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真题重组卷(统编版)_第1页
浙江省杭州市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真题重组卷(统编版)_第2页
浙江省杭州市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真题重组卷(统编版)_第3页
浙江省杭州市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真题重组卷(统编版)_第4页
浙江省杭州市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真题重组卷(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真题重组卷(统编版)一.选择题(共14小题)1.(2023秋•余杭区期中)对“缩写故事”这个话题,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要紧紧抓住原文中心,尽量用原文中的语言。 B.文章的主要情节不能漏掉,且中心和原文保持不变。 C.只要把长篇的故事,写成短篇的故事,就可以了。 D.缩写时,要把握主要事件和主要材料,删掉次要事件和次要材料。2.(2023秋•余杭区期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或俗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A.曹操是个生性多疑的人,所以他臭名远扬。 B.他这次考试得了满分,妈妈告诫他,可不能得意忘形。 C.张小强常常听风就是雨,任何问题到他那里,都能够迎刃而解。 D.为了顺利完成港珠澳大桥的焊接工作,技术人员处心积虑,终于想出了解决方案。3.(2023秋•余杭区期中)“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下列名言中,与上面这个例句意思接近的一项是()A.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B.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C.人生价值的大小,是按人们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来衡量的,我们不能做只顾自己的人。 D.生活是一种绵延不绝的渴望,渴望不断上升,变得更伟大而高贵。4.(2023秋•拱墅区期中)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亲情就是无价之宝。 B.她的歌声优美动听,美中不足的是舞姿也优美动人。 C.夜晚的秦淮河人影绰绰,灯火阑珊。 D.南沙群岛有着不计其数的珍贵资源。5.(2023秋•余杭区期中)下列词语,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筛(shāi)子倾盆(pén)大雨瞌睡酬谢 B.牛虻(máng)挨(ái)打镇定僵硬 C.酿(niàng)酒执拗(ào)亲密叮嘱 D.勤(qín)勤恳恳强(qiáng)迫衰老富丽堂皇6.(2023秋•拱墅区期中)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勉强(qiáng)树冠(guàn)浩瀚(hàn) B.廉颇(pō)擅(shàn)长上卿(qīn) C.拗(ào)不过罕(hǎn)见节俭(jiǎn) D.雏(chú)鸟趴(pā)下眸(móu)子7.(2023秋•萧山区期中)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B.赶集的人们边走边看,看卖服饰的,看卖小吃的,还看耍杂技的。 C.哥哥的朋友们送了我几册小书:《刘胡兰小传》、《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古丽雅的道路》…… D.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8.(2023秋•萧山区期中)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岛》一文,作者以将军的所见、所闻、所感,赞颂了战士们爱岛、守岛的爱国情怀。B.《落花生》一文中,作者借花生朴实无华,用处很多的特点,说明做人的道理。 C.《列那狐的故事》中的列那狐非常狡猾,它偷鱼使用的计策是“装病”。 D.《将相和》中的“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9.(2023秋•余杭区期中)下列不属于民间故事的是()A.《白蛇传》 B.《三国演义》 C.《牛郎织女》 D.《猎人海力布》10.(2023秋•余杭区期中)下面句子的意思,最恰当的一项是()ㅤㅤ秋风吹过神州大地,金色的阳光遍及中华,祖国各地人民都面带笑容,稻花香里尽说着丰年。A.国泰民安 B.阳光明媚 C.路不拾遗 D.秋高气爽11.(2023秋•萧山区期中)下列语句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②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③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④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色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⑤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的生长。A.③①⑤②④ B.②④①③⑤ C.④②①③⑤ D.④②①⑤③12.(2023秋•萧山区期中)下列同一组词语的加点字解释,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国泰民安安居乐业 B.理所当然理直气壮 C.兴亡盛衰家破人亡 D.津津有味索然无味13.(2023秋•萧山区期中)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让我们领略了汉字之美。 B.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甜美的乳汁,养育着故乡的儿女。 