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学年湖南省天壹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实践论》的写作,是为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纠正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针对教条主义严重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问题,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首先阐述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强调“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他强调,“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举例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由此,他得出结论:“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他还阐述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他强调:“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他强调:“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毛泽东指出:“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他指出:“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他举例说,“例如有些外面的人们到延安来考察,头一二天,他们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人,参加了宴会、晚会和群众大会,听到了各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获得了对延安的感性认识,但这种感性认识还属于事物的印象、片面和外部联系的东西。而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了概念和理论的系统,于是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东西。“外来的考察团先生们在他们集合了各种材料,加上他们‘想了一想’之后,他们就能够作出‘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彻底的、诚恳的和真实的’这样一个判断了。”毛泽东强调,感性认识固然重要,但人的认识不能停顿在感性阶段。他指出:“他们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这种人如果指导革命,就会引导革命走上碰壁的地步。”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人们的认识从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这是认识的能动作用的反映,是认识过程的突变(即飞跃)。但是,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还不是十分重要的那一半。他强调:“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他称赞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中说的那句名言:“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毛泽东指出,人类的认识运动,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强调要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在《实践论》的最后,毛泽东作出总结:“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摘编自陆振兴《〈实践论〉的知行统一观》)材料二:《实践论》是一部常学常新的经典著作,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运用其中所凝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运用《实践论》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部成果,把党的指导思想推向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社会实践的科学总结,是来源于实践的正确理论。第二,要始终坚持检验真理的人民性立场。检验真理的实践是有人民立场的,是千百万人民的实践;检验真理的实践是有方向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站在千百万人民革命实践对立面的极少数个人的评价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例如,新中国的土地改革运动,这一实现中国社会最深刻变革的伟大实践,对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而言是正确的、应肯定的社会进步;而对国内外敌对势力而言则是血腥的历史、浩劫和破坏。由此可见,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评价则有天壤之别。第三,要充分认识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必要性。改造主观世界是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的重要方面。一个时期以来,党内政治生活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与改造主观世界不足有关。