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易混易错专项复习(3)文言文阅读学案(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易混易错专项复习(3)文言文阅读学案(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易混易错专项复习(3)文言文阅读学案(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易混易错专项复习(3)文言文阅读学案(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易混易错专项复习(3)文言文阅读学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易混易错专项复习(3)文言文阅读学案(含解析)(3)文言文阅读——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易混易错专项复习

易错点分析

易错题一:断句题——当断不断,不该断却断

1.看名词代词,明确句子主语宾语。

2.看对话词,明确句子结构关系。

3.看虚词,明确句子首尾标志。

4.看句式,明确特殊句式与固定句式。

5.看修辞,明确句子的相似结构。

易错题二:词语题——不会进行上下文推断

1.字形推断法。

2.语法分析法。

3.课文迁移法

4.邻字推断法

5.语境推断法

易错题三:文意辨析题一一不识常见的设题陷阱

1.比对时间

2.比对地点

3.比对人物

4.比对关键词语

5.比对添加内容

6.比对因果关系

7.比对范围程度

8.比对概括与分析是否一致

易错题四:翻译题不会灵活运用六字诀

1.留字诀:原封不动保留国名、人名、地名、官职官署名、年号、谥号等。

2.换字诀:换掉句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单音节词、词类活用词。

3.调字诀:将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等换为现代汉语语序句。

4.删字诀:删掉句中的衬字、虚词(发语词、主谓之间助词、凑足音节助词)。

5.补字诀:补充句中的省略部分(主语、宾语、介词、代词等)。

6.变字诀:将句的借代词与修辞句用同语义词句变换出来。

易混易错题训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二: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1.材料一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妻侧目A而视B倾耳C而听D嫂蛇行E匍伏F四拜G自跪H而谢

2.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引,这里是拿的意思,与《兰亭集序》中“引以为流觞曲水”的“引"意义和用法不同。

B.见,表示动词的被动用法,与《孔雀东南飞》中“兰芝初还时,府吏见叮咛”的“见"意义和用法不同。

C.以,在这里作为介词,与《种树郭橐驼传》中“以子之道,移之官理”的“以"字意思相同。

D.“次其时序”的次,与《兰亭集序》中“列坐其次"的“次”意义和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用连横的策略去游说秦惠王,但秦惠王认为条件不成熟,委婉地拒绝了他。

B.苏秦返回家乡后用功读书,潜心阅读兵书《太公阴符》,埋头苦读并揣摩得其精髓。

C.苏秦最终用合纵的策略说服了赵王,赵王封他为武安君,并赏赐了很多金银财宝。

D.苏秦在前往楚国路过洛阳时,见到妻子因其位尊多金而谦恭,不禁因此感慨万千。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2)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

5.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司马迁为苏秦作传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论尹师鲁墓志铭①

欧阳修

《志》言:“天下之人,识与不识,皆知师鲁文学议论材能。"则文学之长,论议之高,材能之美,不言可知。又恐太略,故条析其事,再述于后。

述其文,则曰:“简而有法。”此一句,在孔子六经,惟《春秋》可当之。其他经非孔子自作文章,故虽有法,而不简也。修于师鲁之文不薄矣。而世之无识者,不考文之轻重,但责言之多少,云师鲁文章不合只著一句道了。既述其文,则又述其学曰:“通知古今。"此语若必求其可当者,惟孔、孟也。既述其学,则又述其论议云:“是是非非,务尽其道理,不苟止而妄随。”亦非孟子不可当此语。既述其论议,则又述其材能,备言师鲁历贬,自兵兴便在陕西,尤深知西事,未及施为而元昊臣,师鲁得罪。使天下之人尽知师鲁材能。

此三者,皆君子之极美。然在师鲁,犹为末事。其大节乃笃于仁义,穷达祸福不愧古人。其事不可遍举,故举其要者一两事以取信。如上书论范公②而自请同贬,临死而语不及私,则平生忠义可知也。其临穷达祸福不愧古人,又可知也。

《志》云:师鲁“喜论兵"。论兵,儒者末事,言喜无害。喜非嬉戏之戏喜者好也君子固有所好矣。孔子言回也好学,岂是薄颜回乎?后生小子,未经师友,苟恣所见,岂足听哉?

