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_第1页
浙江省金华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_第2页
浙江省金华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_第3页
浙江省金华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_第4页
浙江省金华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华十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二地理试卷注意: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答案必须做在答题卷上,否则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都只有一个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气候季节划分”标准规定:若日平均气温连续5日的平均值≥22℃,则以对应的日平均气温序列中第一个≥22℃的日期作为夏季起始日。读某地2024年3月20~29日的日平均气温及连续5日平均气温(单位:℃)统计表,完成下面小题。日期(月日)32032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某站日平均气温18.619.621.622.625.524.724.323.524.023.6连续5日平均气温////21.5822.823.7424.1224.424.021.该地2024年夏季起始日为()A.3月23日 B.3月25日 C.3月27日 D.3月29日2.2024年该地迎来1961年以来最早的“气候入夏日”,其直接原因是()A.大量砍伐森林 B.燃煤取暖增温 C.城市热岛效应 D.全球气候变暖【答案】1.A2.D【解析】【1题详解】由材料信息“若日平均气温连续5日的平均值≥ 22℃,则以对应的日平均气温序列中第一个≥ 22℃的日期作为夏季起始日”,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标准,夏季起始日需满足连续5日的平均气温的平均值≥22℃,并且取第一个达到此条件的日期。从表中数据看,连续5日平均气温首次超过22℃是在3月23日开始的,其平均值为22.6℃,A正确,BCD错误。故选A。【2题详解】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季节性温度界限发生变化,是导致2024年该地迎来1961年以来最早的“气候入夏日”的直接原因,D正确。其他选项如大量砍伐森林、燃煤取暖增温、城市热岛效应虽然也可能对局地气候有影响,增加局部区域的温度,对整个地区季节提前到来这样的大规模气候变化来说,表达较片面,ABC错误。故选D。【点睛】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影响人类健康

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读内蒙古中东部某草原植被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3.该地植被变化体现了()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4.影响该地白桦林分布的因素主要是()A.纬度 B.坡度 C.坡向 D.海陆位置【答案】3.B4.C【解析】【3题详解】垂直分异规律是指在一定高度的山区,因水分和热量条件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出现变化更迭的现象,图示为内蒙古中东部某草原植被分布图,沿坡随海拔上升,不仅分布有草类植被,还有白桦林,不符合垂直分异规律,A错误;地方性分异是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图示区域的垂直高差较小,在尺度较小的范围内,植被种类差异较大,故该地植被变化符合小尺度的地方性分异规律,B正确;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都是较大尺度的分异规律,C、D错误。故选B。【4题详解】纬度影响温度,但内蒙古中东部纬度变化不大,对白桦林分布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A错误。坡度影响水分保持能力,陡峭的坡面水分流失快,可能不利于树木生长,B错误。读图可知,图中白桦树分布在彦吉嘎河南侧阴面,光照条件较差,土壤水分蒸发少,适合白桦林偏好湿润凉爽的环境,所以坡向是影响该地白桦林分布的主要因素,C正确。内蒙古深处内陆,因距海较远,降水较少,气候较为干旱,不如坡向对特定地点植被分布的影响直接,D错误。故选C。【点睛】垂直分异规律:通常指随着海拔升高,植被类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地方性分异规律:指受局部地形、土壤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独特环境中的生物分布规律。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主要指因纬度不同导致的热量差异引起的植被带状分布特征。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依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从沿海到内陆形成的不同植被带。截至2024年1月,澳大利亚人口突破2700万,2023年人口增长率为2.4%。