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阅读专项-语言赏析题突破方法》讲义_第1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阅读专项-语言赏析题突破方法》讲义_第2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阅读专项-语言赏析题突破方法》讲义_第3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阅读专项-语言赏析题突破方法》讲义_第4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阅读专项-语言赏析题突破方法》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言赏析题突破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章语言阅读及考查的要求是:“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在平时的文本教学中,语言的品味赏析是学习训练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平时的测试和中考中,语言品味赏析题也必考的内容,也是学生失分最多的题型之一。语言赏析题是指对阅读文段的语言进行赏析、品味的试题。学生遇到这样的题目往往脑子一片空白,无从下手,关键是没有掌握品味赏析的方法。我们将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进行语言品味赏析。

题型分析:语言赏析类题意在考查综合语境理解词语或句子含义的能力。可采用由表及里的方法进行赏析。首先看该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还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手法,还是句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然后看运用这些手法或词语使该句形象地写出了什么内容,最后要结合上下文有关情节或文章表达的感情、主旨等答出该句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情感。

当然,对于句子的赏析不只是这两类,只要我们耐心分析例题,细心循其规律,就不难找到解题思路。不过,大家应该注意:无论哪种解题思路,无论从哪种角度赏析句子,都要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中心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答题的步骤

回答赏析题的步骤大致分三步:

1.形式上运用了哪些技法?(修辞、写作手法、表达方式)

2.运用这些技法写出了什么内容?(意思、含义)

3.在文章内容、结构、主题上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即是否突出了、增强了、烘托了内容)?答题必备的知识同学们要熟练掌握各种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在文章中的作用,只有这样,答起题来才会得心应手。

下面对此做一简要的概括,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修辞方法

比喻: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拟人:把……人格化,使之更形象,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

排比:增强语势,使语言更有表现力,表达得更有气魄。

引用:使内容更丰富、准确、深刻。

夸张:突出所要表达的事物。(大、小、高、低等)

反语:增强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对偶: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使语言更有表现力。

反复:强调“XX”内容,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设问:提醒人们对“XX”内容的思考,或者突出强调“XX”内容。

顶针、互文:整齐美、回环美、音乐美。

(二)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1.描写:

(1)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肖像,作用是表现人物性格,突出中心。

(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提供背景和场所;②烘托人物、渲染气氛;③暗示人物性格;④暗示人物心情;⑤推动情节的发展。

(3)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表现故事的时代背景,表现中心思想。

2.记叙文中的议论的作用: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3.记叙文中的抒情的作用: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

(三)写作手法

象征:借具体事物来体现某种精神品质。

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铺垫:为下文打下伏笔。

衬托:为更好地将作者的表达意图表现出来。

对比:突出另一方面。

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为突出后者。

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以小见大:通过细微的事情表现……(文章主题、中心或是其它的东西)

当然,还有许多表现手法,这里不能一一累述。同学们一定要记住的是:不论作者采用什么写作手法,都是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把握住这个原则,就能立于不败之地。赏析角度一、

从用词的角度赏析二、

从修辞角度赏析三、

从句式的角度赏析四、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五、

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六、从衔接照应的角度品味赏析

赏析格式:手法+效果+内容+情感具体分析一、

从用词的角度赏析赏析文学作品中优美、精彩、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可以从词语的角度来分析,一般可从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成语等入手。(动词能准确地抓住事物的动态;形容词能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所要描写对象的状态;副词则强调了所要描写事物的特点;叠词则增添语言的音韵美。特别要注意词语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词语。)对这些关键性词语的赏析准确、到位了,也就完成了对句子的语言赏析。

例: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的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赏析:本句用“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雪地捕鸟的全过程,也写出了儿童捕鸟时兴奋、惊喜之情,乐在其中。答题格式:。。。。。。词表现了(揭示了、突出了)。。。。。。准确或生动或形象或富有情趣。。。。。。二、

从修辞角度赏析

基本格式:修辞手法+内容+效果(表意效果和语言效果)

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可以从修辞方法的角度来分析,一般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反复句、夸张句、设问句等,体味其作用。答题时一般要紧紧扣住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但答题时还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泛的。

