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导学案_第1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导学案_第2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导学案_第3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导学案_第4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导学案第22课《礼记》二则导学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基础知识】

1.作者资料《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包括《曲礼》《檀弓》《月令》《礼运》《学记》《大学》《中庸》等篇,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记"的意思是记载、记述。“礼记”的意思即“关于礼仪制度的各种资料记述"。《礼记》全书内容广博,门类杂多,多用短小生动的故事阐明某一道理,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全书气势磅礴、结构严谨,言简意赅、意味隽永,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背景介绍《虽有佳肴》:本文选自《礼记·学记》。题目是编者加的。《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课文主要是谈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的。

《大道之行也》: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运》是《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主旨归纳《虽有佳肴》:本文先将“嘉肴”与“至道"进行类比,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然后论证了“学”与“教"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大道之行也》:本文通过阐述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嘉肴(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天下为公(wéi)、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mù)、矜(guān)男有分(fèn)、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一)虽有嘉肴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即使。嘉肴,美味的菜。

弗食_弗:不

食:吃。名作动。其,它的。旨:美味。

(2)虽有至道至道:最好的道理

(3)不知其善也善:好处,形容词作名词

是故:因此。

(4)教然后知困困:困惑

(5)然后能自反也自反:自我反思

6、自强:自我勉励。

7、故:所以。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8、《兑命》即《说yuè命》,兑,同“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9、学xiào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斆”,教导。10、其此之谓乎!其,大概。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倒装句,宾语前置。

课文翻译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注释

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

至:到达了极点。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原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注释

是故:因此。

困:困惑。

自反:自我反思。

自强:自己督促自己。

译文: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了(自己的)欠缺,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自己督促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问题归纳

1.开头写嘉肴的作用是什么?

以嘉肴喻至道,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写出了“学"教”之后的结果,为下面的观点作铺垫。

3.“教学相长"该如何理解?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教使学有所增长,教人学习又反过来促进教人者知识的积累。

4.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言论有什么作用?

引用《兑命》中的言论,证明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使论证更有权威性。

5.试分析《虽有嘉肴》一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得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四、课文主题

《虽有嘉肴》论述了教和学的关系,说明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二)大道之行也

注释

1.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

2.为:是,表判断。

3.与:通“举”,选举,推举。

4.修:培养。

5.亲:意动用法,以为亲,亲近。

6.壮:青壮年。

7.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8.孤:幼而无父的人。

9.独:老而无子的人。

10.废疾:残疾人。

11.分(fèn):职分,指职业、职守。

12.归:指女子出嫁。恶(wù):憎恶。

13.藏:私藏。

14.是故:因此,所以,这样一来。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

15.作:兴起。

16.故:所以。

17.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18.闭:用门闩插上。

19.谓:叫做。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同:有和、平的意思。

课文翻译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

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

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外户:大门。

闭:关(门)。

谓:叫作、称作。

大同:指理想社会。

译文: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大门不关。这叫作理想社会。

二、问题归纳

1.谈谈你对“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个分句是对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道"的分述。“天下为公”是说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干的人担任,“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2.谈谈你对“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理解。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子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对各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特别要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实行生活保障。这句话点出了大同社会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在形式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形成整齐划一的句式,增强了表达效果。

3.“有分”“有归"点出大同社会的什么特征?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这是大同社会另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4.写人们对财物、劳动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通过人们在对待财物和劳动上毫无私心的表现,点出大同社会又一方面的特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5.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状况的反映,其中折射出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正是人们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

6.“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世外桃源”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二者都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关爱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中有具体的体现,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体现。

三、课文主题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社会的特征的描述,阐述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思想。

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

(1)《兑命》曰(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2)选贤与能(通“举”,选拔)(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

2.古今异义

(1)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2)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主旨)(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穷苦,艰难)(4)然后能自强也(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健壮的,有力的)(5)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提高,今义:增长)(6)大道之行也(古义: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而长的路)(7)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归宿,今义:回来)(8)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作乱,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

