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中考真题(含答案)_第1页
11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中考真题(含答案)_第2页
11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中考真题(含答案)_第3页
11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中考真题(含答案)_第4页
11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中考真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中考真题(含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中考真题

答谢中书书

一、文学常识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医药家、炼丹家,人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等。

二、理解性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俯视的句子:清流见底。仰视的句子:高峰入云。

3.平视的句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的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5.描写晨景的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6.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8.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江南山水画赞美的句子:实是欲界之仙都。

9.表现作者自豪之情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0.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

(2)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停止、休息

(3)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

(4)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2.词类活用

(1)五色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

(2)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

3.一词多义

(1)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②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

(2)书①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②谢答中书书:书信,是一种文体

③乃丹书帛曰:动词,书写

四、问题研究

1.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答:①“美"字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答: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

4.“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

5.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好在哪里?

答: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6.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7.“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答: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8.本文实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①山水相映之美,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②色彩配合之美,如“两岸石壁,五色交辉";③晨昏变化之美,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④动静相衬之美,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9.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答: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10.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答:最后一句。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11.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用一个短语来概括短文内容。

答: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短语是:欲界之仙都。

记承天诗夜游

一、文学常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一韩一柳一欧阳,三苏曾巩带一王)

二、古今异义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古义:只(是)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___闲人古义:悠闲自在的人今义:无所事事的人

2.月色入户。户古义:门___今义:窗子

三、填空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主旨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内容详解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了月色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清澈透明(空明)。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月光比作积水空明,突出月色的澄澈透明。以水中藻荇侧面烘托月色的清澈透明。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5.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

苏轼和张怀民。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作者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来寝"。_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7.找出文章的议论句,并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的思想感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8.如何理解闲人?

闲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闲人”,即清闲的人。它包含着复杂的意味。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作用:闲是文眼,闲人是点睛之笔,深化中心,点明主旨。

9.文章表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10.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11.中心思想: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12.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描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13.此文是作者被贬黄州所写,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心态?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心态。

当时苏轼被贬黄州已有五年,虽耕种田地,可以自慰;虽有壮丽山河可以游乐,但仍感壮志来酬,心忧政事。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14.划分朗读节奏: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念/无与为乐者

15.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晴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作者的“闲"。

16.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竹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暗示世人无心流连景色,一心追名逐利。

中考真题

一、【2019·广西玉林市中考题】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三峡

【乙】答谢中书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略无:一点都没有

B.属引凄异属引:连续不断

C.五色交辉五色:指青、黄、白等多种颜色

D.自康乐以来康乐:指南朝年号

2.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见到太阳或月亮的。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是乘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C.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树木和竹子,一年四季都保持青翠的颜色。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不再有其他地方能比这里的景色更奇异的了。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文语言凝练生动,音韵和谐。【甲】文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乙】文散文的流畅之美和骈文的整饬之美结合完美。

B.【甲】文以总分思路构文,先后给人以山壮、水急、趣多、凄清的美感:【乙】文以总分总思路构文,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的印象,突出山川景色的秀美。

C.两文都是写景散文,都做到了情景交融,都直接抒发了对祖国奇山异水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D.两文作者寄情山水,崇尚自然。山水各异,其美略同,古来共谈,关注和热爱美好山河的情怀千古传流。

二、【2019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题】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答谢中书书

【乙】记承天寺夜游

4.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A.①古来共谈共:共同②高峰入云入:耸入

B.①五色交辉交:交相②四时俱备俱:都

C.①猿鸟乱鸣乱:纷乱②沉鳞竞跃竞:争相,争着

D.①盖竹柏影也盖:只是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大概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6.“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三、【2019年海南省中考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

【甲】答谢中书书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_________——节选自《小石潭记》

7.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晓雾将歇(hé)B.沉鳞竞跃(yào)

C.参差披拂(cī)D.佁然不动(tái)

8.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4分)

⑴五色交辉()⑵四时俱备()

⑶青树翠蔓()⑷俶尔远逝()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实是欲界之仙都。

⑵潭中鱼可百许头。

10.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请说说作者笔下的水有何共同特点。(2分)

四、(2023·湖南衡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答谢中书书

【乙】自余为僇人①,居是州,恒惴②栗。其隟③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___(节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④)

【注释】①缪人(lù):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②惴栗:恐惧不安。③隟(xì):同“隙”,指空闲时间。④《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被贬永州所作“永州八记”之一。

11.下面对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晓雾将歇(歇:消散)

B.夕日欲颓(颓:颓废)

C.穷回溪(穷:走到尽头)

D.倾壶而醉(倾:倒出来)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B.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C.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D.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觉而起,起而归。

14.文人雅士寄情山水,境遇不同,则情感有异,请写出两位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情感。

五、(2023湖南永州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③夷④杂糅,屠沽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⑦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③民:指汉族人。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⑤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⑥过:苏轼的小儿子。⑦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

1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B.盖竹柏/影也

C.舍中/掩关熟睡D.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向所志B.予欣然从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C.归舍已三鼓矣/男有分,女有归D.放杖而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7.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运用夸张的修辞,描绘了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月夜美景。

B.【乙】文寥寥数语就将人们带回了千年前海南岛的那个上元节之夜,韵味无穷。

C.【甲】【乙】两文都是苏轼被贬期间所作,都写了苏轼主动邀请友人月夜闲游之事。

D.【甲】文中“闲”字既有赏月的欣喜,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和些许自嘲;【乙】文中“笑"字暗含嘲笑韩愈境遇不好,不得志之意。

18.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分)

(2)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3分)

