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二O二四年初中学生学业水平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请按考试要求
规范答题。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卡即可。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
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
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005亳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
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
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
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学校围绕“青春•未来”的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邀请你参
加。
【活动一:汲取奋斗力量】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完成下面小题。
①青春因(磨砺/锻炼)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把梦想的
种子撒在奋斗的土壤上,青春才能收获硕果累累的喜悦。志不求易者
成,事不避难者进。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青年都保持初生
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建勇毅。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
在披荆斩兢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勇做走在时代前列
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②把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青春的风采才会璀
璨夺目;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青春的价值才能得到。从建
功立业的人生际遇到(高瞻远瞩/志存高远)的时代使命,从日常生
活的尽职尽责到关键时刻的迎难而上,常怀忧国忧民之心,饱含爱国
爱民之情,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
紧密联系在一起,青年就能以青春之我口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
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③“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口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
能昂扬口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展现青春激昂的(风彩/风采),努力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
苦奋斗中砥励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广大青年必将创造
更加美好的未来。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拼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硕果累累(1谷i)土壤刚建勇毅
B.开拓(tub)关键披荆斩兢
C.璀璨(cui)攻坚克难建功立业
D.茁壮(zhuo)砥励添砖加瓦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磨砺高瞻远瞩风采B.锻炼高瞻远瞩风彩
C.锻炼志存高远风彩D.磨砺志存高远风采
3.在文中方框中依次填入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A.,;,B.,、,C.、;;D.、、;
4.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对其进行修改,以更符合语境。
5.下面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瓦”是独体字。它第三笔的笔画是点。
B.“劈波斩浪”“硕果累累”迎难而上”三个短语的结构都不相
同。
C.第②段表达的观点与雷锋的名言“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
才永远不会干涸”所揭示的道理基本一致。
D.此文段告诉我们:青年人要心怀家国天下,勇担青春使命,
在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答案】1.C2.D3.C
4.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青春的价值才能得到升华。
解析:病句系成分残缺,缺少宾语。故应在文末添加“升华5.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
A.硕果累累(16i)——16i,刚建勇毅——健;
B.披荆斩兢一一棘;
D.茁壮(zhud)---zhu6,砥励----砺;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第一空:“磨砺”意为磨练、锻炼,强调通过困难和挑战来锻炼自
己的能力;“锻炼”则更侧重于通过体育活动或实践来增强体质或能
力。在此语境中,“磨砺”更能体现青春期的挑战与成长,因此更恰当。
第二空:“志存高远”指志向远大,有理想追求;“高瞻远瞩”则
指眼光远大,能预见未来。此处描述的是青年的时代使命,强调远大
的志向,故“志存高远”更为贴切。
第三空:“风采”指人的精神风貌、仪表风度;“风彩”多用于形
容事物的美好外观。此处形容青年的精神状态,用“风采”更能准确
表达其内涵。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第一个方框中,使用顿号(、)来分隔“青春之我”和“奋斗之
我”,因为这两个短语在句子中是并列关系,共同作为“以“宾语,
强调青年的双重身份和状态。
第二个方框中,使用分号(;)来分隔前后两个分句。分号用于
分隔复句中表示并列关系的分句,尤其当分句较长或内部已使用逗号
时。此处前后两个分句都是完整的句子,且内容相对独立,故使用分
号最为恰当。
第三个方框中,同样使用分号(;)来分隔另外两个分句。这三
个分句在结构上是并列关系,都围绕“同人民一起”的主题展开,但
各自表达的内容有所不同,因此使用分号来区分。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该句语病:成分残缺,缺少宾语。故应在文末添加“升华”。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文基础知识。
A.有误。实际上,“瓦”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而不是独体字。
它的第三笔是横折弯钩。因此,A项的分析是不正确的。
故选Ao
【活动二:厚植爱国情怀】
6.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激发爱国情感,让心底最深沉的爱国基因焕发生机。
,成为推动发展的强劲力量。
①也会保持对这面旗帜的敬畏之心,这就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这
就是爱国情感的传递
②看到那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不论在何时何地,每一个
人都会有一种民族自豪感
③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去激发我们每一个人心底最深沉的爱国基
因,把14亿人民的爱国情感,激荡成共鸣,汇聚成洪流
④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爱国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追求,
更是一种情感的沉淀
A.④②①③B.③②①④C.④①②③D.③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排序。作答此题先通读句子,了解文段大
