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1666-2019 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设计规范_第1页
DB11∕1666-2019 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设计规范_第2页
DB11∕1666-2019 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设计规范_第3页
DB11∕1666-2019 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设计规范_第4页
DB11∕1666-2019 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设计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号:DB11/1666—2019Codefordesignofurbanintegratedpassengertransferhub2019-10-12发布2020-04-01实施北京市地方标准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urbanintegratedpassengertransferhubDB11/1666—20192019北京前言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金路、周祥茵、赵克伟 2 3 3 3 3 4 4 4 5 7 7 7 9 Contents 2 3 3 3 3 4 4 4 5 7 7 7 9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 ListofQuotedStandards 1安全便捷、经济合理、绿色环保、技术先进的1.0.2本规范适用于北京市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城市综1.0.4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22.0.1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urbancomprehensivepasse2.0.2城市对外客运交通枢纽urba2.0.3城市内部客运交通枢纽urbaninternalpasse2.0.4换乘距离transfer2.0.5平均换乘距离averagetra33总体设计3.2.1枢纽客流预测应包括客流总量预测、交通方式分担率预测及各种交通方式间换乘客流3.2.2预测年限应以枢纽建成运营年为基准年,可分为初期、近期和远期。初期应为建成运3.2.3枢纽的综合利用应进行独立的客流预测,枢纽设计规模应考虑综合利用客流的影响。3.2.4枢纽设计规模应根据远期或客流控制期的客流量确定。3.3.1枢纽基地与含有易燃易爆物品场所的距离及与产生噪声、尘烟、散发有害气体等污染3.3.2枢纽基地标高应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并应满足城市防洪防涝相关标准的规定。3.3.3枢纽总平面应布局紧凑,近远期结合,并应符合下列规定:3宜设置出租车上落客区;上落客区应与换3.3.4枢纽总平面交通流线组织应符合下列规定:3枢纽车行流线组织流线不宜迂回、交叉4枢纽车辆和行人出入口应分别设置。44道路交通4.1道路设计4.1.1枢纽内部道路系统可根据枢纽交通功能分为循环路、联系路、场区路三个等级。循环220~304.2.1基地出入口设置应结合枢纽基地周边城市道路条件确4.2.3枢纽车辆出入口与外部道路平面交叉口道路红线交叉点的最小净距宜符合图4.2.3和表5A(m)----3.D值未考虑右转渠化采用导流岛的4.2.4枢纽车辆出入口宽度应根据车辆类别、道路缘石半径合理确定。出入口车道数量应根4.2.5基地出入口应设置过渡段,并不得影响外部道路交通。62323234.3.2小汽车上落客区车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1停车道车道宽度不宜小于3m,行车道车道宽度不宜小于3.25m;停车位长度不宜小于4.3.4铁路主导型枢纽应设置出租车蓄车区,公路主导型枢纽宜设置出租车蓄车区。出租车4.3.5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应符合下列75建筑设计卫生、防灾等条件,为乘客提供舒适的换乘环境,满足运营及5.1.2枢纽建筑设计应根据客流预测-注:1.通道内悬吊设施距地饰面垂直净高85.2.4换乘广场或换乘厅内用于交通换乘的使用面积应按下Qh————通过换乘广场或换乘厅的最高聚集人数(人i人均使用面积(城市对外客运交通枢纽不应小于2.3m2/人,城市内部客运Q————通过换乘广场或换乘厅的高峰小时换乘5.2.7受节假日影响客流量变化大的交通枢纽,应设置乘客临时滞留区域或缓冲区域。