修见韩退之与盂郊联句,便似孟郊诗,与樊宗师作志,便似樊文,慕其如此,故师鲁之《志》,用意特深而语简,盖为师鲁文简而意深。又思平生作文,惟师鲁一见,展卷疾读,五行俱下,便晓人深处。因谓死者有知,必受此文,所以慰吾亡友尔,岂恤小子辈哉!

【注】①尹师鲁(1001—1047年),名洙,与欧阳修是政治、文学上的知交。尹洙死后第二年,欧阳修写下《尹师鲁慕志铭》,不想却遭人质疑,他便写了《论尹师鲁慕志铭》以释其意。慕志铭是一种文体,一般包括“志”和“铭"两部分。②范公:指范仲淹。

6.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喜非嬉A戏B之C戏D喜者E好也F君子G固H有I所好矣。

7.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又被称为“六艺”。

B.薄,轻视,与《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中的“薄”意思和用法都不同。

C.足,值得、够格,与《鸿门宴》“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中的“足”意思相同。

D.五行,文中指五行文字,与构成万物的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的“五行"不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高度评价了好友尹师鲁在文、学、论议等方面的突出才能,甚至将其与孔、孟相提并论。

B.文章有理有据,赞颂了尹师鲁的济世才能及其面对穷达祸福的达观态度和笃于仁义的大节风范。

C.欧阳修效仿韩愈的联句形式和作文风格来评述尹师鲁的一生,表达了对挚友的敬重和怀念之情。

D.作者从多个方面解答相关质疑,说理条分缕析,论辩有理有节,行文缜密严谨,语言简而有力。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考文之轻重,但贵言之多少,云师鲁文章不合只著一句道了。

(2)如上书论范公而自请同贬,临死而语不及私,则平生忠义可知也。

10.欧阳修作《尹师鲁墓志铭》时多用“简”笔,请结合本文概括这样做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潞安李甲,父陷狱将死。搜括囊蓄,得百金,将诣郡关说。跨骡出,则所养黑犬从之。呵逐使退。既走,则又从之。怒,回骑驰逐之。视犬已远,乃返辔疾驰,抵郡已暮。及扪腰囊,金亡其半,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顿念犬吠有因。候关出城,细审来途。又自计南北冲衢,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追巡至下骑所,见犬毙草间。提耳起视,则封金俨然。

(节选自《聊斋志异·卷六义犬》)

材料二:

周村有贾,见堤上有屠人缚犬,倍价赎之,养豢舟上。舟人固积寇也,窥客装,荡舟入莽。盗乃以表置江中,大见之,投水,口術具,流落不知几里,达拥乃止,出,至有人处,狺狺哀吠。或以为异,从之而往,见毡束水中,引出断其绳。贾固未死,始言其情。复哀渔人,载还。登舟失犬,心甚悼焉。抵关三四日,估楫如林。适有同乡估贾将携俱归,忽犬自来、望贾大咋,唤之却走。贾下舟趁之,犬奔上一舟,啮人胫股,挞之不解。贾近呵之,则所啮即前盗也。衣服与弁皆易,故不得而认之,缚而搜之,则裹金犹在!呜呼!一犬也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

(节选自《聊斋志异·卷九义犬》)

材料三:

李信纯家养一犬,字曰“黑龙”,爱之尤甚,行坐相随,饮馔之间,皆分与食。忽一日,于城外饮酒大,家不及,于草中,遇太守郑出猎,见田草深,人织火之信处,恰当风見火来,乃以口找衣,纯亦不动,处比有一溪,相去三五十乡,大即奔往,入水湿身。走来卧处周回,以身洒之,获免主人大难。犬运水困乏,致毙于侧。俄尔信纯醒来,见犬已死,遍身毛湿。甚讶其事。睹火踪迹,因尔恸哭。

