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说课稿范文_第1页
高中数学说课稿范文_第2页
高中数学说课稿范文_第3页
高中数学说课稿范文_第4页
高中数学说课稿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数学说课稿范文高中数学说课稿范文1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节课是苏教版第二章《函数概念和基本初等函数Ⅰ》§2.1.3函数简单性质的第一课时,该课时主要学习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以及应用定义解决一些简单问题。2、教材所处地位、作用函数的性质是研究函数的基石,函数的单调性是首先研究的一个性质。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领会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掌握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并能运用单调性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上述活动,加深对函数本质的认识。函数的单调性既是学生学过的函数概念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后续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的基础。此外在比较数的大小、函数的定性分析以及相关的数学综合问题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它是整个高中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核心知识之一。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本节教学过程中还渗透了探索发现、数形结合、归纳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掌握判别函数单调性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从实际生活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应用图象和单调性的定义解决函数单调性问题,让学生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科学功能、符号功能和工具功能,培养学生直觉观察、探索发现、科学论证的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4、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函数单调性的概念;(2)运用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判断一些函数的单调性。教学难点(1)函数单调性的知识形成;(2)利用函数图象、单调性的定义判断和证明函数的单调性。二、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本节课是一节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课,因此,教法上要注意:1、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了学生求知欲,调动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2、在运用定义解题的.过程中,紧扣定义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逐个完成对各个难点的突破,以获得各类问题的解决。3、在鼓励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设问、讲评和规范书写等方面,要教会学生清晰的思维、严谨的推理,并成功地完成书面表达。4、采用投影仪、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和直观性。在学法上:1、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并通过正、反例的构造,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一个飞跃。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问题情境(播放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音乐)满足在定义域上的单调性的讨论。2、重视学生发现的过程。如:充分暴露学生将函数图象(形)的特征转化为函数值(数)的特征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在正、反两个方面探讨活动中,学生认知结构升华、发现的过程。3、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过程。通过对定义的解读、巩固,让学生动手去实践运用定义。4、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通过对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高中数学说课稿范文2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A版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必修2第三章(解析几何的第一章)第一节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第一课时,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析几何的重要概念;是刻画直线倾斜程度的几何要素与代数表示;学生在原有的对直线的有关性质及平面向量的相关知识理解的基础上,重新以解析法的方式来研究直线相关性质,而本节课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是直线的重要的几何性质,是研究直线的方程形式,直线的位置关系等的思维的起点;另外,本节课也初步向学生渗透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因此,本课有着开启全章、渗透方法,承前启后的作用。(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天性活泼,求知欲强,并且学习主动,在知识储备上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知道点与坐标的关系,实现了最简单的形与数的转化;了解刻画倾斜程度可用角和正切值;具备了一定的数形结合的能力和分类讨论的思想。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还没有形成自觉地把数学问题抽象化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设计时需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探究学习,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经历概念的形成、巩固和应用过程。(三)教学目标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唯一性和斜率的存在性;2.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3.通过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4.通过斜率概念的建立以及斜率公式的构建,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严谨求简的数学精神。重点:斜率的概念,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难点: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概念的形成,斜率公式的构建。(四)教法和学法课堂教学应有利于学生的数学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个性思维品质,这是本节课的教学原则。