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学案(含答案)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第六单元 学案(含答案)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第六单元 学案(含答案)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第六单元 学案(含答案)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第六单元 学案(含答案)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学案(含答案)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

知识整合

一、单元学习目标整合

1.学习富有思辨色彩的古今中外文本,通过对“学习之道"的梳理、探究和反思,把握学习的价值、意义、原则和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习能力。

2.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思辨类文本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

3.研读课文,把握说理的逻辑思路,感受思辨中蕴含的逻辑思维,感受思辨的力量,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4.在深入阅读文本、学习文本论述方法的基础上,学会选择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有针对性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二、单元学习重难点

本单元的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述有关学习的问题,或阐述学习的意义,或讨论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或描述读书的经历与感受,使我们获得不同的启迪。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师说》阐述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青年,起到了转变风气的作用。

《反对党八股(节选)》重点逐条列举了党八股的“八大罪状”。

《拿来主义》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

《读书:目的和前提》赞美读书的作用,并指明阅读的路径,劝说人们凭自己的爱好展开阅读,用心研读优秀作品,在书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

《上图书馆》按照时间顺序串联起作者不同时期在图书馆读书的经历和感受。

大单元综合试题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可整天待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摘编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材料二记者:读书能对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

魏玉山:邓小平同志曾经把书籍比喻为“精神食粮”。读书就是汲取精神营养。读书不仅能够提升一个人的技能,增长一个人的知识,增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也能起到塑造作用。

黄志坚:读书,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群人,进而可以改变社会、改变世界。特别是在当下,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交互和知识汲取效率迅速提高,文化内容爆炸式增长,但也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互联网特有的碎片化阅读方式和诉诸感官的视听形态,无形中会助推喧嚣、多元、极化和圈层化的氛围。从这个角度讲,现代人读书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一种与书籍这一媒介形态深度相关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让人能沉静下来,更为理性、全面、有语境、有深度地去思考、去认识自己与世界。可以说,一个爱好读书的人,他的精神世界通常会是更加丰富多彩、更为理性客观的。

王蒙:除了读书,我几乎想象不出有一种更好的方式,能全面改善人的精神世界。就我自己而言,虽然读熟悉的书会很愉悦,但我也读一些自己看着费劲的书。比如文言文经典。在开始读《庄子》时,我起码有300字不认识,那我怎么读《庄子》?怎么写有关《庄子》的书?很简单,翻着《辞源》《辞海》,一边查一边研究。这样就把读书变成了一个自我提高和塑造的过程。记者:读书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有怎样的意义?

王蒙:社会文明程度,会通过很多方面表现出来,如人的礼仪行止,包括说话的方式、讨论问题的方法、对待他人观点的态度等等。一个社会读书多一些,文明程度也会相应高一些。

黄志坚: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它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本好书是照亮心灵的火炬,是引领社会的旗帜,也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魏玉山:书籍是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传承的最主要载体,读书是传承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形成共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书籍也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传播的重要工具,读书是一个民族文化创新、科技创造的前提,全民阅读为文化、科技的创新创造奠定了群众基础与知识基础。

记者:您认为,怎样的书算得上一本好书?

黄志坚:什么是好书?作为读者,当然是必须是好看和有用的图书。在书架上选书时,恐怕是要做到四看:一看内容的吸引力,这是最重要的;二看作者的知名度和专业性;三看出版社的品牌;四看书籍的装帧质量和价格。作为我个人,因为我是从事出版工作的,我认为一本“好书"的标准,应该是“两个效益相统一”的产品,即内容好、销售好,就是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同时满足广大读者的实际需求。

魏玉山:什么是好书,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的。如《水浒传》《红楼梦》,在清代曾经是禁书,到当代成了经典。再往前追溯,“四书五经"在秦朝时是禁书,经过汉儒的推崇,逐渐成了后世的经典。具体到当下,好书是因人而异的。对学者而言,知识广博、体系精深、论述深入的书是好书。对普通读者而言,内容丰富、语言通俗的书也是好书。对幼童而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就是好书。但凡一本书,能够为人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能够提升文化的素养、提供心灵的抚慰、砥砺个人的精神,就是好书。