3.一词多义

学学半(动词,教导)学学半(动词,学习)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其此之谓乎(副词,表示推测)是非君子之道(近指代词,相当于“这"此”)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是以”连用,相当于所以、因此等)惟读书是务(助词,用在句中,起到强调宾语的作用,不必译出)今天下三分(动词,分裂)男有分(名词,职分,职守)货恶其弃于地也(动词,讨厌、憎恶)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名词,罪恶)选贤与能(通“举”,推荐)颇与中国同俗(连词,和)故人不独亲其亲(副词,单,只)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形容词,老而无子的人)

4.词类活用

(1)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2)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

5.文言句式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法,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译为“说的是"。作用: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一下,强调宾语。)判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表判断)倒装句: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己藏”)

【重点分析】

1.“教学相长"与“学学半”有何异同?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阐述教和学的关系,即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是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两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论据,是用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2.结合自身实际,从学习角度谈谈你对“教学相长”的看法。学生的学习虽然依赖于教师的引导,但教师的作用也具有局限性,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教师虽然以教人为主,但遇到困难时也需要学习新知以求精进,所以教师也是教和学的统一体。“教学相长"的道理是极为宝贵的见解,值得重视。在学习中倘若我们仅仅依赖教师的教授而不肯主动思考、努力钻研,教师也抱着故步自封的态度闭门造车、自以为是,那么我们便无法学到新知识,教师的教学素养也无法得到提升,这是不可取的。

3.《虽有佳肴》一文的逻辑条理有什么特点?本文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文章开头先运用类比手法,将“嘉肴”与“至道"进行类比,形象地证明了学习要亲身实践才能了解其好处的道理,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接着阐述“教”和“学"的关系,由此进一步讨论其作用——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教学相长。全文结构严谨,论说有力,语言简练,通俗易懂。

4.《虽有嘉肴》一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5.《虽有佳肴》本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比喻:如开头以“味美"比喻“道善”,论说只有学习才能懂得“道"的好坏。引用:如结尾,作者为了说明教学相长的道理,引用了《尚书·说命》篇中的话,以此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

6.《虽有佳肴》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7.你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一句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实践非常重要,要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8.本文还谈到了“教"与“学”的问题,请你找出作者的观点并简要解说。观点: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9.学习只会使人知识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充实,本文中却说“学然后知不足”,你如何理解?只有学习,才会知道知识浩如烟海,学问没有止境,所以,越学视野越开阔,越学越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

10.《虽有佳肴》本文观点鲜明,说理透彻,请你结合短文内容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第一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反面阐述“学”的重要性。第二、三句:阐述教学相长的关系,以强调“师生都要学习"。第四、五句:引用名言证明教学相长的道理。

11.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何联系。“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得到社会的关爱,生活很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12.“大同"社会的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但其对后世依然有巨大的影响,请你说说这种“大同”理想的积极意义。

尽管这样的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宝贵财富,一直是思想家、政治改革家上下求索的动力和奋斗目标。正因为如此,人类社会才由茹毛饮血的古代社会发展到今天的现代化社会。一个真正的“大同"社会,将在不远的将来呈现在人类面前。

13.《大道之行也》一文的层次结构有什么特点?

本文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全文分三个层次,先对“大同”社会进行了纲领性说明。接着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最后运用对比手法展现了“大同”社会的未来图景,表达了对“大同"社会的美好期待。全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详细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14.《大道之行也》一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本文多用短句,一气贯注,富有气势,尤其是排比手法的运用,更加增强了文章的语势。如“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15.朗读课文,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那么老百姓就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16.“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讲解。“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17.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18.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状况的反映,其中折射出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正是人们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

PART002

真题训练

(一)虽有佳肴学者有四失(2022丹东)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①善而救其失者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长(zhǎng):生长,引申为发扬。

13.选出下面句子中加粗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弗食,不知其旨也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B.虽有至道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人之学也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D.然后能救其失也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14.请将选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15.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A.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B.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C.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D.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16.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文论述的观点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②乙文中“教也者”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13.A