(1)

比喻句作用:使被描写的人、物、理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或描绘)了。。。。。。(对象)的。。。。。。特点。)

(2)

拟人句作用:突出形象特点,表达感情色彩,使语言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点。)

(3)

排比句作用:增强语势、加强语气、突出语意,有一气呵成之感,增强感染力。(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点。)

(4)

设问句作用:突出语意,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使行文富于变化。(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点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句作用:强调、突出。。。。。。语意,加强语气、语势,表达强烈感情,增强感染力。

(6)

反复句作用:突出事物。。。。。特点,强化感情,增加表达的层次感和韵律感。

(7)

夸张句作用:突出被描述事物的。。。。。。特征,强化感情,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8)

对偶句作用:把。。。。。的语意表达得更完整、透彻,增强语言的音乐美、节奏感和感染力。{(5)、(6)、(7)、(8)种修辞的答题格式是:方法(手法)+内容+效果}

示例:

朱自清《春》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花色鲜艳美丽的特点。

三、

从句式的角度赏析

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还可从句式的角度来分析,句式的类型有:感叹句、疑问句(包括反问句、设问句,这两个句子都是无疑而问的)、祈使句、陈述句(包括肯定局、一般否定句、双重否定句)、长剧和短句、骈句{或叫整句}(包括排比句和对偶句等)和散句。

如感叹句情感强烈,疑问句发人深思;长句层层髹饰、表意严密,短句节奏鲜明、简洁有力;整句结构匀称、音韵和谐、气势贯通,散句错落有致、自由活泼、富于变化。

注意:对于句式的单独考查目前不算多,常常是与其他赏析角度相融合,我们平时要注意加强积累。我们还需对各类句式的特点和表达效果都了然于心,才能在纷繁复杂的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四、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

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还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入手进行赏析,基本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往往考查较多的是描写句、议论句和抒情句。(特别侧重对描写方法作用的考查)下面我再具体分成几个角度分析:

(1)从表达方式赏析(基本格式是:运用……表达方式+表现事物的特点或观点或情感或与所描写对象的关系等。)

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赏析:这句话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作者先忧后乐的远大政治抱负。

(2)从人物描写方法赏析(人物描写方法有: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细节描写;还有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结合等)

基本格式是:此句运用。。。。。。描写方法,表现了(刻画了)。。。。。。的。。。。。的性格特点,准确或生动形象或富有情趣地。。。。。。

(3)从环境描写方法入手赏析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是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故事背景,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衬托人物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化作品的主题等。

(答题范式:这是。。。。。。描写,起。。。。。作用,烘托(渲染、交代、推动、衬托)了。。。。。。)

例: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又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赏析:这是自然环境描写,起烘托作用,烘托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五、

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

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还可以从表现手法入手进行赏析。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夸张、拟人、衬托、铺垫、伏笔、设置悬念、误会、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以小见大、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移情于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虚实结合、联想、想象、抑扬结合(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首尾照应、承上启下、叙议结合(先叙后议、夹叙夹议)、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反讽手法等。

例:茅盾的《白杨礼赞》:“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赏析:文章开头第一句话点明“不平凡”,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例:臧克家《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赏析:开头运用鲜明的对比评价两种人截然不同的生与死。六、从衔接照应的角度品味赏析

重点句子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所以我们必须根据句子的位置和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句子在结构上和内容上的作用。

1)

文首句作用: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总领全文)。

(2)文中句作用: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启示下文。

(3)文末句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例、鲁迅的《故乡》第三段:“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赏析:这句话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心绪由悲凉变得沉重。

答语言赏析题时有三点注意事项:(1)

审清题干明题意。

就是要分析题干要求包含几层意思,其中透露了哪些信息,要赏析的语言一般都有一定的特色,我们在赏析的时候要明晰题干的要求,看看要求是从炼字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还是从表达方式赏析,或者是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等。只有搞清题意,我们才能更好的按要求答题,少走弯路,切中要害。

(2)

