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大合集)_第1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大合集)_第2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大合集)_第3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大合集)_第4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大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精华笔记(完整版大合集)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考情分析

各单元节基本上都会有考题出现,其中重点考查的章节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五脏、气血津液、病

因、病机。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整体观念

一、整体观念的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二、整体观念的内容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自身在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

一是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即五脏一体观;

二是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神一体观。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环境具有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具有统一性。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B.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C.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D.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

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

A.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B.自然界是一个整体

C.时令、晨昏与人体阴阳相应

D.五脏与六腑是一个有机整体

E.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社会相统一

[正确答案JE

[答案解析J整体观念的内容: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人与自然环境具有统一性。3.人与社会

环境具有统一性。

第二节辨证论治

一、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

病一一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

生理功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

证一一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

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证候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候的

内在本质。

症一一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

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候的主要依据。

二、辨证论治的概念

辨证——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即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

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

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由于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

理概括,只能反映疾病某一阶段和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故中医学在辨识证候时,要求同时辨明疾病的病

因、病位、病性及其发展变化趋向,即辨明疾病从发生到转归的总体病机。

论治一一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

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论治过程一般分为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三个步骤。

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一一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

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异病同治一一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

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论治过程的三个步骤是

A.望闻问切,辨病辩证,遣方用药

B.辨明病机,确立治则,遣方用药

C.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

D.辨明病机,因证立法,据方施治

E.辨病辩证,随法选方,据方施治

工正确答案JC

『答案解析J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

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论治过程一般分为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

三个步骤。

A.疾病

B.证候

C.症状

D.病症

E.体征

机体阴阳失调后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指的是

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性概括,指的是

『正确答案JAB

[答案解析J1.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

组织损伤、生理功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

2.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

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证候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

证候的内在本质。

同病异治的实质是

A证同治异

B证异治异

C病同治异

D证异治同

E病同治同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J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

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

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

1.精的概念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指肉眼

看不见形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

构成人类的本原。

精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

2.气的概念

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不断运动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两汉时期的元气说同化了之前的各种气概念,认为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最原始的物质。这

就是后世所谓的“元气一元论”。

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

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依据精气学说精概念的起源是

A.水地说

B.云气说

C.阴阳说

D.五行说

E.天气说

f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J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指肉眼

看不见形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

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精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

精气的运动形式是()

A.气机

B.气化

C.气滞

D.气脱

E.气郁

F正确答案JA

『答案解析」精气是活动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纷繁变化,都是精气运动

的结果。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有升、降、聚、散等几种。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第一节阴阳的概念

一、阴阳的含义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

阳,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一般的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

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寒热、动静、明暗是阴阳的标志性属性,

而水火皆具备,故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二、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绝对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阴阳属性互相转化,二是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三是

比较的对象发生了改变,那么事物的阴阳属性也可以发生改变。

昼夜阴阳属性的一般说法是:上午属阳中之阳,下午属阳中之阴,前半夜属阴中之阴,后半夜属阴中

之阳。

瓦季阴阳属性的一般说法是:夏天属太阳(阳中之阳),秋天属少阴(阳中之阴),冬天属太阴(阴

中之阴),春天属少阳(阴中之阳)。

第二节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一体观

含义: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表现:

①阴阳虽然对立,但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②统一体中的阴阳相互依赖而存在,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③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涵有另一方,阴中含阳,阳中寓阴,所谓阴阳互藏。

二、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三、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

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

件。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生”,甚则“胆

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阴为阳守持

于内,阳为阴役使于外。所谓“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老年人“昼不精,夜不瞑”,

就是因阴阳双方相互为用的关系失调而致。如果相互为用的关系破坏,阴阳不得相互资助,则出现阴损及

阳、阳损及阴的病变。

四、阴阳交感互藏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发生相摩、相错、相荡的相互作用。阴阳交

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五、阴阳的消长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而导致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亚

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

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主要表现为阴阳的互为消长,有阴长阳消、阳长阴消、阴消阳长、

阳消阴长4种形式;

由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主要表现为阴阳的皆消皆长,有阴随阳消、阳随阴消、阴随阳长、

阳随阴长4种形式。

六、阴阳的转化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如果

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七、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对生命体来说,阴阳自

和是生命体内的阴阳二气在生理状态下的自我协调和在病理状态下的自我恢复平衡的能力。自和是阴阳的

本性,是阴阳双方自动地向最佳目标的发展和运动,是维持事物或现象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