意,再根据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借助关键词语排序。本段文字围绕“爱
国情感”展开,④句“爱国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追求,更是一种情感的
沉淀”是总起句,引出话题,应为首句;②句“看到那面五星红旗冉
冉升起的时候,不论在何时何地,每一个人都会有一种民族自豪感”
承接④句中的“爱国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追求”,应排第二;①句"也
会保持对这面旗帜的敬畏之心,这就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这就是爱
国情感的传递”承接②句中的“每一个人都会有一种民族自豪感”,
应排第三;③句“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去激发我们每一个人心底最深沉
的爱国基因把14亿人民的爱国情感,激荡成共鸣,汇聚成洪流”承
接①句中的“这就是爱国情感的传递”,应排第四。故选A。
【活动三:寻找人生灯塔】
7.请选择下面两则材料中的任意一则材料,在文段横线处补写
事例,使语意连贯,内容完整,句式基本一致。
【材料一】
辽宁鞍钢集团的郭明义,少年时就以雷锋为榜样。自退伍转业以
来,他在不同岗位上都取得了突出成绩。他还热衷于志愿服务,成立
的“郭明义爱心团队”达1400余支,志愿者总数超过240万。他“有
一分热,发一分光”,被称为“当代雷锋”“
【材料二】
丈夫癌症去世后,张桂梅主动申请到贫困山区华坪县任教。十年
时间,克服重重困难,筹建起云南丽江华坪免费女子高中。至今,已
帮助1600多名大山里的女孩考上大学。“我想改变一代人。”她身患
十多种疾病,却甘愿做一名“燃灯校长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马班邮路坚守者”王顺友,一人
一马,递送邮件,孤独坚守三十年,唱响了“党的领导指引我,为人
民服务要到底”的歌谣;“最美奋斗者”杨善洲,退而不休,植绿不止,
将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变成绿洲,兑现了“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
不停止”的诺言;o这些时代楷模,都是指引我们青少年成长
的人生灯塔。
【答案】示例一:“燃灯校长”张桂梅,主动申请到贫困山区华坪
县任教,筹建云南丽江华坪免费女子高中,帮助1600多名大山里的
女孩考上大学,描绘着“我想改变一代人”的蓝图。
示例二:“当代雷锋”郭明义,少年时就以雷锋%榜样,退伍后热
衷于志愿服务,成立爱心团队,规模逐步壮大,“有一份光发一份热”
的凡人壮举感动了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和仿写。本题要求从提供的两则材
料中选取一则,并根据材料的内容补写事例,使语意连贯,内容完整,
且句式与已有文段基本一致。补写的事例需要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和
事迹,同时要与文段的主题“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相契合,
突出人物作为时代楷模的引领作用。前面两个例句的句式结构为:
“(人物身份)+(人物事迹),(人物精神)”,其中“人物身份”简要
介绍人物的职业或角色,“人物事迹”概括人物的主要行为或贡献,
“人物精神”则提炼出人物所体现出的精神品质或信仰。
示例:
(1)“爱心团队领路人”郭明义,转业不退志,奉献不止步,带
领团队服务社会,铸就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雷锋精神。
(2)“大山女孩筑梦人”张桂梅,病痛缠身,办学不辍,用教育
之光照亮贫困山区,诠释了“我想改变一代人”的崇高理想。
【活动四:鹿续红色血脉】
【文段一】
我在宁夏和甘肃所看到的红军部队,住在窑洞里,富有地主原来
的马厩里,用泥土和木料草率建成的营房里,以前的官吏或驻军丢弃
的场地和房子里。他们睡在硬炕上,甚至没有草垫,每人只有一条棉
毯。
【文段二】
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
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
都飞进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
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
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
8.以上文段,选自名著《》,作者是o选段二反映
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
9.进入新时代,我们依然要继承和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请
依据这两组文段,说说当代青少年应继承红军哪些精神。
【答案】8.①.《红星照耀中国》②.埃德加•斯诺
③.飞夺泸定桥
9.当代中学生应学习红军不怕吃苦,坚持不懈,顽强拼搏,自
强不息的精神。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结合“他们睡在硬炕上,甚至没有草垫,每人只有一条棉毯”他
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
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可知,选自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红
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创作
的纪实文学。结合文段二“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
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可知,历
史事件是飞夺泸定桥。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谈启示。
“红军部队,住在窑洞里,富有地主原来的马厩里,用泥土和木
料草率建成的营房里,以前的官吏或驻军丢弃的场地和房子里。他们
睡在硬炕上,甚至没有草垫,每人只有一条棉毯”启示我们应学习红
军不怕吃苦,文段二“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
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第一个战士中
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启示我们坚
持不懈,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活动五:抒写鸿鹄志向】
10.竹高千丈,云腾万里,少年须立志:有《长歌行》中“少壮
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奋进昂扬;有李白《行路难》中①“______,
______”的执着追求;有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自信豪迈;有李清照《渔家傲》中“风休住,②”的热烈
奔放;有陆游《卜算子•咏梅》中“③,只有香如故”的坚贞
不屈;有《别云间》中“④,灵旗空际看”的报国热血。
【答案】①.长风破浪会有时②.直挂云帆济沧海
③.蓬舟吹去三山去④.零落成泥碾作尘⑤.毅魄归来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
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
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注意易错字词:济、
沧、蓬、零落、碾、毅。
二、阅读与鉴赏(44分)
(一)(6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千里思
郑锡①
渭水通胡苑,轮台望汉关。
帛书秋海断,锦字夜机②闲。
旅梦虫催晓,边心雁带还。
惟余两乡思,一夕度关山。
[注]①郑锡,唐朝登宝年间进士,官至礼部员外。②机:原意
是弩机,代指武器。
1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通”和“望”连接四个地方,紧扣诗题“千里思”。“望”
是“思”的具体表现。
B.颔联意为:家乡来信被深秋大漠阻断;想写封家书,却战事
不断、枕戈达旦。
C.“两乡思”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之人的思乡之情。“惟
余”极言思乡之切。