回扣原文明思路。

任何语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存在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所以答题前首先要对文章内容整体感知,然后结合题目要求,确定赏析角度,找准切入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挖掘文中的美点、亮点、感点、妙点来思考,要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回扣原文,找出题干考查点的出处,根据特定的语境进行赏析。(3)

斟酌语言重规范。

在解答语言品味赏析题时,常见的一种情况是:确定了赏析角度,也明确了答题思路,却总是不能得高分。原因很简单,答题格式不规范,答题要点有遗漏,答题语言不完善。一般来说,作品的赏析要讲究一定的格式,要先答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再通过文章的内容来支撑。先总说,再分说;先概括说,再具体说。当然题目情况不同,具体答题情况也不同。答题还要注意语言的连贯,要表达出自己对句子的真切体会或感受。

小试牛刀:秋之韵连绵的秋雨不断的下着,下得是那样深沉,那样持重,那样别有韵味儿,既像踱着方步,潜心思考着的哲学家,又像品饮着香茗,填词作赋的诗人。既不是春雨那种随风而来稍纵即逝的轻飘和小气,也不是夏雨的那种山雨欲来的喧嚣和鼓噪,就那样静静的下着,每一点每一滴,你几乎可以看到它的飘落痕迹,听得到它落在地上、树上和房子上的声音。天气就在这一点一滴中变凉,秋色就在这一场场秋雨中变换着景色。而无论如何变换,秋天之于我,都是最美的风景。不必说香山的红叶,陶然亭的芦花,潭拓寺空灵悠远的钟声,更不必说二十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就单是北方秋日的田园和农家院落就有无限的景致。秋蝉是夏的歌者,当它收起琴瑟,也就听到了秋天的脚步。但你绝对还感受不到半点的凄凉和萧瑟,农作物丰收的景象和庄稼人脸上按耐不住的成就感总是这里最耀眼的风景。那是怎样一种视觉冲击呢?我想在秋高云淡的日子,整个田园就应该是一幅浓墨重彩、巨大恢宏的油画吧!金太阳一般的向日葵,火烧云一般的红高粱,黄橙橙已然散发了幽香的稻禾,红玛瑙一般渗着甜蜜的金丝小枣……收秋种麦,庄稼人的希望,在这秋日里收获,在这秋日里播种。而在阴雨绵绵的日子,整个村庄都笼罩在雾霭里,那种朦胧、静谧的印象,就绝对是一幅水墨写意画了,个中味况就完全由着你的审美和心情了。我独自一人,在这样的日子,徘徊在画中的小路上,聆听天籁般秋叶飘落的瞬间,感知收获的喜悦,那是怎样的一种意境和韵致呢?中考语言赏析模拟题:请从语言角度赏析文中划直线的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3分)答:

超重那天到机场送人,飞往法兰克福、伦敦、罗马和巴黎的航班,密集得像雨点似地挤在一起。大概正赶上暑假结束,大学开学在即,到处可以看到推着装有大行李箱推车的学生们,送行的父母特别多。候机厅里,家庭的气息一下子很浓,像是客厅,相似的面孔不停地在眼前晃动。

站在我身边的是一位面容姣好的中年妇女,只见她伸长了脖子,把望眼欲穿的心情赋予人头攒动的前方,眼神有些茫然和牵挂。不一会儿,我看见一个大小伙子推着行李车,气冲冲地向她走来,没好气地对她嚷嚷道:“都是你,让我带,带!都超重啦!”只听见她问:“超了多少?”语气小心,好像过错都在自己的小孩子。“10公斤!”只有儿子对母亲才会这样肆无忌惮,大吼大叫。听口音,是南方人。

于是,我看见母亲开始弯腰蹲了下来,把捆箱子的行李带解开,打开箱子。那是一大一小米黄色的两个名牌箱。儿子也蹲下来,和母亲一起翻箱子里面的东西,首先翻出的是两袋洗衣粉,儿子气哼哼地嘟囔着:“这也带!”然后又翻出一袋糖,儿子又气哼哼地嘟囔一句:“这也带!”接着把好几铁盒的茶叶都翻了出来:“什么都带!”母亲什么话都没说,看儿子天女散花般把好多东西都翻了出来,面前像是摆起了地摊。最后,儿子把许多衣服和一个枕头也扔了出来,紧接着下手往箱底伸了,只听见母亲叫了声:“被子呀,你也不带了!”