(节选自《搜神记·卷二十》)

注:信,yín,狗叫的声音。

11.材料二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一犬A也B而报恩C如是D世无心肝E者F其亦愧G此犬H也夫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指“丢失”,与《六国论》“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中的“亡"意思不相同。

B.“聊斋”是书斋名,“志异"指记录奇异的故事,《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

C.“去”,指“离开"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亦去之”的“去"意思相同。

D.“俄尔”指“不久”,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的“俄顷"意思相同。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甲把家中钱财搜罗尽,凑了百金,准备到郡里的州府中,解救因事被拘禁在监狱里的父亲。

B.船上的船夫是盗寇,他捆住狗准备杀:周村商人看到后,出高价把狗救下,并把狗养在船上。

C.商人被盗寇用毡子裹捆抛入江中,其狗咬住毡子,一起停在浅滩:商人被人救后讲述自己的遭遇。

D.李信纯喜欢他的狗,去到哪都让狗跟着;吃食之时,也都要分食给狗;狗死后他悲痛地大哭起来。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自计南北冲衢,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

(2)或以为异,从之而往,见毡束水中,引出断其绳。

15.材料一和材料三中的犬分别是因什么而死?两只犬有什么相同品质?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①。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①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意为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却沿着旷野而行。

16.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今尔不修A尔B道C而求D为E容F赐G而志H不远矣!

17.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子路愠见"中的“愠”,与《〈论语〉十二章》“人不知而不愠"中的“愠”意义相同。

B.以,意为“认为”,与《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中的“以"用法不同。

C.《诗》,指《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很多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的社会风貌。

D.稼,与后文中的“穑”往往一起出现,稼指收获谷物,穑指种植谷物,亦可泛指农业劳动。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国听说孔子住在陈国和蔡国之间,便派人去聘请孔子。陈、蔡的大夫们听说后担心孔子在楚国当政会对自己造成危险,便加以阻挠。

B.在被陈、蔡围困时,孔子依然弹琴唱歌不停。面对子路的质疑,他指出君子在困窘面前能坚守节操不动摇,不像小人一样遇到困窘就不注重自身行为。

C.孔子常用《诗经》中的诗句来点化弟子,“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就是孔子以《诗经》中的句子喻指自身处境,以此询问弟子看法,从而对弟子加以点评和启发。

D.孔子善于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向弟子阐述道理。如将比干和伯夷、叔齐对比,说明有智慧的人也不能畅行无阻;将农民、工匠与君子对比,说明君子之道未必都能被世人接受。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

(2)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20.当孔子询问三位弟子为何落到如此地步的时候,三位弟子分别是如何回答的?请分别简要概括。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DF

解析:句意: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像蛇一样在地上匍匐,行四拜大礼跪地谢罪。“侧目而视”为偏正短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视"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倾耳而听”与前面“侧目而视"形成对句,主语还是“妻”,故在D处翻开;“蛇"修饰“行”和“匍伏”,中间不应断开,应在“伏”后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

2.答案:A

解析:A.“引以为流觞曲水"的“引”是“招引、引来"的意思,意义不同。B.两处“见”均为动词的宾语,用法相同。C.前者意为“因为”,后者意为“用,凭借”,意义不同。D.前者意为“顺序、次序”,名词当动词,后者意为“旁边”。

3.答案:D

解析:D.“见到妻子因其位尊多金而谦恭"表述错误,由原文“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可见是“见到嫂子因其位尊多金而谦恭"感慨。

4.答案:(1)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下纴”,下织机;“为炊”,给他做饭;“与言”,跟他说话)

(2)苏秦兄弟三人,都是因为游说诸侯而名扬天下,他们的学说擅长权谋机变。(“显名”,扬名;“长”,擅长;“权变”,权谋机变)

