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品读儒者之志【教学设计思路】《论语》是我国儒家文化的经典著作,其中蕴含着孔子及其弟子思想的精髓。《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记录了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言志”的一段对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弟子们一起畅谈理想的情景。如何通过对这段对话的品读,让学生深入把握孔子及其弟子的相关思想,并从中获得如何“立志”“求志”的启示?该教学设计从“立德树人”出发,结合《论语》中的相关语录和有关材料,通过“问志—明志—品志—析志—启志”几个环节,引领学生在把握孔子四位弟子志向的内涵,品读四位弟子志向的价值,探究孔子“哂由”“与点”的原因的过程中,深入把握孔子及其弟子的志向追求,体悟孔子修身治国的理念、安贫乐道的境界和洒脱自在的情怀。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联系自我,结合时代需求,树好少年之志,塑造健全人格。【教学目标】通过探究孔子四位弟子“志”的内涵和独特价值,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结合时代需求和个人特征确立自我志向,培养学生的时代担当精神。通过探究孔子“哂由”“与点”的原因,帮助学生理解孔子志向,体悟孔子修身治国的思想和安贫乐道的境界,启发学生在“求志”中塑造健全人格。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构建《论语》中相关语录间的联系,把握《论语》中的相关思想,从而帮助学生掌握阅读《论语》整本书的方法。【教学环节】一、“问志”环节——询问学生志向,激发学生思考。设计意图:询问学生的“志向”,激发学生对“立志”“求志”的思考,引入对“品读儒者之志”的学习。环节设计:创设情境,激发思考,引入学习。1、教师提问:同学们好!很高兴和大家相聚在文昌中学。我来自北京,你们在海南。我前天刚乘飞机落地这片美丽的土地,你们已经在此求学修身十余载。对于你们而言,我只是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然而我却相信,有一些东西能跨越时空的距离,把人们的灵魂紧紧联系到一起。比如,志向和追求。《说文解字》曰:“志,意也。从心,之声。”朱熹解释“志”为“心之所之”。也就是说,“志”是我们内心最向往的东西。生活在海南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同学们有什么志向呢?大家在“求志”的过程中,又遇到过什么困惑呢?请两位同学来谈谈。2、学生回答:谈己志,及“求志”中遇到的困惑。3、教师总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在追求“志”的过程中,也会遇到种种问题与困惑。作为少年的我们应该如何立志,又如何“求志”呢?2500年前,孔子和他的弟子也有过一场关于“志”的对话,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他们的“言志”现场,一起来品读其中的“儒者之志”,相信这场关于“志”的对话能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启迪。二、“明志”环节——分析句子内涵,明确弟子志向。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四位弟子“言志”的句子,把握弟子们“志”的内涵,为后面探究四位弟子志向的价值做好铺垫。环节设计:结合句意,分析内涵,概括志向。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言志”的句子,概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位弟子的志向。【屏幕投影】子路: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求: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2、学生回答3、教师总结子路之志:志在治理中等大小的诸侯国,拯救国家于内忧外患,使百姓有勇气,知规矩,注重军事力量。冉求之志:治理一方小地域,注重民生,偏重“足民”,使老百姓衣食富足。公西华之志:做一个宗庙祭祀或者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时的司仪,偏重于具体场合下“礼乐”的施行。曾皙之志(两种解读):诗意栖息、清静无为说:暮春出游,沐浴吹风,涤荡身心,歌以怡情,风雅诗意。这是一种超越功利世俗,天地万物一体,寄情自然的审美理想。礼乐教化、天下大治说:暮春时节,农耕已成,春风拂面,天下太平,礼乐之行,其乐融融。曾皙追求的是一个礼乐文明高度发展的太平盛世图景。三、“品志”环节——品评弟子志向,探究独特价值。