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_第1页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_第2页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_第3页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_第4页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知识梳理

一、提问方式

①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含义。

②你是怎么理解下面的词语的?

二、理解词语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这是理解词语的重要手段,也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

通过阅读文章,理清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情,用文章中的具体情节或对象来解释词语。有时作者在词语的前后还会给出该词的意思。

如: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目瞪口呆:

这种类型的题要把词语放到文中去体会。

原文写“小明和小胖在扫地时不小心把老师的花瓶打碎了,他俩吓得目瞪口呆。"可以看出,这是作者在写他俩的神情。“目瞪口呆”的意思就是因受惊而愣住的样子。

2.找近义词、反义词,采用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语。

对于一些较简单的,容易找出近、反义词的词语来说,可以引导学生用找近、反义词的方法来理解。如“刚强"就是“坚强、顽强”的意思,“冷淡"就是“不热情”的意思。

词是文的基础,只有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才能为阅读及作文打好坚实的基础。

3.熟练使用工具书,借助字典和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充分利用字典,及时查阅不理解的词,这样既培养动手能力,又巩固了查字典的方法,同时还使清楚了词与句的关系。因为在查字典理解词时,往往一个词在字典中有多中解释,这时就要告诉学生,理解词语要放到特定的句子中去,要放到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的意思。

专项提升

一、课外阅读

红叶更红

秋天的香山是最美的,香山的红叶是最红的。一个可爱的红领巾为着理想,为着诺言,为着胸前迎风飘扬的红领巾,与素不相识的“我"共同见证了香山的美,红叶的艳,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的zhēnchéng()与坦然。

香山的主峰,秋色正浓,一丛丛、一片片的红叶,像美丽的朝(zhāocháo)霞泛起光彩。我向上攀登着,才走了一会儿,忽然看见一个漂亮的小姑娘,蜷着身子蹲在一块大岩石旁,低着头哭呢。“小姑娘,你怎么了?”

小姑娘抬起头来,抹了一把眼泪说:“我们中队登山,走散了。我找同学们,在这儿扭脚了。"多好的孩子。我说:“那我背你下山,好吗?”

“不,我们中队定好了登上主峰会合。"她用jiāndìng()的语气回答着:“我是中队长,我一定得(déděi)登上去,我有任务。”

我的心突然一热,啊,这个可爱的红领巾是多么忠于职守!于是我扶起她,挽着她的胳膊,说:“来,叔叔同你一道登上主峰去!"

“好极了!”小姑娘笑了,她虽然一拐一拐的,但越走越欢,不一会儿便登上了主峰。我们不约而同地喊起来:“登上主峰喽!登上主峰喽!"

只见顶峰上插着一面鲜红鲜红的星星火炬的旗帜,正迎着山风呼啦啦地飘荡着,周围站了许多同学。小姑娘的眼睛睁得圆圆的,她抹了抹脸上的汗水,兴冲冲地望着旗帜,望着小伙伴们,忘了脚疼,然后恭恭敬敬地向我行了个队礼:“谢谢叔叔,我马上就要在主峰主持‘让红叶更红’主题中队会。欢迎您参加!”说完,她雀儿般地欢跳着向伙伴们跑去。

我举目四望,秋天的香山多美!香山的红叶多红!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2.给文中两处注音填上正确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不约而同:

忠于职守:

4.照样子写词语并造句。

兴冲冲()

5.读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联系下文,小女孩的“任务”是:

6.你喜欢文中的小姑娘吗?为什么?