阴阳双方虽然不断地处在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相互作用的运动之中,彼此之间随时发生着消长和转化,

但阴阳双方仍然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结构关系。

阴阳之间的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常阈平衡。

第三节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

1.脏腑及形体组织的阴阳属性:

(1)大体部位划分,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

(2)腹背四肢内外划分,则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3)脏腑划分,五脏属里,为阴;六腑属表,为阳。

由于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所以分属于阴阳的脏腑形体组织还可以再分阴阳。

如体表属阳,然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

再继续分,则皮肤为阳中之阳,肌肉为阳中之阴;筋为阴中之阳,骨为阴中之阴。

五脏阴阳属性的划

肺肃降阳中之阴的少阴

上阳

心推动阳中之阳的太阳

中脾阴中之至阴

肝升发阴中之阳的少阳

下阴

肾封藏阴中之阴的太阴

2.经络系统的阴阳属性:

(1)十二正经中有手足三阴三阳经,属腑而行于肢体外侧面的为阳经,一阳分为三阳,因行于上肢与

下肢的不同而分称为手足阳明、少阳、太阳经;

属脏而行于肢体内侧面的为阴经,一阴化为三阴,分称为手足太阴、厥阴、少阴经。

(2)奇经八脉中的跷脉与维脉,行于身之内侧者,称阴跷、阴维;行于身体之外侧者,称阳跷、阳维。

督脉行于背,有总督一身之阳经的作用,称为“阳脉之海”。

任脉行于腹,有总任一身之阴经的作用,称为“阴脉之海”。

络脉中分布于体表及身体上部的称为阳络;

分布于内脏、肢体深层及身体下部的称为阴络。

二、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病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素问•调经论》)。一般而

言,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火(热)

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

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

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阴阳的偏盛偏衰和互损。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是寒热性疾病

的病理总纲。

三、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诊断,主要包括分析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和概括各种证候的阴阳属性两个方面。

四诊辨析其阴阳属性:如色泽分阴阳,色泽鲜明为病属于阳;色泽晦暗为病属于阴。

气息分阴阳:语声高亢洪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属热,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

多属虚、属寒,为阴。

动静喜恶分阴阳:躁动不安属阳,蜷卧静默属阴;身热恶热属阳,身寒喜暖属阴。

脉象分阴阳:如以部位分,寸为阳,尺为阴;以动态分,则至者为阳,去者为阴;以至数分,则数者

为阳,迟者为阴;以形状分,则浮大洪滑为阳,沉涩细小为阴。

在临床辨证中,阴阳学说用来概括分析错综复杂的各种证候。在八纲辨证中,表证、热证、实证属阳;

里证、寒证、虚证属阴。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四、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1.指导养生:注重养生是保持身体健康无病的重要手段,而其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法于阴阳”,“春

夏养阳,秋冬养阴”。

2.确定治疗原则:

(1)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

阳偏盛而导致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

阴偏盛而导致的寒实证,用“寒者热之”的治疗方法。

若在阳盛或阴盛的同时,由于“阳胜则阴病”或“阴胜则阳病”而出现阴虚或阳虚时,则又当兼顾其

不足,于“实者泻之”之中配以滋阴或助阳之品。

(2)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

阴偏衰产生的是“阴虚则热”的虚热证,治疗当滋阴制阳,《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

阳偏衰产生的是“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疗当扶阳抑阴,《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

(3)阴阳互损导致阴阳两虚应采用阴阳双补的治疗原则。

对阳损及阴导致的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阳为主,兼以补阴;

对阴损及阳导致的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阴为主,兼以补阳。

如此则阴阳双方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实寒证寒者热之(型诟

L阴阳偏盛伤阳兼阳虚(酌加温阳药)

实证余

--------►实热证热者寒之(寒,

“邪气盛则实”伤阴一兼阴虚(酎加养阴药)

调整一

阴阳

口阴虚虚热证补阴(阳病治阴,补

1-阴阳偏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其

虚证CC上足

[“精气夺则虚”千虚寒证补阳(阴病治阳,

益火之源,以消阴鬃。)

3.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药性,主要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气”,其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辛、甘、淡三味属阳,酸、苦、咸三味属阴。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趋向。升浮之药,其性多具有上升发散的特点,故属阳。沉降

