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5月考作文高频考题导写-【同步作文课】高二语文单元写作深度指导(统编版选必下册)第一单元诗意的探寻
月考作文高频考题导写
(5道高频月考作文导写+例文+素材)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们吟诵过这样的古典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们欣赏过这样的革命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我们见证过这样的时代镜头:党员干部与乡亲们共同发展乡村经济,建设新农村。
……
这些诗句、歌曲、镜头……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
内容,其内涵一直滋养着我们。
上述材料对认识、理解“文化"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内容的一个方面写一篇文
章,表达你的感受与思考,可以写演讲词、观后感、倡议书,也可以写游记、书信、评
论……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1)文题解读:这是一道紧扣课程标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凸显“三大文化"为
载体的价值导向的作文题。作文题由材料、提示语和要求三部分组成。
材料共五段。前三段分别列举了古典诗句、革命歌曲、时代镜头三个典型例子,具体体现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大文化”的内涵,为考生提供一般的写
作思路。第四段的省略号提示考生:“三大文化"的内容不止这些,还有更多的内涵和外
延,留给考生丰富的写作空间。第五段强调以上的例子与“中华民族文化”的联系,并揭示
出“三大文化"所体现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实质、意义和价值,它是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
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滋养。
提示语提醒考生,本次作文题的写作任务不只是写某种精神,而是要挖掘这种精神所折
射出的“文化”,作文重心要表明如何认识、理解“三大文化”。写作时应就一个方面展开,
这样才能做到聚焦、切题,具体、深刻、透彻。关于文体,提示语已经列出一些文体形式,
考生可以选择任何一种文体形式来写,还可以选择所列文体之外的文体来写,这样更具有开
放性,考生应根据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
要求部分强调了角度、文体等注意点。其中,“自选角度"是一个明确的指引,提醒考生
不必强求于面面俱到,可选取个人对“文化”理解中的某个方面进行谋篇布局,完成写作。
(2)写作注意点:考生需从文化的高度,正确理解“三大文化"中各种具有正确价值导向
的人物、事例、现象,或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想成长中与中华民族“三大文化”相关的
经历积淀和个性体验。换言之,既把具体内容上升到文化高度、探求其文化内涵,又从文化
层面理解具体内容,是本次写作的关键。行文时,不可抛开文化,只谈某个具体的内容对自
己成长的影响,也不可空谈对文化的理解。
文体不限意味着考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选择最擅长的写作形式。但无论选择何
种文体均应符合相应的文体特征;若选择应用性文体,应充分体现具体交际情境,并能完成
交际目的。
参考例文一
涓流爝火,玉汝于成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涓流爝火,玉汝于成"。
仰天之圆,望地之方,中华文化悠悠五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劈波斩浪,千古未绝。究
其根本,是守正,亦是创新,更重要的是世世代代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辍传承。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持续探索;是李泌
“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的拒绝平庸;是陆游“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
泪痕”的忧国忧民……于是乎,数千载悠悠积淀化作共筑时代发展、民族复兴的热望。泱泱
中华玉汝于成,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冷眼不再,讥哂不再。文化的力量、民族的精神是中华文化五千多年接续不止的核心力
量,是点燃民族复兴广阔苍穹的燎原之火。文化代代相承,精神生生不息。如叶嘉莹以弱德
之美承易安遗风,托举起传统文化,奏响时代的最强音;如樊锦诗背靠九重楼,面向鸣沙
山,坚守敦煌经卷,重拾起传统文化,明亮国人的眼眸;又如李子柒于众多网红中将中华文
化推至外国,引得寰球艳羡。谁不曾是激扬少年郎?头角峥嵘,迫切意图在世间一展才华。
却不愿翻开旧时经卷,全世法弘正道。吾辈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知世间万类繁华皆无
常,如此便可悟得如此坚守着实很美:守着名为河山的秦俑军阵,守着穿行在骨笛孔洞间人
类的呼吸,守着无数文化遗存娓娓言说的锦绣诗篇。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为玉汝于成、民
族复兴开启新的篇章。
那时风动,此时心动。同学们,揆诸当下,多少青年,继承传统之精华,以天地为纸,
自身为笔,作着中华文化玉汝于成、不可或缺的诗篇?多少科研新人投身于大西北的猎猎罡
风、漫漫黄沙?多少大学生村官穿行于破旧的村庄,为乡村振兴挥洒汗水?多少白衣天使逆
行于抗击疫情的战场,舍生忘死?“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在长久缄默后声震
人间,在如云漂泊后点燃闪电。“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数千载岁月迢迢,不
登高岭必然不肯停歇,不畏艰苦方才玉汝于成。
壮哉,我中国青年!美哉,我中华文化!
