,见8.2.3条。

更改行车制动性能、驻车制动性能、前照灯灯光性能检测要求,符合GB38900

规定,见8.3.1、8.3.2、8.4条。

删除动力性输出功率修正方法,GB/T18276中已明确输出功率计算方法,

见2011版标准D.6条。

增加经济性检验方法,按照GB/T18566进行,见8.6条。

15

明确排放性能应符合GB3847和GB18285的规定,见8.7条。

删除汽车噪声的检测要求,检测站不具备检测噪声的工具和条件,不易实

施,见2011版标准D.9条。

删除喇叭声级的检测要求,GB38900要求喇叭应能有效发声,此要求已整

合在喇叭过程检验中,因此,删除竣工检验中喇叭声级检测要求,见2011版标

准D.10条。

按照GB7258修改气压制动汽车密封性指标,见8.8.4条。

增加电动汽车特殊部分竣工检验要求,见8.9条。

○1按照GB18384要求,提出绝缘电阻和绝缘电阻监测要求,见8.9.1条。

○2依据GB38900提出充电连接、高压警告标识的检验要求,见8.9.3和8.9.4

条。

○3根据JT/T1344中规定了电动系统专用装置二级维护后竣工检验项目,

包括密封性和灭火装置检测要求,气密性的具体检测方法应符合汽车维修技术

信息的规定,见8.9.2条,灭火装置应正常,见8.9.5条。

增加CNG、LNG汽车的其他特殊要求,见8.10条。

○1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汽车气体若发生泄露,极易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

混合气体,一旦遇火源极易爆炸起火,因此需保证气体密封,要求气体泄露报

警装置有效,见8.10.3条。

○2不同气体专用标志应符合GB/T17676的规定,见8.10.4条。

质量保证与《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要求一致,无变化,见第9章。

更改了事故汽车损伤诊断单记录内容,见附录A。

○1主要根据事故汽车维修特性,更改了车辆记录的基本信息,删除了驶入

或拖入、进厂日期、进厂编号、送修单位、送修人、地址、联系电话与维修工

艺无关的信息,增加了车辆类型、燃料类型、发动机号/驱动电机号、动力蓄电

池号(电动汽车)、车身结构、车身材质与车辆维修过程相关的信息。

16

○2按照5.1.1.3给出的车身损伤形式更改了损伤基本情况记录内容。

○3增加了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总成、驱动电机总成及附属设施的检验项目。

更改了事故汽车总成(系统)损坏界定内容,见附录B。

○1增加了动力蓄电池总成、驱动电机总成损坏界定内容。

○2按新车身损伤形式及调整了损伤等级评定标准。

更改了过程检验技术要求,见附录C。

○1增加了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燃油蒸汽回收装置、除蜡装置等的竣工检验要

求,确保燃油供给系维修可靠,见C.1.1条。由于发动机点火系统技术已升级,

无触点式点火信号已不再使用,因而删除了点火信号类型限定,见2011年标准

C.1.2.3条。参考GB3799更改气缸压缩压力检验要求,因各企业对各缸压缩压

力差要求不统一,因此修改为符合汽车维修技术信息要求,并入进、排气系统,

见C.1.3.3条。将润滑系中“曲轴箱通风管应完好、无破损,工作正常。”调

整至进、排气系统部分,见C.1.3.5条。按照环保要求,修改了尾气后处理装

置检验要求,确保尾气排气达标,见C.1.3.8条。

○2增加了驱动电机、动力蓄电池的过程检验要求。按照过程检验总体要求,

按照车辆结构从部件的完整性、总成功能的有效性及装配的合理性角度提出技

术要求,增加了驱动电机过程检验要求,见C.2条。由于目前新能源汽车电池

组封闭在电池包里,无法直接查看检验,GB/T18333.2—2015《电动汽车用锌

空气电池》、QC/T742—2006《电动汽车用铅酸电池》、QC/T743—2006《电

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QC/T744—2006《电动汽车用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

