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家乡文化-阎良》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走进家乡文化-阎良》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走进家乡文化-阎良》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走进家乡文化-阎良》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走进家乡文化-阎良》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的家乡——阎良阎良的名称就是“闾阎良善”,“闾阎”指的是平民生活的地方,“良善”说明了民风淳朴、安居富足,后来,为保留文化韵味和寓意祥和,“闾阎良善”减缩成了“阎良”。城市精神:包容大气,精致和谐,航空兴业,志在超越。黄帝铸鼎地《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约5000年前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这里铸鼎以安天下历史悠久地位显要商鞅变法地公元前383年,秦献公在河之畔始建都城栎阳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在这里任用商鞅变法图强

中国最早法治之都、改革之都西汉立国之都汉高祖一度以栎阳为都栎阳城遗址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秦汉栎阳城获评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秦汉栎阳城考古现场紫荆故里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记载,阎良三贤村有一田氏人家兄弟三人田真、田庆、田广决定分家,家产一分为三,唯有堂前的一棵紫荆树让三兄弟犯难了,议来议去,三人还是决定第二天伐树,并一分为三。谁知紫荆树就像遭火烧了一样,一夜间便枝枯叶焦。兄弟三人见状,放弃了伐树的打算。兄弟复和,紫荆复茂。田氏一门传七世而不分家。至南北朝时,齐明帝萧鸾亲表其门,敕“紫荆堂”额。后人以“紫荆堂”铭,垂训子孙。洪湖诗人丁力赞曰:“古来兄弟不分家,庭内荆树复著花。开到今朝随处是,满天花朵满天霞。”从此,阎良人把紫荆花称之为兄弟花。中国航空城因航空而建区因航空而发展航空企事业单位:航空工业试飞中心、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西飞公司、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六位一体:飞机研究设计、生产制造、试飞鉴定、教育培训、旅游体验、交流会展拥有陕西省三分之一以上的航空资源“轰六”、“运七”、“运八”、“飞豹”、小鹰系列、“新舟60”“运20”等30多种军、民用飞机诞生于此地杰人灵人才辈出秦孝公战国时期秦国杰出的君主。任用商鞅实施变法,奖励耕战,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其在秦执政二十余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商鞅胡母敬秦时栎阳人,初任狱吏,由于刻苦学习,知识渊博,被擢为太史令,参与了把史籀大篆省改为小篆的工作,作《博学篇》,掌管天象、立法,并兼修史等工作。司马欣秦朝长史,陈胜起兵后辅佐章邯作战,而后投降楚军,被项羽封为塞王,都栎阳,后来在成皋被汉军击败,与曹咎一同自刭于汜水上。景丹骠骑大将军,栎阳侯,字孙卿,冯翊栎阳人。东汉大将,在消灭王朗的战役中军功卓越。杨沛东汉末,为新郑长,后归曹操,任长社令。在县不畏强豪,曹洪的宾客不服征调,他按法诛杀,为曹操称许。后以邺城法禁松弛,曹操特派他为邺令,军中豪右曹洪、刘勋等极为畏惧,都遣人警告子弟不得犯法。后任京兆尹。玄高(402~444)凤翔万年人(今阎良区武屯乡境内),俗姓魏,名灵育。是北凉时期,北方著名的禅僧,后进入北魏都城平城后,成为北魏僧人最早的领袖。玄高北魏著名道士,南北朝新天师道的改革者和代表人物,对道教历史影响深远。寇谦之武之望武之望(1552-1629年)字叔卿,号阳纡,明陕西临潼阜广里广阳屯(今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广阳村)人。明朝著名医学家,著有《济阴纲目》和《济阳纲目》,同时在方志、文学等领域也多有建树,被誉为关中鸿儒,也被称为儒医。王孙蔚(1626年--1677),字茂衍,临潼东梁里(今阎良区关山镇老王村套城组)人。清初诗人。顺治九年进士,历任刑曹、湖广按察使、福建布政使、湖北粮道参议、四川川东巡宪、湖北提学使等职,卒于官。著有《轺香集》。邢福科:生卒年不详,清代红拳宗师,人称黑虎邢三,是红拳邢派的创始人,关中红拳四杰之一。李虎臣(1889年-1954年),原名秉信,字实生,后改名云龙,字虎臣,以字行。陕西临潼(今属西安市临潼区)人,中华民国将领,刀客出身。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后入胡景翼部。