D.“一夕度关山”与“关山度若飞”都写出了迅速越过关山、立
即奔赴战场的状态。
12.请简要分析“虫”和“雁”两个意象在表达思乡情感方面的
作用。
【答案】ILD12.示例:羁留异乡,好梦难圆,伴随着秋
虫的鸣叫,天已经破晓了。“虫”鸣“催晓”,以动衬静渲染了凄凉孤
寂的氛围,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凄苦之情。身在他乡,真希望鸿雁尽快
将书信传递给家人。“雁”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
D.有误,“惟余两乡思,一夕度关山”的意思是:只剩下两地乡
思之情,想一天晚上快速度关山。因此,“一夕度关山”写出了诗人想
快速回到家乡的思乡之情,并不是写诗人立即奔赴战场的状态。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意象。
“旅梦虫催晓,边心雁带还”意思是旅人的思乡之梦被虫鸣声打
破了,身在边关而心在家乡,希望鸿雁尽快将书信传给家人。两句中
“旅梦”指旅人的思乡之梦;“虫催晓”指虫鸣,天已破晓;“边心"
指身在边关而心在家乡;“雁带还”指希望鸿雁尽快将书信传给家人。
据此概括出答案即可。
(二)(12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
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
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
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敞①草饮水,此马之真性也。
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连之以羁紫②,编之以皂栈③,马之死
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搬饰④之
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⑤,圆
者中规,方者中矩⑥。”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⑦J
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
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选自《庄子•马蹄》有删减)
注释:①蜕(h6):啃,吃。②羁藜(zh1):马络头和马缰绳。
③皂栈:马槽和马棚。④檄(ju6)饰:马嚼子和马缨。⑤埴(zh
1):黏土。⑥规、矩:圆规、角尺,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
⑦钩、绳:钩弧、墨线,画曲线与画直线的两种工具。
1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安求其能千里也衣食所安
B.执策而临之临表涕零
C.我善治马陈康肃公善射
D.岂欲中规矩钩绳哉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食马者圆者中规
B.马之千里者连之以羁萦
C.编之以皂栈以刀劈狼首
D.而后有鞭策之威而伯乐不常有
15.用给文中面线句子断句(两处)。
前有搬饰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
已过半矣!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
17.托物寓意是文章写作中常用技法。请从文章主旨角度,分析
两文假托“马”所寄寓的情感。
【答案】13.A14.C
15.前有撅饰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16.那陶土、树木的本性,难道要合乎圆规、短器、曲尺、墨线
的要求吗?
17.甲文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无情的批判。乙文,表现了渴望保持本
性、追求自由,不被束缚和羁绊。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怎么、哪里/安身;
B.面对/面对;
C.擅长/擅长;
D.想要/想要;
故选Ao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的人/表判断,不译;
B.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指马;
C.介词,用/介词,用;
D.表并列,并且/表转折,但是;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断句。
句子意思:前面有口衔饰物的灾患,后面有皮鞭竹策的威胁。这
样马就死掉大半了!
“前有檄饰之患”与“而后有鞭策之威”为并列关系;“而马之死
者已过半矣”为结果;
正确断句为:前有檄饰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
矣!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
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之,的;性,本
性;岂,表反问,难道;欲,要;规矩,要求。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喻指有才能的人,以“奴隶人、食马者”
喻指统治者,作者以反问的语气,抒发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的批判;
本文主要写了千里马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文章以马为喻,谈论对人
才问题的看法,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
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
的强烈愤慨。
根据乙文“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眼草饮水,此马
之真性也。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连之以羁萦,编之以皂栈,
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撅
饰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可知,马蹄可以用来践
踏霜雪,毛可以用来抵御风寒,吃草饮水,这就是马的真性,但是伯
乐却给马笼头,套上足绊,用绳索把马群纠集起来,编入马槽等,这
些对于马来说是束缚、限制,导致大量的马死掉了;通过描写马的自
由天性、生活习性来展现它们的自由本性,从而表达作者渴望不受拘
束和羁绊,追求自由的心愿。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
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
没),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喂千里马的人不知
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
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
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
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驱使它,喂养它却不能喂饱它,使
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听千里马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
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
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马蹄子可以用来践踏霜雪,毛可以用来抵御风寒,吃草饮
水,这就是马的真性。等到伯乐出现。他说:“我擅长调教马。”给马
络上笼头,套上足绊,又用绳索把马群纠集起来,编入马槽,这样马
便死去十分之二三了!然后使马忍受饥渴,快速奔驰,步伐整齐,前
面有口衔饰物的灾患,并且后面有皮鞭竹策的威胁。这样马就死掉大
半了!陶工说:“我擅长烧制陶器,使圆的合乎圆规的标准,方的合
乎矩器的规格J木匠说:“我擅长削木,使曲的合乎曲尺的弯度,
直的合乎墨线的直度。”那陶土、树木的本性,难道要合乎圆规、短
器、曲尺、墨线的要求吗?然而世世代代都称赞说:“伯乐擅长调教
马,而陶工木匠擅长制作陶土木材。”这也是那些治理天下的人的过
错啊!