7.题目“红叶更红"包含着什么含义?选择你认为合适的理解把序号填在括号内:()

A.“我”知道红叶是红领巾的颜色,觉得红叶更红了。

B.“我"知道小姑娘的主题中队会的主题是“让红叶更红”,觉得红叶更红了。

C.“我"发现了小姑娘不怕困难、忠于职守、有团队精神,觉得红叶更红了。

【答案】

1.zhāoděi

2.真诚坚定

3.指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文中指没有经过约定的我和小女孩一起喊起来。忠诚地对待本职工作,一丝不苟。文中指小女孩忠诚地对待自己少先队中队长的工作。

4.绿油油向山下望去,是一片绿油油的稻田和一排排整齐的农舍。

5.主持“让红叶更红”主题中队会

6.我喜欢文中的小姑娘。她善良坚强,忠于职守。

7.C

【解析】

1.考查多音字。

[cháo]1.朝廷(跟“野"相对)上~。在~党(执政党)。2.朝代唐~。改~换代。3.指一个君主的统治时期康熙~。4.朝见;朝拜~觐。~顶。5.面对着;向脸~里。坐东~西。6.表示动作的方向~南开门。~学校走去。7.姓。

[zhāo]1.早晨~阳。一~一夕。~令夕改。2.日;天今~。一~有事也好有个照应。

[dé]1.得到(跟“失”相对)取~。~益。不入虎穴,焉~虎子。这件事办成了你也会~些好处。2.演算产生结果二三~六。五减一~四。3.适合~用。~体。4.得意自~。5.完成饭~了。衣服还没有做~。6.用于结束谈话的时候,表示同意或禁止~,就这么办。~了,别说了。7.用于情况不如人意的时候,表示无可奈何~,这一张又画坏了!8.助动词。用在别的动词前,表示许可(多见于法令和公文)这笔钱非经批准不~擅自动用。9.用在别的动词前,表示可能这样(多用于否定式)水渠昨天刚动手挖,没有三天不~完。

[děi]1.助动词。需要这个工程~三个月才能完。修这座水库~多少人力2.“得"的否定是“无须”或“不用”,不说“不得”。3.助动词。表示揣测的必然快下大雨了,要不快走,就~挨淋。4.舒服;满意这个沙发坐着真~。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诚、坚"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3.考查词语解释。

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定,彼此的言论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忠于职守:忠诚地对待本职工作,一丝不苟。

4.考查词语仿写和造句。

兴冲冲是ABB式的词语,类似的还有颤巍巍、气冲冲、沉甸甸、孤零零等。

比如:沉甸甸一阵秋风,吹黄了沉甸甸的谷穗。

5.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谢谢叔叔,我马上就要在主峰主持‘让红叶更红’主题中队会。”可知小女孩的“任务"是主持中队会。

6.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文章中小姑娘登山中为找同学扭了脚,在“我”的搀扶下,她一拐一拐地终于登上主峰,主持“让红叶更红"主题中队会,说明小姑娘善良坚强,忠于职守。

7.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

结合“一个可爱的红领巾为着理想,为着诺言,为着胸前迎风飘扬的红领巾,与素不相识的“我”共同见证了香山的美,红叶的艳,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的真诚与坦然。"可知“我”发现了小姑娘不怕困难、忠于职守、有团队精神,觉得红叶更红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心底盛开一朵花》

匆匆上了公交车我才发现没带公交卡。司机倒是不错,可能是看我不像是经常逃票的人,才没有把我撵(niǎn)下去,但让我在皮包里继续找零钱。

在车上,我觉得自己像个小偷,把身上里里外外翻了个遍,除了几张百元整钞,再也没有找到一个硬币。那种尴尬和狼狈是我从来没有过的。面对车厢里几十人诧异的目光,我恨不能马上掏张百元大钞扔进投币箱来证明自己的粗心大意和清白。慌乱时,一个粗哑的声音从背后传来:“先生,我这里有一块钱,你拿去。"我回头一看,说话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满脸黑色的皱纹,一套灰色的布衫,头上裹了条很旧的白毛巾,脚套一双褪了色的绣花鞋——一个典型的外地老太太。言语间,她已经替我把一块钱投了进去。我慌忙解释说:“那怎么可以,我怎么还您的钱呢?”老太太笑了:“一块钱,还什么?又不是一万元。"