沧海横流,朝云叆叇,行露未晞。以尘露之微尚可补益山海,荧烛末光亦能增辉日月。
正如惠特曼所言:“伟大的戏剧尚未落幕,而你可以奉献一首诗。"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参考例文二
漫漫修远,上下求索
屈原在汨罗江边顾盼、彷徨的身影,如今仍回响在中华文化的悠悠长歌中。他之所以能
超拔于一个时代而融入中华血脉的基因赓续,不仅是他忠君爱国、高傲超拔的精神风度打动
了世人,更重要的是,他那上寻《天问》,下谱《九歌》,明知“路漫漫”却仍“上下求索"
的求真精神,点亮了中国无数知识分子心中的长灯。
而正如朱光潜在《谈美》中的感慨:“悠悠的历史已是一片黑暗,我们能从中辨认出真
理的进程,全赖思想家和文人们留下的点点星光。”回望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求得真知"
的信念与追求在一代代知识分子间薪火绵延,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和风度神貌。
“焚膏继晷,兀兀穷年。”求知的道路总是那么艰涩而困厄。无论是贾岛“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还是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他们背后的困窘、钻研、挣扎、浮沉,
绝非常人可以想象。然而,正如尼采有言:“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
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正是坚韧地熬下了求知的苦难与困厄,这些伟人才终成一番大
业,在求真之路上镌刻下自己的历史坐标。
“踏雪寻春,知音难觅。”求得真知的道路总是孤独而寂寥的。老聃骑驴而去,远离尘
嚣;陶潜种豆南山,归隐桃源。然而他们都在孤独中领略了田园山水的真善美。“孤独是思维
的沉淀,而沉淀过后的思维是清明。"在漫漫求真路上,中华文化的智者们于孤独中沉思,在
寂寥中苦求。他们那一尊尊如同“思想者”一样高大的背影,指引着我们在精神的高地不断
与孤独和真知同行。
“青衿之志,白首方坚。"求得真知的修行之所以那样艰难,正是因为它们指向的都是深
刻而峭拔的精神风貌,志向超拔于常人,因而往往须得投入一生的光阴岁月。“爱一人,择一
事,终一生”,《人民日报》献给樊锦诗夫妇的这则评语再贴切不过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
重而道远”,求真之路漫长而遥远,而唯有志存高远,不忘初心,方能求得真知,丰盈文化。
“云程发轫,踵事增华;行远自迩,踔厉奋发。”我们逐渐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
开拓者。而唯有重习屈原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真精神,我们或许才
能真正地为中华文化增添新的注脚,谱写新的篇章。
2.请为周邦彦的《苏幕遮》或者本单元所学的一首诗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鉴赏文章。
附:
苏幕遮
周邦彦
燎①沉香②,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注】①燎:烧。②沉香:木名,其芯材可作熏香料。
【写作指导】可从语言、构思、意象、情感等方面选择一两个角度,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
造,分析自己阅读欣赏所获得的审美体验;要明确目标,针对作品的哪个方面来评论;要谈出自
己的想法。
【参考例文】
示例一:
思乡的别一番滋味
——评周邦彦《苏幕遮》
这首词一向被看作思乡的杰作。在一个初夏的早晨,词人溽暑难熬,因荷而念及家乡的荷
塘,遂兴起一阵朦胧的思乡之情。
“燎沉香,消溽暑。”一个闷热无奈的早晨,伴着袅袅弥散的香烟,是词人淡淡的惆怅和忧
郁。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鸟儿除了预言一个百无聊赖的炎热夏日之外,在这首词中,它
同时也是一个唤醒者。鸟雀所呼唤的,不仅是一个炎热的夏日,同样也是游子的身份意识。眼
前所见的一切都是熟悉的,鸟的语言可以听得懂,初阳和宿雨的交替也在按部就班之中,它安静