根据这样的教学原则,考虑到学生首次接触解析几何的内容及研究方法,所以我采用设置问题串的形式,启发引导学生类比、联想,产生知识迁移;通过几何画板演示实验、探索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实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由此循序渐进,使学生很自然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五)教学过程环节1.指明研究方向(3min)平面上的点可以用坐标表示,也就是几何问题代数化。那么我们生活中见到的很多优美的曲线能否用数来刻画呢?简介17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和费马的数学史。【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解析几何的历史以及它的研究方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由此引入课题(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环节2.活动探究(13min)【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后掌握倾斜角和斜率两个概念,体会概念的产生是自然的,并不是硬性规定的。(探究活动一:倾斜角概念的得出)问题1.如图,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过一点P的位置能确定吗?如图,这些不同直线的区别在哪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过定点的不同直线,其倾斜程度不同。从而发现过直线上一点和直线的倾斜程度也能确定一条直线。问题2.在直角坐标系中,任何一条直线与_轴都有一个相对倾斜程度,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几何量来反映一条直线与_轴的相对倾斜程度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索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的几何要素,由此引出倾斜角的概念:直线L与_轴相交,我们取_轴为基准,_轴正向与直线L向上的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问题3.依据倾斜角的定义,小组合作探究倾斜角的范围是多少?(探究活动二:斜率概念的得出)问题4.日常生活中,还有没有表示倾斜程度的量?问题5.如果使用“倾斜角”的概念,坡度实际就是倾斜角的正切值,由此你认为还可以用怎样的量来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由学生已知坡度中“前进量”不能为0,补充倾斜角是90゜的直线没有斜率【设计意图】迁移、类比得出我们把一条直线的倾斜角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让学生感受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并体验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联想的能力。环节3.过程体验(斜率公式的发现)(10min)问题6.两点能确定一条直线,那么两点能确定一条直线的斜率么?先由每名学生各自举出两个特殊的点。例如A(1,2)、B(3,4),独立研究如何由这两点求斜率,再通过学生相互讨论,师生共同交流提炼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进而把这种方法迁移到一般化的问题上来。得出斜率公式k=y2y1。为了深化对公式的理解,完善对公式的认识,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思考问题:思考1:如果直线AB//_轴,上述结论还适用吗?思考2:如果直线AB//y轴,上述结论还适用吗?思考3:交换A、B位置,对比值有影响吗?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借助信息技术工具,一方面计算的值,另一方面计算倾斜角的正切值。让学生亲自操作几何画板,改变直线的倾斜程度,动态演示可以把教科书第84页图3.1-4所示的各种情况都展示出来,形象直观,可使学生更好的把握斜率公式。环节4.操作建构(10min)第一部分(教材例一):如图,已知A(3,2),B(-4,1),C(0,-1),求直线AB,BC,CA的斜率,并判断倾斜角是锐角还是钝角。学生独立完成后,请三位学生作答,师生共同评析,明确斜率公式的运用,强调可以从形的角度直接判断直线的倾斜角是锐角还是钝角,也可由直线的斜率的正负判断。第二部分(教材例二):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经过原点且斜率分别为1,-1,2及-3的直线本题要求学生画图,目的是加强数形结合,我将请两位同学上台板演,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因为直线经过原点,所以只要在找出另外一点就可确定,再推导斜率公式时,学生已经知道,斜率k的值与直线上P1,P2的位置无关,因此,由已知直线的斜率画直线时,可以再找出一个特殊点即可。环节5.小结作业(4min)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的概念?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2、怎样求出已知两点的直线的斜率?3、本节课你还有哪些问题?两点直线倾斜角斜率一点一方向作业:必做题:P.86第1,2,题选做题:P.90探究与发现:魔法师的地毯以上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以明线和暗线双线渗透。并注意调动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注意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体现。能够较好的实现教学目标,也使课标理念能够很好的得到落实。(六)板书设计3.1.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1定义:倾斜角学生板演斜率2.斜率k与倾斜角之间的关系3.斜率公式高中数学说课稿范文3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课内容教材共分两课时进行,这是第一课时,该课时主要学习函数的单调性的的概念,依据函数图象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应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函数单调性是高中数学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是研究和讨论初等函数有关性质的基础。掌握本节内容不仅为今后的函数学习打下理论基础,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教学重点: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和判断某些函数单调性的方法。明确单调性是一个局部概念。教学难点:领会函数单调性的实质与应用,明确单调性是一个局部的概念。教学关键: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结构出发,讲清楚概念的形成过程、4、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正处于以感性思维为主的年龄阶段,而且思维逐步地从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并由此向逻辑思维发展,但学生思维不成熟、不严密、意志力薄弱,故而整个教学环节总是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来看,他们只能根据函数的图象观察出“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增大”等变化趋势,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函数图象的直观性,发挥好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由于学生在概念的掌握上缺少系统性、严谨性,在教学中注意加强。二、目标分析(一)知识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的方法;了解函数单调区间的概念,并能根据函数图象说出函数的单调区间。2、能力目标:通过证明函数的单调性的学习,使学生体验和理解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归纳推理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领会数学的归纳转化的思想方法,增加学生的知识联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的能力。