历任旅长、陕西军务帮办。曾与杨虎城一起创造了"二虎守西安"的军事传奇。1930年任陆军新编第三师师长。后因不愿"剿共",弃职客居沪、津、汉。抗日战争时期,曾任陕西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后促成临潼县和平解放。民国38年新中国成立后,任陕西省政协委员。1954年12月在西安病逝。徐九龄(1907—1928)阎良区康桥乡康桥村人。陕西妇女界革命先驱。1928年6月17日,徐九龄等九名共产党员一起,被国民党秘密杀害于西安红庙坡。郭则沉(1906~1973)陕西临潼界坊村(今属西安市阎良区)人。1919年入本县关山镇高等小学,1923年考入陕西省立三中,1926年春东渡日本留学。留日期间,他接触了马克思主义著作,并阅读《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密切关注着国内的形势。同年,经崔孟博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回国返陕,在中共西安地方组织从事宣传工作。郭则沉徐舜寿徐舜寿(1917—1968)为徐一冰的次子,浙江省吴兴县南浔人。著名飞机设计师,航空工业技术专家。他是我国飞机设计研制的开拓者和第一个飞机设计研究机构的创建人之一,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曾组织主持完成各类军用飞机的设计任务并解决了多项尖端技术,为我国航空工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的前身之一603所(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任技术副所长兼首任总设计师,在“文革”期间被迫害致死,年仅51岁。陈一坚,1930年6月21日出生于福建福州,飞机设计师,FBC-1(飞豹)歼击轰炸机总设计师,飞机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陈一坚武伯纶(1902—1991),阎良区关山乡东兴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学教员。建国后,历任西安市教育局副局长,西北大学副教授,西北历史博物馆馆长,陕西省文化局、文物局副局长兼省博物馆馆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民盟陕西省委副主任。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长期从事考古、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著有《中华民族抗敌史》、《西安历史述略》等。孙武学孙武学,男,汉族,1945年5月生,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老寨人,1974年5月入党。大学学历,研究员。2003.08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委员、常委,校长。1961年9月至1964年7月在西安市阎良区关山中学(原临潼县关山中学)学习。马建,男,阎良人,1957年9月,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二级,车辆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曾任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党委委员、长安大学党委委员等职务,现任长安大学校长。冯育军,男,1947年11月出生,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北冯村人。中共党员。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集团军军长、济南军区装备部部长,少将军衔。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长篇小说《十一级台阶》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当兵的人》。李安东,男,汉族,1946年7月生,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李房村人。197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8月参加工作,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航空系毕业,大学学历,上将军衔。万勇:阎良区武屯镇东孙村农技站技术员。以他为主引进选育的阎麦8911,因其高产、稳产、抗倒、抗病等特点,不仅是陕西省省关中灌区的重点推广小麦品种,而且经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河南、安徽、黄淮海区域大面积推广。其中仅陕西省省种植面积1000多万亩,创造社会效益3.3亿多元。