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登高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第8课 登高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第8课 登高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第8课 登高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第8课 登高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登高导语:这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人们尊奉他是诗圣,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今天我们来品读通过他的《登高》,一起走近诗人杜甫,去领略一位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去体会一位天才诗人的艺术天赋。一、感悟课标新理念▲教材文题感悟【品思题目】古人喜欢登高,且有“登高必赋”的习俗,留下了不少名篇。《韩诗外传》卷七:“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山必赋,小子歌者何?’”《汉书·艺文志》:”“登高必赋”就成为古代大夫必备的才能之一,于是登高与赋诗就紧紧地连在一起。杜甫的《登高》作于唐代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客居夔州(今四川奉节)期间,当年吐蕃入侵,唐王朝内忧外患,诗人身患重病,生活困顿。重阳节登高望远,不禁悲从中来。诗歌通过写登高所见凄清的秋江景色,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逝、寄寓异乡的悲苦,全诗慷慨激昂,动人心弦。【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因曾居长安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肃宗时,官左拾遗。他的祖父是唐初的著名诗人杜审言。杜甫从小受着严格的诗书教育,学习非常刻苦。7岁开始学习写诗,到了14岁,就已经能够写出很好的诗了。2O岁以后,他曾三次出门游历,南到现在的江苏、浙江一带,北到河北、山东都有他的足迹。33岁那年,杜甫在河南洛阳遇见了当时已经是很有名的诗人李白,李白比杜甫大11岁,两人一见如故,建立了兄弟般的友谊。这次见面,给杜甫很大的影响。第二年秋天,他们在山东分手,不久,杜甫到了京城长安。他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期望为国家作一番事业。结果是“朝扣富儿们,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当时朝廷腐败,政治黑暗,统治阶级越来越奢侈腐化,杜甫虽然到处奔走,仍没有结果,生活越来越艰难。这时,他看到了社会的种种矛盾,思想也更同情劳苦大众。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彩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宇精炼,“为人性癣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主要作品为《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结为〈杜工部集》。

【作家背影】

名人对杜甫的评价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唐]元稹

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

——[宋]秦观

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诗

仙与诗圣的会面及交往唐朝是中国诗歌的故乡。

在唐朝,有两个伟大诗人的会面及交往一直吸引着后人关注的目光,也一直是众多唐诗研究者和唐诗喜爱者颇感兴趣的一个话题。这两个人就是分别被人们誉为诗仙的李白和诗圣的杜甫。

李白与杜甫于公元774年在东都洛阳相识,李白时年44岁,杜甫33岁。这两个伟大诗人的会面既是一种天意,又与两人各自当时的处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公元774年4月,李白在被剥夺翰林供奉职务,并被赶出京都长安之后,他为了求道去访问山东道士高天师,途经洛阳;同样是在这一年,杜甫应试落第后,也过了一段流浪的生活,此时正居住在洛阳,与李白邂逅。

当杜甫见到赫赫有名的李白时,立即就被李白那超群的仪表和风采所倾倒,以致于在以后的诗中,杜甫从未忘记提及李白。李白和杜甫相识后,两人就一同浪游各地,时间长达两年之久,在此期间杜甫受李白影响很大。如果从两人当时的年龄和经历来看,这种平等的交往,无疑是李白采取了主动的姿态,因为李白向来对年轻人热情相待,和谁都高兴地共饮,尽情地说笑。当然,这种交往的前提是李白很爱杜甫的才华,故能长时间与之相伴,游山玩水。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对于这两个伟大诗人来说也是如此。公元746年,李白与杜甫在同游齐鲁后,两人于鲁郡东的石门山分手。分手时刻,李白赠杜甫送别诗一首——《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言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林中杯。”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和杜甫为了惜别,两人持续饮酒多日,依依不舍,想到即将分手,各奔东西,行踪不定,彼此心中无限的思绪难以用语言表达,只好借酒消忧,默默干杯。这两个伟大诗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在这首诗中显露无余。

李白与杜甫分手后,两人就再未见面。但杜甫一生都在思念李白,期待有重逢之日,他思念李白的诗遗有15篇。而李白在与杜甫分手后,很快又结识了新交,后来他似乎再未提及杜甫,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他洒脱磊落的为人,当然,也有时难免会受到世人的误解。

纵观中国文学史,不少人对杰出而伟大的诗人李白与杜甫的会面及交往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其中我国学者闻一多这样说:“在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没有被这两个人的会面及交往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我们再逼紧我们的思想,比如说,晴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