之药,其性多具有收涩、泻下、重镇的特点,故属阴。

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f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J昼夜阴阳属性的一般说法是:上午属阳中之阳,下午属阳中之阴,前半夜属阴中之阴,

后半夜属阴中之阳。

人体形体组织按阴阳属性划分,属阴中之阳的是

A.皮

B.脉

C.肉

D.筋

E.骨

『正确答案JD

f答案解析J由于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所以分属于阴阳的脏腑形体组织还可以再分阴阳。

如体表属阳,然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再继续分,则皮肤为阳中之阳,肌肉为阳中

之阴;筋为阴中之阳,骨为阴中之阴。

五脏分阴阳,肝的阴阳属性是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阳

C.阴中之阴

D.阳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正确答案』A

r答案解析」五脏分阴阳:心肺居于膈上属阳,而心属火,位南方,通于夏,属阳中之阳的太阳;肺

属金,位西方,通于秋,属阳中之阴的少阴。肝、脾、肾居膈下属阴,而肝属木,位东方,通于春,

属阴中之阳的少阳;肾属水,位北方,通于冬,属阴中之阴的太阴;脾属土,居中央,主四时,属阴

中之至阴。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指

A.阴病治阳

B.阳病治阴

C.热者寒之

D.寒者热之

E.阳中求阴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阳虚则寒”的虚寒则“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也可“阴中求阳”,即补阳时适当佐以

补阴药,如真武汤中大量补阳药中配以芍药,以阴中求阳。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体现阴阳之间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交感互藏

E.相互转化

f正确答案JB

f答案解析』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

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

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独阴不生,

独阳不生”,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阳中求阴”的治疗方法适用于

A.阴虚

B.阳虚

C.阴胜

D.阳胜

E.阴阳两虚

r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J“阴虚则热”的虚热,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可“阳中求阴”,即在补阴时适

当佐以补阳药,如肾阴虚衰而相火上僭的虚热证,可用滋阴降火的知柏地黄丸少佐温热药性的肉桂以

阳中求阴。

第四单元五行学说

第一节五行学说的概念

一、五行的含义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用来归纳宇宙万物并且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

本属性。

二、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1.五行的特性

木的特性:木日曲直

引申义: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

火的特性:火日炎上

引申义: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土爰稼稿

引申义:具有承载、生化、受纳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

“土载四行”“土为万物之母”“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

引申义: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

引申义:r具有6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

J

4"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

①归类方法

取象比类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

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

行归属。

②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此表的内容常以各种形式的考试题出现,应当熟记)

自然界

五行

五色五音五味五化五气五方五季

木w1角酸生凤东春

火赤徵苦长暑南夏

黄宫甘化湿中及夏

金白商辛收燥西秋

水黑羽咸藏寒北冬

人体

五行

五脏五腑五官形体情志五声变动

木肝胆目筋怒呼握

火心小肠舌脉喜笑忧

土脾胃口肉思歌啰

金肺大肠鼻皮悲哭咳

水肾膀胱耳骨恐呻栗

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

A.木

B.火

C.±

D.金

E.水

f正确答案JE

[答案解析』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引申义: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

象,归属于水。

五行之中,其特性为“炎上”的是

A.木

B.金

C.火

D.水

E.土

f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火的特性:火日炎上。引申义: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

属于火。

五行中“金”的特性是

A.炎上

B.润下

C.稼稿

D.曲直

E.从革

『正确答案JE

「答案解析J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引申义: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

属于金。

第二节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相生与相克

1.五行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顺序:木一火f土一金一水一木(相邻为相生关系)。

相生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母子关系)。

2.五行相克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顺序:木一土一水f火一金f木(间隔的为相克关系)。

相克关系:我克者,为我“所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所胜、所不胜关系)。

二、五行制化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

展。

五行制化的规律是:五行中一行亢盛时,必然随之有制约,以防止亢而为害。即在相生中有克制,在

克制中求发展。

三、五行相乘与相侮

1.五行相乘,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

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有两种情况:一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亢盛,对其所胜行进行超过正常限度的

克制,产生相乘,如木亢乘土等;二是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难以抵御其所不胜的正常限度的克制,产

生相乘,如土虚木乘等。

相乘次序:木f土f水f火一金f木。

2.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

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有二:

一是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使原来克制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克制它,反而受到它的反向克制,产生

相侮,如木亢侮金等;

二是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不仅不能制约其所胜的一行,反而受到其所胜的相侮,相侮次序:木一