设计意图:通过争鸣春秋争霸背景下,你更欣赏谁的志向,把握孔子四位弟子各自志向的独特价值和意义,为思考当今时代,我们当如何“立志”做铺垫。环节设计:争鸣品评,探索价值。1、教师提问:孔子四位弟子各有其志,在春秋争霸,礼崩乐坏的背景下,你更欣赏谁的志向?为什么?请结合春秋时代背景和《论语》中的相关语录谈谈你的看法。【屏幕投影】①春秋背景: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大权旁落,礼崩乐坏,诸侯国互相征伐,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人民生活疾苦。春秋中后期,诸侯国内部贵族势力强大,开始向国君争夺权力。而新兴的诸侯大国,先后取得霸主地位。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之,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次,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②相关语录及材料:子路:有勇知方——好勇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冉有:足民俟礼——有经济才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公西华:宗庙会同,为小相——长于祭祀、宾客之礼1.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2.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3.齐鲁“夹谷之会”。曾皙:太平盛世,诗意人生——鲁之狂士,好弹奏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2、学生探讨3、教师总结:四位弟子的志向都有各自独特的价值。子路尚勇,所以先勇后方。春秋争霸时期,战乱频繁,子路把培养“勇”放在首位,把百姓都变成讲求“义”,在国家危难中能挺身而出的人,先壮大国家的军事力量,再讲礼教规矩,这非常有现实主义眼光;冉求很有治国才能,尤其是有经济才能,所以他志在“足民”。这里除了体现出孔子“先富后教”的理念,也彰显出战乱中儒家关注民生、仁者爱人之心;公西华擅长祭祀、宾客之礼,所以他志在为“小相”。在“八佾舞于庭”“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祭祀、“会同”时守礼可以起到一定的匡复社会秩序,维护人伦之道和维护国家尊严的作用;曾皙追求的是一种太平盛世下洒脱恣意的诗意生活,他描绘的图景实则是孔子追求的“大同社会”的折射。“大同社会”中,“天下为公”,人人爱人,各有所归,社会秩序井然,民风淳朴。其价值是为春秋乱世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从某种意义而言,曾皙之志可以引领人们朝着一个儒家的理想国而努力,而其他三位弟子的志向则侧重于对社会某一具体领域的贡献。清代学者张履祥用一段话很好地诠释了这四者的关系,“四子侍坐,固各言其志,然于治道亦有次第。祸乱戡定,而后可施政教,初时师旅馑,子路之使有勇知方,所以勘定祸乱也。乱之既定,则宜阜俗,冉有之足民,所以阜俗也。俗之既阜,则宜继以教化,子华之宗庙会同,所以化民成俗也。化行俗美,民生和乐,熙熙然游于唐虞三代之世矣,曾皙之春风沂水,有其象矣。”。可以说,对于孔子追求的“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曾皙之志和其他三位弟子之志都必不可少,他们共同形成合力,方能构筑儒家理想的社会大厦。四、“析志”环节——分析“哂”“与”原因,把握孔子思想。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孔子“哂由”“与点”的原因,把握孔子政治追求,体悟孔子修身治国的思想和安贫乐道的境界,为思考如何“求志”做铺垫。环节设计:结合语录,深度探究,宏观构建,把握思想。(一)探究:孔子为何“哂由”?1.教师提问:诸弟子谈志,孔子为什么独“哂由”呢?请结合文本中的内容和以下《论语》中与“礼”相关的语录,发表观点。(提示:注意构建语录间的联系,思考“礼”对个人修身和治国之间的关系。)【屏幕投影】与“礼”相关的语录(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论语·学而》)(4)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5)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2、学生探讨3、教师总结孔子“哂由”,关键在“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其中的逻辑关系是,“其言不让”所以无法“以礼治国”,这揭示了孔子思想中,身修方能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子路本身不谦逊,三年内就想让百姓“有勇知方”,这说明子路自身修养还不够,还需要用礼来进行约束和规范,故而不可能做到“为国以礼”。