王蒙:我认为一本好书,要语言好、内容深刻,思考问题的角度新颖、高于常人。更为重要的是书的态度,要有大爱的态度、大公的情怀、负责任的心态,要有敬畏心、感恩心、谦卑心、谦让心。正如一个人有品质一样,书籍也有品质,这样的书就会让人爱读并得到一些启发。

(摘编自《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黑塞不赞成年轻人在咖啡馆和舞池里消磨时光,认为只有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才能接近真正的生活。

B.花气力、下功夫阅读杰作,常常不像阅读时髦读物那样适合口味、带有刺激性,却能学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C.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爆炸式增长,而读书能让读者沉静下来,深度思考,更能提高汲取知识的效率。

D.魏玉山、黄志坚、王蒙都认为读书不仅能使人增长知识,改善人的精神世界,也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太多可能有害,但黑塞认为尽管读书有害、会危害生活,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仍提倡人们阅读。

B.王蒙认为《庄子》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文言文经典,虽然在阅读过程中有些费劲,但却有助于改善人的精神世界。

C.读书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全民阅读则为文化、科技的创新创造奠定扎实的基础。

D.“好看”“有用"是读者评价书的好坏的重要标准,同时,这也是出版者在出版图书时所极力追求的目标。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属于“读书的社会意义”话题的一项是()

A.读书会让人与人之间增加关爱与理解,增加人的智慧与理性,减少戾气,减少与人为恶的不良风气。

B.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大对阅读的指导和推动力度,爱读书从娃娃抓起,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C.许多学校致力于智慧校园建设,搭建数字阅读平台,推进数字化阅读发展,为学生阅读带来新体验。

D.互联网时代,媒体要注重深度思考、理智讨论,积极引导和推动网络媒体受众形成读书的意愿。

4.材料二是一篇访谈,请结合这则访谈的特点,谈谈拟定访谈提纲应注意哪些问题。

5.学校图书馆要购买一批新书,向同学们征询购买建议。请结合材料,提出你的购书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文本一:

在困难的日子里(节选)

路遥

我终于上了高中。

我意识到,这是我生活道路上一个意义重大的开端。但是,很快我便知道了:我在这里所面临的困难,比我原来所预想到的还要严重得多。当然,饥饿依然是一个主要的威胁——可严重的困难还不仅仅在此。

在家里时,四舍八邻都不富裕,因此谁也不为自己的贫困而害臊。可现在一下子有了强烈的对比,就明显地感到自己太凄惶了。我羡慕我的同班同学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幸运。但我并不妒忌他们,我只是为我自己的寒酸而难过。我知道这不是我的过错——谁愿意过一种贫困潦倒的生活呢?但是,我也担心往后有人会因为我的贫穷而欺负我,所以心情一直很沉重。我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不久,这样的情况就出现了。尤其是班上那个总爱恶作剧的文体干事周文明——看来这是一个对人毫无怜悯心的家伙,而不幸我却和他成了同桌。每当下午自习时,我就饿得头晕目眩,忍不住咽着口水。而我的同桌偏偏就在这时,拿出混合面做的烤馍片或者菜包子,在我旁边大嚼大咽起来,还故意吧咂着嘴,不时用眼睛的余光扫视一下我的喉骨眼;并且老是在吃完后设法打着响亮的饱嗝,对我说:“马建强,你个子这么高,一定要加入咱班上的篮球队!"