读澳大利亚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5.影响A、B两地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 B.气候 C.资源 D.历史6.近年来澳大利亚人口增长率较高的直接原因是()A.政府鼓励生育 B.海外移民量大 C.居民生育意愿高 D.经济发展速度慢【答案】5.B6.B【解析】【5题详解】图中A地区位于东南部沿海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人类居住,而B地地处内陆地的沙漠地带,气候干燥,限制了人口居住,B正确。平坦的地形有利于人类居住和发展,资源丰富地区可能吸引更多人口;历史上的殖民和发展模式也影响了人口分布,但与气候差异以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相比,都不是主要因素,ACD错误。故选B。【6题详解】近年来澳大利亚人口增长率较高的直接原因,需要考虑近期的人口增长驱动力。政府鼓励生育是影响因素之一,但通常不是短期内人口增长大幅增加的直接原因,A错误。海外移民量大是直接原因,澳大利亚作为一个移民国家,近年来大量海外移民的涌入是其人口快速增长的最直接因素,特别是技术移民和难民接纳政策,B正确。作为发达国家,居民生育意愿不高,且近年来生育意愿也不会明显变高,C错误。经济发展缓慢通常与人口增长率下降相关,不是造成人口增长率较高,D错误。故选B。【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等;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3、政治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等。再生稻是水稻的一种种植模式,即一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上休眠的腋芽重新萌发成穗,两个月左右后再收一季。“再生稻”入选2023年度十大科技名词。完成下面小题。7.再生稻增产主要通过()A改善耕地质量 B.扩大种植面积 C.提高垦殖指数 D.提高收获指数8.与双季稻比,种植再生稻可()A.提高产量 B.提高品质 C.节水省肥 D.减轻病虫害【答案】7.D8.C【解析】【7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再生稻是水稻的一种种植模式,即一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上休眠的腋芽重新萌发成穗,两个月左右后再收一季”可知,再生稻能够在不重新播种的情况下再次收获,显著提高了单位土地上的收获次数,从而直接提高了收获指数,达到增产效果,D正确。通过改善耕地质量,虽然长期而言可能有助于增产,但这不是再生稻增产的直接原因,A错误。扩大种植面积并不直接关联到再生稻技术本身,且扩大面积与单产提高是两个概念,B错误。垦殖指数是指土地被耕种的比例,再生稻技术并不直接提升此指数,C错误。故选D。【8题详解】与双季稻比,种植再生稻可减少了再次插秧和初期生长期的需水量与肥料使用,更为节水省肥,C正确。再生稻虽然增加了收获次数,但每茬的产量通常低于常规种植,总体产量不一定提高,A错误。再生稻的品质并不一定优于双季稻,品质更多取决于品种和管理,B错误。再生稻利用原有稻桩生长,理论上初期可能面临上季留下的病虫害问题,但实际影响需视具体情况而定,D错误。故选C。【点睛】农业技术包括:机械化水平、生物技术、耕作技术、灌溉技术、农业科技水平等。相对湿度是大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读北京某年1月和7月某日的气温与相对湿度日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9.表示7月相对湿度日变化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10.②曲线4~6时数值高原因是()A.气温低 B.风力大 C.水汽多 D.蒸发强【答案】9.B10.A【解析】【9题详解】通常情况下,相对湿度在一天之中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气温升高时,空气能容纳更多的水汽,相对湿度往往降低;气温下降,空气容纳水汽能力减少,相对湿度上升,特别是在夜间至清晨时段。①和

④曲线显示相对湿度不符合北京夏季白天因气温高导致相对湿度下降的常态,AD错误。③曲线相对湿度不符合7月北京夏季气温高的特征,C错误。②曲线显示相对湿度在夜间至清晨时段较高,午后相对湿度较低,这与7月份北京天气状况相吻合,因为夏季白天气温高,相对湿度随气温升高而降低,夜间冷却后相对湿度上升,B正确。故选B。【10题详解】4~6时,此时段为清晨,气温较低,空气中的水汽容易达到饱和状态,导致相对湿度升高,A正确。风力大会促进水汽扩散,通常不会直接导致相对湿度增高,B错误。水汽多的确会影响相对湿度,但这个时段相对湿度高主要是因为气温低而非水汽绝对量的突然增加,C错误。清晨时段地面和水面温度低,蒸发较弱,D错误。故选A。【点睛】空气中含有的水汽所产生的压强,叫水汽压。空气中的水汽压不能无限制地增加,在一定的温度下,如果水汽压增大到某一个极限值,空气中水汽就达到饱和,如果超过这个极限值,将会有一部分水汽凝结成液体水,这一极限值称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冰洞一般位于冰舌的尾端,当流水遇到冰川裂缝或落水洞进入冰川内部,冲刷后即能形成冰洞。克韦尔克冰洞位于冰岛瓦特纳冰川北部。读冰岛区域略图,完成下面小题。11.克韦尔克冰洞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量大 B.位于生长边界,地热较充足C.位于板块交界,冰川多裂隙 D.纬度高气温低,冰川面积大12.图示火山带位于欧亚板块和()A.