那么“礼”为什么能帮助人们立身,最终得以“治国”呢?我们来参看老师画的这张礼的体系图。孔子说,恭敬而无礼就容易劳累,谨慎而无礼就容易畏缩,勇猛而无礼则容易闯祸,直率而无礼则容易尖刻伤人。所以,“礼”可以通过外在的规范使人的品格达到一个中正的状态,从而不背离正道,成为文质彬彬,内外兼修的君子,这就是个人的“和”。通过修身成为君子之后,再把“礼”推行于天下,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都各就其位,各尽其职,社会也就有秩序了。这时再用礼来教化百姓,百姓才能“有耻且格”,达到子路所说的“知方”的状态。孔子认为要用礼来治国,但如果没有真正地做到礼,光说用礼让治国,只不过是徒有其表罢了。子路自己都没有达到礼的要求,却谈以礼治国,孔子觉的是很可笑的。所以,他这一笑,包含着一层教化的意思,就是告诉子路,你不要说大话,要先修身,修身了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你的“志”。同学们注意,《论语》是语录体,且语录和语录之间在排列上又缺乏体系,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学会进行整合归类,按专题把它们进行一个梳理,并在这个过程中,深入把握孔子的思想,这是阅读《论语》的方法。(二)孔子为何与点?1、教师提问:孔子为什么“与点”?这个问题,同样需要勾连孔子的相关语录来理解。请同学们把对曾皙志向的几种解读与孔子的相关语录连线,并说明理由。2、学生探究:连线并说明理由。3、教师总结孔子“与点”,有多重原因。其一,孔子有追求“大同社会”的理想,这对应了“太平盛世说”。其二,孔子强调“游于艺”,对“礼乐”学习采取的是一种愉悦游憩的态度。这对应了“礼乐教化说”。其三,孔子在周游列国多年,却没能推行他的政治理想时,曾发出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感叹,产生过想摆脱尘世,清静无为的想法。这对应了“清静无为说”。其四,孔子曾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表现出一种安贫乐道,洒脱自得的生活境界。这对应了“诗意栖息说”。关于孔子“与点”的原因,专家们也有不同的说法。比如:【屏幕投影】杨树达:“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所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朱熹:“乐己所居之位,乐己日用之常,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俟矣,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钱穆:然孔子则寄慨于道大而莫能用,深惜三子者之一意于进取,而或不遇见用之时,乃特赏于曾晳之放情事外,能从容自得乐趣于日常之间也。……可见孔子当时与点一叹,乃为别有心情,特为子路、冉有、公西华言之,使之宽其胸怀,勿汲汲必以用世为务也。对于以上种种观点,我们应该综合孔子一生的选择来参考,孔子毕生追求礼乐治国,为政以德,但最终并未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他也没有选择归隐,而是安贫乐道,转而通过传道授业和“删诗书,定礼乐”等学术活动来推行自己的思想。其实,在进与退中,孔子给我们呈现了一种伟大的仁者人格,如老师画的这幅八卦图:冯友兰把儒家的境界称为“道德境界”,这就是在追求“志”的过程中,进能够兼济天下,退能够修身完满。所以,孔子所欣赏的“志”不仅仅是一种对社会理想的追求,也是对人格理想的追求。美好的人生应该是既有社会价值的追寻,也有审美理想的寄寓,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拥有诗意,与天地自然一体,哪怕是在追寻志的道路上遇到困境,也能守住心中的道,从而自得其所,洒脱自在,以另一种方式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五、“启志”环节——联系自我、时代,畅谈“志”之启悟设计意图:汲取儒家思想精髓,联系自我,思考在“立志”“求志”方面获得的启示,培养学生的时代担当精神,塑造健全人格。环节设计:联系自我,畅谈启示。1.教师提问: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今天我们穿越时空,在这里品读儒者之志,同学们在“立志”与“求志”方面获得了哪些启示呢?请结合自我之志,谈谈感受。2.学生交流3.教师总结立志方面,我们既要结合自己个人的兴趣、才能,也要结合时代的特征,社会的需求,把个人的追求与国家的发展,人类的幸福紧密结合起来。如,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是如此。“求志”方面,儒家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