六、(23北京中考)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问题。

19.“水中藻、荇交横”中的“交"与下列词语中的“交”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四季交替B.阡陌交通C.交口称赞D.君子之交

20.文中的“闲人"意蕴丰富。下列对“闲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雅趣的人。以“闲人"自称,隐含着豁达的人生态度。

B.有闲暇的人。以“闲人”自称,透露出两人夜游的情致。

C.被闲置的人。以“闲人"自称,反映了两人的政治处境。

D.被贬谪的人。以“闲人”自称,表现了空虚的精神状态。

21.根据《记承天寺夜游》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李白《杂题》其一)

材料二:五月十四夜,湖风酣畅,月明如洗,繁星尽敛,天水一碧。偕内人系艇子于寓楼下,剥菱煮芡,小饮达曙,人声既绝,楼台灯火,周视悄然。惟四山苍翠,时时滴入杯底,千百年西湖,今夕始独为吾有,徘徊顾恋,不谓人世也。子瞻云“何地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予则谓何地无闲人,无事寻事如吾两人者,未易多得尔。

(取材于徐鉱《词苑丛谈》)

亲近自然,从自然中获得美感与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同样是“乘兴踏月”,苏轼在空灵澄澈的月色下,自适其适,自乐其乐;李白在月光中以酒助兴产生了“①"的世外之感;月明如洗,“予”在西湖夜饮,觉得此刻的西湖“独为吾有”,产生了“②”的感觉。

七、(2021郴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乙】某①启:仆②四居东坡③,作陂④甲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⑤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用其言而效。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⑥也。言此发公千里一笑。_________苏轼《与章子厚》

[注释]①某:指章子厚,苏轼友人,北宋大臣,博学善文,当时在京谋官。②仆:对自己的谦称。③东坡:位于湖北黄冈赤壁之西。④陂(bei):梯田。⑤豆斑疮:形如豆斑的疖。⑥黑牡丹:牛的戏称。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2)勿谓仆谪居之后()

23.文中划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B.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C.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D.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2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

25.读完[甲][乙]两文,你认为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两文内容具体分析。(4分)

八、(2020聊城)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觕⑤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东坡食汤饼》)

[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梧、藤:梧州、藤州。④鬻(yi):卖。⑤觕(cū):同“粗"。⑥饮湿:指润湿嘴巴。

26.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①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共买食之()④饮酒但饮湿()

27.翻译句子。(4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②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28.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文中“亦”和“相与"点出两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

B.[乙]文描写了被贬后的艰难生活。“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

C.[甲]文以第一人称写寻友赏月的悠闲。[乙]文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徐"和“大笑”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风采。

D.[甲][乙]两文都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来写被贬后的生活,最后都以议论结尾。

29.如果你是东坡先生在[乙]文的情境中,会对九三郎说什么(2分)

答案: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句子,理解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BC.正确;

D.有误,句意: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故选:D。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ABC.正确;

D.有误,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复,又。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句意: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有误,《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

4.D改为:①盖竹柏影也。盖:表示原因或推测,译为“大概”或“原来"。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

5.(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个人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亦”:也。“寝":睡觉。“相与”:一起,共同,一同。还有“相与步于中庭":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的翻译。

6.①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

②这句话同时也抒发了作者自己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考查对重要语句的言外之意。“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意思是: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语气里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也引发一种感慨,感叹,既表达了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自己能陶醉于美景的得意之情。同时也暗含着归隐志趣。

7.C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A项,晓雾将歇(xiē)。B项,沉鳞竞跃(yuè)。D项,佁然不动(yǐ)。

8.(1)交相辉映(2)四季(3)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4)忽然

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四时":四季。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同时注意双音节的词语,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如“交辉”对应的是“交相、辉映"。“翠蔓”对应的是“翠绿、藤蔓"。

9.示例:(1)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

(2)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欲界”:这里指人间。“仙都":仙境。“可”:大约。“许":左右。

10.清澈、透明、纯净

题干要求说说两文作者笔下的水的共同特点。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可分析“清流见底”“水尤清冽"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等句,通过正侧面描写,刻画出水清澈、透明、纯净的特点。

【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11.A

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有误,句意为: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颓,坠落;

故选A。

12.C

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这句话的意思是: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写的是作者与同伴每天的行为,它们的后面都应该停顿;“幽泉怪石”“无远不到"是说任何一个偏远的地方都去过,二者之间应该停顿。所以,正确的停顿应为: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故选C。

13.(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2)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

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复,又;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

(2)句重点词语:觉,睡醒;起,起来;归,回家。

14.《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始得西山宴游记》表现了作者寂寞惆怅、孤标傲世的情怀。

甲文《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言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乙文写始游西山时的心情及对西山景色总的评价:怪特。作者自称为“僇人”,即有罪之人。用“恒惴僳"(常常惊恐不安)三字概括自己被贬后的心情。这三个字既是作者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又同下文游西山时陶醉一于自然美的欣喜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个开头,包含了许许多多长久积压在内心的悲愤心情,当然其中就有一种无声的抗议。自己是这样一种罪人的特殊身份,柳氏自被贬永州,时时感到屈辱、压抑,政治上失败,才华得不到施展,平生的抱负无法实现,于郁闷痛苦之中,处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处境里,怀有这样的心情,因此当他游山玩水的时候,那种感受自然同那些风流闲雅的士大夫很不相同。他是要在游览中,排解内心的忧愤,在游览中忘却现实处境,想在精神上寻找某种寄托。本文叙事写景,都饱含着作者的感彩,表现了作者寂寞惆怅、孤标傲世的情怀。例如,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正是他孤寂性格的表现;写西山“特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