我有些看不过去,走了两步,冲那个一直气哼哼嘴噘得能挂个瓶子的儿子说:“10公斤差不多了,你东西都不带,到了那儿怎么办?”儿子不再扔东西了,母亲站了起来,一脸忧郁。“先去试试再说。”我接着对那个儿子说。他开始收拾箱子,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儿子推着行李车走了,我问那位母亲孩子去哪里,她告诉我去英国读书。她脚下的那些东西都散落着,稀泥似地摊了一地。

这时,我身旁另一侧,又有一个女孩推着车走到她的父母身边,表情几乎和那个男孩一样气哼哼的,把车使劲推到她父亲的脚前,说了句:“严重超重!”父亲和刚才这位母亲一样,立刻蹲下身子,替女儿打开行李箱,我一看,箱子里几乎全是吃的东西,而且全是麻辣食品,不用说,来自四川。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女儿站在那里,用手扇着风,摸着脸上的汗,说着:“这都是我想带的呀!”这让父亲为难了,倒是母亲在旁边发话了:“把那些腊肠都拿出来吧,那玩意占分量。”父亲拿出了好几袋腊肠,又拿出好几管牙膏、一大罐营养品和几件棉衣,再盖箱子的时候,鼓囊囊的箱子瘪下去一大块。女儿风摆柳枝般推着车走了,我悄悄地问母亲这是去哪儿,她说是去法国读书。

独生子女的一代,理所当然地觉得可以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养儿方知父母恩,他们还没到明白父母心的年龄。殊不知超重的不仅仅是物品啊!中考语言赏析模拟题: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⑴只见她伸长了脖子,把望眼欲穿的心情赋予人头攒动的前方,眼神有些茫然和牵挂。

⑵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

系在风筝线上的童年①时令正是仲春。大地挣脱了冬的纠缠,不觉之中已经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的绿意。仰望晴空,偶见数点风筝,袅袅娜娜地飘挂天际,使我蓦然忆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瞩望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缕牵出了我的童年。

②在乡下,三月的剪剪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我们这些颠跑在蓊郁麦田里的孩子,摔打惯了,是不知道什么叫做冷的。何况又常把嬉笑系在风筝线上,即便有些寒意,也早被如火的童心熔化掉,让野气的笑声赶跑了。

③人们都说,男孩子手笨,女孩子手巧。可是不是吹,我们男孩子虽未能绣出花团锦簇的衣冠,却从手中飞出过巧夺天工的风筝。嗨,做风筝可不像女孩子学针线,有的是时间,有的是专人指教。我们男孩子可整天像贼撵一般忙的脚不沾地。常常趁放学之后的间隙,三五个凑在一处无人知晓的角隅,或干脆跑到野外去,因为家里的大人是不让我们摆弄风筝的。

④我们偷偷找来竹篾,要那种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把竹子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用细绳子细线系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骨架。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处,唧唧喳喳商量一阵,就各出心裁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他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完全可以与女孩子织成的锦绣相媲美。然后用大团大团的作放线,一头儿系在风筝上,一头儿缠在一个线拐子上。这些线来的可不容易呢,是我们这些“男子汉”低三下四、求爷告奶,甚至向小姑娘一连串喊上十声“好姐姐”才弄到手的。

⑤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勾得酸了的头,开始放吧。喝!风筝!全是风筝!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迤逦的大道旁,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的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我们的心醉了。

⑥更叫绝的要数晚上。皓月高悬中天,大地一片静谧。夜色朦胧。我们几个小伙伴偷偷溜出来一叽咕,便带了心爱的风筝到村头田边——但不去有坟茔的地方,虽说不怕,可终究有些煞风景。风筝纸是涂了闪金光的东西,还要想法把一段蜡头或一捻沾了油的棉絮系在尾巴上,放飞时一点燃便像飞机尾翼上的信号灯一样闪烁。这通常极难放。因野外有风,蜡烛又不顶风,所以总是熄灭。但是,偶有成功的时候,那风筝放起来就别有情趣,