这时,我发现车里的人都冲我和老太太笑了,这种让我捉摸不透的笑容使我越发不安起来。他们越是这样,我越不好意思,迫不及待地说:“大娘,要不这样吧,我和您一道下车,您等我几分钟,我去买瓶水,换了零钱后给您。”老太太又笑了:“我下站就到了,下午回山东济宁老家。我儿子一家都在南京打工,我是专门来看孙子的。三年前,我第一次在南京坐车时,不知道要投币,身上也没有零钱,就像你现在的样子,是一位好心的姑娘帮我投了一块钱。今天我正好有机会还南京人一份情。下次,如果你在车上遇见像你一样的粗心人,替他投一块钱,就算你还我了,我把这一块钱暂时保存在你那里。"

听了老太太的话,满车厢的人都笑了,笑得那么灿烂、那么自然。

8.根据下列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括号里,再选择其中一个词语写一句话。

(1)猜测不清楚。()

(2)急迫得不能再等待。形容心情急切。()

9.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量词。

一()硬币一()老太太一()绣花鞋

一()布衫一()情一()白毛巾

10.“我”在车上遇到了什么狼狈的事情?

11.一位外地老太太为什么会替“我"投进一元钱?用“”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1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本文实际写了三次投币:

①三年前,____________;

②今天,___________;

③将来,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的标题为“心底盛开一朵花”,它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说说你的理解。

14.读了短文,你觉得老太太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8.捉摸不透迫不及待我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

9.个位双套份条

10.“我”忘了带公交卡,而且身上也找不到一个硬币的零钱。

11.三年前,我第一次在南京坐车时,不知道要投币,身上也没有零钱,就像你现在的样子,是一位好心的姑娘帮我投了一块钱。今天我正好有机会还南京人一份情。

12.一位姑娘帮老太太投了一块钱好心的老太太帮“我"投了一块钱“我”要为像“我"一样的粗心人投一块钱

13.“心底盛开一朵花”是一种比喻,说明人要有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给予别人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的行为如同花一样美丽。

14.老太太是一个有爱心、乐于助人的人。

【分析】

8.本题考查词语理解和词语造句。

解答此题,学生需要结合文章内容,根据词语意思选出正确的词语即可。

(1)捉摸不透,意思是难以捉摸、难以猜测、难以预料。

(2)迫不及待,意思是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

示例:捉摸不透:敌人狡猾得像只狐狸,让人捉摸不透。

迫不及待:今天有足球赛,我刚进屋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电视机。

9.本道题考查量词的使用。

量词就是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应按照语言习惯合理搭配即可。

常见的表示人的量词:个、位、条。例如,一个男孩,一位老师,一条好汉。表示动物的量词:只、匹、头、条、峰。例如,一只鸟,一匹马,一头羊、一条鱼、一峰骆驼。表示文艺作品的量词:封、则、首、篇、道、幅。例如,一封信、一则笑话、一首歌、一篇散文、一幅画。

10.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结合句子“匆匆上了公交车,我才发现没带公交卡;把身上里里外外翻了个遍,除了几张百元整钞,再也没有找到一个硬币"可知答案。

11.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句子“三年前,我第一次到城里坐车时,不知道要投币,身上也没有零钱,就像你现在的样子,是一位好心的姑娘帮我投了一块钱。今天我正好有机会还了一份情。下次,如果你在车上遇见像你一样的粗心人,替他投一块钱,就算你还我了,我把这一块钱暂时保存在你那里”可知答案。

12.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概括能力。

文章写了作者在公交车上忘带零钱,一位好心的老太太给了他一元硬币。并且希望作者下次如果遇到没有零币的人,也送他一元钱,让这份“快乐"继续传递下去。

文章叙述顺序属于插叙,文中提到了三次投币,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即可,①根据句子“三年前,我第一次在南京坐车时,不知道要投币,身上也没有零钱,就像你现在的样子,是一位好心的始娘帮我投了一块钱”得知,三年前,一位始娘帮老太太投了一块钱。②根据句子“她已经替我把一块钱投了进去。"得知,今天,老太太帮“我”投了一块钱。③将来,“我"帮别人投了一块钱。