得一如平日,就像在家的日子。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昨夜的雨已经留在梦里,一切又都在闷热中
变得烦躁不安。满塘的荷叶是初夏“溽暑"的产物,但它挺拔如举,清晰而朗润,也带来了
“风”的消息。称它为“风荷",是因为它带来了远方的风意。因为在遥远的家乡,也有一片
浩瀚的“芙蓉浦”,词人曾经在那里举桨荡舟。家乡的荷,他乡的荷,都让词人不能释怀。
从令人烦躁的溽暑,到清凉饱满的绿荷,词人的心情在游离、徘徊。一切都在朦胧之中,也
许它是清晨所特有的意境吧,在梦思和现实的交界处,人既不能退回到夜的梦思,也不愿意跨入
日的现实。词人似乎不愿意区分故乡和他乡,而是将故乡和他乡重叠在一起,在他乡回味着故
乡,借着故乡来品评着他乡。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去”字的意思是“离开",可是要离开哪里
呢是问何日离开家乡,还是问何日离开汴京呢如果是前者,那就和后文中的“久作长安旅”
中的“久"相契合;如果是后者,那就和前文“故乡遥”中的“遥"字相呼应。也许词人同时
被这两个意象所纠缠,他思念家乡,但他不知道如何回到家乡。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这是对家乡生活的回忆。“梦入芙蓉浦"是
一个温馨的情境,“渔郎”作为一种乡土的象征,它代表远在外省的家乡,“相忆否"是对家乡
的一种问候。
这是一首思乡的词,它通过“思乡”而确认了词人他乡游子的处境。他乡游子的处境,是
文人不能放弃的身份证明;而思乡,是一种存在的证明。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叶嘉莹先生一生以研究、创作、弘扬中国古典诗词为己任,她用钟嵘《诗品》的话来阐
述诗词的作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但也有学生问她:“叶先生您讲的
诗词很好听,我也很爱听,可这对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她引用庄子的“哀莫大于
心死"告诫她的学生:如果心灵完全沉溺在物欲之中,那将是人生中最可悲哀的事。“倘若一
个人听到山鸟的鸣叫、看到花开花落的变化都会从内心生发感动,这样的心灵才是纯净动人
的。”她深信诗词可以让人心灵不死。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思考与生活实际,就“诗词对生活是否有用”,写一篇发言稿,
在主题班会上表达你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结合材料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明确;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材料首先介绍叶嘉莹先生以弘扬中国古典诗词为己任,积极宣扬诗词的作用的事情。
然后列举有人认为诗词对实际生活没有帮助的看法,最后是叶嘉莹先生给予的回答。从材料
的倾向性看,是引导学生亲近古诗词,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解读材料的关键,在于叶嘉莹
先生对诗词作用的阐述和解释。“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意思是即使穷贱,即使幽居,心
也可丰盈。据此,可以写诗词浸润人们心灵的作用。“如果心灵完全沉溺在物欲之中,那将是
人生中最可悲哀的事"倘若一个人听到山鸟的鸣叫、看到花开花落的变化都会从内心生发感
动,这样的心灵才是纯净动人的”,据此,可以结合现代社会人们过于追求物质生活,忽略精
神生活的现象,写诗词可以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哀莫大于心死”,心死的人是感觉不到生
活的幸福的,“诗词可以让人心灵不死”,让人维系精神的活力,从而更能感受幸福。据此,
写诗词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幸福。任务要求就“诗词对生活是否有用”,写一篇发言稿,需要围
绕这一话题写作,要符合发言稿的格式。
参考立意:
(1)诗词浸润我们的心灵,为心灵找到栖居之处。