书法家“野马”原名马兴斌,系西安市阎良区人,自幼酷爱书法,临池不辍。现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协会员,长安大学书法客座教授。他从小就喜欢写字,自学书法从临摹碑帖入手,40余年来,一直未间断过,作品多次在中国书协举办的书法大赛中获奖,并被很多国家和地区博物馆收藏。石川,漱石斋主,原名叶鸿岗,阎良叶家人。现为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书画研究院特约书画家、八一书画院特约书画家、陕西书画院副院长、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爱美,1953年出生于阎良。陕西电视台播音指导、节目主持人,陕西戏曲广播《爱美戏缘》节目主持人,陕西省第九届政协委员,陕西省慈善协会理事,陕西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持人委员会副会长。陕西电视台《陕西新闻》的第一任出镜播音员(始于1980年),戏曲专栏《秦之声》群众秦腔大赛的第一任节目主持人(始于1990年)。孙菲菲出生于西安市阎良区,中国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依塬傍水风景独好两河一塬:石川河小清河荆山塬《诗经》曰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沮漆就是阎良的母亲河——石川河风景秀美宜居之所园林城区绿意盎然一棵雪松是她的地标一千多棵梧桐是她的华盖鲜花大道是她的精致城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花中一月草莓红二月粉条俏三月羊乳润

四月甜瓜香五月芹菜鲜

六月夏黑甜七月火龙果怡八月酥梨爽九月冬枣脆

十月相枣忒十一月糁子黏

十二月蜂蜜醇物产丰饶“醇”享家园阎良梨花文化旅游节阎良相枣文化旅游节阎良核雕技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核雕亦称果核雕刻,我国的核雕技艺分两大流派:北派和南派。两派又分很多支脉,阎良核雕属北派西安一脉。此脉源出于清朝同治年间的山东,随时间的推移该技艺流传至西安,主要以桃核雕刻为主。阎良的赵秉科老人,出生于艺人世家,16岁时师承于我国著名核雕老艺人孙光明先生,将这一绝技传承了下来,人称“桃核赵”。阎良核雕的作品有《一百零八罗汉佛珠》、《长安八景》、《八仙过海》、《龙舟》、《渔家乐》等,每个人物只有米粒大小,五官清晰,造型生动,所刻的舟,船舱有门,船后有锚,锚链环环相扣,令人拍手叫绝。民俗文化精湛工巧阎良皮影雕刻阎良关山牛拉蹩鼓(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牛拉蹩(bié)鼓起源于蒲城老爷庙地区,清道光年间由关山城内的冉恒升引进并丰富充实,主要由以武术动作为主的鼓舞动作和鼓法组成,其在民间的流传至今已有200年以上的历史,主要分布在阎良区关山镇的关山村一带。它属于民间传统舞蹈的一种。关山牛拉蹩鼓系古代口授身传,为防止失传,记谱法由第五代鼓头冉光阜自创,由¤、⊙、て、〇四个符号组成,鼓歌有:《闪断桥》、《三战吕布》、《八仙过海》、《太平歌》、《双鞭子》、《老鼓》等。阎良新兴特技唢呐(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唢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乐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中唢呐受秦腔曲牌的影响较大,多用吹打,其内容甚为广博。阎良区新兴街道办事处的民间艺人袁学民自幼师承民间老艺人赵天禄等人学习唢呐技艺,后来凭借几十年的勤学苦练,他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口吹演奏方式和口鼻同吹唢呐的绝技,而且独辟蹊径练就鼻吹唢呐噙刀顶转的演奏绝技,并且将唢呐演奏与传统魔术相结合,边演奏边吐出几丈长的彩条来,精彩绝伦,令人叹为观止,堪称一绝,把中国民族乐器——唢呐表演的出神入化。他表演时的器具主要有八支音高各不相同的唢呐、刀具、花瓶、彩条、彩盘、对联、砖头、气球等,并配以鼓、锣、钹等乐器。

新兴剪纸(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兴剪纸从清代中期就以家传的形式发展至今,属陕西民间剪纸体系,在陕北民间剪纸艺术的基础上,将关中及南方剪纸艺术手法吸纳进当地民间剪纸艺术中,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剪纸艺术。它主要分布在阎良新兴街道屈家村一带,传承人朱素玲自小师承祖母赵凤仙、姑母王素兰学习剪纸艺术。新兴剪纸作品先后被英国、新西兰友人珍藏,被收入《庆祝二〇〇八年北京奥运会全国书画作品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全国书画作品集》。