金f火f水f土一木。

四、五行的母子相及

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种情况,属于五行之间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

(1)母病及子: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母病及子的一般规律是:

母行虚弱,引起子行亦不足,终致母子两行皆不足。

(2)子病及母: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影响到其母行,终致子母两行皆异常。子病及母一般规律有

三种:

一是子行亢盛,引起母行亦亢盛,结果是子母两行皆亢盛,一般称为“子病犯母”;

二是子行虚弱,上累母行,引起母行亦不足,终致子母俱不足;

三是子行亢盛,损伤母行,以致子盛母衰,一般称为“子盗母气”。

脾病及肾,体现的关系是

A.相乘传变

B.子病及母

C.母病及子

D.相悔传变

E.母子同病

『正确答案JA

f答案解析J由于脾的五行归属是土,肾是水,正常情况下土克水。病理情况下则是相乘。所以脾病

及肾,体现的关系是相乘传变。

火的母行为

A.木

B.水

C.金

D.火

E.±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五行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顺序:

木一火f土f金f水木(相邻为相生关系)。火的母行为木。

第三节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如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

调畅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属木。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可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规律来阐释。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五行学说将人体五脏与自然界的五色、五音、五味等都作了相应联系,构成了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因而观察分析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外在表现,依据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和五行生克乘侮规律,可

确定五脏病变的部位,推断病情进展和判断疾病的预后。即所谓“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1)指导脏腑用药

(2)控制疾病的传变

(3)确定治则治法

运用五行相生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运用五行相克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

(4)指导针灸取穴

(5)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

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

恐”。

重点:治则治法

肺病及肾的五行传变是

A母病及子

B相乘

C子病犯母

I)相侮

E以上均非

工正确答案JA

r答案解析」肺的五行归属是金,肾的五行归属是水,五行相生顺序:木一火一土一金一水一木。金

为母,水为子。肺病及肾的五行传变为母病及子。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

A.泻南补北

B.益火补土

C.抑木扶土

D.培土制水

E.佐金平木

r正确答案』B

r答案解析J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

相生法四种。

思胜

A.喜

B.怒

C.悲

D.恐

E.惊

f正确答案」I)

f答案解析J“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

伤肾,思胜恐”。

水之母为

A.木

B.水

C.金

D.火

E.±

r正确答案Jc

『答案解析J五行相生顺序:木一火一土一金一水一木。水之母为金。

木的“所不胜”之“子”

A.木

B.水

C.金

D.火

E.±

[正确答案JB

f答案解析」我克者,为我“所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五行相克顺序:木一土一水一火一

金一木。木克土,木的“所不胜”为金。五行相生顺序:木火一土一金一水一木,土之子为水。

第五单元藏象学说

一、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

藏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五脏

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二、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如下

(1)古代解剖学知识的积累,认识了脏腑的某些功能。

(2)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总结,认识了人体的复杂功能,并赋予相应的脏腑。

(3)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使藏象理论系统化。

(4)临床经验的大量积累。

三、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脏腑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

脏有五,即心、肺、脾、肝、肾,合称五脏(在经络学说中,心包亦作为脏,故又称“六脏”)。

腑有六,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

奇恒之腑亦有六,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中医学以生理功能特点的不同作为区分脏与腑的主要依据。

(1)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2)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如《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

故实而不能满也”。

(3)奇恒之腑在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同,与五脏和六腑都有明显区

别,故称之。

一般来说,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四、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关系

各脏腑之精是人的一身之精分藏于各脏腑的部分,是支撑各脏腑功能活动的液态精华物质。

各脏腑之气是人的一身之气分布于各脏腑的部分,是由脏腑之精化生的。具有推动各脏腑生理功能的

作用。

各脏腑之阴是一身之阴分布于各个脏腑的部分,具有凉润、抑制、宁静的作用。

各脏腑之阳是一身阳气分布于各脏腑的部分,也是各脏腑之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特性的部分。

其关系是脏腑之精化生为脏腑之气,脏腑之气又分为脏腑之阴气和脏腑之阳气.

