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拿来主义》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拿来主义》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拿来主义》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拿来主义》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拿来主义》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2.《拿来主义》

一、知识卡片

1.作者知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作品: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等14篇作品;小说集《彷徨》(1926年),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

散文集《朝花夕拾》(1928年),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包括《秋夜》《过客》等23篇散文诗。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2.背景知识

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国民党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都奉行卖国投降主义路线,真是“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另一方面,英美帝国主义还用腐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严重危机。当时,革命内部在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的问题上,也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这两种态度,都不利于我国文化的发展。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这篇文章,阐明了无产阶级应该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3.文体知识——杂文

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但以议论为主。杂文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抽象地说理,或者简单地举例说明,而是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剖析,以比喻、征引、联想、引申、夹叙夹议等手法来阐发深刻的道理。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杂文”这个概念,并把它当作一种文体的人,是南朝梁时期的文艺理论家刘概。但事实上早在先秦散文兴起之时,杂文就已随之出现。先秦诸子百家的文章,实际上就是杂文。五四运动以后,以鲁迅为代表的作家,为了当时斗争的需要,对于有害的事物,揭微显隐,痛下针砭,广泛地运用了杂文。

杂文的特征:(1)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2)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3)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4)短小精悍。

4.知识链接——《且介亭杂文》之“且介"

“且介”是“半租界"的意思。鲁迅先生当时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所以故意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既表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也形象地讽刺了在国民党统治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二、基础积累

1.读准字音

①譬如()②自诩()③吝啬()④脑髓()

⑤⑥

2.写对字形

①②③④

3.辨析词义

①徘徊·徜徉

辨析“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此外,“徘徊”有比喻义,比喻犹疑不决;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徜徉"则无比喻义。

应用夜风掠过树梢送来阵阵凉意,淡雅的荷香不时引来鸣虫浅唱。____在《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中,我的眼前却浮现出一个在苦闷中____的身影,心中便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

②未免·不免

辨析“未免”,用来缓和句子的语气,表示对前面所说的情况不以为然,含有委婉批评的意味。“不免”,免不了,用来加重句子的语气,表示某种结果在客观上不可避免。

应用一些人一再哀叹:“现在国人无‘情’可言。”我们__要提醒他们一句:“此言_太绝对了吧?"

③勃然大怒·气急败坏

辨析“勃然大怒”形容人因生气而大发雷霆。“气急败坏”,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侧重形容因恼怒而呼吸急促的狼狈样子,含贬义。

应用当被问及是否还会像以前那样“插手政治”时,他_______,并______地大声嚷嚷着“我没有那么蠢"。

4.积累成语

请根据词义,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课内成语。

①____: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现也指你对我怎么样,我也对你怎么样。

②____:吃剩的饭菜,喻指权贵的施舍。

三、文本概括与理解

1.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义?它们的实质是生命?作者持有怎样的态度?

批判的主义实质作者持有的态度

2.鲁迅先生用三种人来比喻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态度,请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种类表现实质

孱头①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昏蛋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②

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③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3.文章在“大宅子"的整体比喻框架下,局部的比喻也用得十分贴切。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喻体本体应有的态度表达效果

大宅子

鱼翅要“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真正吸取其有益的养分,而“只不用它来宴大宾”,说明不是只作面子工程

鸦片

烟枪和烟灯

姨太太

三、鲁迅式语言观止

1.请欣赏下列语句及加点字的表达效果,走进鲁迅的语言世界。

(1)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_____________

(2)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_____________

(3)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_____________

(4)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

_____________

(5)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_____________

(6)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_____________

(7)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_____________

四、课外阅读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

季羡林

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我们中国人确实从西方国家拿来了不少西方文化的精华。十几年前,我曾提出一个主张:“送去主义"。拿来与送去是相对而言的。我的意思是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送到西方国家去,尽上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我的根据何在呢?

我们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中,我们有过许多重要的发明创造,四大发明是尽人皆知的,无待赘言。至于无数的看来似乎是细微的发明,也出自中国人之手,其意义是绝对不细微的。如果没有中国的四大发明,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将会推迟几百年,这是世界上有点理智的人们的共识,绝对不是我一个人的“老王卖瓜”。

然而,日往月来,星移斗转,几百年来,西方兴起了产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影响遍及全世界。最早的殖民主义国家,靠坚船利炮,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任务。后来的帝国主义国家,靠暂时的科技优势,在地球村中,今天制裁这个国家,明天惩罚那个国家,其劣根性至今没有丝毫改变。他们颇有点类似中国旧日的皇帝,认为自己什么都有,无所求于其他民族。据说,西方某个大国中,有知识的人连鲁迅这个名字都没有听说过。其极端者甚至认为中国人至今还在吃鸦片,裹小脚。真让人啼笑皆非,这样的“文明人"可笑亦复可怜!