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B.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C.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D.大西洋板块的生长边界【答案】11.D12.B【解析】【11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冰洞一般位于冰舌的尾端,当流水遇到冰川裂缝或落水洞进入冰川内部,冲刷后即能形成冰洞”可知,克韦尔克冰洞形成的主要原因涉及冰川的特性、地质活动以及水流条件。冰岛地区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降水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A不符合题意。冰岛位于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地壳活动频繁,地热资源丰富,这有助于形成冰下水流,促进冰洞的形成,B不符合题意。板块交界处地质活动频繁,导致冰川存在更多裂隙,为冰洞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通道,C不符合题意。冰岛地处高纬度,低温环境有利于冰川的形成和维持,不是克韦尔克冰洞形成的主要原因,D符合题意。故选D。【12题详解】图示火山带位于冰岛,冰岛正好位于欧亚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处,这里是板块的生长边界,由于两大板块在此处相互分离,地壳薄弱,岩浆易于上涌形成火山,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冰岛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是北大西洋中的一个岛国。冰岛地处大西洋中脊上,是一个多火山、地质活动频繁的国家。内陆主要是平原地貌,境内多分布沙质地、冷却的熔岩平原和冰川。冰岛虽然位于北极圈边缘,但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候适宜。读2023年我国四个省份主要指标数据统计表,完成下面小题。省份GDP(亿元)第三产业比重(%)城镇化率(%)粮食产量(万吨)甲15883.950.866.27788.2乙8255356.173.4638.8丙3799.0647.4614116.2丁59132.953.457.16624.313.甲、乙、丙、丁四省份分别为()A.浙江、青海、河南、黑龙江 B.黑龙江、青海、浙江、河南 C.黑龙江、浙江、青海、河南 D.河南、浙江、黑龙江、青海14.四个省份中()A.甲省人口迁出较多,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 B.乙省粮食产量不足,需要大力发展种植业C.丙省经济水平较低,应大力推进退耕还湖 D.丁省城镇化率较低,应优先发展重化工业【答案】13.C14.A【解析】【13题详解】甲、乙、丙、丁四省份中经济发展水平(GDP)最低、种植业条件差、粮食产量最低的丙为青海;经济发展水平(GDP)最高,城镇化水平最高(第一产业占比低,粮食产量仅比青海高)的是乙为浙江;城镇化率较高(工业化程度较高),粮食产量最多的是甲为黑龙江;粮食产量较高,城镇化率最低的是“中原粮仓”的丁为河南。综上所述,甲为黑龙江、乙为浙江、丙为青海、丁为河南,C正确,ABD错误。故选C。【14题详解】甲省为黑龙江,随着该省农业大型机械化的普及以及原来处于支柱地位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衰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迁,导致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A正确;乙省是浙江省,其粮食产量是不足,但其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不在第一产业,所以不需要大力发展种植业,B错误;丙省是青海省,经济水平较低是实情,那就应该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其生态治理的重点也不是退耕还湖,退耕还湖是东部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整治内容,C错误;丁省为河南省,城镇化率较低,但重化工业的产业基础、资源条件等没有优势,所以优先发展重化工业就站不住脚,D错误。故选A。【点睛】重化工业泛指生产资料的生产,包括能源、机械制造、电子、化学、冶金及建筑材料等工业。新安江水库建成于1960年,功能多样,对下游的水文特征和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读新安江水库区域略图,完成下面小题。15.新安江水库的建设会使河流下游地区()A.径流季节变化变大 B.洪峰峰值流量提前 C.河流含沙量在变大 D.洪涝灾害次数减少16.某些年份5~6月新安江水库会增加下泄水量,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腾空库容,增加蓄水 B.增加流量,压制咸潮C.加大顶托,抗风暴潮 D.下泄泥沙,提供养分【答案】15.D16.A【解析】【15题详解】新安江水库的建设能调节河流的径流,通过在丰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从而减少下游的径流季节变化,A错误。水库可以在暴雨来临时蓄积洪水,延迟洪峰到达下游的时间,减少洪峰流量,B错误。水库能有效拦截上游带来的泥沙,减少下游河流的含沙量,C错误。通过调节径流,降低洪峰流量,水库能显著减少下游的洪涝灾害发生次数,D正确。