例题:

藏象的基本涵义是

A.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B.内脏的解剖形象

C.脏腑的生理功能

I).脏腑的病理表现

E.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正确答案JE

f答案解析」藏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下列有关五臧生理功能及特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A.化生精气

B.贮藏精气

C.藏精而不泄

D.满而不能实

E.实而不能满

[正确答案JE

r答案解析』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第六单元五脏

一、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i.生理功能

(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两个方面。

心主血是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另一内涵是心有生血的作用,

即所谓“奉心化赤”。

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心、脉、血三者密切相连,构成一个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

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其中心脏的正常搏动,起着主导作用。

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

心主血的内涵:

心行血一一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循行的功能。

心生血一一指心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

(2)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意识、

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作用。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

狭义之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动。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意识、思维、情感等狭义之神。《素问•灵

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

也。”

2.生理特性

①心为阳脏而主通明生理上心脏必须保持强大的阳气,才能温运血脉,振奋精神,温煦周身。

②心气下降

心火在心阴的牵制下合化为心气下行以温肾,维持人体上下协调。

3.心血、心气、心阴、心阳的生理作用

①心血:濡养心脏及其形体官窍,化生心神。

②心气:推动调控心脏搏动、脉管舒缩及精神活动。

③心阴:制约心阳,抑制心脏搏动和精神活动。

④心阳:制约心阴,激发心脏搏动和精神活动。

二、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宗气的生成。

②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

(2)主行水指肺气的宣发肃降运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肺主行水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肺气的宣发运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较轻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上至

头面诸窍,外达全身皮毛肌媵以濡润之:输送到皮毛肌媵的水液在卫气的推动作用下化为汗液,并在卫气

的调节作用下有节制地排出体外。

二是通过肺气的肃降运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的较稠厚部分,向内向下输送到其他

脏腑以濡润之,并将脏腑代谢所产生的浊液下输至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肺以其气的宣发与肃降运动输布水液,故说“肺主行水”。又因为肺为华盖,故称“肺为水之上源”。

若肺气的宣发或肃降失常,均可致津液代谢障碍而出现尿少、痰饮、水肿等病症,可用宣肺利水或降气利

水方法进行治疗。

(3)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

通过肺气宣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全身的血脉均统属于心,心气是血液循环运

行的基本动力。而血液的运行,又赖于肺气的推动和调节,即肺气具有助心行血的作用。肺通过呼吸运动,

调节全身气机,从而促进血液运行。宗气有“贯心脉”以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肺气充沛,宗气旺盛,气

机调畅,则血运正常。

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是对肺的主要生理机能的高

度概括。

治理和调节呼吸运动;

治理和调节全身气机;

治理和调节血液的运行;

治理和调节津液代谢。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2.肺的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位置最高,覆盖于其他脏腑之上一一“华盖”。

(2)肺为娇脏,不耐寒热

肺为清虚之体,性喜清润,不耐寒热,不容异物。

肺主皮毛,通过口鼻与外界相通,寒热燥湿等邪气常易侵犯,人体的痰液水湿也易于停聚:他脏病变

3.肺津、肺气、肺阴、肺阳的生理作用

①肺津:濡养滋润肺、大肠、皮毛等的作用。

②肺气:推动和调控呼吸、行水等作用。

③肺阴:凉润肺脏,使肺气下行。

④肺阳:温暖肺脏,使肺气上行。

三、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生理功能

(1)主运化包括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①运化食物:食物经胃的受纳腐熟,被初步消化后,变为食糜,下送于小肠作进一步消化,经脾气的

作用,则分为清浊两部分。其精微部分,经脾气的激发作用由小肠吸收,再由脾气的转输作用输送到其他

四脏,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

②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功能,是脾主运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在:

1.上输于肺,通过肺气宣降输布全身;

2.向四周布散,“以灌四傍”,发挥其滋养濡润脏腑的作用;

3.将胃、小肠、大肠中的部分水液经过三焦(六腑之一的三焦)下输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4.居中枢转津液,使全身津液随脾胃之气的升降而上腾下达,肺之上源之水下降,膀胱水府之津液上

升。脾气健运,津液化生充足,输布正常,脏腑形体官窍得养。

[=>国

③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是脾主运化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同时进行的。饮食物的消化及其精微的吸收、

转输都由脾所主,脾气不但将饮食物化为水谷精微,而且能将水谷精微吸收并转输至全身促进人体的生长

发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故称为“后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理论,对养生防病有着重要

意义。

(2)脾主统血

是指脾能统摄、控制血液正常地循行于脉内,而不溢出于脉外的功能。

生理意义——是血液正常循行的重要条件之一。

表现一一血行脉内而不外溢。

2.脾的生理特性

(1)脾气上升

脾气具有向上运动以维持水谷精微的上输和内脏位置相对稳定的生理特性。

①升清,指脾气的升动转输作用,将胃肠道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输于心、肺等脏,通过心、肺的