C.做眼保健操,可以防止眼睛不近视。 D.虽然太阳离地球太远了,但是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14.(2023秋•萧山区期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或俗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老张遇事不果断,前怕狼后怕虎,总是犹豫不决的。 B.王老师为了学生披星戴月,真是无私奉献的“春蚕”啊。 C.咱们打开天窗说亮话吧,这样损人利己的事,我们不能干。 D.当中秋碰上了国庆,各大商场的庆祝活动就会特别多,真是多事之秋。二.填空题(共6小题)1.(2023秋•萧山区期中)读语段,根据拼音写词语。翻开家庭相册,感受时光穿梭,看着一张张照片,脑海里熟悉的画面一帧帧闪过:爸爸妈妈带我攀登hóngwěi的长城,参观故宫那jīnbìhuīhuáng的diàntáng,妈妈一手wǎnzhe爸爸,一手牵着我,让我chénjìn在甜蜜的爱里;那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我和爸爸妈妈坐在快艇上,真是太开心了;回乡下老家,吃着wàipó买给我的gāobǐng,一脸满足……2.(2023秋•余杭区期中)根据语境,看拼音,写生字或词语。ㅤㅤ叩开语文之门,畅享寻梦之旅。我们既可以穿越到战国,观廉颇和蔺相如tóngxīnxiélì保卫赵国;也可以回到抗战时期,看冀中人民xiūzhù起坚固的地下bǎo垒,通过地道战,防御敌人的qīnlüè;还可以在清水田里,赏白鹭觅食,bǎolǎn那一幅qiàn在jìngxiá里的画;更可以在桂花树下,yōurán品尝桂花gāobǐng,沉jìn在迷人的桂花香中……3.(2023秋•拱墅区期中)根据拼音写词语。(1)听到大山即将bēngtā的消息,他内心非常jiāojí,想回家一tàng,把这个消息告诉乡亲们。(2)现在这zhào开紧急会yì,主要是研究pēn气式飞机如何fǔ冲的问题,请诸位xiàn出计策。4.(2023秋•拱墅区期中)课文内容回顾。(1)《将相和》中的“将”是指,“相”是指,“和”是的意思。课文讲了、、三个小故事。(2)《牛郎织女》是一则,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比如的老牛、的牛郎以及的王母娘娘……读着这个故事,我不由得想起林杰的《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家家乞巧望秋月,。5.(2023秋•萧山区期中)每道小题中,都有一个词语含有错别字,请找出错别字,把正确的写在横线上。(1)A.箩框B.汛期C.拒绝D.震天动地(2)A.唯独B.拒决C.象征D.呕心沥血(3)A.亲密B.迟延C.节构D.理所当然6.(2023秋•余杭区期中)联系生活,按要求填空。(1)少年时代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李明同学不爱学习,整天浪费美好光阴,沉迷于玩游戏,我们可以用岳飞的词句“,,。”来劝导他。(2)李明在他妈妈的朋友圈里看到一条微信(如图)。请根据提供的信息填空。①这套书由出版,共册,适合年级的学生阅读。②如果李明要买这套书,可以。③因为李明对这套书不是很了解,请你结合课本中的《快乐读书吧》,向他作一个推荐。(不少于30字)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1.(2023秋•萧山区期中)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的习题。_______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世说新语》【注释】①役:打仗。②汲:水源。③三军:全军。④饶:富足,多。(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失汲道②甘酸可以解渴(2)画横线的句子是什么意思,请写在下面。(3)写一个成语作为文章的题目,这个成语比喻“用空想或是假想安慰自己。”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余杭区期中)阅读。梁山伯与祝英台ㅤㅤ①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仅美丽,而且十分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她心里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她突然反问自己: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ㅤㅤ②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读书。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穿上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ㅤㅤ③去杭州的路上,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他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恰巧梁山伯和祝英台要去的,又是同一家书院。祝英台和梁山伯互相都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两人结拜为兄弟。在读书期间,他们常常一起谈论诗文,相互关心体贴。ㅤㅤ④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该是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同窗三载,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梁山伯,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告别时,祝英台委婉地告诉梁山伯:“梁兄,我家有个小妹子,年方十六,今天,我亲口许配与你,约你在来年三七二八月,请你前来我家说亲,希望梁兄千万不要错过了这段姻缘。”英台说完,便和梁山伯挥泪作别。他俩恋恋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着对方。