皮影雕刻技艺阎良皮影雕刻技艺(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又称“灯影戏”或者“影戏”,是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古老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阎良皮影雕刻技艺属陕西皮影雕刻体系,以秦川牛牛皮原材料,一般采用画谱画,雕刻方法和制作方法比较特殊,也比较难学。一般(皮影的)雕刻方法它都是拉刀来雕刻,而它是以转刀扎下去,刀是朝上的,刀不动,而是用手来旋转牛皮制作。阎良皮影的着色采用中国绘画的工笔重彩方法,使色彩浑厚沉着,丽而不艳,具有浓厚的装饰趣味。它通过大红大绿的强烈对比,获得了简洁明快的色彩效果,不仅用于演戏,而且还是很有特色的收藏品。2010年11月,“80后”的焦连生正式被授予“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阎良皮影雕刻技艺传承人”称号,这一年他23岁,是史上最年轻的“非遗传承人”。皮影传承人焦连生新兴木刻新兴木刻彩绘艺术,是清代古庙宇建筑的木刻体系。新兴街道官路村孙允中老人,解放前在陕北黄陵县随师从事庙宇木刻多年,回到新兴后仍从事木刻,并将木刻技艺传授给了屈家村王学凯。新兴木刻主要在高密度板、人造板上绘制所需要的花鸟、人物、文字等图案,而后由专用刀具刻制图案,然后用油漆彩绘装帧。新兴木刻传承人王学凯完成的主要作品有阎良民间故事《三田哭荆》,毛泽东诗词系列《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沁园春·雪》等;名言警句系列;中堂四联、康熙体寿、喜庆寿联、匾额等等,尤以猴头寿、大福中堂、四季花鸟彩绘系列见长。阎良面花技艺传承人白绒面花作品《盛世中华普天同庆》阎良烙画葫芦技艺传承人闫建民烙画作品《福寿吉祥喜迎国庆》阎良面塑技艺传承人范霖泥塑作品《载歌载舞喜迎国庆》杨水利指南车阎良区武屯镇杨新庄村的农民杨水利发明制作,这辆漆黑色的手推车没有车厢,车身由两个木轮子和一个黑色的小木人组成,黑色的小木人举起右臂横指远方。无论车子如何转动,车上小木人的胳膊始终指向南方。与指南针利用地磁效应不同,这辆“指南车”并非只能指南。根据原理,只要将车上小木人的手臂设置到什么方向,就会永远指向什么方向,从而保证在古代行军中军队始终朝正确方向前进,也就是“车虽回运而手常指南”。2010年,这辆“指南车”被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收藏。杨水利琢磨指南车原理整整花费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人们说,杨水利再现了古老的“指南车”。画卷——关中古堡社火石川河畔的民间社火颇有历史,在50年代,社火可以说是石川河畔每年重要的跨年活动,吸引上万人前来观赏。但是由于这些年来愿意继承这项民间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致使现在很难再举行这样的活动了。为了不让这项传统技艺以后只能在人们的脑海里出现,关山镇代家村的戴万直决心把它画出来。戴万直作画10年来百易其稿,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手绘出21米长的“关中古堡社火长卷”,通过社火这一形式尽可能多地展示出一个时代的风土人情,村民们赞称是代家村版的《清明上河图》。画卷——山东移民闯关中生长于阎良山东庄的孙绪民,祖籍山东昌邑市,有着浓厚的根祖情怀。近年来,孙绪民采集素材,结合自己儿时记忆和父老传闻,创作了山东移民迁徙关中的历史画卷——《山东移民闯关中》。画作共30余幅,大致分为四部分:一是背井离乡、挥泪辞故园的心酸场面;二是跋山涉水、一路艰辛来陕西的场景;三是到陕西以后积极拼搏、艰苦创业的画面;四是早期山东庄的齐鲁民俗情况。孙老师用画笔还原了那场百年前影响深远的山东移民闯关中,再现了“不畏艰险,坚忍不拔,努力拼搏”的移民精神。清末民初,山东地区连年灾荒,而当时的陕西地广人稀,时任三原知县的山东籍官员焦云龙去信山东,动员家乡居民迁陕,丁忧期间又亲自动员。于是,山东高密、潍坊等地区的居民纷纷祭祖告别,肩挑车推,开始了长达60余年的大移民序幕。清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曾有数万山东移民迁徙到关中,不仅在这里繁衍生息,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还深深扎根在关中,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经过100多年的积淀,关中地区目前形成了400多个山东村,共有30余万移民后裔,他们保留着原有的山东风俗人情,成为关中地区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之一。阎良区现有96个山东庄,5万多山东移民后裔,是关中地区山东移民分布密度最大的区域,是关中山东移民文化和地理的中心。振兴街道谭家村是陕西最大的山东移民村。8月底成立了阎良区山东移民文化研究会。东鲁文化移民特色关中山东移民之父——焦云龙山东省长山县丁家庄(今淄博市周村区南郊镇清泉村)人,同治十三年(1873年)进士,历任陕西米脂、临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