现在屈指算来,西方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已经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拿走了不少精华。但是,仍然有许多精华,他们没有拿走,比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其精华部分对世界人民处理天人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个人心中感情以及思想中的矛盾时会有很大的助益。眼前全世界都大声疾呼的环保问题实际上是西方人“征服自然”的恶果,中国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如能切实行之,必能济西方之穷。再如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而获得成功,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就很有借鉴的价值。

这些东西如珠子在前,可人家,特别是西方人,却偏不来拿。

怎么办呢?你不来拿,我们就送去。

我们首先要送去的就是汉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汉语是“王"。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大部分保留在汉语言文字中。中华民族古代和现代的智慧,也大部分保留在汉语言文字中。中国人要想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外国人要想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都必须首先抓汉语。为了增强中外文化交流,为了加强中外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谊,我们首先就要抓汉语。因此,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首先送出去的也必须是汉语。

此外,汉语本身还具备一些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优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参加了“中共八大”翻译处的工作。在几个月的工作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了一个从来没有人提到过的现象,那就是“汉语是世界上最短的语言"。使用汉语,能达到花费最少的时间,传递最多的信息的目的。仅就目前十几亿的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人来说,他们在交流思想、传递信息方面所省出来的时间,简直可以以天文数字来计算。汉语之功可谓大矣。

说来说去,一句话: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这既有政治意义,也有学术意义。我们首先要送出去的就是汉语言文字。

(有删改)

高一语文素养进阶学案·学而累功篇

12.《拿来主义》(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重温鲁迅先生那些虽然不系统,但有“筋骨"和“温度”的批评见解,对于今天的文学批评,显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先生早就提醒过我们,批评是应该有“筋骨"的。批评的战斗性,恰是其“筋骨”的体现。在鲁迅先生那里,文学批评总是被寄予“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的鲜明倾向。他对真正的“文人"提出了要求,他们应该“像热烈地主张着所是一样,热烈地攻击着所非;像热烈地拥抱着所爱一样,更热烈地拥抱着所憎”,“不但要以热烈的憎向‘异已’者进攻,还得以热烈的憎向‘死的说教者’抗战"。在此,将“文人”置换为批评家,显然是更加恰切的。

在鲁迅看来,文学批评是一项严肃而切实的工作,批评是有“筋骨"的。然而面对今天的文学批评,在反对庸俗吹捧,倡导“批评精神”,增强朝气锐气,做好“剜烂苹果"的工作的同时,也要警惕出现截然相反的状况。因为有时候,批评家也会“滥用批评的权威”。在他看来,文艺固然需要批评,但不需要“恶意"的酷评;对于那些“酷评”,“无论打着什么旗子的批评,都可以置之不理的"。

鲁迅要求真正的批评家,“必须止于嘲骂,止于热骂”。与此同时,他认为文学批评需要“批评家就事论事”,需要“商量教训而不是批评”。

鲁迅尤其厌恶那些以“鸣鞭为唯一业绩"而“摆出奴隶总管的架子”的批评家,认为他们“于中国也不但毫无用处,而且还有害的"。

今天,需要看到的是,我们的批评一方面没能“直言”,另一方面却又不乏“酷评"。这种看似分裂的状况,实质上却并不矛盾。以“鸣鞭”为能事的“酷评”,看似大义凛然,一腔正气,实则目的猥琐,别有用心,这不正是“流量为王”的年代里,哗众取宠者与“眼球经济"达成的契约么!