(2)诗词可以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
(3)诗词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幸福。
【参考例文】
诗词对我们的生活大有益处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诗词,在中国是一种重要文化,亦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人们创作诗、讨论诗、欣赏
诗、研究诗。诗词,的确是我国文化之瑰宝。但诗词在中国的现状却又不容乐观,它正从人
们的生活中逐渐离去、消退、被忘却。
同学们,我想问问你们,你们觉得诗词对现代人们的生活是否还有用处呢?我的答案毋
庸置疑为“是”,且大有益处。
诗词,让我们富有文化底蕴,充满浪漫诗情。这一点古代的诗人们是有真切感受的,尤
其是李白,他的性格,他的才情,都与诗,他最爱的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潇洒、倜
傥不也是因他富有诗意?一位富有诗意的人,生活会过得更有情调,对凡事也看得开。诗是
能够改变人气质的精神之物。有诗意的人,生活的苦难,便打不倒他,亦能更加享受生活的
乐趣。诗词如此重要,何不细细品赏,斟酌字句?用充满诗意的心,去呼唤诗词那轻灵字
句。
诗词,能有效地提高我们的审美。对比时下火热的“欧美风"日韩风”等打扮甚至整
容,诗词中的美是否更胜一筹?外国文化之美是应该肯定的。但读过李清照,“暖雨晴风初破
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是否也将一位待字闺中少女的美好形象诠释得淋漓尽致了呢?柳叶
般狭长清澈的眼睛,微润洇透粉颊,摆弄纤细手指。现代兴起的古装,不也是在还原着这种
最纯真自然,情感流露的美吗?它与今人们胡乱整容,用化妆品将自己因生活琐碎而不再光
鲜的外表粉饰太平相比,好太多了。
同学们,请你们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古诗词的生活是多么枯燥乏味,我们只能说出“山
真高啊”“天真蓝"的乏味表达,而不会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不识庐山
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理趣。如果没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诗情
画意,只好说“春天来了!啊!"如果没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生活情趣,就
只好感慨道“浣洗的人和采莲的人回家了啊!"更不用说“言师采药去,云深不知处”这一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境。
同学们,诗歌,永远不可能被淘汰,因为它是中华文化的荟萃,是中华历史的精华。为
了让我们的祖先不必为我们而惭愧,那就行动起来,尽杯水之力,尽寸尺之能,将古诗词传
统文化传承下去。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陌生阻止你认识陌生的事物,熟悉妨碍你理解熟悉的事物。"
以上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关于对事物认识和理解的论述。本题立意的关键在于要理解这句话的深意。
对陌生的恐惧与不安是人们拒绝认识陌生事物的根源所在。有时候,人们对陌生事物认知的
逃避处于对新知把控的不确定性,对风险的规避,因而掩埋了通往未知的小径。而我们对事
物的熟悉会妨碍我们对熟悉事物深入了解,盲目的自信会消解我们深入探索事物的好奇心。
贴标签、脸谱化的举措忽视了事物的“异”,放大了“同"。当熟悉的事物变成重复复制黏贴
的文本,人们将受制于统一的既定印象,停留在熟悉事物的表层,也永远为自己关上了深入
认识的大门。
所以我们要勇于跳出“舒适圈”,要勇敢地去探索未知的陌生事物,要敢于尝试。当下,各种
思潮蜂拥,席卷着人们的思维。随着社会的发展,陌生的事物在逐渐增加,熟悉的事物也渐
欲迷人眼,霍夫曼塔斯塔尔的箴言无疑对新时代人们理解、认识事物有着至关重要的警示作
用。个性化推送和网络聚众讨论下,我们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陌生的思想、声音保持理解