14.①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②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不足之处),传授知识的老师必须了解。

15.B

16.①教学相长。

②教师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生的缺点的人。

二、虽有佳肴学犹饰也(2022湘西)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节选自徐干《治学》

10.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其旨也(味道)

B.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C.久而愈足(值得)

D.然后知被褐之陋(被子)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此之谓乎以其难而懈之

B.视衮龙之文不如速行之必至也

C.故学者如登山焉且焉至土石

D.倚立而思远执策而临之

1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

13.甲乙两段选文都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你从甲乙两文中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简要论述。

【答案】

10.B

11.D

12.①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②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

13.甲文告诉我们教学相长的道理;从乙文中明白了治学要付诸行动。

三、虽有佳肴孔子家语(2022沈阳)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孔子谓南宫敬叔①曰:“吾闻老聃②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③,历郊社④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选自《孔子家语卷三》,有删减)

【注释】①南宫敬叔:鲁国大夫。②老聃:即老子。③苌弘:周敬王大夫。④郊社:祭天地。

7、下面句子中加粗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B.则吾师也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C.于是喟然曰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D.自周反鲁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①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②及去周,老子送之。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

10、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①【乙】文中孔子向老聃学习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②【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学习方法,但各有侧重。分析两文谈到的学习方法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案】

7、D

8、①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圣明,以及周国称王天下的原因。

②等到孔子离开周国时,老子亲自去送他。

9、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

10、甲文注重把教与学结合起来,乙文注重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

四、大道之行也孟子·梁惠王上(2022毕节)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称量),然后知轻重;度(测量),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孟子梁惠王》)

20、解释加粗词的意思。(4分)

①讲信修睦②男有分,女有归

③今恩足以及禽兽④王请度之

2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②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22、[甲]文说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乙]文的话说就是。(4分)(2分)

23、中国古代的“行大道”,是指哪三个方面内容?孟子认为古人“过人"之处是什么?请分别用原文回答。(4分)

【答案】

20、①培养;②职责,职分;③遍及;④思量,揣度。

21、①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

②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3、中国古代的“行大道”指的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古人“过人"之处是: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五、大道之行也士尹池为荆使于宋(2021通辽)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

(乙)

士尹池①为荆使于宋,司城子罕②止而觞之。南家之墙拥③于前而不直,西家之潦④经其宫⑤而不止。士尹池问其故,司城子罕曰:“南家,工人也,为鞔⑥者也。吾将徙之,其父曰:‘吾恃为鞔,已食三世矣。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为是故吾不徙。西家高,吾宫卑,潦之经吾宫也利,为是故不禁也。”士尹池归,荆适兴兵欲攻宋。士尹池谏于王曰:“宋不可攻也,其主贤,其相仁。贤者得民,仁者能用人。攻之无功,为天下笑。"楚释宋而攻郑。孔子闻之曰:“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⑦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新序》)

(注释):①士尹池:复姓士尹,名池。②司城子罕:司城,官名;子罕,宋国贤臣。③拥:遮蔽。④潦:积水。⑤宫:院子。⑥鞔(mán):鞋子。⑦折冲:制敌取胜。

8.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

(1)女有归(_______)

(2)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

(3)潦之经吾宫也利(_______)

(4)已食三世矣(_______)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10.甲文中构想的大同社会,人人得到社会关爱,人人安居乐业,在乙文中司城子罕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11.儒家“仁"的主张,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结合这两篇文章,请你谈谈施行仁心、仁政对百姓和国家的影响。

【答案】

8.归宿发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供养,谋生。

9.(1)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2)在朝廷做官能够修政理,在战场上能够制敌取胜,说的就是司城子罕这样的人。

10.子罕依靠仁慈贤明的治理赢得民心。(意思对即可)

11.甲文孟子构想了一个“大道之行”的社会,乙文通过写宋国相子罕体恤百姓的两件事,说明施行仁心、仁政,能使一个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六、北冥有鱼大道之行也(2021铜仁)

[甲]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