批评一方面需要体现其“筋骨”,需要批判的勇气与知识才能,另一方面同样需要“温度”,需要体贴入微的理解,以及对创作甘苦的充分体味。因此,文学批评必须从客观对象出发,对于负面的东西予以否定、批判和摒弃,而对于正面的价值则要肯定、扶植和培育。鲁迅先生曾愤懑于当时的文学批评“对于青年作家的迎头痛击,冷笑,抹杀,却很少见诱掖奖劝的意思的批评”,这便体现出在“鼓励和切磋"的基础上,将“有意义之点,指示出来,使那意义格外分明、扩大”的重要意义。这也就是先生所说的“剪除恶草"和“浇灌佳花”的意义所在。

总之,“捧杀"与“棒杀”,都不是文学批评应有的状态,也都极不利于作家的成长和批评的繁荣。这需要我们在批评的“筋骨"与“温度”之间,做更加辩证的思考。这不是简单的折中主义,而理应以“道德"的天平作为微妙的中介来反思性地衡量和测定。

(摘编自徐刚《重温鲁迅批评的“筋骨”和“温度"》)

材料二:

在任何时代,只要是忧国忧民就是爱国。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是可贵的。鲁迅的文学批评就是这一思想驱使下的精神产物。鲁迅的文学时代,正处在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之中。鲁迅这样的有社会责任心的文学家,他的文学批评怎么能不重新审视古代文化呢?我们今天的研究,只要贴近那个背景,就会高度评价鲁迅的文学批评以及文化批判。

批判是为了发展,这是大家不会置疑的。发展我国的新文学,是鲁迅的文学批评所特别阐述的。真实地反映生活,贴近民众的文学,鲁迅就推崇;反之,就批评,就指责。鲁迅一系列的文学批评,固然对于古代那些“瞒和骗”的文艺给以了批判和否定,但对与之相反的符合时代向前潮流的进步文学,则给以了充分的肯定和评价。如对屈原、宋玉、阮籍、嵇康、陶渊明、曹雪芹、吴敬梓等古代作家,对《红楼梦》《儒林外史》《阅微草堂笔记》等作品中的有意义之点尽力弘扬。

在思考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学时,鲁迅的文学批评有自己的立足点,这就是“立人"。对此,鲁迅考察了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化。他充分注意到了“国民精神之发扬,世界识见之广博有所属”,主张“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爱生自觉"。在发扬人的自觉意志与独立精神的前提下,他形成了对新文化建设的一种全面而深刻的见解。应该说,鲁迅的思考是非常超前的。这种见解在立足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来发展、建设我们的民族文化,其观点是深刻的。

热情催生新文学、热情扶持新文学作家、热情评论新文学作品,是鲁迅文学批评的重要特色。这是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中国现代新文学批评史上著名的一笔。鲁迅在文学创作的百花园中好似一位辛勤的园丁,在不断地浇灌“佳花”和“佳花的苗"。尽管多数青年作家的作品“技巧是幼稚的”,有的甚至仅仅是“苗"一般的作品,但鲁迅还是热情肯定其“有一种共同的前进的趋向”,“都是‘有所为’而作"。

[摘编自卜召林《传统文学与21世纪文学碰撞下的鲁迅文学批评(提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认为,文学批评要有“筋骨”,必须具备“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的倾向,其战斗性是“筋骨"的体现。

B.鲁迅之所以憎恶那些把“鸣鞭”作为唯一业绩的批评家,是因为他们的评论看似正义感十足,却别有用心,无益而有害。

C.作为有社会责任心的文学家,忧国忧民的鲁迅必然会正视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在自己的文学批评中重新审视古代文化。

D.鲁迅对新文化建设的见解是全面而深刻的,思考是超前的,他的见解和思考对发展、建设我们的民族文化有指导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的文学批评,不仅要剜烂苹果以增加朝气锐气,同时还要警惕批评家们滥用权威而引发的恶意酷评。

B.鲁迅对青年作家的作品进行批评时坚持爱憎分明的原则,既对其负面的东西迎头痛击,又肯定、扶植和培育其正面价值。

C.鲁迅充分肯定和评价那些符合时代向前潮流的进步文学,对《红楼梦》《儒林外史》中的有意义之处不遗余力地弘扬。

D.虽然当时许多青年作家的作品技巧运用不好,但鲁迅还是以热情的态度肯定其“有所为"的创作意图和“共同前进”的趋向。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鲁迅关于文学批评观点的一项是()

A.文学批评家张莉说:“文学批评不能只满足于给予读者新的信息、重新表述前人的思想,它还应该反映作者的脑力素质,具有对文本进行探秘的勇气与潜能。"

B.陈思和教授指出:“学院派的批评并不意味着要脱离社会现实,脱离文坛话语,把自己当作与世隔绝的怪物,文学批评的生命力就在于投入文学实践,介入社会进步。”