ㅤㅤ⑤后来,梁山伯从师母那里,得知祝英台乃女子,高兴地到祝家去提亲。但此时,英台已被父亲许配给马太守之子马文才。祝员外让英台好生劝慰梁山伯。于是,梁祝二人在祝家楼台上相会,两人互诉相思之情。梁山伯回到家中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ㅤㅤ⑥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上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那温柔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这时,风消云散,雨过天晴,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一见如故:万念俱灰:(2)用关键词,梳理这个民间故事的主要情节。(3)祝英台为什么要去杭州读书?A.因为她贪玩任性。B.因为她喜欢梁山伯。C.因为她不愿听任父母包办婚姻。D.因为她聪明好学,不愿受封建礼教束缚。(4)下面对这个故事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个故事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凄婉爱情。B.梁祝故事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婚姻自由的追求。C.化蝶的结局象征梁祝冲破了封建之茧的束缚,自由地飞向幸福的彼岸。D.故事中的祝英台反抗父母、十分任性,不值得赞扬。(5)“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和父母抗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联系全文,想想此时祝英台的心情如何?想象她当时会想些什么?李华在复述这个故事时,想要更多地体现祝英台与梁山伯同窗共读时,结下的深厚情谊,他应该对第段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可以添加一些内容,如:2.(2023秋•萧山区期中)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后面的习题。它们来了——沙漠蝗虫材料一:沙漠蝗虫是全世界最具破坏力的迁徙性害虫,飞行能力强、食量大,可聚集形成巨大蝗群。①例如一个普通规模的沙漠蝗群拥有4000万只成员,它们日行150公里,消灭约3.5万人的粮食,被称为“移动粮食收割机”。它们的繁殖能力也特别夸张,一月繁殖一代,每代存活期达三个月。蝗群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增加20倍。材料二:据悉,中国邻国巴基斯坦正在遭受严重蝗灾,其生产和粮食遭受严重影响。其实当下这场沙漠蝗灾,与地区环境变化息息相关。粮农组织(FAO)表示,两年前阿拉伯半岛南部爆发飓风和大雨,受到变暖影响,土地湿润起来,这些有利的条件使沙漠蝗虫过度繁殖生长。材料三:近日一篇《蝗灾告急!浙江10万只鸭子军团将出征巴基斯坦灭蝗》的报道登上微博热搜。该报道介绍:从环保角度考虑,用鸭子灭蝗的好处更多。②“一只鸡一天能吃掉70只蝗虫,一只鸭子则能吃掉200多只,拥有三倍作战能力。且鸭子吃蝗虫完全是地毯式搜捕,连蝗虫的蛹都不会放过。”网友们纷纷为中国鸭即将出国救灾的英勇之举点赞。鉴于蝗灾形势严峻,根据巴方需求,中国制定了援巴蝗灾防治工作方案,并派出蝗灾防治工作组赴巴。2月27日专家组在回应“中国政府是否会派大量鸭子到巴基斯坦来进行蝗灾治理”时表示其实中国自古就有“牧鸭治蝗”的方法,但这个方法是在蝗灾小规模爆发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下使用,效果有限。目前巴基斯坦蝗灾大面积爆发,采用化学农药治理和微生物农药等生物防治措施是快速有效控制蝗灾的方法。(1)阅读材料一,完成填空。(2)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练习。①“移动粮食收割机”指的是,中国古代治理蝗灾的方法是。②材料二主要讲了什么。(3)选择题。①下列选项中,与三则材料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A.沙漠蝗虫常以蝗群的形式进行。B.浙江10万只鸭子军团将出征巴基斯坦灭蝗,这则微博消息是真实的。C.全球变暖、飓风、大雨等因素使沙漠蝗虫过度繁殖。D.巴基斯坦正在遭受蝗灾,生产和粮食遭受严重影响。②依据材料三中报道,不属于用鸭子灭蝗的好处的一项是A.相比化学农药治理,鸭子灭蝗环保、无毒害。B.鸭比鸡日均灭蝗的数量要多倍。C.鸭子捕捉蝗虫比鸡更加细致。D.大面积爆发蝗虫灾害时鸭子是快速控制蝗灾的最好办法。(4)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写下来。(5)沙漠蝗成灾,并非偶然发生,实则与全球环境变化息息相关。结合材料联系实际,作为我们可以为环保做些什么呢?五.习作(共1小题)1.(2023秋•萧山区期中)题目:《默念那份小确幸》“小确幸”一词源于作家村上春树的随笔集《兰格汉斯岛的午后》,是指微小而幸福的满足。它稍纵即逝,但能让人找到最简单的快乐。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小确幸:读到一本好书;和家人烘焙甜点;付出后得到他人的肯定……请以“默念那份小确幸”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4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4小题)1.【答案】C【解答】A、B、D正确。C.有误。缩写不是简单的把长篇写成短篇,还要注意上下文的过渡,语言要通畅,衔接要自然。故选:C。2.【答案】B【解答】A.臭名远扬:坏名声传得很远。符合语境。B.得意忘形: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不符合语境。C.听风就是雨:比喻听到一点点不确切的消息就信以为真。符合语境。D.处心积虑:存在着某种想法,早已有了打算。形容用尽心思地谋划(贬义)。符合语境。故选:B。3.【答案】C【解答】“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是父亲教育孩子们了做人的道理。人要活得实在,要对社会多做贡献,这样才活得有价值。