13.本题考查了题目的理解。

结合短文内容,短文描写了“我”在坐公交车没带零钱的尴尬时刻,一位外地老太太替我投币解围的事,表现了老太太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结合题目“心底盛开一朵花"是一种比喻,把“善良、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比作“花”,说明人要有乐于助人的心灵。给予别人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的行为如同花一样美丽。

14.本题考查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从“今天我正好有机会还了一份情。下次,如果你在车上遇见像你一样的粗心人,替他投一块钱,就算你还我了,我把这一块钱暂时保存在你那里”可知,老太太是一位心底善良、乐于助人、懂得感恩的人。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另一扇窗户

一个美国的小男孩天生就有一只大鼻子,因为这只大鼻子,他在学校几乎成了每个学生嘲笑的对象。他因此而成天闷闷不乐,他不爱和同学打交道,不愿意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只是常常趴在教室的最后一扇窗户边看风景。

小男孩的老师玛利亚发现了他的忧郁。一次课后,她走到小男孩身边问:“你在看什么呢?"

“我看见一些人正在埋葬那条可爱的小狗。”小男孩悲伤不已。

“那我们到前面的一扇窗户边看看吧。"玛利亚牵着小男孩的手走到另一扇窗户边,“孩子,你看到了什么?”

窗外是一片玫瑰花,开得芬芳而灿烂,小男孩的悲伤顿时一扫而光。

孩子你开错了窗户玛利亚抚摸着小男孩的头说你知道吗在老师的心目中你的鼻子是最可爱的

“大家都笑我呀(yɑwɑnɑ)!"小男孩深感委屈。

“那是因为你没有换一扇窗户,把你鼻子最可爱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看哪。”

恰好学校有一个小型话剧演出,一个角色很适合小男孩。在玛利亚的指导下,小男孩鼓起勇气参加了演出,并获得了成功。因为他的大鼻子,人人都记住了这个校园里的小明星。后来,小男孩参加美国在线节目的演出,也名声大振(zhèn√zhèng)。再后来他进入好莱坞,成了最受欢迎的明星之一。这个小男孩叫斯格特,20世纪美国著名的滑稽明星之一。

是的,当你因某些缺陷而愁闷苦恼时,你可以换一扇窗户,你会看到别样的风景;换一种思考和行动方式,你将开启的是成功的大门。

15.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一扫而光:

名声大振:

16.选择括号里加点字正确的读音,打“√"。

17.用“——”画出文章的中心句。

18.给文章第6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19.小男孩先在窗户边看到___,心情很____。在老师的引导下,他又在另一扇窗户边看见了_________,他的悲伤__。你对文中那两扇窗户的含义的理解是:

20.“孩子,你开错了窗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玛利亚老师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5.一下子就扫除干净。通过某件事情,知名度大大提高。

16.yɑ√zhèn√

17.是的,当你因某些缺陷而愁闷苦恼时,你可以换一扇窗户,你会看到别样的风景;换一种思考和行动方式,你将开启的是成功的大门。

18.“,。”,“?,。"

19.一些人正在埋葬可爱的小狗悲伤一片玫瑰花,开得芬芳而灿烂顿时一扫而光“窗户”喻看待事物的角度及心态。“第一扇窗户"喻消极悲观的心态,“第二扇窗户”喻积极乐观的心态

20.“开错了窗户"是指看问题的心态和角度错了。对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而小男孩看到的就是不足的那一面,进而产生了自卑情绪。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节

①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除了藏族、白族和傣族等有自己的年历,各自过自己的年节外,其他各民族都同汉族一道过春节。

②“年"的最初含义来自农业,谷子一熟为一年。各个朝代过年的具体时间也不同,夏朝以正月初一为年,商朝以十二月初一为年,到了西汉,汉武帝改复了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年)。古时候称正月初一为“元旦”,而不叫“春节”,“元”就是开始,“旦"是指早晨,也就是一年的第一个早晨。