C.文学批评家张光芒认为:“当时代处于思想解放的上升期的时候,批评家要顺应时代;当现代与愚昧充斥于时代主流时,就必须要做超前的、孤独的呐喊者和预言家。"

D.《大家》杂志主编说:“只研究作家、作品,不研究批评家和文学史家,对整个文学的发展将会呈现出‘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遮蔽状态。”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两则材料,简要说说鲁迅先生在文学批评方面的贡献。(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20世纪,鲁迅先生以一篇《拿来主义》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指引。但是多年来,不少国人________,他们拒绝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盲目自信。如果中国文化不能________,与国际接轨,中国势必重演清朝灭亡的悲剧。我国文化部门应适当开展外来文化宣传活动,促进外来文化引进。

(_)。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国人盲目推崇外来文化,却对中国传统文化________。长此以往,我国的传统文化必将式微,民族自信心必将减弱,还何谈“输出"中国文化?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应积极采取活动,针对这一问题,在社会上营造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浓郁起来,增强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心。

文化的“拿来”与“输出"与文化进步、世界交融、国家发展密切相关。如果不能平衡二者的关系,我们无法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现在,我们要以________的胸怀,合理吸收外来文化,同时,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帮助世界认识一个全新的中国。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故步自封与时俱进不屑一顾海纳百川

B.墨守成规与时俱进置之不顾虚怀若谷

C.墨守成规推陈出新不屑一顾虚怀若谷

D.故步自封推陈出新置之不顾海纳百川

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可见,“拿来”外来文化非常重要。

B.外国重视将文化输出到中国。

C.“输出"中国文化比“拿来”外来文化更重要。

D.“输出"中国文化,需要建立民族自信。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应积极开展活动,针对这一问题,使社会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浓郁起来

B.针对这一问题,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应积极开展活动,在社会上营造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

C.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应针对这一问题,积极开展活动,营造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浓郁起来

D.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应针对这一问题,积极采取活动,在社会上营造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

鲁迅确实是语文教材入选率最高的作者,但如果说鲁迅作品对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在教学上有难度,应该退出教材,未免有些无理取闹。

鲁迅所处的年代白话文运动方兴未艾,一些语言表达方式确实与当下有一定的差异。应该看到,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如胡适的《我的母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背影》,虽然普遍存在一些读起来“不通顺”的地方,__①__。何况早期白话文和文言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了解一些并非坏事。当然,想要读懂鲁迅,得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意识,要提前对其创作背景、思想感情有整体的把握。讲《荷塘月色》绕不开朱自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学《记念刘和珍君》也要知道为什么“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没有听过教师讲解、没有意识到揣摩种种隐喻的重要性的学生,拿什么去理解《西西弗的神话》?又怎么去分析《变形记》?今天我们与其争论要不要在语文教材中保留鲁迅的作品,__②__。

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谨,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否改成“没有听过教师讲解、没有意识到揣摩种种隐喻重要性的学生,是不会去理解《西西弗的神话》的,不会去分析《变形计》的”。请说明原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阅读

谁在没落

鲁迅

五月二十八日的《大晚报》告诉了我们一件文艺上的重要的新闻:

“我国美术名家刘海粟徐悲鸿等,近在苏俄莫斯科举行中国书画展览会,深得彼邦人士极力赞美,揄扬我国之书画名作,切合苏俄正在盛行之象征主义作品。爱苏俄艺术界向分写实与象征两派,现写实主义已渐没落,而象征主义则经朝野一致提倡,引成欣欣向荣之概。自彼邦艺术家见我国之书画作品深合象征派后,即忆及中国戏剧亦必采取象征主义。因拟……邀中国戏曲名家梅兰芳等前往奏艺。此事已由俄方与中国驻俄大使馆接洽,同时苏俄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亦奉到训令,与我方商洽此事。……"

这是一个喜讯,是值得我们高兴的。但我们当欣喜于“发扬国光”之后,还应该沉静一下,想到诸如以下的事实——

一,倘说:中国画和印象主义有一脉相通,那倒还说得下去的,现在以为“切合苏俄正在盛行之象征主义”,却未免近于梦话。半枝紫藤,一株松树,一个老虎,几匹麻雀,有些确乎是不像真的,但那是因为画不像的缘故,何尝“象征”着别的什么呢