解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苏秦起先主张连横,劝秦惠王说:“凭着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车骑的充足,兵法的教习,可以兼并诸侯,独吞天下,称帝而加以治理。希望大王能对此稍许留意,让我向您陈述如何取得重大效果。”

秦王回答说:“寡人常听人说,羽毛不丰满的不能高飞上天,法令不完备的不能惩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驱使百姓,政教不顺民心的不能烦劳大臣。现在先生郑重地不远千里而来,在大庭中教导我(兼并诸侯的道理),希望日后再聆听您的教导。"

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苏秦的主张仍未实行。黑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也用完了,钱财一点不剩,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他身形又干又瘦,脸上又瘦又黑,一脸羞愧之色。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于是半夜找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太公阴符》埋头诵读,反复择其精要、熟习、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锥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他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呢?”满一年,苏秦钻研有得,说:“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各国在位的国君了!"

于是苏秦取道燕乌集阙,在华丽的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拍着手掌侃侃而谈,赵王大喜,封苏秦为武安君,拜受相印,以兵车一百辆、锦绣一千匹、白壁一百对、黄金一万镒跟在他的后面,用来联合六国,瓦解连横,抑制强秦

苏秦将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准备酒席,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像蛇一样在地上匍匐,行四拜大礼跪地谢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嫂子回答说:“因为你地位尊贵而且很有钱呀。"苏秦叹道:“唉!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可见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怎么可以忽视呢?”

材料二:

太史公说:“苏秦兄弟三人,都是因为游说诸侯而名扬天下,他们的学说擅长于权谋机变。而苏秦蒙受反间计的罪名被杀死,天下人都嘲笑他,讳忌研习他的学说。然而社会上流传的苏秦的事迹有许多差异,凡是不同时期和苏秦相类的事迹,都附会到苏秦身上。苏秦出身于民间,却能发动六国亲近合纵,正说明他的才智有超过一般人的地方。所以我列出他所做的事情,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不要让他只蒙受不好的名声。"

5.答案:(1)苏秦擅长权谋机变,但天下人却忌讳研习他的学说。(2)事迹有异,别人附会其事,多蒙恶声。(3)司马迁希望通过为其立传,从而为其正名(让世人了解真正的苏秦)。解析:由原文“其术长于权变”可见苏秦擅长权谋机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可见,天下人却忌讳研习他的学说。由原文“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意思是然而社会上流传的苏秦的事迹有许多差异,凡是不同时期和苏秦相类的事迹,都附会到苏秦身上。可归纳为:事迹有异,别人附会其事,多蒙恶声。由原文“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可知,司马迁希望通过为其立传,从而为其正名(让世人了解真正的苏秦

解析:由原文“其术长于权变”可见苏秦擅长权谋机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可见,天下人却忌讳研习他的学说。由原文“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意思是然而社会上流传的苏秦的事迹有许多差异,凡是不同时期和苏秦相类的事迹,都附会到苏秦身上。可归纳为:事迹有异,别人附会其事,多蒙恶声。

由原文“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可知,司马迁希望通过为其立传,从而为其正名(让世人了解真正的苏秦)。

6.答案:DE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里的“喜”不是嬉戏的“戏”,而是“喜好”的意思。君子本来就有所喜好。

“喜非嬉戏之戏”,其中“嬉戏之戏”是“喜"的定语,修饰“喜”的性质,其后断开,选D;

“喜者"是主语,“好”是谓语,判断“喜"的性质是“好”。因此,“者"和“好”之间应该断开,选E;“好也"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表明“喜”的性质是“好"。而“君子”是下一个句子的主语,所以应该在“也"后断开,选F。

故选DEF。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世味年来薄似纱”中的“薄"是淡、不浓厚。句意:难道就是贬低颜回吗/这些年世态人情淡薄得似纱。

C.错误。“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中的“足"是足够。句意:哪里值得一听呢/觉得大王您的士兵勇士足够来抵挡项王么