A、告诉人们要对社会多做贡献,这样才活得有价值。B、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美。C、告诉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不要自大。D、告诉我们要不断进取。故选:C。4.【答案】B【解答】A.无价之宝: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物。多用来指东西极其珍贵。与语境相符。B.美中不足:事情虽然很好,但还有不够完善、不够理想的地方。与语境不相符。C.人影绰绰:物体挡住光线时所形成的四周有光中间无光的形象,亦指不真切的形象或印象。与语境相符。D.不计其数:没有办法计算它的数目。表示极多。与语境相符。故选:B。5.【答案】A【解答】A.正确。B.有误。“牛虻”的“méng”。C.有误。“执拗”的“拗”读作“niù”。D.有误。“强”为多音字。读“qiǎng”时,意为勉强。读“qiáng”是,意为力量大(跟“弱”相对)。读“jiàng”时,意为强硬不屈;固执。故“强迫”的“强”读作“qiǎng”。故选:A。6.【答案】D【解答】A.有误,勉强:能力不够,还尽力做。故“强”读qiǎng。读qiáng时,指弓有力。读jiàng时,指态度强(qiáng)硬;执拗。树冠:乔木树干的上部及其枝叶。故“冠”读guān。读guàn时,指超出众人,居第一位。B.有误,上卿:古代官阶。三代时,天子、诸侯国皆设卿,分上、中、下三等,上卿为最高的等级。故“卿”读qīng。C.有误,拗不过:谓无法改变别人的意见。故“拗”读niù。D.正确。故选:D。7.【答案】C【解答】A、B、D正确;C.有误,删去顿号。故选:C。8.【答案】C【解答】A、B、D正确。C.有误,《列那狐的故事》中的列那狐非常狡猾,它偷鱼使用的计策是“装死”。故选:C。9.【答案】B【解答】A、C、D都是民间故事;B项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故选:B。10.【答案】A【解答】A.国泰民安: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形容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幸福。B.阳光明媚:形容天气晴朗,碧空如洗,万里无云。C.路不拾遗:东西掉在路上没有人捡走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良好。D.秋高气爽:形容秋季天空晴朗;气候凉爽宜人。结合词语意思可知“国泰民安”可以概括题干的句意。故选:A。11.【答案】A【解答】按照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排列,先写“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再写“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最后写“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色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排序为:③①⑤②④。故选:A。12.【答案】C【解答】A.“国泰民安”与“安居乐业”中的“安”都有对生活工作等感觉满足合适的意思。B.“理所当然”与“理直气壮”中的“理”都有标准,依据,道理的意思。C.“兴亡盛衰”的“忘”灭亡的意思;“家破人亡”中的“亡”是死亡的意思。故意思不完全相同。D.“津津有味”与“索然无味”中的“味”都有味道的意思。故选:C。13.【答案】B【解答】A、考查了修改病句。成分残缺,“通过、让”删掉一个即可。B、没有语病。C、考查了修改病句。“可以防止眼睛不近视”逻辑混乱,应改为“可以防止眼睛近视”。D、考查了修改病句。“虽然......但是......“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改为“因为......所以......”故选:B。14.【答案】D【解答】A.前怕狼后怕虎:形容顾虑重重,畏缩不前。与题干相符。B.披星戴月:身披星光,头顶月色。形容早出晚归或连夜赶路。与题干相符。C.打开天窗说亮话:比喻无须回避,公开说明。与题干相符。D.有误。多事之秋:事故或事变多的时期。与句子“当中秋碰上了国庆,各大商场的庆祝活动就会特别多”相矛盾。故选:D。二.填空题(共6小题)1.【答案】宏伟金碧辉煌殿堂挽着沉浸外婆糕饼【解答】故答案为:宏伟金碧辉煌殿堂挽着沉浸外婆糕饼2.【答案】同心协力修筑堡侵略饱览嵌镜匣悠然糕饼浸【解答】故答案为:同心协力修筑堡侵略饱览嵌镜匣悠然糕饼浸3.【答案】(1)崩塌焦急趟;(2)召议喷俯献。【解答】故答案为:(1)崩塌焦急趟;(2)召议喷俯献。4.【答案】(1)廉颇蔺相如和好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2)民间故事吃苦耐劳勤劳勇敢凶狠粗暴牵牛织女渡河桥穿尽红丝几万条。【解答】(1)考查课文理解。《将相和》中的“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将相和》一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赞扬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2)考查课文理解、古诗文默写。《牛郎织女》是一则民间故事,讲述了牛郎从小遭兄嫂虐待,和老牛相依为命。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和织女组成了幸福美满的家庭。后来,牛郎织女在王母娘娘的干预下,被天河隔开,从此天各一方,但牛郎织女不忍离别,隔河相望化作星辰。王母娘娘拗不过他们,允许他们每年七夕相会。《牛郎织女》的故事歌颂了劳动人民反对压迫、争取自由幸福的精神,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出自林杰的《乞巧》,全诗为: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故答案为:(1)廉颇蔺相如和好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2)民间故事吃苦耐劳勤劳勇敢凶狠粗暴牵牛织女渡河桥穿尽红丝几万条。5.【答案】(1)框——筐;(2)决——绝;(3)节——结。