5.2.8枢纽内设置安检设施时应设置相对独立的区域,并预留乘客排队空间;安检设施数量5.2.9枢纽服务设施的分类配置标准应符合表5.2.9城市对外客运√√√○○城市内部客运○√○○○94服务人数应按公共厕所对应的换乘空间内最高聚集人数的0.5倍计算。1室内楼梯踏步宽度宜为300mm,并不应小于280mm;高度宜为150mm,并不应大于160mm。5每组供换乘使用的自动扶梯旁应最少并列设置一部楼梯供自动扶梯故障或检修时使1提升高度大于、等于4m时,应设上下行自动扶梯。在设置双向自动扶梯困难且提升高度不大于6m时,可仅设上行自动扶梯。2当自动扶梯提升高度小于、等于13m时,自动扶梯应一次提升。当自动扶梯提升高度大于13m时,宜分段连续设置;各段自动扶梯工作点间距不得小于9.0m,且自动扶梯速5.3.5供换乘使用的自动扶梯的梯级前缘,以及自动人行步道胶带上空与任何障碍5.3.7两台相对布置的自动扶梯工作点间距不得小于16m;自动扶梯工作点与前面影响通行的5.3.8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扶手带外缘与不得小于80mm,相邻交叉或平行设置的两梯(道)之间扶手带外5.3.10供换乘使用的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应符合现行北京市地方标准《重型自动5.4.1枢纽建筑的耐火等级地上部分不应低于二级,地下部分不5.4.3枢纽结合综合利用功能时,综合利用部分和枢纽部分应划分为不同的防火分区;安全5.4.4当枢纽换乘厅采用不燃材料装修时,其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应符合下列2设置在高层建筑的首层裙房,并且与高层部分划分为不同的防火分区时,不应大于5.4.5枢纽换乘厅内设置配套商业服务设施时,不得经营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甲、乙类物品属性的商品,并不得使用明火。地上换乘厅配套商业服务设施的建筑最近疏散门或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应大于40m;当换乘厅的平均净高不小于6.0m时,其5.4.7换乘空间中每层的房间疏散门、安全出口、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各自总净宽度应通5.5.1建筑采光、通风、保温、隔热、隔声和污染物控制等室内环境要求,应符合国家和地5.5.2建筑装修应采用防火、防潮、防6建筑设备6.1.2汇水面积较大的屋面宜采用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统。屋面雨水排水系统应有溢流设施。溢流设施的排水能力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有关6.1.3雨水设计宜根据降雨情况及场地硬化面积设置雨水收集、回用设施,并应符合现行地6.2.2枢纽建筑各类功能用房室内设计供暖温度宜按表6.2.2取值。6.2.3枢纽建筑地下换乘空间夏季室内空气计算温度,当采用通风方式时,应进行热平衡计3/(h.人)]---6.2.5枢纽建筑冷热源的选择应根据气候条件、能源政策、经济状况、周边市政设施状况等6.2.6大空间换乘区域空气调节系统的设计应满足节能要求,并符合下列6.2.7舒适性空气空调系统设计应使新风比可调,并应符合下列1一般空调区域,所有全空气空调系统可达到的最大总新风比不应低于50%;2人员密集的大空间的所有全空气空调系统,可达到的最大总新风比不应低于70%;送风量至少75%的排风进行能量回收。6.3.1枢纽建筑电气设计应执行现行国家及行业相关标6.3.3枢纽建筑的用电设备负荷分级应符二级负荷:长途公交到发车区、换乘厅正常照明、自动扶梯、非消防电梯、电能质量检测系统设备、乘客信息系统与标志系统设备、锅炉房设备、非消防当枢纽建筑机房及重要场所中有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负荷的设备时,直接为其运行服应低于二级负荷。有特殊要求的用电负荷,应根据实际情况及工艺要标准《交通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243的有关规定;室外照明应满足《室外照明干扰光限3走廊、楼梯间、厕所应采用半导体发光二极管(4应急照明应采用LED灯、紧凑型荧光灯、志照明应采用LED疏散指示灯。6.3.5枢纽建筑的照明控制应符合下2天然采光良好的场所,应按该场所的照度自动开关人工照明或调节照明照度。