(三)(12分)
请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5月21日,是小满。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夏季的第二
个节气。
②所谓“小满”,在南方与北方的含义并不相同。在南方,小满
是指雨水之盈。《说文解字》曰:“满,盈溢也。“小满节气期间,我
国南方地区一般降雨多、雨量大。南上的暖湿气流与北下的冷空气在
华南一带交汇,在这里形成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正如民谚所说:“小
满,江河渐满。”此时节,如果雨水偏少,即农谚中麻谓“小满不满,
干断田坎尔小满不满,芒种不管”,就是说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
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
③在北方,小满则是与小麦相关。每年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才
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雨季,在小满节气,北方地区尚未进入雨季,降雨
量很小或无雨,反倒是气温的快速上升更令人印象深刻。小满节气,
往往是北方地区在二十四节气中日照时间最长的时期。北方的干空气
比南方的湿空气更容易被“加热”,所以小满时,北方一些地方的气
温上升得很快,与南方的温差进一步缩小。我国北方地区农田以旱地
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时至小满节气,麦类等夏熟作物的籽粒
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因而小满之“满”,在北方,不是指降
水,而是指小麦饱满程度。小满正是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有了足够
的阳光和雨水的刺激,颗粒会更加饱满。
(摘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材料二】
①立夏过了,小满姗姗而来。“满”,《说文解字》释为“盈溢”,
引申义便是充满、饱和、足够。“小满”,便有“满而不足”满而不盈”
的意思。
②小满时节,北方地区的小麦等夏熟作物正是籽粒灌浆饱满、将
熟未熟的“小得盈满”之际。麦子由青转黄,再过十余日,滚滚的麦
浪便会在天地间铺陈出一片金黄色。小满节气的农谚很多都是说麦子
的,如“小满小满,麦粒渐满”“麦到小满日夜黄”小满十八天,青麦
也成面唐人白居易在《观刈麦》中这样写麦熟:“田家少闲月,五
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摘选自“新华网”,有删减)
【材料三】
①小满节气的到来往往预示着夏季的闷热、潮湿天气即将来临。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王彦华表示,小满养生,应以
健脾祛湿为主。
②小满是“湿”的开始,会引发各种疾病,如风湿、水肿等。脾
主运化水湿,脾胃功能好,就能祛除多余的湿气。此时可以多吃些红
小豆、丝瓜、白扁豆等健脾、利湿的食物,减轻肠胃负担。
③另外,夏天,很多人怕出汗,不爱锻炼。其实,适当锻炼,有
利于体内汗液排出,帮助祛除体内湿气。不过,要选择合适的运动,
不宜太剧烈,可选择八段锦、太极拳、慢跑、骑自行车等。
④王彦华表示,初夏时节早晚仍会较凉,尤其是降雨后气温下降
更明显,因此要注意适时添加衣服。也要避免被雨水淋湿,以免外感
湿邪。
⑤“晚上睡觉时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受风而患感冒。个别地区
因气温升高而使用风扇、空调时,要注意使用方法。一般来说,使用
空调时室内温度不要低于22℃,开空调的房间不要长时间关闭,应
保持通风。“小满时节,人体也进入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应保证
水分充足,代谢良好J王彦华说,炎热天气,人体水分消耗较多,
多种微量元素也随汗水排出,单纯靠喝水不足以满足机体需求,因此
要选择多元的补水方法。应季果蔬富含维生素和矿物元素,不仅能补
充人体的水分还可补充微量元素。
(摘选自“人民网”,有删减)
【材料四】
小满拉开主汛期序幕全国雨季形势图
注:华西地区(也称西南地区):是我国川、藏、滇、贵、渝等
地的合称。
18.阅读材料一可知,“小满”在中国南方和北方有许多不同之
处,请补全下表。
地域“小满”时天气农作物“小满”含义