这个恶劣的家伙!他知道我饿得连路都走不利索了,却叫我去打篮球!有一天,我们全班在校园后边的山上劳动,他竟然当着周围几个女同学的面,把他啃了一口的一个混合面馒头硬往我手里塞,那神情就像一个阔佬耍弄一个叫花子。

这侮辱太放肆了,我感觉浑身的血都往头上涌来。我沉默地接过这块肮脏的施舍品,一下把它远远甩在了一个臭水坑里!周文明顿时惊得目瞪口呆,一绺浅黄的头发披散在额前,手足无措地立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我同时用自己的眼睛告诉他:他如果要是再公开拿我的贫穷开心,我绝不会对他客气的。我的同桌从此便很恨我,但他再不敢在公众面前侮辱我了。可过了不久,更叫人难以忍受的事又发生了。

有一天,我们宿舍一位同学放在饭碗里的一个玉米面馍突然丢了。那个同学很快把此事反映给了班主任老师。事情很快就传开来,说我们宿舍出了“贼娃子”。不用说,怀疑的目光又全部落在了我的身上。鄙夷的目光像针一样扎在我的心上,使得我神情沮丧,连抬脚动手都变得不自在起来。

人们开始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我,而背后我又成了他们谈话的中心。后来,连外班的同学也在指指点点了。每天晚上,我都半夜睡不着觉,咬着被角偷偷地啜泣。此刻,我真想和什么人狠狠地打一架,好把我满心的愤懑排解一下!而我自己不知道,就在这时,有人却突然给班主任报告说:在我的枕头底下发现了玉米面馍渣子!

班主任听到反映后,乘我不在的时候,带领几个班干部很快去查看了“现场"。据说,我的枕头底下的确有玉米面馍渣子。可是同时,有人也发现,我枕头底下还有一些荞麦皮。大家再仔细一检查,发现我的枕头被老鼠咬破了一个洞。

事情总算水落石出了:是可恶的老鼠把那个玉米面馍拉在这里吃了,并且还捎带着咬破了我的枕头。真是的!人倒霉了,连老鼠也来糟践!事情到此实际还没有完。外班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听到的还是当初的传说。他们对这号事又没追根刨底的兴趣,所以我的“贼名”还继续在他们中间传播着。

入学一月多来,我就生活在这样的气氛中,简直叫人难以忍受,但也只能默默地忍受着。这个困难的岁月,对别人来说,也许只是经济生活上的;而对我来说则是双重的。

我常常呆呆地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望着一群一伙的同学们从学校的大门里涌出来,一路上互相热烈地交谈着,亲切地说笑着,有的甚至友好地手臂相攀,向灯火通明的街道走去。我真想大哭一场!我在心中默默地向他们呼喊:啊,亲爱的同学们,我并不奢求你们的友爱,但你们也让我平等地生活在你们之中吧!

文本二:

这束淡弱的折光(节选)

路遥

在当代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物质财富增加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却下降了;拜金主义和人与人之间表现出来的冷漠态度,在我们的生活中大量地存在着。造成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当然是很多的。如果我们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克服这种不幸的现象,那么我们就很难完成一切具有崇高意义的使命。

每当想到这些,我就不由得记起了三年困难时期的生活。那时,人们虽然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但在生活中却表现出了顽强的战胜困难的精神,表现出了崇高而光彩的道德力量。

因此,写过去的这段生活,并不是纯粹讲述一个“历史故事”,而是想用一种折光来投射我们的现实生活。这一束折光也许太淡弱了,但我仍然想让它闪射。我并没有回避那些日子里贫困生活的不幸情况。我觉得,对于小说来说,重要的是用艺术手法真实地表现出生活来,只要做到这一点,读者也自然会在美学欣赏的过程中,获得认识方面的价值。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我”在上高中之后,很快发现有比饥饿更严重的困难,既点明人物的身份和故事发生的背景,又能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B.“我"羡慕同班同学们的幸运生活,但并不妒忌他们,这种矛盾的心理恰好表现了“我”因极度贫困而产生的自卑以及强烈的自尊与骨气。

C.文章细节描写生动,如写周文明在“我"旁边“大嚼大咽”“故意吧咂着嘴”,用余光扫视“我”的喉骨眼,形象地写出了周文明为富不仁的特点。

D.结尾部分作者直抒胸臆,抒发对友情的渴望和对平等的期待,表明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青年人所面临的困难,既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7.下列与文本内容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小说主人公虽然在物质生活上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但身上闪射出来的极为可贵的品质,能给人崇高而光彩的道德力量。