【解答】(1)箩筐:用竹子或柳条等编成的器具,或圆或方,或方底圆口,用来盛粮食、蔬菜等。故“箩框”的“框”错误。(2)拒绝:不接受。故“拒决”的“决”错误。(3)结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故“节构”的“节”错误。故答案为:(1)框——筐;(2)决——绝;(3)节——结。6.【答案】(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2)①浙江教育出版社3五;②识别二维码购买;③《中国民间故事》讲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收录了各族经典的民间故事,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民族情感,它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也包含了丰富的想象力,是一本故事大全。【解答】(1)考查名言警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是岳飞的名句,意思: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2)①考查图表(漫画)分析。由图片下方“浙江教育出版社”可知,这套书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由图片右上角“快乐读书吧五年级上”“全套3册”可知,这套书共3册,适合五年级的学生阅读。②考查图表(漫画)分析。由图片下方“识别二维码购买”可知,如果李明要买这套书,可以识别二维码购买。③考查推荐介绍。结合课本内容将这本书推荐给李明,如:《中国民间故事》讲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收录了各族经典的民间故事,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民族情感,它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也包含了丰富的想象力,是一本故事大全。故答案为:(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2)①浙江教育出版社3五;②识别二维码购买;③《中国民间故事》讲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收录了各族经典的民间故事,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民族情感,它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也包含了丰富的想象力,是一本故事大全。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1.【答案】(1)①找不到;②能;(2)士兵听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用这个办法让部队赶到了前方,找到了水源。(3)望梅止渴。【解答】(1)考查字词解释。①失汲道:找不到能取水的路了。失:找不到。②甘酸可以解渴:甜酸,能解渴。可以:能。(2)考查句子翻译。闻:听说。乘:利用。及:到了。源:水源。故“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译为:士兵听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用这个办法让部队赶到了前方,找到了水源。(3)考查成语。阅读文段可知,曹操利用了人对酸梅子的条件反射,让士兵们看到了希望,鼓舞了士气。既解决了士兵们口渴难耐的问题,又加快了行军的速度。故可用“望梅止渴”作为文章的题目,“望梅止渴”比喻愿望无法实现,只好用想象或虚构的东西自我安慰。故答案为:(1)①找不到;②能;(2)士兵听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用这个办法让部队赶到了前方,找到了水源。(3)望梅止渴。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答案】(1)初次见面就如同老朋友一样所有的想法和念头都已经灰飞烟灭;(2)路遇相识拜兄弟书院离别定终身梁山伯抱憾病逝英台哭坟两人化蝶;(3)D;(4)D;(5)她内心应该是悲痛欲绝的。她当时可能会想:既然生不能在一起,那我们就死后在一起吧!(6)三他们如何互相帮助、探讨学问、分享彼此的见解和感受。【解答】(1)考查了词语解释。结合“祝英台和梁山伯互相都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可知,“一见如故”指的是初次见面就如同老朋友一样。结合“梁山伯回到家中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可知,“万念俱灰”意思是所有的想法和打算都破灭了。(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根据第二自然段“去杭州的路上,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于是,两人结拜为兄弟”可概括为:路遇相识拜兄弟。根据第四自然段内容可知,主要写了:书院离别定终身。根据第五自然段“梁山伯回到家中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可以概括为:梁山伯抱憾病逝。根据最后一自然段内容可以概括为:英台哭坟两人化蝶。(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仅美丽,而且十分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她心里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她突然反问自己: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可知,祝英台想要去杭州读书是因为她聪明好学,不愿意被束缚在封建礼教中。因此,选项D是正确答案。(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B、C正确。D.