和包涵,对熟悉的观点、事物保持探索的热忱,不因为陌生感将事物拒之门外,也不将熟悉
的事物同质化。
写作时可以先表明观点:我们要勇于探索未知的陌生事物,同时对熟悉的事物保持清醒。主
体先分析因为陌生事物的特点,致使我们心存畏惧,不想进一步探索,这就需要我们克服畏
惧心理,勇敢地进一步探索陌生事物;再分析熟悉事物的特点,因为熟悉往往让我们失去兴
趣,因此说,面对熟悉的事物我们要保持清醒。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
立意:
1.人生要敢于尝试,对事物要深入探索。
2.打破陌生与熟悉的隔阂。
3.人生需要敢于尝试和突破固有观念的陷阱。
例文:
陌生与熟悉
生活中的事物大致可以分为熟悉的和陌生的。奥地利作家霍夫曼斯塔尔在《风景中的少
年》中说:“陌生阻止你认识陌生的事物;熟悉妨碍你理解熟悉的事物。"人对于事物的认识
理解过程,常因对其熟悉与陌生的简单分类而受到解构。
对于未知的本能恐惧使人们不愿深入接触陌生的事物。确实,陌生的事物中蕴含大量未
知,也意味着潜在的风险以及不知从何处入手的迷茫。客观上不明白如何认识,主观上不敢
尝试各种认识途径,二者合力,使陌生阻止我们认识陌生的事物。如当改革开放大潮涌来,
对陌生变革的心理排斥也使许多人重弹“投机倒把”“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老调,把熟悉的标
签贴上陌生的事物,拒绝理性地认识这场社会变革。如果我们畏于陌生,自然也将自己隔绝
于深入认识陌生事物的途径之外。
同时,对于自己充分掌握了熟悉事物的盲目自信,也会消解我们深入探索熟悉事物的好
奇心。米兰·昆德拉说:“现代人的傻不在于无知,而在于对既有思想的不思考。”卢梭也提
出:“人之所以走入迷途,不是由于他的无知,而在于他自以为知。"当我们以“熟悉”一词
归类某一事物时,实则建构了一层“已经理解该事物"的逻辑语境。在这一语境中我们用自
己理解的事物模样代替事物本身,即使尝试新的探索也只是在自己已有认识中搭建新的逻辑
闭环。对于熟悉事物的更深入、更全面理解也在这样的坐井观天中失去可能。
其实,导致陌生与熟悉妨碍我们认识理解事物的根本在于人们对已有认知体系的守成。
我们不仅拒绝接触陌生事物,甚至拒绝接触熟悉事物中的陌生部分。我们安于思想的舒适
圈,担忧、懈怠、恐惧共同交织,左右着我们停下对事物更进一步的新的理解。在这种思想
的支配下,个人知识体系的更新换代常落后于社会的演进,最终当我们不得不被动接受对事
物的认识理解时早已落于人后。
因此我们应当避免以“熟悉”与“陌生"这样简单化的标签草率地对事物加以分类,更
不可囿于已有的认知框架。对陌生的事物也可由熟悉的认识方案将之逐步拆解,对熟悉的事
物也可从陌生的角度重新探索。况且时代总在发展,事物总在变化,今日所有对熟悉与陌生
的划分最后都会归为旧知,因而真正重要的是不断尝试新的视角去认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余秋雨说:“未知和无知并不是愚昧,真正的愚昧是对未知和无知的否认。”愿人们放下
对事物“陌生"与“熟悉”的成见,在对新事物的探索中拓宽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23年8月30日,华为mate60、mate60pro手机发售引起世界轰动。面对美国不惜举
全国之力并联合其他国家的打压,长达3年多的政治逼迫、技术封锁、芯片断供……华为依
然绝不低头,越挫越勇,奋起直追。新款华为mate60、mate60pro手机一经问世,震惊全球
——卫星电话、超可靠玄武架构、第二代昆仑玻璃、麒麟9000s国产芯片、鸿蒙4.0操作系
统……中国技术走向科技高峰,无惧封锁,不断突破。
材料二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反复强调:企业突破技术封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高水平科
技自立自强,正是坚持独立自主的一种体现。
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
1.无惧被封锁,愈挫弥坚求突破。
2.自立自强,不可阻挡。
3.科技自主,突破封锁。
4.打铁还需自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