南方①______以水稻为主③_______
北方降雨量很小或无雨,气温快速上升②指“小麦饱
满程度”
19.下面是同学们根据材料四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一:
4月上旬至6月上旬,华南前汛期会率先奏响我国汛期序曲,进
入小满节气之后,降水进入全盛阶段。
结论二:
6月上旬至7月中旬,雨带也北移至长江流域,大名鼎鼎的梅雨
季正当时。
结论三:
7月下旬至8月上旬,华北地区进入多雨季,主雨带由北向南推
进,降雨以东北三省为盛。
结论四:
9月上旬至10月下旬,冷暖交汇主战场转移至华西,绵绵华西
秋雨如火如荼。
上面四个结论中,表述有误的是______(填序号),请阐明理由。
20.有人对材料二里画波浪线的句子做了这样的批注:月盈则亏,
水满则溢。小满虽为自然之道,也是人生至理。请谈一谈你的理解。
21.请阅读材料三,向大家提三条健脾祛湿的建议。
【答案】18.①.一般降雨多,雨量大②.指“雨水之
盈“③.以小麦为主
19.结论三理由: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主雨带应是由南向北推
进。“降雨以东北三省为盛”缺乏依据支撑,从图表中无法验证此说法。
20.示例:(1)体现了古人的生活智慧,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不
应该过于自满、自傲,应保持谦虚。(2)物极必反,做任何事情,达
到极限之后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小满”恰恰体现了一种平衡。
21.示例:①多吃些红小豆、丝瓜、白扁豆等健脾、利湿的食物;
②适当锻炼,选择八段锦、太极拳、慢跑、骑自行车等不太剧烈的运
动;③早晚注意适时添加衣服,避免被雨水淋湿,以免外感湿邪;④
晚上睡觉时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受风而患感冒;⑤选择多元的补水
方法,多喝水、吃应季果蔬等。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
第一空:根据材料一第②段“小满节气期间,我国南方地区一般
降雨多、雨量大”可知,小满时南方的天气为:一般降雨多,雨量大;
第二空:根据材料一第③段“我国北方地区农田以旱地为主,粮
食作物以小麦为主”可知,在北方小满时的农作物是以小麦为主;
第三空:根据材料一第②段“所谓‘小满',在南方与北方的含
义并不相同。在南方,小满是指雨水之盈”可知,在南方,小满的含
义为“雨水之盈二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根据材料四“小满拉开主汛期序幕全国雨季形势图”可知,我国
华北雨季时间是7月下旬-8月上旬,长江流域梅雨季时间是6月上
旬-7月中旬,华南前汛期是4月上旬-6月上旬,由时间可以判断出
我国主雨带是由南向北推进,结论三中“我国主雨带由北向南推进“
表述错误。且材料四中没有与“降雨主要以东北三省为盛”有关的信
息,故结论三错误。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划线句“'小满',便有'满而不足''满而不盈’的意思”揭示
了“小满”的深刻含义,体现了古人的生活智慧;“满而不足”“满而
不盈”告诉我们做事情不应过于自满、做事应该讲究平衡。本题为开
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①“小满”表达了一种适度、平衡的观念,意味着凡事过
度追求完美、极致,可能会导致反效果。
②“小满"则代表着一种不过度、不极端的状态。它强调了不过
分自负,保持谦逊的态度,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建议。
根据材料三第②段“小满是'湿’的开始,会引发各种疾病,如
风湿、水肿等。脾主运化水湿,脾胃功能好,就能祛除多余的湿气。
此时可以多吃些红小豆、丝瓜、白扁豆等健脾、利湿的食物,减轻肠
胃负担“可知,多吃些红小豆、丝瓜、白扁豆等健脾、利湿的食物;
根据材料三第③段“另外,夏天,很多人怕出汗,不爱锻炼。其
实,适当锻炼,有利于体内汗液排出,帮助祛除体内湿气。不过,要
选择合适的运动,不宜大剧烈,可选择八段锦、太极拳、慢跑、骑自
行车等“可知,要适当锻炼,选择八段锦、太极拳、慢跑、骑自行车
等不太剧烈的运动;
根据材料三第④段“王彦华表示,初夏时节早晚仍会较凉,尤其
是降雨后气温下降更明显,因此要注意适时添加衣服。也要避免被雨
水淋湿,以免外感湿邪”可知,早晚注意适时添加衣服,避免被雨水
淋湿,以免外感湿邪;
根据材料三第⑤段“晚上睡觉时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受风而患