有误,故事中的祝英台反抗父母并不是为了自己任性的行为,而是为了争取自己的幸福和婚姻自由。因此,选项D的描述是不准确的。(5)考查了对人物心理的揣摩。结合后文:她套上红衣红裙,走上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那温柔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由此可知,祝英台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她内心应该是悲痛欲绝的。她当时可能会想:既然生不能在一起,那我们就死后在一起吧!(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李华在复述这个故事时,想更多地体现祝英台与梁山伯同窗共读时结下的深厚情谊,他可以对第三段进行创造性的复述。例如,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来描述两人在一起学习的情景,如他们如何互相帮助、探讨学问、分享彼此的见解和感受等。这些细节能够展现出两人之间的默契和友情,使故事更加感人。故答案为:(1)初次见面就如同老朋友一样所有的想法和念头都已经灰飞烟灭;(2)路遇相识拜兄弟书院离别定终身梁山伯抱憾病逝英台哭坟两人化蝶;(3)D;(4)D;(5)她内心应该是悲痛欲绝的。她当时可能会想:既然生不能在一起,那我们就死后在一起吧!(6)三他们如何互相帮助、探讨学问、分享彼此的见解和感受。2.【答案】(1)飞行能力强;食量大;可聚集形成巨大蝗群。繁殖能力特别夸张。(2)①沙漠煌群;牧鸭治蝗。②巴基斯坦发生沙漠蝗灾的原因。(3)①B②D(4)运用列数字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拥有4000万只成员”说明煌群数量之大,“日行150公里”说明飞行能力强,“消灭约3.5万人的粮食”说明其食量大。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方法,使说明对象的特点更加精确、科学令人信服。将煌群比作“移动的粮食收割机”,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生动形象的说明煌群的巨大破坏性,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5)由材料二可知,煌群的繁殖与全球变暖息息相关,我们要节约用电,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践行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小事做起减缓全球变暖。【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材料一“沙漠蝗虫是全世界最具破坏力的迁徙性害虫,飞行能力强、食量大,可聚集形成巨大蝗群”可知,其巨大破坏力表现在“飞行能力强、食量大,可聚集形成巨大蝗群”。根据“它们的繁殖能力也特别夸张,一月繁殖一代,每代存活期达三个月。蝗群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增加20倍。”可知其繁殖能力特别夸张。(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抓住段落中的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画出段落中的关键词,通过提取关键信息理解。材料二主要讲了巴基斯坦发生沙漠蝗灾的原因。(3)①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材料一“沙漠蝗虫是全世界最具破坏力的迁徙性害虫,飞行能力强、食量大,可聚集形成巨大蝗群”可知A正确,根据材料三“2月27日专家组在回应“中国政府是否会派大量鸭子到巴基斯坦来进行蝗灾治理”时表示其实中国自古就有“牧鸭治蝗”的方法,但这个方法是在蝗灾小规模爆发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下使用,效果有限。目前巴基斯坦蝗灾大面积爆发,采用化学农药治理和微生物农药等生物防治措施是快速有效控制蝗灾的方法。”可知巴基斯坦蝗灾规模过大,并不适合牧鸭治蝗,因此“浙江10万只鸭子军团将出征巴基斯坦灭蝗”,这则微博消息并非真实的,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三“中国邻国巴基斯坦正在遭受严重蝗灾,其生产和粮食遭受严重影响。”可知,C选项正确。②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材料三“从环保角度考虑,用鸭子灭蝗的好处更多”“一只鸡一天能吃掉70只蝗虫,一只鸭子则能吃掉200多只,拥有三倍作战能力。且鸭子吃蝗虫完全是地毯式搜捕,连蝗虫的蛹都不会放过。”可知AB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三“但这个方法是在蝗灾小规模爆发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下使用,效果有限。目前巴基斯坦蝗灾大面积爆发,采用化学农药治理和微生物农药等生物防治措施是快速有效控制蝗灾的方法。”D选项错误。(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是指写作说明文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将事物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的方法,可以使句子更加通顺、流畅,从而深刻的表达出所要说明的内容。运用列数字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拥有4000万只成员”说明煌群数量之大,“日行150公里”说明飞行能力强,“消灭约3.5万人的粮食”说明其食量大。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方法,使说明对象的特点更加精确、科学令人信服。将煌群比作“移动的粮食收割机”,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生动形象的说明煌群的巨大破坏性,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