B.文本二表明,作者对拜金主义充斥我们的现实生活感到失望,因此他希望用文学的方式让读者在美的欣赏中,获得认识方面的价值。

C.文本一中的“我"不仅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也是事件的观察者、评论者,“我”常常以内心独白的方式揭示人在贫困处境中的凄惶心境。

D.路遥的许多作品都再现了过去那些特殊日子里的贫困生活,从创作角度来看,真实表现人们在困境中的痛苦与不幸,是路遥作品的主题。

8.周文明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如欲为路遥作品写一则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赞学

王符

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虽有至圣,不生而智;虽有至材,不生而能。圣人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

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夫瑚簋之器、朝祭之服,其始也,乃山野之木、蚕茧之丝耳。使巧倕加绳墨而制之以斤斧,女工加五色而制之以机杼,则皆成宗庙之器、黼黻之章,可羞于鬼神,可御于王公。是以君子终日乾乾进德修业者,非直为博己而已也,盖乃思述祖考之令问,而以显父母也。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当世学士恒以万计,而究涂者无数十焉,其故何也?其富者则以贿玷精,贫者则以乏易计,或以丧乱期其年岁,此其所以逮初丧功而及其童蒙者也。是故其成名立绩,德音令问不已者,徒以其能自托于先圣之典经,结心于夫子之遗训也。

是故造父疾趋,百步而废,自托乘舆,坐致千里;水师泛轴,解维则溺,自托舟楫,坐济江河。是故君子者,性非绝世,善自托于物也。人之情性,未能相百,而其明智,有相万也。此非其真性之材也,必有假以致之也。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此则道之明也,而君子能假之以自彰尔。

夫是故道之于心也,犹火之于人目也。中阱深室,幽黑无见,及设盛烛,则百物彰矣。此则火之耀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则为明矣。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先圣得道之精者,以行其身,欲贤人自勉,以入于道。故圣人之制经以遗后贤也,譬犹巧倕之为规矩准绳以遗后工也。

(节选自《潜夫论》,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B.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C.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D.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也称作《周易》,它和《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合称五经,为历代儒家学子核心研习书经。

B.祖考,指祖先,也可指已故的祖父或父祖辈的人。文中的祖考是祖先、先人的意思。

C.学士,南北朝以后司文学撰述的官员称呼。文中的学士指掌管文学的官员。

D.君子,先秦时是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含义。这里的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即使是圣人和极有才能的人,他们的才智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B.第二段以蚕丝加入五色制成朝祭之服为例,说明学习要加入自己的思考。

C.作者认为当世学士受到财富或贫穷的干扰,以致最终在学业上难有所成。

D.本文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此则火之耀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则为明矣。

(2)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

14.君子为什么能建功立业,美德声誉流传四方?根据文中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对于从事新媒体的人都知道,如果想被别人在海量题目中点开你的文章,就要把题目起得更新颖别致或更怪异,①_便诞生了“标题党"。他们套路繁多,但都脱不了类似模式:故弄玄虚,不是“速看要删”,就是“震惊”,如果再扯上点流量明星的绯闻,或打打的擦边球就更好。文字的力量不够大,还可以发挥图片和视频的功能,调动读者的兴趣。总而言之,为了能够“被发现”,新媒体从业者可谓②_。

作为读者的我们,犹如③_的生命中挤进了太多不相干的人和事。网络时代的我们看上去似乎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渊博,但是渊博的“知识"多数都和自己不相干,我们因为好奇心点开了一个标题,浏览了一段或荒诞或驴唇不对马嘴的小道消息,然后关闭页面,又打开另一个页面,仿佛有一只上帝之手在操控着一切。大数据像贴心的仆人一样精准伺候着,想你所想,却又像贼一样惦记着你的口袋。

15.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7.文中画框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气温的降低会刺激机体血管收缩,从而减少皮肤散热,①_________________。但在保暖的同时,血管的收缩又会导致血压升高,②;心脏负担太重,就增加了心绞痛和心梗发生的概率。研究表明,气温降低10摄氏度,心脏病发病风险增加7%。③?方法是及时根据气温变化增加衣物,冬天室内外温差大,外出时做好保暖很重要。