故选D。【16题详解】新安江水库某些年份5~6月,这个时间段正处于汛期来临前,为了预留空间应对即将到来的雨水,水库可能会提前释放一部分库容,增加蓄水,A正确。咸潮一般发生在河口地区,与海水倒灌有关,而新安江水库位于钱塘江上游,远离河口,不太适用,B错误。顶托效应和风暴潮主要与河流入海口相关,与水库内部操作关系不大,C错误。虽然下泄可以携带沉积物,但专门为此目的增加下泄水量并不常见,且主要目的通常是为了库容管理而非特地下泄泥沙,D错误。故选A。【点睛】水库具有调洪蓄峰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我国降水季节分布不均的问题。读黑山寨地区地质平面图,完成下面小题。17.图中花岗岩()A.沿断层F4侵入 B.形成于C1之后 C.可能含有化石 D.形成于D1之前18.图中区域()A黑山寨地处背斜构造 B.断层F1东侧相对上升 C.C2后有两次上升隆起 D.T2时期未曾经历海侵【答案】17.B18.C【解析】【17题详解】读图,花岗岩的侵入路径并未与F4断层线重合,A错误;花岗岩岩脉穿入了C1岩层,故形成于C1之后,B正确;花岗岩是由岩浆侵入其它岩层形成,不可能含化石,C错误;因花岗岩岩脉穿越了D1岩层,所以发生于D1之后,D错误。故选B。【18题详解】因黑山寨所处的C2岩层要晚于两侧的C1岩层,所处地质构造为向斜,A错误;该断层处为向斜构造,比较断层F1东西两侧相同的C2岩层,东侧C2岩层南北两侧延展得更宽,所以应该是西侧相对上升,B错误;C2后有两个不整合接触面现象,表明发生过两次上升隆起的侵蚀现象,C正确;T2时期形成大量的石灰岩,说明曾经历海侵,D错误。故选C。【点睛】由于地壳运动,往往使沉积中断,形成时代不相连续的岩层,这种关系称不整合接触。根据两套岩层中间的不整合面上下岩层的产状及其所反映的地壳运动过程,可分为平行不整合(又称假整合,岩层平行,而以岩层缺失区别于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斜交不整合)。“三轴光伏太阳花”以全球定位跟踪算法,使光伏叶片跟随太阳移动轨迹自动调节叶片方向和角度,保证发电效率最大化。读某地光伏太阳花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19.设“太阳花”光伏平面与地面夹角为α,则冬至日正午苏州(120°E,31°N)的α角约为()A.35.5° B.53.5° C.54.5° D.82.5°20.当苏州的光伏太阳花朝向正南方向时,与苏州处于同一日期的经度范围约占全球的()A.1/6 B.1/3 C.2/3 D.5/6【答案】19.C20.C【解析】【19题详解】冬至日正午时光伏板与地面的夹角α=90°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冬至日正午苏州太阳高度角H=90∘−∣𝜙−𝛿∣=90∘−∣31∘−(−23.5∘)∣=90∘−54.5∘=35.5∘,所以冬至日正午时光伏板与地面的夹角α=90°35.5∘=54.5°,C正确。故选C。【20题详解】当苏州的光伏太阳花朝向正南方向时,说明当地时间为正午12点。苏州位于120°E,即120°E的地方时为12:00,可求0点所对应的经线为60°W,所以与苏州处于同一日期的经度范围为西4区向东到东12区,共15.5个时区,占全球24个时区的2/3,C正确,ABD错。故选C。【点睛】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B地的地方时=A地的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若B地位于A地的东侧,计算时取“+”号;若B地位于A地西侧,计算时取“”号,可概括为“东加西减”)。森林上限是垂直带谱中一条重要的生态界线,称为林线。林线海拔以下的森林称郁闭林,林线以上的称疏林。读郁闭林和疏林死亡率累积曲线图,完成下面小题。21.对林线海拔高低影响最小的因素是()A.温度 B.降水 C.强风 D.土质2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疏林幼苗死亡率较郁闭林高 B.郁闭林幼苗死亡率较成树高C.郁闭林中成树的死亡率最高 D.疏林和郁闭林幼苗死亡率相同【答案】21.D22.B【解析】【21题详解】林线的形成主要受温度、降水和风等气候因素的影响。温度决定了植物生长的基本热量条件,降水则直接影响植物的水分供应,而强风可以加速植物水分蒸发,影响其生长或直接造成物理性损伤。相比之下,土质虽然也会影响植物生长,但在大尺度的垂直地带性变化中,相对于气候因素,其作用较为次要,因此,对林线海拔高低影响最小的因素是土质,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22题详解】读图可知,图中郁闭林的幼苗累积死亡率比疏林高,且增长速度快于疏林,AD错误。图中郁闭林幼苗累积死亡率不断增加且上升速度较快,而成树累积死亡率变化缓慢,说明郁闭林幼苗死亡率较成树高,B正确,C错误。故选B。【点睛】森林线是山地森林上限连续不断的森林分布界线。超过此界线,被适应高寒、风大的高山灌丛和草甸所替代,森林线在低、中纬度的高山上明显。新疆天山具有极好的自然奇观,将反差巨大的炎热与寒冷、干旱与湿润、荒凉与秀美、壮观与精致奇妙地汇集在一起,展现了独特的自然美;典型的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南北坡景观差异和植物多样性,体现了帕米尔一天山山地生物生态演进过程。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新疆天山”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读新疆温宿大峡谷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23.图示大峡谷景观()A.主要由红色砂岩组成 B.属于典型的风蚀地貌C.