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必须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第四,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发展真理,推动认识不断发展。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全面认识需经长期实践检验;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人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某一时期,必须与时俱进。回顾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就经过了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积累了大量经验,但也面临着国内外复杂的形势变化,实现改革发展稳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只有通过新的实践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及时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才能永葆青春的活力。(摘编自刘书林《毛泽东〈实践论〉的新时代解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实践论》在论述改造世界的任务时,并未局限于客观世界,也强调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以及改造二者的关系。B.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种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在我也许是间接经验,在人却仍为直接经验。C.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前者固然重要,后者更为重要,可以解决问题一大半。D.检验真理的实践是千百万人民的实践,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而非站在革命实践对立面的极少数个人的评价。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才能获得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理性认识。B.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只有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下去,我们才能不断发现真理、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C.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社会实践的科学总结,是源于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D.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正确的,一旦我们有了这种认识,就要总结和积累经验,不能与时俱进、不断变更。3.下列不符合材料一中“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A.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并据此发现了几种元素,其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B.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是一种假说,后来勒维烈依据其提供的数据推算出还存在一颗行星,加勒也确实发现了海王星。C.“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啥也能办到。”于是曾有“亩产万斤”的报道。D.马克思主义遭到反动派等的围攻,但长期革命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真理,马克思主义自然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4.材料一举了“变革梨子”的例子,材料二举了“新中国的土地改革运动”的例子,请简要分析二者的论证效果。(4分)5.请根据材料谈谈《实践论》及课文《改造我们的学习》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什么启示。(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海棠依旧包倬小时候,我们家乡那个村,四面环山,向上看,蓝天放牧白云;向前后左右看,松树和雀儿挡住视线。那时候我就想,城市那么遥远,幸好还有镇。镇是村里人最近的“远方”。农村的集市,一般都设在镇上。小时候,父母说,成绩好,就能去镇上念书;长大成人后,父母说,等挣了钱,就去镇上买房安家。也确实有人去到镇上,成了令我们羡慕的对象。而更多的人,站在小镇的路牌前,等风尘仆仆的客车,载他们去远方。我便是候车人之一。2020年7月,我第一次来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的海棠古镇。我的故乡会东,和甘洛刚好是凉山版图上的一南一北。我从凉山南端的小镇出发,二十年后,终于来到最北端的甘洛。来甘洛,当然首先要去吉日波①看一看。山在甘洛河谷之上,闪着远古的光芒。那个下午,我们站在对岸远望吉日波,那铺满山岗的不是金黄的阳光,而是一个个古老的神话。如果你从成都方向来,跨过滔滔大渡河,便到了甘洛地界。这是远还是近如果我从故乡会东出发,骑马三五天,也能到达甘洛。这是远还是近古谚云:“人到甘洛不回还,石沉水塘不回还。”若你反复念诵这句话,就会流泪。来到甘洛,相当于揭开了千里凉山的面纱。致敬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渐渐地,我们感到身体与自然融为一体;我们听到血液在奔涌,风是佳音,雨是恩泽,雷霆铸就坚毅的品格。凉山什么样看看甘洛就知道。这里不光神秘、险峻、歌酒满天飞,还有海棠古镇。在我看来,海棠古镇是凉山的荣光。一个有古镇的地方,意味着繁华有根,兴盛有据;意味着太多的故事在风中飘扬,在口口相传中回响。