“信号灯”明灭闪烁,随风筝飘飘洒洒,也把一颗颗童心送上神秘的高空,如醉如痴。

⑦风筝也有赌气的时候。有时候明明飞起来了,却偏偏任你如何摆布它总要往地上栽。这时的小伙伴们绝不会张飞似的环眼圆睁,一脚踏翻它的。大家总是小心翼翼地检查一番,找出毛病,对症下药。随着欢呼声,风筝重又飘然升起。放到得意处,猛不防风筝也会断线,摇头晃脑地越飘越远。我们拉着断了的风筝线,不胜惋惜……

⑧韶光如流。虽说童年已经悄然离去,可风筝的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使我常常捡回那逐渐远去的记忆。

⑨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15.第⑦段文字中,有许多句子写的传神精妙。试选取一句进行赏析。(字数100字以内)(4分)答:祖母的呼唤牛汉①在一篇文章里,我说过“鼻子有记忆”的话,现在仍确信无疑。我还认为耳朵也能记忆,具体说,耳朵深深的洞穴里,天然地贮存着许多经久不灭的声音。这些声音,似乎不是心灵的忆念,更不是什么幻听,它是直接从耳朵秘密的深处飘响出来的,就像幽谷的峰峦缝隙处渗出的一丝一滴丁冬作响的水,这水珠或水线永不枯竭,常常就是一条河的源头。耳朵幽深的洞穴是童年牧歌的一个源头。②我十四岁离开家以后,有几年十分想家,常在睡梦中被故乡的声音唤醒,有母亲急促而沉重的脚步声,有祖母深夜在炕头因胃痛发出的压抑的呻吟。几十年之后,在生命承受着不断的寂寞与危难时,常常能听见祖母殷切的呼唤。她的呼唤似乎可以穿透几千里的风尘与云雾,越过时间的沟壑与迷障:“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成汉是我的本名。③童年时,每当黄昏,特别是冬天,天昏黑得很突然,随着田野上冷峭的风,从我们村许多家的门口,响起呼唤儿孙回家吃饭的声音。男人的声音极少,总是母亲和祖母的声音。喊我回家的是我的祖母。祖母身体病弱,在许多呼唤声中,她的声音最细最弱,但不论在河边,在树林里,还是在村里哪个角落,我一下子就能在几十个声调不同的呼唤声中分辨出来。她的声音发颤,发抖,但并不沙哑,听起来很清晰。④有时候,我在很远很远的田野上和一群孩子们逮田鼠,追兔子,用锹挖甜根苗(甘草),祖母喊出第一声,只凭感觉,我就能听见,立刻回一声:“奶奶,我听见了。”挖甜根苗,常常挖到一米深,挖完后还要填起来,否则大人要追查,因为甜根苗多半长在地边上。时间耽误一会,祖母又喊了起来:“狼下山了,狼过河了,成汉,快回来!”偶然有几次,听到母亲急促而忿怒的呼吼:“你再不回来,不准进门!”祖母的声音拉得很长,充满韧性,就像她擀的杂面条那么细那么有弹力。有时全村的呼唤声都停息了,只我还没回去,祖母焦急地一声接一声喊我,声音格外高,像扩大了几十倍,小河、树林、小草都帮着她喊。⑤大人们喊孩子们回家,不是没有道理。我们那一带,狼叼走孩子的事不止发生过一次。前几年,从家乡来的妹妹告诉我,我离家后,我们家大门口,大白天,狼就叼走一个两三岁的孩子。狼叼孩子非常狡猾,它从隐秘的远处一颠一颠不出一点声息地跑来,据说它有一只前爪总是贴着肚皮不让沾地,以保存这个趾爪的锐利。狼奔跑时背部就像波浪似的一起一伏,远远望去,异常恐怖。它悄悄在你背后停下来,你几乎没有感觉。它像人一般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