D.正确。

故选C。

8.答案:C

解析:“欧阳修效仿韩愈的联句形式和作文风格来评述尹师鲁的一生”错。

9.答案:(1)(他们)不查究文意的轻重,只责求文字的多少,说尹师鲁文章不应该只写一句话就结束(或:就能说明白)。

(2)比如(他)上呈奏章评论范仲淹并主动请求一同被贬,临近去世而言谈之中不涉及私事,那么他一生忠诚义气可以明知了。

解析:

参考译文:

《墓志铭》上说:“天下的人,不论认识不认识,都知道师鲁的文学造诣、议论能力和才华。"那么,师鲁的文学才华之长,议论能力之高,以及才华之美,就不言而喻了。然而,我还是担心说得过于简略,因此我要详细地分析这些事迹,并在后面再次阐述。

说到师鲁的文章,可以说是“简洁而有法度”这句话,在孔子的六经之中,只有《春秋》能够与之相媲美。其他的经典并非孔子亲自撰写的文章,所以虽然有其法度,但并不够简洁。我对师鲁的文章评价并不低。但世上那些没有见识的人,不去考察文章的轻重深浅,只是责备文章的字数多少,说师鲁的文章不应该用一句话来概括。既然已经说了师鲁的文章,接下来再谈谈他的学问。说他“通晓古今"如果要找一个能够与之相匹配的人,那么只有孔子和孟子能够当得起这样的评价。说完了他的学问,再说说他的论议能力,他说:“明辨是非,一定要追求其中的道理,不随意停止也不妄自跟随。”这句话,也只有孟子能够当得起这样的评价。说完了他的论议能力,再来说说他的才华,我详细描述了师鲁历次被贬官的情况,自战争开始他就一直在陕西尤其深知西部的事务,只是还没来得及施展才华,元昊就归顺了朝廷,师鲁因此获罪。这些事迹让天下的人都知道了师鲁的才华。

这三点,都是君子的极致之美。但在师鲁看来这还只是次要的。他最为重要的品节是坚守仁义,无论穷困还是显达,无论遭遇祸患还是福祉,都不愧对古人。他的事迹不能一一列举,所以我只举出其中一两件重要的事情来让大家信服。比如他上书议论范公的事情,并请求一同贬谪,临终之时所说,的话也从不涉及私利,由此就可以知道他的平生是多么忠贞。他面对穷困显达、祸患福祉都无愧于古人,这又是可以知道的。

《墓志铭》上说师鲁“喜欢谈论兵法"。谈论兵法,对于儒者来说,是次要的事,但说他喜欢并无害处。这里的“喜”不是嬉戏的“戏”,而是“喜好”的意思。君子本来就有所喜好。孔子说颜回喜好学习,难道就是贬低颜回吗?后辈年轻人,如果没有经历过老师的教诲和朋友的规劝只是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来评判,哪里值得一听呢?

我看到韩愈与孟郊联句作诗,诗风就像孟郊的,韩愈与樊宗师合作写墓志铭,文风就像樊宗师的。我仰慕韩愈这样的写作风格,所以给师鲁写的《墓志铭》,也是用意深刻而语言简洁,这是为了符合师鲁文章简洁而意义深远的风格。又想到我平生写的文章,只有师鲁能够一眼看穿其中的深意,他每次都能快速阅读,一行行地看下去,很快就能明白我文章中的深意。因此,我认为如果死者有知,师鲁一定会接受我这篇文章,这是为了慰藉我逝去的朋友,哪里会顾念到那些后生小子们呢!