感冒。个别地区因气温升高而使用风扇、空调时,要注意使用方法"
可知,晚上睡觉时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受风而患感冒;
根据材料三第⑤段“炎热天气,人体水分消耗较多,多种微量元
素也随汗水排出,单纯靠喝水不足以满足机体需求,因此要选择多元
的补水方法。应季果蔬富含维生素和矿物元素,不仅能补充人体的水
分还可补充微量元素”可知,选择多元的补水方法,多喝水、吃应季
果蔬等。
(四)(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密营
童村
①那天傍晚,她拨开洞口的矮树丛,小心翼翼地从密营里走出来,
十分警惕地看了一下四周,确定已经很安全了,这才抱着一只水罐,
紧贴着崖壁向溪边走去。
②密营很小,很隐蔽,在长满野葡萄藤的断壁与一片茂密的杂树
之间,就像是被风吹落在山中的一颗干瘪的果子,很难被人发现。而
那条小溪,就在密营百步开外的地方。
③快到一半时,她突然站住了。一个陌生的声音让她警觉起来,
她忙摘下背上的那支马枪,紧张地伏下身去。循声望去,她看到了一
个影子把整个头探向了水面。猛然间它回过头去叫了一声。那声叫把
她逗笑了,原来是一只狗子。
④她已经半个月没有吃上一粒粮食了,他也没有。她可以吃野果,
吃树叶和树皮,但是,他不能只吃这些。他是她的丈夫,在西征时,
腿上受了伤,现在就躺在密营里。
⑤这可真是天赐的美味,她边想边瞄准。突然,她看到一只小狗
子从一旁草丛里走出来。小狗子太小了,一步三晃,它一定是那只狗
子的孩子了。她心里顿时翻江倒海,慢慢把枪收了回来。
⑥这当儿,“砰”的一声枪响,那只苗子应声倒下。小狗子慌乱地
站在那里,声音凄切地呼唤倒在地上的妈妈。很快,一群人从对面坡
上跑过来,一边兴奋地喊着。
⑦这是敌人的声音,她一颗心又提了上来。他们把那只狗子和被
吓坏了的小狗子捆在一起,头也不回地抬走了。
⑧突然那声枪响,让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他挣扎着身子,半晌
才从地上坐起来,之后,像一个刚学走路的孩子,一寸一寸挪向洞口。
⑨暮色哗啦一下涌了过来,险些把他撞个跟头。他咬牙坚持着再
次站稳之后,抬眼看见,她怀里抱着那只水罐,已经快要来到了洞口。
⑩“你终于能走了……”她说。看到他正吃力地往洞口挪步,她
实在抑制不住心中的惊喜,眼里的泪水一下涌了出来。
他说:“我听到了枪响,到底怎么了?"他们又来了J少顷,她
说。
他知道“他们”是谁。从上个冬天开始,敌人梳篦山林,封锁了
每一道路口,发现一处密营,就烧毁一处,妄想将抗联队伍一网打尽。
抗联伤病员无处藏身。为跳出敌人包围圈,两个月前,抗联队伍不得
不翻山越岭走上西征的道路。
谁想,西征路上的第一仗,他腿部就中弹负伤了,无法跟着队
伍一起西进了。不但他不能,就连她也不能了。后来,他们就到了这
座密营。
为了让他尽快好起来,她必须经常离开密营,跑到山林深处,
把一些老鹄眼树皮扒下来,熬成膏药,敷到他的伤口上。这种树皮,
治疗枪伤效果很好。他的伤渐渐好了起来,可是话却越来越少了。她
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
这天夜里,她梦见了那只小匏子,还有黑洞洞的枪口,看到那
枪口,她一边着急地扯着嗓子大声喊叫着不要开枪,不要开枪,一边
不管不顾地扑了过去……
他使劲拉了一下她的胳膊,把她拉醒了。过了一会儿,他说道:
“咱们去找部队吧!咱不能再在这里待下去了,你看,我的伤已经好
了。我已经想好了,明天咱就走!”他的话很坚决。她望着他,不无
担心地问道:“你真的能走?”他咬着牙,嘴里蹦出了一个字:“走!”
天要放亮的时候,她搀着一癣一拐的他,终于离开了山缝里的
那座密营,就这样一步一步头也不回地往前走着,山林里到处充满了
危险,两个人谁也说不清楚,到底能不能顺利地找到自己的队伍。
但是,到这时为止,他们都已经做好了最后的准备。
22.鲜活的人物是小说的核心。你从这篇小说中读出了一个怎样
的“她”请简要概括。
23.动人的情节扣人心弦,第段写“她”梦见小狗子的情节,
有何作用?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
24.这篇小说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自选角度赏析两个画线句子。
(1)密营很小,很隐蔽,在长满野葡萄藤的断壁与一片茂密的
杂树之间,就像是被风吹落在山中的一颗干瘪的果子,很难被人发现。
(2)暮色哗啦一下涌了过来,险些把他撞个跟头。
25.阅读了助读资料卡后,有同学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用真实
名字更好,有同学则认为还是用“她”和“他”好。你赞同哪种观点,
为什么?