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若脾气虚衰或为湿浊所困,不得升清,可见“清气在下,则生飨泄。”

②升举内脏,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若脾气虚弱,无力升

举,可见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

(2)脾喜燥而恶湿

脾的喜燥恶湿的特性,与其运化水饮的生理机能相关。脾气健旺,运化水饮正常,水精四布,自然无

痰饮水湿的停聚。脾气升动,才能将水液布散全身,而脾气升运的条件之一就是脾体干燥而不被痰饮水湿

所困。

(3)脾为孤脏

脾为孤脏。脾属土,居中央,与四方、四时无配;脾主运化,为精血津液生化之源,“灌四傍”而长

养四脏,称为后天之本。属人体中最大最重要的脏,故称孤脏。

3.脾精、脾气、脾阴、脾阳的生理作用

①脾精:浓厚者化营化血,轻清者化卫化气。

②脾气:化水谷为精微,化水饮为津液,并转输。

③脾阴:凉润、宁静的作用。

④脾阳:温煦、推动的作用。

四、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生理功能

(1)主疏泄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

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②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

③调畅情志;

④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肝气的疏泄作用失常,称为肝失疏泄。

其病机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为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多因情志抑郁,郁怒伤肝而致。临床多见闷闷不乐,悲忧欲哭,胸胁、两

乳或少腹等部位胀痛不舒等症。

二是肝气亢逆,疏泄太过。多困暴怒伤肝,或气郁日久化火,导致肝气亢逆,升发太过,临床表现为

急躁易怒,失眠头痛,面红目赤,胸胁乳房走窜胀痛,或血随气逆而吐血、咯血,甚则突然昏厥,如《素

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返)则生,不反则死。”

三是肝气虚弱,疏泄不及,升发无力,表现出一系列因虚而郁滞的临床表现,如忧郁胆怯、懈怠乏力、

头晕目眩、两胁虚闷、时常太息、脉弱等。《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

(2)肝主藏血

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①涵养肝气:肝贮藏充足的血液,化生和涵养肝气,使之冲和畅达,发挥其正常的疏泄功能。

②调节血量: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各部分的血量,是相对恒定的。但是随着机体活动量的增减、情绪

的变化、外界气候的变化等因素,人体各部分的血量也随之有所变化。

③濡养肝及筋目:肝贮藏充足的血液,可濡养肝脏及其形体官窍,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④化生和濡养魂,维持正常神志及睡眠。《灵枢•本神》说:“肝藏血、血舍魂”。

⑤为经血之源:肝藏血而称为血海,冲脉起于胞中而通于肝,与女子月经来潮密切相关,也称为“血

海”.女子以血为本,肝藏血充足,冲脉血液充盛,是其月经按时来潮的重要保证。

⑥防止出血:肝主凝血以防止出血。气有固摄血液之能,肝气充足,则能固摄肝血而不致出血;又因

阴气主凝,肝阴充足,肝阳被涵,阴阳协调,则能发挥凝血功能而防止出血。

2.肝的生理特性

①肝为刚脏

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而言。

②肝主升发

指肝气的向上升动和向外发散以调畅气机的生理特性。

3.肝血、肝气、肝阴、肝阳的生理作用

①肝血:濡养目、筋、爪,化生和涵养魂与怒。

②肝气:升发,畅达全身气的运行等。

③肝阴:凉润、宁静、抑制的作用。

④肝阳:温煦、推动、兴奋的作用。

五、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①肾藏精,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的生理机能。

覆,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生命之本原,是脏腑形体官窍功能活动的物质

基础。

肾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②主生长发育与生殖,指肾精、肾气促进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功能成熟的作用。

《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述了肾气由稚嫩到充盛,由充盛到衰少继而耗竭的演变过程,说: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

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

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

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

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

发去。”

速记:一来齿发长,二来天癸至,三来真牙生,四来筋骨盛,五来发始堕,六来阳气衰,七来天癸竭,

八来齿发去。

肾精、肾气及其所含的肾阴、肾阳称为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肾阴肾阳又称为“五脏阴阳之本”。

生理上,肾之精、气、阴、阳与他脏之精、气、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资助和相互为用的动态关系。