在寒冷季节,为了抵御寒冷,大家更愿意喝酒或摄入高热量食物,这必然导致血脂升高等不良后果。针对这一点,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只吃低盐、低脂、清淡的食物,减少饮酒,适度运动。这样,就既能抵御寒冷、保持健康体魄,还能让身材越来越好。

18.下列对材料第2段的逻辑错误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为了抵御寒冷,大家更愿意喝酒”因果关系不恰当,喝酒未必是这个原因。

B.“这必然导致……等不良后果"绝对化,前文提到的做法不一定导致这个结果。

C.“只吃低盐、低脂、清淡的食物”不属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前文的说法相矛盾。

D.“还能让身材越来越好"的推断没有确切的依据,“越来越”的说法不准确。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认为只有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才能接近真正的生活"表述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一中“可整天待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可知,黑塞只是将读书和待在咖啡馆、舞池里进行比较,并非认为“只有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才能接近真正的生活"。C项,“更能提高汲取知识的效率”错误,由材料二黄志坚的话“特别是在当下,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交互和知识汲取效率迅速提高"可知,文中说的是“互联网飞速发展”使“知识汲取效率迅速提高"。D项,“都认为”错误,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可知,魏玉山和王蒙的观点里并无读书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的信息。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但黑塞认为尽管读书有害、会危害生活"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中“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倾心于书”可知,选项把“读得太多可能有害"偷换成“读书有害”,把“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偷换成“危害生活”。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项,“爱读书从娃娃抓起,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属于读书对个人成长的意义。C项,“为学生阅读带来新体验”属于读书对个体的意义。D项,“积极引导和推动网络媒体受众形成读书的意愿"属于读书对个体的意义。

4.答案:①应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访谈,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如材料二围绕“读书”提出了三个问题:读书对个人精神世界的影响,读书对社会的意义,好书的标准。②各问题之间要有层次性,逻辑要清晰。前两个问题谈的是读书的意义,后一个问题是谈好书的标准,从个人到社会,从意义到标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对拟定访谈提纲的技巧做到心中有数,如“访谈提纲中的问题不宜过多,以2—4个为宜"访谈提纲中的问题避免低效率、诱导”“访谈提纲中的问题尽量以开放性的表达方式提出"根据研究问题和研究的目的设计访谈形式及访谈问题”等,再结合文本信息加以理解分析。由材料二中“读书能对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读书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有怎样的意义?”“您认为,怎样的书算得上一本好书?"可知,提问时中心要明确,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具体设问,尽量呈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比如平行并列或者层层递进,可以按照从个人到社会,从是什么、为什么到怎么做等顺序设置问题。

5.答案:①重视内容和品质:内容有吸引力,能提供师生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对人的心灵和精神产生积极影响,语言精美,观点新颖。②重视外在因素:作者和出版社的知名度和专业性,图书的质量和价格。③兼顾不同的爱好和需求:老师和学生的需求不同,不同学科的需求不同,低年级和高年级的需求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联系材料二最后一段王蒙的话“我认为一本好书,要语言好、内容深刻,思考问题的角度新颖、高于常人……这样的书就会让人爱读并得到一些启发”可概括出购买新书应“重视内容和品质"。联系材料二黄志坚的说法“作为读者,当然是必须是好看和有用的图书……做到四看:一看……二看……三看……四看……”可概括出购买新书应“重视外在因素"。联系材料二魏玉山的观点“什么是好书,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的……具体到当下,好书是因人而异的。对学者而言……对普通读者而言……对幼童而言……”可概括出购买新书应“兼顾不同的爱好和需求"。

6.答案:C

解析:“形象地写出了周文明为富不仁的特点”分析错误,“为富不仁"大词小用,他对贫穷同学缺乏同情心,甚至怀着故意看笑话的心理,可以说是“形象地写出了周文明的傲慢与偏见”,但还不到为富不仁的程度。