二,苏俄的象征主义的没落,在十月革命时,以后便崛起了构成主义,而此后又渐为写实主义所排去。所以倘说:构成主义已渐没落,而写实主义“引成欣欣向荣之概”,那是说得下去的。不然,便是梦话。苏俄文艺界上,象征主义的作品有些什么呀

三,脸谱和手势,是代数,何尝是象征。它除了白鼻梁表丑脚,花脸表强人,执鞭表骑马,推手表开门之外,那里还有什么说不出,做不出的深意义

欧洲离我们也真远,我们对于那边的文艺情形也真的不大分明,但是,现在二十世纪已经度过了三分之一,粗浅的事是知道一点的了,这样的新闻倒令人觉得是“象征主义作品”,它象征着他们的艺术的消亡。

五月三十日

(选自《花边文学》,《鲁迅全集》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12.《拿来主义》答案

二、

1.①Pì②xǔ③lìn④suǐ⑤gungun⑥

2.①炙灸②磕瞌溘③粹悴萃瘁猝淬④摩摹磨募

3.①徜徉徘徊②不免未免③勃然大怒气急败坏

4.礼尚往来残羹冷炙

三、

1.

批判的主义实质作者持有的态度

闭关主义自我封闭,拒绝外来的一切批判、讽刺

送去主义盲目自大,一味输出,崇洋媚外,会使国力衰微

送来主义施舍性的,只能被动接收,同时也是外来经济、军事、文化、精神的侵略

2.

①徘徊不敢走进门

②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外的虚无主义者。

③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3.

比喻论证表达效果

喻体本体应有的态度

大宅子①传统文化遗产②占有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打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幽默风趣且极有批判力度

鱼翅③遗产中的精华部分④使用,吃掉

鸦片⑤有害也有益的一类⑥存放,供治病用

烟枪和烟灯⑦有害、可以做反面教材的⑧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毁掉

姨太太⑨腐朽淫秽的东西⑩使其各自走散

四、

1.反语,“进步”本指人或事物向前发展,比原来好。在这里表示用活人替代古董,更表现出国民党政府崇洋媚外的行为的进一步升级。

2.反语,“大度"本指人气量宽宏,能容人。用在这里,讽刺了国民党政府的盲目自大。

3.反语,“摩登”本指现代的、时髦的。这里是作者幽默地自嘲反对“送去"显得不合时宜。

4.反语,“国粹”原指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这里说烟枪和烟灯是旧文化中的精品,有嘲弄的意味。

5.“打破大门"碰钉子”形象地揭示出清政府闭关锁国、落后挨打以致与帝国主义签订一系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事实,较之于直陈史实来得风趣、幽默。

6.“捧"字活画出“送去主义”者奴颜婢膝、毕恭毕敬的神态;只有几张画,却一路“挂"过去,讽刺了“送去主义”者招摇过市、自吹自擂的可怜相;“发扬国光"加引号表示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这一反语揭露了“送去主义"者自欺欺人、可笑至极的丑态。

7.“欣欣然”可见“废物"得意忘形、沾沾自喜之态。“蹩”是走路不稳的样子,形象地描绘出“废物"的病弱相和见了鸦片之后的情急相、贪馋相,可憎又可怜。

高一语文素养进阶学案·学而累功篇

12.《拿来主义》(二)答案

1.B【解析】B项,“别有用心”张冠李戴,根据原文,鲁迅只是认为那些批评家“于中国也不但毫无用处,而且还有害的”,并没有提及他们“别有用心”,“别有用心"的是作者认为的今天的那些以“鸣鞭”为能事的“酷评"。

2.B【解析】B项,“鲁迅……对其负面的东西迎头痛击”错误,这是让鲁迅感到愤懑的他那个时代的文学批评家的做法,不是鲁迅的做法。

3.D【解析】D项,此项主要阐述的是对批评家和文学史家进行研究的重要性,不能体现鲁迅关于文学批评的观点。

4.

①首先指出重温鲁迅的有“筋骨"和“温度”的批评见解的时代价值;

②接着阐释鲁迅关于文学批评“筋骨"的理念,揭露当今“酷评”的实质;再论述鲁迅关于文学批评“温度"的看法;

③最后正反论证,指出当今的文学批评应该更加辩证地思考“筋骨”与“温度"。

5.

①明确了文学批评的鲜明倾向,“必须止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