病理上,两者也相互影响。各脏之精、气、阴、阳不足,最终必然会累及到肾,故有“久病及肾”之

说。

(2)肾主水

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①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②

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水液代谢在肾气的蒸化作用下,分为清浊,其清者重新输布周身,其浊者下注膀

胱,化成尿液,排出体外。

(3)肾主纳气

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人体的呼吸功能,由

肺所主,但吸入的清气,由肺气的肃降下达于肾,必须再经肾气的摄纳潜藏,使其维持一定的深度,以利

于气体的交换。故《难经•四难》说:“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类证治裁•喘证》说:“肺为气

之主,肾为气之根。”

呼吸表浅,或呼多吸少,动则气短。

(苜不纳气)

肾主纳气功能失调

2.肾的生理特性

①主蛰守位

主蛰,喻指肾有潜藏、封藏、闭藏之生理特性,是对其藏精功能的高度概括。肾的藏精、主纳气、主

生殖、主二便等功能,都是肾主蛰藏生理特性的具体体现。

守位,是指肾中相火(肾阳)涵于肾中,潜藏不露,以发挥其温煦、推动等作用。

相火与君火相对而言。君火,即心阳,心之生理之火,又称心火;相对于心火,其他脏腑之火皆称为

相火。

生理状态下,各脏腑的阳气称“少火”;

病理状态下,各脏腑的亢盛之火称“壮火”。

相火以其所在脏腑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称谓,肝之相火称为“雷火”,肾之相火称为“龙火”。

②肾气上升,肾阳鼓动肾阴,合化为肾气上升以济心,维持人体上下协调。

3.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生理作用

①肾精:决定人的生长发育与生殖,化髓充骨通脑。

②肾气:推动和调控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等。

③肾阴:凉润、宁静、抑制的作用。

④肾阳:温煦、推动、兴奋的作用。

六、命门的概念及功用

(1)概念:

①最早见于《灵枢•根结》,指眼睛。

②《难经》始作为内脏,指右肾。

(2)功用:有主火、水火共主、非水非火为肾间动气之不同。

例题:

心为“君主之官”的理论基础是

A.心主血脉

B.心主神志

C.心在五行属火

D.心开窍于舌

E.以上均非

f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J心为“君主之官”的理论基础是心主神志。

下列哪项是属于肺的功能

A.统摄血液

B.助心行血

C.运化水谷

D.调畅气机

E.主司水液

r正确答案』B

r答案解析J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宗气

的生成。一身之气主要由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构成。宗气属后天之气,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

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谷气相结合而生成。宗气在肺中生成,积存于胸中“气海”,上走息道出

喉咙以促进肺的呼吸,并能贯注心脉以助心推动血液运行,还可沿三焦下行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

故在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②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肺有节律的呼吸,对全身之气

的升降出入运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不属肝藏血的是:

A.涵养肝气

B.储藏血液

C.调节血量

D.化生和濡养魂

E.促进男子排精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J肝主藏血

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①涵养肝气②调节血量③濡养肝及筋目④化生和濡养魂,维持正常神志及睡眠⑤为经血之源⑥防

止出血。

下列各项,不属肝主疏泄功能的是

A.调畅气机

B.调畅情志

C.促进骨骼发育

D.促进脾胃的运化

E.促进血液运行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主疏泄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

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②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

③调畅情志;

④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气之本”的脏是(2017)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正确答案JB

r答案解析J肺为气之本。

下列各项,不属肺生理特性的是

A.肺为华盖

B.肺为娇脏

C.肺气宣发

D.肺气肃降

E.肺朝百脉

(正确答案』E

f答案解析」肺朝百脉是肺的功能。

第二节五脏之间的关系

【考点直击】

1.心与肺的关系熟悉

2.心与脾的关系熟悉

3.心与肝的关系熟悉

4.心与肾的关系熟悉

5.肺与脾的关系熟悉

6.肺与肝的关系熟悉

7.肺与肾的关系熟悉

8.脾与肝的关系熟悉

9.脾与肾的关系熟悉

10.肝与肾的关系熟悉

11.肾与命门的关系熟悉

五脏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关系

心血载气并维持肺之呼吸

二、心与脾: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调

_________心血滋养维持脾运]

(主血)心II脾冬运化)

牌运化水谷精微化生心血

I心主而---------1推动血行----

—»|血液运行正常

脾统血----------血行脉道----

三、心与肝: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调节

四、心与肾: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