7.答案:D

解析:“真实表现人们在困境中的痛苦与不幸,是路遥作品的主题"说法有误,根据“人们虽然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但在生活中却表现出了顽强的战胜困难的精神,表现出了崇高而光彩的道德力量”可知,作品主题应该是“表现困境中人们精神上的闪光点"。

8.答案:①衬托主要形象。小说中“我”的自尊、要强形象因为周文明的存在而更加鲜明。②推动情节发展。周文明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与周文明的交锋,情节有了发展变化。

解析:小说中“我”对周文明十分反感,周文明因为比“我"的条件好,对“我”充满傲慢和偏见。他知道“我"饿,吃饭时故意“吧咂着嘴,不时用眼睛的余光扫视一下我的喉骨眼;并且老是在吃完后设法打着响亮的饱嗝”,他知道“我"饿得几乎走不动路,却建议“我”去打篮球。正是因为这个人物的存在,才让“我"自尊、要强的形象得以突出,得以表现得更加鲜明,所以,周文明这一人物在小说中起到衬托“我”这一主要形象的作用。另外,周文明这一人物也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比如周文明吃饭故意吧咂嘴,故意让饿得头昏眼花的“我"去打篮球,周文明当着同学们的面把咬了一口的混合面馒头塞给“我”,这让“我"感到愤怒,并将馒头扔到了臭水坑里。周文明的这些行为都丰富了小说的内容,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9.答案:①内容选材上,多以自己熟悉的生活为素材,文本一选择的困难时期的生活正是作者亲身经历的;②作品主题方面,作者重在表现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对可贵品质的坚守;③创作意图上,路遥作品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比如《在困难的日子里》就是针对当下拜金主义盛行有感而发的。

解析:首先,路遥的小说给人一种真实感,叙写的仿佛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这源于他的创作多数以自己熟悉的生活为素材,有些就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文本一中,作者写到困难时期饥饿的感觉,以及当时的生活状况,这些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所以读者读起来犹如身临其境,具有非常强的代入感。其次,路遥的小说在主题方面非常积极向上,作者重在表现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对可贵品质的坚守。文本一中,“我”虽然身处贫困,连饭都吃不饱,但“我"依然保持着自己作为人的高贵尊严。最后,在创作意图上,路遥的作品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他能敏锐地感觉到社会的思想变化,并在自己的作品中针对这种思想变化做出自己的评判。《在困难的日子里》就是作者针对当下拜金主义盛行有感而发创作的,所以非常具有现实针对性。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未必尽照”的意思是“未必能洞察一切”,语意完整,应在其后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聪明无蔽”“心智无滞"结构对称,分别单独成句,据此排除B项。故选C项。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结合语境可知,文中的“学士”如果是掌管文学的官员,则不能达到“以万计"的数量,后文“究涂者”译为穷尽学问之途的人,前后联系起来可知,这里的“学士"指的是学者,求学的人。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说明学习要加入自己的思考”错误,原文中“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的意思是:人需要学习,就如同东西需要修治一样。第二段以蚕丝加入五色制成朝祭之服为例,是为了论证人需要学习。

13.答案:(1)这是因为火的照耀,而不是眼睛的明亮,眼睛是依靠它而变得明亮的。

(2)在当今之世求道,没有比典籍更好的。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关键词:(1)耀:照耀。假:依靠。明:变得明亮。(2)索:寻求。索道于当世者: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当世索道者”。第二个“于":介词,比。

14.答案:①君子能够坚持求学,最终穷尽学问之途;②君子能潜心钻研先圣的经典,醉心于老师的教导。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目在文中的表述是“是故其成名立绩,德音令问不已者”,这之前的“当世学士恒以万计,而究涂者无数十焉,其故何也?"说明了大多数学士无法成名的原因在于不能坚持学习;这之后交代了直接原因“徒以其能自托于先圣之典经,结心于夫子之遗训也”,也就是君子能潜心钻研先圣的经典,醉心于老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