6.3.6枢纽建筑的电缆及敷设应符合现行国6.3.7标志标识系统、广告系统等特定功能系统供电应单独计量,独立控3机电设备及电气器件选用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标准规定的能效比标准和谐波限值;4综合利用、配套商业服务设施等区域应单独设置电能计量表。7枢纽信息化系统7.1枢纽建筑信息系统的设计应遵循开放性、先进性、集成性、可扩展性、安全性7.3枢纽中各交通方式的公共区域应配置基于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并宜与枢纽综合本规范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2《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4《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5《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6《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7《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921《综合客运枢纽智能化系统技术北京市地方标准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设计规范DB11/1666—2019 21 22 23 23 23 24 24 24 26 27 27 31 31 32 33 33 33结近年来各类城市综合客运枢纽设计经验,编制2术语2.0.2对外交通方式主要指铁路客运和公路客运。2.0.4对于对内交通方式的交通工具,如公交、轨道交通、出租车等,换乘距离起终点从站离起终点从相应交通方式的首个或最后一个服务设施算起,如出入口、3总体设计—3.2.4枢纽设计规模应根据远期或客流控制期的客流量确定。客流控制期是指枢纽运行过程3.3.2交通枢纽内车辆较多,积水后车辆损失较大;此外很多交通枢纽因站台设置需要,室3.3.3因为城市发展带有不确定性,所以为3.3.4枢纽主客流为枢纽日客流量最大的交通方式客流。4道路交通设施4.1.1调研中发现,枢纽内部道路系统缺乏或设置不合理,会造成枢纽占用外部市政道路资式的枢纽可考虑设置二级内部道路系统,联系路可直接与周边市政4.2.2本条根据《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69-95第枢纽车辆出入口设计应根据使用该出入口的车辆类别、车种比例、出入口形式等条件62本表适用于外部道路机动车两侧无非机动车道的情况。注:1表中数据均为直行条件下的出入口通行能力,其他形式进出应3长途车出入口通行能力含抬杆时间,长途车出口设计通行能力不含出续的时间,办理手续时间约30~35s。出口量生成大的出入口,当出口车道较多时,车辆容易交织,应当适当增加出入口过渡段长度。2344.3.1小汽车上落客区车道设计通行能力与车辆平均载客人数和车辆停靠时间相关,而车辆依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设计速度≤60km/h的大型车或混行车车道宽5建筑设计5.2.1本节所指换乘空间包含换乘广场、换乘厅、换乘通道等类似功能的交通空间。因左右的余量,因此3股人流的通道净宽为3×0.70)+(2×0.30=某种交通方式的换乘通道在其相关规范中有明确要求,则还需符合其交通枢纽的换乘厅不应低于此标准。此外,因换乘厅需要悬挂大量标识,需要400~600mm5.2.3本条所指最大通行能力为各种设施正常运营时的通行能力,如该设施兼作安全疏散使饱和度V/C比无明显高峰时段的交通短时间内大量退场的体无当坡道取代楼梯作为首要的通行设施时,可以将其视为水平ABCDEF人,因此单向人流通行的楼梯服务水平可采用E突较为显著,服务水平宜采用D级。5.2.4换乘广场或换乘厅内用于交通换乘的使用面积不包含安检、排队、候车等静态等候区依据美国交通运输研究委员会编著的《公共交通通行能力和服务质量手册(原著第2换乘广场或换乘厅的最高聚集人数与各种交通方式间的距离、行人步行速度及乘客换本规范给出了乘客通过换乘广场或换乘厅时间本条第2款中公交与轨道间的换乘距离为公交线路站台至轨道交往往难以控制在200m范围内。海市内环线内公交站点的服务半径,基本要求控制在300m左右。此外,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式适当采取增加垂直换乘的方式,缩短乘客水平换乘距离。如换乘距离在300m至600m之间,宜设置自动人行道作为辅助换乘设施。如换乘距离超过605.2.7受节假日影响客流量变化大的交通枢纽往往会产生大量突发客流,并可能会采取限流5.2.8枢纽安检、检疫设施的通行能力与安检、检疫的等级、设施类型、枢纽类型、乘客携带行李大小、数量等多种因素相关,因此应结合实际5.2.9信息查询系统包括指触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