中国是一个诗歌悠久历史的国度,而李白和杜甫又并列为代表中国的伟大诗人,只要他们的诗歌在中国还存在一天,那么有关他们之间话题就一刻都不会停止。【探寻背景】这首诗歌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所作。诗人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挈妇将雏,流浪漂泊,备尝生活的艰辛,直到唐肃宗广德元年(763年)。公元767年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然是一片混乱;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五十六岁的老人了,诗人肺病、疟疾、风痹、糖尿病发作,最后耳聋齿落,百病缠身,潦倒不堪。在夔州,山川雄壮,地势险要,高江急峡,古木苍茂,别有一番气象。杜甫在这里写下了很多歌颂山川和遣兴抒怀之作,以及咏叹名胜古迹的诗篇。而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诗。二、研习教材重难点▲语篇感知【语篇结构分析】诗的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用“风急”二字领起,写夔州的特定环境。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的后四句抒情。颈联,点出一个“秋”字。颈联中的“悲”和“独登台”不仅暗合首联的“哀”,而且表明了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尾联承接颈联,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悲秋苦恨之情。【语篇脉络梳理】▲语篇品读【重点语段品读】风急天高猿啸哀,渚=1\*GB3①清沙白鸟飞回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③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④浊酒杯。[注释]①渚:水中的小洲。②回:回旋,鸟盘旋飞翔。③百年:犹言一生。④新停:刚刚停止。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衷,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几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之时刚刚放下了浇愁的酒杯。[品味]首联颔联写景,萧瑟的秋天,在猎猎的秋风中,诗人登上高处,视线由远而近:随风传入耳畔的是长啸的猿声,穷日之所见的是清水白沙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这两联选用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猿鸟哀鸣,飞鸟徘徊,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此联中“风急”二句绝妙精炼,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如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秋”情绪展现于读者面前。“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状景逼真,意境雄浑。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自己的悲秋抒情作了铺陈,“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簌簌之声;日夜流淌的长江,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的感伤;颈联“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常作客”则表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面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宋人罗大经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出了诗人的衰叹。“艰难苦恨”四字,包含着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作者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

律诗一般都是中间两联对仗,而且对得自然妥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胡应麟《诗薮》内篇五卷中赞誉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还称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好诗。

[体会]品读这首诗,站立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兀立高台的穷儒形象。然而,作者之情,悲郁深沉而并不过分,凄苦冷落而不见消沉。留给我们是一种更为广阔的思考天地:全此诗虽是一首悲歌,但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凉和消沉,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两联的写景并后两联的抒情张本,写秋景,物象含蓄,极富特征,特别是在颈联才点出“秋”字,表明诗人构思用字的精妙。后两联的抒情将国家的现实和诗人遭遇联系起来,感情表露得深沉、旷远,表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力。【疑难问题探析】1.首联、颔联写了哪些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首联采用画面叠合,用高度凝练的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渚清沙白,风急天高,猿啼悲哀,飞鸟回翔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意境极雄浑高远。然而,“哀”字具千斤之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沉郁悲哀,为画面增加了不尽的悲怆意味,让景有了浓重的感伤色彩。颔联视野变化,聚焦广阔自然:无穷的落叶和不尽的长江,滚滚而来,使得肃杀凄凉的秋景更加气势宏大,境界旷远。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磅礴的气势。2.诗中的写景,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感,有怎样的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四句写景,有力地烘托了诗人的心情,写出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悲秋之意,但这种悲愁之情却渗透在具体的画面之中。诗中自然景物,猿啼声充满着一种凄哀的情调;那滚滚的长江,萧萧的落木,盘旋的飞鸟,冷清的小渚,也无一不起着渲染环境气氛、烘托诗人情绪的作用。“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更何况眼前这一片凄凉肃杀的景色?自然更使得诗人触景生情。而这种心理活动与感情变化,又反过来加深了景物的感情色彩。3.颈联中诗人的“悲”、“独”两种情怀的内涵是什么?“悲”和“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抬头观景,低头思索,这就把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重,这是古人诗文的永恒主题。诗人目睹苍凉的秋景,不由地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无限悲愁之感。“万里”“百年”与上联“无边”“不尽”有着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独”指诗人独知此宇宙与人生之悲怆,独自承担此苦难的情怀。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义,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病苦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语篇鉴赏【语篇整体赏析】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全诗语言精练,词约意丰。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笔下富于声色。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这里状景逼真,意境雄浑绵邈。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寄情山水,物我合一。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簌簌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陶道恕)三、开拓学习新视野品味语言之美[含英咀华]延伸阅读·杜甫名句辑录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聆听名作弦音[导语]诗圣是位苦寒诗人,写他的文字实在是太多了。如何择取一点深发开去,给文字更多的包涵,让读者把握他的博大精深,这篇文章是个很好的范例。[美文经典]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