③春节是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喜庆气氛的传统节日。每当节日来临,从城镇到乡村,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卖年画春联的、卖灯笼鞭炮的、卖窗花脸谱的……这“年”从腊月二十三一直过到正月十五。特别是在农村,过年的气氛更热烈,大年三十要守岁、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走亲访友大拜年……

④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怪兽,长着血盆大口,人们叫它“年"。每到腊月三十,它便出来挨村挨户地吃人。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恰巧有两个牧童在比赛甩牛鞭子。“年"忽听半空响起啪啪响声,吓得它望风逃窜。“年”窜到另一个村子,它朝门缝里一望,那亮闪闪的灯光,刺得它头晕眼花,只得溜了。后来大家才知道“年"怕响、怕红、怕光。人们为了保护自己,想出了讲多抵御“年”的方法,这些方法逐渐演化为过年的风俗。如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放爆竹,这大概是从牧童赛牛鞭演变而来的。又如旧时把“对联"叫“桃符”,即用红色画的符,意思也是为了驱逐邪祟,以后才改叫“对联"或“春联”。再如,腊月三十全家人吃年夜饭,除了准备同猛兽作搏斗外,还含有庆祝丰收的意思。

21.请用“"画出第③自然段的中心句。

22.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我国各少数民族都同汉族一道过春节。()

(2)“年”的最初含义与农业有关,历史上各个朝代过年的具体时间不同。()

(3)古时候称正月初一为“元旦”,“元”就是开始,“旦"是指早晨,也就是一年的第一个早晨。()

(4)怪兽“年”很怕响、怕红、怕光,所以人们都觉得它很可爱。()

(5)腊月三十全家人吃年夜饭,只是为了庆祝丰收。()

23.选择题。

(1)下列四字词语中不能体现过年时热闹喜庆的是()

A.望风逃窜B.张灯结彩C.喜气洋洋

(2)“每到腊月三十,它便出来挨村挨户地吃人。"对句子中“挨”理解正确的是()

A.遭受;忍受B.顺着(次序)C.困难地度过

(3)“人们为了保护自己,想出了许多抵御“年"的方法,这些方法逐渐演化为过年的风俗。”对句子中“逐渐"的理解正确的是()

A.过年的风俗从来没有改变。

B.过年的风俗一下子就形成了。

C.过年风俗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4)第④自然段中出现“如”“又如"再如”,对它们的作用分析正确的是()

A.使读者更清楚春节的习俗的演变。

B.形象地写出了春节的特点。

C.为了表达人们的美好祝愿。

24.问答题。

为什么人们用“放爆竹"的方法抵御“年”?

25.填空题。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的风俗,请仿照例子,猜测你喜欢的风俗来历。

例:三十晚上家家户户放鞭炮,这大概是从牧童赛牛鞭演变而来的。

贴春联,这大概是___演变而来的。

______,这大概是___演变而来的。

【答案】

21.春节是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喜庆气氛的传统节日

22.×√√××

23.ABCA

24.因为“年"怕响、怕红、怕光。

25.在门前挂桃符避灾吃月饼祭祀先农的典礼

【分析】

21.本题考查寻找中心句。中心句是能概括段落大意的句子,一般位于段落的开头或结尾。仔细阅读第③自然段可知,中心句是第一句话。

22.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从第①自然段可知,藏族、白族和傣族等是各自过自己的年节的,因此(1)小题错误。从第④自然段中可知,“年”怕响、怕红、怕光,却没有“人们都觉得它很可爱"的内容,因此第(4)小题错误。从第④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可知,腊月三十全家人吃年夜饭,除了准备同猛善作搏斗外,还含有庆祝丰收的意思。因此第(5)小题错误。

23.(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望风逃窜:指望见对方气势很盛,就吓得逃跑了。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喜气洋洋:形容非常欢乐的样子。

(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挨家挨户:每家每户、户户不漏。“挨”的意思是依次、顺次。

(3)本题考查词语解释。逐渐:慢慢形成。

(4)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如、又如、再如"所列举的都是“过年的风俗”。

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仔细阅读文章第④自然段,可知,因为人们发现“年"怕响、怕红、怕光,放爆竹能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