10.答案:①言简意深,微言大义;②事不遍举,以要取信;③仿友文风,以慰亡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文中评价尹师鲁的文章时提到“简而有法”,即简洁而有章法。作为尹师鲁的好友,自然在撰写墓志铭时采用简洁的笔触来体现尹师鲁文章的精髓。他在文中提到“其他经非孔子自作文章,故虽有法,而不简也”,对比强调了“简"的重要性,并暗示了自己效仿的意图。

“其事不可遍举,故举其要者一两事以取信”,写作时并没有详细列举尹师鲁的所有事迹,而是选择了其中最重要的几件事来展示尹师鲁的品格和才能。这就是“简"笔的体现。

“修见韩退之与孟郊联句,便似孟郊诗,与樊宗师作志,便似樊文”,表达了他对韩愈等人写作风格的赞赏,并暗示自己在写作时受到了他们的影响。他进一步提到“故师鲁之《志》,用意特深而语简,盖为师鲁文简而意深"明确表明了他模仿尹师鲁的文风使用简洁的笔触来撰写墓志铭,以表达对亡友的缅怀和敬意。最后一句“因谓死者有知,必受此文,所以慰吾亡友尔,岂恤小子辈哉!”更是直接表达了他写作此文的目的——为了慰藉亡友,而不是为了迎合后辈的口味,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他对“简"笔的坚持和自信。

11.答案:BDF

解析:翻译为:一条狗尚能够如此报恩,世上那些没有心肝的人,应当惭愧自己还不如一条狗呀!

12.答案:C

解析:A都是“丢失”;B正确;C“去"是“距离”的意思,与“亦去之"的“去”意思不相同;D正确。

13.答案:B

解析:捆住狗的是“屠人”,他不是后面那个船夫,也不是盗寇。

14.答案:(1)他又想,这里是南北要道,行人多如蚂蚁,丢失的钱财哪有还在的道理。

(2)有人感到奇怪(或认为有奇异地方),跟着狗前往,见在水中有捆着的毡子,于是拖出割断绳子。

解析:(1)计,想;遗,丢失;宁,哪。

(2)或,有人;水中,于水中,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引,拖。

15.答案:(1)①材料一:犬为主人失金而奔吠,最终护金而死。②材料三:犬为主人免被烧,引水救主而死。

(2)两只犬都很忠诚(勇敢)。

解析:【参考翻译】

材料一:

潞安府李甲,他父亲因事被拘禁在监狱里,快要死了。他把家中钱财搜罗净尽,凑了百两银子,准备用来到郡里的州府中托人情。他骑上骡子出门,家中养的小黑狗就跟着他。李甲就呵斥驱赶它,让它退了回去。李甲走了之后,那狗又跟上了他,他生气,骑着骡子调转头来追着驱赶它。看那狗已经跑远了,才拉转骡头疾速奔驰,来到郡里时,天已近傍晚了。等他一按腰间的钱袋,银子丢了一半,汗唰地流了下来,魂都吓没了。他翻来覆去睡不着,忽然想起那狗叫定有原因。他早早起来,在城门口等候开了城门走出城来,在来时经过的路上仔细寻找。他又想这里是南北大道,行人多如蚂蚁,丢失的银子哪有还在的道理。他犹犹豫豫地来到来时下骡的地方,见到那狗已经死在草丛里。提起那狗的耳朵一看,那成封的银子整整齐齐摆在那里。

材料二:

周村有个商人,看见河堤上有个屠夫捆住一只狗要杀。这个商人就以加倍的价钱把狗买了下来,养在船上。船上的船夫本来就是江湖上的惯盗,他暗中观察到商人有这么多钱财,便把船开到芦苇丛中。用一条毡子把商人裹捆住,扔到江里去了。那只狗看到商人被抛入江中,哀嚎着跳下水,用嘴咬住裹捆着商人的毡子。也不知顺流飘荡了多少里,被一浅滩搁住停了下来。狗浮出水,跑到有人的地方,不停地哀叫。有人感到奇怪,跟着狗前往,见在水中捆着毡子,于是拖出,割断绳子。商人竟还没死,醒过来后把自己遇难的事情讲了一遍。又哀求渔夫,把他带回。商人上了船,发现他的狗不见了。心里非常哀伤痛惜。到达码头,寻找了三四天,只见经商的船只桅杆如林。这时正好有个同乡,打算带着他一块回。忽然那条狗自己回来了,朝着商人大声嗥叫。商人忙唤它,它却掉头就走。商人下船去追它,它却奔上另一条船,咬住船上一个人的小腿,任凭怎么打也不松口。商人走上前去呵斥,才发现狗咬住的就是那个劫财害命的惯盗。原来这个强盗把衣服和船都换了,所以商人很难认得出来。商人把惯盗捆绑起来,在船上搜索,结果钱财都还在。一条狗,尚能够如此报恩,世上那些没有心肝的人,应当惭愧自己还不如一条狗呀!