3、情感目标: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分析、探索等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以此激发求知欲望。领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通过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用运动变化、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方法去分析和处理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函数的单调性的学习,掌握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通过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题的逻辑推理能力。三、教法与学法1、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注重展开探索过程,充分利用好函数图象的直观性、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本节课采用问答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中只起着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自觉的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并且加入激励性的语言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2、学习方法自我探索、自我思考总结、归纳,自我感悟,合作交流,成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四、过程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包括:问题情景,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引入,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例题分析与巩固练习,回顾总结和课外作业六个板块。这里分别就其过程和设计意图作一一分析。(一)问题情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设计了多个生活背景问题,并就图表和图象所提供的信息,提出一系列问题和学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习函数的单调性做好铺垫。(祥见课件)新课程理念认为:情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本节课所创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让学生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关注生活。(二)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引入1、几何画板动画演示,请学生认真观察,并回答问题:通过学生已学过的函数y=2_+4,的图象的动态形式形象出_、y间的变化关系,使学生对函数单调性有感性认识。进行比较,分析其变化趋势。并探讨、回答以下问题:问题1、观察下列函数图象,从左向右看图象的变化趋势?问题2:你能明确说出“图象呈上升趋势”的意思吗?通过学生的交流、探讨、总结,得到单调性的“通俗定义”:从在某一区间内当_的.值增大时,函数值y也增大,到图象在该区间内呈上升趋势再到如何用_与f(_)来描述上升的图象?通过问题逐步向抽象的定义靠拢,将图形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语言。几何画板的灵活使用,数形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从图形语言到数学符号语言的翻译变得轻松。设计意图:①通过学生熟悉的知识引入新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归纳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化,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②通过学生已学过的一次y=2_+4,的图象的动态形式形象地反映出_、y间的变化关系,使学生对函数单调性有感性认识。③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入手,探讨单调性的概念,符合“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要求。④从图形、直观认识入手,研究单调性的概念,其本身就是研究、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三)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在前面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归纳:如何使用数学语言来准确描述函数的单调性?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给出增函数的概念,同时要求学生讨论概念中的关键词和注意点。定义中的“当_1_2时,都有f(_1)注意:(1)函数的单调性也叫函数的增减性;(2)注意区间上所取两点_1,_2的任意性;(3)函数的单调性是对某个区间而言的,它是一个局部概念。让学生自已尝试写出减函数概念,由两名学生板演。提出单调区间的概念。设计意图:通过给出函数单调性的严格定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概念,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其实也叫做函数的增减性,它是对某个区间而言的,它是一个局部概念,同时明确判定函数在某个区间上的单调性的一般步骤。这样处理,同时也是让学生感悟、体验学习数学感念的方法,提高其个性品质。(四)例题分析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判别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图象法和定义法。2、例2、证明函数在区间(—∞,+∞)上是减函数。在本题的解决过程中,要求学生对照定义进行分析,明确本题要解决什么?定义要求是什么?怎样去思考?通过自己的解决,总结证明单调性问题的一般方法。变式一:函数f(_)=—3_+b在R上是减函数吗?为什么?变式二:函数f(_)=k_+b(k变式三:函数f(_)=k_+b(k错误:实质上并没有证明,而是使用了所要证明的结论例题设计意图: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判别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图象法和定义法。例1是教材中例题,它的解决强化学生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题的意识,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是依托具体问题,对单调区间这一概念的再认识;要了解函数在某一区间上是否具有单调性,从图上进行观察是一种常用而又粗略的方法。严格地说,它需要根据单调函数的定义进行证明。例2是教材练习题改编,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使用定义证明的一般步骤:任取—作差(变形)—定号—下结论,通过例2的解决是学生初步掌握运用概念进行简单论证的基本方法,强化证题的规范性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例3是教材例2抽象出的数学问题。目的是进一步强化解题的规范性,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一些常见的变形方法。(五)巩固与探究1、教材p36练习2,32、探究:二次函数的单调性有什么规律?(几何画板演示,学生探究)本问题作为机动题。时间不允许时,就为课后思考题。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象,对函数是否具有某种性质作出一种猜想,然后通过推理的办法,证明这种猜想的正确性,是发现和解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