25.本题考查国学知识。贴春联的寓意是辟邪除灾、迎祥纳福,象征着美好的祝愿和愿景。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春联一般都是红底黑字或者红底金字,再配以吉祥的纹饰,烘托了新春的喜庆和欢乐的气氛。特别是春联中的一些吉祥的纹饰,如:鱼,寓意年年有余,表达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期望和避凶免难之意。

中秋节吃月饼的寓意是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起分吃月饼,逐渐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寓意。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与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起义有关。

五、课外阅读。

老猫虎子(节选)

季羡林

我从小就喜爱小动物。同小动物在一起,别有一番滋味。它们天真无邪,率性而行;有吃抢吃,有喝抢喝;不会说谎,不会推诿;受到惩罚,忍痛挨打;一转眼间,照偷不误。同它们在一起,我心里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

十四年前,我养的第一只猫,就是这个虎子。刚到我家来的时候,比老鼠大不了多少。蜷曲在窄狭的室内窗台上,活动的空间好像富富有余。它并没有什么特点,仅只是一只最平常的狸猫,身上有虎皮斑纹,颜色不黑不黄,并不美观。但是异于常猫的地方也有,它有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两眼一睁,还真虎虎有虎气,因此起名叫虎子。

它脾气也确实暴烈如虎。它从来不怕任何人。谁要想打它不管是用鸡毛掉子,还是用竹竿,它从不回避,而是向前进攻,声色俱厉。得罪过它的人,它永世不忘。我的外孙打过一次,从此结仇。只要他到我家来,隔着玻璃窗子,一见人影,它就做好准备,向前进攻,爪牙并举,吼声震耳。他没有办法,在家中走动,都要手持竹竿,以防万一,否则寸步难行。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来看我,他显然是非常喜欢猫的。一见虎子,嘴里连声说着:“我身上有猫味,猫不会咬我的。"他伸手想去抚摩它,可万万没有想到,我们虎子不懂什么猫味,回头就是一口。这位老同志大惊失色。总之,到了后来,虎子无人不咬,只有我们家三个主人除外,它的“咬声”颇能耸人听闻了。

26.形成解释。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

(1)推诿:

(2)声色俱厉:

(3)耸人听闻:

27.整体感知。

作者主要从_和_两个方面描写了老猫虎子。

28.获取信息。

用“"画出老猫虎子的外形。用一个词来概括它的外形特点:

29.获取信息。

用“”画出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体现这一中心?打“√"。

(1)谁想打虎子,虎子从不回避,而是向前进攻,声色俱厉。()

(2)“我”的外孙打过虎子,自此,虎子见到他就一直想要攻击他。()

(3)有吃抢吃,有喝抢喝。()

(4)爱猫的老同志伸手想抚摸虎子,虎子张口咬他。()

30.形成解释。

下面对于本文的理解,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自然段先写“我"喜爱小动物,是为了引出下文,具体介绍“我”养的小动物——老猫虎子

B.“我"给老猫起名叫“虎子”,主要是因为老猫睁眼睛时有虎气

C.文中对老猫虎子脾气暴烈的描写,说明了“我”并不喜欢老猫虎子

D.“它的‘咬声’,颇能耸人听闻了。"句中“咬声”加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指“咬人的名声"

31.评价鉴赏。

下面两个句子哪一句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①只要他到我家来,隔着玻璃窗子,一见人影,它就准备去攻击他。

②只要他到我家来,隔着玻璃窗子,一见人影,它就做好准备,向前进攻,爪牙并举,吼声震耳。

32.创意运用。

学习作者观察动物的方法。仔细观察下图中的小金鱼,再用生动时语句描写它的外形。

【答案】

26.推卸责任。文中以“不会推诿"形容小动物们天真无邪。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文中形容虎子脾气非常暴烈,不退缩。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文中形容虎子咬人特别让人害怕。