该类地貌仅分布新疆 D.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24.对于天山的炎热和寒冷、干旱与湿润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炎热是因为纬度低气温高 B.寒冷是因为海拔高气温低C.干旱是常年受副高的控制 D.湿润是常年受西风的控制【答案】23.B24.B【解析】【23题详解】图示温宿大峡谷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温宿县境内,天山山脉中段南麓,丹霞地貌景观类型多样,其中顶盖型石柱丹霞地貌极具特色,属于典型的风蚀地貌,B正确,D错误。该地顶盖型石柱的顶部覆盖着一层相对突出的砾岩,石柱主体部分主要为紫红色砂岩,A错误。该类风蚀地貌主要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C错误。故选B。【24题详解】天山地区位于中纬度,其炎热主要是因为局部地区的日照强烈和地形的“焚风效应”,A错误。天山拥有高海拔区域,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导致山顶终年积雪,表现出寒冷的气候特征,B正确。天山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C错误。天山北坡能够接收到较多来自大西洋的湿润西风气流,受地形抬升后形成降水,形成相对湿润的环境,而南坡则因位于背风坡降水少较为干旱,D错误。故选B。【点睛】风蚀地貌:是经由风和风沙流对土壤表面物质及基岩进行的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风蚀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25.某地理研究小组想快速获取我国不同地区土壤表层的水分数据,可以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RS B.GIS C.BDS D.GNSS【答案】A【解析】【详解】地理信息技术是“3S”技术的统称,他们分别是RS(遥感)、GN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而选项C的BDS则是GN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我国版本;“3S”技术各有其适用的领域和场景,这里使用的目的是“快速获取我国不同地区土壤表层的水分数据”这是遥感技术的工作范围,遥感技术通过其空中位置优势可以大范围的对地物反射的不同电磁波进行快速收集与识别,得出相应数据,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三种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1、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对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各种生物资源、海洋资源等进行识别、清查、监测、评估)灾害监测(如水旱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进行监测,有助于防灾减灾)等。2、全球定位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的主要作用是定位,此外还有授时和导航功能。全球定位系统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全球定位系统以其精度高、速度快、费用省、操作简便等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水利、交通、探险旅游、航空、测绘、安全防范、军事、电力、通讯、城市管理等部门和领域。3、地理信息系统:GIS能解决包括地物空间分布及地理位置分析、趋势分析、模式分析,以及模拟结果等问题。现已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等方面。其中城市管理是应用信息系统最早的领域之一。二、非选择题(共3大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我国光伏产业起步于本世纪初,目前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已排名世界第一。随着光伏发电并网运行,20152023年弃光率由12.6%下降至2%。图1为我国光伏装备制造产业链示意图,图2为20182023年我国光伏组件出口量及出口金额统计图。材料二:近年来,随着“双碳目标”“能源转型”等国家战略性政策出台,江苏省级层面发布多项政策支持光伏发展。历经20余年,江苏已发展成为我国光伏产业最完备、规模最大、集中度最高的省份。图3为江苏省光伏产业集群分布图。(1)简述我国光伏产业的主要特点。(2)简述江苏省发展光伏设备制造业的突出优势。(3)说出光伏设备制造业在江苏省集群布局的积极作用。【答案】(1)起步较晚;发展迅速;弃光率大幅下降;光伏组件出口量逐年增加(2)产业链较完备;市场广阔;政策支持;科技水平高;交通便利(3)能够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降低生产成本,节省运输费用;加强技术协作和信息交流,促进集成创新,增强行业竞争力【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我国及江苏省光伏产业发展状况”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产业特点、产业区位、产业对区域的影响等相关内容(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关键能力和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产业特点可以从图文材料归纳得出。