若干年之后,我来到了海棠古镇。这个从古代走来的镇子,依然鲜活如初。百年前的雕花木门发出吱呀声,不知其岁的老祖母肚子里装满故事。有人去向远方,有人依然守候。他们在守望着什么守的是沧桑的玉米地,还是远去的驼铃声时光隧道由青石铺就,那路自清溪峡而来,去向更远的地方。赶马人说,这里是驿站,他们在《行路谣》里唱:“陡坡顶,路难行,一眼望到海棠城。”但是,对于更多的人来说,他们早把海棠古镇当成了故乡。“治北一百四十里前明地拥海棠树一株,放花,香闻数里。”海棠古镇的来历,在清光绪版的《越嶲厅全志》里。没有人会较真到要去追问,海棠花开时,香味能否真的传到数里之外。著史之人,也是文学的.好手。比如他这样写:“来自远方的客商,正是从数里之外,闻着海棠花香找到这个镇子。他们用泥土和木头,在海棠建起古城门、街巷、马店、集市,让这里成为安身立命之地。”似乎为了证明这古镇的辉煌并非传言,北城门的砖上,至今还赫然刻有“道光十五年”的字样。去年秋天,一名在海棠镇开诊所的男子,向我们展示门前水泥地缝隙中露出的光滑的青石路。他想以此证明,这里就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其实不用证明,一切尽在眼前。城门还在,碉楼还在,客商的后代也仍然在——只不过是换了经营的品种。而更多的人,守着记忆和祖训,继续生活在这里,等待着海棠花开。【注】①吉日波:“吉日”指天上的星星,“波”即山,吉日波就是闪闪发光的山。伫立在甘洛河谷之上的吉日波,山体呈金字塔状,在耀眼的太阳下闪着金光,因此彝人将其奉为神山。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从小就立下了到远方去闯荡的宏大志向,二十年后从凉山南端的小镇出发,终于来到最北端的甘洛。B.父母希望“我”好好读书,长大能到镇上买房安家,可是“我”辜负了他们的期望,远离了家乡到甘洛定居。C.“人到甘洛不回还……”这个古谚形象地说明人们到了甘洛就不愿离开的事实,突出此地的迷人。D.地方志的描述,现存的城门、碉楼,客商的后裔,都证明海棠古镇有过辉煌的历史,只是后来渐渐衰落了。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从家乡着笔,是为了后面写“我”离开家乡、走出小镇,来到了甘洛,遇见了海棠古镇作铺垫。B.“蓝天放牧白云”“古老的神话铺满山岗”“血液在奔涌”,这些语句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作品语言更优美。C.“致敬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这句话运用排比手法,表达作者对甘洛的喜爱。D.“放花,香闻数里”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描述了海棠花开时香气远播的情景,用语简练而生动传神。8.文章为何说“著史之人,也是文学的好手”请你从熟悉的史学家中举例说明。(4分)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个关键词:远方;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守候。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赖辒①,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选自孙武《孙子兵法·谋攻篇》)材料二:兵无谋不战,谋当底于善。事各具一善机,时各载一善局。随事因时,谋及其善而止。古画三策,上为善。有用其中而善者,有用其下而善者,有两从之而善者,并有处败而得善者。智不备于一人,谋必参诸群士。善为事极,谋附于善为谋极。深事深谋,无难而易;浅事浅谋,无过而失也。(选自揭暄《兵经百字·谋字》)【注】①賴辒(fénwēn):古代攻城所用的四轮车。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是故A百战百胜B非善之C善者也D不战而屈E人之兵F善之G善者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屈,使……屈服,使动用法,与《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的“舞”用法相同。B.擒,被擒获、擒拿,与《鸿门宴》“吾属今为之虏矣”的“虏”用法不相同。C.道,方法,与《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道”意思不相同。D.其中,那里面,与成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其中”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孙武看来,用兵之法以保全国家为上策,不到万不得已就不能做攻打城市的事情。B.孙武所说的“拔人之城而非攻也”,与墨子反对侵略战争的“非攻”思想有所不同。C.孙武认为,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而君主又不横加干预,作战就能预见胜利。D.揭暄认为,用兵没有谋略就无法作战,计谋应力求完善,无论军情如何都要深谋远虑。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4分)(2)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4分)14.揭暄认为,“智不备于一人,谋必参诸群士”。这虽是谈军中谋略问题,但今天读来仍能给我们青年人的学习、工作以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舟中刘过①下水南风未觉难,我舟不动稳如山。东西日月寻常事,变化烟云顷刻间。沙鸟似惊皆退避,林峦如画亦浑闲。归期只欲长安近,屈指何时到北关②。【注】①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②北关:古时长安城的外郭东、南、西、北各设一关,北关在长安城北。一指南宋首都临安城的北门。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尽管南风习习,却未能吹动稳固如山的行舟,反映出诗人平静无忧的心境。B.颔联以日月更迭、烟云变幻表现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生动描写了乘船时的真切感受。C.颈联以沙鸟为观察视角,写它们似乎受到惊吓而腾飞退避,从正面描写舟的行进。D.