等标准中对动力电池的外观检查有相关规定。考虑到当前电池系统安全隐患问

题突出,主要从外观、线束、故障显示等方面提出动力蓄电池过程检验要求,

见C.3条。

○3按照GB38900及GB7258的要求,增加了离合器自由行程和有效行程的

过程检验要求,见C.5.1.5条;删除了传动轴修复后过程检验要求,见2011年

版C.3.3.2条;增加了空气弹簧、气泵系统过程检验要求,见C.6.2.3.1、

17

C.6.2.3.4条;增加了车轮及轮胎气门嘴和气门防尘盖过程检验要求,见C.6.3.3

条,明确了同轴轮胎规格和花纹检验要求,见C.6.3.5条;增加了电子制动控

制系统失效时报警装置检验要求,见C.7.7.4条;增加了玻璃检验要求,见

C.8.4.5条;增加了客车应急控制器验要求,见C.8.4.6条;增加了安全带功能

检验要求,见C.8.6.1条;更改了电气接头及电气开关与燃油箱的加油口和通

气口距离要求,见C.9.1.3条,2011年标准C.7.1.4条。增加发光强度、光束变

换、对称设置、功能相同的灯具的光色和亮度检验要求,见C.9.2.2、C.9.2.5

条;增加喇叭应能有效发声要求,见C.9.5.3条;增加卫星定位系统、电控系

统模块重新匹配的要求,见C.9.8.5条;增加电动车的辅助电气系统过程检验

要求,见C.9.10条;增加CNG、LNG汽车的其他特殊要求程检验要求,见C.10

条。

增加了损坏后应予以更换的驱动电机总成和动力蓄电池总成关键零部件,

见附录D。

三、主要试验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或预期的经济效果

本标准的修订和实施,有效规范和控制事故车修复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

为事故汽车维修作业提供专业性技术指导,保障车辆维修后车身强度、各总成

功能、性能恢复质量,减少由于修复质量引发的质量纠纷,减少车辆安全影响

因素,有效遏制“二次交通事故”的发生,切实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人民人身

财产安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

国际上在事故汽车修复质量方面也非常重视,对事故分类和对维修质量方

面有要求,但国外的修复理念与我国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通过对维修厂

资质的认定来保障服务的安全,通过对人员的培训认定来保障技术水平,在修

18

复工艺方面,也会在修复前、修复中、修复后多次检测、修理、调整,以便对

过程进行监督和查询。

多个国家都有对交通事故分类方面的规定,而英国的PubliclyAvailable

Standard125(PAS125)通过对从业人员、施工材料、设备和修复方法进行规

定来保障维修厂为客户提供安全的服务。本标准重点从维修工艺及质量检验方

面进行规范,虽选取角度不同,但保障事故车的修复质量,保障安全的初衷是

相同的。

五、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在修订过程中,充分参考《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GB38900)、《汽车大修竣工出厂技术

条件》(GB/T3798)、《发动机大修竣工出厂技术条件》(GB/T3799)、《压

缩天然气汽车维护技术规范》(GB/T27876)、《液化天然气汽车维护技术规

范》(JT/T1009)、《纯电动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JT/T1344)、

《营运客车安全技术条件》(JT/T1094)等标准,保证标准技术内容与上述标

准的一致性,以确保维修后车辆能够满足车辆运行安全、年度审验、竣工出厂、

行业管理的多重需求。

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目前本标准无重大意见分歧。

七、标准过渡期的建议

本标准实施发布后需进行宣贯,本标准过渡期为3个月。

19

八、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标准发布后,建议废止现行标准JT/T795—2011。

九、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在标准编制过程中,目前没有征集到涉及专利的信息。

20

目录

一、工作简况........................................................1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依据............................4

三、主要试验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或预期的经济效果...........18

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18

五、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19

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19

七、标准过渡期的建议...............................................19

八、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20

九、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20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根据2021年交通运输标准化计划(第二批)制修订项目的安排,由交通运

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承担交通运输行业标准《事故汽车修复技术规范》(计划

号JT2021—27)的修订工作。

本标准技术归口是全国汽车维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由交通运输部公路科

学研究院牵头起草。

(二)主要工作过程

本标准自交通运输部2021年交通运输标准化计划(第二批)通知下达后,

标准承担单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马上成立了标准起草组。起草组成员

合理分工,着手开展工作。

2021年8月开始,深入学习《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2017)、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GB38900—2020)、《汽车发动机大修

竣工出厂技术条件》(GB/T3799—2021)、《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

(GB38031—2020)等与此标准相关的新修订标准,更新相关技术要求。

2021年10月—12月,分析部分汽车生产企业维修工艺技术文件,收集钢

车身及铝车身修复资料。调研事故车修复技术现状,总结车身修复注意事项、

修复工艺、检验要求等。小范围征求专家意见,完善标准条款。与此同时,起

草组制定了标准的执行计划,确定了标准的适用范围、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以

及标准的制定原则。

2022年2月—3月,对捷豹路虎、宝马等汽车生产企业进行调研,深入交

流车身修复拉拔矫正、切割、焊接、粘接和铆接工艺,安全操作和维修技术要

求等,梳理标准工艺要求及配件修换原则内容。

2022年3月10日,召开线上标准研讨会,邀请保险、整车生产、汽车维修、

设备生产厂家等领域专家开展深入研讨交流,修改了标准的适用范围,明确了

标准用于碰撞事故损伤汽车修复,涉水和火灾事故汽车修复可参照执行。进一

步完善了标准修订草案。

1

2022年3月,按照专家提出的要求重点对修复工艺要求及配件修换原则进

行修改,修改完成,提交公路院内审。根据内审专家提出的建议,主要增加了

维修竣工出厂检验方法,修改了部分过程检验及竣工检验项目。

(三)起草单位

本标准由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起草。

(四)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具体工作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许书权、邬果昉、刘富佳、陈潮洲、刘元鹏、杨小娟、

王平、张杰、王浩。具体承担工作分工如表1所示:

表1标准主要起草人承担工作

序号姓名单位具体承担工作

主持标准修订工作,策划和组织实施调

1许书权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研及标准内容条款论证,负责标准所有

条款修订。

参与调研和标准条款编写及内容论证,

2邬果昉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参与标准所有条款修订。

参与调研和标准条款编写及内容论证,

3刘富佳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参与第5章、第8章和附录C进厂、过

程、竣工检验标准条款的修订。

参与电动事故车修理调研和标准条款编

4陈潮洲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写及内容论证,参与第6章、第8章和

附录C中电动车部分标准条款修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