【助读资料卡】①密营是抗战时期一种特殊形态的根据地,是
东北抗日联军为保存实力、存放给养和救治伤员而建立的秘密营地。
②文中“她”和“他”的原型分别是东北抗日联军英雄杨贵珍和宁满
昌。
【答案】22.做事谨慎,警惕性高;爱自己的丈夫;善良,有爱
心;有斗争经验;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3个点即可)。
23.内容上,表现了“她”善良、有爱心的特点和他们所处环境
之危险、敌人部队的凶残,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憎恶之情;结构上,
既呼应上文敌人猎杀狗子的情节,又为下文“她”和丈夫离开密营寻
找部队作铺垫。
24.①这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密营比作干瘪的果子,生
动形象地表现了密营小而隐蔽,又不起眼,很难被发现的特点。
②这一句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她突出了暮色来得急
而快的特点,衬托“他”此时紧张的心情。
25.示例一:赞同使用真名。这能增强文章真实感,也能让读者
对杨贵珍和宁满昌这两位抗联英雄有更深刻的印象。
示例二:赞同使用“她”和“他、因为文中人物是广大抗联英
雄的写照,使用“她”和“他”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能突出赞美广
大抗联英雄的主旨。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和理解。
根据③段“快要走到一半的时候,她突然站住了。一个陌生的声
音让她警觉起来,她忙摘下背上的那支马枪,紧张地伏下身去”可知,
她做事谨慎,警惕性高,有斗争经验;根据⑥段“她可以吃野果,吃
树叶和树皮,但是,他不能只吃这些。他是她的丈夫,在西征时,腿
上受了伤,现在就躺在密营里”可知,她疼爱自己的丈夫;根据⑨段
“它一定是那只狗子的孩子了。瞬间,她心里翻江倒海,慢慢地把枪
收了回来”可知,她善良,有爱心;根据段“到这时为止,他们都
已经做好了最后的准备”可知,她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从内容上看,“她梦见了那只小匏子”“她一边着急地扯着嗓子大
声喊叫着不要开枪,不要开枪,一边不管不顾地扑了过去”刻画出其
善良和有爱心的性格;而开枪的是日本人,结合段“从上个冬天开
始,日本人天天在山里转,采取梳篦山林的策略,封锁了每一道进出
山林的路口,发现一处密营,就烧毁一处,妄想以此将抗联队伍一网
打尽。那些抗联伤病员连一处藏身的地方都没有了''还写出了他们尽
管在“密营”,但处境十分危险;从感情上看,“着急地扯着嗓子”“不
管不顾地扑”除了表现善良、有爱心的品格,还含着对日本人毫无人
性的憎恨;从结构上看,呼应了前文她没有开枪,日本人猎杀匏子的
情节,使文章衔接紧密;同时为下文同意丈夫的建议,义无反顾去找
部队埋下了伏笔。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1)从密营“小”“隐蔽”和对密营的比喻看,是环境描写,形
象生动地写出了密营“很难被人发现”的特点。从修辞角度看,“密
营”像“一颗干瘪的果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极言其小和不引人
注意,突出了“密”的特点。
(2)从“哗啦一下”和“把他撞个跟头”看,使用了夸张的修辞
手法;“把他撞个跟头”的主语是“暮色”,又有拟人的意味;生动想
象地刻画了“暮色”来的迅疾,烘托他听到枪声后焦躁不安、紧张的
心情。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观点和看法。
开放题,赞同哪种观点都可,要答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如果答赞
同使用真实姓名,应扣住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使人影响深刻和对英
雄的怀念与尊重角度作答。如果赞同使用“她”和“他“,应扣住“她
”和“他”是无数抗联战士的代表,不适用具体人名更具象征性和代
表性,更能突出赞美群体这一主题。
示例:我赞同使用“她”和“他”。小说中的人物常常具有典型性、
代表性,文中人物就是广大抗联英雄的写照,使用“她”和“他”更
易让人联想到抗联英雄这个群体,能突出赞美广大抗联英雄的主旨。
三、写作(50分)
26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人与人之间常常会产生各种关联,
因而与人交往就成为了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往中,你也许会遇
到困惑与烦恼,但也会发现人性的美好,获得温暖与启迪,还可能会
领略到从未见过的风景……同学们,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和感悟呢?