“起步于本世纪初”:起步较晚;“ 前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已排名世界第一”:发展迅速;“ 弃光率由 12.6%下降至2%”:弃光率大幅下降(利用效率快速提升);从图2柱状图变化得出:光伏组件出口量逐年增加。【小问2详解】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属性是“装备制造业”,可以从产业基础、产业链构建、市场、政策、科技、交通等要素角度简述。产业基础:江苏工业化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好;产业链(图1、图3):构建起了光伏产业上下游完备的产业链;市场:国内外对光伏产品需求旺盛,市场广阔;政策:“双碳目标”、“能源转型”等国家战略性政策出台,说明政策大力支持;科技:江苏位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科技水平高;交通:江苏位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交通便利。【小问3详解】考查“工业集聚意义”的迁移运用,可以从减成本、增效益、促发展等角度来表述。减成本:能够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节省运输费用,降低生产成本;增效益:关联企业集群,形成规模效益,提高知名度,利于拓展市场;促发展:加强技术协作和信息交流,促进集成创新,增强行业竞争力。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南非是世界五大采矿国之一,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南非矿业多采用传统开采方式,矿产品则多用于出口。图1为非洲局部图,图2为南非矿产品主要出口国及出口种类图。材料二:德拉肯斯山脉东坡海拔1200~1800米处亚热带山地常绿林生长茂密,西坡则多草原和灌木。(1)从地形角度简析德拉肯斯山脉东坡亚热带常绿林的形成原因。(2)简析南非出口矿产品中贵金属占比大的主要原因。(3)简析南非海运发达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答案】(1)夏季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海拔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2)贵金属产量大;附加值高;市场广阔;政策支持(3)出口矿产品运量大;产品多输往国外;海运价格便宜;可以实现海陆联运;地理位置优越,地处国际主航道上【解析】【分析】本题以非洲局部图及南非矿产品主要出口国及出口种类图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地形对植被的影响、工业区位因素及影响海运的条件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小问1详解】读图可知,德拉肯斯山脉位于非洲东南部,其东坡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面,湿润的海洋气流在遇到山脉上升时,气温下降,水汽凝结形成丰富的降水,为亚热带常绿林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条件;而西坡则因处于背风坡,降水较少,形成了干燥的草原和灌木景观。山脉如同一道屏障,阻挡了来自内陆的干燥空气,使得德拉肯斯山脉东坡气候更加湿润,有利于森林的发育。结合材料信息“德拉肯斯山脉东坡海拔1200~1800米处”,海拔较高,气温低,水分蒸发差,形成了亚热带气候,非常适合常绿林的生长。【小问2详解】由材料信息“南非是世界五大采矿国之一,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及图2可知,南非拥有丰富的贵金属资源,产量大;同时贵金属附加值高;由“矿产品则多用于出口”和图2可知,说明南非政府支持贵金属的开采,具有政策支持;产品主要出口到中国、美国、日本、印度,说明消费市场广阔。【小问3详解】本题可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来分析。读图1可知,南非位于非洲南端,濒临大西洋和印度洋,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海上通道,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图中南非的陆上铁路交通与港口相连,便于货物从内地运输到港口,可以实现海陆联运,进一步促进了海运的发展。结合前面分析可知,南非矿产品主要出口到国外其它地区,产品种类多,运量大;运用海运,运费较低。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划分南北的分界线,而实际上南北之间由一条宽达400多千米的南北过渡带组成。下图为我国南北过渡带南北界范围及气候等值线分布示意图。材料一:中部地区主要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六个省份,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0.7%,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1)图示区域800mm等降水量线的走向为____,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