材料三:

李信纯家养了一条狗,名叫“黑龙”。他很喜欢这条狗,无论去哪都让狗跟着,吃东西的时候,也都要分给狗吃。有一天,他在城外喝得酩酊大醉,还未回到家,醉倒在路边的草丛中。正好碰上太守郑瑕出来打猎,看见田野里的草很长,就派人放火烧草。李信纯躺的地方,恰好在下风。狗看见大火烧过来,就用嘴拖拉他的衣服,李信纯还是一动也没动。李信纯躺着的地方附近有一条小溪,离他只有三五十步,狗就跑进溪水中浸湿身体。再跑到李信纯躺的地方,在他的周围来回跑,用自己身上的水洒在他身上,这才使得主人避免了大难。狗因为太疲乏了,累死在主人的身旁。一会儿李信纯醒来,看见狗已死,浑身的毛都湿漉漉的,十分惊讶所发生的事。他看到了火烧的痕迹,这才悲痛地大哭起来了。

16.答案:CF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你不去研修自己的学说,反而追求苟合取容。赐啊,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

“尔道"作“修”的宾语,且句子结构完整,故在C处断开;

“为容"作“求”的宾语,且句子结构完整,故在F处断开;

“赐"是称呼,“而志”是“你的志向”,作“不远”的主语,“不远"作谓语,应在“而”前断开,故在G处断开。

故CFG处断开。

1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的掌握能力。

A.正确。“愠"都是恼怒或怨恨之意。句意:子路很生气地来见孔子。/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B.正确。认为/把。句意:你认为我是博学强记的人吗/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

C.正确。

D.错误。“稼指收获谷物,穑指种植谷物”错误。应该是种植叫“稼”,收割叫“穑”。

故选D。

1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对比论证"错,应该是举例论证。根据原文“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可知,是从反面举例论证,孔子用他们的遭遇论证了有仁德的人不一定使人信服,有智慧的人也不能畅行无阻;由“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可知,是类比论证,孔子用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来论证君子之道未必都能被世人接受。故选D。

19.答案:(1)于是他们双方就一起派了服劳役的人把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和他的弟子无法行路,粮食也断绝了。

(2)是这样的啊,姓颜的小伙子!假使你有很多钱财,我愿意为你管理(做你的管家)。

解析:

参考译文:

孔子迁居到蔡国三年,吴国攻打陈国。楚国救援陈国,军队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住在陈国和蔡国的边境上,楚国便派人去聘请孔子。孔子正要前往拜见接受聘礼,陈国、蔡国的大夫商议说:“孔子是位有才德的贤人,他所指责讽刺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长久地停留在我们陈国和蔡国之间,大夫们的施政措施、所作所为都不合仲尼的意思。如今的楚国,是个大国,却来聘请孔子。如果孔子在楚国被重用,那么我们陈蔡两国掌权的大夫们就危险了。”于是他们双方就派了一些服劳役的人把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和他的弟子无法行动,粮食也断绝了。跟从的弟子饿病了,站都站不起来。孔子却还在不停地给大家讲学,朗诵诗歌、歌唱、弹琴。子路很生气地来见孔子:“君子也有困窘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困窘面前能坚守节操不动摇,小人遇到困窘就会不加节制,什么过火的事情都做得出来。”

这时子贡的脸色也变了。孔子说:“赐啊,你认为我是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的。难道不对吗?”“孔子说:“不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