诗歌通过行舟、日月、烟云等意象,传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归途的深沉思索和热切期盼。16.有人说诗的颈联“沙鸟似惊皆退避,林峦如画亦浑闲”意蕴丰富,有着某种隐喻。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古人把国君比作船,把百姓比作水,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是这样忠告的:“,。”(2)小明与父母一起去旅游,在动车上看见远处隐约的村落、袅袅的烟岚,不禁吟诵起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诗句:“,。”(3)古人写诗填词,常常使用互文手法,如“”“”,就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近年来中国人高血压的患病率A,与盐的摄入有密切关系。健康成年人一天摄入食盐(包括酱油和其他食物中的食盐量)的上限最好控制在6克以内,而我国居民的摄入量远高于这一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觉得可以将家中的盐统一换成低钠盐。低钠盐是一种含钠较少的盐,一般使用一定量的氯化钾和硫酸镁替换掉食盐中的氯化钠。低钠盐近两年很受追捧,但网传临床上高血钾患者越来越多了,主要就是因为吃了低钠盐,低钠盐还曾有过“送命盐”之称。那么,低钠盐到底是健康食品还是洪水猛兽呢其实,减少钠的摄入量,这一建议肯定是有科学道理的。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也表明,摄盐过多与血压升高B。将普通食盐替换成低钠盐,在摄入量不变的情况下,钠离子的含量变少了,肯定对降血压有好处。但这并不是说有把普通盐替换成低钠盐的必要,关键是摄入的钠离子的总量,而不是盐的种类。总之,钠多了不好,(甲),因为钠也是人体必需的元素,有维持血压的作用。①高血压患者遵医嘱食用低钠盐是可以的,②但是不建议“一刀切”地在家里全用低钠盐。③这是因为市面上的低钠盐,④氯化钠的成分占比基本上还是在75%-80%左右,⑤因而低钠盐中添加的钾元素也会成为一个危险因素。钾离子是通过肾脏排出体外的,当肾功能受损时,人体内的钾离子不能顺利排出,会在体内蓄积,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血钾升高。另外,小孩的肾功能还没有发育成熟,钾含量高了也很容易排出困难,肾脏超负荷工作还会引发肾脏的损伤。所以家里有肾功能不全的老人,有孩子的话,千万不能食用低钠盐;而没有高血压的普通人群,也没有必要食用低钠盐。与其考虑更换盐的种类,(乙)。18.文中第一段末尾用“洪水猛兽”比喻可能给人身体带来危害的低钠盐,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请以“暑假剩余时间”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暗喻;比喻贴切,表达流畅。(5分)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送命盐”这个词用得好,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近日,吉林一男子坐高铁遇后座上的“熊孩子”一路又敲又吵,最终他忍无可忍,起身怒怼后座家长,并提醒对方不能这么教孩子。不料,后座家长振振有词:你来告诉我们怎么教啊!此事经媒体曝光后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C曲解文意。“后者更为重要,可以解决问题一大半”错,材料一第四段说的是“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还不是十分重要的那一半”。因为还要将理性认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检验并完善理性认识,所以不能说到了理性认识这个层面,就“可以解决问题一大半”。2.D曲解文意。“不能与时俱进、不断变更”错,材料二最后一段说的是“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全面认识需经长期实践检验;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人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某一时期,必须与时俱进”。3.C“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缺乏科学依据;“亩产万斤”的报道也是当年“浮夸风”的产物,经不起实践的检验。4.示例:(1)材料一中“变革梨子”的例子,深入浅出,鲜活灵动,富有生活气息,使文章说理深透而又通俗明白,形象地证明了“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的观点。(2)材料二中“新中国的土地改革运动”的例子,真实而典型,通过正反对比分析,有力证明了“要始终坚持检验真理的人民性立场”的观点。(提示:大意如此,言之成理即可。材料一的例子要突出“通俗易懂”的特点,材料二的例子要强调“典型有力”“正反对比”的效果。每点2分,共4分。)5.示例:①这儿篇文章集中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是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教育的重要理论,有助于我们提高对乌克思主义的思想认识,把握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我们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②我们要懂得“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道理,决不能不注意对客观情况的调查研究,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或者单凭热情办事,把感想当政策,犯主观主义的错误。③我们要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④我们要通过新的实践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及时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的活力。