27.外形脾气

28.比老鼠大不了多少它并没有什么特点,仅只是一只最平常的理猫,身上有虎皮斑纹,颜色不黑不黄,并不美观。它有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两眼一睁,还真虎虎有虎气平常

29.它脾气也确实暴烈如虎

(1)√(2)√(4)√

30.C

31.第②句效果更好。因为第②句把虎子的动作和声音描写得更细致,让虎子的形象更加鲜活,暴烈如虎的脾气也更鲜明。

32.这条小金鱼娇小可爱,宽大的尾巴像划船用的桨,身子游动起来,就像一条随着水波飘动的丝绸。

【解析】

26.本题考查对文中词语的理解。

做此题需按要求联系上下文,再写出自己的理解。

推诿:推卸责任。文中以“不会推诿”形容小动物们天真无邪。

声色俱厉: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文中形容虎子脾气非常暴烈,不退缩。

耸人听闻: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文中形容虎子咬人特别让人害怕。

27.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概括与归纳。

短文的第二段主要写“虎子"的外形特点,第三段主要写“虎子”的脾气暴烈如虎。故整理答案为:作者主要从外形和脾气两方面来描写老猫虎子。

28.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阅读短文的第二段从文中找最直观的描写外貌的语句即可。故答案为“比老鼠大不了多少"它并没有什么特点,仅只是一只最平常的狸猫,身上有虎皮斑纹,颜色不黑不黄,并不美观。”“它有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两眼一睁,还真虎虎有虎气”,从外形特点来看,这就是一只普普通通的猫,用文中的词来形容,那就是“平常”。

29.本题考查找中心句和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第三自然段整段都是围绕第一句“它脾气也确实暴烈如虎"来写的,所以“它脾气也确实暴烈如虎”是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

第三自然段这几个事例第一个是虎子不怕任何人,谁想打它,他就进攻谁;第二个是外孙打过虎子,虎子记仇,一见外孙就想攻击他。第三个是虎子不让他人碰它,哪怕是爱猫的人,张口就咬。最后一个是虎子无人不咬,“咬声"耸人听闻。故答案为:(1)√(2)√(4)√

30.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A.正确,短文的第一段,写作者喜爱小动物,就是为了引出下文,写自己养的猫“虎子”。

B.正确,从“它有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两眼一睁,还真虎虎有虎气,因此起名叫虎子"可知。

C.错误,文中对“虎子”脾气暴烈的描写是为了突出虎子的性格特点,凶猛、调皮、勇敢、忠诚,突出作者对“虎子"的喜爱之情。

D.正确,“咬声”加引号就是为了突出“虎子"的凶,“咬声”指的是“咬人的名声"。

故答案选C。

3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的能力。

做鉴赏类的题目我们还可以从修辞和描写方面来鉴赏。第②句的动作描写更为具体细致。让“虎子”的形象更加鲜活,一句“吼声震耳"夸张地写出“虎子”的“凶”,更能突显“虎子”的暴烈脾气,故第②句的表达更好。

32.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仔细地观察图片,可以仿照作者的描写方法,然后可适当加些修辞,使语句更加生动。所写内容符合题意和图片内容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这条金鱼小巧可爱,它摆动着它那差不多和身子一般大的尾巴,在鱼缸里游着,身子一扭一扭的,灵活又俏皮。两只圆圆的大眼睛四处张望,好像是在寻觅鱼食。因为它的“灵动小巧”,于是给它起名为“小灵巧”。

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狐狸和猴子

河中央有一个小洲,洲上长着一株桃树,树上结满了大桃子。

狐狸想吃桃子,可是过不了河。猴子想吃桃子,可是也过不了河。

狐狸便和猴子商量,一同想办法架桥过去,摘下桃子,各分一半。

狐狸和猴子一同花了很大力气,扛来一根木头,从这边架到河中央的小洲上,成了一座独木桥。这桥太窄了,它们不能同时过去,只能先过去一个,再过去一个。“让我先过去,你再过去吧!"狐狸对猴子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