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2)有真情实感;(3)文
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
你相关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例文:
记忆中的温暖
记忆里总存着这样一个身影。
每至傍晚,太阳已半遮了面,空中隐约着月的踪影,巷口高大的
老树下,她佝偻着身子,影子在地上拉得很长很长。
她的手掌很粗糙,指腹和掌心有很厚的老茧,她总爱用这刻满了
岁月沧桑的手抚摸我的脸颊,双目中含着满满的怜爱。
那时我顽皮,放学后往往要与同学玩闹上许久,夜色将近才记得
归家,她便在那棵树下,一直等了许久,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她掌
心的温度,暖了我的整个童年。
记忆里,也总有这样的一个声音。
“奶奶,你看,这颗桃树怎么总不开花啊?”她的大手按在我的
头顶,轻轻揉了几下,脸上的笑意极淡又极远,她指着一刻枯瘦的枝
梗,道“你看,那不是吗”我凑近去看,上面的一点粉红娇弱却倔强
地挺立在枝头,已是欲绽之势。
“孩子记住,没有一种植物是不开花的。”
她的声音有微微的沙哑,并不是特别动听,可是每晚伴我入眠的,
便是这永远都带着慈爱的声音。
记忆里,还有这样的一种目光。
我爱闹,衣服遭殃便成了常事。偶尔梦醒,看到她坐在陈旧的木
桌前,一针一线缝得得仔细,眉头微蹙,努力睁大眼睛试图看的清楚,
却不愿开灯惊扰我,蜡烛的火苗晃呀晃,将我晃入了梦乡。
清晨,我抚摸着床头叠的整齐的衣服,桌上的蜡烛只剩了一小半,
而她依旧挂着笑,将早饭端上了桌,看着我一口一口吃地香甜,眼底
不自觉深了笑意。那目光,是树对叶的目光,是天空对翱翔在自己怀
中的鸟儿的目光,满满的全是爱,挡不住。
她送我出了门,我走出几步,见她依然在门口,忍不住问道:“奶
奶,回去吧,天冷”
她“嗯”了一声,我转过身,却仿佛仍能感到那抹温柔的目光,
直到走出很远,在路口拐弯时,我回头,她小小的身影伫立在寒风中,
已经看不清面容,而那份沉甸甸的关心,我知道。
听妈妈说,她年轻时很漂亮,可爷爷去世的那年,她逐渐衰老,
往日明亮的眼睛蒙上了雾,背一天天得弯下去,瘦削地得让人心疼。
可是,她却从未在目光中带给我一丝忧愁。
太阳又渐渐地落了,而她依旧在。
我微笑着,迎向了我生命中的温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分析材料可知,其中的关键语句是“在交往中,
你也许会遇到困惑与烦恼,但也会发现人性的美好,获得温暖与启迪,
还可能会领略到从未见过的风景”,这句话交代了取材的方向,需从
你与他人的交往中取材。表现了主旨是自己遇到的困惑与烦恼、从中
发现的人性的美好、获得的温暖与启迪、领略到从未见过的风景……
第二,选材构思:写作时,尽量打开写作思路。应从自己与某人
的交往过程来选择材料。如,写自己与同学的交往,表现了同学友情
的真挚;写自己与老师的交往,表现老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与自己对
老师的感激之情;写自己与陌生人的交往,表现自己从中感受到的人
性的美好与善良;写自己与家人的交往,表达自己对亲情的感激与歌
颂……本次作文的文体以记叙文为宜,从生活中选取真实事件,表达
自己的真情实感,做到以情动人。二。二四年初中学生学业水平第一
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请按考试要求
规范答题。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卡即可。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
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
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0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
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
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
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学校围绕“青春•未来”的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邀请你参
加。
【活动一:汲取奋斗力量】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完成下面小题。
①青春因(磨砺/锻炼)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把梦想的
种子撒在奋斗的土壤上,青春才能收获硕果累累的喜悦。志不求易者
成,事不避难者进。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青年都保持初生
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建勇毅。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
在披荆斩兢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勇做走在时代前列
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②把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青春的风采才会璀
璨夺目;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青春的价值才能得到。从建
功立业的人生际遇到(高瞻远瞩/志存高远)的时代使命,从日常生
活的尽职尽责到关键时刻的迎难而上,常怀忧国忧民之心,饱含爱国
爱民之情,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
紧密联系在一起,青年就能以青春之我口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
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③“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口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
能昂扬口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展现青春激昂的(风彩/风采),努力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
苦奋斗中砥励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广大青年必将创造
更加美好的未来。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拼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硕果累累(161)土壤刚建勇毅
B.开拓(tub)关键披荆斩兢
C.璀璨(cui)攻坚克难建功立业
D.茁壮(zhud)砥励添砖加瓦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磨砺高瞻远瞩风采B.锻炼高瞻远瞩风彩
C.锻炼志存高远风彩D.磨砺志存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北京市建筑行业劳动合同培训与考核规范
- 拆除窗户劳务合同范本
- 泵房土建施工合同范本
- 承包烧烤厨房合同范本
- 煤炭居间协议合同范本
- 项目epc模式合同范本
- 房产抵押转让合同范本
- 2025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签订适用的合同法规参考
- 2025年标准个人房屋租赁合同范本参考
- 高中地理第三章同步学案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 【教学课件】鸽巢问题整理和复习示范教学课件
- 幕墙工程验收质量规范
- 小学科学苏教三年级下册3单元声音的奥秘《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 恶心呕吐PPT精品课件
- 防汛物资台账参考模板范本
- 手足口病护理查房ppt
- 2022-2023学年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Unit 4 Journey Across a Vast Land Using Language-Listening课件(26张)
- ICD-O-3形态学编码汇总
- 第4期一文打尽xps图谱分析教程及在各领域的应用avantage操作指南
- APQP培训试习题(含答案)
- 防雷安全管理制度(责任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