(提示:能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谈启示,任意谈到其中三点,言之成理即可。每点2分,共6分。)6.CA项,“‘我’从小就立下了到远方去闯荡的宏大志向”于文无据,“二十年后从凉山南端的小镇出发……”时间错位,应该是“我从凉山南端的小镇出发,二十年后,终于来到最北端的甘洛”。B项,“‘我’辜负了他们的期望”曲解文意,“我”走出家乡到外面更远的地方发展,应该是更有出息的表现,更符合父母的期望。D项,“只是后来渐渐衰落了”无中生有。原文是“这个从古代走来的镇子,依然鲜活如初”“城门还在,碉楼还在,客商的后代也仍然在——只不过是换了经营的品种。而更多的人,守着记忆和祖训,继续生活在这里……”。7.B①“蓝天放牧白云”是拟人兼比喻。“蓝天”像牧民,“白云”像羊群,这是比喻;“蓝天放牧”则是拟人。②“神话铺满山岗”是拟物,“神话”不是具体可感的事物,却被赋予了事物的特点,属于拟物的修辞手法。③“血液在奔涌”是比喻。“血液”像“洪流”一样奔涌,暗含着比喻的修辞手法。8.示例:(1)理解:编写史书的学者,对于一些历史掌故、逸闻轶事、神话传说的描述往往具有文学色彩,富有想象力,文笔生动传神,所以一些史书也可当作文学作品来读。比如本文提到的《越祹厅全志》对“海棠古镇的来历”的记述,就很有文学性。(2)举例: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他编撰的《史记》既是纪传体史书的典范,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提示,理解2分;举例2分。言之成理即可,共4分。)9.示例:(1)甲组:①“远方”是本文反复出现的一个关键词:镇是村里人最近的“远方”,甘洛是作者所到的“远方”;海棠古镇既是古代客商们向往的“远方”,又是南方丝绸之路去向更远地方的“驿站”。②“远方”,既是村里人憧憬向往的地方,也是作者奋斗追逐的梦想;既是客商们安身立命的场所,更是人们美好生活的希望。③“远方”作为一个意蕴丰富的文学意象,在作品中犹如一根贯穿全文的红线,既把作者飘飞的思绪串联起来,又赋予一种象征的情感内涵,使作品主题更为鲜明突出。(2)乙组:①文中出现许多与“守候”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如“等”“候”“守望”“守”“守着”“等待着”;文章标题“海棠依旧”也暗含着“守候”的意思。②“守候”,既是对未来的憧憬,也是对传统的坚守。③文中写海棠古镇从远古走来,立足于凉山甘洛,山清水秀,钟灵毓秀,淳朴的乡民“守着记忆和祖训”,生活在这里,奋斗在这里;“等待着海棠花开”卒章显志,寄寓着作者对海棠古镇的美好祝愿。(提示:无论选“远方”还是“守候”,写出文学短评的思路,能结合作品内容和表达手法进行赏析,言之成理均可,每点2分,共6分。)10.BDF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解题关键是先要理解句意,必须断的地方一定要断,可断可不断的地方就不要断,比如“是故”这个地方就可断可不断。全句是一个正反对比式的结论,因此D处必须断句;然后两边找必须停顿之处,可知需分别在两个主谓短语之间停顿,即B和F。综合起来答案就是:BDF。附原文标点如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11.D选文中“用其中而善者”的“其中”是“它的中策”的意思,不是“那里面”的意思,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其中”意思不相同。12.AA项“以保全国家为上策”是对选文中“全国为上”的误解,正确解释应该是“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13.(1)所以,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得分点:“兵”,军事行动;“伐”,攻打、粉碎、讨伐;“谋”,计谋,战略部署。每个得分点1分,句意1分,共4分。)(2)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胜负的机率各占一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次作战一定失败。(得分点:“知”,了解;“殆”,危险,失败;“必”,一定。每个得分点1分.句意1分,共4分。)14.示例:“智不备于一人,谋必参诸群士”意思是,一个人的智慧非常有限,好的计谋必须采纳众谋士的意见。(2分)这话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论学习还是工作,我们都不要刚愎自用、自以为是,而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3分)(评分提示:理解句意,2分;启示合理,3分。大意如此即可。)15.C“从正面描写舟的行进”错,应该是侧面描写。16.示例:①“沙鸟”比喻生活中胆小怕事的人们,他们在风雨来临时惊恐失措,慌忙躲避,缺乏直面的勇气,没有正视的胆魄。②“林峦”比喻生活中的儒雅之士,他们巍然屹立,处变不惊,泰然自若,即使风雨来袭,依然气定神闲,风景如画。③诗人从乘船所见的一动一静的景致中,在“沙鸟”与“林峦”的鲜明对比中,仿佛领悟到了某种人生的哲理,获得了内心的宁静。(言之成理即可。每点2分,共6分。)17.(1)载舟覆舟所宜深慎(2)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3)主人下马客在船/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每空1分,共6分。错一字,该句不得分。注意:第(3)小题,只要是使用“互文”手法的诗句就可给分。)18.示例:暑假剩余时间不多了,已显示余额不足,请抓紧完成各科作业。(评分提示:句中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暑假剩余时间”,喻体是“余额”,二者相似点是“不多”,3分;整个句子语意完整,比喻贴切,表达流畅,2分。)19.A.居高不下B.息息相关(提示:A处,语境中想表达“中国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一直很高的意思,用成语表达就是“居高不下”;B处,语境中要表达二者有密切的关系,可用成语“息息相关”。每处1分,共2分。)20.第④处,应改为:氯化钠的成分占比基本上还是在75%—80%。第⑤处,应改为:并且低钠盐中添加的钾元素也会成为一个危险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